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陸交通的變遷專項練習-2024屆高三歷史統編版二輪復習解析版_第1頁
水陸交通的變遷專項練習-2024屆高三歷史統編版二輪復習解析版_第2頁
水陸交通的變遷專項練習-2024屆高三歷史統編版二輪復習解析版_第3頁
水陸交通的變遷專項練習-2024屆高三歷史統編版二輪復習解析版_第4頁
水陸交通的變遷專項練習-2024屆高三歷史統編版二輪復習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水陸交通的變遷專項練習--2024屆高三歷史統編版二輪復習1.秦漢時期,漕糧通過黃河、渭河由東向西運抵長安。唐宋時期,漕運漸變為由東南而西北。元明清時期,漕運則轉變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這些變化(

)A.緣于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變遷 B.導致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分離C.主要基于自然地理因素考慮 D.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日益興盛【答案】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是本質題、原因題、影響題。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題干信息,秦漢時期,黃河中下游的關中、山東一帶為農業經濟發達之區,漕糧通過黃河、渭河由東向西運抵長安;宋代以后,南方經濟崛起并日益成為王朝依賴的物資供應區,所以唐宋期間,漕運逐漸轉變為由東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王朝政治中心向東北方向遷移,經濟重心則越來越明確地確立于南方,于是,政治中心與經濟重心呈北南分立的格局長期延續,漕運于是轉變為南北方向。這些變化緣于社會政治經濟發展變遷,A項正確;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分離影響了漕運空間變動,而非漕運空間變動導致了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分離,排除B項;漕運的本質在于把經濟重心區域的物質財富輸送到政治中心,主要受政治經濟發展情況而非自然地理因素影響,排除C項;漕運屬于國內物資運輸,海上絲綢之路主要影響對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A項。2.大運河的開鑿,溝通了江淮,地形所造成之南北阻礙被完全打通,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取得直接聯系,于是文化傳播,商賈貿遷,日趨便利,而運道所經由之都會,亦驟增重要而日趨繁榮,揚州其最著者也。據此可知A.交通設施建設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B.南方經濟發展趕上并超過北方C.水域的連通解決了黃河泛濫問題 D.交通便利彌補了地域文化差異【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交通、文化交流、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國家統一、民族交融等,這些都說明交通設施建設推動了社會發展,A項正確;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宋代實現的,且僅憑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南北經濟發展狀況,排除B項;黃河的泛濫問題沒有徹底解決,排除C項;運河的開通有利于地域文化交流和統一性的增強,但是彌補地域文化差異的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A項。3.元朝通過大運河將江南米糧運往都.城;明太祖時則基本不再依靠大運河進行漕運;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復大運河漕運。對此解釋合理的是A.北方地區局勢持續動蕩 B.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C.運河漕運具有明顯優勢 D.政治中心的變遷影響運河漕運【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明成祖以后又全面恢復大運河漕運”可知,元朝和明成祖以后的都城在北方,而經濟重心在南方,需要通過大運河漕運保證都城的物資供應明太祖時都城在今天的南京,因此不需要運河漕運提供物資。這說明政治中心的變遷影響運河漕運,D項正確;材料反映漕運的發展情況,并沒有涉及北方地區局勢是否動蕩,排除A項;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符合史實,但不能說明變化的原因,排除B項;材料沒有比較運河漕運和其他運輸方式,無法得出運河漕運具有明顯優勢,排除C項。故選D項。4.清末,東北地區的大豆及大豆制品在未建鐵路時出口妣不多,1890年輸出總值為白銀37萬兩,自有了鐵路后,大豆及大豆制品輸出總值逐年增加,1900年達白銀547萬兩,1910年達白銀3669萬兩。這說明,鐵路在當時(

)A.促進了農產品的商品化 B.改變了農業的產業布局C.導致了傳統農業的衰落 D.豐富了出口貨物的種類【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清末(中國)。據材料可知,鐵路的修建推動了東北地區大豆及大豆制品的出口,這促進了農產品商品化,A項正確。僅大豆及大豆制品出口量增加體現不出農業產業布局的改變,排除B項;大豆的種植屬于傳統農業,材料中大豆的出口金額增長體現不出傳統農業的衰落,排除C項;材料只是反映大豆及大豆制品輸出總值的增加,無法體現出口貨物種類豐富,排除D項。故選A項。5.下列選項中,史實與結論相符的是(

