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6月浙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選考科目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1頁
2025屆6月浙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選考科目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2頁
2025屆6月浙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選考科目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3頁
2025屆6月浙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選考科目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4頁
2025屆6月浙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選考科目模擬考試歷史試卷(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絕密★啟用前2025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選考科目模擬考試歷史姓名:準考證號:本試題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考生注意:1.答題前,請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分別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紙規定的位置上。2.答題時,請按照答題紙上“注意事項”的要求,在答題紙相應的位置上規范作答,在本試題卷上的作答一律無效。命題:審題:選擇題部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1.跨湖橋遺址距今8000-7000年,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獨木舟、長江下游地區最早的栽培稻、南中國地區最早的家豬等。由此可知,該遺址A.可以印證原始農業的出現B.人們靠采集植物和狩獵為生C.基本具備國家的初始形態D.可能出土紋飾精美的青銅器2.戰國時孟子嘗言“什一而稅,王者之政”。到漢代,稅額規定只有“十五稅一”,而且實際只要納一半,即“三十稅一”,甚至當時還有“百一之稅”的說法。這表明漢代A.擴大了政府稅收B.減輕了百姓負擔C.進一步減輕賦稅D.井田制逐步瓦解3.南北朝時期,南北政權在禮樂建設中均以《周禮》和《禮記·樂記》為藍本,通過音樂實踐來建立政治和社會秩序。北朝延續漢魏傳統,采取將宴饗與音樂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熱鬧而有序的燕樂場景,來營造和諧的社會圖景。南朝則摒棄燕樂,選擇以“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為代表的高士奏樂形象。據此可知,南北朝時期A.禮樂文化的傳承發展取決于地域傳統的差異B.維系社會秩序開始成為音樂重要的社會功能C.音樂的多重功能與統治者的治國理念相結合D.禮樂文化交融發展并進一步走向開放與包容4.有學者評價某朝代曰:秦漢以來士人視幽燕為邊地,其作為大一統王朝而定都于此后還有相當影響力。統一華夏不及百年就被推翻,時人認為這正是應了“胡虜無百年之運”的讖語。該朝代是A.隋朝B.南宋C.金朝D.元朝5.1911年,英國人在某海岸修路時發現一塊石碑,命名為《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據石碑上的中文記錄:“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謹以金銀、織金、寶旛、香爐、花瓶、燈燭等物,布施佛寺,以充供養。”推測該石碑的發現地大致位于下圖中的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6.梁啟超在《戊戌政變記》中寫道:“八股取士,為中國錮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學者墜聰塞明,不識古今,不知五洲,其弊皆于此。”下列詩句中,與之主旨一致的是A.八股行海內,于今五百祀。子弟為學問,富貴當券紙B.買劍傾家貲,市馬吒生死。科舉非不好,行都兮萬里C.我哀同光間,時文太流蕩。四書屏不讀,惡札競摹仿D.孝悌勿沽名,沽名終不成。世人易欺罔,鬼責未曾輕7.如圖是民國四年的一幅宣傳報,其上印有“不用日貨,爭回主權“務要收回旅順、大連”等字樣。據此可知,該宣傳報印發的直接原因是主耀爭回日貨不用A.甲午中日戰爭結束B.“二十一條”的簽訂C.新文化運動的興起D.巴黎和會的外交失敗8.如圖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機關報《志愿軍》的一份專刊報道,其上印有“發布停戰命令”等字樣,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和研究意義。據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A.《志愿軍》報創刊于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之后B.圖中的報道可能印有“蘇維埃”“根據地”字樣C.圖中的報道擴大了朝鮮停戰偉大勝利的社會影響D.