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經典原文1論語十則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1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經典原文1論語十則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2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經典原文1論語十則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3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經典原文1論語十則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4頁
2025版高中語文第二單元經典原文1論語十則講義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6-《論語》十則萬世師表——孔子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化家,儒家的創始者。孔子誕生于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南辛鎮魯源村,葬于今曲阜孔林,享年73歲。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于語錄體散文集《論語》中。據《史記》記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勇士,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征在生下孔子。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后懷上孔子,又因孔子剛誕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病逝,家境相當貧寒。由于種種緣由,政治失意,孔子曾攜弟子周游列國,后將精力用在教化上。孔子打破了教化壟斷,開創了私學。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有很多為各國棟梁。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后世并尊稱他為“至圣”“萬世師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比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需吸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才智”。禮崩樂壞的春秋時代:“春秋戰國亂悠悠”,東周時期是歷史上聞名的亂世。春秋時期,臣弒其君、家臣弒其大夫的事時常發生。譬如魯國即先有大夫季氏專權,后來又有季氏的家臣陽虎作亂。各諸侯國為支付軍費開支,日益加重對人民的盤剝。人民的生活愈加苦痛。私人講學與百家爭鳴:春秋時代,社會秩序大亂,學校荒廢,貴族零落,大量典籍佚散,大量有學養的賢人流散民間。這些有學養的賢人,一則出于謀生的考慮,一則出于變更現實的理想,便起先在民間講學。孔子是這方面開風氣之先的人物。孔子主見“有教無類”,不論貧富貴賤,廣泛招收學生。文學背景:到了春秋戰國年頭,諸子百家的各個流派分別著書立說,宣揚和傳播自己的思想主見。春秋戰國時的“百家爭鳴”,不僅是中國思想史上的黃金時代,也是中國散文史上的黃金時代。《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學關于孔子言行的記錄,內容包括孔子談話、答弟子問、弟子之間的相互探討以及弟子對老師的回憶等內容,作為一部語錄體諸子散文集,它是探討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東漢時被列為“七經”之一。南宋朱熹將它和《孟子》以及《禮記》中的《高校》《中庸》合編為“四書”,與“五經”并列,后來成為讀書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目。全書二十篇,每篇由長短不同的若干段文字組成,多數是以“子曰”開頭的孔子語錄,少數段落略有記事和對話。全書主要反映了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孔子的思想學說。孔子思想學說的核心是“仁”。這個概念在《論語》中共出現了109次。為了實踐“仁”這一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與行為標準,孔子特別重視“禮”。《論語》中還能看出孔子的教化思想。他首創私學,以自己的學說來教化學生,提出“有教無類”。二是通過對孔子言行的描述,塑造活生生的孔子形象。這種塑造可能不是有意識的,也只是記錄了孔子的一些片斷,而非孔子一生的完整記載,但從對孔子言行舉止、生活習慣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孔子,一個走下神壇的有血有肉的一般人——孔子。節選的《〈論語〉十則》,通過孔子與弟子的談話,對學習的看法和方法、思想品德修養、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仁”“禮”)等問題做了形象而生動的說明。在學習方面強調學問的繼承創新和復習的必要性,在學習看法方面講到要虛心要惜時,在個人修養方面突出堅毅精神和換位思索的必要性。節選篇目主要內容“學而”篇闡述好學的看法、表現與要求“為政”篇闡述進德修業的發展過程,人生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境界“公冶長”篇以言“志”為題,探討怎樣做人和如何處理人際關系“雍也”篇強調學習愛好的重要性,同時用山水類比來闡發“知”與“仁”“述而”篇闡述孔子對人生的追求以及君子、小人胸襟品行的不同“顏淵”篇說明什么是“仁”“季氏”篇從人生的三個階段,強調要規范自己的言行,加強個人的修養eq\f(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eq\f(而①慎于言,就有道而②正焉,,捷,說話當心謹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eq\f(可謂好學也已。”