)史實結論A1812年,英國人制造的汽船試航成功遠洋航海貿易取得了重大成就B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成為連接地中海和紅海的重要貿易通道C1872年,上海輪船招商局成立清政府的海軍實力大幅提升D1908年,美國福特T型汽車誕生汽車成為現代社會的主要交通工具A.A B.B C.C D.D【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1812-1908年(英國、埃及、中國、美國)。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連接地中海與紅海,是連通歐亞非三大洲的主要國際海運航道,B項正確;汽船發明之初,受技術條件限制,尚不能用于遠洋航海貿易,排除A項;上海輪船招商局是民用的輪船航運企業,排除C項;福特T型汽車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量產車,但汽車的普及程度在當時還不夠高,排除D項。故選B項。6.明代為加強對漕運的管理,于1401年設立漕運總兵,管理漕運事務;1451年設立漕運總督,直屬中央,管理大運河航運。弘治八年(1495年),為防止黃河水北竄,妨礙漕運,明朝政府不惜“逆河之性”,強行筑斷黃陵崗支渠,使黃河南流入淮,“以一淮受全河之水”。這反映了(

)A.水患治理成效不大 B.君主專制制度的空前強化C.南方經濟地位重要 D.經濟與生態矛盾不可調和【答案】C【詳解】依據材料“為防止黃河水北竄,妨礙漕運……”,可以看出漕運對明代的重要性,結合所學可知漕運連接著南方,南方經濟地位的重要性突出,C項正確;“成效不大”表述錯誤,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君主專制,排除B項;“不可調和”表述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7.近代早期對鐵路進行監督管理的主要是督撫。戊戌變法后,清廷相繼設置路礦總局、外務部考工司、商部通藝司、郵傳部管理鐵路。民國時期,設立鐵道部專管。中國近代鐵路的管理(

)A.推動鐵路建設形成路網 B.向專業化統一管理發展C.阻礙了中國現代化進程 D.體現了中央集權的削弱【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時空是近代(中國)。據材料“對鐵路進行監督管理的主要是督撫……設置路礦總局、外務部考工司、商部通藝司、郵傳部……鐵道部專管”,可以看出近代中國對鐵路的管理,從地方督撫負責,逐漸向國家專門部門負責,說明越來越趨向專業化統一管理發展,B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中國鐵路建設的成就,排除A項;鐵路管理趨向專業化,有利于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政府對鐵路建設的越來越重視,無法得出中央集權的狀況,排除D項。故選B項。8.中國近代鐵路干線津浦路的修建經過了十分曲折的過程。閱讀如表,據此可知(

