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吉林省友好學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月期末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1921年10月,瑞典人安特生與中央地質調查研究所袁復禮等人,在仰韶村開始正式發掘。根據出土文物,安特生判斷此地為中國遠古文化遺存,并依照國際考古學慣例命名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發掘,是我國第一次有組織、有計劃的科學考古發掘,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建立,填補了中國遠古文化發展史尤其是石器時代的空白。安特生雖然在仰韶文化遺址的發現上有開山之功,推翻了西方考古界關于中國無石器時代的“論斷”,但他畢竟不是考古學科班出身,在發掘過程中沒能采用考古類型學、地層學的分析方法,他錯誤地判斷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種類型。另外,受制于當時歐洲中心主義思潮盛行的時代背景,他在判斷仰韶文化起源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誤。仰韶文化以彩陶為重要特色,在對仰韶村遺址進行正式發掘前,安特生在查找彩陶考古資料時,注意到美國考古學者龐貝利1904年在中亞發掘安諾遺址的報告。安特生發現,安諾遺址出土的彩陶與自己在仰韶村發現的彩陶的花紋樣式十分相像,于是有了仰韶文化從中亞傳播而來的假說,但他又一時無法打通仰韶遺址與安諾遺址在文化傳播上的地理鏈條關系。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說,從1923年起,安特生開始赴甘肅、青海等地進行考察。他發現,甘肅、青海地區出土的彩陶,比仰韶出土彩陶工藝技術更為先進,卻很少見到代表中原文化的陶鬲、陶鼎等器物,且當時中國并沒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而歐洲、中亞多有史前彩陶發掘。安特生由此推斷出一條文化傳播路線:以彩陶制作為代表的早期人類文明,是先從西亞、中亞傳播到新疆、青海、甘肅地區,再逐漸傳播到仰韶等中原地區,與中原既有的鬲、鼎制作技術相結合,最終發展出既有陶鬲、陶鼎又有彩陶的仰韶文化。安特生據此完成了“仰韶文化西來說”的理論推斷和“實物驗證”,隨后公開發表了他的觀點,在世界上產生極大反響。由于仰韶遺址是當時中國發現的最早文化遺存,“仰韶文化西來說”的觀點進一步引申就會得出“中國文化西來”的結論。于是,論證仰韶文化為中國本土原創,弄清其發展流變過程,成為考古學者的重要任務,也是中國現代考古學深入推進的一個重要的內在驅動。1931年,梁思永主持挖掘河南安陽后岡遺址,不再使用安特生依照探測深度區分地層的地質學方法,而是采用以土色區分地層的考古學方法,發現后岡遺址包含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前)三個文化層,互相之間有著清晰的地層疊壓和先后承繼關系,1937年,中國自己培養的現代考古專家尹達經過分類研究,發現仰韶村遺址實際上包含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類型。更重要的發現在1944—1945年,中國現代考古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夏鼐,在發掘當年安特生發現的甘肅齊家坪遺址時,發現了以齊家坪遺址為代表的齊家文化(距今4000—3900年左右)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層學證據。1954—1957年,夏鼐的學生石興邦主持對陜西省西安市滬河東岸的半坡遺址進行發掘,區分出屬于仰韶文化早期類型的半坡文化(距今6800—6300年左右),提示仰韶文化的源頭可能在陜西渭河流域一帶。1958年,陜西省漢中市西鄉縣農民在深翻土地時發現石陶器物,經鑒定為史前文物。考古學者隨即于1960、1961年跟進發掘,在李家村發現大量遠古石器、彩陶。后經過碳—14檢測,李家村文化年代早于仰韶文化,考古學者終于在中國大地找到了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遺存。(摘編自《中國考古學者百年追尋:仰韶文化從哪來》)材料二:截至目前,仰韶村遺址先后經歷了四次考古發掘。在第四次發掘中,仰韶村遺址的多個發現展現了仰韶人全新的生產生活樣貌。第四次考古發掘發現結論青灰色“混凝土”房屋、紅褐色涂朱草莖泥墻壁等房屋建筑遺存是目前國內所見年代最早的混凝土房屋建筑材料之一大型人工壕溝反映出仰韶村遺址防御設施完備、聚落發展繁盛在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墓葬人骨土樣中,檢測出絲蛋白微痕跡說明墓葬中存在過絲綢實物小口尖底瓶——通常被認為是汲水器,人們從中檢測出谷物發酵酒殘留①首次發現象牙鐲形器、玉環、玉璜、玉鉞、瑪瑙、彩繪陶器、炭化果核等一大批文化遺物②與此前三次針對仰韶村遺址歷史年代考古不同,第四次考古發掘主要是圍繞聚落內容,而這正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遺址代表。如何進一步發掘仰韶文化,一開始,考古學者們便進行了大范圍的考古勘探,對于遺址的具體布局、功能分區等均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詳細的考古計劃。