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1頁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2頁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3頁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4頁
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抗戰-2023-2024學年高三歷史二輪(專題訓練)1.1940年10月1日,日本內閣制定的《國土計劃設定綱要》中提出日本本土著重發展軍事工業、機械工業和精密機器工業;中國東北著重發展電氣工業、礦業和部分機械及輕工業;在中國華北,注重制鹽和礦業的開發;華中允許某種限度的輕工業發展;內蒙古以發展羊毛業為主,華北發展棉花,華中則要限制生產可與日本農作物競爭的農產品。其目的是A.強化中日地區間的經濟合作物資交流B.有步驟的在占領區推進工業化的進程C.以日本的本土經濟帶動東亞經濟發展D.將占領區經濟納入日本經濟體系2.1894年,《點石齋畫報》刊登了描繪甲午海戰的時事畫。1931年末,上海《良友》畫報重刊此畫并配文寫道:“國難日亟,甲午慘劇重現目前……國人當如何造成光榮之歷史,供后世讀史者之回憶乎!”《良友》此舉意在A.以史為鑒呼吁和平 B.借助時事鼓動變革C.抵制戰爭避免慘劇 D.激勵民眾共御外侮3.下圖為1941年在南京成立的中央儲備銀行發行的中儲券。該券可與法幣進行兌換,曾在華東、華中和華南等汪偽統治區大量流通。該券發行的目的是A.封鎖敵后根據地的經濟 B.掠奪淪陷區的物資財富C.加強國統區的經濟統制 D.擾亂解放區的金融秩序4.《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決書》中寫道:“好些中國士兵在城外放下武器投降了。在他們招降的七十二小時內,在長江江岸被掃射而集體的被屠殺了。”這個事件發生的地點,最可能的是A.旅順 B.北平 C.南京 D.重慶5.下面統計表整理自姜濤與卞修躍所著的《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之初步估計》,該統計表說明A.抗戰以國民黨的正面戰場為主B.中國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戰場C.日本侵略給中國人民帶巨大災難D.中國戰場抗擊了絕大多數的日軍6.下圖是抗日戰爭重大事件時間軸,其中,中國全面抗戰開始于(

)A.① B.② C.③ D.④7.1936年9月20日,法國巴黎成立全歐華僑抗日救國聯合會,以“聯合全歐僑胞,不分黨派、職業、階級、信仰,實行全民團結、抗日救國并增進華僑福利”為宗旨,率先實現跨國家、跨地區華僑抗日團體的統一,救亡運動開展得有聲有色。這反映了A.日本全面侵華,華僑積極支援抗戰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C.國際社會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D.全民族抗戰思想被廣泛認同8.閱讀圖文材料,《抗爭》創刊號在當時(

A.支持國聯“全體一致”原則 B.反對國民政府不抵抗政策C.號召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聲援頻淞滬會戰保衛上海9.1936年,國民政府國防計劃大綱將四川定為作戰總根據地,將長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長江以北的太原、鄭州、洛陽、西安定為作戰根據地。這反映了國民政府A.加強對國內各要地的控制B.推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C.全力封鎖農村革命根據地D.開始籌劃對日持久作戰戰略10.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對工商業政策作出新的規定:“要用比過去寬大的政策對待民族工商業資本家,在雙方有利的條件下,歡迎他們到蘇維埃人民共和國領土內投資,開設工廠與商店,保護他們生命財產之安全,盡可能的降低租稅條件,以發展中國的經濟。”中共改變工商業政策主要基于A.中國民主革命性質開始改變B.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C.鞏固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D.發展抗日根據地經濟的需求11.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下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銘文》節選:“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淡,寰宇震驚。獸行暴虐,曠世未聞。同胞何辜,國難正殷。哀兵奮起,金戈鼉鼓。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軀灑血,浩氣干云。盡掃狼煙,重振乾坤。……永矢弗諼,祈愿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這段話反映了中國人的(________)訴求A.反帝反封,徹底革命 B.國共合作,消除宿怨C.反對侵略,珍愛和平 D.中日和解,面向未來12.1937年“滿洲電影股份公司”成立(簡稱“滿映”)到1945年“滿映”共拍攝故事片108部,教育片、宣傳片和紀錄片189部,宣揚“人類的偉大之愛”“王道樂土”“五族協和”等思想。這說明當時A.電影引導人性向善B.儒家思想影響深遠C.大眾娛樂豐富多彩D.殖民思想不斷滲透13.“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位于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2017年12月,入選教育部第一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九一八”事變,是哪一重要歷史事件的開端A.解放戰爭 B.五四運動 C.辛亥革命 D.抗日戰爭14.標語雖小,卻承載了歷史。透過中國式標語,可以窺見中國社會的變遷。下列標語按照出現的先后排序,其中排在第三位的是A.“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B.“打土豪、分田地”C.“北上響應全國抗日反蔣斗爭” D.“打倒軍閥,打倒(除)列強”15.1939年1月,晉察冀邊區發出《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關于村選的指示信》,根據這一指示,縣、區兩級成立村選促進會,村成立村選籌備會。通過村選,大批農民當選公職。據統計,在1940年的選舉中,冀中地區的村代表中地主富農代表只占8.1%。該變化(

