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中心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教學教學教案_第1頁
蘇教版中心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教學教學教案_第2頁
蘇教版中心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教學教學教案_第3頁
蘇教版中心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教學教學教案_第4頁
蘇教版中心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教學教學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歡迎閱讀

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材分析

一、基本情況分析

通過半年來的科學課的自主學習和科學探究,學生已掌握許多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本學期在

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主動探索知識發生和發展的過程,培養他們對科學的理解、思

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二、教材分析

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下冊教材共分五個單元,總課時28課時。主要突出兩個方面的教學,

一個是通過《植物的一生》、《關心天氣》單元教學,培養學生對一個有周期性變化的事物進行長期

的連續的觀察、記錄、研究,從而發展學生認真、細致、堅持性等科學態度,并初步認識到事物的

周期性變化規律。另一個是通過《土壤與生命》、《固體和液體》單元教學,培養學生對一個事物進

行多種感官、多種方法、多角度的認識和描述,從而發展學生更全面的認識事物的能力。

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是根據《課程標準》中“地球與宇宙”的具體內容標準一一地球的物

質之一:巖石、沙、土壤來組織的,是以土壤為話題,把土壤當成一個認識的材料,目的是運用多

種方法和多種感官去認識一個物體,并且通過探求土壤奧秘的活動,使學生獲得一種真切的體驗,

對土熊產生親近感并心存感激,意識到土壤和人類存在相互依存的關系。

第二單元《植物的一生》第1課中“我們已經知道哪些植物的知識”這個問題,將他們已經掌

握的科學知識充分調動出來,并與他們在本單元中即將獲得的知識聯系起來,對植物完成一個階段

性的認識。

第三單元《固體和液體》是以生活中常見的固體和液體為切入點,進一步研究物質世界。這

一單元的編寫與《土壤與生命》有相似之處,都是用多種感官和多種方法認識和描述一個具體事物,

并且,不是單純地認識固體或液體的性質,而是在此基礎二再通過大量、反復的實驗,認識固體與

液體固體與固體、液體與液體之間的關系,以此培養學生比較全面、客觀的認知能力。

第四單元《關心天氣》,屬于《標準》的“地球與宇宙”中“天空中的星體”部分,從關心天

氣的角度談天氣預報,即“今天天氣怎么樣:討論天氣與人的關系,介紹氣象預報的過程、方法、

手段和表現形式。指引觀測天氣,包括“氣溫是多少”、雨下得有多大“、”今天刮什么風”指出天

氣現象存在規律性,季節的氣候特征影響動植物的生存方式。

第五單元《觀察與測量》,觀察與測量是收集數據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本單元將兩個

方法結合在一起進行介紹并實施對學生訓練,為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教學目標

1、通過簡單實驗了解土壤的成分,探究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長狀況,意識到土壤和人類存在

相互依存的關系。

2、指導學生對植物從種子的萌發到根、莖、葉、花、果實的形態功能做較深一層的研究。引導

學生開展“種植物”活動,通過種植活動讓學生學會觀察、測量、收集證據、積累資料等科學方法。

3、以生活中常見的固體和液體為切入點,通過大量、反復的實驗,認識固體與液體、固體與固

體、液體與液體之間的關系,以此培養學生比較全面、客觀的認知能力。

4、通過認識現象和展開觀測活動,使學生更加關注天憑,初步掌握觀測天氣的方法,加深對天

氣變化的認識。

5、讓學生認識到觀察與測量是收集數據的基本的也是最常用的手段。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Ji壤與4命、植物的一生、固體和液體、

難點:關心天氣

五、教學措施:

1、認真落實每一節課,使學生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2、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讓探究成為學生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讓學生在相互交流、

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3、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肓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效率。

歡迎閱讀

教學進度表

周次章節教學內容課時

1、果實和種子2

2、根和莖2

第二單元3、葉和花2

4、植物和我們1

第二單元復習與檢測1

1、我們周圍的土壤1

2、了解土壤1

第一單元3、肥沃的土壤2

4、土壤的保護2

第一單元復習與檢測1

1、認識固體2

2、把固體放到水里1

3、認識液體2

第二單元

4、把液體倒進水里1

5、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1

第三單元復習與檢測1

1、今天天氣怎么樣1

2、氣溫有多高1

3、雨下得有多大2

第四單元

4、今天刮什么風1

5、氣候與季節1

第四單元復習與檢測1

1、觀察1

第五單元2、測量1

第五單元復習與檢測1

復習考試2

第二單元植物的一生單元分析

在三年級上冊笫二單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中,學生己對常見植物的特征進行了觀察討淪,

