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學:學案六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第1頁
高中地理教學:學案六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第2頁
高中地理教學:學案六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第3頁
高中地理教學:學案六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第4頁
高中地理教學:學案六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學案(6)——地質作用及常見地貌

目錄

一、地殼物質循環...........................................................................2

1.巖石和礦床........................................................................2

2.地殼物質循環.......................................................................2

二、內、外力作用比較及形成的地貌..........................................................6

(-)內外力作用比較...................................................................6

(二)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7

1.地殼運動一一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內力...........................................7

2.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8

3.地殼運動的解釋理論--板塊構造學說.............................................9

4.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貌...........................................................12

(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14

1.外力作用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14

2.辨析: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15

3.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地貌特點.............................................16

4.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17

(三)內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貌.......................................................19

三、風成地貌..............................................................................22

(-)風蝕地貌........................................................................22

(二)風積地貌........................................................................27

(三)風沙問題........................................................................38

四、冰川地貌..............................................................................42

1.冰川形成過程......................................................................42

2.冰川的運動........................................................................46

3.冰川侵蝕地貌......................................................................47

4.主要的冰川堆積地貌................................................................51

5.冰水堆積地貌.....................................................................52

6.冰川溶蝕地貌......................................................................57

7.全球氣候變暖與冰川的變化.........................................................61

五、常見的地質構造及構造地貌.............................................................63

六、山體—褶皺山、斷塊山、火山.........................................................70

1.褶皺山和斷塊山....................................................................70

2.山區交通線的選取原則與原因......................................................73

七、方法技巧..............................................................................76

1.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基本原則:先形成的被后形成的破壞掉).......................76

2.地殼運動性質的判斷...............................................................77

常見的地貌類型..........................................................................79

一、丹霞地貌..........................................................................79

二、喀斯特地貌........................................................................86

三、海岸地貌.........................................................................108

一、地殼物質循環

1.巖石和礦床

巖石礦床

有用礦物在地殼或地表富集起來,達

由一種礦物或幾種礦物組成的集合體叫巖石,例如花

到工農業利用的要求,就是礦產。在

概念崗巖是由長石、石英、云母組成的,大理巖主要由方解石

一定地質作用下,礦產的富集地段,

組成。

稱為礦床。

①巖漿巖,又稱火成巖,可分為侵入巖和噴出巖,前者如

①內生礦床,主要由內力作用形

花崗巖,后者如玄武巖。還有閃長巖、安山巖、流紋巖

分類②外生礦床,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

②沉積巖,如砂巖、石灰巖、頁巖、礫巖、石英砂巖等。

③變質巖,如大理巖、板巖、石英巖、片巖、片麻巖等

其中巖漿巖:約占地殼重量的94%;沉積巖:約占地殼重量的5%,但占陸地分布面積的75%;

