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復習-古詩詞賞析_第1頁
高考復習-古詩詞賞析_第2頁
高考復習-古詩詞賞析_第3頁
高考復習-古詩詞賞析_第4頁
高考復習-古詩詞賞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考復習-古詩詞賞析(比較全面)

第一部分古韻悠悠,激揚文字

古代詩歌賞析題問答模式例析

就古詩賞析題而言,大體可歸納出五種問答模式,請大家參考、

第一種模式:分析詩歌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式: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應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

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第一步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

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詩意。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

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為:愉悅、歡快、激動、沉痛、悲憤、哀傷,

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

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哀傷的情懷”是不夠的,還應答出為什么而“哀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于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三年饑走荒山道”的奔波流離之后,暫時定居成都

草堂之時。

提問: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回答:此詩描繪了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

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筑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唾不動(步

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后暫時定居草堂

的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分析表現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提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技巧(或“藝術手法”,或“手法”)。或詩人是怎樣抒發自

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應答分析: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

法、修辭手法三大類。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說“直抒胸臆”“即事抒懷”)和間接抒情兩種。

直接抒情,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就是。

間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寓情于景,如“感時

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托物言志,一般是詠物詩,如《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

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托物寓理,?般是哲理詩,如《觀書有

感》(其一):“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描寫手法主要有:

(1)襯托,分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反襯又有動靜

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聲寂襯,如“日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以樂景襯哀情,

如“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鵬空好音”等。

(2)聯想和想像,又叫虛實結合。如“野花留寶府,碧草見羅裙”。

(3)白描。如“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田野無閑田,農夫皆餓死

修辭手法在古詩中經常出現的有:比興,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設問,反問,

反語等

答題步驟:第一步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第二步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種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提問:此詩主要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回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

“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產生山飄泊引

起的孤獨寂寞之感(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分析語言特色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式: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或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應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

語言風格。一般可表述為: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

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等。

答題步驟:第一步用一兩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第二步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

特色。第三步指出這些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提問: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回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

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

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分析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式: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應答分析: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練的,往往一詞一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

深刻地反映思想內容。這種題型是要求賞析時應聯系全詩的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

同方面仔細揣摩、推敲,來理解作者煉字技巧的精妙。

答題步驟:第一步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第二步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提問: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

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回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

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

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其所有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分析關鍵詞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么?

應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

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第一步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第二步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

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提問:“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么?

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

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二部分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要點探討】

認識“形象”,解讀“意象”

詩歌是以形象說話的,形象是詩歌主旨、情感的寄托處,是解讀詩歌的入口。把握形象,

主要是把握詩人所關注的形象特點和表現這一特點的意義。

描繪形象是作者抒情言志的重要藝術手段,也是詩歌鑒賞題十分關注的測試點。

詩歌形象包括敘事詩中的人物形象、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詠物詩中所詠的物

以及寫景詩中所寫的那些融入了詩人情感的物象,即詩歌的意象。詩歌鑒賞往往從形象入手,

進入詩歌意境,從而把握思想感情。

1.人物形象

白居易《長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兩句刻畫出了一個擁有著花容

月貌、傾城傾國之色的貴妃形象。該詩中還有“溫泉水滑洗凝脂”“云鬢花顏金步搖”“芙蓉如

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玉容寂寞淚瀾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等詩句,刻畫出了這位貴

妃豐姿綽約、迷人凄婉的千嬌百媚形象。

杜牧的《贈別》中“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兩句,通過春天里生機勃勃的豆

蔻(植物)形象,描繪出一個楚楚動人、清新活潑的妙齡少女形象。

舉證:古代詩歌中的漁翁形象

孤憤失意的漁翁——柳宗元

漁翁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曖乃一聲

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云相逐。

—這首山水小詩是作于永州的。詩歌描寫了?個在山青水綠之處自遣自歌、獨往獨來

的“漁翁”形象,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寄寓政治失意的孤憤。這首詩是幅飄逸的

風情畫,充滿色彩和動感,引起讀者心靈的共鳴和無限的遐想。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是一幅江鄉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

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等待時機的漁翁——孟浩然

臨洞庭上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首“干祿”詩。所謂‘'干祿",即是向達官貴人呈獻詩文,以求引薦錄用。玄宗