為了盡可能多地獲得考古信息,此次發掘更是充分運用考古勘探發掘系統,實現考古發掘記錄資料的數字化,通過數據采集、繪圖照相、三維建模、掃描記錄等做法,定期更新考古日志,以方便實現數據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學科方面,則聯合啟動了動植物學科、環境學科、DNA、殘留物分析等超過二十項學科。第四次發掘,充分體現了新時代發掘考古工作的進步和高水平發展。(摘編自《廣州日報》《大河網》,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中國仰韶文化發掘上,安特生準確判斷其為中國遠古文化遺存,并為之規范命名,但有功也有過,在發掘工作中他也出現了嚴重的失誤。B.仰韶文化的發掘,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建立,填補了中國遠古文化發展史的空白,推翻了西方考古界關于中國無石器時代的錯誤“論斷”。C.安特生提出仰韶文化從中亞傳播而來的假說,依據有仰韶文化以彩陶為重要特色,也有中亞安諾遺址出土的彩陶花紋樣式與仰韶彩陶很像。D.安特生發現甘肅、青海出土的彩陶比仰韶的更先進,且在此地沒有發現陶鬲、陶鼎等,據此安特生完成了“仰韶文化西來說”的理論推斷。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為防止“仰韶文化西來說”進一步引申,中國考古學者把論證仰韶文化為中國本土原創作為首要任務,這驅動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深入推進。B.梁思永主持考古挖掘時采用以土色區分地層的考古學方法,安特生則使用依照探測深度區分地層的地質學方法,前者才是考古學的有效方法。C.碳—14檢測,助力考古學者在中國大地找到比仰韶文化更早的文化遺存,可見考古技術不僅關乎考古科技含量,還影響結論的精準度和可靠性。D.仰韶村遺址開展了四次考古發掘,前三次是針對遺址歷史年代,第四次主要圍繞仰韶村聚落內容,因為聚落內容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遺址代表。3.下列選項,關于中國現代考古學者以考古成果推翻安特生對仰韶文化的論斷,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1937年,中國本土考古專家尹達發現仰韶村遺址包含仰韶和龍山兩種文化類型,推翻了安特生“仰韶村只有仰韶文化一種類型”的判斷。B.1931年,梁思永發現殷商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之間有清晰的地層疊壓和先后承繼關系,有助于推翻安特生“仰韶文化西來說”的論斷。C.1944-1945年,夏鼐發現了齊家文化晚于仰韶文化的地層學證據,推翻了安特生關于彩陶工藝從西亞、中亞先傳播到甘肅等地再傳播到仰韶的推斷。D.1960-1961年,考古學者在李家村發現大量彩陶,經檢測確定李家村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推翻了安特生“中國不會有比仰韶更早的彩陶”的說法。4.結合材料二內容,對“仰韶村遺址第四次考古發掘發現”的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發現大型人工壕溝,說明仰韶村經常遭到野獸襲擊,或者來自其他部落與外來力量的侵犯,因此需要防御,同時也顯示出村落振興。B.發現絲綢、涂朱草莖泥墻壁、彩繪陶器等物件,說明仰韶村民已學會植桑養蠶、建造房屋,并在燒制的陶器上繪制花紋,文化興盛。C.在小口尖底瓶內研究人員檢測出谷物發酵酒殘留,表格中①處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懂飲酒,發明了中國最早的釀酒技術”的結論。D.由發現象牙鐲形器、多種玉器等遺物,表格中②處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能利用象牙制成裝飾品,能打造玉制飾物、禮器等”的結論。5.為什么說仰韶村第四次發掘體現了新時代發掘考古工作的進步和高水平發展?請結合材料二簡要概括。【答案】1.D2.C3.D4.C5.①發掘前制定詳細考古計劃,使發掘更有針對性、科學性。考古學者經過大范圍勘察,對遺址的具體布局、功能分區等制定針對性發掘計劃。②廣泛利用先進技術,實現考古資料數字化。此次發掘綜合運用建模、掃描等多項技術,有利于考古數據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③實現多學科聯合互動,有助于全面掌握考古信息,推斷、還原出仰韶人全新的生產生活樣貌。【解析】【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據此安特生完成了‘仰韶文化西來說’的理論推斷”表述錯誤,“據此”的“此”還有“當時中國并沒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而歐洲、中亞多有史前彩陶發掘”,而不只是“安特生發現甘肅、青海出土的彩陶比仰韶的更先進,且在此地沒有發現陶鬲、陶鼎等器物”。故選D。【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首要任務”錯,由“成為考古學者的重要任務”,可知是“重要任務”,而不是“首要任務”。B.“前者才是考古學的有效方法”錯,說法絕對,由“梁思永主持挖掘河南安陽后岡遺址,不再使用安特生依照探測深度區分地層的地質學方法,而是采用以土色區分地層的考古學方法”,可知沒有對二者進行絕對化的比較。