建立了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特點的“有生命物體”的科學概念。本單元將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對植

物從種子的萌發到根、莖、葉、花、果實的形態功能做較深一層的研究。同時引導學生開展一次長

周期的“種植物”活動,這是對一個生命周期做連續觀察、記錄、描述的活動,是一次親身經歷植

物生長每個階段的活動,伴隨著這個種植活動,可以圍繞進行一些探究性學習,學會觀察、測量、

收集證據、積累資料等科學方法。

本單元教學內容主要是依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的下列要求來建構的。

一、科學探究:

1、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據為基礎,證據的收集可以有觀察、實驗等多

種方法。要以收集到的事實證

2、知道在探究過程的各個環節,需要探究者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與分享。

二、提出問題

1、能提出與科學有關的問題。

2、能清晰表達自己的問題。

3、能從問題中篩選出自己能夠研究的問題。

三、收集證據

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

2、尊重事實,對收集到的證據能做好原始記錄,并注意保留且不隨便涂改原始數據。

3、能對收集到的證據用文字、圖表等方式來呈現。

4、能根據需要,從更多渠道查閱有關資料。

四、交流與質疑

1、能條理清晰地陳述自己的觀點,并為自己的觀點辯護.闡明自己觀點的合理性。

2、能對研究過程與結果、證據與解釋之間的邏輯關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評論,并與他人交流。

3、能傾聽和尊重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評議或質疑,并反思和改進自己的探究。

五、科學知識:

1、通過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生長的過程。

2、能指認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種器官的作用。

3、知道生物生存需要水、空氣、營養和生活空間。

4、了解一些影響植物生長的主要因素,如陽光、水分、空氣、溫度等

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習有毅力,愿意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

2、感受并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3、珍愛動植物的生命,不傷害它們。

在地球上的萬物之中,植物是人們最常見、同人類關系最密切的生物。本單元采用“先分后總”

的方法來安排教學內容,由“果實和種子”、“根和莖”、“葉和花”、“植物和我們”四課構成:前三

課是并列的關系,采用觀察、比較、實驗、解剖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分別認識植物各部分的結構和

功能,知道植物能通過自己的“器官”制造養分以維持自身的生存。

第二單元課時分配

課題課時

1、果實和種子2

2、根和莖2

3、葉和花2

4、植物和我們1

第二單元復習與檢測1

總課時8

第周

歡迎閱讀

班級三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1/2課時

課題2.1果實和種子

教學

1、知道什么是果實,什么不是果實。

目的

2、了解種子傳播的途徑。

和要

3、體驗到要細致觀察才能得到更準確的信息。

重點知道什么是果實。

難點

教學

動手實踐法

方法

教具水果或蔬菜視頻資料

實踐

找種子活動

活動

板2.1果實和種子

軍皮

書果實J

種乳

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學生介紹

1、講述:同學們都知道植物對我們人類的貢獻是非常大的,那你知果實名稱

道植物寶寶藏在哪里嗎?你見過哪些植物的種子?它長在哪里呢?學生討論交流

今天老師請大家把自己認為是種子的連同它的家一起帶來,讓我們分組觀察

一起找一找種子在哪里。交流觀察結果

二、學習新課討論

1、果實展覽,說說哪里有種子欣賞視頻

(1)談話:課前老師讓大家把一些自己認為是果實的帶來,現在請找種子活動

各小組同學將帶來的果實集中在一起,我們來舉辦一個果實展覽會,欣賞短文

這些果實你們都認識嗎?小組討論交流

(2)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果實名稱。欣賞視頻

(3)提問:你們帶來的這些都是果實嗎?

(4)學生交流討論

(5)提問:什么樣的才叫果實?

