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級中學名校試題PAGEPAGE1河南省三門峽市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第Ⅰ卷閱讀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蘇東坡十一歲時,進入中等學校,認真準備科舉考試。為應付考試,當時的學生必須讀經史詩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最努力苦讀的學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蘇東坡讀書時也就是用這種方法。若對中國詩文樸質的經典,以及正史中常見的名稱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這種讀書方法,自有其優點。因為將一本書逐字抄寫之后,對那本書所知的深刻,決非僅僅閱讀多次所能比。這種用功方法,對蘇東坡的將來大有好處。蘇東坡與弟弟蘇轍正在這樣熟讀大量的文學經典之時,他父親趕考鎩羽而歸。蘇洵對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雖未能考中,但他以純粹而雅正的文體教兒子,教兒子深研史書為政之法。這樣的家庭氣氛,正適于富有文學天才的青年的發育。(摘編自林語堂《蘇東坡傳》)材料二蘇軾生活在佛教傳播相當發達的四川,處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蘇軾家庭的宗教氣氛也十分濃厚,其父蘇洵是云門宗四世圓通居訥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優婆夷,其弟和其繼妻都信佛,這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蘇軾的經歷看,他剛開始雖受社會和家庭的影響對佛教抱有好感,然而并沒有真正信奉佛教,元豐三年烏臺詩案后,四十一歲的蘇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政治上的挫敗使他開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意義,并借佛老的方法來凈化自心。這一時期,他審視自己的經歷以及處世態度,重新尋找心靈的支撐點,開始思考人生的真諦,開始接受佛教思想。謫居黃州以來,蘇軾躬耕東坡,作詩賦詞,向世人展現了一個極富魅力的“東坡居士”形象。黃州詞如此豐產的數量也預示著它內容的豐富性,其中有對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貶后曠達心情的抒發,有登高臨水、吊古傷今,有對親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對世間丑惡的譏諷;既有火樹銀花的都市,也有靜謐祥和的鄉村……題材之廣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樸質清淡。蘇軾詩詞的主導風格是灑脫曠達,其曠達風格的形成并非因其個人與偶然,同時也是整個宋代文化浸染下的產物。蘇軾從來都是以一種無所不適的超然態度來面對自己所遇到的種種挫折,佛學思想的影響讓他形成了一種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詩詞中抒發人生如夢的感觸,表現超然自如的人生態度,營造出一種空靈、恬淡而又清雅的獨特意境,從而構建出一個“詞意高妙”的超然曠達的藝術高境。(摘編自趙凡龍《蘇軾黃州詩詞論析》)材料三相比唐詩,詞在日本的影響要弱一些,這是因為觀念上詩為正宗,詞為詩余,而且寫作技術更難。盡管如此,日本文人寫詞還是代不乏人,他們學習、模仿唐宋詞人,其中特別喜歡效仿蘇軾的詞作。蘇軾是開辟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詞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早就流傳到了東亞各國。夏承燾在《論詞絕句》中云:“坡翁家集過燕山,垂老聲名滿世間。”說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國外廣為傳播。日本詞人學習、效仿蘇軾的詞,首先是仿調,即采用蘇軾創作的詞調。蘇軾最有名的豪放詞有《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水調歌頭》,許多日本詞人也喜歡用此詞調作詞。在日本詞人中,森槐南特別心折于蘇軾,也最有蘇詞之風,夏承燾在《域外詞選》序言中稱贊他:“日本詞人為蘇辛派詞,當無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題髯蘇大江東去詞后”,與蘇軾進行跨時空的對話:“我思坡老,鐵綽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東去意,試問南飛烏鵲。斜月熒熒,明星爛爛,撐住曹瞞槊。人生知幾,仰天長嘯寥廓。”森槐南用蘇軾詞調憑吊蘇軾,一方面揣摩蘇軾創作該詞時的心路歷程,對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對蘇軾的人格魅力和風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評價,稱其“文章卓犖”,為“一世之雄”,可稱是東坡的“異代知己”。其次是用韻,即按照蘇軾詞的韻腳來進行創作。如林讀耕齋有次韻蘇軾的《滿庭芳·警世》詞;野村篁園有次韻蘇軾的《水調歌頭》“中秋梅巖蓉湖枉過,詞以記喜,用坡老韻”;森川竹磎有次韻蘇軾的《勸金船》“送橫川唐陽赴任豐橋,用蘇東坡原韻”;鈴木豹軒有次韻蘇軾的《念奴嬌·汴京懷古》。這些詞不光次韻,大都也是以蘇軾詞為范本創作。有的步韻和蘇軾原作韻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讀耕齋的《滿庭芳·警世》詞,韻腳與蘇軾的《滿庭芳·警世》詞完全一樣。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蘇詞的語詞句式、立意、風格來進行創作。有的直接擷取化用蘇軾詞的經典語詞,表達其相似情懷。如用“瓊樓玉宇”,森槐南的《水調歌頭》:“摩壘曉風殘月,接武瓊樓玉宇,酒醒不勝寒。”