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廣西地方標準《甘蔗套種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規程》編制說明任務來源及起草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2022年廣西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批準,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承擔的“甘蔗套種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已獲立項。本標準由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歸口,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科學院負責起草。制定標準的必要性廣西耕地長期存在蔗糧爭地矛盾,近年由于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及人工工資的快速上漲,造成種蔗單位面積經濟效益低下,蔗農收益明顯下降,已嚴重影響廣西蔗糖產業的發展。在不縮減甘蔗種植面積下如何增加糧食產量和提高甘蔗單位面積收益是當前急需研究解決的現實問題。廣西的糖料蔗種植面積較大,其中許多蔗區特別是廣西重點實施的甘蔗雙高基地因配備良好的灌溉基礎設施,因此均具備間套種的條件。蔗田間套種是提高土地、光、熱、水資源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合理的間套作不僅能提高復種指數和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益,還能改善田間的微生態環境。當前甘蔗套種馬鈴薯是廣西重點推廣的間套種模式,然而目前甘蔗間套種馬鈴薯的種植面積較少,其中原因之一是傳統的人工套種模式費時費工,導致種植效益低,農戶積極性不高。《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提出加快補齊全程機械化生產短板,推進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近些年為了適合機械化生產,甘蔗行距加寬到了1.2m以上。甘蔗采用寬行距種植能夠提高機械作業流暢性,減少對土壤的壓實,改善土壤貫入阻力和抗剪強度。寬行種植模式下的田間除草、施肥培土等機械作業不易受甘蔗長勢和天氣的影響,解決了傳統機械管理因天氣和甘蔗生長影響的作業難題。種植行距的加大以及配套農機農藝的融合,甘蔗套種馬鈴薯已做到了從種植、管理到收獲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但目前整套栽培技術缺少相關的標準規范。甘蔗套種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規程的制定,對該模式的進一步推廣應用及廣西蔗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三、標準的制定過程(一)前期準備階段2018年1月-2021年12月,通過廣泛查閱資料、試點調研和開展試驗收集關于甘蔗套種馬鈴薯栽培技術相關的文獻資料、標準和數據,這些材料為本標準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二)起草階段2022年1月-2022年8月,在前期已充分收集數據和資料的基礎上,組織人員成立編制小組,擬定提綱編寫標準,經反復討論修改,形成初稿。(三)征求意見階段2022年8月-2022年12月,聘請行業專家對初稿進行意見征詢,根據專家意見和建議對初稿進行修改,形成征求意見稿。標準的主要內容主要內容包含了甘蔗套種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的選地、整地、品種選擇、種子處理、配套機具、種植、管理、收獲的要求和規范。標準編制的原則和技術依據(一)編制原則本標準的編制遵循“統一、簡化、協調、選優”的農業技術標準制定原則,在保證標準的統一性、協調性、適用性和先進性的同時,兼顧標準的經濟性和社會效益。(二)技術依據標準的基本內容主要依據前期的試驗數據、前人研究結果以及甘蔗和馬鈴薯相關的行業標準而制定。馬鈴薯是世界上第四大糧食作物,具有種植時間早、生育期短、適應性強、植株矮小等特點,是秋、冬植蔗間套種的理想作物。采用甘蔗間套種馬鈴薯,利用冬春季甘蔗生長慢、封行遲的特點,以及廣西豐富的溫光水資源,提高蔗地復種指數,解決廣西耕地資源緊張、蔗糧爭地以及單一種植經濟效益低下問題,可以快速增加蔗農收入,提高甘蔗單位面積收益,是當前較好的甘蔗栽培模式。國內外研究表明甘蔗套種馬鈴薯具有明顯的產量優勢,馬鈴薯收獲后的植株殘留還田可有效改善土壤團粒結構,增加土壤養分含量,有利于甘蔗的養分吸收,進而提高甘蔗產量。傳統的人工套種模式費時費工,導致種植效益低,農戶積極性不高。