《志愿軍》報是考證抗美援朝戰爭史的直接史料9.12月26日,位于上海中山東一路24號的中國工商銀行上海市分行營業部的入口處放置了一臺嶄新的機器。它有著一副白色的外殼,“身高”差不多一米五,正面的黑色硬塑“面孔”中有一個小小的屏幕,屏幕的右方是一排藍色的數字鍵,寫著從0到9十個數字以及一個較大的回車鍵,在場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見。這一天,在這臺機器上完成了多少金額的交易,我們已不得而知,但無疑,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材料描述的場景最可能發生于A.1958年B.1980年C.1988年D.1994年10.在這里,大多數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人們用木樁搭建框架,用樹枝和混合麻纖維的黏土筑墻壁,在上面搭上屋梁,再用椰子葉鋪成屋頂。這里的“人們”①建筑藝術深受其宗教信仰的影響②發明了象形文字,那爾邁調色板是其重要代表③擁有目前已知世界最古老的史詩④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將一年分為四季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11.有學者認為,古代東亞國家之所以向中國朝貢,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和中國發生關系,是因為各民族的國家形成比中國遲,所以有必要向中國學習其國家機構的建制及其運作。中國的國家機構建制及其運作,規定于律令之中。因此,對于各國而言,重要的是學習律令,引入律令所規定的各項制度。下列史實可以論證該觀點的是A.西方文官制度源自中國的科舉制B.日本實行大化改新,制度多以唐制為藍本C.朝鮮在漢字的基礎上創造出諺文D.中國造紙術、火藥和指南針逐漸傳入歐洲12.有學者認為,在拜占庭帝國時期,修昔底德的作品被希臘語學者與作家廣泛閱讀和使用,他也經常被提及和直接引用。拜占庭人傳抄、學習、引用和討論,還有不少史學家模仿和改寫修昔底德的文本,充分體現了拜占庭學者對古典文化的繼承與吸收。結合所學,下劃線空白處應填入A.《歷史》B.《羅馬史》C.《十二銅表法》D.《伯羅奔尼撒戰爭史》13.國王路易十四開鑿這條運河的初衷是為了小麥的運輸,并繞過伊比利亞半島以避開西班牙的關稅。1996年,這項宏大的營造工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條運河A.溝通了地中海和大西洋B.縮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間的航行距離C.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D.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的商貿中心14.1848年德意志革命爆發后,德國資產階級把熱情投入到非政治領域,各種報刊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其中較為有名的是1853年首次出版的《園亭》雜志。《園亭》是精心設計的供全家庭閱讀的“文化套餐”,內容豐富,有連載小說、政論文章、讀者信箱、特殊欄目,并配有精美的插圖。圖為某版《園亭》雜志的封面。據此可知,《園亭》雜志的出現,反映了A.婦女的社會地位上升B.家庭生活成為人們關注的中心C.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D.德意志民族文化素質普遍提高15.有學者指出,觀察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非洲工業化,可以發現單向開放的非洲并未迎來工業化浪潮。逐步參與經濟全球化的百余年中,非洲一直被籠罩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帝國體系下,“開放經濟”和“間接統治”以顯性或隱性狀態,為獲取超額壟斷利潤違背市場競爭的基本原則。如1960年尼日利亞獨立時的工業處于極其邊緣地位,工業部門總產值在1960年僅有1570萬英鎊,比那一年可可出口價值的50%還少。該學者意在強調A.非洲工業遠低于世界水平B.世界殖民體系阻滯非洲工業化C.經濟全球化難以真正實現D.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發展受阻16.1908年,清政府與英國、德國銀行團簽訂《天津浦口鐵路借款合同》,后者可得到500萬英鎊債權,但實際只需付出344.75萬英鎊,純利超過實付額的45%。列強還強制要求余利、酬金以及鐵路營業款必須存入其指定的銀行,還本付息必須由該銀行兌換成外幣,借此又榨取不菲財利。圖為1908年津浦鐵路債券,面值為100英鎊。由此可知①津浦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②列強的鐵路貸款實質是一種多項復合型的超額高利貸③列強修建鐵路成為掠奪原材料、打開中國市場的手段④債券是列強進行經濟掠奪、牟取暴利罪行的實物見證A.①④B.②③C.②④D.②③④非選擇題部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7題10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6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回溯“金花銀”之歷史,評價“金花銀”之功過。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從文獻記載來看,“金花銀”名稱的出現時間可溯至北齊。