高野竹隱的《水龍吟》:“料瓊樓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學句法,對蘇軾詞中的經典句法進行效仿。如對蘇軾《水調歌頭》中的“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的模仿,高野竹隱的《水調歌頭》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邊鷗。”森川竹磎的《水調歌頭·琵琶湖上賦》云:“我欲橫吹鐵笛,乍可呼醉仙客,對酒拍闌干。”竹隱詞中也出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頃,月照山河一片”和蘇軾的《水調歌頭》(落日繡簾垂)中“一千頃,都鏡凈”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脫略蘇詞形跡,達到自出機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調歌頭》:“論填詞,板敲斷,笛吹酸。聲裂哀怨第四,猶道動人難。摩壘晚風殘月,接武瓊樓玉宇,酒醒不勝寒。”在詞中抒發胸襟懷抱,表達詞學見解,與蘇軾一樣境界宏闊開放、豪健清雄。(摘編自錢錫生《日本詞人對蘇軾詞的接受》)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北宋時期,學生科舉應考必須熟讀經史詩文并背誦經典古籍,蘇軾則常常用抄錄經書和正史的辦法閱讀經典。B.蘇軾的思想以及灑脫曠達的詩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響,尤其在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之后。C.夏承燾先生對蘇軾的詩詞頗有研究,并作詩加以稱道,因而對日本的詞人及其作品也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D.日本詞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蘇軾的人格和詞作,常在詩詞創作中效仿蘇軾的詞調和詞意,堪稱蘇軾的“異代知己”。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對蘇軾詩詞成就及影響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蘇軾詩詞題材非常廣泛,涉及到個人情緒和生活諸多方面,這與其作品豐產的數量有很大關系。B.蘇軾詞作雖然有其主導的風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風格迥乎不同,相對來說后期作品更趨成熟。C.蘇軾構建了一個“詞意高妙”的藝術境界,其作品無論生前還是身后,在國內外都被廣為傳播。D.蘇軾的詩詞作品,在詞調、用韻、詞意等方面部備受青睞,成為日本詞人學習效仿的重要方面。3.下列說法中不能夠作為論據支撐材料二核心觀點的一項是()A.蘇軾的人生痛苦體驗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現出豪邁清曠的胸襟。B.蘇軾被貶黃州之后慢慢適應現實的殘酷,交游酬唱,親近自然,借詩詞告別消極懈怠。C.蘇軾在《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鴻自喻來托物寓懷,表達孤高心境。D.《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一句強化了全詞的主題。4.材料三在論證結構上有何特點?請簡要說明。5.蘇軾作為“開辟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請結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答案】1.C2.B3.C4.(1)從整體上看,采用總分的結構形式,先總提觀點,然后從不同角度進行論證;(2)從論證過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結構,依次從詞調、用韻、詞意三方面舉例論述。5.(1)青少年時期運用科學的讀書方法,加深對經典詩文的理解;(2)父親在文體和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對蘇軾大有裨益;(3)家庭環境和宗教氛圍,對他的成長和思想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4)政治上的挫敗和對人生價值意義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創作題材廣泛,風格獨特;(5)整個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響,使他的思想藝術境界達到極致。【解析】【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強加因果,由原文“相比唐詩,詞在日本的影響要弱一些,這是因為觀念上詩為正宗,詞為詩余,而且寫作技術更難。盡管如此,日本文人寫詞還是代不乏人,他們學習、模仿唐宋詞人,其中特別喜歡效仿蘇軾的詞作。……夏承燾在《論詞絕句》中云:‘坡翁家集過燕山,垂老聲名滿世間。’”可知,夏承燾研究日本的詞人以及作品并非因為研究蘇軾的詩詞“并作詩加以稱道”,此處沒有因果關系。故選C。【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表述的是蘇軾的詩詞風格,而不是“成就及影響”,“后期作品趨成熟”也不合文意,由原文“營造出一種空靈、恬淡而又清雅的獨特意境”可知,應該是“意境空靈”。故選B。【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把握作者觀點,分析論點、論據的能力。作答此題首先要確定材料二的核心觀點:蘇軾詩詞的主導風格是灑脫曠達。ABD三項體現的都是蘇軾樂觀曠達的心境。C.《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中所表達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獨高傲,但并不是曠達,所以不能用來支撐材料二的核心觀點。