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1頁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2頁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3頁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4頁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1.下列詩句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康乾盛世的社會氣象,其中反映當時思想界狀況的是A.“海隅久念蒼生困,耕鑿從今九壤同”B.“間年外域有人來,寧可求全關不開”C.“大婦弓彈中婦織,綠鬟小婦當窗織”D.“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2.下表是明清之際三位思想家及其主張,據如表分析,他們都思想家主要思想黃宗羲(1610—1695年)認為“君者,天下之大害也”,主張“君臣平等”顧炎武(1613—1682年)揭露歷代帝王把天下作為私產的做法,主張“循天下之公”王夫之(1619—1692年)提出“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的主張A.倡導“經世致用” B.批判封建君主專制C.主張“工商皆本 D.宣傳西方民權思想3.明清時期,不僅出現了全國性的大商幫,還在商品交換中大量使用金屬貨幣白銀,甚至出現了錢莊、票號等金融機構。這些現象A.體現了一定的社會轉型特征 B.說明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C.與新航路的開辟直接相關聯 D.促進了傳統經濟政策的調整4.明政府規定,商人把糧食運往邊防的糧倉,可向政府換取販鹽的鹽引。有的鹽商為了更多的獲利,就雇人在邊地屯墾,把收獲的糧食就地納倉換取鹽引,是為商屯。商屯的出現與發展(

)A.沖擊了傳統經濟政策 B.提高了商人的社會地位C.促進了邊疆地區開發 D.推動了新生產關系滋長5.明朝中葉以后,江南湖州的農民大部分種桑養蠶,山東、河南許多農民種植棉花,湖廣一帶的農民則以種糧為主,蘇州、福州、松江等地的農民多從事紡織業。這些現象的出現反映了當時(

)A.農民與市場的聯系有所增強 B.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C.經濟重心南移已完成 D.手工業發展超過農業6.明清時期,江南人家有田十畝,必延請塾師培養子弟應舉入仕;商人、高利貸者也熱衷于培養后代在科場博取功名,還不惜血本捐官買爵。這反映了當時A.科舉制度的弊端充分暴露 B.自然經濟開始解體C.社會群體依附于政治權力 D.官商一體成為趨勢7.王陽明的弟子陳九川在《傳習錄》中記載:“(斷案)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托,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隨意茍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鄙鲜霾牧希?/p>

)A.強調司法應注重道德自律 B.說明政府應加強對官員的監督C.倡導以禮入法的立法原則 D.主張遵循良知以維護司法公正8.他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良知是人先天固有的善性,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八笔茿.程顥、程頤 B.朱熹 C.陸九淵 D.王守仁9.明朝宋詡是江南華亭人,在其著作中收錄的菜點以北京風味為主兼及江南風味,且載有回回煎餅、香露餅等回族面點及制法。這反映了當時(

)A.多元交融的飲食文化 B.北京成為全國文化中心C.各民族生活習俗趨同 D.南北經濟發展逐漸平衡10.明朝嘉靖年間,常州府江陰縣有21市10鎮,清朝道光時發展為36鎮;蘇州府的常熟、昭文縣境內,由明末的9市5鎮增加到乾隆時的34市8鎮。有些大市鎮經濟實力雄厚,“一個湖州城,不及半個南潯鎮”的民諺婦孺皆知。明清江南市鎮的發展表明①鎮是鄉村市場的較高層級

②江南經濟得到持續發展③市鎮增強了鄉村經濟活力

④市鎮成為正式行政建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某個時代中,許多出版商除原有業務外,也大量刊印童蒙識字教材、生活實用手冊、通俗文學讀物等類書籍,銷售的對象以略通文字的平民百姓為主。這個時代最有可能是:()A.秦漢 B.隋唐 C.宋元 D.明清12.明末袁中郎認為,文章要“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不效顰于漢、魏,不學步于盛唐,任性而發,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樂嗜好情欲,是可喜也”。袁中郎這一認識產生的歷史背景不包括()A.政治思想上專制加強 B.陸王心學影響深遠C.文學體裁巨大創新 D.商品經濟深入發展13.《古謠諺·湖廣諺》記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言土地廣沃,而長江轉輸便易,非他省比?!边@種情況自明朝中后期出現直到清代前期,就一直沒有改變過。下圖描繪的可能是明清時期湖廣地區A.玉米的傳播方向 B.茶葉販運的方向C.糧食的運銷方向 D.人口遷移的方向14.下圖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水平增長曲線,下列關于曲線解釋正確的是(

