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課件 8環境演變學習資料_第1頁
自然地理課件 8環境演變學習資料_第2頁
自然地理課件 8環境演變學習資料_第3頁
自然地理課件 8環境演變學習資料_第4頁
自然地理課件 8環境演變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地理(自然)環境演變蓬萊的仙女麻姑對王遠說:“自從得了道接受天命以來,我已經親眼見到東海三次變成桑田。剛才到蓬萊,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時期淺了一半,難道它又要變成陸地了嗎?”王遠笑曰:“圣人皆言,東海行復揚塵也。”

——滄海桑田的故事中國環境演變

我國自然環境演變的復雜性在世界上處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我國復雜地理環境受到全球性一般過程的影響季風環境、強烈的新構造運動等區域性因素的控制經過長期演變而成的。內容概要一、第三紀前的發展過程二、第三紀的發展過程三、第四紀環境演變四、全新世的環境演變中國大陸是由若干大小不等的剛性陸塊與碰撞帶在長期的地質演化中拼合而成的第三紀前形成統一的中國陸塊和新華夏系構造體系的發育。一、第三紀之前的發展過程1、太古宙(36-25億年BP)古海洋環境薄弱的地殼頻繁的巖漿活動古陸核形成

迄今在中國發現的最古老的陸殼與地球最古老陸殼年齡相當。冀東遷西巖群中最古老巖石:37.2-36.5億年遼寧鞍山花崗巖古陸殼:38億年2、元古宙25-5.5億年BP中國古地臺構成中國大陸主體的陸塊基本上都在元古宙定型并在大洋中漂移,互不相屬。華北地臺塔里木地臺華北地臺面積約170萬km2塔里木地臺揚子地臺遷西/阜平/五臺/呂梁/晉寧等地質構造運動元古宙前環境缺氧到貧氧的氣圈和水體太古宙元古宙5.43~4.10億年BP加里東運動4.1~2.5億年BP3、古生代5.5-2.5億年BP古陸擴大向陸地環境轉換中國及其鄰區陸塊開始相互漂移、碰撞、拼接、聚合的復雜時期。世界上是泛大陸時期(岡瓦納古陸/勞亞古陸)古秦嶺古昆侖古雪峰山華夏板塊中朝板塊揚子板塊5億年前早古生代(三葉蟲)4億年前晚古生代(魚類)3億年前晚古生代(兩棲類)2億年前晚古生代(爬行類)生物界飛躍2.5~2.08億年BP4、中生代2.5億年-65Ma.BP現代地理格局基本奠定世界上聯合古大陸解體印支期是中國各陸塊碰撞聚合規模最大的時期,中國3/4以上的面積聚合6千萬年BP結束南海北陸,形成大陸環境,南北分異山川交錯,盆地相間,東西分異1億年前中生代(恐龍)氣候暖熱,濕度變化大(紅色巖系和石膏等沉積),重要成煤時期。經過地史期多次的聚合碰撞,地殼巖層記錄了多旋回的構造變形二、第三紀的發展過程第三紀65-2.5MaB.P青藏高原隆升是最重大的事件1.青藏高原階段性隆升在印亞碰撞后,進入造山運動、斷裂、巖漿活動為主的全新發展階段。3期階段性隆升:30MaBP之前(古近紀):青高<2000m隆升,形成的夷平面現處于5500m的山頂或者少數河谷區,稱為山頂面。23-15MaBP(新近紀):青藏高原約2000m,喜山抬升成山。高原地貌輪廓顯現。夷平為1000m,現位于4000m位置,構成了高原及其周邊山地主體,稱為主夷平面。3.6MaBP以來(上新世及第四紀):強烈快速隆升,從1000m的夷平面達到2000m,第四紀后最終成為今天海拔4000-4500m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西部印歐板塊相撞,特提斯海(古地中海)封閉。強烈擠壓促使青藏地區整體抬升,喜山褶皺隆起,但早期海拔僅1000m左右。西北地區板塊北移擠壓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斷塊山地巨大沉陷盆地古生代褶皺帶基底穩定的地塊賀蘭山龍門山以西大興安嶺-太行山-武陵山一線的構造分界意義,燕山運動時已經逐漸明顯(太平洋板塊俯沖—中生代侏羅紀1.8億年前—新華夏式運動—盆嶺構造)。東部喜山運動時,此線以西作擠壓整體隆升;以東以拉伸斷陷沉降為主,火山活動普遍。中生代邊緣海屬于亞歐大陸東緣一部分,進入新生代,東部發生拉伸開裂、地殼由厚變薄的過程,形成邊緣海。東部邊緣海盆發展是喜山運動產物。古海洋消失歐亞大陸增大海陸對比增強西部干旱化加強季風環流行星風系環流東西自然帶干濕分異東部亞熱帶干旱區消失東部濕潤區全球氣溫降低,亞熱帶植被向南退縮東北部已經屬于暖溫帶,相當于現今的華北秦淮的氣候分界意義開始明顯化西北發展了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帶.古近、新近紀之交22MaBP替代青高由于高原高度不大≤2000m,仍保持了暖溫帶-亞熱帶森林灌叢的面貌。2.古季風22MaBP前后古季風出現,并逐步增強,尤其8-7Ma。3、自然帶的演變第三紀時氣候普通比現在溫暖自然帶的分布與現今不同,總體是呈北西-南東走向。但后期季風出現,自然帶東西分異顯現c上新世,遼寧西部的朝陽、北票附近,紅土層(三趾馬紅粘土)普遍發育,已經延伸到42ON附近。B中新世,山東山旺(36.5ON)硅藻土中含暖溫帶落葉闊葉林類型及亞熱帶常綠和落葉闊葉樹種,相當于現代的北亞熱帶。溫暖證據