故選C。【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論證結構的能力。①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自己的觀點“日本文人寫詞還是代不乏人,他們學習、模仿唐宋詞人,其中特別喜歡效仿蘇軾的詞作”,第二自然段段首總結“日本詞人學習、效仿蘇軾的詞,首先是……”,第三段段首這樣說“其次是用韻,即按照蘇軾詞的韻腳來進行創作”,再看第四段“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蘇詞的語詞句式、立意、風格來進行創作”,由此可知,材料三從整體上看,采用的是總分的結構形式,先總提觀點,然后從不同角度論證自己的觀點。②具體論證過程中,通過第二三四段段首話語“首先是仿調,即采用蘇軾創作的詞調”“其次是用韻,即按照蘇軾詞的韻腳來進行創作”“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蘇詞的語詞句式、立意、風格來進行創作”,可知論證過程中主要采用并列式結構進行論證,依次從詞調、用韻、詞意三方面舉例論述,論述有理有據,有條不紊。【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本信息并歸納內容要點的能力。①材料一說“當時的學生必須讀經史詩文,經典古籍必須熟讀至能背誦。最努力苦讀的學生會將經書和正史抄寫一遍。蘇東坡讀書時也就是用這種方法”,說明蘇軾青少年時期就運用科學的讀書方法,加深對經典詩文的理解,使之受益匪淺;②“蘇東坡與弟弟蘇轍正在這樣熟讀大量的文學經典之時,他父親趕考鎩羽而歸。蘇洵對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雖未能考中,但他以純粹而雅正的文體教兒子,教兒子深研史書為政之法。這樣的家庭氣氛,正適于富有文學天才的青年的發育”,說明父親蘇洵在文體和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對蘇軾影響很大;③“蘇軾生活在佛教傳播相當發達的四川,……蘇軾家庭的宗教氣氛也十分濃厚,其父蘇洵是云門宗四世圓通居訥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優婆夷,其弟和其繼妻都信佛,這對他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說明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濃厚的宗教氛圍,對他的成長和思想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④“四十一歲的蘇軾被貶黃州團練副使,政治上的挫敗使他開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意義,并借佛老的方法來凈化自心。這一時期,他審視自己的經歷以及處世態度,重新尋找心靈的支撐點,開始思考人生的真諦,開始接受佛教思想”,說明政治上的挫敗和對人生價值意義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創作風格獨特,題材廣泛;⑤“蘇軾詩詞的主導風格是灑脫曠達,其曠達風格的形成并非因其個人與偶然,同時也是整個宋代文化浸染下的產物。……佛學思想的影響讓他形成了一種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詩詞中抒發人生如夢的感觸,……從而構建出一個‘詞意高妙’的超然曠達的藝術高境”,說明整個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響,使他的思想藝術境界達到超然曠達的境界,營造出獨特意境。(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憶邵子南同志孫犁邵子南同志死去有好幾年了。在這幾年里,我時常想起他,有時還想寫點什么紀念他,這或者是因為我長期為病所困苦的緣故。實際上,我和邵子南同志之間,既談不上什么深久的交誼,也談不上什么多方面的了解。去年馮牧同志來,回憶那年魯藝文學系,①他的描述是:“邵子南整天呱啦呱啦,你是整天一句話也不說……”我和邵子南同志的性格、愛好,當然不能說是完全相反,但確實有很大的距離,說得更具體一些,就是他有些地方,實在為我所不喜歡。我們差不多是同時到達延安的。最初,我們住在魯藝東山緊緊相鄰的兩間小窯洞里。每逢夜晚,我站在窯洞門外眺望遠處的景色,有時一轉身,望見他那小小的窗戶,被油燈照得通明。我知道他是一個人在寫文章,如果有客人,他那四川口音,就會聲聞戶外的。后來,系里的領導人要合并宿舍,建議我們倆合住到山下面一間窯洞里,那窯洞很大,用作幾十人的會場都是可以的,但是我提出了不愿意搬的意見。這當然是因為我不愿意和邵子南同志去同住,我害怕受不了他那整天的聒噪。領導人沒有勉強我,我仍然一個人住在小窯洞里。我記不清邵子南同志搬下去了沒有,但我知道,他是沒有這種擇人而處的毛病的。并且,他也絕不會因為這些小事,而有絲毫的芥蒂,他也是深知道我的脾氣的。所以,他有些地方,雖然不為我所喜歡,但是我很尊敬他,就是說,他有些地方,很為我所佩服。我們最初認識是在晉察冀邊區。邊區雖大,但同志們真是一見如故,來往也是很頻繁的。我有時也到邵子南他們那里去,他們在團里是一個文學組。四五個人住在一間房子里,屋里只有一張桌子,放著鋼板蠟紙,墻上整齊地掛著各人的書包。炕上除去打得整整齊齊準備隨時行動的被包,還放著油印機,堆著剛剛印好還待折疊裝訂的詩刊。每逢我去了,同志們總是很熱情地說:“孫犁來了,打飯去!”還要弄一些好吃的菜。他們都是這樣熱情,非常真摯,這不只對我,對誰也是這樣。他們那個文學組,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主要是,我看見他們生活和工作得非常緊張,有秩序,活潑團結。他們對團的領導人很尊重,相互之間很親切,簡直使我看不出一點“詩人”“小說家”的自由散漫的跡象,并且,使我感到,在他們那里,有些部隊上的組織紀律性,我很喜歡這種味道。那時,他們的文學組編印《詩建設》,每期都有邵子南同志的詩,那用紅綠色油光紙印刷的詩傳單上,也每期有他寫的很多街頭詩。我可以說,邵子南同志在當時所寫的詩,是富于感覺,很有才華的。雖然,他寫的那個大型歌劇,我并不很喜歡。