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1頁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2頁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3頁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4頁
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1.大約1萬年前,原始農耕出現,人類開始從食物采集者轉變為食物生產者;后來,各種金屬工具的使用大大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此后人類社會的歷史才真正開始。由此可知(

)A.原始農業出現是文明產生的標志 B.社會分工的出現源于農業產生C.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文明的出現 D.人類社會歷史起源于階級分化2.下圖是古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時間為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年)時期的墓葬壁畫《森尼杰姆夫婦在田野上》,壁畫描繪了森尼杰姆夫婦耕地播種、收割稻谷、禮拜神靈的場面。這反映了當時埃及(

)A.文明起源和農業間的關系 B.農業經營呈現多元化特色C.灌溉農業生產的發展狀況 D.百姓過著較為富裕的生活3.戰國時代,“五谷”之說已相當普遍地使用,但所涵蓋的內容卻不盡相同,或無稻,或無麻,或無黍,但必有粟(稷)、菽(大豆)和麥。據此可知,當時A.北方農業生產領先南方 B.民眾飲食結構發生根本變化C.鐵制農具得到普遍使用 D.經濟作物生產存在地區差異4.早期農業效率低下,植物栽培需要經常轉換地方以恢復土壤肥力。休耕土地和正在種植的土地比列總是處于5:1至10:1之間,休耕時間是8年、10年甚至更長。據此并結合下圖可知原始農業的起源、發展具有(

)農業的傳播注:①日期表明該地區的有些人已實行“定居農業”的生活方式。②箭頭指示某些重要谷類植物培育的傳播方向。A.粗放性、獨立性、連續性 B.多元性、低效性、聯系性C.多樣性、統一性、發展性 D.封閉性、多元性、擴展性5.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創字時的生態環境、經濟生活和思想觀念等。下表是“農”字的演變歷程,其創意是在樹木眾多的地方以蜃(蚌殼)制工具從事勞作?!稗r”字的創制可反映當時(

)A.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念 B.漁獵采集的勞動方式C.形神兼備的書畫藝術 D.原始農耕的生產狀況6.地理大發現后,歐洲社會生活中出現了一種新的食物,由于《圣經》中沒有提到這種食物,教會禁止人們食用,但是饑餓的窮人打破禁忌,此后這種食物迅速普及。以下選項中最有可能是該種食物的是A.馬鈴薯 B.小麥 C.水稻 D.牛肉7.據學者研究,在希臘的經濟結構中以葡萄、橄欖的種植、加工和海外貿易為代表的商業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社會人口的大多數從事的都是與工商業有關的生產;農業在狹隘的公民集團內部尚不能普及,完全以農為生的人口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可知,當時希臘A.注重物質生活 B.產業結構單一C.海外貿易發達 D.商業特征突出8.為河姆渡人提供穩定食物供應的農作物是(

)A.粟 B.水稻 C.玉米 D.小麥9.“農業和畜牧業的發生標志著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一個飛躍……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人們開始對日月星辰的活動、對水土的特點、氣候現象進行觀察,積累經驗……農業生產的周期性勞動,要求人們較長時間居住在一個地方,以便播種、管理、收獲……使人口得以較大的增長,并可使一部分人去從事維持生存以外的活動,從而產生新的社會分工和物品交換?!睋丝芍?,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推動(

)①人類趨向定居

②生產方式的變化

③科學技術的發展

④生產關系的變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下圖是人類文明產生的過程。據此可知,人類文明產生的根本原因是(

)A.階級、國家和城市的出現 B.社會分工日益精細C.人類定居生活方式的形成 D.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1.相傳:神農氏在親嘗百草過程中,分辨出五谷?!短藉居钣洝份d:“百谷山與太行、王屋皆連……昔神農嘗百草得五谷于此,因名山建廟?!鄙褶r氏因此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農業創始人和藥學創始人。神農氏相關傳說蘊含的有效歷史信息是(

)A.新石器時代已出現祭祀制度 B.種植業與采集業具有關聯性C.生產力發展促成了社會分工 D.農業和藥學的起源時間相同12.人們借助考古發現更新世(距今約258萬年至1萬年)末期的遺址中,一般很難見到炭化的糧食作物遺存。而全新世即大約距今一萬年以后的許多遺址中,都有一些完整的炭化糧食遺存。炭化糧食遺存的發現反映出當時(

)A.古代農業耕作技術發展顯著 B.古代糧食保存技術日益進步C.人類將邁入階級社會的門檻 D.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13.下圖是《詩經》中出現糧食作物詞匯的詩歌采集地,據此可合理推知,當時(

)(備注:黍:大黃米;稷:干旱谷,有時也指黍或高粱;禾:即栗,小黃米,后也指水稻;框:黑黍子,古人視為嘉谷;來車:大小麥子統稱;稌:糯稻)A.已經形成南稻北粟的種植格局B.農業活動較集中于黃河中下游C.小農精耕細作主導農作物生產D.黍和稷開始成為主要糧食作物14.強調重視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是古代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所實行的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對“重農”政策的理解不正確的是A.其根本原因是適應了封建小農經濟發展的要求B.根本目的是維護專制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C.其作用是有利于維護社會安定和鞏固封建統治D.重農的結果是促進了中國古代歷朝經濟的發展15.20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發現的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崗遺址,發掘出了大量石鏟、斧、石刀、石鐮、石磨盤等實用性器物。這些“器物”說明,當時(