)1896年容閑以江蘇候補道的身份提出借助美國資本修建津鎮鐵路,得到清政府批準。1898年3月中德(膠澳租借條約》簽訂后,德國拒絕非德國修建的鐵路經過山東。清政府要求將津鎮鐵路改道河南,并要求在6個月內招齊股金,而且只能招中國資本。容閎被迫放棄津鎮路計劃。1898年8月英國政府借口沙俄侵犯了其在長江流域的利益,提出津鎮鐵路貸款權的要求,德國也提出同樣的要求。1908年1月清政府外務部與德國、英國簽訂了《天津浦口鐵路借款合同》,該合同首先將“津鎮鐵路”改為“津浦鐵路”1912年11月隨著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建成,津浦鐵路全線竣工通車。①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對我國的鐵路事業產生了雙重影響②列強在鐵路修筑權上既勾結又矛盾,并積極爭取在華特權③津浦路的修建過程折射出我國近代城市化的曲折歷程④津浦路權改變引發的“保路運動”成為武昌起義爆發的導火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A【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近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在中國境內搶奪鐵路修筑權,方便了列強向中國進行資本輸出(經濟侵略),但在客觀上有利于推動中國的近代化,①正確;依據表格信息可得出結論:德國和英國在津浦鐵路修建過程中既有爭奪又互相妥協達成合作協議,中國近代津浦鐵路的修建歷經曲折終于在1912年11月全線竣工通車,而津浦鐵路的通車可以推動近代中國的城市化,據結論可知②③正確;武昌起義爆發的導火線是四川保路運動,④表述錯誤。①②③正確,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9.“鑿通五嶺奠南疆”“三入漓江七入湘”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鄭國渠 C.靈渠 D.邗溝【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秦始皇開鑿連接湘水和漓水的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拌復ㄎ鍘X奠南疆”指的是靈渠促進了中原與嶺南地區的溝通和交流,“三入漓江七入湘”指的是靈渠連接湘水和漓水,C項正確;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四川省境內,排除A項;鄭國渠是戰國時期秦國在關中地區興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B項;邗溝是聯系長江和淮河的古運河,排除D項。故選C項。10.下圖是元朝的運河和海運圖,元世祖時令人開鑿會通河和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同,開辟了從長江口的劉家港經黃海、渤海到達直沽的海運航線。元世祖重視運河和海運建設的直接目的是A.對全國實行有效統治 B.促進大都的商業繁榮C.保障大都的糧食供應 D.促進元朝的對外貿易【答案】C【詳解】南宋時,我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元世祖重視運河和海運建設的直接目的是保障大都的糧食供應,C項正確;大運河本身的政治性較弱,控制的范圍也不能波及全國,排除A項;B項不是直接目的,而是客觀影響,排除B項;大運河是內河,其在外貿方面的作用有限,排除D項。故選C項。11.秦漢兩代朝廷非常重視道路的建設。秦兼并六國之后,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道路交通網;西漢武帝時,在秦成果的基礎上,開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東漢的都城洛陽則是“處于中土,平夷洞達,萬方幅湊”的交通樞紐。這些成就的取得(

)A.保證了秦漢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 B.說明交通是秦漢地方治理的核心C.得益于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需要 D.確保了中央對地方的絕對領導權【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秦兼并六國之后,建立了以咸陽為中心的道路交通網;西漢武帝時,在秦成果的基礎上,開辟了通向西南、西域、夜郎等地的交通道路”可知,秦漢兩代朝廷進行了龐大的交通建設,其目的是政府加強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這些成就的取得體現了秦漢政治的需要,C項正確;“保證秦漢商品經濟高度發展”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選項夸大了交通建設在國家生活中的地位,排除B項;交通建設有助于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無法確保,排除D項。故選C項。12.美國牛仔興起于19世紀60年代,他們是西部廣袤土地上的一個特殊的勞工階層,長途驅趕牛群是他們從事的一項艱險而富有傳奇色彩的工作。到19世紀90年代,人們越來越少見到他們的身影,牛仔時代一去不復返。牛仔時代終結的直接原因應當是(

)A.南北戰爭的沖擊 B.奴隸制度的廢除C.鐵路干線的興建 D.大型汽車的普及【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根據題干關鍵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的美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之際,美國正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這一時期美國的工業化快速發展,尤其是鐵路干線的興建,導致牛仔運輸這一行業逐漸退出歷史舞臺,C項正確;美國南北戰爭是兩種經濟制度之間的矛盾,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牛仔并不屬于奴隸,因此材料信息與奴隸制廢除無關,排除B項;當時美國汽車尚未普及,排除D項。故選C項。13.從狹義上說,運河是人工開鑿的通航河道;從廣義上講,運河是用以溝通地區或水域間水運的人工水道,通常與自然水道或其他運河相連。下列對于這些世界知名運河的相關表述,正確的是(

)A.米迪運河——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的新通道B.蘇伊士運河——成為西歐與南亞、東亞之間最近的水上通道C.伊利運河——將華盛頓與五大湖區聯系起來D.巴拿馬運河——全部主權后來由巴拿馬人民從英國手中收回【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現代(世界)。結合所學對海洋的探索與全球航路的建立可知,1869年開通的蘇伊士運河連接了紅海和地中海,成為西歐和南亞、東亞之間最近、最直接的水上通道,B項正確;17世紀開通的法國米迪運河開辟了避開直布羅陀海峽、連接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新通道,是歐洲歷史最悠久且目前仍在通航的運河之一,排除A項;美國的伊利運河將紐約與五大湖和中西部地區聯系起來,推動紐約發展成為國際化商貿中心,排除C項;巴拿馬人民在1999年從美國手中收回了巴拿馬運河區的全部主權,排除D項。故選B項?!军c睛】14.下圖是19世紀中后期的英國運河示意圖。這反映出運河(