(6)分組觀察活動:切開果實,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這些植物的外部

形態和內部結構,說說發現了什么。

(7)交流匯報觀察結果

(8)討論:蘿卜和其他一些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9)小結:我們發現植物的種子一般長在果實里,果實就是種子的

家。所以說凡是有果皮和種子兩部分構造的都是果實。我們可以用

這個標準來判斷一些植物是不是果實。蘿卜內部沒有種子,所以它

不是果實。當然,也有一些例外,如尢子西瓜、尢子葡萄、杳蕉等

一些果實的種子退化了,不容易找到,但它們仍然屬于果實。

(10)欣賞視頻:各種各樣的果實和種子。

(11)學生活動:找種子:找出本小組其他果實的種子在哪里。

2、植物怎樣傳播種子

(1)、講述:同學們都知道人們種植植物時,一般是先把它的種子

埋在土里讓它生根發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們幫它們播種,

而是自己有一種特殊的傳播種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

如何傳播種子的嗎?

(2)欣賞短文:二年級語文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討論植物媽

媽是怎樣讓自己的孩子四海為家的。

(3)、講述:蒲公英的種子借助風力來傳播的,你還知道其他種子

的旅行方式嗎?

(4)、小組討論、交流,試著填寫P66活動記錄表格。

(5)、欣賞視頻:種子的旅行

(6)、小結:每種果實都有它傳播種子的方式,以便種子獲得

更大的生存機會。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很多,一般分為利用風力、

利用動物、利用彈力、利用水力等方式來傳播種子。

教學反思

第周

班級三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2/2課時

歡迎閱讀

課題2.1果實和種子

教學

1、知道種子的內部構造。

目的

2、能夠探究種子在萌發時需要的條件。

和要

3、能夠做彈簧拉伸長度與拉力之間關系的實驗。

重點解剖并觀察種子的內部構造

難點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

教學

實驗探究

方法

教具浸泡過的種子銀子視頻

實踐

種植一棵植物

活動

板2.1果實和種子

適隼的水分

書種子萌發的條件《充足的空氣

適售的溫度

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填寫活動記錄

1、復習上節課主要內容。學生解剖種子

2、談話:植物繁衍后代離不開種子,那種子里有些什么能讓它長并觀察

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本節課我們來探究種子的內部構造。小組討論

二、學習新課實驗方案交流

(一)、認識種子的構造欣賞

1、(出示干濕花生種子,發給學生每人兩顆種子)觀察:浸泡過的動手實踐

花生種子和干花生種子有什么不同?猜一猜、畫一畫、說一說種子

里面有什么?將自己的預測填寫在P66的活動記錄中。

2、提問:你們想不想知道種子里面是什么樣的呢?

3、究竟同學們想的對不對,下面我們就來解剖種子。

4、教師示范解剖種子。強調:用鍛子剝開種皮時要輕,不要傷到

里面幼嫩的部分,然后從花生開口的那一邊小心的掰開。

5、學生解剖種子,用放大鏡觀察種子里面有什么,并畫下來,填

寫在P66的活動記錄中。

6、說說你看到種子里面有什么?

7、學生再用黃豆的種子進行實驗,要求按照預測一一畫圖一一解

剖一一觀察一一畫圖一一表達的過程。

8、小結:種子里面的“植物寶寶”,科學上有一個名字叫做“胚二

(二)、探究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

1、談話:老師帶來了很多種子,為什么這些種子一直沒有發育成

一棵棵小苗呢?你認為怎樣才能讓它生根發芽呢?種子的萌發需要

哪些條件?

2、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嗎?小組討論,可以參考書上的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

根據實際情況,讓學生回家完成實驗。

4、欣賞種子萌發的視頻,總結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

5、小結:種子萌發的條件

(1)適量的水分

(2)充足的空氣

(3)適宜的溫度

(四)、動手實踐:種植一棵自己的植物。

要求:學生要精心培育自己的植物,認真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過

程。

教學反思

第周

班級三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1/2課時

歡迎閱讀

課題2.2根和莖

教學

1、認識根的不同形態及其功能。

目的

2、能通過實驗探究根的作用。

和要

求3、能照顧好自己栽種的植物,做好觀察日記。

重點認識根的形態與作用

難點區分直根和須根

教學

觀察實踐法

方法

教具視頻植物的根

實踐

學生分組把自己帶來的根按直根、須根分類

活動

板2.2/根和莖

年根簫

J須根?

植物的根的作用:1、吸收水分和養料

計12、固定植物的作用

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觀察蔥和菠菜的

談話:出示連根拔起的菠菜和蔥,誰來向大家介紹這兩種植物。根匯報觀察結果

今天我們來認識植物的根和莖。(板書課題)填寫活動記錄

二、學習新課學生給根分類

(一)、區分直根和須根。欣賞視頻并談感

1、出示蔥和菠菜。你們認識這兩種植物嗎?想

2、觀察它們的根有什么不同?

