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二節(jié)王何必曰利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1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二節(jié)王何必曰利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2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二節(jié)王何必曰利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3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二節(jié)王何必曰利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4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第二節(jié)王何必曰利講義新人教版選修先秦諸子蚜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12-王何必曰利[基礎(chǔ)·夯實]一、識記字音1.弒其君者(shì) 2.不奪不饜(yàn)3.孳孳為善者(zī) 4.蹠之徒也(zhí)二、通假字愿聞其指 通旨,意旨,意向三、古今異義1.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古義:這樣卻 今義:表轉(zhuǎn)折連詞2.利與善之間也古義:……的差別 今義:中間四、一詞多義1.接eq\b\lc\{\rc\(\a\vs4\al\co1(①懷利以相接交往,②兵刃既接交接,③漢關(guān),接秦之弊承接,④出則接遇來賓接待))2.去eq\b\lc\{\rc\(\a\vs4\al\co1(①兄弟去利拋棄,②逝將去女離開,③去門十里以為界距離))3.遺eq\b\lc\{\rc\(\a\vs4\al\co1(①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yí,拋棄,②留待作遺施wèi,送給))4.說eq\b\lc\{\rc\(\a\vs4\al\co1(①先王以利說秦、楚之王勸告,②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通“悅”,興奮))5.于eq\b\lc\{\rc\(\a\vs4\al\co1(①孟子遇于石丘介詞,在,②秦、楚之王悅于利介詞,對,對于))6.之eq\b\lc\{\rc\(\a\vs4\al\co1(①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代詞,斗爭,②說之將何如代詞,秦、楚國君,③先生之志則大矣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④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代詞,這,⑤先生將何之動詞,到))五、詞類活用(一)名詞活用1.名詞作動詞(1)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稱王2.名詞使動用法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利:使動用法,使……得到利益3.名詞意動用法(1)茍為后義而先利 后:意動用法,以……為后(2)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動用法,以……為后(二)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不遠千里而來 遠:意動用法,以……為遠六、文言句式(一)推斷句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者,……也”表推斷)(二)狀語后置句1.孟子遇于石丘(“于石丘”作狀語,后置)2.秦、楚之王悅于利(“于利”作狀語,后置)(三)賓語前置句1.先生將何之(疑問代詞“何”做“之”的賓語,前置)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代詞“之”做“有”的賓語,前置)3.何以利吾國(疑問代詞“何”做“以”的賓語,前置)[課文·譯注](1)eq\f(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說:“老先生,您不怕路途)eq\f(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遙遠前來,將有使我的國家獲得利益的方法吧?”)eq\b\lc\[\rc\(\a\vs4\al\co1(叟sǒu:對,老年人的尊))稱。遠:意動用法,以……為遠。“不遠千里”就是“不覺得千里很遠”的意思,即不怕路途遙遠,不辭長途跋涉的辛苦。而:表eq\b\lc\\rc\](\a\vs4\al\co1(修飾的連詞。有以:固定結(jié)構(gòu),即“有用來……的方法”,的意思。利:名詞的使動用法,即“使……獲利”的意思。))eq\f(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孟子回答道:“大王為什么肯定要說利呢?只是有仁義)eq\f(而已矣。,罷了。