變質巖:約占地殼重量的1%。

花崗巖:屬于典型的侵入巖,花崗巖堅硬,是良好的建筑材料。

玄武巖:一般比較疏松,多孔。

沉積巖:多層理結構和可能含有化石

石灰巖:主要是在淺海的環境下形成的。石灰巖的主要化學成分是CaC03易溶蝕,故在石灰巖地區多形

成石林和溶洞,稱為喀斯特地形。

石英砂巖:呈白色,砂質純凈,質堅而脆,垂直節理發育,如張家界的石英砂巖,這里的砂巖厚度大、

巖層平緩,新構造上升強烈,水系沿節理及斷層強烈下切,因此形成為方山(黃石寨、腰子寨等)和棋

盤式溝谷(溪流幾乎均呈直角轉向)相互組合的高大砂巖峰林。

純大理巖:為白色,含雜質時帶有各種雜色,具美麗條紋,為主要的裝飾建筑石料及雕刻石料。

板巖:具有片狀結構,易于分解成薄片,獲得板材。板巖質地堅密、硬度較大,耐水性良好,在水中不

易軟化,板巖較耐久。其缺點是自重較大,韌性差,受震時易碎裂,且不易磨光。

2.地殼物質循環

巖漿是“巖石之本”,巖石圈物質循環起于巖漿,自巖漿“始”,到巖漿“終”因此正確判斷出巖漿是

解讀巖石圈物質循環模式圖的關鍵。巖漿巖只能由巖漿冷凝而成,因此指向巖漿巖的箭頭,其作用即為

冷卻凝固作用。在三大類巖石中,只有沉積巖含有化石和具有層理構造,并且是由風化、侵蝕、搬運等

外力作用形成的。凡指向巖漿的箭頭,其作用即為高溫重熔再生,指向變質巖的箭頭表示高溫和高壓條

件下的變質作用。

巖石圈物質循環的變式圖例舉:

變式一變式二

變式五

以上變式圖中,①代表冷卻凝固作用,②代表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巖),③代

表變質作用,④代表重熔再生作用。

[特別提醒]

1.實際考題中有很多變式圖,在判斷時牢記以下“竅門”,關鍵是判斷巖漿和巖漿巖。

①巖漿:三進一出。②巖漿巖:一進三出。③變質巖和沉積巖:二進二出。

2.巖漿巖的生成只能是巖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而只要是出露地表的巖石,就可以接受外力作用形成

沉積巖,包括沉積巖形成另一種沉積巖;同樣在地下深處的任何巖石只要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都可以

形成變質巖,包括變質巖變成另一種變質巖。此外,所有的巖石在進入地下的軟流層都會重新形成巖漿。

【2019海南卷】2019年2月19日,我國在塔里木盆地順北油氣田完成某鉆井鉆探,鉆井深8588米,

創亞洲陸上鉆井最深紀錄。據此完成1?2題。

1.該鉆井

A.未穿透地殼B.深達莫霍面C.已穿透巖石圈D.即將穿透地幔

2.該鉆井深達8500多米表明當地擁有深厚的

A.侵入巖B.噴出巖C.變質巖D.沉積巖

【2017天津卷】讀圖3,回答第3題。

圖3甘肅省張掖某地區地貌景觀

A.巖漿巖、褶皺B.沉積巖、褶皺C.巖漿巖、斷層D.沉積巖、斷層

(2015?浙江文綜)下圖為某地地質剖面圖,圖中①?⑧為巖層編號,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4題。

4.有人稱丙處山峰為“飛來峰”,其巖石可能是

A.石灰巖砂巖B.花崗巖流紋巖C.大理巖石英巖D.安山巖玄武巖

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中心——敦煌莫高窟(40°N,94°E)位于河西走廊西部,地處高大的鳴沙山與三危

山之間的大河谷。其所在的崖壁巖石由卵石和沙土膠結而成。圖2是北京時間2018年7月26日7時

30分拍攝的莫高窟照片。讀圖回答題。

圖2

5.莫高窟所在的崖壁的巖石類型是

A.巖漿巖B.變質巖C.沉積巖D.噴出巖

青田石主要產于浙江青田縣,是由中酸性火山巖在漫長地質時期,經部分或全部脫珪、去雜、物質成分

重新組合等過程而形成,是中國篆刻用石最早的石種。明朝國子監博士文彭發現并使用青田石刻印,使

藏在深山的石頭成為印材主角,在此之前印材多為金、銅、玉、象牙等。青田石石雕、印章石(下圖)

收藏價值較高,其售價始終保持高位。近幾年,青田縣積極推廣“互聯網+”模式,吸引許多石雕藝人

到青田創業,逐漸形成集礦山開采、原石交易、作品雕刻和鑒賞銷售于一體的完整產業鏈。據此完成下

面小題。

6.青田石屬于

A.噴出巖B.侵入巖C.沉積巖D.變質巖

鄂畢河主要流經俄羅斯,額爾齊斯河是鄂畢河最大的支流,額爾齊斯河流經我國新強,沿岸風光秀美,

多形如鐘狀的山峰(花崗巖風化景觀),山體表面形態圓潤平滑,又十分陡峭,令人望而生嘆。下圖為“額

爾齊斯河上游段略圖”和“額爾齊斯河沿岸鐘狀山峰景觀圖”。讀圖,回答7題。

90°E

7.形成圖中“鐘狀山峰”的巖石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風化作用B.冷凝作用C.沉積作用D.變質作用