a始新世中期,遼寧撫順(接近42ON),含煤系植物群中,含水杉屬化石,水松、銀杏、油杉等種屬豐富,相當于現代亞熱帶氣候,按照現代地帶推算,向北推移10個緯度以上。古近受副高的控制濕潤亞熱帶暖溫帶寬闊的亞熱帶干旱帶與當時的古緯度走向一致濕潤熱帶亞熱帶67-25MaBP新近全球氣溫降低,季風加強25-2MaBP干旱帶三、中國第四紀環境演變第四紀歷時250萬年,在這樣短暫的時期內,我國自然地理環境發生了許多重大變化。1.新構造運動與現代地形輪廓的形成2.現代季風的形成和溫帶荒漠的擴展3.黃土堆積4.第四紀氣候的冷暖變化5.海平面變化6.生物群和自然地帶的變化定形1.新構造運動與現代地形輪廓的形成3.6MaBP以來的3個快速抬升階段1.青藏運動(3.6-1.7Ma):在2.6Ma后即第四紀,青高主體達2000m以上,形成青高基本輪廓。2.昆黃運動(1.1-0.6Ma):高原3000m以上,山地4000m以上。昆龍隆起,黃河溯源入青高為標志。奠定了現代青高基本面貌。高原進入冰凍圈。3.共和運動(0.15Ma):青高平均海拔到現今4500m,喜山超過6000m。現代地貌格局形成。青藏高原:大幅整體隆升,四大地形階梯的顯著差異。在各臺階內,受次級北北東正斷層控制,形成條塊隆起和斷陷盆地。西北地區:山體線形強烈隆起,盆地拗陷,高山大盆。天山差異性隆升,逆沖推覆,走滑運動為特征,主要山峰海拔達到4-6千米。山區內形成與山體走向一致的斷陷盆地和谷地。青高以東二級階梯分界以西:沿斷裂整體抬升。中生代發育的盆地(二連、鄂爾多斯、四川、楚雄),隨著隆升轉為剝蝕區。秦嶺強烈隆起,成為重要自然地理界限。高原內,由于斷裂活動形成斷陷盆地,沉積厚層黃土、河湖相沉積。二級階梯分界以東:除丘陵低山區輕中度抬升外,屬于廣大沉降區,廣闊的大平原。東部地貌受燕山運動中奠定的新華夏構造體系控制。現代地形輪廓的形成于此同時,現代大江大河水系也開始形成演變。2.現代季風的形成和溫帶荒漠的擴展

約2.4MaBP,青高到2km,大氣環流發生質變。2000m臨界高度,青高熱力動力作用凸現。現代季風環流形成。現代季風我國三大自然地理區分異的基礎。1月份D表示低壓G表示高壓7月份數值模擬2000夏季青藏低壓和印度低壓疊加,使夏季風加強。2000冬季:青藏高壓和蒙古高壓疊加,冬季風勢力加強。從而季風環流加強。動力作用阻斷來自南部印度洋的水汽進入西北,造成西北干旱。西來的天氣系統受阻減弱,西北部干旱繼續加劇。冬季北部冷空氣(冬季風)受阻,干冷空氣不能順利南下,而下沉聚集西北內陸,西部地區干旱加劇。冬半年對西風分支,10月建立,4-5月退出。動力作用北側成脊,盛行下沉氣流南側成槽,西南干暖濕氣流東南側成靜風區青藏高原與新疆干旱區之間產生的這種地區性環流使得青高以北夏季受下沉氣流控制。古河網密布,但現在年降水不足100mm。西北地區干旱化區域干旱化溫帶荒漠擴張冬季風干冷強大西北沙漠形成于第四紀,并有擴展趨勢。亞熱帶的紅色沙漠轉變為黃色沙漠。衛星影像上看到多條古湖岸線退縮過程。內蒙古干旱化邊緣山地降水增多,但內部寒旱化外流變內流淡水變咸水有多條古湖岸線高出現代湖水10-100m第一次硫酸鹽成鹽期第二次鉀鈉鹽成鹽期,干旱加劇。青藏高原寒旱化黃土是干冷環境產物。黃土分布前期范圍小于后期范圍,表明干旱加劇。馬蘭黃土范圍擴大到整個黃土高原以至長江下游。分布范圍: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午城黃土華北地區干旱化上部下部3.黃土堆積