)A.是當時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B.極大地改變了世界航運格局C.為城市化和工業化奠定基石 D.影響了民眾的社會生活習慣【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后期(英國)。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中后期英國運河網絡將沿海和腹地的諸多城市緊密聯系在一起。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時期,運河的修建為英國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奠定基礎,C項正確;19世紀中后期鐵路取代運河成為主要交通運輸方式,排除A項;材料中的英國運河網絡主要是在國內,而非國際航運網絡,排除B項;材料不能直接反映民眾社會生活習慣的改變,排除D項。故選C項。15.翦伯贊認為:“漢朝的文明光輝已經把西藏、青海除外之今日的整個中國照得通明,并且通過南山北麓之頸形狹管,在天山南北射出它的光輝。這種光輝,漸漸向中央擴大它的照射,大約在里海、黑海之南,便與羅馬共和國的光輝交光采連,呈現出一種奇異的美景”。這種“美景”的呈現主要得益于A.絲綢之路的開通 B.民族政策的寬容 C.匈奴勢力的衰落 D.屯戍政策的推行【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朝通過絲綢之路密切了中外聯系,符合材料“便與羅馬共和國的光輝交光采連,呈現出一種奇異的美景”的說法,A項正確;材料與民族政策的寬容、匈奴勢力的衰落及屯戍政策的推行無關,排除BCD項。故選A項?!军c睛】16.1880年,劉銘傳在《籌造鐵路以圖自強折》中規劃了三條主干線,其中一條北路即為“宜由京師東通盛京,西通甘肅”;1889年江蘇布政使黃彭年提出“應先修東西兩條鐵路干線,東線自天津出山海關至黑龍江,西線自陜西、甘肅至伊犁”。這些規劃(

)A.體現守邊固疆的經略原則 B.推動邊疆經濟的迅速發展C.旨在鎮壓地方的農民起義 D.意在抵制列強的商品傾銷【答案】A【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目的的、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清廷按照“由腹達邊”的原則修筑了一批國防鐵路干線,以期支援邊防、拱衛中央,通過軍事固邊使邊疆成為維護內地安全的屏障,A項正確;修建鐵路的目的是守邊固疆,而不是推動邊疆經濟發展,排除B項;這些規劃體現守邊固疆的經略原則,C項不屬于主要目的,排除C項;修建鐵路的目的是守邊固疆,并不能抵制列強的商品傾銷,排除D項。故選A項。17.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的鐵路建成,這是中國人在自己國土上修建的第一條實用鐵路。1909年竣工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這一時期中國鐵路的修建(

)①使鐵路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

②主要掌握在國人自己手中③與列強對中國的資本輸出有關

④推動了中國交通的近代化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答案】D【詳解】本題是組合選擇題。時空是晚清(中國)。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列強積極對華進行資本輸出,推動了這一時期中國鐵路的修建,也推動了中國交通的近代化,③④符合題意,D項正確;近代鐵路在中國的修建規模并不大,沒有成為陸路交通的主干;中國近代科學技術落后,這一時期中國鐵路的修建主要受到列強的制約。①②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18.如圖所示為光緒十九年十月初四日(1893年11月11日)“信差胡永安關于完善郵路事致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稟文”,主要內容為信差胡永安奏報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對當時正鋪設的京津大道鋪修工程中涉及的工程量及相關花銷等問題進行了匯報。該史料可直接用于研究(

A.客郵對中國航運權的侵害 B.近代中國郵政業務的私有化C.近代海關關稅制度的演進 D.近代中國交通的半殖民地化【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93年(中國)。根據“主要內容為信差胡永安奏報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可知,當時正在鋪設的京津大道由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主持,D項正確;“京津大道”沒有涉及航運權,排除A項;材料信息未提及私有化,排除B項;“信差胡永安關于完善郵路事致海關稅務司德璀琳稟文”主要與交通業有關,體現不出海關關稅制度的變化,排除C項。故選D項。19.下圖是荷蘭的運河分布圖以及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的地圖。較之于運河開通之前,新的路線(