3、學生觀察并匯報觀察結果。

4、小結:像菠菜這樣,根從莖的下面長出來長長

的一根,粗粗的、周圍長了一些細小的根毛,這樣的根叫直根。像

蔥這樣,在莖下面長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細和長短的,這

樣的根叫須根。

5、在P67活動記錄上畫下直根和須根,描述它們的不同。

6、小組內觀察自己帶來的各種植物的根,進行比較,看看哪些是

直根,哪些是須根。

匯報比較結果。

(二)、認識根的作用。

1、講述:根對于植物來說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嗎?

2、學生回答。

3、看根的作用的視頻。

4、學生看后談談感想。

5、小結: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養料的作用。

教學反思

第周

班級三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2/2課時

課題2.2根和莖

教學

1、認識莖的不同形態及其功能。

目的

2、能通過實驗探究莖的作用。

和要

求3、能照顧好自己栽種的植物,做好觀察日記。

重點認識莖的形態與作用

難點

歡迎閱讀

教學

觀察實踐法

方法

教具圖片

實踐試一試把胡蘿卜“頭”切下來,擺在淺水盤里,放在陽光下,經常加水,幾

活動天后觀察有什么變化?

板2.2根和莖

直*莖

書莖J纏繞莖

攀辛莖

匍由莖

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觀察

談話:上節課我們認識了植物的根,那么它們的莖又是什么樣子討論交流

的呢?本節課我們來認識植物的莖的形態及其作用。學生交流

二、學習新課用放大鏡觀察

(一)莖有各種形態。學生討論交流

1、觀察書上P20圖片,提問:這些植物哪部分是莖,有什么特點?實踐活動

2、小組討論交流。

3、小結:比起根來,植物的莖是形態各異,多種多樣。無論什么樣

子的莖,都是為了適應植物更好地生長。

(二)、認識莖的作用。

1、講述:根有吸收水分和養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莖又是干什么的

呢?我們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莖的作用呢?

2、學生交流。

3、出示一株養在紅墨水中的植物,觀察它的葉有什么變化?

4、下面我們就來把它的莖切開看一看。教師示范莖的斜切和橫切。

5、學生用放大鏡觀察莖的內部變化,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呢?

6、學生討論交流。

7、小結:形態各異的莖處于植物體的中間部位,它把植物身體的

各個部分連成一個整體,它承擔著運輸的任務一一把水和土壤中的

養料從根部運送到葉子中去,并且把葉子制作的養分傳送給植物的

其他部分。

(三)、實踐活動

試一試把胡蘿卜“頭”切下來,擺在淺水盤里,放在陽光下,

經常加水,幾天后觀察有什么變化?

教學反思

第周

班級三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1/2課時

課題2.3葉和花

教學

1、能夠比較葉子的相同和不同,并進行分類。

目的

2、能對“植物體內的水分是如何散失的”、“陽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等

和要

求問題進行對比實驗。

重點認識葉的構造與功能

難點理解植物是怎樣自己制造“食物”的

教學

實踐法、觀察法

方法

教具樹葉視頻

實踐

給樹葉分類

活動

歡迎閱讀

板2.3葉和花

葉皚

葉Y

葉片(葉片上有葉脈)

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學生觀察

談話:今天我們要認識植物的另外兩大組成部分一一葉和花。填寫活動記錄

二、學習新課給樹葉分類

(一)認識葉的不同形態猜狷看

1、講述:春天到了,許多植物都已經長出嫩綠的葉子,(出示一欣賞視頻

片樹葉)你們看,這是一片什么樹的葉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點?

2、學生觀察自己帶的樹葉,觀察樹葉的正反面,比較有什么不同。

填寫P68活動記錄。

3、學生觀察比較后匯報。

4、談話:樹葉的形狀有很多種,把帶來的樹葉按一定的標準來給

它們分一分類。

5、學生分組給樹葉分類。(提醒學生每次只能按一個標準分。)

6、匯報分類結果。

(-)研究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怎樣散失的

1、談話:葉子的形狀多種多樣,你們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嗎?

