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專題19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人與環境考點5生態工程(2024黑、吉、遼,5,2分)弗蘭克氏菌能夠與沙棘等非豆科木本植物形成根瘤,進行高效的共生固氮,促進植物根系生長,增強其對旱、寒等逆境的適應性。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沙棘可作為西北干旱地區的修復樹種B.在礦區廢棄地選擇種植沙棘,未遵循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C.二者共生改良土壤條件,可為其他樹種的生長創造良好環境D.研究弗蘭克氏菌的遺傳多樣性有利于沙棘在生態修復中的應用【答案】B沙棘根系發達,耐干旱,適合作為西北干旱地區的修復樹種,A正確;沙棘對旱、寒等逆境的適應性強,在礦區廢棄地生態修復和重建中具有優越性,在礦區廢棄地選擇種植沙棘,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B錯誤;弗蘭克氏菌可與沙棘形成根瘤,進行高效的共生固氮,可以提高土壤肥力,為其他樹種的生長創造良好環境,C正確;研究弗蘭克氏菌的遺傳多樣性,可了解弗蘭克氏菌的類群組成,對于擴大利用其與沙棘的共生固氮體系具有積極意義,D正確。(2024湖南,3,2分)濕地是一種獨特的生態系統,是綠水青山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在城市地區建設人工濕地可改善生態環境B.移除湖泊中富營養化沉積物有利于生態系統的恢復C.移栽適應當地環境的植物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D.氣溫和害蟲對濕地某植物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有關【答案】D濕地可以蓄洪防旱、凈化水質、調節氣候等,因此在城市地區建設人工濕地可改善生態環境,A正確;移除湖泊中富營養化沉積物,可改善湖泊水質,有利于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生態系統的恢復,B正確;移栽適應當地環境的植物體現了生物與環境的協調與適應,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協調原理,C正確;氣溫和干旱等氣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災等自然災害,對種群的作用強度與該種群的密度無關,屬于非密度制約因素,D錯誤。(2024貴州,11,3分)在公路邊坡修復過程中,常選用“豆科—禾本科”植物進行搭配種植。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邊坡修復優先篩選本地植物是因為其適應性強B.“豆科—禾本科”搭配種植可減少氮肥的施用C.人類對邊坡的修復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D.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屬于分解者【答案】D依據生態工程所遵循的協調原理,公路邊坡修復優先選用本地植物是因其有較高的生態適應性,A正確;豆科植物可以與根瘤菌共生,根瘤菌具有固氮能力,故“豆科—禾本科”搭配種植可減少氮肥的施用,與豆科植物共生的根瘤菌屬于消費者,B正確,D錯誤;人類通過改良邊坡土壤,選擇種植與邊坡環境相適應的植物,避免了長期而緩慢的演替過程,加快了演替的速度,C正確。(2023浙江1月選考,7,2分)在我國西北某地區,有將荒漠成功改造為枸杞園的事例。改造成的枸杞園與荒漠相比,生態系統的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防風固沙能力有所顯現B.食物鏈和食物網基本不變C.土壤的水、肥條件得到很大改善D.單位空間內被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明顯增多【答案】B將荒漠改造為枸杞園的過程中,群落發生了次生演替,植被增多,防風固沙能力提高,土壤的水、肥條件得到改善,單位空間內被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也增多,由于物種的種類發生了改變,因此食物鏈和食物網也發生了改變,B錯誤。(2023湖南,13,4分)(不定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一體化保護有利于提高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B.一體化保護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C.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有助于協調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關系D.