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商業寫字樓采暖及空調通風設計標準目錄TOC\f\t"標題2,1,標題3,2,標題4,3"\h\u100871總則 2306782采暖系統(北方地區) 247382.1采暖設計計算數據的確定 2297632.2室內系統設計 2308863集中空調系統 3291113.1空調設計計算數據的確定 3108193.2空調負荷計算: 4128173.3空調空氣調節房間的夏季冷負荷 4287383.4空調負荷的計算 4140973.5空調系統劃分應符合下列要求 461333.6空調風系統 4268843.7空調水系統 580813.8冷熱源的選擇 5122673.9風機盤管的選擇 539173.10末端設備制冷(熱)量和主機裝機容量的關系 6313703.11新風系統 6114183.12空氣加濕裝置 6192713.13分體空調設置 6246003.14工位空調系統 6247783.15VRV空調系統 7113133.16變風量空調系統 71784通風系統的設計 7167674.1房間換氣次數參考值: 7237734.2自然進、排風系統的空氣流速 8264684.3機械進、排風系統和空調系統內的空氣流速 841224.4機械通風系統進、排風口的設置原則 9252255人防工程通風設計 9218196除塵系統 941187消聲、減振與環保 9296647.1噪聲的控制 10255697.2振動的控制 10308358暖通專業標準材料、附件表 10104749暖通專業設備材料參考品牌 111總則1.1為保證寫字樓建筑的設計質量,使其符合安全,衛生,適用以及技術,經濟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本專業制定了此設計標準。空調方式空調水系統新風系統加濕系統除塵系統設備配置★★★★★集中空調四管制有有有合資頂級品牌★★★★集中空調兩管制有有無合資著名品牌★★★集中空調兩管制有無無國產1.2根據寫字樓的規模、分類以及使用要求,宜設置不同檔次集中空調系統,確保系統的穩定性。并根據當地的能源情況,經過技術經濟比較,選擇合理的供冷供熱方式:1.3滿足客戶對室內溫度,濕度等方面的要求。標準室內溫度(℃)相對濕度(﹪)新風量(m3/h·人)噪聲(A聲級)(dB)夏季冬季夏季冬季★★★★★24±122±1≦55≧405045★★★★26±120±1≦55≧303050★★★27±118±1≦6025551.4滿足客戶對空調、通風設備的材質,外觀等要求。1.5對高檔寫字樓還需考慮室內空氣質量的因素。1.6對選用的設備注意其噪聲對使用者的影響。2采暖系統(北方地區)2.1采暖設計計算數據的確定2.1.1室外采暖設計溫度:(詳見國家規定室外采暖設計溫度)2.1.2圍護結構傳熱系數:應符合《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有關規定.2.1.3采暖負荷朝向修正:北向,西北向:1.1東向,西向:0.95東南,西南:0.9南向:0.82.1.4門、窗滲透按縫隙法計算。2.2室內系統設計2.2.1采暖系統的熱媒采用熱水,熱水供水溫度根據建筑物性質、采暖方式、熱源條件及管材等因素確定。一般情況下的采暖熱媒溫度熱源形式采用散熱器供暖采用地板輻射采暖鍋爐房或熱交換站熱媒溫度85~60(℃)60~50(℃)注:根據建筑標準、熱源條件及管材等因素,熱媒溫度可調整。2.2.2供回水水平干管的設計,應符合下列:供回水干管的環路應進行水力平衡計算,計算結果應滿足國家規范要求;各共用立管的熱負荷宜相近。供回水干管、共用立管,采用熱鍍鋅鋼管螺紋連接。2.2.3采暖管道在下列情況下應保溫:采暖供回水干管應保溫;管道敷設在室外,不采暖房間,外門內及有凍結危險的地方時;管道敷設在管溝,技術夾層,悶頂或閣樓及管道井時;2.2.4采暖管道保溫材料采用玻璃棉管殼,外設鋁箔玻璃絲布保護層,做法及厚度參見有關標準圖集。