2、學生回答

3、出示P22圖,給兩根枝條同時罩上塑料袋并扎緊,猜猜看,幾

小時后會發生什么現象?

(三)觀察并研究陽光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1、提問:植物的生長需要營養,那么你知道這些營養主要是怎么

來的嗎?

2、欣賞葉的光合作用視頻

3、小結:大多數植物是利用陽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氣中的二氧

化碳,在葉子里自己制造養料,想一想如果沒有陽光,葉子能制造

養料嗎?

教學反思

第周

班級三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2/2課時

課題2.3葉和花

教學

1、能夠觀察并解剖植物的花,知道花的構造與各部分的

目的

功能。

和要

求2、知道植物傳粉的幾種途徑。

重點認識花的構造與功能

難點

教學

實踐法觀察法

方法

教具花、鑲子、放大鏡課件

實踐

解剖花

活動

板2.3葉和花

那蕊一一制造花粉

花的構造.雌蕊一一接受花粉

K瓣一一吸引昆蟲

設營片一一保護未開的花

歡迎閱讀

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觀察模型

復習上節課主要內容解剖花

二、學習新課用放大鏡

(一)認識花的構造觀察雄蕊

1、用多媒體出各種花卉的圖片,請學生來說一說都是些什么花。欣賞視頻

2、同學們都被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態所吸引,你們想知道花的交流觀察日記

構造是怎樣的嗎?

3、出示桃花模型,教師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來,指導學生認識

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教師示范從外向內的順序解剖花,強調力要小,手要輕。

5、學生解剖自己帶來的花,用放大鏡觀察各部分的樣子。

6、指導學生觀察認識花各部分的名稱并猜測各自的作用。

7、小結:花的每一部分都有各自的作用(見板書)其中雄蕊和雌

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二)認識花粉的傳播方式

1、用放大鏡觀察雄蕊,發現了什么?試著捻捻雄蕊上的花粉,在

白紙上再抖抖,看留下了什么?

2、講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當花粉落在雌蕊的柱頭

上,花就有可能結出種子。

3、提問: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樣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呢?植物是靠哪

些方法來傳粉的呢?請同學們閱讀書上的資料。

4、用視頻演示花粉的傳播方式。

5、小結:植物能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傳粉,常見的是借助昆蟲和風

力。

三、拓展延伸

你種的植物長的怎樣了?把你的觀察日記在班級和同學進行交流。

教學反思

第周

班級三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1課時

課題2.4植物和我們

教學

1、能通過自己的種植經歷總結植物以上經歷的兒個階段和生

目的

命周期長短,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組成部分及其名稱。

和要

求2、能夠通過調查,知道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重點在“種植物”經歷的基礎上感受植物與人類的關系。

難點識別我們食用的是植物的那些部分

教學

討論法講授法

方法

教具一些植物或圖片、課前收集植物對人類的貢獻相關資料

實踐

調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來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活動

板2.4植物和我們

一株完整的開花植物是由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部分組成。

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

一、認識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稱。填寫活動記錄

1、講述:剛才在交流過程中我們知道了植物的根、莖、葉、花、小組討論匯報交

歡迎閱讀

果實、種子都有可能被我們食用,它們含有不同的營養,而這六個流

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請看p25,這是一討論交流

株番茄的植物圖,在它的生長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根、莖、葉、花、課外調查

果實、種子,其實,其他植物一般也有這些部分。你能說出一些嗎?

2、請你在活動記錄上畫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圖,并標出各部

分的名稱。

3、展示自己畫的植物圖,進行介紹。

二、認識植物的局部。

1、講述:我們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說說平常都吃哪些植物

嗎?

2、根據學生發言,把植物的名稱寫在黑板上或貼出相應圖片。

3、以橘子為例,提問:橘子是大家愛吃的水果,我們是不是把整

個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4、講述:其他植物是不是也是這樣呢?請各小組結合自己帶來的

植物,討論我們吃的是它們的哪一部分?

5、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小組匯報,讓學生了解有些植物我們只吃它的某一部分,有些植

物我們要吃它的多個部分。結合學生回答,板書相應食用的部分:

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三、認識植物對人類的多方面貢獻。

1、談話:有人說:植物對人類的貢獻無論怎么夸張都不會過分,大

家說說一天的生活中哪些方面都離開植物?