D.“因為聚落內容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遺址代表”錯,強加因果,由“第四次考古發掘主要是圍繞聚落內容,而這正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遺址代表”,可知“第四次主要圍繞仰韶村聚落內容”,不是因為“聚落內容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遺址代表”。故選C。【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D.“安特生‘中國不會有比仰韶更早的彩陶’的說法”錯,由“當時中國并沒有比仰韶彩陶更早的彩陶出土”,可知沒有說“中國不會有”。故選D。【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的能力。C.“發明了中國最早的釀酒技術”錯,由“人們從中檢測出谷物發酵酒殘留”,可以得出“仰韶村村民已懂飲酒”的結論,不能得出“發明了中國最早的釀酒技術”的結論。故選C。【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由“一開始,考古學者們便進行了大范圍的考古勘探,對于遺址的具體布局、功能分區等均有針對性地制定科學詳細的考古計劃”,可知“進步和高水平發展”體現在:發掘前制定詳細考古計劃,使發掘更有針對性、科學性。②由“此次發掘更是充分運用考古勘探發掘系統,實現考古發掘記錄資料的數字化,通過數據采集、繪圖照相、三維建模、掃描記錄等做法,定期更新考古日志,以方便實現數據的永久保存和研究分析”,可知“進步和高水平發展”體現在:廣泛利用先進技術,實現考古資料數字化。③由“學科方面,則聯合啟動了動植物學科、環境學科、DNA、殘留物分析等超過二十項學科”,可知“進步和高水平發展”體現在:實現多學科聯合互動。(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7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北中國蕭紅一早晨起來就落著清雪。在一個灰色的大門洞里,有兩個戴著大皮帽子的人,在那里響著大鋸。“扔,扔,扔,扔……”好像唱著歌似的。不遠就有一段樹林,沿大道的兩旁長著。說是養了一百來年的大樹,從祖宗那里繼承下來的。將來還要傳給第二代、第三代兒孫,最好是永遠留傳下去,好來證明這門第的久遠和光榮。可是,今年卻是這樹林的主人自己發的號令,用大鋸鋸著。樹上的喜鵲窩,新的舊的有許多。樹一被伐倒,喜鵲窩也跟著覆到地上,有的跌破了,有的則整個的滾下來,就坐在那亮晶晶的雪上。一百多棵榆樹,現在沒幾棵了。上房的門喀喀地響著就開了,老管事的手里拿著一個信封,從臺階上下來,懷懷疑疑,把嘴唇咬著。那兩個拉鋸的,一看這情景就知道大先生又在里邊鬧了。老管事的走進大門洞,把信封拿給他們兩個細看。他們都不識字,老管事的也不識字。不過他閉著眼睛也可以背得出來,這樣的信,他的主人從生了病的那天就寫,一天或是兩封三封,或是三封五封。已經寫了三個月了。老管事的把信封頭朝下、腳朝上地倒念著:中華抗日英雄耿振華吾兒收父字全念對了,中間寫在紅綬上的那一行,他只念了“耿振華收”。一個拉鋸的,連忙補添著說:“耿振華吾兒收。”清雪還照舊下著,兩個拉鋸的,又在那里唰唰地工作起來。這樣好的木頭哪里去找去!現在鋸了,毀了,劈了燒火了。好像他們自己的命運一樣,看了未免有幾分悲哀。“百多棵樹,耿大先生想兒子想瘋了。”大少爺一走,開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見。他想,過了一些時候,就會回來的。自己年輕時,也是那樣。孫中山先生革命的時候,還偷偷地加入了革命黨呢。只希望他在外邊碰了釘子就回來了。兒子的母親,一哭哭了三四天,說兒子走的三四天前,她就看出孩子有點不對。眼泡是紅的,一定是不忍心走,哭過了的,還有他問過母親一句話,他說:“媽,弟弟他們每天應該給兩個鐘頭念中國書。盡念日本書,將來連中國字都不認識了,等哪天咱們把日本人打跑了,還滿口日本話,那該多么恥辱。”媽就說:“什么時候會打跑日本?”兒子說:“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這不明明跟母親露一個話風嗎?可惜當時她不明白,現在她越想越后悔。兒子一去就是三年,只是到了上海時,有過兩封信。以后就音信皆無了。傳說就在上海的抗日部隊里,當了兵。后來,又說他早就不在上海了,在陜西八路軍里邊工作。母親在這三年中,會說東忘西的,無所因由似的說哭就哭。可是耿大先生則不然,關于兒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覺,靜靜地坐著,往往一坐坐個通宵。他夜里坐了三年,竟把頭發坐白了。大少爺一走,全家都散心了。院墻倒了,用一排麥稈附上;房子漏了雨,拿一塊磚頭壓上。一切的光輝生氣隨著大少爺的出走失去了。現在耿大先生早已經病了,有的時候清醒,有的時候則昏昏沉沉地睡著。今年陰歷十二月里,他聽到兒子大概是死了的消息。這消息是兒子從前的一個同學那里傳出來的。耿大先生拿起這些日子所有的報紙,看了半夜。直到雞叫天明,他枕著那些報紙,忽然做了一夢。在夢中,他的兒子并沒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帶著千軍萬馬,從中國殺向“滿洲國”來了。耿大先生一夢醒來,從此就病了。清醒的時候,他就指揮著伐樹。“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樹木都鋸成短段。