但它好像也為后來的一些歌劇留下了不小的影響,例如過高的調門和過多的哭腔。我所以不喜歡它,是覺得這種形式,這些詠嘆調,恐怕難為群眾所接受,也許我把群眾接受的可能性估低和估窄了。在延安我們相處的那一段日子里,他很好說這樣兩句話:“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有時談著談著,甚至有時是什么也沒談,就忽然出現這么兩句。邵子南同志是很少坐下來談話的,即使是閑談,他也總是在屋子里來回走動著。這兩句話他說得總是那么斬釘截鐵,說時的神氣也總是那么趾高氣揚。說完以后,兩片薄薄的缺乏血色的嘴唇緊緊一閉,簡直是自信到極點了。我不知道他為什么好說這樣兩句話,有時甚至猜不出他又想到什么或指的是什么。作為警辟的文學語言,我也很喜歡這兩句話。在一個問題上,獨抒己見是好的,在一種事業上,勇于嘗試也是好的。但如果要處處標新立異,事事與眾不同,那也會成為一種虛無吧。邵子南同志特別喜愛這兩句話,大概是因為它十分符合他那一種倔強的性格。他的身體很不好,就是在我們都很年輕的那些年月,也可以看出他的臉色憔悴,先天的營養不良和長時期神經的過度耗損,但他的精神很煥發。在那年夏天,我們初次見面的時候,他留給我的印象是:挺直的身子,黑黑的頭發,明朗的面孔,緊緊閉起的嘴唇。灰軍裝,綠綁腿,赤腳草鞋,走起路來,矯健而敏捷。②這種印象,直到今天,在我眼前,還是栩栩如生。他已經不存在了。關于邵子南同志,我不了解他的全部歷史,我總覺得,他的死是黨的文藝隊伍的一個損失,③他的才華燈盞里的油脂并沒枯竭,他死得早了一些。因為我們年歲相當,走過的路大體一致,都是少年貧困流浪,苦惱迷惑,后來喜愛文藝,并由此參加了革命的隊伍,共同度過了不算短的那一段艱苦的歲月。在晉察冀的山前山后,村邊道沿,不只留有他的足跡,也留有他那些熱情的詩篇。村女牧童也許還在傳唱著他寫的歌詞。在這里,我不能準確估量邵子南同志寫出的相當豐富的作品對于現實的意義,但我想,就是再過些年,也不見得就人琴兩無音響。而他那從事文藝工作和參加革命工作的初心,我自認也是理解一些的。他在從事創作時,那種勤勉認真的勁頭,我始終更是認為可貴,值得我學習的。④今年春寒,寫到這里,夜靜更深,窗外的風雪,正在交織吼叫,記得那年,我們到了延安,有一天,邵子南同志在山溝里拾回一個龐大的牛頭,在我們的窯洞門口,架起大塊劈柴,安上一口大鍋,把牛頭原封不動地煮在里面,他說要煮上三天,就可以吃了。我不記得我和他分享過這頓異想天開的盛餐沒有。在那黃昏時分,在那寒風凜冽的山頭,在那熊熊的火焰旁邊,他那興高采烈的神情,他那高談闊論,他那爽朗的笑聲,我好像又看到聽到了。(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是在邵子南去世幾年后寫就的,作者在開篇就交代了創作此文時對邵子南的情感態度,并對自己的創作動機進行了推測。B.文學組的居住環境雖然艱苦,但全身心投入到革命事業的同志們并不自由散漫,他們表現出了井然有序、活潑團結的風貌。C.作者在文中指明了邵子南常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的原因,并表示這是與邵子南本人的性格特征有關的。D.作者與邵子南同志在人生經歷、情感體驗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兩人參與革命事業的緣由都是來源于對文藝的喜愛。7.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運用擬聲詞,以馮牧的視角正面寫出邵子南話多、作者話少的特點,二人形象形成鮮明對比,極具畫面感。B.句子②以三個逗號將句子成分分隔開來,以語氣上的停頓,突出作者對邵子南的印象持續時間之久、程度之深。C.句子③運用比喻的手法,生動地表現了邵子南才華橫溢,但未完全施展出來,作者對其早逝的惋惜躍然紙上。D.句子④引出后文多年前邵子南制作那頓盛餐的記敘,表達了作者對邵子南的懷念,起到了連接此刻與往昔的作用。8.文中孫犁對邵子南同志的情感態度具有多面性,既有疏離之處,亦有欽佩之意,請簡要概括邵子南同志有哪些令人欽佩之處。9.孫犁在《關于散文創作的答問》中說“就散文的規律而言,真誠與樸實,正如水土之于花木,是個根本,不能改變”,本文的“真誠與樸實”體現在哪些方面?【答案】6.C7.A8.①生活方面(性格為人):真誠大度,熱情真摯,倔強自信;②工作方面:才華橫溢,積極投入(勤勉認真)。9.真誠:①敘述內容上,作者回憶與邵子南的交往經歷,沒有刻意美化或貶低邵子南同志,而是基于自己的真實感受進行敘述。②情感表達上,作者直言不諱地客觀評價邵子南其人,表達了對邵子南才華的敬佩和對其性格的不喜歡等復雜情感,都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樸實:③寫作手法上,文章的語言簡潔明了,細節描寫樸實無華,卻充滿了生活氣息和人情味,讓讀者能夠深刻體會到作者對邵子南同志樸實的懷念之情。【解析】【導語】這篇文章以質樸的語言和真實的情感,追溯了邵子南的生活片段和性格特質。作者通過對細節的描繪,未加修飾地展現了邵子南的生動形象和他們之間微妙的關系。文章將對故友的懷念與批評巧妙結合,揭示了一個有缺陷但充滿活力和才華的個體。在字里行間,作者兼具敬佩與惋惜的情感自然流露,使讀者感受到一種樸實而深刻的人文情懷和歷史記憶。【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C.“在文中指明了……的原因”錯誤。由第十一段“我不知道他為什么好說這樣兩句話,有時甚至猜不出他又想到什么或指的是什么”“邵子南同志特別喜愛這兩句話,大概是因為它十分符合他那一種倔強的性格”可知,作者并不明確邵子南愛說這兩句話的原因,僅做出了與其性格成因有關的推測。故選C。【7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品味重要語句表達效果的能力。A.“正面”錯誤。此處通過敘述馮牧這一旁觀者的看法與評價,從側面表現了邵子南的滔滔不絕與“我”的寡言少語,并非從正面直接呈現邵子南和作者的人物特點。故選A。【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生活方面:①真誠大度:作者不愿與他合住,“我害怕受不了他那整天的聒噪”,但他“絕不會因為這些小事,而有絲毫的芥蒂”,他沒有絲毫芥蒂,可見其真誠大度,不斤斤計較。②熱情真摯:作者去他們文學組,同志們都很熱情,從側面反映出邵子南的熱情真摯,他對人友好,不擺架子。