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中歷史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講義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頁
2024高中歷史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講義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頁
2024高中歷史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講義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頁
2024高中歷史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講義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頁
2024高中歷史第五單元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講義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8第14課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學習目標]1.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遷的史實。2.知道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所帶來的影響。3.探究影響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遷的因素。一、動蕩中改變的近代社會生活┄┄┄┄┄┄┄┄①1.緣由(1)鴉片斗爭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滲透到國民生活中。(2)政府的政策推動。2.表現(1)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①衣:鴉片斗爭后“洋布”“洋裝”進入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設計了中山裝;20世紀二三十年頭;服裝五花八門,有西裝、粗布大衫、旗袍、學生裝和裙子等。②食:吃西餐成為有錢人的一種時尚。③住:西方建筑樣式在中國傳統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員和商人也建起歐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④社會習俗:戊戌變法時維新派主見“斷發易服”“廢止纏足”,改革傳統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斷發易服”有了反清革命的色調;民國時期政府頒布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婚喪儀式改為簡約文明。(2)廣闊農村仍處在落后、封閉的狀態,傳統的風俗習慣沿襲下來。二、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②1.20世紀50~70年頭(1)勤儉節約、無私奉獻,是中國社會風尚的主流。(2)很多生活必需品要憑票證安排供應。(3)人們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總體水平較低。2.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把實現小康作為經濟建設的奮斗目標。(1)衣:服裝顏色從灰藍色調為主變為五彩繽紛,從單一款式走向多樣化。(2)食:到1987年,中國已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政府還提倡“菜籃子工程”。(3)住:城市高樓鱗次櫛比,農夫紛紛建新居。1995年,國家在城鎮啟動了“安居工程”。(4)社會風尚①休閑消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②注意環保、講究衛生、賑濟災區的社會風尚,也在逐步形成。①[點撥]鴉片斗爭后,西方文化逐步滲透到國民生活中,但是改變多局限于大城市,廣闊農村仍處在落后、封閉的狀態,傳統的風俗習慣在農村堅若磐石地沿襲下來。西式服飾傳入中國,引發服飾變革,但并沒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飾,而是中西服飾并行。[思索]父母之命這句話當然視為天經地義不行改易的,但是我們現在做父母的應當要曉得,這幾千年來的禮教風俗到了今日決計行不通!……做父母的應當要明白些現在世界的大勢!閉關自守,做不到了;農業經濟組織下的狀態,保不住了。——陸秋心《婚姻問題的三個時期》(《新婦女》1920年4月15日)據材料分析人們的婚姻看法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提示:從遵從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②[點撥]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作主,生活日益改善,但到改革開放前仍未擺脫貧困落后的面貌。改革開放后,在20世紀末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點撥]數字法巧記中國近代以來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遷。(1)一個趨勢:從封閉到開放,漸漸文明化和走向世界。(2)兩個緣由:中國歷史的巨變;西方文明的沖擊。(3)三大階段:近代中國、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后。(4)四項內容:衣、食、住、習俗。主題一近現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緣由1.鴉片斗爭后(1)近代西方國家侵略中國的客觀影響。西方列強在不斷擴大對中國侵略的同時,西方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傳入我國,帶來了近代文明。(2)政府政策的影響。中國政府在不同程度上不斷推行各種改革,使中國社會進一步發生改變。(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響。民主、自由、同等思想的不斷傳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發展,也促進了近代社會生活的演化。(4)近代先進中國人的努力和開風氣之先。一些先進的中國人主動主動地汲取國外的生活方式,引領時代潮流。2.新中國成立以來(1)政治局勢的改變。新中國的成立和政治體制的改革使人們獲得了自由和同等的地位。(2)經濟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生活發生巨變的根本緣由,干脆推動了物質生活的改變。(3)國家政策的影響,如統購統銷政策、“菜籃子工程”“安居工程”、《婚姻法》等。(4)科技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使物質生產實力大幅度提高,使人們的生活用品更加豐富,而且干脆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改變。[史料印證]材料一照得編結毛辮,向非漢制所遺。自從滿清入主,強迫人民為之。現已實行改革,積習自當力除。惟直光復伊始,剪否聽民便宜。衣服暫可照舊,并非必仿泰西。凡我大漢民族,切勿誤會驚疑。——《辛亥革命四川軍政府取締編結發辮告示》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政府頒布法令革除舊習,該材料說明政府政策會影響社會生活的變遷。材料二受西方民主等觀念的影響,從屬于晚清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大業的社會習俗的變革,……一向被社會卑視受性別不同等壓制的婦女,起先走向社會,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并為男女同等而斗爭。