“燒啊!不燒白不燒,留著也是小日本的。”等他昏迷的時候,他就要筆要墨寫信。只要客人來了,他就說:“你等一等,給我帶一封信去。”家里的人,覺得這是一種可怕的情形。若是來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帶去,可就糟了。所以自從他一發了病,也就被幽禁起來,把他放在花園角上那涼亭子里去了。那花園里素常沒有人來,一到了冬天,滿園子都是白雪。涼亭里邊生了一個炭火盆,他寂寞的時候,就往炭火盆上加炭。有一天,廚子給老爺送飯的時候,一開門,滿屋子的藍煙。往地上一看,耿大先生就在火盆旁邊臥著,一只手按著自己的胸口,好像是在睡覺,又好像還有許多話沒有說出來似的。耿大先生死了。1941年3月26日(有刪改)文本二:好的作家在具體的文學創造中,會采用很多策略加強時空敘事的張力和粘合力,使敘事中的時間進程和空間拓展趨于復雜化,豐富文本的審美意蘊。蕭紅的小說擅于在單一的故事情節發展中蘊涵隱性情節,把時代風云變化的隱性情節隱藏在具體平實的小人物日常生活遭遇的表層情節發展中,讓表層情節和隱性情節相互滲透,一方面可以更完整地理解表層情節進程中不能得到很好解釋的某些因素,另一方面也豐富和拓寬了小說風云變化的時代背景,這樣處理不僅能夠揭示時代特征,還能巧妙地展現人物的心路歷程和作家的主觀意圖。(摘編自楚金波《論蕭紅短篇小說的時空敘事策略》)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老管事的”和“兩個戴著皮帽子的”都對耿大先生的信封上的文字非常熟悉,可見大先生對兒子的思念已成病態。B.父親年青時參加過革命黨,兒子加入抗日軍,小說將兩代人的青春故事關聯起來,展現了不同時期青年的擔當精神。C.耿少爺走后音信渺茫,可揣想其輾轉不定的處境;而耿少爺走后家中日益破敗、人心漸散,也預示耿家的悲劇結局。D.從希望兒子“碰了釘子”到“一字不提”,再到稱兒子為“抗日英雄”,這體現了耿大先生對兒子前后矛盾的態度。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以“北中國”為題,創作于1941年,這種時空組合能讓讀者很自然地想起那片苦難的土地和那段艱難的歲月。B.小說開篇描寫伐樹,有聲音卻顯得冷寂,暗示了當時社會氛圍的壓抑,作者更是借伐樹牽出一系列背后的關鍵情節。C.耿大先生夢見了兒子率軍歸來收復家園的景象,與夢醒后兒子已不在的現實形成強烈反差,強化了故事的悲愴色彩。D.小說借耿大先生的個人悲劇來表現時代悲劇,他的死固然與周圍的人冷漠疏離有關,但最終還是特定的時代造成的。8.作者多次描寫耿大先生對樹的不同態度,請分析其中的深刻意蘊。9.請根據文本二第二段的內容,賞析文本一中畫橫線處的人物對話。【答案】6.D7.D8.①養樹、惜樹象征著對家園的熱愛,對血脈傳承的重視。②伐樹則隱喻了家庭命運發生轉折以及家敗人亡的悲劇。③焚樹表現了淪陷區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決心。9.①表面上說弟弟們盡念日本書,實際隱含了北中國已淪陷,中國人受到物質和精神雙重侵襲和奴役的現實,也自然地解釋了耿振華離家的原因。②表面上是母子間平實的對話,實際暗示抗日斗爭的艱辛,凸顯國人不屈的民族氣節,也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運表現時代主題的審美追求。【解析】【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這體現了耿大先生對兒子前后矛盾的態度”錯誤,根據原文“大少爺一走,開初耿大先生不表示什么意見。他想過了一些時候,就會回來的。自己年輕時,也是那樣。孫中山先生革命的時候,還偷偷的加入了革命黨呢。只希望他在外邊碰了釘子就回來了”“關于兒子,他一字不提。只是夜里不睡覺,靜靜的坐著,往往一坐坐個通宵”“他枕著那些報紙,忽然做了一夢,在夢中,他的兒子并沒有死,而是做了抗日英雄,帶著千軍萬馬,從中國殺向‘滿洲國’來了”可知,“一字不提”,希望他“碰了釘子”,稱之為“抗日英雄”皆出自深沉的父愛,前后并不矛盾。故選D。【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周圍的人冷漠疏離”錯誤。周圍的人把耿大先生幽禁園中,并非“冷漠疏離”,他們是害怕來了日本客人,他也把那抗日英雄的信托日本人帶去,那就糟了。故選D。【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作品的文學形象的能力。根據原文“不遠就有一段樹林,沿大道的兩旁長著。說是養了一百來年的大樹,從祖宗那里繼承下來的。將來還要傳給第二代、第三代兒孫,最好是永遠留傳下去,好來證明這門第的久遠和光榮”可知,榆樹是家園環境的一部分,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養樹、惜樹象征對家園的熱愛,對血脈傳承的重視。根據原文“一百多棵榆樹,現在沒幾棵了”,“這樣好的木頭哪里去找去!現在鋸了,毀了,劈了燒火了。好像他們自己的命運一樣,看了未免有幾分悲哀”,“百多棵樹,耿大先生想兒子想瘋了”可知,伐樹帶來的荒涼感,隱喻了家庭命運的轉折、家敗人亡的悲劇。根據原文“清醒的時候,他就指揮著伐樹”“‘伐呀,不伐白不伐。’把樹木都鋸成短段。‘燒啊!不燒白不燒,留著也是小日本的。’”可知,焚樹體現了淪陷區人民的民族氣節,表現了淪陷區人民不屈的信念和玉石俱焚的決心。【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討作品的創作背景和創作意圖的能力。