)A.降低了運輸成本 B.連接了陸海交通C.縮短了交通里程 D.擺脫了行程風險【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設問詞可知是影響題。時空是世界近代史(荷蘭、巴拿馬和埃及)。據圖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無論是荷蘭運河還是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都屬于交通運輸的進步,大大降低了往來運輸的成本,A項正確;荷蘭運河在國家內部,并沒有連接陸海,排除B項;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縮短了交通里程,但是荷蘭運河沒有,排除C項;無論何種交通運輸方式,都沒有擺脫行程風險,排除D項。故選A項。20.《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五年(前212年),除(治)道,道九原抵云陽,塹山堙谷,直通之?!庇啥汲峭ㄍ鶉鸟Y道有多條,但直道僅此一條(見圖)。秦修此直道主要是為了(

)A.遏制匈奴侵擾 B.貫通絲綢之路 C.完成國家統一 D.促進民族交融【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題干設問可知是目的題。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中國)。據材料可知,秦朝直道經由九原一直修到云陽,據地圖信息可知,這條直道直通秦朝疆域南北,利于迅速調動部隊解決邊防問題,A項正確;絲綢之路開通于漢朝,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秦統一六國在公元前221年,前212年國家已經統一,排除C項;結合所學可知,秦朝修直道的目的并非促進民族交往,而是軍隊調動,排除D項。故選A項。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爭戰不斷,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了連通長江與淮河的邗溝,成為大運河最早修建的一段。隋朝在統一后,為加強對南方的控制,利用舊有渠道和天然河流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運河,改道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中國古代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其時空演變“折射出我國古代政治經濟的歷史變遷”。——摘編自毛鋒等《京杭大運河時空演變》材料二世界上第一條行駛蒸汽機車的鐵路,于1825年在英國的斯托克頓-達靈頓正式通車,這標志著近代鐵路運輸業揭開了序幕。在此之后,鐵路運輸以其迅速、便利、經濟等優點,深受人們重視,興建鐵路的熱潮很快波及歐洲大陸和北美,并出現了一些橫跨大陸的國際鐵路干線。伴隨著殖民擴張,19世紀中期以后,亞非地區也興建了鐵路,初步形成了環繞世界的鐵路網,至1890年,全世界鐵路總里程達到61.7萬公里,歐洲和美洲占總長的近90%,亞洲3.4萬公里,非洲僅0.9萬公里。——摘編自吳于廑主編《世界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運河時空演變所折射出的歷史變遷。(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世界鐵路發展的特點,并分析其得到發展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交通發展與社會變遷內在關系的認識。【答案】(1)歷史變遷:國家從分裂到統一;南北聯系的加強;政治中心的轉移,經濟濟重心的南移。(2)特點:從歐美擴展到世界,從國內線路發展到國際干線到鐵路網,世界各地發展不平衡。原因:工業革命的推動;科技和交通工具的革新;殖民擴張的需要;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鐵路運輸自身的優勢。(3)認識:經濟發展、交流需求、技術進步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和革新;交通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城市的興起發展,密切了各地的聯系,促進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也推動世界成為密切聯系的整體?!痉治觥?1)歷史變遷:根據材料“春秋戰國時期諸侯間爭戰不斷”“隋朝在統一后”可歸納出國家從分裂到統一;根據材料“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可歸納出南北聯系的加強;根據材料“元朝定都北京后,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運河,改道成以大都為中心”可歸納出政治中心的轉移,經濟濟重心的南移。(2)特點:根據材料“興建鐵路的熱潮很快波及歐洲大陸和北美”“19世紀中期以后,亞非地區也興建了鐵路,初步形成了環繞世界的鐵路網”可歸納出從歐美擴展到世界,從國內線路發展到國際干線到鐵路網,世界各地發展不平衡。原因:根據材料“于1825年在英國的斯托克頓-達靈頓正式通車”“鐵路運輸以其迅速、便利、經濟等優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從工業革命的推動、科技和交通工具的革新、殖民擴張的需要、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逐步形成及鐵路運輸自身的優勢等角度進行分析。(3)認識:結合上述分析和所學知識可知,如經濟發展、交流需求、技術進步推動了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和革新;交通發展便利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城市的興起發展,密切了各地的聯系,促進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也推動世界成為密切聯系的整體?!军c睛】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伊麗莎白統治時期,議會通過了兩項改造水路的立法。1571年通過了一個使韋蘭河通往大海的議會法案。1571年通過了第二項議會法案,授權倫敦市的公司給通往倫敦北部的利河改造提供資金。為了拓展英國的海外運輸,17世紀中期,英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航海條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國船只在英國沿海航行,禁止用外國船只裝載外國貨進入英國港口。工業革命初期,英國運河運輸興旺起來。英國運河運輸業的發展既得力于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導和扶持。運河興建過程中出現的購買土地、江河改道、穿越公路等問題,國家統一協調。有許多運河獲得政府資助。此外,國家還給運河運輸業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傾斜,如減免稅收。但隨著鐵路興起,運河運輸逐漸衰落下去?!幾詮埿l良《工業革命前英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材料二