只講仁義就行了)eq\b\lc\[\rc\](\a\vs4\al\co1(何必:為什么肯定,要。而已:罷了。))eq\f(王,假如大王)eq\f(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說:‘用什么使我的國家獲利?’卿大夫說:‘用什么使我的封地)eq\f(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獲利?’士人和平民百姓說:‘用什么使我自己獲利?’上層下層相互)eq\f(征利,而國危矣!,從對方那里謀求利益,國家就危急了!)eq\b\lc\[\rc\(\a\vs4\al\co1(何以:“以何”的倒裝,即“用什,么”。交:相互。征:索取,求取。))eq\b\lc\\rc\](\a\vs4\al\co1(而:順承連,詞,那么,就。))eq\f(萬乘之國,弒其君者,,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國家君主的人,)eq\f(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肯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卿大夫;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eq\f(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殺害國家君主的人,肯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卿大夫。)eq\b\lc\[\rc\(\a\vs4\al\co1(乘shènɡ:,名詞,車,))eq\b\lc\\rc\](\a\vs4\al\co1(兵車。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家:卿,大夫的封邑,在此就指卿大夫。))eq\f(萬取,國家有一萬而大夫就擁有其)eq\f(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中的一千,國家有一千而大夫就擁有其中的一百,不是不多啊。)eq\f(茍為后義而先利,不,但假如把道義放在后卻把利益放在先,那么大夫不殺死)eq\f(奪不饜。,國君奪取他的全部利益,就不會感到滿足。)eq\b\lc\[\rc\(\a\vs4\al\co1(為wéi:前一個,是推斷動詞“是”,))eq\b\lc\\rc\](\a\vs4\al\co1(后一個是假設(shè)連詞,假如。后、先:均為意,動用法,把……放在后、把……放在先。))eq\f(未有仁而遺,沒有有仁德卻拋棄)eq\f(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自己的父母的人,沒有講道義卻把自己的國君放在次要位置上的人。)eq\f(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大王只講仁義就行了,為什么肯定要說利呢?”)eq\b\lc\[\rc\(\a\vs4\al\co1(仁:名詞作動詞,,有仁德。義:名詞))eq\b\lc\\rc\](\a\vs4\al\co1(作動詞,講道義。而:轉(zhuǎn)折連詞,卻。其:有仁德的人、,講道義的人自己。后:意動用法,把……放在后。))(2)eq\f(宋將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宋將要到楚國去,孟子在石丘遇到了他,問道:)eq\f(“先生將何之?”,“先生將要到什么地方去?”)eq\b\lc\[\rc\](\a\vs4\al\co1(將:將要。之:到……去。于:,在。遇:相逢,遇到,遇到。))eq\f(曰:“吾聞秦、楚構(gòu)兵,我將見楚王說,宋說:“我聽說,秦、楚兩國交戰(zhàn),我要去拜見楚王勸告他)eq\f(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并使他停止斗爭。假如楚王不興奮,我要去拜見秦王,勸告他)eq\f(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并使他停止斗爭。兩位大王中將會有與我志趣投合的人。”)eq\b\lc\[\rc\](\a\vs4\al\co1(構(gòu)兵:交兵,交戰(zhàn);構(gòu),交結(jié),聯(lián)結(jié)。說shuì:勸告。罷之:使之罷,使,之停止斗爭;罷,使動用法,之,代詞,代斗爭。遇:投合,符合。))eq\f(曰:“軻也請無問其詳,愿聞,孟子說:“我孟軻不敢問你去勸告的具體狀況,希望能聽聽)eq\f(其指。說之將何如?”,你做這件事的大致意向。你將怎樣去勸告他們呢?”)eq\b\lc\[\rc\(\a\vs4\al\co1(請:表敬語,,副詞。其:))eq\b\lc\\rc\](\a\vs4\al\co1(代宋勸告秦、楚二王。詳:形容詞作名詞,具體的情,況。指:通“旨”,意旨、意向、要旨。之:代秦、楚二王。))eq\f(曰:“我將言其不利也。”,宋說:“我將向他們講解并描述兩國交兵是沒有好處的。”)eq\b\lc\[\rc\](\a\vs4\al\co1(言:談?wù)摚v解并描述。其:代兩,國交兵。不利:沒有好處。))eq\f(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行。,孟子說:“先生的志向是遠大的,但是先生打著利這一名號卻不行。)