根據原文畫線句子“盡念日本書,將來連中國字都不認識了,等哪天咱們把日本人打跑了,還滿口日本話,那該多么恥辱”可知,表層情節寫人物,說弟弟們盡念日本字,隱含了北中國已淪陷的現實,這解釋了耿振華離家的原因,即“中國人受到物質和精神雙重侵襲和奴役的現實”。根據“等哪天咱們把日本人打跑了”“我就要去打日本去了……”可知,隱性情節表現時代主題。通過母子間平實的對話點出時代環境與人物關系,暗示了抗日斗爭的艱辛,凸顯了堅韌不屈的民族氣節。這一隱性情節與表層情節相互滲透,反映了作者以小人物的命運表現時代主題的審美追求。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為難而諫其君者,非為身也,將欲以匡君之過,矯君之失也。君有過失者,危亡之萌也;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夫輕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為也。三諫而不用則去,不去則亡身。亡身者,仁人所不為也。是故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孔子曰:“吾其從諷諫矣乎!”夫不諫則危君,固諫則危身,與其危君寧危身。危身而終不用,則諫亦無功矣。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國而國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陳靈公不聽泄冶之諫而殺之,曹羈三諫曹君不聽而去,《春秋》序義雖俱賢,而曹羈合禮。(節選自劉向《說苑·正諫》,有刪改)材料二景公有馬,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之,令知其罪而殺之。”公曰:“諾。”晏子舉戈而臨之曰:“汝為吾君養馬而殺之,而罪當死;汝使吾君以馬之故殺圉人,而罪又當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人,聞于四鄰諸侯,汝罪又當死。”公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景公正晝被發,乘六馬,御婦人,以出正閨①。刖跪擊其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公慚而不朝。晏子入見。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發,乘六馬以出正閨,刖跪擊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賜,得率百姓以守宗廟,今見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猶可以齊于諸侯乎?”晏子對曰:“君無惡焉。臣聞之,下無直辭,上有隱君;民多諱言,君有驕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辭;君上好善,民無諱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直辭禁之,是君之福也,故臣來慶。請賞之,以明君之好善;禮之,以明君之受諫。”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資無正,時朝無事。(節選自劉向《說苑·正諫》,有刪改)〖備注〗①正閨:正門。10.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智者度A君權B時C調其緩D急而處E其宜F上不敢危G君H下不以危身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固,釋義為“堅持、堅決”,與《過秦論》中“秦孝公據崤函之固”的“固”用法不同。B.殆,有疑惑、危險、接近、恐怕等含義。文中的“殆”與“百戰不殆”的“殆”詞義相同。C.賜,文中指恩惠,與《燭之武退秦師》中“且君嘗為晉君賜矣”的“賜”詞義相同。D.宗廟,指古代帝王、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處所,為了區分親疏貴賤,天子立五廟。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君王言行有過失,臣子應進行勸諫,因為君王出現過失,常常是國家危亡的先兆,若“三諫”仍不被采納可考慮離開。B.馬匹被殺后,齊景公怒不可遏,不問情由,操起長戈便要親自去刺殺兇手,其性格中暴躁沖動的一面由此可見一斑。C.刖跪未辨認出大白天披頭散發,乘坐六馬之車,載著婦人出門的齊景公即為國君,于是將其趕回,景公因羞慚不上朝。D.語言上兩則材料各具特點,材料一以議論為主,理性典雅;材料二以記敘為主,自然生動,寥寥幾語,刖跪形象躍然紙上。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晏子舉戈而臨之曰:“汝為吾君養馬而殺之,而罪當死。”(2)今見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猶可以齊于諸侯乎?14.材料一是關于臣子勸諫君王的相關論述,請結合材料二的具體內容說說晏子對景公的勸諫體現了材料一的哪些觀點。【答案】10.CFH11.D12.C13.(1)晏子舉起長戈對馬夫說:“你替我們國君養馬卻殺死了馬,你的罪該判以死刑。”(2)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國家蒙受恥辱,我還能夠與諸侯們齊名嗎?(有一樣的地位嗎?)14.①為糾正國君的錯誤而勸諫,并非為一己之私利。