③倔強自信:從他“特別喜愛”,并且常說“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且說得斬釘截鐵、趾高氣揚,能看出他性格倔強,充滿自信。工作方面:①才華橫溢,創作勤奮:文中提到他的詩“富于感覺,很有才華”,反映出他的創作才華。同時,他在文學組活潑而有序的工作狀態中,全身心投入詩歌創作,“在晉察冀的山前山后,村邊道沿,不只留有他的足跡,也留有他那些熱情的詩篇。村女牧童也許還在傳唱著他寫的歌詞”,作品流傳多,體現其創作勤奮。②積極投入、勤勉認真:邵子南在文學工作中的“那種勤勉認真的勁頭,我始終更是認為可貴”,通過他對文藝事業的熱愛和投入,表現出他在工作上勤勉且盡職盡責,與團隊間互相尊重的態度也表明了他在工作中的勤勉與投入。【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傷品寫作風格的能力。真誠:①在敘述內容上,作者以回憶的方式講述了與邵子南交往的經歷,秉承了真誠無掩飾的態度。文中多次提到對邵子南性格的印象,如“整天呱啦呱啦”“缺乏血色的嘴唇緊緊一閉”等細節說明了邵子南愛交談、堅定自信的一面。這些描述既不是刻意的贊美,也非貶低,而是根據客觀事實,由作者的回憶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他活生生的樣貌。這樣的敘述完全基于孫犁心中最真實的印象和曾經的體驗,充分體現了作者敘述的真誠。②在情感表達上,作者對于邵子南的情感是復雜的,并不單一。孫犁一方面直言不諱地承認“他有些地方,實在為我所不喜歡”,如對邵子南的某些喧鬧和高調言辭表現出不耐,但同時又對其才華與工作熱情表示了許多贊賞與敬佩,諸如“他有些地方,很為我所佩服”和“他的精神很煥發”“他在從事創作時,那種勤勉認真的勁頭,我始終更是認為可貴”等表述都展現了作者對邵子南的尊敬。這種不加掩飾、坦誠直言是他真情實感的流露,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作者內心真實的矛盾與懷念。樸實:③本文通過簡潔明了的語言和樸實無華的細節描寫,表達了孫犁對邵子南同志的懷念之情。文章沒有使用復雜的語言和華麗的辭藻,而是通過真實的生活細節再現了與邵子南相處的點滴。比如,作者回憶邵子南在延安時的生活場景,描述了他制作“異想天開的盛餐”時的喜悅與興奮,這些生活細節不僅展現了邵子南的樂觀與幽默,也反映了作者與邵子南的真實交往。文章中多次提到日常交往中的小事,如“聽不到他那四川口音的聲音就會感到不習慣”等,摒棄夸張之辭,以樸實的筆觸展示對邵子南的真實印象。這種生活化的細節使文章充滿了真實感,讀者在閱讀時能深刻體會到作者對邵子南同志真摯而樸實的懷念之情。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哀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公曰:“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國貧矣。”孔子曰:“《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貧者也。”衛靈公問于孔子曰:“有語寡人曰:‘有國家者,計之于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孔子曰:“其可也。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知得之已者,則知得之人。所謂不出環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及己之謂也。”孔子見宋君,君問孔子曰:“吾欲使長有國而列都得之,吾欲使民無惑,吾欲使士竭力,吾欲使日月當時,吾欲使圣人自來,吾欲使官府治理。為之奈何?”孔子對曰:“千乘之君,問丘者多矣,而未有若主君之問問之悉也,然主君所欲者,盡可得也。丘聞之,鄰國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得之;不殺無辜,無釋罪人,則民不惑;士益之祿,則皆竭力;尊天敬鬼,則日月當時;崇道貴德,則圣人自來;任能黜否,則官府治理。”宋君曰:“善哉!豈不然乎?寡人不佞,不足以致之也。”孔子曰:“此事非難,唯欲行之云耳。”(節選自《孔子家語·賢君》)材料二:圣人見本然之政,知必然之理,故其制民也,如以高下制水,如以燥濕制火。故曰: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義者能愛于人而不能使人愛。是以知仁義之不足以治天下也。圣人有必信之性,又有使天下不得不信之法。所謂義者,為人臣忠,為人子孝,少長有禮,男女有別;非其義也,餓不茍食,死不茍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節選自《商君書·畫策》)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仁者[A]能仁[B]于人[C]而不能使[D]人仁[E]義者能[F]愛于人[G]而不能使[H]人愛。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計,謀劃,盤算,與《六國論》“至丹以荊卿為計”中“計”意思不同。B.愛,關愛,愛護,與《過秦論》“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中“愛”意思不同。C.善,好,與《大學之道》“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善”意思相同。D.茍,隨便,茍且,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中“茍”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二以利用高低地勢控制水流和用易燃物品的干濕來控制火來設喻,形象地指出,圣人治理百姓,就應當明白政治的準則和社會發展規律。B.作為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君,宋國君主對治國的事問得比任何人都詳細。針對宋國國君的謙虛,孔子鼓勵他說,只要想做就都可以做到。C.孔子對衛靈公的問題,并沒有給出明確的否定,而是委婉說出了自己的諫言:單純在朝堂上策劃是治理不好國家的,還要愛人和懂得反省。D.面對魯哀公的問詢,孔子的建議是讓民眾富裕且長壽。