eq\b\lc\[\rc\](\a\vs4\al\co1(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則:前一個是副詞兼有推斷作,用,后一個是轉(zhuǎn)折連詞“卻”。號:勸告的說法、理由。))eq\f(先生以,先生用)eq\f(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利,以,利益來勸告秦國、楚國的國王,秦王、楚王寵愛利益,因而)eq\f(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利也。,撤回全部的軍隊,這會使軍中的士兵樂意休戰(zhàn)卻寵愛利益啊。)eq\b\lc\[\rc\(\a\vs4\al\co1(以:,前))eq\b\lc\\rc\](\a\vs4\al\co1(一個是介詞“用”,后一個相當(dāng)于“而”,因此。悅:感到興奮,意動用法。,于:對,對于。樂:以……為樂,樂意,意動用法。而:轉(zhuǎn)折連詞,卻。))eq\f(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做臣子的心里想著私利來侍奉自己的國君,做兒子的心里想)eq\f(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利以事,著私利來侍奉自己的父親,做弟弟的心里想著私利來侍奉)eq\f(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自己的哥哥,這樣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最終舍棄仁義,心里)eq\f(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想著私利來相互交往,這樣卻不使國家滅亡的,還從未有過。)eq\b\lc\[\rc\(\a\vs4\al\co1(懷:名詞作動詞,心里想著。以:相當(dāng)于“而”,表修飾的連詞。事:,侍奉。其:均為代詞,代前面的“為人臣者”“為人子者”“為人弟))eq\b\lc\\rc\](\a\vs4\al\co1(者”自己。去:離開、舍棄。亡:使動用法,使……,滅亡。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裝,賓語前置句。))eq\f(先生以,先生用)eq\f(仁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于仁義,而罷,仁義來勸告秦、楚兩國的國王,秦王和楚王寵愛仁義,因而撤回)eq\f(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于仁義也。,全部的軍隊,這會使軍中的士兵樂意休戰(zhàn),并且寵愛仁義啊。)eq\f(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做臣子的心里想著仁義來侍奉自己的國君,做兒子的心里想著)eq\f(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仁義來侍奉自己的父親,做弟弟的心里想著仁義來侍奉自己)eq\f(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的哥哥,這樣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舍棄利益,心里想著)eq\f(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仁義來相互交往,這樣卻不能稱王的,還沒有過。)eq\b\lc\[\rc\(\a\vs4\al\co1(然而:,這樣))eq\b\lc\\rc\](\a\vs4\al\co1(卻。王wànɡ:,名詞作動詞,稱王。))eq\f(何必曰利?”,為什么肯定要說利益呢?”)(3)eq\f(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孟子說:“雞叫就起來,勤勉地做善事的人,是舜)eq\f(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這一類的人。雞叫就起來,勤勉地謀求利益的人,是蹠這)eq\f(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一類的人。要想知舜跟蹠的區(qū)分,沒有別的,只是謀求利益)eq\f(與善之間也。”,跟做善事的差別啊。”)eq\b\lc\[\rc\(\a\vs4\al\co1(為:前一個意為“做”,后一個意為“謀,求”。之:前兩個為指示代詞“這”,后兩))eq\b\lc\\rc\](\a\vs4\al\co1(個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徒:同一類人。,分:區(qū)分。間jiàn:距離,差別。))1.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仁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評析]做臣下的存有仁義之心來侍奉自己的國君,做兒子的存有仁義之心來侍奉自己的父親,做弟弟的存有仁義之心來侍奉自己的哥哥,這樣君與臣、父與子、兄與弟之間舍棄私利,懷著仁義之心來相互交往,這樣卻不成就王業(yè)的,還從未有過。孟子歷來提倡人與人之間、任何群體之間都應(yīng)當(dāng)把“施仁義”作為最重要的價值取向,而極力反對談及什么利害關(guān)系。