運用自生原理可以從根本上達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答案】D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可增加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復雜程度,使抵抗力穩定性得到提高,A正確;一體化保護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等,實現自然、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體現了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和系統性,B正確;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有助于縮小生態足跡,協調生態足跡與生態承載力的關系,C正確;運用自生原理無法從根本上達到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還需要遵循整體等原理,D錯誤。(2023遼寧,5,2分)人工防護林具有防風、固沙及保護農田等作用,對維護區域生態系統穩定具有重要意義。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防護林通過自組織、自我調節可實現自身結構與功能的協調B.防護林建設應選擇本地種,遵循了生態工程的循環原理C.防護林建成后,若失去人類的維護將會發生初生演替D.防護林的防風、固沙及保護農田的作用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答案】A建設防護林屬于生態工程,生態工程以生態系統的自組織、自我調節功能為基礎,遵循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等生態學基本原理,從而實現自身結構與功能的協調,A正確;生態工程建設選擇物種時應遵循協調原理,盡量選擇適應本地環境的本地種,B錯誤;防護林建成后的演替屬于次生演替,C錯誤;防護林可防風、固沙以及保護農田,這體現了其調節生態環境的作用,屬于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D錯誤。(2022天津,4,4分)天津市針對甘肅古浪縣水資源短缺現狀,實施“農業水利現代化與智慧灌溉技術幫扶項目”,通過水肥一體化智慧灌溉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助力落實國家“藥肥雙減”目標,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項目需遵循一定生態學原理。下列原理有誤的是()A.人工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B.項目實施可促進生態系統的物質與能量循環C.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給予相應的物質投入D.根據實際需要,合理使用水肥【答案】B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可以循環往復利用,而能量沿食物鏈單向流動、逐級遞減,不可循環,B錯誤。(2022浙江1月選考,5,2分)垃圾分類是廢棄物綜合利用的基礎,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有害垃圾填埋處理可消除環境污染B.廚余垃圾加工后可作為魚類養殖的餌料C.生活垃圾發酵能產生清潔可再生能源D.禽畜糞便作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質的良性循環【答案】A有害垃圾填埋處理往往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如其殘留的重金屬等會污染地下水資源等,A錯誤。(2022浙江6月選考,18,2分)下列關于生態工程的敘述,正確的是()A.生物防治技術的理論基礎是種群內個體的競爭B.套種、間種和輪種體現了物質的良性循環技術C.風能和潮汐能的開發技術不屬于生態工程范疇D.“過腹還田”可使農作物秸稈得到多途徑的利用【答案】D生物防治技術的理論基礎是群落間不同生物的種間關系,包括捕食、種間競爭和寄生等,A錯誤;套種、間種和輪種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土壤無機鹽和光能的利用率,其未體現物質的良性循環技術,B錯誤;開發風能和潮汐能等屬于潔凈可再生的新能源開發技術,屬于生態工程范疇,C錯誤;“過腹還田”是通過農作物秸稈喂養牛羊等食草性動物,牛羊糞便再作為肥料施投到農田,這樣也就實現了物質的良性循環和多途徑利用,D正確。(2021遼寧,11,2分)遼河流域是遼寧省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經濟地帶。為恢復遼河某段“水體——河岸帶”的生物群落,研究人員選擇遼河流域常見的植物進行栽種。植物種類、分布及葉片或莖的橫切面見下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丙與丁的分布體現了群落的垂直結構B.四種植物都有發達的氣腔,利于根系的呼吸,體現出生物對環境的適應C.不同位置上植物種類的選擇,遵循了協調與平衡原理D.