2、小組討論。(可以結合書上插圖或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

3、各小組交流、匯報。(根據學生匯報,進行簡單小結。如可以做

食物、做藥材、做紡織材料……)

4、提問:聽了各小組的匯報,你感到了什么?假如沒有植物,我們

的生活又會怎樣?

5、講述:是呀,植物對人類的貢獻太大、太多了,無論怎么評價都

不過分,我們需要植物、熱愛植物。

四、課外調查

調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來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教學反思

第周

1課時

第二單元測試題

一、填空題

1、一株完整的開花植物一般都有()、()、()、()、()、()六個部分。

2、()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3、取一株有莖、葉的植物,插入紅水中,過一段時間后,發現莖里的導管都變紅了,說明莖有

()的功能。

4、有()、()和水,種子才能萌發。

二、判斷題(對的打“V”,錯的打“X”)

1、花開了,就會結出果實。()

2、種子需要水才能發芽,把種子完全浸泡在水里,發芽速度會更快。()

3、有些植物的種子是可口的食物,有些植物的種子不能吃。()

4、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養料的作用。()

5、花粉落在雌蕊的柱頭上,花就有可能會結出種子。()

三、連線題我們吃的食物屬于植物的哪部分,請你用線連起來。

西紅柿根

甘薯莖

馬鈴薯種子

花生果實

第一單元土壤與生命單元分析

在我們生活周圍,隨處都可以看到土壤,鄉村的田野里,城市的花圃里……土壤為綠色植物提

供著養料.許多小朋友在田地或花圃邊玩耍的時候,會發現土壤里有許多秘密一一土壤里面有蟲子、

巖石等。他們也許會在菜園肥沃的土壤上栽花種樹,或者擠壓潮濕的黏土來塑成各種有趣的形狀。

本單元就是在孩子們對土壤有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簡單實驗,學習怎樣分析、了解土壤中有沙、

黏土和腐殖質,探究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的生長狀況,并且能夠觀察到枯死的植物是怎樣在蟲子的幫

助下分解并變成土壤的一部分的。

同時,從日益嚴峻的土地問題出發,我們還必須加強對學生進行“土地意識和保護耕地”的教

育。我國雖然國土遼闊,但人均國土資源卻很少。如今,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城市規模越來越

大,鄉村也越來越城鎮化,土地資源也相應地減少。環境的惡化和水土流失的加劇,也使沙漠化的

歡迎閱讀

問題越來越嚴重。因此從小培養學生的土地意識,進而培養其環境保護意識顯得特別重要。

本單元教學內容是根據《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中的內容標準一一地球與宇宙的具體內

容標準一一地球的物質之一“巖石、沙、土壤”來構建的,目的是以土壤為話題,把土壤當成一個

認識的材料,運用多種方法和多種感官去認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本單元涉及到《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有:

一、科學探究:

1、知道科學探究是為了解決與科學有關的問題而開展的一系列活動。

2、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實證

據為基礎,證據的收集可以有觀察、實驗等多種方法。

3、知道在科學探究中,要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整理加工,

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

二、收集證據

1、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

2、尊重事實,對收集到的證據能做好原始記錄,并注意保留旦不隨便涂改原始數據;

分析與解釋

1、能對收集到的證據進行比較、分類。

2、能在總結證據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解釋。

三、科學知識:

1、知道土壤是巖石風化后和動植物腐爛變成的微粒等組合的物質。

2、意識到人類生存與陸地物質的密切關系及保護陸地物質的重要性。

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和解決問題中注重證據。

2、學習有毅力,愿意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

3、愿意合作與交流。

4、感受并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本單元將引導學生認識土壤的主要成分,研究土壤、生物、人之間的關系,形成關于土壤的概

念,促進學生探究技能的提高,形成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本單元從實用價值出發,引導學

生從了解土壤概況開始,去了解土壤的成分、月巴力以及如何保護土壤,呈逐漸深入的編排體系。

第一單元課時分配

課題課時

1、我們周圍的土壤1

2、了解土壤1

3、肥沃的土壤2

4、土壤的保護2

單元檢測1

總課時7

第周

班級三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1課時

課題1.1我們周圍的土壤

教學1、能到室外來自觀察土壤,能發現土壤中生活的各類“居民”,如螞蟻、

目的蚯蚓等。

和要2、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有著密切的關系。

求3、會觀察土壤,并能描述、記錄、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重點發現土壤里的生命

難點測量出小草根的總長度

教學

觀察、討論

方法

教具放人鏡、小鏟子、木棍

實踐

填寫P62活動記錄

活動

板1.1我們周圍的土壤

書外觀

設顏色

計看

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小組交流

講述:在我們周圍哪里有土壤嗎?關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大觀察

家還有什么感興趣的問題?交流匯報

二、自主學習

1、說說你對土壤的認識

(1)你對土壤已經知道了些什么?