同時在一般禮儀中嚴格的“等級”“身份”的界線也起先趨于模糊。——張豈之《中國歷史》思索:據材料二分析影響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因素。提示:西方民主、同等思想的影響。[對點鞏固]1.近代以來,我國人民的社會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導致這些改變的因素不包括()A.外來文化的傳入B.政治生活的影響C.社會經濟的影響D.傳統觀念的繼承解析:選D近代以來,西方工業文明對近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造成了劇烈的沖擊,并進一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這些因素不包括D項。主題二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遷的特點和影響1.特點(1)經驗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向西方學習的過程。(2)隨著中國民主化進程的發展而不斷加深。(3)在地域、城鄉之間存在嚴峻的不平衡性。(4)東西方生活習俗不斷碰撞和交融,但始終保持著民族特色。2.影響(1)政治上:有利于中國反封建斗爭的開展,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2)經濟上: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工業化的進程。(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沖破封建文化的束縛,革除弊端,既保留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又順應了時代變革。總之,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改變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退和促進中國社會的進步。[史料印證]材料一中國之陷于異族,則衣服必稍變矣。然元之竊據,不過數十年之久,即為我漢人所撲滅,未有若滿清之盤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邊和尚貽羞我漢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諸君諸君,發辮之害如此,雖欲不變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論者多咎變法之初不先變發。發短不行以驟長,不行以驟長,則面目形態既變,衣服裝束不得不隨之而變,衣服裝束變,而行為政法皆不得不變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無余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材料一以“斷發易服”為中心進行論述,將發辮視為異族統治和民族壓迫的重要標治,并將發辮與國家政治聯系起來,百日維新的失敗即被歸咎為“變法之初不先變發。”材料二“凡事隨意供僭越,各處皆然,滬上尤甚”“衣服宴飲,越次犯分不為怪”。——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農業社會那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由散漫的無規律生活方式,被工業社會的快節奏規律化、制式化的作息方式所逐步取代,都市人起先習慣于上下班制,星期日和固定節假休息制。——嚴昌洪《20世紀中國社會生活變遷史》思索:據材料一、二分析,生活方式的變遷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提示:生活方式的變遷推動了政治民主化,有利于工業化的發展,沖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有利于社會的進步。[對點鞏固]2.“文明婚禮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監督自由。”這里的“文明婚姻”()A.徹底沖破了傳統婚姻的束縛B.表現出新舊雜陳的某些特征C.體現出契約性的原則D.采納了簡潔化的形式解析:選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屬于中國傳統婚姻特征;“取得男女之同意”說明敬重男女雙方的意愿,這是新式婚姻的體現。因此應選B項。題組一動蕩中改變的近代社會生活1.1863年3月7日,《上海新報》上刊登了如下的啟事,由此可見()A.近代中國的照相業獲得快速發展B.照相留念已成為百姓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C.通商口岸的生活已發生某些改變D.上海居民的生活明顯帶有半殖民地的色調解析:選C這則啟事反映了當時的上海已經出現了近代照相業,說明西方文明的傳入已經影響了通商口岸的社會生活,故C項正確;A、B、D三項材料中無體現,解除。2.辛亥革命后,具有顯明時代特征、一度成為國民政府文官制服的新式服裝是()A.中山裝B.列寧裝C.長袍D.馬褂解析:選A辛亥革命以后,孫中山結合中西樣式設計的中山裝,受到新派人士的歡迎,故選A項。3.20世紀初,某鄉紳賦《新年雜詠》:“新制初更陽歷年,家家彩勝斗喧闐。宜春帖子多新樣,大半三民對五權。”該詩主要反映了()A.封建思想的正統地位發生動搖B.辛亥革命對社會生活的影響C.封建守舊勢力對新文化的抵觸D.西方文明對傳統文化的否定解析:選B依據“20世紀初”“新制初更陽歷年”“三民對五權”,再聯系影響近代中國社會習俗變遷的主要因素,可知B項符合題意。4.1912年秋天,一位年輕人悵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題識:“壬子秋八月,將欲剪發(辮),故用大鏡照后影,以留紀念。八月初三日即新歷九月十三日拍于勸業場樓之麗芙照相館。”這實質上反映了()A.剪辮易服難以推廣B.變革心態新舊雜陳C.傳統精華悉心保留D.共和觀念深化人心解析:選B剪發(辮)前拍照留念,既反映了對辮子的留戀,也反映了順應潮流剪發的心態。故選B項。5.民國初年《申報》有一首打油詩稱:“無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牽羊禮早更。最愛萬人齊著眼,看儂親自挽郎行。”以下對材料的解讀,不正確的是()A.民國初年自由婚姻有肯定的發展B.當時婚姻自由已經很普遍了C.新式的婚姻不像舊式的繁瑣D.大膽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聞傳媒歌頌解析:選B民國初年婚姻自由只是在風氣比較開化的大城市、通商口岸實行,在中國最廣闊的農村仍很保守,故B項不正確。題組二新中國社會生活新風尚6.服裝作為一種獨特的物質文化載體,不僅折射出肯定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而且反映出不同時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從圖一到圖二的服飾改變本質上是()圖120世紀70年頭圖220世紀90年頭A.社會政治觀念的改變B.社會經濟發展的改變C.思想意識形態的改變D.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改變解析:選B20世紀70年頭到20世紀90年頭在社會政治觀念、社會意識形態上,我國始終保持社會主義思想不變,A、C兩項錯誤;服飾的改變體現出人們生活水平的改變,其本質是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B項正確;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改變是服飾改變的干脆緣由,不是根本緣由,D項錯誤。7.社會各階層的飲食和服飾絕不是無關緊要的,一時期的飲食、服飾能反映當時的經濟狀況和社會思想等。以下衣、食信息對應反映的經濟狀況或社會思想不正確的是()A.長袍馬褂/文明開放的社會心理B.中山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