《唐六典》內廷規程有云:“齊武帝造大小二輦,彫飾甚工,下轅軛悉金花銀獸。”此處提到的金花銀獸,應指以金花銀為材質的裝飾物。后續文獻中,亦多有各類形制的金花銀器皿記載,如金花銀盒、金花銀簪、金花銀碗、金花銀杯、金花銀帶等。故從形態來看,早期出現的金花銀,并非后世所指具有稱量貨幣屬性的白銀。另有學者考釋,就“金花銀”的早期含義而言,應為銀器制作工藝的一種,系在銀器上采用鎏金鏨花工藝。宋元以來“金花銀”在含義上出現調整。據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賜李天祚敕書》記載:是年,安南平南王李天祚遣使入貢,賜金花銀一百兩。宋孝宗乾道六年再賜南平王李天祚金花銀一百兩。-摘編自李園《明代金花銀研究中的三點問題-基于對傳統定義的思考》材料二明代田賦以銀代輸,稱為“折色”。明英宗正統元年八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銓疏曰:北京行在各衛官俸支米南京,道遠費多。朝廷虛糜廩祿,請于南畿、浙江、江西、湖廣不通舟楫地,折收布、絹、白金,解京充俸。英宗接受建議,下令稅糧(田賦)折銀征收,米麥一石折銀二錢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廣東、廣西米麥共四百余萬石,折銀一百余萬兩,不送南京,一律解北京內承運庫,謂之“金花銀”。東南稅糧除用來支持官員俸祿之外,折銀征收者全部解入北京朝廷內府,目的是為了保障皇室的高額消費。“金花銀”送往內庫,一部分用于發放官俸,另一部分供皇帝賞賜和揮霍。總而言之,“金花銀”給明代財政制度及社會經濟帶來很大的變化。-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等(1)根據材料一,指出宋元以來“金花銀”在含義上出現的調整。(3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從內容、背景、影響三方面簡要評價明代“金花銀”制度。(7分)18.文字的魅力是與生俱來的,正因為有了文字,中華五千年文明才得以不斷層地延續至今。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國文字可說是由中國人獨特創造,而又別具風格的一種代表中國性的藝術品。中國文字并不喜歡具體描繪一個物象,而常抽象地描繪一個意象或事象,這遠比《易經》八卦的幾個符號更加活潑生動。其次,中國文字能利用曲線,描繪一輪廓,較之楔形文字和象形文字,都便利得多,因此其文字數量得以寬泛增添。......魏晉以后,中國人的書法,成為中國人最標準的藝術,漢字系統進入成熟穩定的楷書階段。其實中國的書法也只是一種用線條來表達意向的藝術,實可說與中國創造文字之匠心是同一精神的。-摘自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材料二西夏文字的筆畫、結構等方面與漢字頗為相似,是西夏學的重要研究對象。西夏學是中國古典學重要學科。18世紀后期至20世紀,歐洲古典學經歷了從新興學科到全面研究古代文明的轉變。這一時期,歐洲學者對新發現的西夏文字產生了濃厚興趣,并積極參與研究,與中國學者遙相呼應、相互借鑒或直接合作,共同推動了西夏學在古典學軌道上的前進。在西夏文字創制后不久,漢語拼音化開啟了它最早的嘗試。-摘編自史金波《中國古典學視野下的西夏學》材料三新中國剛剛成立,有的少數民族沒有文字,阻礙其發展,文字改革作為一件大事擺在中央面前。那時人們急于改變中國的落后面貌,對于文字工作的構想和方案不切實際。自古以來,漢字就存在著很多異體字。這些字字義、讀音和用法完全一致,只是字形上有些許差別。大量異體字充斥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既浪費成本又毫無意義,同時也給初學者增加了不少負擔。那時,印刷還是鉛字排版,公布多少個簡體字,就意味著印刷廠要改多少個銅模,加之每個漢字都有各種字號和宋體、仿宋、楷體等各種字體,要改的銅模數量就更多了。當時,全國能刻模坯的工人只有20人,每個工人每天只能刻十幾個模坯。最終,1956年1月《漢字簡化方案》由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多年來進展甚微的掃盲工作帶來了福音。-摘編自黃加佳《書同文:<漢字簡化方案>制訂始末》(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文字的特征。結合所學,列舉魏晉時期在書法藝術領域的成就。(4分)(2)根據材料二,總結作者對于西夏學的看法。結合所學,寫出漢語拼音化的最早嘗試。(4分)(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文字改革面臨的困難,并分析《漢字簡化方案》公布的意義。(6分)19.在歷史發展的變局中,無疑存在著許多關鍵節點。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歐洲文藝復興被認為是歐洲由衰及興的一個轉折點。1350年前后,歐洲遭遇了封建制度瓦解和黑死病肆虐的雙重打擊,出現了秩序崩潰、道德淪喪、積貧積弱、愚昧無知等種種“封建主義總危機”的癥候,導致了知識分子的覺醒。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等早期人文主義者在危難之時擔負起拯救歐洲的使命,對中世紀甚至古代的文化進行了全面批判或審視。-摘編自朱孝遠《文藝復興:歐洲由衰及興的轉折點》材料二一個德國人-馬克思,已經從理論上總結了英國和法國的實踐和理論發展史的成果,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部本質,也揭示了它的最終歷史命運。這給德國無產階級提供了它的先驅者英國人和法國人從來沒有過的綱領:一方面是更加深刻的社會變革,另一方面是人們更加心明眼亮,這就是德國工人運動勢不可擋地發展的奧秘。