3集中空調系統應根據建筑物的用途、規模、使用特點、負荷變化情況與參數要求、所在地區氣象條件與能源狀況等,經過技術經濟比較選擇確定空氣調節系統;并優先選擇能耗低、經濟性好的空調系統3.1空調設計計算數據的確定3.1.1室外設計計算溫度:詳見國家規定室外空調設計溫度3.1.2室內設計參數:空氣調節房間的空氣參數應根據室外空氣參數,冷源情況,經濟條件和節能要求以及室內參數綜合作用下的舒適條件,參考表2-1選用表2-1標準室內溫度(℃)相對濕度(﹪)新風量(m3/h·人)室內風速(m/s)空氣含塵量(mg/m3)夏季冬季夏季冬季★★★★★24±122±1≦55≧40≧500.200.15★★★★26±120±1≦60≧30≧400.250.15★★★27±118±1≧300.300.153.2空調負荷計算:3.2.1應根據空調區人員的群集情況和設備與照明的同時使用率,以及所服務空調區的同時使用情況、空調系統的類型及調節方式等,按下列規定計算確定空調冷負荷:一般空調房間或區域冷負荷應按逐時冷負荷的綜合最大值確定,用于確定該空調區域的送風量和風機盤管等的設備容量。3.2.2建筑空間高度大于或等于10m、且體積大于等于10000m3,僅要求下部區域保持一定的溫、濕度時,宜采用分層空氣調節。采用分層空氣調節時,可按逐時冷負荷的綜合最大值乘以小于1的系數作為空調區冷負荷,其值應經計算確定。3.3空調空氣調節房間的夏季冷負荷應根據各項得熱量的種類以及房間的蓄熱特性分別進行計算3.4空調負荷的計算必須進行每一空調房間或區域的熱負荷和逐時逐項冷負荷計算并提供計算書3.5空調系統劃分應符合下列要求3.5.1采用集中空調的辦公建筑,應根據不同用途、特點、使用時間以及計費單元等劃分系統;3.5.2進深較大的區域,宜劃分為內區和外區,不同的朝向宜劃為獨立區域;3.5.3全年需要空調的特殊房間,如計算機房、電話機房、控制中心等,應設獨立的空調系統。3.6空調風系統3.6.1應經過技術經濟比較,選擇采用全空氣(變風量)、風機盤管加新風或水環熱泵等形式。3.6.2全空氣空調形式應具備全新風運行條件,并應通過對回風設置靜電、臭氧等殺菌措施來提高送風品質。3.6.3設置集中排風系統或分散排風系統,排風量分別按照正常運行和全新風運行(采用全空氣式變風量空調時)時的新風量的90%確定。衛生間、吸煙室應保持負壓。3.6.4對一類辦公建筑,如建筑條件許可,空調末端盡量采用變風量系統,二類及三類采用風機盤管加新風。3.7空調水系統3.7.1水系統一類采用四管制二類根據定位采用四管制或雙管制,夏季冷凍水7~12℃,溫差5℃,。3.7.2風機盤管回水管上設電動二通閥;混風空調箱、新風機組回水管上均設比例式二通調節閥。末端實現變流量運行,滿足節能要求。3.7.3應通過技術經濟比較確定采用一次泵還是二次泵系統,無論是一次泵還是二次泵系統,均應合理設置電動壓差旁通管路,以保證通過冷熱水機組流量的穩定;3.7.4有條件時設置中央免費供冷系統,即在冬季室外濕球溫度低于5℃后停止冷水機組(或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熱水機組)提供冷水供應,而由冷卻塔通過與冷水機組(或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熱水機組)并聯的板式換熱器提供。設計中應對冬季需要運行的冷卻塔及其室外管路采取必要的防凍措施。3.8冷熱源的選擇3.8.1應根據我國的能源政策和環保政策,并綜合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符合可持續性發展的需要。在有城市或區域熱網可以利用的情況下,應優先考慮由熱網供熱,冷源采用電制冷離心式或螺桿式冷水機組;當有余熱可以利用時應優先考慮采用吸收式冷溫水機組作為冷熱源;在沒有城市或區域熱網又沒有余熱可以利用的情況下,應經過技術經濟比較,選擇采用地源(含水源、空氣源)熱泵或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熱水機組以及鍋爐加電制冷機組等作為冷熱源。3.8.2制冷機的選擇應根據建筑規模、使用特征,結合當地能源結構及價格政策、環保規定等,經過綜合論證后確定。3.8.3選擇制冷機時,不僅要考慮滿負荷的COP值,還要考慮部分負荷的COP值,或采用部分負荷綜合性能系數(IPLV)和部分負荷非標性能系數(NPLV)來衡量全年的綜合效益。應依據建筑物的綜合最大負荷以及負荷的特性來進行設備選型,并保證在設計工況下能滿足空調系統的冷(熱)量需求。3.8.4制冷設備的單臺容量及臺數的選擇,應能適應空氣調節負荷全年變化規律,滿足部分負荷要求,冷水機組(或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熱水機組)總臺數不應低于2臺,并確保在一臺機組停止運行的情況下其余機組能承擔60%的設計負荷。