(2)小組內交流、分組匯報。

歡迎閱讀

(3)在活動記錄卡上記錄你已經知道的有關土壤的知識。

2、觀察泥土里有什么

(1)把課前準備的泥土袋子拿出來,仔細觀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

是你已經知道的?你最驚奇的發現是什么?

(2)觀察土樣、用放大鏡看、在手指間摩擦干燥的土樣、聞土樣。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來觀察土樣,讓學生討論土樣的成分并作簡單的

分類,可從以下幾方面討論:

外觀:土樣里的物質看上去像什么?

顏色:土樣里有哪些顏色?

聞:土樣里各種物質的氣味。

看:土樣里都有哪些物質?還可以看看墊在下面的報紙有怎樣

的變化。

(3)把自己的觀察發現寫在活動記錄上。(科學教材第62頁)

3、組織學生匯報交流觀察到的結果。

教學反思

第周

班級三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1課時

課題1.2了解土壤

1、知道土壤是巖石微粒、空氣、水和腐殖質的混合物。

教學

2、知道土壤口J以按照顆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壤土二類。

目的

3、能用實驗證明不同種類的土壤滲水性不同。

和要

4、能用多種方法研究沙土和粘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適合種植不同的農作物。

重點了解土壤的成分

難點區分當地土壤的種類

教學

觀察法

方法

教具放大鏡、燒杯

實踐

活動

板1.2了解土壤

沙土

土壤的種類「黏土

壤土

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觀察土壤

1、講述:前面我們學習了周圍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分組實驗探究

2、學生回答。討論

3、講述:今天我們就來探究土壤。分組實驗

二、學習新課分組討論交流

1、觀察土壤

(1)同桌兩人一組觀察帶來的土壤,并記錄觀察結果,盡可能多地

把從土壤中看到的東西記下來。

觀察土壤的顏色,聽:搖動一下杯子,每一種土壤的聲音聽上去像

什么?觸摸:土壤摸上去感覺像什么?哪一種的感覺最硬或最光

滑?握一握:哪種可握成團,哪種不能?聞:每一種土壤聞上去像

什么?

(2)分組實驗:拿出準備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種土樣。

2、自主研究

(1)摸:感覺土壤顆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濕程度等。

看:觀察土壤顆粒的大小,土壤的顏色深淺等。

捻:感覺土壤顆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過水的作用,感覺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塊放入水中,有什么變化,攪動后靜置一段時間,水里有

歡迎閱讀

什么?

3、學生分小組回答,所研究的情況。

4、小結:人們將土壤分為三種:沙粒含量特別多的是沙土,黏粒含

量特別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討論:在滲水性實驗中,哪些條件要相同?哪些條件不相同?

(2)分組實驗(注意土壤多少、倒入的水量、倒入的速度)

①把三種土壤放入三只相同的漏斗

②倒入相同的水。

③觀察漏斗下面杯子中的水分。

(3)小組回答實驗結果。

(4)小結:沙土下面的水最多,黏土下面的水最少,壤土次之,說

明壤土的土壤最好。

6、探究不同的土壤適合不同的植物。

1、分組討論、交流

2、小結:紅薯、花生適合沙土,水稻適合黏土,蔬菜最適合壤土。

教學反思

第周

班級三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1/2課時

課題1.3肥沃的土壤

教學1、知道什么是腐殖質,知道腐殖質的多少影響土壤的肥力。

目的2、知道一些小動物和微生物在成肥過程中的作用。

和要3、知道一些小動物和微生物在成肥過程中的作用。

求4、會做腐殖質形成的實驗。

重點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質的形成過程以及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難點連續五個星期觀察腐殖質的形成過程

教學

觀察法

方法

教具插圖

實踐

課后觀察土壤

活動

板1.3肥沃的土壤

便層土壤:腐殖質和養分都很豐富

土壤下層土:含有黏土成分

y巖床:土壤深度增加,巖石就增多

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觀察

1、猜一猜,落葉會變成什么?觀察

2、今天我們來研究這方面的問題。討論

二、自主學習閱讀

1、觀察有落葉的土地

(1)觀察土壤:仔細觀察落葉下面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顏色的?你

認為落葉在土壤里是怎么變化的?落葉最終變成了什么?