,這樣可以說是寵愛學習了。”)eq\b\lc\[\rc\(\a\vs4\al\co1(\o(\s\up7(無:副詞,不,不要。安:安逸、舒適。),\s\do5(敏:靈敏,勤快。①而:連詞,表并列。))))eq\b\lc\\rc\](\a\vs4\al\co1(\o(\s\up7(②而:連詞,表順承,可不譯。就:靠近。有道:有道德的人。),\s\do5(正: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已:通“矣”,句末語氣助詞。))))(以上“學而”篇)eq\f(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孔子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學習,三十歲能獨立于世,四十歲)eq\f(而不惑,五十而知,能遇事不懷疑,五十歲能知道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稟賦,)eq\f(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人生的責任和義務等,六十歲便能聽進不同的看法,七十歲)eq\f(而從心所欲,不踰矩。”,能為所欲為,也不會越出規則。”)eq\b\lc\[\rc\(\a\vs4\al\co1(\o(\s\up7(有:連詞,用于整數與零數之間,相),\s\do5(當于“又”。立:獨立。孔子說“立于))))eq\o(\s\up7(禮”。“獨立”就是自己能夠自覺地依據周禮的要求來處事。不惑:遇事),\s\do5(不懷疑。天命:含有上天的意旨、自然的稟賦、人生的責任和義務等多重))eq\b\lc\\rc\](\a\vs4\al\co1(\o(\s\up7(含義。耳順:一聽人言語,便能辨別真假是非,隱其惡,揚其善,無所),\s\do5(違逆。一說,能聽進不同的看法。從:遵從。踰:越過。矩:規則。))))eq\f(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孔子說:“子路呀!我訓誨你的你知道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eq\f(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種看法才是明智的。”)eq\b\lc\[\rc\(\a\vs4\al\co1(\o(\s\up7(由:孔子學),\s\do5(生子路的名。))))eq\b\lc\\rc\](\a\vs4\al\co1(\o(\s\up7(乎:表疑問,句末語氣助詞,嗎。是:代詞,這,不同于現在的),\s\do5(推斷動詞“是”。知:同“智”,聰慧、明智。也:句末表推斷。))))(以上“為政”篇)eq\f(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顏淵和子路侍立在孔子身邊。孔子說:“何不各人說說)eq\f(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摯友,自己的志向呢?”子路說:“我情愿把我的車馬衣服拿出來與摯友)eq\f(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①無伐,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埋怨。”顏淵說:“我情愿不夸耀自己的)eq\f(善,無施勞。”子路曰:“愿②聞子之志!”,好處,不表明自己的功勞。”子路說:“希望聽聽老師的志向!”)eq\f(子曰:“老者安之,摯友信之,,孔子說:“我的志向是老人使他安逸,摯友使他信任我,)eq\f(少者懷之。”,少年人得到關懷、養護。”)eq\b\lc\[\rc\(\a\vs4\al\co1(\o(\s\up7(顏淵:孔子的弟子顏回,字子淵。盍:何不。),\s\do5(敝:名詞作動詞,用壞,用破。憾:恨,抱))))eq\b\lc\\rc\](\a\vs4\al\co1(\o(\s\up7(怨。伐:夸耀、炫耀。施:表明。①愿:情愿。②愿:希望。子:),\s\do5(古代對人的尊稱,這里指老師孔子。安、信:都是使動用法。))))(以上“公冶長”篇)eq\f(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孔子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eq\f(不如樂之者。”,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eq\b\lc\[\rc\](\a\vs4\al\co1(\o(\s\up7(之:代詞,一般認為指),\s\do5(學問。者:……的人。))))eq\f(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孔子說:“智者寵愛水,仁者寵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eq\f(知者樂,仁者壽。”,智者歡樂,仁者長壽。”)eq\b\lc\[\rc\](\a\vs4\al\co1(\o(\s\up7(樂:寵愛。),\s\do5(動:活躍。))))(以上“雍也”篇)eq\f(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起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eq\f(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中間了。用不正值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像浮云一樣。”)eq\b\lc\[\rc\](\a\vs4\al\co1(\o(\s\up7(飯:動詞,吃。疏食:粗糧。飲yìn:喝。肱ɡōnɡ:由肩),\s\do5(膀到胳膊肘這一塊,泛指胳膊。義:名詞作動詞,合乎義。))))eq\f(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說:“君子心胸開朗而寬廣,小人常常局促憂愁。”)eq\b\lc\[\rc\](\a\vs4\al\co1(\o(\s\up7(坦:開朗、直率。蕩蕩:寬廣、寬敞。),\s\do5(長:總是,常常。戚戚:憂愁,哀傷。))))