魯哀公卻因為國家貧窮而不想做,孔子順勢指出,百姓富裕了,國家也會富裕。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2)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14.兩則材料都涉及為政問題,它們的觀點有何不同?請概括作答。【答案】10.CEG11.C12.D13.(1)減少勞役,減輕賦稅,民眾就會富裕;敦促禮儀教化,遠離罪惡疾病,民眾就會長壽。(2)圣明的帝王不重視道義而重視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平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貫徹執行,那就可以了。14.材料一強調國君要實行仁政,既要愛百姓,也要與鄰國和睦相處等;材料二則強調以法律治理國家。【解析】【導語】這兩篇文言文分別出自《孔子家語》和《商君書》,探討了不同的治國理念。孔子主張以仁政為本,通過減輕民眾負擔、推行禮教來實現國家富強和長治久安,強調道德教化和人心向善。而《商君書》則強調法治的重要性,認為治理國家應以法為重,法令明確、執行嚴格,才能有效管理國家。【1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講求仁慈的人能夠對別人仁慈,卻不能使別人仁慈;講求道義的人能夠愛別人,卻不能使別人相愛。“仁者能仁于人”和“義者能愛于人”句式對稱,“而不能使人仁”與“而不能使人愛”句式對稱,表意完整,應各自獨立成句,故在CEG處斷開。故選CEG。【1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文言詞語一詞多義的能力。A.正確。謀劃、盤算;/計謀。句意:在朝堂上策劃好國家大事。/等到燕太子丹想出了派荊柯去刺殺秦王的計謀。B.正確。關愛、愛護;/吝嗇,舍不得。句意:關愛他人的人,也會被別人關愛。/不吝惜珍貴的器物貴重的寶物肥沃的土地。C.錯誤。形容詞,好;/名詞,完善的境界。句意:好啊。/親近愛撫民眾,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D.正確。隨便,茍且;/如果。句意:死了也不能茍且偷生。/如果不擴充它們,那就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故選C。【1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魯哀公卻因為國家貧窮而不想做”錯,原文是“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國貧矣”,意思是我想按您的話去做,又擔心國家會貧窮,而不是因為國家貧窮而不想做。故選D。【13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省”,減少;“薄”,減輕;“敦”,敦促;“遠”,遠離。(2)“貴”,重視;“明”,嚴明;“行”,貫徹執行。【14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能力。①根據材料一“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鄰國相親,則長有國;君惠臣忠,則列都得之”等,可知孔子主張實行仁政,愛民富民,以禮治國,并且要注重與鄰國和睦相處。②根據材料二“圣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非其義也,餓不茍食,死不茍生。此乃有法之常也”等,可知商鞅主張以法治國,制定明確的法律。參考譯文:材料一:魯哀公向孔子詢問治理國家的事,孔子回答說:“治理國家最急迫的事,沒有比讓民眾富裕和長壽更重要的了。”魯哀公說:“怎么能做到呢?”孔子說:“減少勞役,減輕賦稅,民眾就會富裕;敦促禮儀教化,遠離罪惡疾病,民眾就會長壽。”魯哀公說:“我想按您的話去做,又擔心我的國家會貧窮啊。”孔子說:“《詩經》上說:‘平易近人的君子,是民眾的父母。’沒有兒女富裕而父母卻貧窮的。”衛靈公問孔子說:“有人告訴我說:‘擁有國家的君主,在朝堂上策劃好國家大事,國家就會得到治理。’您認為怎么樣?”孔子說:“大概可以吧。愛別人的人,別人也會愛他;厭惡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厭惡他;知道自身的好惡,也就知道別人的好惡。所說的不走出自己的屋子而能夠了解天下大事,說的就是推己及人。”孔子拜見宋國國君,宋國國君問孔子:“我想長期擁有國土,而且很多都邑都想治理好,我想使民眾不困惑,我想使士人盡心竭力,我想使日月正常運行,我想使圣人自己前來,我想使官府得到治理。該怎么做呢?”孔子回答說:“擁有千輛戰車的君主,問我這個問題的很多,但都沒有像您這樣問得詳細的。然而您想要得到的都可以得到。我聽說,和鄰國和睦相處,就能長期擁有國土;國君仁愛,臣子盡忠,眾多的都邑都能治理好;不殺害無辜的人,不釋放有罪的人,民眾就不會迷惑;增加士人的俸祿,他們就會盡心竭力;尊奉天道,敬事鬼神,日月就會正常運行;崇尚道,尊崇德,圣人就會自己前來;任用有才能的人,罷免無能之輩,官府就能得到治理。”宋國國君說:“說得好啊!難道不是這樣嗎?寡人沒有才能,不足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啊!”孔子說:“此事并不難,只要想做就可以達到,如此而已。”材料二:圣人能發現社會本當如此發展的政治準則,明白社會一定那樣發展的規律,所以他統治民眾,就像利用高低的地勢控制水流一樣,又像用易燃物品的干濕來控制火一樣。所以說,講求仁慈的人能夠對別人仁慈,卻不能使別人仁慈;講求道義的人能夠愛別人,卻不能使別人相愛。因此,懂得仁慈、道義的人不足以治理天下。圣人有一定讓天下人信任的品德,又具有讓天下人不能不信任的辦法。這里所說的道義,是說作為臣子定要有忠心,做兒子一定有孝心,長幼之間有禮節,男女之間要有別;如果不合乎道義,就是餓死也不能茍且吃飯,死了也不能茍且偷生。這些不過是有法律國家的平常之事。圣明的帝王不重視道義而重視法律,而且法律必定要嚴明,君主的命令一定要貫徹執行,那就可以了。(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詩作,完成下面小題。