(2014大綱全國卷)讀圖,完成題。

8.組成該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

A.地表B.地殼上部

C.地殼下部D.地幔

9.在巖石圈物質循環過程中,該山體巖石在地球

表層可轉化為

A.噴出巖B.侵入巖

C.沉積巖D.變質巖

巖石物質循環模型說明巖石通過不同的過程可以從一種形態轉化成為另一種形態。完成題。

10.大理巖是石灰巖經過程①形成的。在這一過程中

A.溫度升高,壓力降低

B.溫度降低,壓力升高

C.溫度升高,壓力升高

D.溫度降低,壓力降低

11.圖中能夠反映大洋中脊處新的洋殼形成過程的代碼是

A.②B.③

C.(4)D.⑤

“精靈煙囪”位于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數億年前火山噴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巖堆積分別形成凝灰巖

和玄武巖層,后經長期的風化侵蝕作用,形成頭帶玄武巖“帽子”的圓錐形尖塔,被當地人稱為“精靈

煙囪”。當地人在巖面上開鑿窯洞作為客棧。讀“精靈煙囪”景觀圖及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據此完

成題。

12.形成“精靈煙囪”的地質作用有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⑤D.①③⑤

水上雅丹地貌群”位于在柴達木盆地邊緣,大片的砂巖地貌“漂浮”在鮮綠色的鹽湖水中,被稱為“水

上魔鬼城”。讀水上雅丹景觀圖和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完成8題。

13.右圖中,符合水上雅丹地貌景觀的代碼和巖石類型的是

A.甲、沉積巖B.乙、巖漿巖C.丙、變質巖D.丁、噴出巖

14.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鹽風化是巖石表面的鹽分隨著降水滲入巖石孔隙(或裂隙)中,向巖石背風面運動,在干燥的背風面結

晶、膨脹,導致巖石背風面崩裂,在巖石表面形成坑坑洼洼的風化穴,這種風化作用多見于沿海和內陸

干旱地區的近地面巖石中。如圖示意鹽風化原理和崖壁鹽風化穴景觀。

(3)根據鹽風化穴景觀圖可判斷崖壁的巖石為沉積巖,指出其依據。(6分)

二、內、外力作用比較及形成的地貌

(-)內外力作用比較

地質作用:引起地殼及表面形態不斷變化的作用。

內力作用外力作用

特點

地球外部的太陽能以及地球

能量來源地球內部熱能

重力能

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

表現形式

質作用結成巖等作用

對地表形態影響使地表變得起伏使地表趨于平緩

【特別提示

(1)內、外力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但在一定的時間和地區往往是某一種作用占優勢,從總體的地質時期

來說:內力作用對地表變化起主導作用。

⑵地質構造是內力作用形成的,而地表形態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僅依據地表形態(山、

平原等)判斷地質構造是不準確的。

(3)判斷某一地質作用是否屬于內力作用的基本方法:一必須是自然作用;二必須是來自地球內部能

量。

下圖示意某地質剖面,其中①指斷層。據此完成1題。

N斷聯

S3砂9石原

O玄信公

日灰心

卜7ftff

i.砂礫石層的下界為相對平坦而廣闊的面。該面形成時期,所在區域可能

A.地殼持續抬升,遭受侵蝕B.地殼持續下降,接受沉積

C.地殼運動穩定,遭受侵蝕D.地殼運動穩定,接受沉積

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夷平面是在一定的地殼狀態下,山地經過漫長的外力風化、侵蝕和堆積等作用削高填低后,形成的起伏