(以上“述而”篇)eq\f(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顏淵問什么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復)eq\f(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到周禮上,就是仁。一旦做到了這一點,天下人)eq\f(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就會贊揚你是個仁人了。實行仁德全在于自己,還能靠)eq\f(人乎哉?”,別人嗎?”)eq\b\lc\[\rc\](\a\vs4\al\co1(\o(\s\up7(克:克制、約束。一日:古今異義詞,古義,一旦;今),\s\do5(義:一天。歸:稱許、贊許。……哉:多用反問語氣。))))eq\f(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顏淵說:“請問實行仁德的綱目。”孔子說:“不合乎禮)eq\f(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要看,不合乎禮不要聽,不合乎禮不要說,不合乎禮不要做。”)eq\f(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顏淵說:“我雖然資質遲鈍,讓我照這些話去做吧!”)eq\b\lc\[\rc\(\a\vs4\al\co1(\o(\s\up7(其:代),\s\do5(詞,代))))eq\b\lc\\rc\](\a\vs4\al\co1(\o(\s\up7(實現仁的措施。目:綱目,詳細要點。敏:聰敏,聰),\s\do5(明。事:名詞作動詞,實踐,實行。斯:代詞,這些。))))(以上“顏淵”篇)eq\f(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孔子說:“君子有三件須要戒除的事:少年時,血氣還沒有)eq\f(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固定,要戒除的是女色;等到壯年時,血氣正旺盛,要戒除的是爭斗;)eq\f(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等到老了的時候,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的是貪欲。”)eq\b\lc\[\rc\](\a\vs4\al\co1(\o(\s\up7(及:等到。其:代詞,他。得:泛指),\s\do5(對財貨、名譽、地位、美色等的貪欲。))))(以上“季氏”篇)對應學生用書P5誦讀《〈論語〉十則》第一至三則,完成以下各題。eq\a\vs4\al([突破詞句])1.說明下列加點的詞語。(1)敏①于事而慎②于言①(靈敏,勤快)②(當心謹慎)(2)就①有道而正②焉,可謂好學也已③①(靠近,到……那里去)②(修正)③(通“矣”,句末語氣助詞)(3)三十而立(獨立,就是自己能夠自覺地依據周禮的要求處事)(4)七十而從①心所欲,不踰矩②①(聽從)②(超越準則)(5)由!誨女知之乎?(同“汝”,你)(6)知之為①知之,不知為不知,是②知③也①(就是)②(代詞,這)③(同“智”,聰慧,明智)2.翻譯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點。(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譯文: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舒適,對工作勤勞靈敏,說話當心謹慎。句式:介詞結構后置,“敏于事而慎于言”應為“于事敏而于言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譯文:我十五歲時在學習上立志。(或我十五歲時立志學習。)句式:介詞結構后置,“志于學”應為“于學志”。(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文: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種看法才是明智的。句式:推斷句,以“……也”為推斷句的標記。eq\a\vs4\al([要義探究])3.這三則是孔子關于學習的看法,從中可以看出孔子在學習方面有哪些主見?[明確]這三則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待學習有如下四點主見:(1)學習要用心致志,不要苛求生活條件的好壞,即“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2)學習要謹慎,要深化思索后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即“敏于事而慎于言”;(3)要擅長向有道德的人學習,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即“就有道而正焉”;(4)在學習的問題上,要有恒定的志向,才可以有肯定的作為,要虛心、誠懇,即“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4.孔子為什么主見“慎于言”?[明確]孔子主見“慎言”“訥言”,即少說話,說的時候要慎重,其緣由是:(1)孔子很重視言行一樣,說到做到,即“言忠信”“言思忠”,這樣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而假如愛說話,就難免言過其實,言行不一樣,于道德就有虧了。(2)孔子認為說話要擇取恰當時機,這樣才不會引起人的反感,也才能發揮作用。(3)孔子認為德是內,言是外,內在充溢自然能發之于外,外在卻不肯定對內在有所裨益,更反對巧語花言,“巧言令色,鮮矣仁”。誦讀《〈論語〉十則》第四至六則,完成下列各題。eq\a\vs4\al([突破詞句])5.說明下列加點的詞語。(1)敝①之而②無憾①(破,壞)②(連詞,表轉折)(2)愿無伐①善,無施②勞①(夸耀,炫耀)②(表明)(3)知者動,仁者靜(活躍)6.翻譯下面的句子。(1)老者安之,摯友信之,少者懷之。譯文:老人使他安逸,摯友使他信任我,少年人得到關懷、養護。(2)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譯文: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eq\a\vs4\al([要義探究])7.如何理解孔子的“老者安之,摯友信之,少者懷之”的志向?