生態恢復工程使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更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增強【答案】A圖中所示的丙和丁的分布體現了群落的水平結構,而不是垂直結構,A錯誤;圖示中對應植物葉片或莖的橫切面示意圖顯示四種植物都有發達的氣腔,有利于根系的呼吸,可以體現生物對環境的適應,B正確;不同位置上根據局部環境的不同,選擇種植不同的植物,體現了生物和環境的協調與平衡,遵循協調與平衡的原理,C正確;生態恢復工程使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更復雜,抵抗力穩定性增強,D正確。(2020江蘇單科,24,3分)蚯蚓分解處理技術可實現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如圖為某農業生態系統的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多選)()A.該生態系統中的蚯蚓和各種微生物均屬于分解者B.該生態工程設計突出體現了物質循環再生的原理C.農作物、果樹等植物獲取的物質和能量主要來自有機肥D.影響蚯蚓分解處理效率的因素有溫度、含水量等【答案】BD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主要包括可以利用太陽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綠色植物,還包括少數光能自養型和化能自養型微生物,故某些微生物可屬于生產者,A錯誤。該生態工程設計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上一生產環節產生的廢物變成下一生產環節的原料,體現了物質循環再生的原理,B正確。農作物和果樹獲取的能量來自太陽能,而非有機肥中的能量,有機肥中的有機物需要被分解者分解,釋放的二氧化碳以及礦質元素可被植物利用,C錯誤。蚯蚓喜溫、喜濕,故外界溫度和含水量等會影響蚯蚓的分解處理效率,D正確。(2023天津,13)天津港臨港經濟區前身為灘涂淺海區,是鸻鷸類候鳥的遷徙驛站,擬在該地區建設具有如下食物網的人工濕地,以保護鸻鷸類候鳥。(1)在人工濕地內引入物種時,要保證引入的生物之間存在的差異,以充分利用環境資源。
(2)鸻鷸類候鳥的食物內不包括魚類,但人工濕地中需要引入魚類,是因為。
(3)肉食性魚類營養級較高,位于營養級,應于后期投放。若過早投放,可能會使低營養級生物,從而導致食物網崩潰。而在后期投放,可以加快濕地生態系統的,使之更趨于穩定和成熟。
【答案】(1)生態位(2)魚類的引入可以減緩鸻鷸類與其他水鳥的種間競爭,而且各種魚類還有其自身的生態系統調節功能(3)第三和第四無法積累生物量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解析(1)群落中每種生物都有相對穩定的生態位,以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環境資源,所以引種時要保證生物之間存在生態位的差異。(2)鸻鷸類候鳥的食物雖不包括魚類,但鷺、鴨等水鳥取食魚類,魚類的引入可以減緩鸻鷸類與其他水鳥對植食性生物的種間競爭。此外,魚類作為重要的水生生物類群,具有生態調節功能,其引入可增強生態系統穩定性。綜上,需在該人工濕地中引入魚類。(3)依據題圖,肉食性魚類位于第三、四兩個營養級。新建人工濕地,早期各營養級生物數量還沒有達到相對穩定,過早投放肉食性魚類,可能會導致低營養級生物數量下降,無法積累生物量。而后期低營養級生物數量相對穩定,在后期投放,可以構建相對復雜的食物網,可以加快濕地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提高人工濕地的穩定性,使之更趨于穩定和成熟。(2020課標全國Ⅱ,38,15分)植樹造林、“無廢棄物農業”、污水凈化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措施。回答下列有關生態工程的問題:(1)在植樹造林時,一般認為,全部種植一種植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為與混合種植方式所構建的生態系統相比,按照種植一種植物方式所構建的生態系統,其抵抗力穩定性。抵抗力穩定性的含義是。
(2)“無廢棄物農業”是我國利用生態工程的原理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機物質,包括人畜糞便、枯枝落葉等,采用堆肥和漚肥等多種方式,把它們轉變為有機肥料,再施用到農田中。施用有機肥料的優點是(答出3點即可)。在有機肥料的形成過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些微生物屬于生態系統組分中的。
(3)在污水凈化過程中,除發揮污水處理廠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來回收污水中的銅、鎘等金屬元素,請提供一個方案:。
【答案】(1)低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并使自身的結構與功能保持原狀或不受損害的能力(2)改善了土壤結構;培育了土壤微生物;實現了土壤養分的循環利用分解者(3)種植能吸收這些金屬元素的水生植物,再從植物中回收金屬解析(1)在植樹造林時,與混合種植方式相比,單一種植某種植物會使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簡單化,抵抗力穩定性低。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是指生態系統抵抗外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