和緩的準平原。很多學者認為,天山山脈隆起后,逐漸形成天山古夷平面,后該古夷平面演變為高、中、

低三級夷平面。三級夷平面廣泛存在于現代天山,但由于外力破壞程度不同,夷平面保存狀況各不相同。

與冰川作用相比,流水作用對夷平面的破壞更顯著。下圖為天山西段地形剖面及三級夷平面示意圖。

陸高/m[

N—

6000-

哈爾克他烏山脈

(1)從地勢起伏、地質作用的角度,指出天山古夷平面的形成需具備的條件。

(二)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地殼運動一一塑造地表形態的主要內力

地殼運動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陸變遷等變化,按地殼運動方向和性質可將其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如

下表所示:

運動類型水平運動垂直運動

地殼運動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巖層發生地殼運動方向垂直于地表,使

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

巖層運動方向巖層發生大規模的隆起和凹陷

常形成高原、斷塊山及盆地和

對地形的影響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

平原等地貌

臺灣海峽的形成、意大利那不

舉例東非大裂谷、喜馬拉雅山

勒斯灣海岸的變遷

①它們相伴發生;②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區域,兩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

相互關系

球而言,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2.巖漿活動和變質作用

對地表形

塑造地表形態的內力作用舉例

態的塑造

漿

巖火山地貌,如富士山、

巖漿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巖漿噴出經冷凝形成

活夏威夷群島、五大連

出地表火山

變質巖石在一定溫度、壓力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

作用發生變質態

(2020山東卷文綜地理)圖1為我國北方謀取與地貌景觀和地質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題。

圖1

3.圖中I、II、III、IV處主要由內力作用形成的是

A.I、IIB.III、IVC.I、IIID.II、IV

歙硯又稱龍尾硯,其制作材料歙石是一種泥質巖石經過區域動力熱流作用形成的板巖。最好的歙石分布

于古徽州(今安徽省黃山市、江西省婺源縣)的龍尾山下溪澗中。歙硯馳名于唐代,隨著生產技術的提

高及社會的進步,硯臺已由樸素的實用品演變為精美的手工藝術品。當地黃山市政府重視歙硯藝術和產

業發展。據此完成題。

4.古徽州形成歙石的地質作用是

A.沉積作用B.變質作用C.風化作用D.搬運作用

(2016?北京高考)下圖示意平頂海山的形成過程。讀圖,回答題。

5.平頂海山

A.為褶皺山

B.由沉積巖構成

C.頂部形態由內力作用塑造

D.隨著板塊的移動沒入水下

千層薄餅巖是一種產狀水平的、薄層狀的石灰巖與泥巖或頁巖互層的沉積巖。大陸沖來的泥土掩埋海洋

生物,被泥土掩埋下的海洋生物形成石灰巖,泥土經壓實固結后形成泥頁巖。上述過程彼此反復。在垂

直剖面上看,從下到上,一層突出的石灰巖之后是一層凹進去的泥頁巖又是一層突出的石灰巖,再是一

層凹進去的泥頁巖。讀新西蘭海邊的千層巖景觀圖(下圖),完成題。

6.千層薄餅巖巖石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未經受的地質作用

可能是

A.沉積作用B.侵蝕作用

C.地殼的垂直運動D.地殼的水平運動

7.千層薄餅巖泥頁巖中泥土的來源最有可能是

A.地震之后誘發的泥漿流或洪水等從附近陸地上帶來的大

量泥土

B.海浪從附近陸地上帶來的大量泥土

C.風力從附近陸地上攜帶的大量塵土

D.地質歷史時期冰川從陸地上搬運來的大量泥沙

3.地殼運動的解釋理論--板塊構造學說

(1)板塊劃分:地球的巖石圈被山嶺、海溝等斷裂構造帶分割成若干單元,稱為板塊,全球巖石圈主

要分為6大板塊。

(2)理論內容:全球分為六大板塊,板塊內部地殼運動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比較活躍。