[明確]孔子的基本思想是“仁”,就是為人類生活所確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則,也就是以仁愛的精神協調人際關系,并由此解決社會問題。男女老少,每個人同等相處,安安分分,這是孔子所主見的最高的境界。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中“知之”“好之”“樂之”有何聯系與區分?[明確]這一則里的“之”字沒有說明是指什么,一般認為是指學問。知之、好之、樂之是三種不同的境界。了解,只是一般的關切;愛好,則是肯定的投入;只有以此為樂者,才將全部身心置于其中,也才會有真知灼見,會有所獨創,有所創建,有所成就,而這,正是知之者、好之者所無法相比的。孔子對于“知之”“好之”“樂之”作了明顯的境界層次區分。其實這三者也是有著親密聯系的。可以說“知之”是一種相識,“好之”是一種愛好,“樂之”是一種情感。假如一個人對某種事物沒有相識,就不會產生愛好,更談不上情感。相反,相識越深刻,愛好就越深厚,情感也就越豐富。9.孔子為什么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明確]孔子的這句話是從君子的人格修養上來說明智者與仁者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的品質特征的。“知者樂水”,是因為水具有絡繹不絕的動的特點,這同智者捷于應對、敏于事功的精神品質相類似,能夠引起智者精神上的共鳴。同樣,“仁者樂山”,是因為山矗立不動、寬厚育物的靜的特征同仁者寬厚愛人、鎮靜穩健的品質有相通之處,能給仁者帶來精神上的喜悅。誦讀第七至十則,完成以下各題。eq\a\vs4\al([突破詞句])10.說明下列加點的詞語。(1)飯①疏食②、飲水①(名詞活用為動詞,吃)②(粗糧)(2)克①己復②禮為仁①(克制,約束)②(回復,符合)(3)回雖不敏①,請事②斯③語矣①(聰敏,聰慧)②(實踐)③(這)11.翻譯下面句子,并探究句式特點。(1)克己復禮為仁。譯文: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復到周禮上,就是仁。句式:推斷句,以“為”作為推斷句的標記。(2)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譯文:用不正值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像浮云一樣。eq\a\vs4\al([要義探究])12.如何看待孔子對于富貴“于我如浮云”的思想?[明確]這種思想和儒家提倡的安貧樂道的思想一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封建統治者利用它要求被剝削的人民安于貧困,以鞏固封建制度;另一方面,在這個基礎上,形成發展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猛不能屈”,重視和堅守民族氣節、革命氣節的優良傳統。沒有“于我如浮云”的精神,就做不到富貴不淫;沒有“不改其樂”的精神,也就做不到貧賤不移。前一方面的影響是消極的;后一方面對于我們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主動作用。13.通過學習理解本課的學問,請結合“克己復禮”談談“仁”和“禮”是什么關系。[明確]“克己復禮”指克制自己,使言行都回復到周禮上。孔子希望通過人們的道德修養使人們自覺遵守禮的規定。關于“仁”“禮”關系,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是說明“仁”是“禮”的基礎;這里說“克己復禮為仁”則是說明“禮”又規定了“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禮”要以“仁”為基礎,靠“仁”來維護,離開“仁”,“禮”就徒具形式,而“仁”也正是為了維護“禮”,“仁”的詳細內容是由“禮”的要求來規定的,離開“禮”,“仁”就無所依托。“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一內一外,互為表里,緊密結合不行分割。對應學生用書P99一、基礎鞏固1.對下列各句中的加點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就有道而正焉正:正確B.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獨立C.愿無伐善,無施勞施:表明D.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敏:聰敏,聰慧解析:正:修正。答案:A2.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古之學者必有師B.及其壯也,血氣方剛廉頗者,趙之良將也C.克己復禮為仁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D.不義而富且貴冰,水為之,而寒于水解析:C項,動詞,為,是。A項,之,代詞;助詞,的。B項,也,表提頓語氣助詞,不譯;表推斷的語氣助詞。D項,而,表修飾;表轉折。答案:C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B.吾十有五而志于學C.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D.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解析:A項,“已”通“矣”;B項,“有”通“又”;C項,最終一個“知”通“智”。答案:D4.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項句式特點不同的一項是()A.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B.敏于事而慎于言C.克己復禮為仁D.是寡人之過也解析:B項為狀語后置句,其他三項均為推斷句。答案:B5.名句名篇填空。(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________________。(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及其壯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敏于事而慎于言(2)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3)非禮勿言非禮勿動(4)血氣方剛戒之在斗6.