應考慮到最低負荷和部分負荷運行要求。這種情況應通過合理設置一臺小容量機組或在其中的1臺機組上設置變速裝置來解決。3.9風機盤管的選擇3.9.1根據風機盤管的工作特性參數對風機盤管樣本工況的三檔參數分檔進行修正以校核風機盤管在系統設計工況下的各檔實際制(熱)能力。3.9.2根據房間的冷負荷和風機盤管(修正)中檔制冷量,按風機盤管中檔,制冷量大于或等于房間的冷負荷確定各房間風機盤管型號。3.9.3校核風機盤管中檔制熱量與各房間的熱負荷。要求風機盤管的中檔制熱量大于或等于熱負荷。3.10末端設備制冷(熱)量和主機裝機容量的關系末端設備制冷(熱)量與總制熱量宜大于主機的容量,末端設備總制冷量宜為主機制冷量的1.3-1.5倍,末端設備總制熱量宜為主機制熱量的1.4-1.6倍。3.11新風系統3.11.1根據所采取的空調方式的不同,新風系統形式如下:集中新風系統;戶式新風置換系統;微循環新風系統;3.11.2普通寫字樓宜采用自然通風.3.12空氣加濕裝置設置商用中央空調系統的寫字樓宜設置空氣加濕裝置,以解決北方地區冬季室內干燥問題,加濕器的設置位置如下:空調機組加濕段內;可設在新風系統的送風管上;可設在風機盤管的送風管上;可設在VRV中央空調室內機的送風管上;3.13分體空調設置三類寫字樓,戶內采用分體空調,室內機采用柜式或壁掛式。配合建筑專業預留分體式空調位置,設置位置與家具布置統一考慮。應預留空調冷媒管道安裝孔洞。3.14工位空調系統3.14.1從送風方式來分地板工位送風系統、工作臺或隔板工位送風系統和頂部工位送風系統。熱源可采用集中式熱源系統和分散式熱源系統。集中式熱源系統又根據介質的不同,分為全空氣系統和冷熱水系統。3.14.2地板工位送風系統的送風口安裝位置在每個人的附近,承擔小環境的負荷,個人可調節送風量和送風方向。地板送風空調系統使工作區溫度分布均勻,工作區以上溫度分布程階梯上升,節約能源。送風通道采用地板架空的方式,架空的高度為150mm。雙重地板間作冷熱風通道,以便辦公室布置變化和空調系統的改動。3.15VRV空調系統3.15.1采用變頻多聯機一拖多式空調機加新風的空調系統,根據功能及冷熱負荷的不同,一臺室外機可連接多臺不同的功率、不同款式的室內機。室內機根據需要可單獨或同時運行,并且冬、夏季自動供暖、供冷轉換。3.15.2空調房間采用室內機加新風的空調方式。3.15.3辦公走廊吊頂內設熱回收式新風換氣機作為新風機組,在向室內提供新風的同時,通過熱交換元件回收部分室內排風帶走的熱能;并通增加向室內送風量以維持室內正壓。3.15.4冷媒采用R410a3.16變風量空調系統變風量空調系統是利用改變進入空調區域的送風量來適應區域內負荷變化的一種空調系統。其最大優點在于節能和提供良好的舒適性。在一些較大空間,負荷有一定變化的場所可適當考慮采用。3.16.1變風量系統中,每一空調機組的計算負荷應按其負擔的房間的逐時負荷之和的最大值來決定3.16.2當建筑平面的進深較大時,宜進行內外分區,通常按距建筑外墻
3~5m為外區,其余為內區。對內區而言,其空間需常年冷負荷,而外區在夏、冬季需不同的冷、熱空調。由于內區常年供冷,建議采用不帶風機的末端裝置,其氣流組織亦比較容易保證空調舒適性要求。3.16.3負荷很低的情況下,可能出現新風量不足的現象,因而必須對空調系統的新風量實施有效的控制。3.16.4變風量系統的種種優勢是建立在合理優秀控制系統基礎之上的,因此設計時應綜合考慮末端裝置控制、送風量控制、最小新風量控制、送、回風量平衡控制、送風溫度控制、房間濕度控制以及水系統等控制。4通風系統的設計4.1房間換氣次數參考值見下表:房間換氣次數參考值表4-1房間名稱換氣次數(次/h)房間名稱換氣次數(次/h)衛生間5~10廚房(中餐)40~50開水間6~10廚房(西餐)30~40制冷機房4~6職工餐廳25~35變電室5~8車庫5~6配電室3~4浴室(無窗)5~10蓄電池室10~15洗衣房10~15油罐室4~6鍋爐房/換熱站10~15電梯機房8~15水泵房≥4中水站8~124.2自然進,排風系統的空氣流速,建議按表4-2采用自然進,排風系統的空氣流速(m/s)表4-2地點風速地點風速進風百葉0.5~1.0地面出風口0.2~0.5進風豎井1.0~2.0頂棚出風口0.5~1.0水平干管0.5~1.0排風口