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學地質構造解析題_第1頁
地質學地質構造解析題_第2頁
地質學地質構造解析題_第3頁
地質學地質構造解析題_第4頁
地質學地質構造解析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地質學地質構造解析題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封----------------------------線--------------------------1.請首先在試卷的標封處填寫您的姓名,身份證號和地址名稱。2.請仔細閱讀各種題目,在規定的位置填寫您的答案。一、選擇題1.地質構造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A.地層、巖體、斷層

B.巖石、礦物、構造線

C.地震、火山、地質年代

D.水文、氣候、地貌

2.地殼的組成主要有哪些?

A.巖石、土壤、植被

B.巖石、礦物、水

C.巖石、土壤、大氣

D.巖石、礦物、生物

3.構造運動分為哪兩大類?

A.均勻運動和斷裂運動

B.均勻運動和非均勻運動

C.壓縮運動和伸展運動

D.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4.地震波的傳播特點是什么?

A.只能在固體中傳播,不能在液體和氣體中傳播

B.只能在液體和氣體中傳播,不能在固體中傳播

C.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都能傳播,但速度不同

D.只能在地殼中傳播,不能穿透地殼

5.地震的成因是什么?

A.地球內部的熱量變化

B.地殼板塊的相互作用

C.地球自轉的離心力

D.天體撞擊地球

6.地熱能的分布規律是什么?

A.主要分布在火山活動區

B.主要分布在斷裂帶附近

C.主要分布在深海區域

D.主要分布在極地地區

7.地質年代的主要劃分依據是什么?

A.地層順序

B.巖石類型

C.生物化石

D.地球物理場

8.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依據是什么?

A.地震波傳播速度

B.地熱梯度

C.地球化學成分

D.地磁異常

答案及解題思路:

1.答案:A

解題思路:地質構造的基本要素指的是構成地質構造的基本單元,包括地層、巖體和斷層。

2.答案:B

解題思路:地殼的組成主要是巖石和礦物,以及存在于巖石孔隙中的水。

3.答案:D

解題思路:構造運動根據運動方式和特點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4.答案:C

解題思路:地震波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但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速度不同。

5.答案:B

解題思路:地震通常是由于地殼板塊之間的相互作用和運動引起的。

6.答案:B

解題思路:地熱能主要分布在地質斷裂帶附近,因為這些區域地殼活動頻繁。

7.答案:C

解題思路:地質年代的主要劃分依據是生物化石,因為不同地質年代的生物化石特征不同。

8.答案:A

解題思路: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主要依據地震波在不同深度傳播速度的變化。二、填空題1.地質構造的四大要素是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沉積作用。

2.地殼主要由硅鋁層、硅鎂層、玄武巖層、花崗巖層等組成。

3.構造運動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大類。

4.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波源的性質、介質的性質、傳播路徑有關。

5.地震的成因主要是構造活動和火山活動。

6.地熱能主要分布在板塊邊緣、火山活動區、地殼斷裂帶等地區。

7.地質年代的主要劃分依據是生物化石、同位素年代測定、地層對比。

8.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分為地殼、地幔、地核。

答案及解題思路:

答案:

1.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變質作用、沉積作用

2.硅鋁層、硅鎂層、玄武巖層、花崗巖層

3.水平運動、垂直運動

4.波源的性質、介質的性質、傳播路徑

5.構造活動、火山活動

6.板塊邊緣、火山活動區、地殼斷裂帶

7.生物化石、同位素年代測定、地層對比

8.地殼、地幔、地核

解題思路:

1.地質構造的四大要素指的是構成地質構造的基本動力和物質來源。

2.地殼的組成可以根據巖石類型和地球化學特征進行分類。

3.構造運動是指地殼在地質歷史中的形態變化,分為水平和垂直兩種基本類型。

4.地震波傳播速度受波源特性、介質特性和傳播路徑的影響。

5.地震成因與地質構造和火山活動密切相關。

6.地熱能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火山活動和地殼斷裂帶的位置有關。

7.地質年代劃分依據多種地質證據,包括生物化石、同位素測定和地層對比。

8.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是地球物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主要層。三、判斷題1.地質構造的四大要素中,地殼、地幔、地核、地外層為連續分布。

正確

解題思路:地質構造的四大要素為地殼、地幔、地核和地外層,這些要素在地殼構造中連續分布,共同構成了地球的內部結構。

2.地殼主要由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和火山巖組成。

正確

解題思路:地殼的形成和演化過程主要包括沉積巖、巖漿巖、變質巖和火山巖的形成,這四種巖石類型共同構成了地殼的基本成分。

3.構造運動包括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正確

解題思路:構造運動是地球表面的地質活動,包括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基本形式,這些運動導致了地殼的變形和地形的變化。