令球巖石國六大板塊

注意:板塊之間的界線,不是大洲或大洋的界線,而是一些構造帶,如海溝、海嶺、造山帶,不要把大

洲和板塊混淆。

(3)板塊運動與地貌

邊界類型示意圖明顯地形實例

東非大裂谷

生長邊界(張裂區)海嶺、大陸裂谷帶紅海

青藏高原、喜

大陸板塊與

馬拉雅山系、

大陸板塊高大山脈、高原

阿爾卑斯山系

大海上和

板海陸邊馬里亞納海溝

與洋中島弧、海溝

消亡邊界處及群島

界(碰撞

擠壓區)秘魯智利海溝

陸地

海岸山脈、海溝北美洲西部的

海岸山脈

全球消亡邊界主要為兩條:環太平洋帶、地中海一喜馬拉雅山帶,全球高大山脈基本上位于此地,這里

也是兩大地震帶,火山、地熱亦很集中。

[特別提醒]

(1)澳大利亞、南亞、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斯里蘭卡島、塔斯馬尼亞島位于印度洋板塊;中南半島、

東南亞、小亞細亞半島、太平洋西部島弧鏈位于亞歐板塊;格陵蘭島、西印度群島、火地島屬于美洲板

塊;馬達加斯加島屬于非洲板塊。

⑵冰島——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大西洋“S”形海嶺上——生長邊界。

新西蘭南、北二島——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消亡邊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脈和落基山脈為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脈為南極洲板塊

與美洲板塊碰撞形成。

(2009?上海高考)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最重要的科學成果之一。下圖為某種類型的板塊邊界示意圖。

回答題。

8.圖示的板塊邊界是

A.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的碰撞邊界

B.大洋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

C.大洋板塊向大陸板塊的俯沖邊界

D.大陸板塊內部的生長邊界

9.以下地貌單元中,成因與圖示機理相關的是

A.東非大裂谷B.日本列島

C.阿爾卑斯山脈D.落基山脈

10.板塊構造學說有助于人類進一步認識

①海陸間水循環的機理②洋流分布和運動規律③地

震分布和活動規律④礦產資源的分布規律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2上海卷地理(四))板塊運動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態。回答題。

11.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地震使海底抬升B.地震導致海底中間凹陷

C.海底擴張處巖漿涌出D.海底擴張處沉積物大量堆積

12.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碰撞,可能形成

A.島弧和海溝B.海嶺和海溝C.海嶺和裂谷D.島弧和裂谷

(2019?浙江高考真題)下圖1為全球海陸分布及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圖2為四種板塊邊界類型示意

圖。完成題。

****

13.圖1中四地與圖2板塊邊界類型對應正確的是

A.①一甲②一丙③一乙④一丁B.①一乙②一?、垡患注芤槐?/p>

C.①一丙②一甲③一乙④一丁D.①一?、谝灰尧垡患注芤槐?/p>

14.圖1中四海域,由于上升流形成漁場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014大綱卷)圖2中島于1983年火山爆發,植被消失殆盡。1987年,該島上已有64種植物生長旺

盛。據研究,百年之內該島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復。據此完成題

15.島處于

A.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東側

B.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西側

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北側

I).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南側

(2013高考題海南卷)圖1為某半島地形圖。讀圖1,完成題。

16.該半島火山活動頻繁,是因為受到

A.太平洋板塊張裂的影響

B.印度洋板塊張裂的影響

C.印度洋板塊擠壓的影響

D.太平洋板塊擠壓的影響

圖1

17.(海南卷)讀圖7,指出圖示地區板塊界線的位置,分析該地區多火山的原因。(10分)

圖例

>火山

200"等深線/m

200號專線

4.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020全國卷2】18.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礦較多,多呈帶狀分布并與斷裂的空間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

床沉積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圖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從板塊運動的角度解釋圖示

區域斷裂發育的原因。

28°

省界

乂河流

2000-等高線/m

圖11

19.閱讀圖文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鹽度是指水中溶解物質質量與水質量的比值,阿薩勒鹽湖是世界上鹽度最高的鹽湖之一。阿薩勒鹽湖位