2.5

Ma早更新世午城黃土0.73Ma中更新世離石黃土0.14Ma晚更新世馬蘭黃土

標準剖面洛川-寶雞-西峰蘭州九州臺(326m)

黃土沉積速率增大、粒徑變粗、沉積范圍擴大。干冷期粉塵堆積,溫濕期生物過程旺盛,發育土壤。在冬季風日趨加強的條件下,黃土由粉沙粒級占優勢的物質沉積而成。4.第四紀氣候的冷暖變化

氣候的冷暖變化,出現冰期與間冰期的旋回米蘭科維奇理論地球軌道參數的周期變化偏心率周期:412ka、100ka地軸傾斜率周期:41ka歲差周期:23ka、19ka小資料:整個地質時期地球氣候曾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反復有過幾次大冰期,其中最近的三次大冰期即震旦紀大冰期、石炭—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在三次大冰期之間為溫暖的大間冰期氣候。寒冷的冰期同溫暖的間冰期相比是短暫的,在整個地球氣候史中,90%以上的時期為溫暖氣候,比現在溫和。第四紀Q氣候最大特點:全球性氣候的劇烈波動冰期黃土風沙堆積,間冰期古土壤形成。共記錄37次冷干-暖濕旋回。5.海平面變化

全球性冰期-間冰期氣候波動是導致全球海面升降的主要原因。2全新世海侵范圍明顯超過晚更新世。海面變化三個階段:6ka前急劇上升,6-5ka最高海面,高于今1-3m,5ka來相對穩定或微微下降。末次冰期極盛后,氣候變暖,海面急劇上升第四紀生物界的面貌和現代生物界基本相似,穩定。6.生物群和自然地帶的變化

但由于氣候變遷、冰川進退的影響,生物群也發生了一些遷徙與分化,一些陸上哺乳動物的某些種屬因而滅絕。植被有冷暖型交替的特點。第四紀古人類三、全新世的環境演變末次冰期——第四紀的更新世內發生的最近一次冰河時期。末次冰期約于11萬年前開始,于前9600-9700年完結。于這段期間,曾出現幾次冰川的前進及消退,最盛期發生于約1.8萬年前。末次冰期的中心——位于北美洲及歐亞大陸的大片大冰原。阿爾卑斯山、喜瑪拉雅山及安地斯山脈也都被冰所覆蓋,而南極仍保留結冰。加拿大及美國北部差不多都是冰,被巨大的羅倫太德冰原所覆蓋。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Dryas)——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過渡的急劇升溫過程中最后一次快速降溫變冷事件。它以丹麥Allemd冰緣沉積物中發現的北極苔原植物仙女木(DryasOctopetala)命名。當時在北大西洋和格陵蘭地區表現最為強烈,已進入快速消融的不穩定大陸冰蓋又發生短期的再擴張,并在其外圍留下一道明顯的但不連續的冰磧。新仙女木事件的年代——約出現于12.9kaBP-11.5kaBP。原因:非軌道事件。爆炸的彗星所產生的碎片可能落進了地球的冰原中,導致冰原大面積融化。融化的水流向大西洋,對包括墨西哥暖流在內的大西洋水流造成破壞,全球海洋中的溫鹽環流關閉,從而導致地球在此后長達1000年再度陷入冰天雪地中,對亞洲和歐洲早期人類文明的發展造成了破壞。全新世大暖期小冰期全新世1.全新世氣候波動明顯。早期增暖、中期溫暖、晚期轉冷。2.全新世氣候旱化趨勢明顯,自公元前2世紀以來北方干旱年份出現頻率不斷增加,湖泊、沼澤的縮小、消亡或鹽化。

寒暖交替時期1.4-1.9ka8ka-2kaB.P.升溫期降溫期突降溫事件發生在8.4ka

全新世大暖期全新世約8.2-2kaBP前后,氣溫、降水和海面上升均達到頂點,自然植被帶向北推移,土壤的成土作用增強.東部年平均氣溫普遍較現代高2℃。冬季1月平均氣溫高于現代3-5℃。青高增幅最大,高4-5,東部高2.5℃。夏季風影響范圍比今向西向北擴張。末次盛冰期夏季極鋒位置在黃河中游地區,而在大暖期曾北進到45°N以北。現代夏季風影響的北界比此期偏南5個緯度左右。各地降水量也有不同幅度增大,秦淮以北青高年降水量比現今約多100-200mm

,南方年降水比今多200mm左右。

全新世模擬圖14世紀后至20世紀初,我國經歷了500年的寒冷時期。特別是16世紀初、17世紀末及19世紀中期為三個冷期。

小冰期(1.4-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