)A.①出現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齊民要術》B.②四大發明的外傳推動了歐洲的社會轉型C.③出現總結當時許多科技成果的《夢溪筆談》D.④西學的傳入阻礙了中國傳統科技的發展15.明朝規定:“凡私放錢債及典當財物,每月取利不得過三分,年月雖多,不過一本一利?!鼻宄惨幎ǎ好吭氯±?,不得過三分。而在民間,月利息經常達到3%至9%,甚至更高。這說明當時A.白銀貨幣程度提高 B.私人資本嚴重缺乏C.信貸典當十分活躍 D.民間白銀流通不暢16.明清時期,詩、詞、散文等傳統文學體裁漸趨衰落,通俗文學勃興,小說、戲曲等大眾化形式成為文學藝術的主流,取得巨大成就。導致這一變化的根源是A.君主專制的強化 B.市民階層的壯大C.商品經濟的發展 D.印刷技術的進步17.顧炎式說:"近代之貪吏,倍甚于唐宋之時。所以然者,錢重而難運,銀輕而易帶;難運,則少取之而以為多,易帶,則多取之而猶以為少。非唐宋之吏多廉,今之吏貪也,勢使之然也"。其所指之“勢”為A.封建社會后期的弊病滋生 B.白銀貨幣化的結果C.貪官污吏橫行的明代社會 D.商品經濟發展之勢18.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員袖大衣長,“去地一寸”,體現斯文之氣,且其服飾顏色和制式內含“比德于玉”“規言矩行”等意。這反映了當時A.儒家思想規范社會生活 B.科舉制度限制社會流動C.社會等級結構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禮制限定19.明清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是A.詩B.詞C.賦D.小說20.王夫之認為,歷史首先必須是信史,不能挾私,反對史書以附會人事,對眾人所公認的“大美大惡”,不再作喋喋論述,這樣才能實現“所貴乎史者,述往以為來者之師也”。王夫之的主張A.維護了宋明理學的權威 B.論證了史學革命的必要性C.體現了經世致用的思想 D.加速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2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代是印刷術普遍應用時期,也是中國學術史上的重要時期。《十三經》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編纂,許多數學、工藝、醫藥和科技著作的問世,大型類書和叢書的編印,都在這一時期。而學術的復興又促進了學校和書院的興盛,加之為準備各級考試,使得教本、史籍、韻書、字典等大量印行。據方志記載,宋代進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兩浙、福建等五路約占82%;宋代印書有地可考者1500種,該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僅有進士103人,而所印之書只有2種。——摘編自錢存訓《印刷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作用》(1)依據材料一,歸納印刷術普遍應用所產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書種數與進士人數所呈現的關系。材料二明代以前,醫學對于傳染病學的認識都未超出“傷寒論”的范圍。明清兩代醫藥學家,深入研究傳染病等熱性病發病原因和醫療方法,創立了溫病學說,療效顯著。如《震澤縣志續》載,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無不病,病無不?!保t孫日璉施診施藥,“賴以全活者計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載,光緒十七年,“疫癥盛行,嘔瀉螺瘡起”,龔霞伯以四味中藥“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眾”?!幾杂嘈轮摇肚宕系奈烈吲c社會》等(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指出明代以前中醫治療傳染病的理論來源,明清時期有何新發展?實踐效果怎樣?(3)綜上,談談科技與社會的相互作用。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歷代糧食供求關系一覽表

朝代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遼金元明清年代(公元)110016001800全國耕地面積(億市畝)2.35.723.856.427.210.710.5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所占比重(%)94949090908585糧食畝產量(市斤)95110120154140/343155/337155/337總產量(億市斤)205.39591.4415.8889.821749.452385.882340.97口糧總量(億市斤)222.72417.6348626.4835.213922088口糧在社會糧食總需求中比例(%)90909090758185社會糧食總需求量(億市斤)247.4464386.86961113.61718.52456全國人口(萬人)3200600050009000120002000030000人均糧食占有量(市斤)641985.75831.6988.71457.871192.94780——吳賓、黨曉紅《論中國古代糧食安全問題及其影響因素》材料二

近代中國是世界糧食進口大國。1867—1887年,進口洋米約為38萬擔。1920年以后,隨著洋米進口進入新的階段,中國米糧主產區的長江流域的洋米進口量也開始增加,年均進口量為1600萬擔。其中1926年,上海進口洋米已經突破500萬擔,成為全國進口洋米最多的城市。天津從1921年到1932年的年均進口量達到110萬擔,東北地區多數年份維持在二三十萬擔。——摘編自王浩強《近代洋米進口與中國糧食安全的現實思考》材料三

20世紀80年代,我國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僅為4.5億畝,2017年有效灌溉面積超過10億畝,位列世界首位,為我國糧食安全提供堅實的保證。與此同時,我國集成推廣了一批糧食綠色高產高效模式,雜交水稻、耐密型玉米等品種大面積推廣,小麥精量半精量播種、一噴三防等實用技術廣泛應用,為糧食現代化生產起到了良好的帶動引領作用。從1978年開始,糧食市場化改革就在探索中前行,從初期以計劃為主、市場為輔到全面放開糧食市場,我國糧食市場由分割逐步走向一體化,為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奠定了基礎。現在,我國糧食能從吃不飽轉變到吃好狀態,這也是與政府從保護農民的切身利益出發制定糧食安全政策密切相關的?!幾酝鯘瘛陡母镩_放四十年我國糧食安全:成就、問題及建議》(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國古代糧食供求關系的發展趨勢并概括影響歷代糧食供求關系的經濟因素。(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20、30年代中國洋米進口的特點,并分析其原因。(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確保糧食安全的主要經驗。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各題。材料一宋應星(1587-約1666)青年時曾考取舉人,后來連續六次赴京參加進士考試,均名落孫山。45歲以后,面對明末流民遍地的現實,宋應星不再追求科舉功名,轉而探求“致富”之術。他全面搜集整理傳統農業、手工業技術,撰成《天工開物》-書,書名取“天工人其代之”“開物成務”之義。正如宋應星在該書的序言中所說,“是書與科舉功名毫無關系”,當時士大夫對這部書不屑一顧。后來乾隆時鳊《四庫全書>,不予收錄,民間因此更不敢印行。這部書在19世紀傳入歐洲后,被譽為“17世紀中國科技的百科全書”,是我們今天探討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獻?!幾耘思恰端螒窃u傳》等材料二牛頓(1643-1727)自幼喜歡鉆研科學。1687年,他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出版,闡述了其后被視作真理的物體運動三大定律。該書受到學術界的贊頌,很快銷售一空。同年,牛頓被選為國會議員,后被封為爵士,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和法國皇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