(2)小結:落葉下的土壤是黑黑的,比較肥沃,這就是土壤的表層。

(3)設問:動植物對土壤肥力是否產生影響?產生了什么樣的影

響?

2、土壤的分層

(1)觀察P8圖片,觀察土壤分成幾層?每層土壤有什么特點?

(2)討論:土壤動物對土壤的影響?

(3)小結:

件層土壤:腐殖質和養分都很豐富

土壤/下層土:含有黏土成分

心床:土壤深度增加,巖石就增多

3、土壤的肥力及腐殖質

歡迎閱讀

(1)講述:表層土的養分來自腐爛的動植物的遺體,它們被稱為腐

殖質。腐殖質是植物生長的必需肥料。腐殖質越多,土壤越肥沃。

(2)閱讀P9資料,提問:土壤的肥力為什么會流失?怎樣增加土

壤的肥力?

教學反思

第周

班級三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2/2課時

課題1.3肥沃的土壤

教學1、知道什么是腐殖質,知道腐殖質的多少影響土壤的肥力。

目的2、知道一些小動物和微生物在成肥過程中的作用。

和要3、知道一些小動物和微生物在成肥過程中的作用。

求4、會做腐殖質形成的實驗。

重點了解土壤中的腐殖質的形成過程以及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難點連續五個星期觀察腐殖質的形成過程

教學

實踐法

方法

教具自制肥料袋

實踐

學生自制肥料袋

活動

板1.3肥沃的土壤

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

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觀察蚯蚓

檢查學生自制的肥料袋

討論

二、學習新課

閱讀

1、為蚯蚓安一個家,觀察蚯蚓

討論

(1)讓學生來描述他們看到過的蚯蚓

①你在哪里看見過它們?

②它們看起來像什么?

③它們當時在干什么?

(2)組織學生觀察蚯蚓,提醒學生要溫柔地對待蚯蚓,想學生簡單

介紹蚯蚓的種類,以及蚯蚓生活環境的常識。

(3)討論如何給蚯蚓安家:首先倒進土壤然后混入一些植物,最好

放入蚯蚓。

(4)觀察蚯蚓在土壤里的生活

(5)閱讀有關土壤小動物的小資料

2、了解其它動物會增加土壤肥力

講述:除了蚯蚓之外,畿鼠能夠挖洞松土,使土壤中有充分的空氣,

這一切都促進了土壤肥力的增加,以利于動植物的生長。

3、制作肥料袋

(1)討論:落在森林里的樹葉發生了什么變化?樹葉都到哪里去

了?

(2)讓學生推測哪些東西會變成肥料

(3)指導學生制作肥料袋

①為了能證明落葉在土壤里變成了什么,我們將做一個小實驗,這

個小實驗將要花費你們一段時間,希望你們能長期堅持下去。

②講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

4、觀察肥料袋

(1)每周觀察一次,記錄下肥料袋的變化。

(2)比較有蚯蚓的和沒蚯蚓的兩個肥料袋有什么相似與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動肥料袋,并作好記錄,一定要有堅持性。

歡迎閱讀

(2)對比有蚯蚓的袋和沒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變化,作好記錄。

三、課后作業

繼續觀察自己的制作的肥料袋。并作好記錄。

教學反思

第周

班級三年級科目科學教學時數1/2課時

課題1.4土壤的保護

1、知道土壤為人類所做的貢獻。

教學

2、會做水土流失的對比實驗。

目的

3、知道人類的許多行為是破壞土壤的,如亂砍森林、亂丟廢舊電池、濫施

和要

化肥等。

4、意識到保護土壤的重要性。

重點知道人類應該怎樣保護土壤

難點掌握好水土流失對比實驗中的條件

教學

實驗探究

方法

教具植被、水壺

實踐

活動

板1.4土壤的保護

土壤

養育/鍬《千萬不能破壞

動植物/-------、也.

設泮我生存環境

新課教學過程(教學程序及內容)學生活動設計

一、導入新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