-摘自恩格斯致青年卡爾·考茨基的信(1884年)材料三當我們站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和廣度回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深深感到它所留下的政治遺產對中國和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影響至深至遠。......對人類歷史發展而言,包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內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在國家關系的相處模式、國際政治民主化等方面,都有著劃時代的變化和進步,人類終于進入了世界整體和平的時代。-摘編自徐藍《百年巨變中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寫出推動文藝復興運動的因素,并概述早期人文主義者“擔負起拯救歐洲的使命”所做的努力。(6分)(2)根據材料二,用一句話概括恩格斯的觀點。結合所學,寫出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志。(4分)根據材料三,運用所學知識,從“國際關系的相處模式”“國際政治民主化”兩個角度選擇其一,解讀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當今社會留下的政治遺產。(6分)20.當下社會,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而來,歷史研究該何去何從?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歷史學者需要在堅守學術道義的前提下,盡可能發揮人工智能的正向效益。從個體著眼,歷史學者需要考慮主體性以及研究價值的問題。有關事實判斷的史學研究,歷史學者對大模型的使用需要謹慎。基于價值判斷的研究,則可以讓其奔放的“幻覺”發揮得淋漓盡致一些,當然這仍要基于合理的價值觀和邏輯觀進行取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于有關價值判斷的歷史議題,我們甚至要盡可能使用不同的大語言模型。多角度的探索,會帶來意外收獲,也可以盡力消除盲區。但無論如何,我們永遠要強調歷史學者在研究工作中的主導性,這意味著歷史學者要承擔人工智能介入歷史研究之后的守門人責任。-摘編自王濤《歷史學研究如何“擁抱”人工智能》根據材料,圍繞“歷史研究與人工智能”的主題,列舉具體史實,自擬題目,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談談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好兩者的關系。(12分)(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史實充分,邏輯清晰,表述成文)2025年6月浙江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選考科目模擬考試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符合題目要求,不選、多選、錯選均不得分)題號12345678910答案ACCDDCBCCA題號111213141516答案BDABB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其中第17題10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6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10分)(1)“金花銀”在形制上脫離了單純的器皿工藝形態;計量手段由計件轉為稱量;逐漸具備白銀的貨幣特征。(3分)(2)內容:正統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花銀”。(1分)背景:稅糧轉運成本高昂;官員俸祿、皇室的高額消費的需求;商品經濟發展,白銀貨幣化的趨勢已經出現;官員積極建言獻策。(任寫2點,2分)影響:積極:改革了賦稅制度,推動了田賦貨幣化(成為白銀為正賦的開始,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轉化);促進了農產品商品化,推動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解決了京官異地兌俸的弊端,并緩解了民眾的賦稅負擔,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任寫2點,2分)消極:送往內庫,公私并用,助長了宮廷用度奢靡之風,加重了百姓負擔。(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6分)(1)特征:活潑生動(抽象描繪意象或事象);利用曲線(便利);文字數量多。(任寫2點,2分)成就: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涌現了“書圣”王羲之等大書法家;楷書逐漸取代隸書,漢字系統進入成熟穩定的楷書階段。(任寫2點,2分)(2)西夏學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是西夏文字;西夏學是中國古典學重要學科;西夏學與歐洲古典學關系密切(歐洲古典學的研究推動西夏學發展)。(3分)八思巴字。(1分,可具體闡述)(3)困難:人們的想法冒進不切實際;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