于非洲大陸東北部的吉布提境內(在阿法爾語中“吉布提”意為“沸騰的蒸鍋”),是非洲大陸的最低點,

世界第二低點,海拔-152m。鹽湖四周是高聳的由巖漿巖組成的高山,高山多泉水。阿薩勒鹽湖幾乎全

年無雨,卻永無干枯之虞。目前,鹽湖內的鹽儲量達20億噸以上。2015年中國公司與吉布提政府簽署

合作協議,取得阿薩勒鹽湖鹽業資源開發50年特許經營權。隨后,該公司修建湖區道路和鹽業出口專

用碼頭,雇傭當地上千工人,推動吉布提湖鹽出口快速發展。

阿伊勒就?遙感爵像圖

(1)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阿薩勒鹽湖的形成過程。

20.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區域的海陸分布態勢受地質運動和氣候變化影響顯著。臺灣海峽在地質歷史時期歷經多次斷裂下沉,局

部存在隆起。距今7萬年前地球進入末次冰期,當時臺灣海峽部分出露海平面,發育有古河流、森林;

海平面較低時,“東山陸橋”(福建東山島一臺灣淺灘一澎湖列島一臺南海底隆起)連通大陸和臺灣島。

進入全新世,氣候漸暖,海平面回升;距今8500年前后,臺灣海峽最終被淹沒于海底。下圖示意臺灣

島周邊等深線分布及東山陸橋位置。

圖例

等深線/m

河流

―東山陸橋

....澎湖東北水道

-t洋流

118°E120°E122°E

(2)從地質運動的角度,簡述臺灣海峽的形成過程。(6分)

2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夷平面是在一定的地殼狀態下,山地經過漫長的外力風化、侵蝕和堆積等作用削高填低后,形成的起伏

和緩的準平原。很多學者認為,天山山脈隆起后,逐漸形成天山古夷平面,后該古夷平面演變為高、中、

低三級夷平面。三級夷平面廣泛存在于現代天山,但由于外力破壞程度不同,夷平面保存狀況各不相同。

與冰川作用相比,流水作用對夷平面的破壞更顯著。下圖為天山西段地形剖面及三級夷平面示意圖。

陸高/m,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IF級夷平面II-中級夷平面ID-低級夷平面、斷層

(2)從內力作用角度,據圖推測天山古夷平面演變為三級夷平面的過程。

(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外力作用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作用對地貌的影響分布地區

破壞地表巖石,碎屑物殘留在地

風化作用普遍

表,形成風化殼

形成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

風力侵蝕干旱地區

侵菇、戈壁、裸巖荒漠等

蝕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

流水沖蝕河流流經的高原山地.

作形谷,使坡面破碎,溝壑縱橫

用河流流經的中低緯度的可溶性巖石地

溶蝕形成溶洞及地下河、漏斗等

冰川侵蝕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區和高緯度地區

搬海浪侵蝕形成海蝕地貌濱海地帶

運在干旱、半干旱地區以及海濱地區作用

風力搬運“飛沙走石”

作強烈

用流水搬運“泥沙俱下”在濕潤、半濕潤地區作用明顯

冰川海浪物質遷移冰川活動地區濱海地帶

沉積物顆粒大小不分,雜亂堆積,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區和高緯度地區

冰川堆積

形成冰硬地貌

堆形成沖積扇、三

積流水堆積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角洲、沖積平原沉積物顆粒大

形成沙丘、沙壟的先沉積,顆粒

用風力沉積干燥內陸及鄰近地區

和黃土堆積小的后沉積,具

形成沙灘等海有分選性

海浪沉積濱海地帶

岸地貌

固結成巖形成沉積巖普遍

2.辨析:風化作用和侵蝕作用

(1)定義:

風化作用:是巖石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在溫度變化、水、大氣及生物的影響下發生的機械崩解破

碎及化學分解過程,叫做風化作用。

侵蝕作用;是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對地表巖石及其風化產物的破壞作用,叫做侵蝕作用。