開元二十一年(733),張九齡為丞相,作者西游長安,以此詩獻之,以求錄用。全詩頌

對方,而不過分;乞錄用,而不自貶,不亢不卑,十分得體。

逍遙自在的漁翁——羅隱

贈漁翁

葉艇悠揚鶴發垂,生涯空托一綸絲。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從波上移。風漾長

歌籠月里,夢和春雨晝眠時。逍遙此意誰人會,應有

青山深水知。

隱逸閑適的漁翁——張志和

雜歌謠辭?漁父歌

西塞山邊白鷺匕,桃花流水鰥魚肥。青等笠,綠蓑衣,斜風細雨

不須歸。

故作悠閑的漁翁——白居易

垂釣

臨水一長嘯,忽思十年初。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廬。

浮生多變化,外事有盈虛.今來伴江叟,沙頭坐釣魚。超凡脫

俗的漁翁——岑參

漁父

扁舟滄浪叟,心與滄浪清。不自道鄉里,無人知姓名。朝從灘上飯,暮向蘆中宿。

歌竟還復歌,手持一竿竹。竿頭釣絲長丈馀,鼓乘

流無定居。世人那得識深意,此翁取適非取魚。

遠離塵囂的漁翁——杜牧

漁父

白發滄浪上,全忘是與非。秋潭垂釣去,夜月叩船歸。

煙影侵蘆岸,潮痕在竹扉。終年狎鷗鳥,來去且無機。

寄情山水的漁翁——王維

青溪

言入黃花川,每逐青溪水。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漾

漾泛菱苓,澄澄映葭葦。我心素已閑,清川澹如

此。請留盤石上,垂釣將已矣。

被逼無奈的漁翁——陸游

鵬鴿天

懶向青門學種瓜。只將漁釣送年華。雙雙新燕飛春岸,片片輕鷗

落晚沙。

歌縹渺,臚嘔啞。酒如清露蚱如花。逢人問道歸何處,笑指船兒

此是家。

心灰意冷的漁翁——馬致遠

金字經

絮飛飄白雪,蚱香荷葉風。且向江頭作釣翁。窮,男兒未濟中,

風波夢,1場幻化中。

看破紅塵的漁翁——楊慎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匕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2.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舉證:月光世界里的李白

李白的《月下獨酌》(其一):“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

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在這首詩中,詩人上場時,背景是花間,道具是一壺酒,登場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個人,

動作是獨酌,加上“無相親’’三個字,場面單調得很。于是詩人忽發奇想,把天邊的明月,還

有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過來,連自己在內,化成了三個人,舉杯共酌,冷清清的畫面,

就熱鬧起來了。

可是,盡管詩人那樣盛情,”舉杯邀明月“,可明月畢竟是“不解飲''的。至于那影子呢?

畢竟也不會喝酒。姑且暫時將明月和身影作伴,在這春暖花開之時,及時行樂吧!其時詩人

已經漸漸醉了,酒興一發,既歌且舞。“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

散。'‘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寫得對自己一往情深。最后二句,詩人真誠地和“月”“影”相

約:“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孤獨到了邀月與月光下的影還不算,甚至于以后的歲月,

也不能找到共飲之人,所以只能與月光和身影永遠結游,并且相約在那邈遠的上天仙境相見。

結尾兩句,點盡了詩人的踽踽涼涼之感。

題目是“月下獨酌'',詩人運用豐富的想像,表現出一種由獨而不獨,由不獨而獨,再由

獨而不獨的復雜情感。表面看來,詩人真能自得其樂,可是背面卻有無限的凄涼。

一般說來,李白飲酒詩突出一個“豪'’字,詠月詩突出一個“逸”字,一旦二者結合,便表

現出一種既豪放又飄逸的性格——可用“清狂”二字概括,這種清狂性格一方面說明詩人的驕

傲和對污濁現實的輕蔑,同時又流露出深深的孤獨感。李白還有些寫他步月而歸的詩,心情

平和,于閑適中同樣流露出極深的孤獨感:

“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下終南山》)

“對酒不覺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鳥還人亦稀。”(《自遣》)