題盤豆驛水館后軒①韋莊極目晴川展畫屏,地從桃塞②接蒲城,灘頭鷺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去雁數行天際沒,孤云一點靜中生。憑軒盡日不回首,楚水吳山無限情。〖備注〗①韋莊辭別越中親眷入蜀,路過盤豆驛,寫此詩。盤豆驛,崤函古道驛站,在今靈寶市故縣鎮。②桃塞,桃林古塞,今函谷關西至潼關一帶。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總寫盤豆驛的景象,天空晴明,地面平曠,猶如一幅展開的巨大畫屏,接著點明盤豆驛的地理位置。B.頷聯寫詩人在水館后軒看到的明麗景象,想到江南也有同樣的景色,心中產生無限感慨,以樂景襯哀情,這一手法在杜甫的《登高》中也有體現。C.古人善用“大雁”等意象傳情達意,頸聯表達的情感與李清照《聲聲慢》“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所傳遞的情感相似。D.詩歌由“極目”起,至“憑軒”終,內容和詩題形成呼應,整首詩景中含情,結構完整,規范雅正。16.全詩以“無限情”三個字壓尾,余音裊裊,給人留下不盡遐思。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這首詩蘊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5.B16.①形單影只的孤寂(落寞)。頷聯寫鷺鳥灘頭靜立,農人塬上耕種,鷺有占,人有耕,都有依托,自己形單影只,旅次異鄉驛館。②漂泊無依的傷感。頸聯“去雁數行天際沒”,雁南飛而不能傳書,牽起詩人惆悵;“孤云一點凈中生”,人同云孤,而生漂泊流離感傷。③對家鄉親眷的思念。憑軒凝望晴川景色,良久沉思,驛館軒外景象引起了詩人對“楚水吳山”越中親故的懷念。【解析】【導語】這首詩通過描繪盤豆驛的明麗景色,抒發了詩人離別故土、親人后內心的無限思念和惆悵。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以樂景襯哀情,如晴川、鷺立、原人耕等景象,展現了詩人對江南故土的眷戀,情景交融,意境深遠。【15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B.“以樂景襯哀情,這一手法在杜甫的《登高》中也有體現”錯,杜甫的《登高》以哀景寫哀情。詩的前四句描繪了一幅蒼涼的秋景,渲染了濃濃的愁意,為下文四句抒發漂泊孤寂之感、牽念親故之情做鋪墊。故選B。【16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形單影只的孤寂(落寞)。頷聯“灘頭鷺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鷺鳥能在灘頭清波悠然站立,農人能在原野上趁著落日余暉辛勤耕種,它們都有自己的依托和歸宿。而詩人自己此時卻獨自旅次異鄉的驛館,形單影只,這種對比更強化了詩人內心的孤寂落寞之情。②漂泊無依的傷感。頸聯“去雁數行天際沒”,大雁是候鳥,它們成群結隊地飛向遠方,而詩人卻漂泊在外,大雁南飛卻不能為自己傳遞書信,勾起了詩人內心的惆悵。大雁的遠去,也暗示著時光的流逝和自己漂泊的狀態。“孤云一點靜中生”,天空中一朵孤云,獨自在寧靜中飄浮,詩人以孤云自比,云的孤正如人的孤,從而產生漂泊流離的感傷。③對家鄉親眷的思念。詩歌開篇“極目晴川展畫屏”,詩人憑軒極目遠眺,看到晴川如畫的景色,久久沉思。尾聯“憑軒盡日不回首,楚水吳山無限情”,詩人身處盤豆驛,驛館軒外的景象觸動了他的情思,“楚水吳山”代指詩人在越中的家鄉和親人,表達了對家鄉親眷深深的思念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詞人夢里歸鄉,夫妻相見,千言萬語無從談起,表現這種“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情形的兩句是:“______,______。”(2)《屈原列傳節選》中,司馬遷認為,《離騷》篇文辭寫的是尋常事情,但含義極為弘大,所舉的是淺近事例,但意思卻很深遠,司馬氏的原話是:“______,______。”(3)追憶往事,是陸游詩歌中常有的內容,如《書憤》一詩“______,______”一聯,就是對年輕時戍邊抗金生涯的回憶。【答案】(1)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2)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3)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第Ⅱ卷表達題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里充滿浪漫情愫的吟唱流傳千年,也讓人們對“蒹葭”一詞耳熟能詳。其實,“蒹葭”并非一種植物,而是兩種。“蒹”是我們通常說的荻,“葭”就是蘆葦。二者均為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水邊、沼澤等潮濕環境。盡管生長環境相同,形態容易混淆,但二者有明顯區別。荻有根狀莖,莖是實心的,株高通常在0.5至2米;蘆葦也有粗壯的根狀莖,莖中空,株高可達3至4米。清代學者吳其浚在《植物名實圖考》中寫道:“強脆而心實者為荻,柔纖而中虛者為葦。”另外,(甲)。荻的葉子近乎線狀披針形,邊緣較鋒利,花序舒展,對生于各個分支上,花穗呈黃白色,遠遠望去像羽毛;蘆葦的葉呈帶狀,較寬,花序在各個分支頂端呈分叉狀,花穗接近麻色,遠遠望去,宛如頂上插了一根狼牙棒。荻和蘆葦在我國分布廣泛,古人很早就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它們了。有記載顯示,戍邊將士常將破碎后的荻和入泥中,用來夯筑城墻及護堤,以增加建筑強度。初春時蘆葦的嫩芽可作為蔬菜食用,新鮮的蘆葦葉子是包粽子的好材料。蘆葦莖葉還能用來編制葦簾、葦席。由于富含纖維素,荻與蘆葦都是造紙的原料。在生態系統中,(乙)。①作為濕地生態中的重要生物群落,②荻和蘆葦有著很好的水質凈化作用。③它們發達的地下根系能固土保水。④地上部分的莖葉為其它生物不僅提供生存空間,⑤在枯萎后還可以加強土壤有機質,⑥是改良鹽堿地的先鋒植物。站在秋日的夕陽下,看溪邊蘆葦,繁繁茂茂,A。它們集群而生,但又獨立成長,互不牽扯,更不依附什么。秋風漫卷時,不會輕易被折斷,起伏的銀波沒有一點媚態,沒有一點B。它們用搖曳顯示著生命的獨立和倔強,像自由的精靈。18.文中畫線的句子用“羽毛”比喻“荻”,用“狼牙棒”比喻“蘆葦”,簡要分析這兩處比喻的表達效果。