只有這樣,人與人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才能關(guān)系融洽,友好相處,社會各項事業(yè)也才能和諧發(fā)展,國家才能強大。2.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評析]雞叫就起來勤勉行善的人,跟舜是一類;雞叫就起來一刻不停地求利的人,跟蹠是一類。孟子認(rèn)為,假如一個人勤勉行善,他的德行就是高尚的,因此躋身于君子的行列,即“舜之徒也”;假如一個人一心追逐私利,其德行就難以提升,始終與人格卑下的人為伍,即“蹠之徒也”。因此在生活中,不能過分關(guān)注“利”,甚至為了利不擇手段。為了提升我們的思想境界,我們應(yīng)把踐行正義、培育善德放在自身修養(yǎng)的第一位。3.是君臣、父子、兄弟終去仁義,懷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評析]這樣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最終舍棄仁義,心里想著私利來相互交往,這樣卻不使國家滅亡的,還從未有過。假如把人生全部的東西都以“利”作為標(biāo)準(zhǔn),那么,我們的人生是不幸的,特殊在這充溢商業(yè)競爭的社會,一些人把感情當(dāng)作交易的砝碼,雖賺到了很多錢,但心靈世界卻空虛得一無全部。[問題1]選文1,孟子列舉王、大夫、士庶人的目的何在?[明確]列舉按從高到低的依次論證,從王到士庶人,代表整個國家。這些人都為了各自獲利的話,國家也就危急了。[問題2]選文1中的“不奪不饜”一句有何含意?[明確]“奪”指奪取全部利益,“饜”指滿足。這句話充分說明白“取利”的貪欲,示意了國亡的結(jié)局。[問題3]選文3,為什么將舜與蹠對比?[明確]言明“為善”與“為利”的區(qū)分,表明自己“為善”的主見。[問題4]如何理解孟子所謂的“義”?[明確]孟子所謂的“義”,本質(zhì)上也是一種“利”,它留意統(tǒng)治者長治久安的大利,反對的是不利于封建統(tǒng)治的利。[問題5]你認(rèn)為文中唯利是圖的價值觀有何危害?[明確]唯利是圖這種價值觀完全忽視了“義”的要求,把求利作為終極目標(biāo),為了追求“利”的最大化,必定會使人不擇手段及丟失對道義的關(guān)懷,不關(guān)愛、不體恤他人。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會必將陷入無序狀態(tài),阻礙社會的正常發(fā)展。一、基礎(chǔ)學(xué)問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孟子遇于石丘 秦、楚之王悅于利B.為人臣者懷仁義以事其君 何以利吾家C.以罷三軍之師 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D.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 茍為后義而先利解析:A.介詞,在;介詞,對。B.連詞,表目的,來;介詞,用。C.均為結(jié)構(gòu)助詞,的。D.連詞,表承接關(guān)系;連詞,表并列關(guān)系。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何必曰利C.先生將何之 D.何以利吾家解析:A項,“然而”,這樣卻;B項,“何必”,為什么肯定;D項,“家”,古代卿大夫的封邑。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沒有活用現(xiàn)象的一項是()A.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 B.不遠千里而來C.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動詞使動用法。B.形容詞意動用法。D.名詞活用為動詞。答案:C4.下列句子中與“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先生將何之 B.秦、楚之王悅于利C.孟子見梁惠王 D.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解析:A項與例句均是賓語前置句。B項為狀語后置句。C項為正常語序。D項為狀語后置句。答案:A二、閱讀理解(一)課內(nèi)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8題。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說明有誤的一項是()A.叟,不遠千里而來(對老年男子的尊稱)B.上下交征利(索取)C.弒其君者(殺害)D.茍為后義而先利(茍且)解析:D項中的“茍”意為“假如”。答案:D6.下列句子中沒有活用詞的一項是()A.不遠千里而來 B.亦將有以利吾國乎C.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D.王何必曰利解析:A項,意動用法,以……為遠;B項,使動用法,使……獲利;C項,意動用法,以……為后。答案:D7.下列關(guān)于這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對梁惠王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他建議梁惠王肯定不要考慮利,只要做到仁義就可以了。B.