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解析版_第1頁
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解析版_第2頁
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解析版_第3頁
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解析版_第4頁
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當代世界發展的特點與主要趨勢--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1.德國學者烏爾里希貝克描述了一種現象:很有趣的一點是,如今誰都以為自己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包括美國人自己;其他地方的人說我們在美國化,美國人則說他們在歐洲化。這表明經濟全球化時代A.民族主義成為全球化制約因素B.世界各國的民族屬性日趨消失C.區域集團化阻礙全球化的發展D.世界經濟發展趨向于合理平衡【答案】A【詳解】從材料“如今誰都以為自己是全球化的受害者,包括美國人自己”可以看出每一個國家都是站在自身的立場和角度來分析和評價全球化,體現了民族主義是全球化的制約因素,故A項正確;B項說法錯誤,錯在“日趨消失”;C項錯誤,區域集團化和經濟全球化相互推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差距不斷加大,故D項錯誤。2.學者們評論某一時期的歐洲,使用了“歐洲的末日審判”“歐洲的政治崩潰”“歐洲時代的消失”“別了,歐洲歷史”等標題。據此判斷,歐洲的這一時期開始于(

)A.20世紀30年代初 B.20世紀40年代中期C.20世紀70年代初 D.20世紀80年代末【答案】B【詳解】試題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而通過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不難發現,本題考查學生對二戰后歐洲的理解.由“歐洲的末日審判”、“歐洲的政治崩潰”、“歐洲時代的消失”、“別了,歐洲歷史”得知是二戰后歐洲的普遍衰落,美國經濟實力最強.其它是錯誤的.所以選B.考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二戰后歐洲的普遍衰落3.2015年11月30日,以“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第二十一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以下內容與該會議主題相同的文件是A.《威斯敏斯特法案》B.《京都議定書》C.《聯合國家宣言》D.《北大西洋公約》【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京都議定書》,又譯《京都協議書》、京都議定書、《京都條約》;全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三次會議制定。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因此材料與材料內容相同的是《京都議定書》,故B選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12月11日,英國會制定了英聯邦憲章,即《威斯敏斯特法案》。規定:白種人統治的自治領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與英國組成英聯邦;自治領是“獨立和平等的主權國,共同擁戴英王為國家元首”。因此材料與《威斯敏斯特法案》內容不相同,故A選項錯誤;《聯合國家共同宣言》即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的宣言,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因此與材料不同,故C選項錯誤;《北大西洋公約》是冷戰過程中建立的與華約相對的軍事集團,與材料內容不同,故D選項錯誤。4.有中國學者指出,在達到馬克思主義所說的“自由人的聯合體”條件成熟之前,人類命運共回體的建構一定是基于主權獨立和平等、不干涉內政的民族國家體系而展開的。盡管各國內部都不能在短期內建成真正的國內命運共同體,但是這并不妨礙國際社會打造一個國家之間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該學者意在強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A.利于為中國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B.體現了獨特的“中國智慧”C.具有長期性、漸進性和復雜性 D.是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答案】C【詳解】依據材料“盡管各國內部都不能在短期內建成真正的國內命運共同體,但是這并不妨礙國際社會打造一個國家之間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可以看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是長期性、漸進性和復雜性的,C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其對我國發展創造的良好環境,排除A項;材料突出的是其建立的漸進和復雜性,排除B項;僅從材料,無法得出其是社會主義運動的一部分,排除D項。故選C項。5.蘇聯解體后,中亞地區暫時成為大國無暇顧及的“真空”地帶。1995年前后,中亞周邊相繼出現了一些新的不穩定因素,如爆發車臣戰爭、納卡戰爭、阿富汗內戰、“三股勢力”沖擊等。針對這一局勢,中國、俄羅斯等五國元首在上海會晤。這一次“會晤”A.確立了五國首腦定期會晤的機制B.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C.促進了亞太經濟合作的健康發展D.推動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針對蘇聯解體后中亞地區出現的嚴峻局勢,1996年中國、俄羅斯等五國元首在上海會晤,共同簽署了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相互信任的協定,并確立了五國元首定期會晤的“上海五國機制”,A項符合;《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簽署于2001年,是由中國、俄羅斯等六國元首簽署的,B項排除;C項是2001年在中國上海舉辦的亞太經組織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相關內容,排除;嚴格意義上說,五國元首上海會晤不屬于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排除D。故答案為A6.德國學者斯賓格勒在《西方的沒落》(1918年)中,提出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沒落和滅亡;英國學者湯因比在《歷史研究》(1934—1961年)中,指出西方文明仍有一線希望,可以避免解體的命運;美國學者福山在《歷史的終結》(1992年)中,認為人類歷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勝利而“終結”。上述對西方文明的看法(