以上所說泛月、醉月、步月,意境均極優美。另一類作品則是完全寄興于想象,如: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秋浦歌》其十二)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謝眺樓餞別》)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明月可乘,可攬,可寄,都是李白的發明,大膽的想像傳達出童稚般天真的性格。但最

有趣的發明還是賒月:

“南湖秋水夜無煙,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陪族叔

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其二)

“昔日繡衣何足榮,今宵黃酒與君傾。暫就東山賒月色,酣歌一夜送淵明。”(《送韓侍

御之廣德》)

李白詩中從無賒酒,卻有賒月。酒是要用錢買的,沒錢的時候就用五花馬、紫綺裘、

龍泉劍去交換。同自然造化打交道容易得多,“清風朗月不用一錢買”,即使要錢,也可以賒。

這種妙趣橫生的想像,表現出詩人以天地為衾枕的襟懷。李白還有一首問月詩,其藝術成就

與后世蘇軾問月詞堪稱合璧,而其思想深度又遠遠超過蘇詞: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若飛鏡

臨丹闕,綠煙滅盡青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云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

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

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把酒問月》)

《把酒問月》這詩題就是詩人絕妙的自我造像,那飄逸浪漫的風神惟有謫仙人才能擁有。

問句先出,繼而具體寫其人神往的情態。這情態從把酒“停杯”的動作見出。它使人感到

那突如其來的一問分明帶有幾分醉意,從而倍增詩味。二句語序倒裝,以一間攝起全篇,極

富氣勢感。開篇從手持杯酒仰天問月寫起,以下大抵兩句換境換意,盡情詠月打懷。

全詩從酒寫到月,從月歸到酒;從空間感受到時間感受。其中將人與月反反復復加以對

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繪與神話傳說,塑造了一個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其

中也顯露出?個孤高出塵的詩人自我。

以上舉了泛月、醉月、步月、乘月、攬月、寄月、賒月、問月,未舉例的還有弄月、

玩月、宿月……對月亮感興趣的詩人固然不少,可誰能像李白一樣翻出這許多花樣?所有這

些作品,乍一讀都是觸目成吟之作,而細加玩味,便覺出其中蘊含著奇妙的思想和豐富的情

趣。不僅如此,李白在月光下還經常產生一些別的聯想,抒發一些別的情感。先說月夜思鄉,

這類作品很多,僅舉一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

再有月夜思友:

“寒月搖清波,流光入窗戶。對此空長吟,思君意何深!”(《望月有懷》)

李白歌詠征人思婦的兩地相思,也多在月夜,如: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關山月》》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子夜吳歌》其三)

月亮還經常引起詩人懷古之幽情:

“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蘇臺懷

古》)

以上所述思鄉、思友、男女相思和懷古,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有的感情。這些感情

在李白詩中多由見到月亮引起,這是值得注意的。就拿思鄉來說,本是歷代抒情詩中常見的

主題,但各人思念的內容很不相同:有的是“雕欄玉砌”,有的是“草屋八九間”;而引起李白

思念的卻是故鄉的月亮(有時是故鄉的山水花草)!在人所接觸的自然萬物之中,再沒有什

么東西比月亮更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了I此時此地與彼時彼地,什么東西都有變化,惟獨月

亮沒有變化,因此很容易由月亮引起各種念舊的感情。太陽也具有這種普遍而永恒的性質,

但太陽刺眼,很難使人產生纏綿的感情。而在月明如洗的夜晚就容易想入非非,想起遙遠的

故鄉、朋友、親人甚至古人,產生真摯而美好的懷念之情。所以說,李白這類作品抒發的感

情既是人們生活中常有的,而抒發的方式也是平易近人、人人都能接受的,實足以代表李白

性格的純樸的一面;《靜夜思》成為千百年來婦孺皆知的名篇便是最好的證明。不過,為了

充分揭示李白的這種性格,最后還要舉一首他暮年時期的作品:

“我宿五松下,寂寥無所歡。田家秋作苦,鄰女夜舂寒。跪進雕胡飯,月光明素盤。

令人慚漂母,三謝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媼家》)

“天子不能屈,四海不足容''的李白,在?個普通農民家里竟如此虛心下氣,這并不能

由暮年的寥落解釋。同一時期,當他談起自己接受一些地方官吏的饋贈時,詩里是這樣寫的:

“群鳳憐客鳥,差池相哀鳴。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輕。贈微所費廣,斗水澆長鯨。”(《獻

從叔當涂趙陽冰》)不但口氣很大,而且仍然是一副桀鷲不馴的樣子。到了農婦荀媼跟前,

他卻顯得多么溫和而誠摯!對待上層人物的饋贈可以漫不經心,對待勞苦農民的接濟卻真動

了感情。這只能由詩人的平民性格去說明。這是李白詩中最感人的畫面之一。

綜上所述,月光世界里的李白,從他的活動(泛舟、喝酒、歌舞……)、他對自然美

的感受、對人在自然美景中所能產生的各種奇情異趣的體念和洞悉、對故土和朋友以至古人

的懷念,以及他對勞動、愛情和女性美的欣賞等等,無不呈現出天真純樸、平易近人、熱愛

生活和富于情趣的性格;這是一種雅俗共賞、人人都能理解、人人都會喜愛的性格。

上層社會中的李白是“狂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叛逆性格:在大自然懷抱、日

常生活以及在同下層社會接觸中的李白是普通人的李白,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平民性格。兩

個李白相互輝映,相得益彰。正因為“狂人”的李白是那樣驕傲狂放、目空一切,我們才更加

喜愛他在自然界、II常生活和在同下層社會接觸中表現出來的平民性格;同樣道理,正因為

普通人的李白是那樣溫和平易、熱愛生活并富于情趣,我們就更同情他在上層社會表現出來

的叛逆性格。

3.詠物詩中所詠的物

詠物詩以客觀事物作為吟詠的主要對象。人們在詠物詩詞中所尋求的,絕不只是物象

本身的描繪逼真,而是吟詠者本身的心靈感應,因為“自然中美的事物,只有作為人的一種

暗示才顯示出美”(《車爾尼雪夫斯基選集?上卷》北京:三聯書店,1962)。詠物詩中,單

純寫景詠物的篇什極為少見,作為審美客體的自然之物,往往帶有作者強烈的主體意識,景

和情交匯一處,物與我融為一體,創造出一種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

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是初唐詩壇較早出現的詠物佳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是駱賓王任侍御史時,因上書縱論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則天,蒙冤下獄后作。詩

中以蟬的高潔為自己力辯。

詩作以蟬為題,因蟬感興,并以吸風飲露,行為高潔,而遭際不幸的秋蟬自比,抒發

詩人的高潔之志以及世道艱難,自己無辜受害的冤屈。通篇托物感懷,借蟬明志,運用比興

手法寄托作者的不平與悲憤。既是詠物,又是寫人,物人合一,渾然莫辨。

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這首詠物詩,也可看作寓言詩(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有所

指,但喻意并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口皆碑,成為傳

之千古的絕唱。

杜荀鶴的《小松》:

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這首小詩借松寫人,寓意深長。小松剛剛出土,的確小得可憐,以至被埋沒在深草之中,

但它并不示弱,逐漸成長,是那些小草所無法比擬的。人們往往忽視、不認識小松將長成凌

云大樹的遠大發展前途,等到松樹真的凌云參天之時,才去稱贊它的高大。作者以松喻人,

告誡人們要善于發現和識別人才,對有發展前途的人才要及早給以重視、關心和培養,使之

早日成才。

陸游的《詠梅》: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此詞詠梅,實際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跡,自打懷抱。上片感遇。此詞或許是他晚年

所作,借詠梅以表達其堅定不移的愛國立場和政治節操。雖然不免有自悼自傷的成份和孤芳

自賞的意味。

詠物詞貴在“不離不即”“不粘不脫”,做到托物寄意,物我相融。此詞不雕鏤梅花形貌,

而著重攝取其神韻,借以自我寫照,是詠梅的上乘之作。

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硯池邊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這是一首題畫詩。墨梅就是水墨畫中的梅花。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給人間留下

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的

人生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孤芳自賞的

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

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于謙的《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詩。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達自己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