0.5~1.0豎井0.5~1.0排風道1.0~1.54.3機械進,排風系統和空調系統內的空氣流速,可根據建筑物的性質按下表采用機械進,排風系統和空調系統內的空氣流速(m/s)表4-3部位住宅教室,劇院及其他公共建筑站房,庫房適宜流速最大流速適宜流速最大流速適宜流速最大流速新風入口3.54.04.04.54.55.0風機出口5.0~8.08.06.5~10.07.0~10.58.0~12.08.0~14.0主風管3.5~4.54.0~6.05.0~6.06.0~7.06.0~8.07.0~10.0支風管3.03.5~6.03.0~4.54.0~6.04.0~5.05.0~7.0支立管2.53.0~4.03.0~3.54.0~5.04.05.0~7.04.4機械通風系統進,排風口的設置原則4.4.1進風口應直接設在室外空氣較清潔的地點,且在排風口的上風側.4.4.2當進,排風口在同側時,排風口宜高于進風口6m,進排風口在同側同一高度時,其水平距離不宜小于10m.4.4.3進,排風口的底部距離室外地面不宜小于2m.4.4.4進,排風口的噪聲應符合環保部門的排放標準,否則應采取消聲要求。5人防工程通風設計5.1人防戰時使用功能為專業隊員掩蔽、人員掩蔽時應設三種通風方式清潔式通風濾毒式通風隔絕式通風。5.2防空地下室戰時最小新風量標準應按表4-4采用戰時最小新風量標準(m3/P?h)表4-4工程類別清潔通風濾毒通風專業隊員掩蔽所≥10≥5二等人員掩蔽所≥5≥2其它配套工程≥3注:物資庫的清潔式通風量按清潔區的換氣次數1~2次/h計算。5.3防空地下室平戰結合的工程,清潔式通風管管徑,粗過濾器、密閉閥門和通風機等設備的選擇,按最大的計算新風量確定。5.4按戰時濾毒通風的計算新風量選用濾毒進(排)風管路上的過濾吸收器、濾毒風機、濾毒通風管及密閉閥門。5.5與擴散室連接的通風管位置應符合下列規定:5.5.1當通風管由擴散室側墻穿入時,通風管的中心線應位于距后墻的1/3擴散室凈長處。5.5.2當通風管由擴散室后墻穿入時,通風管端部應設置向下的彎頭,并使通風管端部中心線位于距后墻的1/3擴散室凈長處。5.6汽車庫通風設計6除塵系統6.1一類辦公樓宜設置集中除塵系統。6.2吸塵主機一般設于汽車庫或地下設備用房內。6.3吸塵口可設在墻面、櫥柜或地板上,距地面300mm,每個吸塵口最大負擔吸塵半徑為8米。6.4主干管敷設在吊頂內,立管設在管井內或明裝(待裝修時做暗裝處理)。7消聲、減振與環保為防止振動,噪聲及有害氣體污染室內外環境,對有關污染源采取如下防治措施:7.1噪聲的控制7.1.1冷卻塔、制冷機、水泵、風機等均選用高效低噪產品。制冷機房的內墻和天花設吸聲體,進排風口在必要時設消聲百頁。7.1.2對所有可對室內外造成超標噪聲污染的通風機,均在其進出管段設消聲器及送風靜壓箱。送風量較大的柜式空調器,在出風口裝消聲器或作吸聲處理。7.1.3對于變風量系統應校核選用的末端裝置在最小風量、最大風量時產生的噪聲。因為末端的型號越大噪聲也越大,故在便于合理布置空調系統的前提下,盡量選用小型號的末端裝置。7.1.4在變風量系統中采用變靜壓法自動控制系統,盡量提高系統末端裝置的節流調節閥的平均開度,從而降低末端入口調節閥的節流噪聲。7.1.5對于帶風機的末端裝置,視噪聲控制要求而定,合理選擇該末端裝置的風機運行風量,有可能的話,設計考慮全部采用無風機的末端裝置。7.1.6在末端裝置的出風管上,合理設置所需的消聲設備。7.2振動的控制7.2.1凡在屋面和設備層安裝的主機,風機,水泵等均設減振基礎,管道安裝減振吊架。與連接的風管和水管加裝減振軟接,防止振動傳遞。7.2.2凡須減振的設備均做基礎減振,使用減振裝置。7.2.3發電機房等廢氣,經專用處理后再行排放,達到有關環保排放標準。8暖通專業標準材料、附件表系統分類備注1.采暖系統1.1室外管道無縫鋼管1.2室內管道明管:熱鍍鋅鋼管;暗管:鋁塑復合管1.3地板輻射PE-RTPE-XPB1.4分戶熱量表一體化熱表1.5散熱器高頻焊散熱器1.6閥門截止閥/閘閥/蝶閥/平衡閥/球閥1.7保溫玻璃棉管殼巖棉管殼2.空調系統2.1空調風系統2.1.1排煙、通風風管普通鋼板風管2.1.2空調用風管鍍鋅鋼板2.1.3人防用風管鍍鋅鋼板規范要求2.1.4衛生間用風管柔性通風軟管2.1.5空調風管保溫玻璃棉板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