)A.揭示了西方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B.源于學者對西方社會的悲觀情緒C.突破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史學范式D.一定程度反映了國際形勢的變動【答案】D【詳解】“西方文明必然走向沒落和滅亡”反映了一戰后人們對西方文明的絕望,“西方文明仍有一線希望,可以避免解體的命運”反映出二戰后歐洲走向聯合,使西方文明出現發展起來的希望,“人類歷史以西方文明在全世界的勝利而‘終結’”指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西方文明煥發新的生機,材料一定程度反映了國際形勢的變動,D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西方文明發展的客觀規律,排除A項;《歷史的終結》的觀點無法體現學者對西方社會的悲觀情緒,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學者對西方文明在不同時期的看法,沒有體現突破了以西方為中心的史學范式,排除C項。故選D項。7.二戰后西歐國家逐步組建起一個經濟聯合體,希望通過它來避免重新爆發戰爭。它當是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B.世界銀行C.馬歇爾計劃D.歐洲共同體【答案】D【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西歐國家為了應對美蘇對西歐威脅,發展自身經濟,提高國際地位,逐步組建歐洲共同體,故D項正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是以美國為首的世界金融組織,故AB錯誤;馬歇爾計劃是美國扶植歐洲、控制歐洲,進而反對蘇聯的經濟援助計劃,故C項錯誤。8.有論者指出,近年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8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但參與全球治理的制度性話語權嚴重不足,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和保護。這反映出A.世界經濟發展態勢良好 B.全球治理體系亟待變革C.南北經濟差距大大縮小 D.世界經濟聯系大大加強【答案】B【詳解】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但它們的話語權卻嚴重不足,由此說明當今的全球治理體系存在嚴重弊端,亟待變革,故選B;材料揭示了全球治理體系亟待變革的必要性,ACD都與這一主旨不符,排除。9.特朗普競選美國總統前后推出逆全球化口號,實施了一系列貿易保護政策,一些歐美大國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舉措,逆全球化趨勢逾發明顯。這表明全球化進程中A.發展中國家成為主要受益者 B.逆全球化成為國際主流現象C.新的國際政治格局已經形成 D.發達國家主導地位受到沖擊【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經濟全球化是發達國家主導的,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歐美大國也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舉措,說明經濟全球化使發達國家主導地位受到沖擊,故D正確;發達國家是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A錯誤;經濟全球化是世界主流現象,B錯誤;國際政治格局多極化是一種趨勢,“已經形成”表述錯誤,排除C。10.20世紀80年代初至1994年末,美國向關稅與資易總協定(GATT)通報的需實施技術壁壘的數量是500件,歐盟是226件,日本是508件;1995-2001年,美國向世貿組織(WTO)通報需實施的技術壁壘數量為215件,歐盟為191件,澳大利亞為106件,日本為265件。據此可知A.經濟全球化與區域集團化相互促進B.日本和美國是反對經濟全球化的主要國家C.歐盟關稅率長期處于世界最低水平D.日本通過非關稅壁壘措施來保護國內市場【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內容可知,20世紀80年代初至1994年末通報的需實施技術璧壘的日本的數量是508件,數量最多,1995-2001年期間,日本為265件,也是為數最多,說明日本通過非關稅璧壘措施來保護國內市場,故D選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初,各國通報的需實施技術璧壘的數量對比,沒有體現經濟全球化與區域集團化之間的關系,故A選項與材料無關;各國通報需實施技術壁壘的主要目的是保護國內市場,而不是反對經濟全球化,故B選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各國通報的所需實施技術璧壘的數量,無法得出歐盟關稅率是否處于世界最低水平,故C選項錯誤。11.尼克松在1971年的對外政策報告中指出,世界已經進入了一個多極外交的新時代;同年夏天,他在堪薩斯城的演說中,明確提出美國、蘇聯、西歐、日本和中國是決定未來世界命運的五大權力中心。尼克松對國際局勢的這一判斷是因為(