晏子諫景公不殺馬夫,是為保護景公的仁德不受損傷。②婉言諷諫。晏子勸諫景公賞賜并禮待刖跪時,從君民關系切入,語言委婉曲折,富有啟發性。③善于揣度國君的心理,長于權衡時機。晏子抓住了景公既悔又愧,還有點記恨的復雜心理,相機給予景公建議。【解析】【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權衡時機,掌握事情的緩急而處理適宜,對上不危及君王,對下也不危害自身。“智者度君權時”中“智者”作主語,“度君”“權時”兩個并列短語是謂語部分,所以在C處斷開。“緩急”為并列成分做“調”的賓語,不斷開;“處其宜”也是動賓結構,不斷開;“而”表順承,聯結兩個短語,中間不斷開,所以在F處斷開。“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是對稱結構,所以在H處斷開。故選CFH。【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以及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固:堅持、堅決。/固:險固地勢。句意:堅持進諫又危害自身性命。/秦孝公占據著崤山和函谷關的險固地勢。B.正確。殆:危險。句意:對自己來說,又不會造成自身生命危險。/指經歷許多次戰役,都沒有遭到危險,形容善于用兵。C.正確。賜:恩惠。句意:我依靠大夫您的恩惠輔助。/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D.錯誤。“天子立五廟”錯誤,根據《過秦論》中的“七廟隳”可知,古代天子立七廟。故選D。【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刖跪未辨認……齊景公即為國君”錯誤。并非“未辨認出齊景是國君”,而是認為其行為舉止不妥當,不合君禮,沒有君王儀態。故選C。【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臨”,面對,對;最后一個“而”,同“爾”,你的;“當”,判處。(2)“今見戮于刖跪”,被動句,翻譯成“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戮”,羞辱,侮辱;“齊”,與……等同,一樣。【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觀點的能力。材料二中,圉人殺馬,景公大怒,晏子是假裝生氣,借斥責圉人勸諫景公,體現了晏子忠心勸諫,矯君之失,保護了君主的名聲。結合材料一“人臣之所以蹇蹇為難而諫其君者,非為身也,將欲以匡君之過,矯君之失也”,臣子勸諫君主的原因,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想要糾正君主的過錯,改正君主的失誤。綜合來看,晏子諫景公的行為是為糾正國君的錯誤而勸諫,并非為一己之私利。材料二中,景公行為不當,刖跪規勸,景公感到差慚而不去上朝,晏子勸諫時以退為進,晏子并不急于為圉人開脫,而是先論其罪過,讓景公放松防備,容易接受他的觀點。于是景公下令加倍賞賜刖跪,并免除了他的賦稅。材料一說進諫的方法有五種,“危身而終不用,則諫亦無功矣”是不可取的。綜合來看,晏子勸諫景公時從君民關系切入,語言委婉曲折,富有啟發性。材料二中晏子了解景公性格特點,抓住景公悔、愧、恨等復雜心理,比景公于明君,令景公釋懷。根據材料一中“夫不諫則危君。固諫則危身。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國而國不危,在身而身不殆”,可知臣子進諫要權衡時勢。綜合來看,晏子善于揣度國君的心理,長于權衡時機。參考譯文:材料一《周易》上說:“王室的臣子忠貞正直,不是為了自身的緣故。”臣子忠貞正直地迎著困難去勸諫他的君主的原因,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想要糾正君主的過錯,改正君主的失誤。君主出現過失,那是國家危亡的先兆;看見君主有過失卻不勸諫,這是忽視君主的危亡。忽視君主的危亡,是忠臣不忍為之的。如果進諫三次仍不被采納就要離開,不離開就會斷送性命。斷送性命的行為,是有德行的人不會做的事。所以進諫的方法有五種:一是直言進諫,二是和顏悅色、低聲下氣進諫,三是忠心耿耿進諫,四是魯莽剛直進諫,五是委婉進諫。孔子說:“我還是比較贊成以委婉的態度進諫啊!”不進諫就會危及君王安危,堅持進諫又危害自身性命,與其危害君王,不如使自身受損。自身遭受危害而進諫始終沒有被采用,那么所諫之言也就沒什么用處了。智慧的人揣度君王的心思權衡時機,掌握事情的緩急而處理適宜,對上不危及君王,對下也不危害自身。所以(這樣進諫)對國家來說,可使國家不受危害,對自己來說,又不會造成自身生命危險。從前陳靈公不聽泄冶的勸諫并將其殺死,曹羈三次勸諫曹君,曹君都未采納,于是他便離開了,《春秋》評論要義雖然他們都稱得上賢能,但曹羈的方法更符合禮。材料二齊景公有匹馬,他的馬夫殺死了它,齊景公大怒,操起長戈要親自去殺馬夫。晏子說:“這樣會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過就死了,我請求替您數說他的罪過,讓他知道自己的罪過再殺死他。”齊景公說:“好吧。”晏子舉起長戈對馬夫說:“你替我們國君養馬卻殺死了馬,你的罪該判以死刑;你讓我們國君因為馬的緣故而殺養馬人,你的罪又該判以死刑;你使我們國君因為馬的緣故而殺人,傳到四方鄰國諸侯,你的罪又該判以死刑。”齊景公說:“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傷害了我仁愛的名聲啊。”齊景公大白天披頭散發,乘著六匹馬駕的車,載著婦人,馳出王宮正門。