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01-T215-2024-楝樹播種育苗技術規程-西安市_第1頁
DB6101-T215-2024-楝樹播種育苗技術規程-西安市_第2頁
DB6101-T215-2024-楝樹播種育苗技術規程-西安市_第3頁
DB6101-T215-2024-楝樹播種育苗技術規程-西安市_第4頁
DB6101-T215-2024-楝樹播種育苗技術規程-西安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65.020.20CCSB616101西安市地方標準DB6101/T215—2024楝樹播種育苗技術規程西安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DB6101/T215—2024目次前言..................................................................................II1范圍................................................................................12規范性引用文件......................................................................13術語和定義..........................................................................1圃地準備............................................................................145采種與催芽..........................................................................16播種................................................................................27苗期管理............................................................................28移植苗培育..........................................................................29病蟲害防治..........................................................................310檔案管理...........................................................................3附錄A(資料性)楝樹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4IDB6101/T215—2024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西安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林業局)提出并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西安市林木種苗工作站、西安市鄠邑區園藝綠化中心苗圃、周至縣林木種苗工作站。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齊康學、李練習、劉煉紅、張昆朋、李殿錄、馬飛浪、蔡克勝、薛恒鑫、郭凱民、殷劭鑫、田吉、周娟、趙鑫。本文件由西安市林木種苗工作站負責解釋。本文件首次發布。本文件在實施過程中如有疑問或建議,請將咨詢或修改建議等信息反饋至下列單位:單位:西安市林木種苗工作站地址:西安市鄠邑區澇店街辦東保安村北電話IDB6101/T215—2024楝樹播種育苗技術規程1范圍本文件確立了楝樹(Meliaazedarach)播種育苗圃地準備、采種與催芽、播種、苗期管理、移植苗培育、病蟲害防治、檔案管理的技術要求。本文件適用于西安地區楝樹播種育苗。2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LY/T2289林木種苗生產經營檔案3術語和定義本文件沒有需要界定的術語和定義。4圃地準備選擇光照充足、地勢平坦、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pH?6.0?~?8.0。忌粘重土壤、易積水的地塊。土壤封凍前進行深耕,耕深?25?cm?~?30?cm,施腐熟有機肥?2000?kg/667?m;早春淺耕,耕深約為2?15?cm?~?20?cm,施用?3?%?噻蟲嗪顆粒劑?4?kg/667?m,復合肥?100?kg/667?m,整平耙細。22選擇生長良好、樹干通直、無病蟲害結實多的樹木作為采種母樹。宜在?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果1DB6101/T215—2024果實采收后堆漚數天,每天用?30?℃?~?40?℃溫水淋灑?2?次?~?3?次,待果肉軟化搗去果皮、果肉,用清水淘洗出核果,曬干后在陰涼干燥處儲藏。催芽播種前?20?d,將種核置于露天暴曬?2?d?~?3?d?后,用?70?℃?~?80?℃?熱水浸種,自然冷卻,浸泡?1?d?~?2?d,撈出后混入?3?倍濕度?50?%?~?60?%?的河沙置于?25?℃?~?28?℃?條件下催芽,當有?10?%?的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6播種時間3?月下旬至?4?月上旬。條播播前灌足底水,行距?30?cm,株距?15?cm?~?20?cm,溝深?4?cm,覆土?3?cm?~?5?cm,覆土后壓實。播種量18?kg/667?m?~?20?kg/667?m。227苗期管理種子發芽期間,少量多次灌溉,幼苗出齊后根據墑情適時灌溉,保持床面濕潤;雨季注意排水,秋間苗定苗苗高?15?cm?~?20?cm?時陰天或早晚進行間苗,每簇選留?1?株健壯幼苗,按株距?15?cm?~?20?cm定苗。6?月中旬,追施尿素?10?kg/667?m,7?月上旬追施復合肥?30?kg/667?m,9?月后停止施肥。228移植苗培育選用?1?年生苗,按株行距?1?m?×?1?m進行移植,移植時適當修剪主根,主根長度保留?10?cm?~?20?cm。2DB6101/T215—2024肥水管理移植后應適時澆水,苗木速生期追施復合肥?1?次,用量?40?kg/667?m。2修剪定干按照生產計劃進行截桿定干,對定干高度以下的萌生枝條進行抹芽處理。9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原則,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見附錄?A。10檔案管理應按照?LY/T2289?的規定執行。3DB6101/T215—2024附錄A(資料性)楝樹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楝樹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見表?A.1。表A.1楝樹主要病蟲害及防治技術病蟲害名稱主要癥狀防治措施發病初期,感病葉片的正面出現褐綠色圓斑,以后病斑中心變灰白色至白色,邊緣褐色似蛇眼狀。發病后期,病斑穿孔,其外圍有一黃色暈圈。天氣潮濕時,病斑兩面密生許多黑色小霉點,以葉背面為多。a)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樹木的抗病力。b)秋季清理地面上的落葉,以減少越冬菌源。白斑病c)藥劑防治:發病前,噴施1:1:100波爾多液,以預防侵染。發病初期,噴施75?%?百菌清1000倍?~?1500倍液,每隔10?d?~?15?d噴1次,連噴2次?~?3次。a)幼苗期噴施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b)大苗期噴施?72?%?農用硫酸鏈霉素可溶性粉劑300倍液。發病葉片初期出現黃褐色針頭狀的小圓點或“十”字形的斑點,后呈放射狀向四周擴展蔓延成圓形或不規則形的灰綠色、綠褐色或黃褐色病斑。病斑表面有細條紋狀的毛氈狀物,表面平滑,邊緣不整齊,呈暗褐色或灰白色。立枯病c)用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拌細土處理苗圃地土壤,每平方米撒施35?g異菌脲可濕性粉劑加500?g細土;50?%?異菌脲可濕性粉劑600倍?~?900倍液浸泡種子,用量以淹沒種子為準。b)初春發芽期,50?%?噻菌靈懸浮劑1500倍液進行預防,發病初期噴65?%?代森鋅可濕粉劑400倍?~?500倍液進行防治,每7?d?~?10?d噴1次,連續噴施2次~3次。c)消滅葉蟬類主要傳播者。可在葉蟬的初孵若蟲期噴2.5?%?的溴氰菊酯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a)及時撫育間伐,加強管理,使通風、透光、促進生長健壯。每年落葉后清除病樹病枝,早春用涂白劑對主干進行涂白。b)及時刮除病斑,用1:10的碳酸氫鈉水溶液,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