)①歐共體的成立②日本成為經濟大國③中國開始改革開放④蘇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1971年”這一信息可知,1967年歐共體的成立和戰后日本經濟快速發展,成為經濟大國屬于這一判斷的背景,①②A項正確;中國開始改革開放的標志是1978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③錯誤;蘇聯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是在20世紀80年代的戈爾巴喬夫時期,④錯誤,排除BCD項。故選A項。12.蘇聯解體后,世界總的形勢趨向緩和,但在一些地區和國家內部長期抑而不發的深層矛盾和沖突實際上增多了。這表明A.地區矛盾和沖突成為世界主流B.世界多極化趨勢迅速發展C.應辯證地看待兩極格局的影響D.冷戰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答案】C【詳解】材料“世界總的形勢趨向緩和”“沖突實際上增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聯解體后,當今世界形勢呈現出緩和與動蕩并存的局面,這表明對兩極格局的影響要辯證地看待,故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流;材料中沒有體現出多極化趨勢,故B項錯誤;D項說法錯誤,多極化趨勢的不斷增強更有利世界的和平。點睛:“世界總的形勢趨向緩和”“沖突實際上增多”是解題的關鍵信息。13.《金融時報》曾報道,從14世紀以來發生的122次全球公共衛生危機來看,它們的后遺癥對宏觀經濟影響可能持續40年。這表明,疫情影響絕非暫時的,公共衛生變量今后會和氣候變一樣,成為人類生產—生活一思維的常量,深入影響全球化邏輯。由此可見A.全球公共衛生危機影響人類思維B.公共衛生危機阻礙宏觀經濟發展C.經濟的全球化發展遭受重大挫折D.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迫切而必要【答案】D【詳解】材料體現公共衛生影響的常態化、全球化,所以需要全體人類積極合作應對,D項正確;A項不是側重點,排除;B項影響經濟發展只是暫時的,排除;C項表述過于絕對化,排除。故選D項。14.1981年聯合國的一項調查報告,拉丁美洲輸往美國的1000項產品中,美國應用了400條關稅壁壘手段;日本在431項拉丁美洲的進口貨上施行100條非關稅壁壘。據此推知A.貿易保護主義能有效應對危機 B.經濟全球化面臨嚴峻的挑戰C.經濟區域集團化進程被迫中斷 D.貿易保護導致國際局勢緊張【答案】B【詳解】材料反映的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設置關稅壁壘,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不利于經濟全球化的發展,B符合題意;A說法本身不正確;C與材料無關;材料沒有涉及國際局勢緊張的信息,D不正確。15.論及某一局部戰爭,有學者評述說:“(這)是20世紀未世界格局轉型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標志。通過這場戰爭,美國及其西方聯盟利用北約在推進歐洲地區的整合,實現主導世界新格局的戰略目標方面又邁進了一步。”此學者評述的是A.科索沃戰爭 B.海灣戰爭 C.阿富汗戰爭 D.利比亞戰爭【答案】A【詳解】根據“是20世紀未世界格局轉型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標志。……美國及其西方聯盟利用北約在推進歐洲地區的整合,實現主導世界新格局的戰略目標方面又邁進了一步”,結合所學可知,1999年3月科索沃戰爭,是一場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發、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推動下、發生的一場重要的高技術局部戰爭。科索沃戰爭表明,美國推行霸權主義,世界多極化進程面臨嚴峻挑戰,A項正確;海灣戰爭是1990年-1991年,排除B項;阿富汗戰爭是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的長達10年的戰爭,排除C項;利比亞戰爭是利比亞在2011年發生的武裝沖突,排除D項。故選A項。16.關于科索沃戰爭,美國官方報告稱:“我們的空中打擊在戰爭史上是最有效和最人道的。”環境史家認為“高科技戰爭加劇了人與自然的對立和世界秩序的不公。”也有學者認為“科索沃戰爭就將成為美國和北約以人權為理由干預別的主權國家的先例。”關于科索沃戰爭的認識說明了(