(守門的)刖跪打景公的馬并使其返回,(刖跪)說:“你不是我們的國君。”景公羞慚而不上朝。晏子進宮請見。景公說:“先前我有過錯。披散著頭發,駕六馬之車馳出正門,刖跪打馬并把車子趕了回來,說:‘你不是我們的國君。’我依靠大夫您的恩惠輔助,得以率領百姓敬守宗廟。如今我被刖跪羞辱了,使國家蒙受恥辱,我還能夠與諸侯們齊名嗎?”晏子回答道:“國君不要記恨憎惡這件事。我聽說,臣下不能忠諫直言,上面就會有昏庸不明的君王;民眾多忌諱直言,君王就會有驕縱的行為。古時候,賢明的君王在上,下面就會有直言忠諫;國君好善,百姓就不再諱言。現在國君有過失行為,刖跪敢于直言加以禁止,這是國君的福分啊,所以臣前來慶賀。我請求君王獎賞他,借此來表明國君好善的美德;禮遇他,借此來表明國君接受諫言的態度。”景公笑道:“(這樣)可以嗎?”晏子答:“可以。”于是下令賞賜給刖跪加倍的財產并免去賦稅,一時朝中安定無事。(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一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賀新郎·懷辛幼安用前韻【宋】陳亮話殺渾①閑說。不成教、齊民也解,為伊為葛②。尊酒相逢成二老,卻憶去年風雪。新著了、幾莖華發。百世尋人猶接踵,嘆只今、兩地三人月。寫舊恨,向誰瑟。男兒何用傷離別。況古來、幾番際會,風從云合。千里情親長晤對,妙體本心次骨。臥百尺、高樓斗絕③。天下適安耕且老,看買犁賣劍平家鐵。壯士淚,肺肝裂。〖備注〗①殺渾:殺同“煞”,止住;渾,簡直。②伊:即伊尹,商時名臣。葛:即諸葛亮,三國時蜀漢政治家、軍事家。③斗絕:即陡絕。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兩句,詞人滿心而發,自己雖有救國良策,亦無從施展,說得再多都只是閑說一場罷了。B.“千里情親長晤對”兩句謂友人雖遠隔千里,也會有如常會面般的親切,只要兩人見解一致,就能體察對方的“本心”。C.“天下適安耕且老”兩句,如今天下太平,人人安適,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歸田園居的退隱之意。D.全詞慷慨沉痛,寓悲于壯,氣勢雄健,文辭典麗宏富,又雜之以俚語方言,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16.作為辛派詞風的一員干將,陳亮所作之詞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有諸多相似之處,本詞亦然,請分析。【答案】15.C16.①手法相似,兩詞都運用典故。本詞用伊尹、諸葛亮及劉備等典故,表達詞人復雜的情感。《永遇樂》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等典故,抒發對茍安的南宋統治者的不滿。
②主題相似,都含悲憤之情。兩首詞情感真摯,都有對統治者茍安一隅、不思進取的憤慨。
③詞風相似,都有豪邁之勢。本詞“幾番際會,風從云和”奔放雄豪,寫出男兒建功立業之志。《永遇樂》中的“金戈鐵馬”,慷慨激昂,突顯英雄豪情氣概。【解析】【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自己也打算耕田送老,流露出歸田園居的退隱之意”錯,實際是因“天下偷安”,而引起詞人的悲憤之語。故選C。【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內容的能力。首先,手法相似,兩詞都運用典故。本詞“為伊為葛”一句用伊尹、諸葛亮及劉備等典故,表達詞人復雜的情感。《永遇樂》中“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人道寄奴曾住”“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幾句中用了孫權、劉裕、劉義隆等典故,抒發對茍安的南宋統治者的不滿。其次,主題相似,都含悲憤之情。本詞“天下適安耕且老”一句中,“天下適安”即“天下茍安”,體現了詞人的憤慨。《永遇樂》中“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幾句,表達了詞人為文的起因不是囿于一已私利,而是不忍見大好江山淪落異族之手,同樣表達對統治者茍安一隅的不滿。兩首詞情感真摯,都有對統治者茍安一隅、不思進取的憤慨。最后,詞風相似,都有豪邁之勢。本詞“幾番際會,風從云和”兩句的意思是:人們融洽相處,只求志同道合。奔放雄豪,寫出男兒建功立業之志。《永遇樂》中的“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兩句的意思是:回想當年,他領軍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是何等威猛。慷慨激昂,突顯英雄豪情氣概。(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畢業紀念冊上,小剛引用《離騷》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寄語同學要兼具“內美”與“修能”,提升自身的高度。(2)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阿房宮賦》中作者從最普遍的人心角度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了人心相通的道理。(3)古人對水有不少雅稱,如小而深的水稱為“潭”,大而深的水稱為“淵”。