近些年,甘蔗套種馬鈴薯已實現全程機械化,種植面積日趨擴大,但種植方法及模式存在多樣化,缺少相關的標準進行規范指導。2018年起,項目組分別在廣西隆安縣覃里基地和廣西武鳴縣啟德基地開展了秋植蔗套種馬鈴薯全程機械化栽培試驗,調查研究了甘蔗間套作馬鈴薯、甘蔗單作機械化栽培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質、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甘蔗養分吸收量以及甘蔗、馬鈴薯的產量,明確甘蔗間套作馬鈴薯對土壤微生態及甘蔗生長的影響,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見表1-3)。表1甘蔗的產量、蔗糖分及馬鈴薯產量處理株高(cm)莖徑(cm)有效莖數(條/hm2)甘蔗產量(kg/hm2)馬鈴薯產量(kg/hm2)套種296.3±5.02a3.15±0.03a39550±1300.5a82147±1428.0a10582.0CK286.6±1.52b3.07±0.02b38481.0±979.8a72919±2068.6b/試驗結果表明甘蔗套種馬鈴薯對甘蔗的出苗數、分蘗數、有效莖數以及株高、莖徑、蔗莖產量和含糖量均無負面影響,蔗莖產量和含糖量分別比單作區提高12.66%和10.02%;套作區的馬鈴薯產量達10582.0kg/ha,按市場價2元/kg、生產成本(種子1500元/hm2、肥料3000元/hm2、滴灌3000元/hm2、地膜330元/hm2、機械1500元/hm2、人工3000/hm2元)共12330元/hm2計,可增收8834元/hm2。表2甘蔗植株的氮磷鉀含量處理苗期成熟期全氮(g/kg)全磷(g/kg)全鉀(g/kg)全氮(g/kg)全磷(g/kg)全鉀(g/kg)套種11.83±0.21a1.60±0.05b20.22±0.10b11.28±0.49a1.65±0.01a12.80±0.60aCK12.01±0.07a1.91±0.06a23.29±0.20a10.47±0.42a1.63±0.05a12.68±0.32a項目組還調查了甘蔗套種馬鈴薯對甘蔗養分吸收的影響,結果表明,苗期套種區甘蔗植株的N含量與單作區無顯著差異,P2O5和K2O含量分別比單作區降低7.73%和3.95%,顯著低于單作區;甘蔗成熟期套種區植株的N、P、K含量與單作區無顯著差異,說明甘蔗寬行距套種馬鈴薯機械化栽培對苗期甘蔗養分吸收積累的影響比較大,可在一定程度提高甘蔗對N的吸收,降低甘蔗對P2O5和K2O的吸收。項目組調查了甘蔗套種馬鈴薯對根際土壤微生態的影響時發現,各處理土壤細菌群落的Shannon、Simpson、Ace、Chao指數值均無顯著差異,說明該間套種模式對土壤細菌群落的相對豐度和多樣性無顯著影響;套種區非根際土(D)真菌群落的Shannon、Ace、Chao指數值均顯著高于單作非根際土(B),Simpson指數值則顯著低于B,而根際土的各項指標均無顯著差異,說明甘蔗套種馬鈴薯對真菌群落的影響較大,可顯著提高套種區土壤真菌群落的相對豐度。表3甘蔗間套種馬鈴薯對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影響種類Shannon指數Simpson指數Ace指數Chao指數細菌A6.42±0.29a0.0054±0.0008a3080.27±238.59a3085.89±233.32aB6.53±0.29a0.0044±0.0012a3340.89±320.93a3334.93±316.94aC6.63±0.20a0.0041±0.0011a3395.25±230.34a3426.10±212.44aD6.56±0.11a0.0041±0.0006a3458.27±115.83a3450.49±127.18a真菌A3.48±0.18a0.0688±0.0175b262.10±17.12ab267.32±22.62abB2.66±0.46b0.2023±0.0850a241.79±10.08b240.07±8.45bC3.42±0.19a0.0732±0.0110b258.40±8.73ab260.65±11.97abD3.65±0.12a0.0538±0.0085b278.68±9.92a277.00±9.19a項目組還發現甘蔗套種馬鈴薯降低了套種區的土壤容重,提高了土壤含水量。機械作業對土壤的壓實是影響土壤理化性質和甘蔗根系生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行間套種馬鈴薯,其根系的生長及莖葉還田對土壤的改良,可有效改善機械化栽培管理可能伴生的土壤過度壓實等不良影響。此外,由于套種馬鈴薯通常需配套良好的灌溉條件(滴灌或噴灌),以及套種作物對行間土壤的遮蔽作用,也可有效緩解蔗田的干旱和缺水等問題。六、國內外相關標準目前與甘蔗和馬鈴薯機械化栽培有關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有《NY/T3889-2021甘蔗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規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