風化是巖石在無外“力”的作用下,受物理、化學、生物作用而發生的破壞。雖然有個“風”,但它與

風并無關系。侵蝕則是在“外動力”作用下發生的破壞,如風力侵蝕,外動力是風力。

(2)分類

風化作用一般分三類: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和生物風化作用。

物理風化:是最簡單的風化作用,巖石是熱的不良導體,在溫度的變化下,表層與內部受熱不均,產生

膨脹與收縮,長期作用結果使巖石發生崩解破碎。這在沙漠地區尤其明顯。因為那里氣溫白天高達40

—50℃,晚上可降到0C以下,巖石熱脹冷縮,由于膨脹系數不一樣,久而久之,巖石出現了裂隙,由

大塊變成了小塊,由小塊變成砂,由砂變為土,石頭就碎掉了。在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都較突出的地

區,巖石中的水分不斷凍融交替,冰凍時體積膨脹,好像一把把楔子插入巖石體內直到把巖石劈開、崩

碎。以上兩種作用屬物理風化作用。

最常見的風化現象是巖石的球狀風化。巖石出露地表接受風化時,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風化,最終趨向

球形。這樣的風化過程稱球狀風化。球狀風化的風化碎屑物質被剝離以后,殘留的球形巖塊稱為“石蛋”。

球狀風化是花崗巖地段比較突出的一個不良地質現象。如果不能在勘察階段充分的了解其分布特點.很

可能在工程施工和線路運營過程中導致施工困難。

化學風化:是巖石中的礦物成分在氧、二氧化碳以及水的作用下,常常發生化學分解作用,產生新的物

質。這些物質有的被水溶解,隨水流失,有的屬不溶解物質殘留在原地。這種改變原有化學成分的作用

稱化學風化作用??λ固氐孛残纬蛇^程中就伴隨著明顯的化學風化。

生物風化:植物根系的生長,洞穴動物的活動、植物體死亡后分解形成的腐植酸對巖石的分解都可以改

變巖石的狀態與成分。

風化作用的實質是“大塊變成小塊”,不論是物理風化、化學風化還是生物風化,都是把大塊巖石變成

碎屑。

侵蝕作用的實質是“小塊被搬走,大塊越來越小”,其重點在于“搬走”了,至于搬了多遠,搬到哪里,

并不是最關心的。

二者的區別主要是:風化作用參與的因素主要是:相對“靜態”的溫度變化、大氣、水、空氣,生物等;

侵蝕作用參與的因素主要是一些運動著的(如風、流水、冰川、海浪)力的作用。

3.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律及地貌特點

(1)不同的區域主導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地區以風力侵蝕作用為主;②濕潤地區以流水侵蝕作用為主;③高山地區以冰川侵蝕作用為主;

④沿海地以海浪侵蝕作用為主。

(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域形成不同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沉積。因此,上游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沖積平原、

河口三角洲八沖積島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蝕一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積一冰磺湖、冰磺壟等。

③風力作用:在干旱區,風力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柱、雅丹地貌;在風力搬運途中,

形成移動沙丘、堆積地貌(如黃土高原)等。

黃山有著名的“天狗望月”景觀?!疤旃贰笔怯苫◢弾r組成,獨居峰頂,翹首望月。據此回答題。

22.將棱角分明的花崗巖,塑造成栩栩如生的“天狗”的主要地質\\

作用是\\

A.流水侵蝕\、

B.風力侵蝕/

C.冰川侵蝕/:

D.風化作用乙-----

讀“風化與氣候”示意圖,回答題。風化與氣候

23.關于風化與氣候的關系,說法正確的是

225地球上可能

A.氣溫越高,風化越強水熱猊介條件

22O

B.降水越多,風化越強的大致界里

175

C.寒區、旱區以生物風化為主1

D.高溫高濕地區以化學風化為主Q

24.熱帶四類地區風化殼厚度最小的是125

A.熱帶雨林地區B.熱帶草原地區100

C.熱帶沙漠地區D.熱帶季雨林地區

75

25.只考慮氣候,中緯度某山地不同部位的風化強度

50

A.山頂大于山麓B.山脊大于山谷

25

C.陽坡大于陰坡D.背風坡大于迎風坡微弱同化

0

-20=-15°-10°-5°0°5010°15°20=25030°

多年平均氣混ro

倒立錐是山坡上的碎石長期不斷往坡下墜落堆積而成的地貌。圖1為倒立錐景觀圖,據此完成題。

26.導致山坡上巖石逐漸破碎的主要因素是

A.溫度變化B.風力

C.流水D.冰川

27.倒立錐表層堆積物的分布特點是

A.錐頂顆粒物平均粒徑大B.中部顆粒物平均粒徑大

C.錐底顆粒物平均粒徑大D.各部位顆粒物大小均勻

28.倒立錐分布最為廣泛的山地是

A.大興安嶺B.秦嶺

C.天山D.南嶺

[2021全國甲卷】29.(24分)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圖4所示的我國祁連山西段某山間盆地邊緣,山坡、沖積扇和沖積平原的植被均為草原,其中沖積平原

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蓋有沙和粉沙物質。附近氣象站(海拔3367米)監測的年平均氣溫為-2.6℃,

年降水量約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風。

4200米

說明沖積扇和山坡堆積物中礫石的差異及其原因。(8分)

4.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30.圖是某地花崗巖(屬于侵入型巖漿巖)球狀地貌景觀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若圖為地表的花崗巖球狀地貌景觀,試簡述其形成

過程。

[2020全國卷2】3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礦較多,多呈帶狀分布并與斷裂的空間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

床沉積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圖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4)說明出露的金礦石轉變成金沙江中沙

金的地質作用過程。

―省界

河流

2000-等高線/m

32.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欽島位于黃、渤海交匯處,與大陸相隔50多公里。每年大欽島風力26級的大風日數有200多天。

該島50%以上的海岸為基巖海岸,多峭壁、海蝕崖。島上海灣沿岸,分布著我國最大的天然鵝卵石灘。

鵝卵石灘具有礫石光滑、顆粒大、灘面孔隙度大、坡度陡等特點。每年的6-8月,島上漁民將從海里

收獲的海帶平鋪到鵝卵石灘上晾曬,曬干的海帶品相好,賣價高,大欽島被譽為中國“海帶之鄉”。

1200121

(1)從外力作用角度,說明大欽島鵝卵石灘的形成過程。(6分)

33.(2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亞速海是世界上最淺的海,海水鹽度低,沿岸有常年存在的海流,海底地形普遍平坦,冬季盛行偏北大

風。西部有狹長的沙嘴(從陸地突入海中的狹長沙灘)與錫瓦什灣相隔(圖5)。錫瓦什灣海水鹽度很

高,大部分水體深度在0.5米到1米之間,海底有厚達5米的淤泥,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常散發出腐敗

的氣味,夏季尤臭。1920年11月7日,蘇俄紅軍步兵突破了被防守克里米亞半島的白軍自恃為“天險”

的錫瓦什灣,打響了解放克里米亞半島的戰役。

(1)從外力作用角度分析圖示“沙嘴”的形成原因。(8分)

【2020山東卷】34.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西柳溝是黃河內蒙古段的一級支流,流域面積1356km2(下圖1),是黃河粗泥沙的重要來源區之一。2019

年5月,某中學地理研學小組在水土保持專家許教授指導下,對西柳溝開展了以“黃河上游流域治理與

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考察活動。他們來到西柳溝上游,放眼望去,溝壑縱橫,植被稀疏。當地農民

說這里“遇水成泥、遇風成沙”。兩天后,他們到達中游的風沙區,只見河流兩岸有新月形沙丘分布。

許教授說這里每年冬春季節常有大風和沙塵暴出現。穿過沙漠繼續北行,研學小組發現地勢變得低平,

河流蜿蜒,河岸兩側遍布綠油油的農田。龍頭拐水文站工作人員介紹,每逢汛期,這里會泛濫成災,入

黃口處常形成沙壩,造成黃河干流嚴重淤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