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愿車馬衣輕裘與摯友共敝之而無憾。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的道德行為,這樣可以說是寵愛學習了。(2)(我)情愿把我的車馬衣服拿出來與摯友共同享用,用壞了也不埋怨。(3)君子心胸開朗而寬廣,小人常常局促憂愁。二、閱讀提升(一)課內閱讀閱讀文本選段,完成7~9題。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愿車馬衣輕裘與摯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愿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愿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摯友信之,少者懷之。”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7.下列各組句子中,全能表現孔子“仁”的思想的一項是()①老者安之,摯友信之,少者懷之②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③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④非禮勿視,非禮勿聽⑤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⑥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②⑤⑥解析:⑤不是孔子的話,是顏淵準備實踐“克己復禮”;⑥是對年輕人的告誡。答案:C8.下列各項中,對上面《論語》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引導弟子顏淵、子路各自表達他們的志向,而孔子也抒發了自己的理想,顯現了他高尚的人格和寬宏的胸懷。B.在師生對話中,三人志愿不同,境界也有高下。子路性情豪爽,講話魯莽,只講摯友義氣,境界最為低下。C.師生之間在和諧的氣氛下相互學習和砥礪,有切磋,有請益,諄諄教導,很自然地呈現出了孔門教與學的情景。D.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年人得到安養,摯友間以誠相待,少年得到關愛,其關注的層面更為廣袤,志向更加高尚。解析:子路性情豪爽,重摯友情意,也是一種高尚的人格。答案:B9.如何評價子路、顏淵、孔子的“言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在三人“言志”的語言中,顯出了他們不同的特性。子路搶先回答,急躁而不謙讓,神情、特性躍然紙上;顏淵則表現出溫文、舒緩的儒雅風度,內容上顯示其極其重視德行修養,語勢上顯出他是一個謙謙君子;孔子看法莊重,語調舒緩,完全是長者風范。“言志”的三句話簡明、精確、含蓄而內蘊豐富,極具啟發性。(二)課外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題。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于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子貢色作。孔子曰:“賜,爾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曰:“然。非與①?”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貫之②。”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子貢入見。孔子曰:“賜,《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子貢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曰:“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③,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見。孔子曰:“回,《詩》云:‘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于此?”顏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④。”于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選自《史記·孔子世家》)[注]①非與:莫非不是嗎?②一以貫之:用一個基本道理把學問貫穿起來。③稼:種莊稼。穡:收莊稼。④宰:家臣,總管。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A.楚救陳,軍于城父軍:駐扎B.君子亦有窮乎窮:困厄C.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順:合乎人意D.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病:苦痛解析:病:擔憂,憂慮。答案:D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B.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C.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D.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解析: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答案:B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這是孔子周游列國過程中的一個故事:孔子準備去楚國應聘,陳和蔡的執政大夫唯恐孔子被楚重用對自己不利,就發兵把孔子和他的隨從學生包圍在曠野上。面對斷糧挨餓的逆境,孔子在病中仍彈琴歌頌并指責教化那些信念不足的學生。后來楚王發兵來迎接,孔子才得以脫險。B.面對斷糧挨餓的逆境,孔子也產生了悲觀心情,發出“吾道非邪”的疑問。只因顏回的一番答話才使他重新振作起來。C.