守高潔情操的決心。

作為詠物詩,若只是事物的機械實錄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沒有多大價值。這首詩

的價值就在于處處以石灰自喻,詠石灰即是詠自己磊落的襟懷和崇高的人格。這首《石灰吟》

可以說是于謙生平和

人格的真實寫照。

鄭板橋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這首《竹石》為題詠竹石圖之作。它側重寫竹,兼及于石。竹子在古代與梅、蘭、菊一

起被人們譽為“四君子在它的身上,具有許多美德。這些品德,通常主要是指凌云沖霄的

進取精神,虛心善待的謙遜態度,并兼備梅、蘭、菊諸物的“清高”“幽潔”“隱逸”等高風亮節。

而鄭板橋此詩著重寫竹子的“堅韌”,賦予它又一種美德。這恐怕與他個人的性格有關。他生

性正直倔強,是當時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這個"怪'’恐怕就包含倔強不屈的堅勁性格在內。

因此,我們可以說,竹子的“堅勁”其實也是他個人性格的生動寫照。

在詠物詩中,形與神的有機結合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法則。所謂“形”,是指詩人吟詠的對

象的外形,即審美客體的外部形態特征。所謂“神”,則是指客觀物象的精神氣韻。“形”是“神”

的載體,“神”是"形”的靈魂,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就詠物詩來說,物之形貌、狀態,

花之色香、姿質,鳥之體態、毛色等等,皆為其"形”;而物之風神,花之情韻,鳥之靈性,

則是其“神”。詠物詩如能做到形似神傳,便堪稱自然絕妙的成功之作。

4.意象

意象是詩歌藝術的精靈。有意象就有詩味,無意象就無詩味。“意”是詩的主旨,是意境

的內核,這種“意”,不是"意念”的"意”,而是"意趣”的"意”,即經過情思的物態化后可看可

聽可感的"意正如詩中之象,也非純客觀的景物刻畫,而是情思化后的“象

意象的基礎是“象”,是視覺形象。但是這個“象''里面還必須包括“意”,即人的主觀色彩,

這才能構成所謂“意象在文學作品里面,對任何景物或事物的描寫,都不可能不含人的情

緒或意向。所以金圣嘆說,《詩經》三百篇,雖草木蟲魚鳥獸畢收,而并無一句寫景。王國

維又說,一切景語,都是情語。

意象的“象”是與人密切相關的。從哲學的觀點看,一輪月亮掛在空中,如果不被人看

見,那么它對人來說,可以認為是不存在的,它沒有被言說的任何可能。實際上,只有能被

人的心靈反映的客觀事物(獨立于人的心靈之外的“客觀”事物對人來說是沒有意義的),比

如當詩人吟詠“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的時候,月亮進入人的視野,這才與人的存在

狀態互相關聯。

意象的生成可以來源于人的外部世界的可見之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

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密集的意象,都是來自視覺直接感知到的外部對象。而非外部世

界中客觀存在的內心想象的事物,如天使,仙女,在意念中是可視的,與視覺經驗相關,所

以仍然可以構成意象。

意象也不一定非是可見之象,也可以是可察之態。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

來思,雨雪霏霏。”又如:"江南三月,暮春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楊柳依依”“雨雪

霏霏”,"雜花生樹,群鶯亂飛“,都不是存在的事物,而是存在事物的狀態。這也是屬于可

以被視覺觀察的范疇,所以能夠構成意象。虛擬的可視的情景,如頑石點頭、天女散花,明

珠有淚,良玉生煙,也能構成意象。

意象的“意”是包孕在“象”中的,是融入水中的鹽,無形而有味。在一個意象中,我們

看得見的是“象”,而品得出的是“意''。意

象的語言形式是隱喻性質的。

意象一般以兩種形態出現于文學作品中,即單個意象和整體意象。

單個意象就是文學作品中最基本的藝術形象,整體意象則是一組或一串意象構成的有機

的整體畫面,也稱意象體系。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斷腸人在天涯”

等就是單個意象,人們常常又把這種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個“部件”。它們不能離開整

體,若離開了,單個意象就失去了它原來的意義。比如“枯藤”這一意象一旦離開了《天凈沙

?秋思》的整體意蘊,“枯藤”便失去了這支散曲賦予它的那種悲涼色彩。所以從這個意義上

講,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只有一個整體意象。

二.感受“形象”,體味“意境”