4.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介質的密度、彈性模量、泊松比有關。

正確

解題思路:地震波的傳播速度受介質物理性質的影響,主要包括密度、彈性模量和泊松比,這些參數決定了波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和方向。

5.地震的成因主要是地殼運動和地球內部物質運動。

正確

解題思路:地震主要是由地殼運動和地球內部物質運動引起的能量釋放,這些能量在地殼中的積累和釋放導致了地震的發生。

6.地熱能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處、火山地區和地熱活動區。

正確

解題思路:地熱能主要來源于地球內部的熱量,這些熱量在地表主要分布在板塊交界處、火山地區和地熱活動區,是地熱能的重要來源。

7.地質年代的主要劃分依據是地層、化石和同位素年代測定。

正確

解題思路:地質年代的研究依賴于地層、化石記錄以及同位素年代測定技術,這些方法為確定巖石和化石的相對和絕對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據。

8.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分為地殼、地幔、地核。

正確

解題思路:地球的內部結構可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個主要圈層,它們由不同的物質組成,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四、簡答題1.簡述地質構造的四大要素。

解答:

地質構造的四大要素包括:地殼運動、巖層變形、地質體和地質構造。

2.簡述地殼的組成。

解答:

地殼由巖石組成,分為硅鋁層和硅鎂層,其中硅鋁層主要由花崗巖類和片麻巖類巖石組成,硅鎂層主要由玄武巖類和橄欖巖類巖石組成。

3.簡述構造運動的分類。

解答:

構造運動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包括擠壓、拉伸和走滑;垂直運動包括上升和下降。

4.簡述地震波的傳播特點。

解答:

地震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地殼中傳播。地震波傳播速度隨介質性質變化而變化,波速越快,介質越硬。

5.簡述地震的成因。

解答:

地震是由地殼運動導致的巖石破裂和位移引起的。地震的成因主要包括地殼板塊運動、巖體內部應力積累和釋放、火山噴發等。

6.簡述地熱能的分布規律。

解答:

地熱能主要分布在地球內部,呈環狀分布,集中在板塊邊緣的火山活動帶和地殼斷裂帶。

7.簡述地質年代的主要劃分依據。

解答:

地質年代主要根據生物化石、巖層年代學、同位素年代學和古地磁年代學等劃分。其中,生物化石是劃分地質年代的重要依據。

8.簡述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依據。

解答:

地球內部圈層結構主要根據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進行劃分,分為地殼、地幔、外核和內核四個圈層。

答案及解題思路:

1.答案:地殼運動、巖層變形、地質體和地質構造。

解題思路:了解地質構造的基本概念,掌握地質構造的四大要素。

2.答案:硅鋁層和硅鎂層。

解題思路:熟悉地殼組成的基本知識,理解地殼的層狀結構。

3.答案: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

解題思路:掌握構造運動的分類方法,了解不同構造運動的特點。

4.答案:縱波和橫波,縱波可以在固體、液體和氣體中傳播,橫波只能在地殼中傳播。

解題思路:理解地震波的基本類型和傳播特點,掌握地震波在不同介質中的傳播規律。

5.答案:地殼運動導致的巖石破裂和位移。

解題思路:了解地震成因的基本原理,掌握地震與地殼運動的關系。

6.答案:地球內部,呈環狀分布,集中在板塊邊緣的火山活動帶和地殼斷裂帶。

解題思路:了解地熱能的分布規律,掌握地熱能資源的分布特點。

7.答案:生物化石、巖層年代學、同位素年代學和古地磁年代學。

解題思路:了解地質年代劃分的依據,掌握地質年代學的基本知識。

8.答案: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

解題思路:理解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劃分依據,掌握地震波傳播速度與地球內部結構的關系。五、論述題1.論述地質構造與地震的關系。

地震通常發生在地質構造的斷裂帶上,因為斷裂帶是地殼應力集中的地方。

地質構造活動,如板塊運動,是導致地震的主要原因。

解題思路:首先概述地震的普遍現象,然后分析地質構造在地震形成中的作用,最后討論地質構造與地震之間的關系。

2.論述地熱能在地球能源利用中的作用。

地熱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對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重要意義。

地熱能在發電、供暖、溫泉旅游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

解題思路:先介紹地熱能的基本特性,接著闡述其在能源利用中的重要性,最后舉例說明地熱能的應用。

3.論述地質年代劃分的意義。

地質年代劃分有助于了解地球歷史的演化過程,為地質學、古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基礎。

地質年代劃分有助于揭示地質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

解題思路:首先闡述地質年代劃分的重要性,然后討論其在地球歷史研究中的作用,最后舉例說明地質年代劃分的實例。

4.論述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研究方法。

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震波法、重力法、地磁法等。

地震波法是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重要手段,可以揭示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分層結構。