對于“為什么淪落到這個地步”,子路認為:主見不被別人接受,是由于自身在仁、智方面不到家,所以別人看不起。子貢認為:主見不被接受,是由于老師把標準定得太高,別人接受不了,應當降低要求。雖然角度不同,但都對孔夫子之道表示質疑,表現了二人“窮”境之中的信仰危機,所以遭到了孔子的指責。D.顏回認為正確的主見不被人家接受,自己仍堅持下去,這才顯出君子的修養。顏回對孔子的回答,做到審時知事而又篤信其道堅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貫之”的思想。孔子聽了顏回的爭論感到欣慰,并許諾將來讓顏回擁有很多財產,自己愿給他當管家。解析:A項,說“孔子在病中仍彈琴歌頌”不符合原文,原文是“從者病”,且“病”在此并非“生病”的意思。B項,說“孔子也產生了悲觀心情,發出‘吾道非邪’的疑問”一句不符合原文。原文多處表現孔子對自己“道”的堅信不疑,所以B項的評述是不正確的。D項,后半句是對原文“使爾多財,吾為爾宰”的誤會,其中“使”是“假使”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假使你擁有很多財產,我給你當管家”。答案:C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還會有王子比干?(2)老師的學說極其宏大,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容得下您。老師是否可以略微降低一點兒標準呢?(3)老師的學說已經宏大美妙而不被接受,這是當權者的恥辱。參考譯文:孔子遷居到蔡國的第三年,吳國軍隊攻打陳國。楚國出兵援救陳國,駐扎在城父。聽說孔子在陳國、蔡國之間,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準備前往拜見回禮,陳國、蔡國的大夫謀劃說:“孔子是個賢人,他所諷刺抨擊的都切中諸侯的弊病。如今他許久停留在陳國、蔡國之間,眾大夫所作所為都違反仲尼的心愿。如今楚國是大國,派人前來聘請孔子。倘如孔子在楚國被起用,我們這些在陳國、蔡國主事的大夫就危急了。”于是就共同調發役徒將孔子圍困在野外。孔子沒法行路,斷絕了糧食。隨從的弟子乏累不堪,餓得站不起來。但孔子仍講習誦讀,演奏歌頌,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子路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窮困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窮困而不動搖,小人窮困就胡作非為了。”子貢怒氣發作。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個博聞強記的人嗎?”子貢說:“是。莫非不是嗎?”孔子說:“不是啊。我是用一個思想貫穿于全部學說中。”孔子知道弟子們有怨恨之心,就召見子路而詢問道:“《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疲于奔命在空曠的原野。’我們的學說莫非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么淪落到這個地步?”子路說:“猜想我們還沒有達到仁吧!所以別人不信任我們。猜想我們還沒有達到智吧!所以別人不實行我們的學說。”孔子說:“有這些緣由嗎?仲由,(我打比方給你聽,)假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還會有伯夷、叔齊?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還會有王子比干?”子路出去,子貢入門進見。孔子說:“賜啊,《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疲于奔命在空曠的原野。’我們的學說莫非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么淪落到這個地步?”子貢說:“老師的學說極其宏大,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容得下您。老師是否可以略微降低一點兒標準呢?”孔子說:“賜,優秀的農夫擅長播種耕耘卻不能保證獲得好收成,優秀的工匠擅長工藝技巧卻不能迎合全部人的要求。君子能夠修明自己的學說,用法度來規范國家,用道統來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證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自己奉行的學說卻去追求被世人收容。賜,你的志向太不遠大了!”子貢出去,顏回入門進見。孔子說:“回啊,《詩》中說:‘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卻疲于奔命在空曠的原野。’我們的學說莫非有不對的地方嗎?我們為什么淪落到這個地步?”顏回說:“老師的學說極其宏大,所以天下沒有國家能容得下您。即使如此,老師推廣而實行它,不被容納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納,然后才現出君子本色!老師的學說不修明,這是我們的恥辱。老師的學說已經宏大美妙而不被接受,這是當權者的恥辱。不被容納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納,然后才現出君子本色!”孔子興奮地笑道:“有道理啊,顏家的孩子!假使你擁有很多財產,我給你當管家。”于是孔子派子貢到達楚國。楚昭王發兵來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脫險。三、語言表達14.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句是()A.詢問:家嚴大人今年高壽?多年不見,甚為掛念,過兩天我肯定登門探望。B.書信:畢業之后,學生垂念恩師。值此春節到來之際,謹祝恩師節日歡樂,萬事如意!C.請柬:新居落成,我明天搬遷,為答謝您的慶賀,特于府上備下薄酒,恭請光臨。D.通知:茲定于6月5日下午3時在報告廳召開高考考務會,請全體工作人員按時參與。解析:A項,家嚴:又稱“家君”“家尊”。是在別人面前對自己父親的謙稱。B項,垂念:指上對下掛念,也用做敬辭,指別人對自己掛念。C項,府上:敬辭,稱對方的家或老家。答案:D15.高一年級將舉辦“讀《論語》,談交友”讀書溝通會,擬向參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