I.感受“形象”

感受形象的方法是抓住詩歌中意象、意境的特征和情與景的交融,從而理解其中寄托的

思想感情。如杜甫的《登高》中“猿嘯哀”“鳥飛回”“落木蕭蕭下”等形象的特征是慘淡、凄涼、

悲愴,由此可感受到作者寄托其中的羈旅之愁、孤獨之苦和壯志難酬之悲。

鑒賞詩歌的形象,通常從形象的色彩、指向、強度、虛實、動靜等角度進行分析。

形象的色彩傳遞著詩人不同的情感體驗,一般暖色預示著熱烈活潑、積極向上、意氣風

發,冷色代表著冷漠低沉、消極頹唐、孤寂凄涼等。

形象的指向性不同和強度大小不同可以反映詩歌的感情基調和作品風格。比如同樣是寫

友情,李白寫的是“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而杜甫寫的是“故憑錦水將雙淚,

好過瞿塘]艷預堆李白選取的形象是“明月”,指向在天空,這種“向上”的指向給人以飄逸

之感;而杜甫選取的形象是“讖預堆”,指向在水下,這種“向下”的指向給人以沉郁之感。

形象還通常通過動靜結合相互映襯的手法來開拓詩歌的意境,傳達情感。如王維的《鳥

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人在這里創造了他所喜

歡的那種靜謐的意境,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活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

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態感,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

得“靜”的效果。

2.體味“意境”

一首詩有無詩味,說到底是看這首詩有沒有優美巧妙的意象。一首詩是否韻味獨特,是

看該詩有沒有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審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詩家寫詩、詩評家論詩經常要

用的兩個術語。

意象的選擇是第一步,意象的組合則是第二步。意象組合必須著眼于詩美意境的創造,

這是由詩歌藝術表現的特點所決定的。詩歌的意蘊就蘊含在它們的不同組合中,解讀詩歌,

首先要搞清楚這些最基本的意象組合,這樣才能比較準確地鑒賞詩歌。

所謂意境,是指作品通過意象組合所描繪出的生活圖景,與詩人主體審美情感融合為一

而產生的一種藝術境界,是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能誘聯和開拓出豐富的審美想像的空間的

整體意象。換言之,意境是意象的高級形態,也是文學典型化原則在詩歌創作中具體運用的

審美結晶,它能使讀者在品味中經過想像和聯想獲得更為廣闊的藝術天地。

好的詩人,常常能夠使意境“景中生情,情中含景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

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洲。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有一系列單

個的意象,如“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

逼真畫面,雖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顯情深意濃。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

戀,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佇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出那種情深意切,

表面上這首詩句句是寫景,實際上卻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語皆情語

意境源于意象,意象可以進行合情合理的虛構,在此基礎上的意境自然有實境也有虛境,

當一個個意象以一定的聯系方式構成一個完整的藝術結構時,因相互牽制和作用往往產生了

一種新的整體和新的內容。如賀鑄的《青玉案》中的最后幾句:“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

子黃時雨。”這三個意象被組成“試問閑愁都幾許''這樣一個意象結構時,這個意象結構的審

美效應,就不是三個意象的相加,而是一個由實到虛的意境升華過程,詩人想起情人蹤跡杳

無,像逝去的春日已不知飄泊何處,因而更加百感交集,愁緒萬千。此時此地,此情此景,

閑愁不由得像無邊無際的如煙青草,似狂飛亂舞的滿城飛絮,若淋漓不休的黃梅時雨,那般

凄然,那般迷茫,那般密集于眼前而揮之不去。

由此看來,分析詩中單個意象的意蘊是重要的必需的,但遠遠不夠,要真正把握詩的意

境,仔細分析詩中的意象組合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提醒我們,只有意象的結構組合巧妙,才

能提供一個令人“想入非非''的意境。這是因為,優秀的詩作,都有其或顯或隱的結構可尋。

對詩人來說,正是這種結構將一個個互不相關甚至矛盾對立的意象組合在一起,從而構成一

個富有生命力的有機整體,以傳遞詩人的思想感情。就讀者來說,我們是通過剖析意象組合

框架,進而領悟詩人的思想感情的。

詩歌主要靠意象來構成詩的意蘊,而詩歌中意象的組合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如:

并列式組合將有關的意象羅列出來,如杜牧的《江南春》中“水村山郭酒旗風”一句,

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巒、酒、旗、風'’幾個意象,從而讓我們領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風情。

對比式組合——選取兩組或兩組以上的意象,互為對立,互為映襯,如高適的《燕歌行》

中“戰士軍前半生死,美人帳下猶歌舞”兩句,一邊是拚殺疆場的血腥,一邊是醉生夢死的迷

亂,從而起到深化主題的作用。

荒誕式組合一一^將不合事理邏輯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象組合,也即現實中不可能發生

的在心理感覺中卻能夠實現。如李賀的《秋來》中“秋墳鬼唱鮑家詩”一句,“鬼唱”二字石破

天驚,它仿佛讓人聽到秋墳中的鬼魂在吟唱鮑照當年抒發“長恨”的詩,以此來抒發作者懷才

不遇的沉痛與凄清。詩筆新奇,詭謫多姿,荒誕虛幻中暗合了李詩的“鬼才”之意。

【實例探究】

例一:【04年廣西高考,16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后回答問題。

鵬鴿天

晏幾道

十里樓臺倚翠微,百花深處杜鵑啼。殷勤自與行人語,不似流鶯取次飛。驚夢覺,弄晴

時。聲聲只道不如歸。天涯豈是無歸意,爭奈歸期未可期。

在這首詞中,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

的思想感情?

【方法】本題的第一問是直接從意象設題,這里的“杜鵑啼”就是一個含有寓意的常見意

象。要了解“作者為什么要寫杜鵑的啼叫聲”,先要明白全詞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思想

感情,也就是要有整體把握,然后揣摩作者為什么要用"杜鵑”來表現這樣的思想感情,也就

是明白杜鵑這個意象所蘊涵的意義和激發的情思。

杜鵑,又名子規、杜宇,叫聲像“不如歸去”,歷代詩詞作家,由其叫聲引起的吟詠很多。

同樣聽到一種杜鵑啼叫聲,不同的詩人、詞家,可以從各自的處境、各樣的角度寫出不

同的感受。杜荀鶴的“啼得血流無用處,不如緘口過殘春”,是憤慨文章無用之言;韋應物的

“鄰家孀婦抱兒泣,我獨展轉為何情“,是同情丈夫死在外地的寡婦之言;朱敦儒的“月解重

圓星解聚,如何不見人歸?今春還聽杜鵑啼“,是痛心國土淪陷,南北親人不能團聚之言;

范仲淹的“春光無限好,猶道不如歸”,是豁達之言;楊萬里的“自出錦江歸未得,至今猶勸

別人歸“,是詼諧之言。

晏幾道這首詞,則是對浪跡在外、有家難歸的生活的嘆息之言。

全詞寫的是客居他鄉聽到杜鵑的叫聲所引發的感觸。詞的上片開頭兩句“十里樓臺倚翠

微,百花深處杜鵑啼“,寫杜鵑啼叫的環境和季節。翠微,青翠的山色,此處指青山,說在

靠著青山的十里樓臺的旁邊,在春天百花盛開的深處,聽見了杜鵑啼叫。接著“殷勤”兩句說

杜鵑在花間不斷地叫著,好像對行人很有情感,不惜“殷勤”相告,不像黃鶯的隨意飛動,對

人漠不關心。“取次”是隨意的意思。“行人”走在春色爛漫的優美環境中,心情本來應該是愉

悅的,但因為作客他鄉,所以聽了杜鵑的叫聲,不免引起思鄉之念,作客之愁。那么,詞中

所寫的美麗景色,又正好為杜鵑叫聲的感人作了反襯。

下片,寫“行人”聽到杜鵑啼叫的心理變化。“驚夢覺”三句,是說在晴明的春日,杜鵑偏

偏又賣弄他的叫聲,(“弄晴日”),“行人”從夢中驚醒(“驚夢覺”),聽到的還是聲聲的“不

如歸去前面路上剛聽到杜鵑啼叫還覺得“殷勤”;聽得太多了,尤其是聽到的又是那句“行

人”難以做到的話,自然覺得有點煩躁不寧了。“天涯豈是無歸意”,不是自己不想回家,“爭

奈歸期未可期”,只是自己不能決定回去的II期,身不由己啊,有什么辦法呢?