解題思路:先介紹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研究方法,然后重點闡述地震波法,最后討論其他研究方法的應用。

5.論述地質構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地質構造活動導致的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地質構造活動對地質資源分布、地形地貌形成等方面具有直接影響。

解題思路:首先概述地質構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然后分析自然災害的影響,最后討論地質資源分布和地形地貌的影響。

6.論述地震預測的原理和方法。

地震預測的原理基于對地震發生機理、地震前兆現象的認識。

地震預測的方法包括地震監測、地震前兆分析、地震危險性評估等。

解題思路:首先介紹地震預測的原理,然后討論地震預測的方法,最后舉例說明地震預測的實例。

7.論述地熱能的開發與利用。

地熱能的開發與利用包括地熱發電、地熱供暖、地熱溫泉等。

地熱能的開發與利用需遵循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解題思路:先介紹地熱能的開發與利用方式,然后討論其原則,最后舉例說明地熱能的應用。

8.論述地質年代劃分在考古學中的應用。

地質年代劃分在考古學中具有重要應用,有助于確定文物、遺址的年代。

地質年代劃分有助于了解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

解題思路:首先闡述地質年代劃分在考古學中的應用,然后討論其在人類文明研究中的作用,最后舉例說明地質年代劃分在考古學中的應用。

答案及解題思路:

1.地震通常發生在地質構造的斷裂帶上,因為斷裂帶是地殼應力集中的地方。地質構造活動,如板塊運動,是導致地震的主要原因。地質構造與地震之間的關系表現為:地震的發生與地質構造密切相關,地質構造活動是地震發生的根本原因。

2.地熱能是一種清潔、可再生的能源,對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具有重要意義。地熱能在發電、供暖、溫泉旅游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地熱能在地球能源利用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減少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二是提供清潔、可持續的能源;三是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3.地質年代劃分有助于了解地球歷史的演化過程,為地質學、古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提供基礎。地質年代劃分在地球歷史研究中的作用表現在:一是確定地質事件的發生、發展和變化規律;二是揭示地球演化的階段性特征;三是為地質學、古生物學等領域的研究提供時間尺度。

4.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地震波法、重力法、地磁法等。地震波法是研究地球內部結構的重要手段,可以揭示地殼、地幔和地核的分層結構。其他研究方法如重力法和地磁法,則分別從地球重力場和磁場變化方面揭示地球內部結構。

5.地質構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表現在:一是地震、火山等自然災害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二是地質構造活動對地質資源分布、地形地貌形成等方面具有直接影響。地質構造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

6.地震預測的原理基于對地震發生機理、地震前兆現象的認識。地震預測的方法包括地震監測、地震前兆分析、地震危險性評估等。地震預測的原理和方法在地震預測領域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提高地震預測的準確性和實用性。

7.地熱能的開發與利用包括地熱發電、地熱供暖、地熱溫泉等。地熱能的開發與利用需遵循環保、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地熱能的開發與利用有助于促進能源結構調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8.地質年代劃分在考古學中具有重要應用,有助于確定文物、遺址的年代。地質年代劃分在考古學中的應用表現在:一是確定文物、遺址的年代;二是揭示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三是為考古學研究提供時間尺度。六、計算題1.已知某地區的地震波速度為5km/s,求該地區的地震波在1分鐘內傳播的距離。

解答:

地震波在1分鐘內傳播的距離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距離=速度×時間

其中,速度為5km/s,時間為1分鐘,即60秒。

距離=5km/s×60s=300km

因此,該地區的地震波在1分鐘內傳播的距離為300公里。

2.某地熱能資源的熱流量為1000MW,求該地熱能資源的年發電量。

解答:

年發電量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年發電量=熱流量×時間

其中,熱流量為1000MW(兆瓦),時間為一年,即365天×24小時×3600秒。

年發電量=1000MW×365×24×3600s

年發電量=1000×10^6W×365×24×3600s

年發電量=3.1536×10^14Wh

年發電量=3.1536×10^14/3.6×10^6kWh

年發電量≈8.76×10^7kWh

因此,該地熱能資源的年發電量約為8.76×10^7千瓦時。

3.已知地球的平均半徑為6371km,求地球的表面積。

解答:

地球的表面積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表面積=4×π×半徑2

其中,半徑為6371km。

表面積=4×π×(6371km)2

表面積≈4×3.1416×40585641km2

表面積≈510072000km2

因此,地球的表面積約為510072000平方公里。

4.某地區的地熱能資源溫度為100℃,求該地熱能資源的熱能密度。

解答:

熱能密度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熱能密度=熱能/質量

其中,熱能可以通過溫度變化和比熱容計算,假設比熱容為c(J/kg·K),質量為m(kg)。

熱能=m×c×ΔT

ΔT為溫度變化,即100℃0℃=100K。

假設質量為1kg,比熱容為c(具體值需要根據物質確定),則:

熱能密度=c×ΔT

熱能密度=c×100J/kg

如果沒有具體的比熱容值,則無法給出具體的熱能密度數值。

5.已知地球的密度為5.52g/cm3,求地球的質量。

解答:

地球的質量可以通過以下公式計算:

質量=密度×體積

其中,密度為5.52g/cm3,地球的體積可以通過地球的半徑計算得到。

地球的體積V=(4/3)πR3,其中R為地球的半徑,約為6371km。

轉換單位:R=6371km×1000m/km×100cm/m=6371000cm

V=(4/3)π(6371000cm)3

V≈1.08321×10^21cm3

質量=5.52g/cm3×1.08321×10^21cm3

質量≈5.98×10^24g

質量≈5.98×10^21kg

因此,地球的質量約為5.98×10^24千克。

6.某地區的地震震級為6.0,求該地震的烈度。

解答:

地震烈度與地震震級的關系不是簡單的線性關系,而是通過地震烈度表來確定的。通常,地震震級每增加1.0,烈度增加約2.0到3.0倍。一個簡化的估算:

如果震級為6.0,根據經驗,烈度可能在VII到VIII之間,具體數值需要參考地震烈度表。

7.已知某地區的地質年代為中生代,求該地區的主要地層。

解答:

中生代主要地層包括:

三疊紀:三疊系

侏羅紀:侏羅系

白堊紀:白堊系

具體的地層名稱和特征需要參考地質學文獻或地質圖。

8.某地區的地熱能資源分布在板塊交界處,求該地熱能資源的形成原因。

解答:

地熱能資源分布在板塊交界處的原因通常與以下地質活動有關:

地殼拉伸和斷裂:板塊之間的拉伸和斷裂導致地殼變薄,地下水下滲至地熱源,加熱后上升形成地熱能。

地殼俯沖:一個板塊俯沖到另一個板塊下方,摩擦和擠壓產生熱量,導致地熱能資源形成。

熱點:地幔中的熱點可以加熱地殼,形成地熱能資源。

答案及解題思路:七、綜合題1.分析地質構造與地震的關系,并舉例說明。

解答:

地質構造與地震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地質構造主要是指地殼的形態和內部結構的組合,包括板塊構造、山脈、斷層等。地震通常發生在板塊邊緣的斷層帶或地殼中的斷層處,因為這些區域積累了大量的應力,一旦應力超過巖石的強度,就會發生斷裂,導致地震。

舉例說明:

例如環太平洋地震帶就是一個典型的地質構造與地震關系實例。該地震帶位于太平洋板塊與其他板塊(如北美板塊、南美板塊、歐亞板塊等)的交界處,這里地殼活動頻繁,斷層眾多,是地震發生的高頻區域。

2.介紹地熱能在地球能源利用中的應用,并分析其優缺點。

解答:

地熱能是指地球內部的熱能,通過地熱發電、地熱供暖和溫泉等方式應用于地球能源利用。

應用:

地熱發電:利用地下高溫熱水或蒸汽直接或間接地轉化為電能。

地熱供暖:利用地熱能對建筑物進行供暖。

溫泉:直接利用溫泉旅游、醫療等。

優缺點分析:

優點:

可再生:地熱能是可再生能源,不會耗盡。

環境友好:地熱能發電過程幾乎沒有溫室氣體排放。

缺點:

分布不均:地熱能主要集中在板塊邊緣和地殼較熱的區域,分布不均勻。

開發成本高:地熱能的開發需要深入鉆探和特殊技術,成本較高。

3.探討地質年代劃分在考古學中的應用,并舉例說明。

解答:

地質年代劃分在考古學中對于確定古代人類活動的時間尺度。

應用:

確定遺址的絕對年代:通過分析遺址中的地層和化石,結合地質年代,可以確定遺址的年代。

重建歷史環境:了解古代環境變化,為研究人類適應和變遷提供依據。

舉例說明:

例如在我國陜西的藍田猿人遺址,通過地質年代劃分,確定了藍田猿人化石大約距今80萬年,為研究早期人類在中國的發展提供了重要證據。

4.分析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研究方法,并舉例說明。

解答:

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的研究主要依靠地震波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地震波速度:通過地震波在不同圈層中的傳播速度差異來確定圈層結構。

地震折射和反射:通過分析地震波在不同層界的折射和反射現象,了解圈層結構。

舉例說明:

例如通過對全球地震資料的整理和分析,科學家們確定了地球的內部結構包括地殼、地幔和地核,并劃分出了巖石圈、軟流圈等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