)A.高科技戰爭減少傷亡而更人道 B.戰爭改變了冷戰后的國際格局C.研究者的角度決定了戰爭性質 D.隨著研究視角拓展而趨于全面【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世界)。根據題干中“美國官方”“環境史家”“學者”可知,他們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科索沃戰爭,拓展了研究視角,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無關,材料主要講述了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科索沃戰爭,排除A項;戰爭沒有改變冷戰后的國際格局,科索沃戰爭爆發之時,仍然是一超多強的局面,多極化趨勢強,排除B項;研究的角度不會改變戰爭的性質,發動戰爭的目的決定了戰爭的性質,排除C項。故選D項。17.“一部手機走天下”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出行時選擇的方式。這反映出的當今世界發展突出特點是(

)A.社會信息化 B.經濟全球化 C.世界多極化 D.文化多樣化【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一部手機走天下’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人出行時選擇的方式。”可知,手機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需品,利用一部手機就可走遍天下,實現在線支付無憂,這是信息科技技術的發達,突出世界發展的社會信息化特點,A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經濟全球化,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世界多極化的發展趨勢,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文化多樣化,排除D項。故選A項。18.2017年10月,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指出:“我們呼吁,各國人民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為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這有利于(

)A.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B.推動區域經濟集團化C.各國經濟模式的趨同 D.消除國家間文化差異【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信息“我們呼吁,各國人民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為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可見這有利于各國共同推動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A項正確;材料所述與區域經濟集團化無關,排除B項;各國國情不同,經濟模式無法趨同,排除C項;“消除國家間文化差異”此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A項。19.2017年,法德總統在一戰停戰的紀念日中,共同表示歐洲各國需要建設一個“共同的未來”。以下對“共同的未來”理解正確的是A.改善宿仇關系B.執行舒曼計劃C.建立歐洲共同體D.強化歐盟合作【答案】D【詳解】國際“法德總統在一戰停戰的紀念日中,共同表示歐洲各國需要建設一個‘共同的未來’”,結合所學可知,一戰的慘痛教訓使人們認識到要珍惜和平,結合所學,1993年歐盟建立,“2017年”“共同的未來”指強化歐盟合作,D正確;歐共體的建立即改變了法德宿仇關系,排除A;根據舒曼計劃,1950年6月20日,法國、聯邦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國在巴黎開始談判。六國達成協議,于1951年4月18日簽訂了為期50年的歐洲煤鋼聯營條約,B時間不符合題意,排除;1967年歐共體建立,1993年在歐共體基礎上歐盟建立,排除C。20.某國際組織承認多樣化,強調靈活性、漸進性和開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協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則,單邊行動和集體行動相結合。該國際組織的如圖徽是A. B.C. D.【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強調靈活性、漸進性和開放性”“協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則”“單邊行動與集體行動相結合”等信息可知,亞太經合組織是當前規模最大的多邊區域經濟集團,它承認多樣化,強調靈活性、漸進性、開放性,強調自主自愿的原則和單邊行動與集體行動相結合的原則,B項正確;A是不結盟運動,其主要宗旨是奉行獨立、自主和非集團的宗旨和原則,支持各國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捍衛國家主權以及發展民族經濟和民族文化的斗爭,維護世界和平;呼吁第三世界國家加強團結;主張國際關系民主化和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排除A;C是聯合國組織,其宗旨是為了維護世界和平,排除;D是歐盟,其是為了促進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確保基本價值觀,加強國際合作,排除。21.經濟全球化是當代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從歷史看,全球化分幾個階段,主導方式不停變化。第一階段是1500年到工業革命時期,強國通過海上戰爭控制航路,擊潰競爭對手的商船船隊,尋求貿易壟斷,建立主導性的全球貿易網絡。第二階段是英國工業革命之后,強國以殖民方式在全球進行原材料掠奪和市場擴張,這個時期的全球化本質上是“帝國模式”,英國是霸權國。第三階段是二戰后,世界各國間逐漸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賴,國家間處理彼此關系的行為方式也發生重大變化,最強大的美國認為以戰爭方式開疆拓土得不償失,戰爭無異于自殺,美國靠貿易就能致富。——徐秀軍等《特朗普會大開經濟全球化倒車嗎?》材料二