古詩文中含有“潭”或“淵”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2)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3)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下臨深潭微風鼓浪/積水成淵蛟龍生焉/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玄冬猛寒,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這是西晉文學家束皙所寫《餅賦》中的一段。試想,(甲),烈風陣陣,人們起床以后,又餓又冷,渾身顫抖,這個時候,還有什么比一碗滾燙的湯餅下肚更舒服呢?湯餅是什么?①,就是餅撕碎了泡在湯里,類似今天羊肉泡饃或牛肉罩餅。實則不然。古時所有的面制食品,包括蒸的、煮的、烤的,都稱為餅。《水滸傳》里武大郎賣的“炊餅”原本叫做“蒸餅”,其制作方法與饅頭有不少類似,因避諱宋仁宗趙禎的名諱而被改稱“炊餅”。湯餅則是在開水里煮熟的面食,即面條或面片。北魏人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卷九“餅法”里對湯餅制作有詳細介紹:把面團揉搓成大拇指粗細,按扁,再以二寸為度,用手一段段掐斷,投沸水中,用急火煮熟。②,不過改用刀削而已。有趣的是,在很久以前,(乙)的湯餅卻是人們盛暑的時令食品,《荊楚歲時記》所謂“六月伏日進湯餅”是也。伏日進食湯餅的習俗應與古代的伏祭活動有關。古時每年六月和十二月舉祭祀儀式,祈福禳災,分別叫伏祭和臘祭。《荊楚歲時記》所謂“六月伏日進湯餅,名為辟惡”,就是這個意思。由湯餅辟惡,后世還進一步發展出了祈福的食俗。如孩子生日吃長命面,老人壽誕吃長壽面。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有《贈進士張盟》詩云:“憶爾懸弧弓,余為座上賓。舉箸食湯餅,祝辭添麒麟。”可見,③。當然,(丙)的盛夏吃熱面條顯然不太舒服。聰明的古人想出了一種宜于夏季食用的“餅”——冷淘。18.下列語句中的破折號與文中加點處破折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B.“今天好熱啊!——你什么時候去上海?”C.想贏的不能贏,不怕輸的反而贏——這是競賽的辯證法。D.“嗚——嗚——嗚”小男孩大聲哭起來。19.請在橫線處補寫恰當的句子,要求內容貼切,語意連貫,不超過20個字。20.請在文中括號處填寫恰當的成語2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處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增刪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22.文中提到的“蒸餅”“湯餅”從構詞角度看都使用了“制作方法+餅”的結構,比如“燒餅”。生活中還有哪些“餅”的命名也使用了這種構詞法?請列舉4個。【答案】18.A19.①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②現在的刀削面做法與之類似。③唐代就出現了這種風俗。20.甲:天寒地凍乙:熱氣騰騰丙:驕陽似火21.錯誤1:“其制作方法與饅頭有不少類似”,改為“其制作方法與饅頭類似”或“其制作方法與饅頭有很多相似之處”;錯誤2:避諱與后面的“名諱”語義重復,去掉“避諱”中的“諱”字。22.示例:炒餅、烙餅、燴餅、灌餅、煎餅、飛餅、燜餅。【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標點符號的能力。文中加點處破折號用法是對前文進行解釋說明。A.解釋說明。B.話題突然轉變。C.對前文進行概括或總結。D.聲音延長。故選A。【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根據“就是餅撕碎了泡在湯里,類似今天羊肉泡饃或牛肉罩餅。實則不然”可知,有些人根據自己的主觀想象認為湯餅是將餅撕碎泡在湯里,故此處可填:很多人會想當然地認為。②根據“不過改用刀削而已”可知,湯餅的制作方法與刀削面相似只是用的工具不同,故此處可填:現在的刀削面做法與之類似。③根據“唐代著名詩人劉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考試心態調整方法試題及答案
- 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考試研究方向試題及答案
- 難易結合的2025年證券試題及答案
- 注冊會計師分數線變化試題及答案
- 項目實施中的數據管理考核試題及答案
- 遼寧省盤錦市本年度(2025)小學一年級數學部編版綜合練習((上下)學期)試卷及答案
- 了解2025年證券從業資格證考試試題及答案
- 教育部課題申報書范本
- 2024項目管理資格考試模擬練習的必要性試題及答案
- 全面剖析注冊會計師考試各科目關系試題及答案
- Q-GDW 644-2011 配網設備狀態檢修導則
- 住宅小區保安管理方案
- 太平洋保險入職測評題庫及答案
- 2024年第五屆全國版圖知識競賽真題模擬匯編
- 勞動實踐:烹飪與營養
- 2014年江西省人防工程防護(化)設備信息價
- 呼吸系統護理中的藥物安全與用藥監測
- 建筑竣工報告模板
- 管道清淤機器人功能簡介
- 地產營銷售樓員專項培訓課件
- 無人機航拍監測系統項目技術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