)A.打制石器技術發達 B.社會貧富差距加大C.農耕經濟已經產生 D.手工業開始獨立化16.對“五谷”的解釋,東漢鄭玄的解釋是:“五谷,麻、黍、稷、麥、豆也。”東漢趙岐的解釋是:“五谷謂稻、黍、稷、麥、菽(豆類的總稱)也?!痹斐蛇@種解釋的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A.兩人學識水平的差異 B.稻主要種植于南方,一些人不了解其重要性C.稻引進中國種植時間不長,部分人不了解 D.兩人對商業重要性的認識不同17.據《周易·系辭下》記載,神農氏之前存在包犧氏。包犧氏“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通“畋”)以漁”。后來,由于民人眾而禽獸少,神農氏“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這體現了(

)A.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B.社會分工日益專業化C.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 D.人類生產方式的變化18.宴饗在漢代成為一種風氣,有肉有酒,是美好生活的寫照,漢代人稱他們享用的酒是“天之美祿”,是上蒼的恩賜。下圖漢畫A.體現了漢代食物生產現狀 B.是漢朝鼎盛時代真實寫照C.證實了漢代民眾生活水平 D.反映了當時農業生產發達19.歐洲黑死病后農業與畜牧業人均產出統計圖據圖可知(

)A.畜牧業成為農業主導 B.歐洲的消費習慣發生變化C.莊園制經濟開始瓦解 D.勞動力工資水平大幅提高20.據研究,遼河流域距今8000年前的“華夏第一村”興隆洼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原始龍紋中蘊含了冬至日北斗天象和赤道星宿,紅山文化時代的易學體系、數理邏輯也是基于遼河流域史前發達的赤道坐標天文觀測體系。這說明(

)A.天文學的進步使人類走向定居 B.聚居生活推動了文明的發展C.中國原始村落孕育了國家雛形 D.遼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發源地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小麥原產于西亞。中國關于麥類作物的文字記載,最早發現于商代甲骨文,其中還有專門圍繞麥類作物種植和收獲舉行的祭祀活動?!吨芏Y·天宮·疾醫》:“(疾醫)以五味、五谷、五藥養其病?!编嵭ⅲ骸拔骞?,麻、黍、稷、麥、豆也”。史料表明,至少在春秋時代,位于北方的東周、晉、魯、鄭、陳等都有了小麥的種植,并出現了以小麥制作酒母的釀酒工藝。漢代小麥在人們主糧中的地位普遍提高,是中國北方農業發展史上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蕴锍煞?、周立剛《古代中國北方糧食種植的歷史變遷》材料二

1618年,小麥從英國傳入弗吉尼亞殖民地。獨立戰爭以后,中西部地區也開始種植小麥,這一時期釀酒業和畜牧業對小麥和其他谷物的需求量增加,是刺激小麥和谷物種植的主要原因。1870年后,美國政府先后制定多項法律,鼓勵開發大平原。20世紀初,美國開始大規模普及拖拉機,早已建好的鐵路網,把小麥等農作物源源不斷地運往東西海岸,遠銷歐洲,擊垮了歐洲的農業體系,導致歐洲社會極度不穩定。一戰前后,受世界小麥價格上揚的利益驅使,大幅度開墾西部地區土地種植小麥。由于干旱和持續數十年的農業擴張,以及未有相關防止水土流失的措施,1930年前后出現了一場著名的“黑色風暴(沙塵暴)”,美國的生態以及農業受到了巨大影響。——摘編自《美國社會歷史百科全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麥類作物的特點和作用。(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小麥廣泛種植的原因。(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糧食生產的認識。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從中國一百六七十處史前栽培稻遺存中可以看出:長江中下游是中國水稻的起源地,并在距今5000—4000年左右推進到黃河流域和長江以南地區。夏商周時期向長江上游、云貴、黃河以北推進,基本上形成了中國古代水稻分布的大致格局。公元1000年前后,稻米已養活了半數以上的中國人口。隨著時間的推移,水稻種植技術也由最初的象耕鳥耘火耕水褥,逐漸發展成以耕、把、秒為主體的水田整地技術,以育秧移栽為主體的播種技術和以耘田、烤田為主的田間管理技術?!獡判潞馈吨袊糯夹g發明之一水稻栽培》等整理材料二

1933—1936年間,中央農業實驗所通過對2031個水稻品種在全國范圍內同時進行品種比較的試驗。選出良種89個,其中表現最優的“南特號”在當時及此后30年間都是南方稻作區推廣的重要品種。據統計,20世紀上半期,各地開展水稻育種的大學和研究所共17家,育成經過鑒定推廣的水稻新品種300多個,其中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大面積推廣的品種就有10余個,對中國的糧食增產起了很大的作用。——摘編自曹幸穗《從引進到本土化:民國時期的農業科技》(1)根據材料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