19.請在文中畫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0.文中第四段標序號的部分有幾處表述不當,請指出其序號并做修改,使語言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21.請在文中括號內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22.有人認為最后一段的語言風格和前文不統一,應刪除;有人覺得最后一段是闡述的遞升,應保留。你的看法是什么?請簡要說明理由。【答案】18.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選取貼近人們日常生活(常識)的喻體,形象而準確地說明獲和蘆葦在花序和顏色上的區別,表現出它們不同特性。19.A:蓬蓬勃勃(生機勃勃/郁郁蒼蒼)B:矯揉造作(奴顏媚骨/奴顏婢色)20.④句改為“地上部分的莖葉不僅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空間”。⑤句改為“在枯萎后還可以增加土壤有機質”。⑥句改為“對改良鹽堿地有良好的作用”(是改良鹽堿地的首選(優良)植物)。21.甲:二者的葉與花也有明顯差異乙:“蒹葭”也發揮(有承擔)著重要作用22.觀點一:應刪除。科普小品文應以科學性和知識性為主,不宜有文學性的表達;不僅與前文語言風格不統一,也沒有顧及說明對象中的荻。觀點二:應保留。這則文字屬科學小品文(文藝性說明文、知識小品文),末段描寫蘆葦給人的審美感受,使讀者在文學描寫中獲得科學知識,增強了材料的文學氣息(可讀性藝術性),并且與開頭構成呼應,很有必要。【解析】【18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修辭手法和表達效果的能力。文中畫線的句子“遠遠望去像羽毛”,將荻的花穗比喻成羽毛,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荻的花穗輕盈、舒展、黃白色的特點。句子“遠遠望去,宛如頂上插了一根狼牙棒”,把蘆葦的花穗比作“狼牙棒”,生動展現出蘆葦花穗分叉狀的獨特形狀,以及接近麻色且稍具硬度的質感。此處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使讀者能更直觀地感受到荻與蘆葦在花穗形態和顏色上的差異。【19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A處,由前文“站在秋日的夕陽下,看溪邊蘆葦,繁繁茂茂”可知,此處突出蘆葦茂盛充滿生命力的樣子,故用“蓬蓬勃勃(生機勃勃/郁郁蒼蒼)”。蓬蓬勃勃:繁榮旺盛的樣子。生機勃勃:形容自然界充滿生命力,或社會生活活躍。郁郁蒼蒼:草木蒼翠茂盛的樣子。B處,由前文“起伏的銀波沒有一點媚態,沒有一點”可知,此處形容秋風中的蘆葦沒有一點屈服之態,故用“矯揉造作(奴顏媚骨/奴顏婢色)”。矯揉造作:指人的言談舉止刻意做作、不自然,表現出不真實、不真誠的態度或行為。奴顏媚骨:形容卑躬屈膝、諂媚討好的樣子。奴顏婢色:形容低聲下氣,諂媚奉承的嘴臉。【20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該語段語病有三:一是語序不當,④句中關聯詞位置錯誤,“為其它生物不僅”改為“不僅為其它生物”。二是搭配不當,⑤句中“加強”和“土壤有機質”搭配不當,“加強”改為“增加”。三是搭配不當,⑥句中主語應是前文中的“荻和蘆葦”,與“是……先鋒植物”搭配不恰當,可改為“對……有良好的作用”或“是……首選(優良)植物”。【21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甲處,前文提到荻和蘆葦有明顯區別,且上文已對二者根狀莖、株高進行了對比,后文又分別對二者的葉子和花序進行了詳細描述“荻的葉子……蘆葦的葉呈帶狀……”,可見此處應總結葉與花的差異,故填“二者的葉與花也有明顯差異”。乙處,上文介紹了荻和蘆葦在我國分布廣泛且古人很早就在日常生活中利用它們,下文“作為濕地生態中的重要生物群落……”又具體介紹了它們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可見此處應承接上文在生活中的利用,開啟下文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故填“‘蒹葭’也承擔(發揮)著重要作用”。【22題解析】本題考查學生談觀點、寫評論的能力。觀點一:應刪除。由“荻有根狀莖,莖是實心的,株高通常在0.5至2米;蘆葦也有粗壯的根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容桂中學2023-2024學年中考數學全真模擬試卷含解析
- 2025年公司級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答案完美版
- 2025公司項目部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帶答案(研優卷)
- 賓館安全管理課件
- 2025項目管理人員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完整)
- 2024-2025新入職工入職安全培訓考試試題答案新
- 2025年承包商入廠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一套參考答案
- 2025年員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附答案【輕巧奪冠】
- 2025年工廠職工安全培訓考試試題及參考答案(典型題)
- 2025年安全管理員安全培訓考試試題答案4A
- 壓力容器焊縫檢測
- 鐵路高級線路工試題
- 小學語文項目式學習模式案例:美妙的“童話小鎮”集市(二下)
- 2024年江蘇省南京市聯合體中考三模英語試題(解析版)
- DL∕T 1502-2016 廠用電繼電保護整定計算導則
- 四年級數學脫式計算練習題100道
- 租賃托管合同模板
- 居間人居間費用分配協議范本
- 鋰電池起火應急演練
- 2022年四川省阿壩州中考數學試卷
- 分布式光伏經濟評價規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