弄清了全詩的思想內容,梳理出“作者為什么要描寫杜鵑的啼叫聲”,那就是古人認為杜

鵑的啼叫聲好像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而這首詞的主題是游子思鄉,最適宜從描寫

杜鵑的啼叫聲入手。

例二:【04年廣東高考,16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

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所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風''幾

個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分析】本題是從意象入手,要求鑒賞意境,這難度就較高了。“片云”“孤月小'落日”“秋

風’'這幾個意象如何理解,與全詩意境是什么關系,需要依據全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尋找

蛛絲馬跡作為證據。

此詩以首句頭兩個字“江漢”為題,正是漂泊流徙的標志。

首聯表現出詩人客滯江漢的窘境。“思歸客”三字飽含無限的辛酸,因為詩人思歸而不能

歸,成為天涯淪落人。

頷聯緊扣首句,通過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寫,由遠浮天邊的片云,孤懸明月的長夜,聯想

到了自己客居他鄉之情形,仿佛自己就與云、月“共遠”“同孤”一樣,這樣就把自己的感情與

身外的景物融為一體,把“思歸”之情表達得深沉、幽遠。詩人表面上是在寫“片云”“孤月”,

實際是在寫自己:雖然遠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卻像孤月一樣皎潔。

頸聯緊承第二句,生動形象地表現出詩人積極用世的精神。上聯明明寫了“永夜蟲孤月”,

那么這里的“落日”就不應該是實寫,而是用作比喻,“落日”相當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

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猶壯它和曹操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詩意是一致的。“秋

風”句是寫實,"蘇”有康復的意思。面對颯颯秋風,不僅沒有悲秋之感,反而覺得“病欲蘇”,

表現出詩人身處逆境,壯心不已的精神。

尾聯,再一次表現了詩人老當益壯的情懷。"老馬'’用了《韓非子?說林上》中“老馬識途”

的故事。在這里,“老馬”是詩人自比,"長途''代指驅馳之力。詩人指出古人存養老馬,不是

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雖然是一個腐儒,但“心猶壯”“病欲蘇”,同老馬一樣,并不

是沒有一點用處的。詩人在這里顯然含有怨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個毫無可取的腐儒,連一

匹老馬都不如嗎?

在基本了解全詩的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再來回答問題,那就是:頷聯中的“片云”“孤月”

既為實景,又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飄蕩,就像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

都是如此孤獨寂寞;頸聯中用“落比喻自己已經黃昏暮年,秋風則是實寫眼前景物,與上

句“落日”相對,虛實相生。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路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

例三:【04年天津高考,16題】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聽蜀僧睿彈琴

李白

蜀僧抱綠綺①,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響入霜鐘③。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注:①綠綺: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鐘:《山海經?中山經》

載,豐山有九鐘,霜降而鳴。

詩的第二聯中“一揮手”“萬壑松”分別表現了什么?

【分析】本題是從意象這個角度切入,從意象直接設題,“一揮手”“萬壑松'’就是兩個意

象。理解詩歌本身的詩意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詩中的字、詞、句,都是表現詩意服務的。因

此要結合自己積累的知識和詩中的暗示、注釋提示等理解詩意。

從詩題能夠看出,這首詩寫的是聽琴,聽蜀地一位叫睿的和尚彈琴。開頭兩句:“蜀地

抱綠綺,西下峨眉峰。”說明這位和尚琴師是從峨眉山下來的。“綠綺”本是琴名,漢代司馬

相如有一張琴,名叫綠綺,這里用來泛指名貴的琴。筒短十個字,就把這位琴師寫得很有氣

派,不同凡俗,表達了詩人對他的傾慕。

三四句正面描寫蜀僧彈琴。“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這兩句用大自然宏偉的音響比

喻琴聲,使人感到這琴聲一定是極其鏗鏘有力的。上句是彈琴的動作,下句是彈琴的效果。

五六句寫作者聽了琴聲后的感受。“客心洗流水”,這一句就字面來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