隨著近代交通的發展,清政府設立機構進行管理。1906年,清政府設立郵傳部,管理輪船、鐵路和電郵。1907年,郵傳部下設船政司,專門管理水上交通。清末郵傳部為了振興航運業,采取了以下措施;調查各地航運業發展狀況;制訂注冊章程,健全規章制度;以資金補助航運。此外,郵傳部還制訂內河航運計劃,積極發展內河航運,采取措施反對壟斷。為了對抗外國航運公司,成立中美輪船公司,開通國際航線。郵傳部竭力維持中國航運業發展。民國元年,郵傳部改為交通部,分為總務、路政和郵電三股,船政由郵電股兼管,不久設航政司專管。民國政府還頒布了一系列法令規范水上交通,例如《航舶法從船舶登記法川內河航運章程》等?!幾园讐垡汀吨袊煌ㄊ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英國水路運輸的主要特征及其影響。(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水路運輸相較于近代英國的不同之處,并說明造成不同的主要原因。(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近代水路運輸的認識?!敬鸢浮?1)主要特征:運河運輸與海上運輸有機結合;得到政府的扶持;具有充分的法律保障;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工業革命后衰落。影響:促進了交通運輸的發展;有利于工業革命的開展;方便了商品運輸和人們的出行;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2)不同之處:與外國航運公司相競爭;航運業發展地區不平衡;政府采取措施反對壟斷。主要原因: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中國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3)認識:水路運輸具有時代性;服務于經濟發展需要;政府和法律扮演重要角色;與國情有一定的結合等。【詳解】(1)主要特征:根據材料一“議會通過了兩項改造水路的立法”、“17世紀中期,英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航海條例和航海法案,禁止外國船只在英國沿海航行,禁止用外國船只裝載外國貨進入英國港口”、“工業革命初期,……英國運河運輸業的發展既得力于市場經濟發展需求,又受益于政府引導和扶持”、“隨著鐵路興起,運河運輸逐漸衰落下去”,可知主要特征有法律的保障,政府的扶持,運河運輸與海上運輸相結合,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工業后衰落。影響:結合所學,可從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商品運輸和人們日常出行的便利、工業革命的發展、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等角度闡述。(2)不同之處:根據材料二“1906年,清政府設立郵傳部,管理輪船、鐵路和電郵”、“郵傳部還制訂內河航運計劃,積極發展內河航運,采取措施反對壟斷”、“為了對抗外國航運公司,成立中美輪船公司,開通國際航線。”,可知清政府采取措施反對壟斷經營,中國近代水路運輸要與外國航運公司的競爭。結合所學,由于近代中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水路運輸發展也表現地區不平衡。主要原因:結合所學,從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外國資本主義經濟的入侵、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等角度闡述。(3)認識:綜合兩段材料,從兩國水路運輸發展反映各自的時代性、水路運輸發展主要受到經濟發展的推動、政府和法律在水路運輸發展中的作用等角度來闡述說明。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建國前鐵路干支線總表(不包括礦山線、森林線、碼頭線在內)時期分布新建(單位:公里)分布比例(約)經營類型清政府(1876~1911)關內各省5749.563%(主要在華北、上海周邊)國營、商辦中外合營官商合辦等東三省3387.737%共計9137.2北洋政府(1912~1927)關內各省2169.955%國營、商辦日本擅修中日合辦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