1990年后,全球經濟開始為公眾所注意,國家間貿易的擴大,對外投資的增加,資本的自由流動,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政府干預的減少和新型合作的出現,通信技術的進展……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1995年,世貿組織建立,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舞臺,擁有行使決定的權力。——杰里?齊格勒《新全球史》(下)材料三

“美國政府認為,中國進入世貿組織后勢必造成失業狂潮,這樣中國社會就會不穩定,政府就可能垮臺”。“全球化是美國政治精英和金融精英的一個重大陰謀,這在美國決策圈實際上早就是公開的秘密”。——馬立誠《最近四十年中國社會思潮》材料四

2001年中國貿易總額是5100億美元,占世界的4.4%,居世界第六。2015年,為4萬億美元,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一。2001年GDP占全球4%,居世界第六。2015年占全球15%,居世界第二。2001年對外投資27億美元,居全球26位。2015年是1456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實現了由資本輸入到資本輸出的重大轉變。國民經濟這么大的飛躍,應該說中國入世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還全面促進了經濟體制改革,修正了外貿法,降低了關稅,放寬了外國銀行、保險的市場準入等等。——石廣生《現在終于可以說,中國入世是成功的》(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全球化發展的階段性特征。(2)依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歸納世貿組織建立的背景并簡要說明世貿組織建立的意義。(3)依據材料三、四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看法。(4)綜上,作為高中生應當怎樣看待和參與當今的全球化?【答案】(1)階段性特征:第一階段:控制航路,建立主導性的全球貿易網絡;第二階段:掠奪原料,擴張市場;(世界生產與銷售市場形成)。第三階段:加強聯系,建立全球性貿易體系。(2)背景: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意義: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舞臺;推動規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實現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自由化;對發展中國家和貿易小國的利益給予足夠的重視。(3)看法: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的加入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但也帶來壓力和挑戰,中國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以適應新的國際形勢。(4)看待和參與:全面辯證地看待我國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的應對策略;確立對外開放意識;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增強自身的使命感和憂患意識;樹立自尊自強自立和愛國主義精神。【詳解】(1)階段性特征:根據“第一階段是1500年到工業革命時期,強國通過海上戰爭控制航路,……建立主導性的全球貿易網絡”得出第一階段:控制航路,建立主導性的全球貿易網絡;根據“第二階段是英國工業革命之后,強國以殖民方式在全球進行原材料掠奪和市場擴張”得出第二階段:掠奪原料,擴張市場。根據“第三階段是二戰后,世界各國間逐漸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賴,……美國靠貿易就能致富”得出第三階段:加強聯系,建立全球性貿易體系。(2)背景:根據“全球經濟開始為公眾所注意,國家間貿易的擴大”得出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意義:根據“解決國際爭端的舞臺,擁有行使決定的權力”得出成為解決國際爭端的舞臺;根據所學,還可從推動規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貿易體系建立,實現貿易自由化等角度分析總結。(3)看法:根據“2015年,為4萬億美元,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一”得出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可從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完整的世界貿易體系等分析其積極影響,根據“美國政府認為,中國進入世貿組織后勢必造成失業狂潮,這樣中國社會就會不穩定,政府就可能垮臺”“2015年,為4萬億美元,占世界的12%,居世界第一”得出帶來壓力和挑戰,中國要不斷增強自身的競爭力,以適應新的國際形勢。(4)看待和參與:可從確立對外開放意識,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勇于接受壓力和挑戰,樹立自尊自強自立精神等。22.通運輸工具的革新“縮短”了人類的空間距離,大大加速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步伐。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

隨著大噸位輪船在海上開始取代帆船……鐵路網的建設,極大地降低了貨物的運輸費用,便利了國際間的貿易,使各國的國內市場逐漸匯合成一個統一的世界市場,擴大了世界商品的行銷空間。——摘編自黃魯成《國際貿易》材料三

德國奔馳公司制造分工圖(1)觀察材料一,與傳統交通工具相比,新式交通工具有何進步之處?(2)根據材料二,歸納近代交通運輸工具革新對世界貿易的影響。(3)材料三所示的這種交通工具最早出現在哪次工業革命中?奔馳公司的制造分工情況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什么趨勢?【答案】(1)進步之處:牽引動力變化;運輸更便捷;更有利于國計民生;速度更快;運力更大;費用更低廉。(2)影響:降低運輸費用;便利國際貿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