)A.體現了“三三制”政權結構 B.表明了土地革命的效果明顯C.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推動了國民政府“憲政”進程16.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全中國的同胞們,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與之相關的是A.九一八事變B.一·二八事變C.華北事變D.盧溝橋事變17.1936年溫濤創作了反映當時社會變遷的木刻連環版畫《她的覺醒》,其中一幅畫中主人公高舉“為生存而戰——各界救國聯合會”的條幅進行游行示威。與這幅畫所反映的時代呼聲一致的是A.“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 B.“聯俄,聯共,扶助農工”C.“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D.“打倒日本帝國主義”18.“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一呼同志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齊從軍,凈胡塵,誓掃倭奴不顧身!”此歌詞反映的時代主題是A.扶清滅洋 B.抵制日貨 C.打倒列強 D.抗日救國19.2017年I月3日,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要求各級各類教材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并視情形修改相關內容。教育部界定“十四年抗戰”的史實依據是A.九一八事變B.華北事變C.盧溝橋事變D.全民族抗戰開始20.下圖數字標示的地點,是抗日戰爭期間某些著名戰役的發生地,其中能為“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收復某失地”戰史提供實地資料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42年10月10日,湖南衡陽《大剛報》登載舉辦民調的公告:“鑒于內外局勢瞬息萬變,致重要時事發生,各方見解常不一致,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究竟民意趨歸如何,常無客觀標準,茲因擇當前重要問題十項,舉行民意測驗。”此次調查參與者幾乎涉及各個領域、各年齡段。表1為民意調查部分統計結果。序號問題及統計結果1你認為中國抗戰能不能得到最后勝利?能:11206人,占99.5%不能:0人,占0%未置可否:56人,0.5%2你主張聯合國家,應該先以全力解決德國,還是先以全力解決日本?日本:7819人,占69.4%德國:3443人,占30.6%5一旦獲得最后勝利,我們應否與日本和平相處?應:6534人,占58%否:4687人,占41.6%未置可否:41人,占0.4%7在聯合各國未以全力打擊日本之先,你認為我們要不要先行反攻?要:5724人,占50.8%不要:5424人,占48.2%未置可否:114人,占1%——摘編自楊天宏、宋仕宏《抗日戰爭轉機與社會心理變化——以1942年<大剛報>民意調查為中心的探析》(1)根據材料,概括參與民調的民眾對待時局的意向。(2)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當時抗戰形勢補充一個民意調查問題,并說明理由。22.【歷史―選修3:20世紀的戰爭與和平】材料他看不到中國民眾中蘊藏著巨大的抗日潛力,而且總害怕民眾力量起來會威脅他們的統治。而離開民眾的力量,面對經濟實力和武器裝備遠較中國強大的日本軍國主義勢力,自然會懷著很大的恐懼感,覺得根本無力同它相抗衡。因此,他一直希望日本的侵略能夠適可而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期待國際社會能對日本實施約束,使局勢不至于進一步惡化。1935年中央紅軍進入貴州后,由于貴州地方勢力派首領王家烈用廣東、廣西暗中成立“三省互助聯盟”,特別足同桂系的李宗仁、白崇禧關系更為密切。蔣介石在日記中,還一再稱他的部下為“桂逆”,寫道:“桂逆乘機搗蛋也。”又說,“桂逆陰謀愈急,誠不可理喻也”“倭桂粵志(在)積極謀亂,無或變更,反而變本加厲也。”因此,他防桂系之心,不在“追剿”中央紅軍之下,這是令人難以想象的狀況,卻是事實。——摘編自《七七事變前蔣介石對日政策的演變》(l)根據材料,概括蔣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策略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攘外必先安內”的危害。23.歷代對王安石變法存在不同的觀點。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南宋朱熹等理學家認為變法“輕用已私紛更法令,不能興才教化,乃行青苗、建市易、置保甲、治兵將、始有富國強兵、窺伺邊隅之計,棄誠而懷詐,興利而忘義,尚功而悖道……下誣君父,上欺祖宗,三綱廢壞。神化之道泯然將滅,綱紀文章掃地盡廢。”清代末年梁啟超認為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他認為青苗法和市易法實為近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