孟子的關(guān)于“仁義”的觀點與孔子的“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見解是一脈相承的。C.孟子的“仁義”思想對于我們現(xiàn)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有很好的指導(dǎo)作用。D.這段文字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形象地說明用仁義治國安家有很大好處。解析:A項中“肯定不要考慮”說法錯誤。答案:A8.如何理解文中“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這兩句話的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這是孟子對“利”字對國家的危害的闡述。孟子認(rèn)為,假如給卿大夫太多的財利,就會使他們產(chǎn)生無盡的貪欲,有了貪欲就會不滿足于自己已有的財利,所以,雖然擁有了國君的非常之一的財利,也會試圖殺害國君,并全部奪取國君的財利。(二)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9~13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孟子·梁惠王上》)9.這段文字在說理上,除取譬之外,還運用了哪兩種說理方法?這樣說理有怎樣的表達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類比、對比;類比揭示實質(zhì),對比以顯顯明。10.這段文字闡述了孟子怎樣的觀點?試簡要論述(結(jié)合課文)。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闡述了作者的仁政思想。論述略。1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并談?wù)劽献右眠@句話的作用。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第一個制造木偶、土偶來殉葬的人,該會斷絕后代吧!表明孟子對始作俑者特殊憎恨,并視以政殺人者為始作俑者。12.下列對加點的詞的意義與用法推斷正確的一項是()①殺人以梃與刃②左右欲刃相如③獸相食,且人惡之④惡在其為民父母也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解析:①名詞,刀子;②動詞,殺;③厭惡;④何,怎么,讀wū。答案:C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1)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為其象人而用之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您的)老百姓面帶饑色,城外橫著餓死的尸體,這等于率領(lǐng)著野獸來吃人啊。(2)因為土偶、木偶像人形,卻用來殉葬。參考譯文:梁惠王說:“寡人很樂于聽從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說:“殺人用木棍和用刀子,有什么區(qū)分嗎?”梁惠王說:“沒什么區(qū)分。”孟子說:“殺死人用刀子和用政治,有什么區(qū)分嗎?”梁惠王說:“也沒有區(qū)分。”孟子接著說:“現(xiàn)在,您的廚房里有肥肉,馬廄里有健馬,可百姓卻是面帶饑色,城外橫著餓死的尸體,這等于率領(lǐng)著野獸來吃百姓啊。獸類自相殘食,人尚感厭惡。身為百姓父母,主持政事卻免不了率獸吃人的狀況出現(xiàn),又怎么能做百姓的父母呢?孔子曾說:‘第一個制作人偶來殉葬的人,該斷子絕孫了吧!’孔子所痛恨的,是因為土偶、木偶像人形,卻用來殉葬。用人偶殉葬,尚且不行,又怎能讓百姓活活地餓死呢?”三、語言表達14.近日,中國“二十四節(jié)氣”申遺勝利。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氣”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著生命的律動。(1)請你依據(jù)示例猜一節(jié)氣名。示例:謎面:霧散之后冰消融(打一節(jié)氣)謎底:雨水謎面:三人同日相別離(打一節(jié)氣)謎底:________(2)仿照示例,從“立春”“驚蟄”“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這幾個節(jié)氣中選擇兩個,寫兩則對節(jié)氣的個人解讀。要求字?jǐn)?shù)相等,意蘊貼切,用上一種修辭手法。示例:大暑——驕陽似火,熱到極致,繁蔭蔽日,蟬歌如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三人同日”即“春”字,“相別離”有“分開”的意思,即“春分”。(2)描寫的內(nèi)容要契合節(jié)氣的特點。答案:(1)春分(2)立春——春已歸來,收盡余寒,草長鶯飛,花香鳥語。驚蟄——輕雷隱隱,凝合雨露,萬物醒悟,蟲叫蛙鳴。15.“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燃”是蘇軾《阮郎歸·初夏》中的詞句,請綻開合志向象,對詞句進行生動描寫,突出“雨”的作用。要求至少運用一種修辭手法,50個字左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