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語文閱讀題突破之古詩文閱讀(五)詩歌鑒賞表達技巧題(解析版)_第1頁
新高考語文閱讀題突破之古詩文閱讀(五)詩歌鑒賞表達技巧題(解析版)_第2頁
新高考語文閱讀題突破之古詩文閱讀(五)詩歌鑒賞表達技巧題(解析版)_第3頁
新高考語文閱讀題突破之古詩文閱讀(五)詩歌鑒賞表達技巧題(解析版)_第4頁
新高考語文閱讀題突破之古詩文閱讀(五)詩歌鑒賞表達技巧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4古詩文閱讀(五)

考點05鑒賞詩歌表達技15類考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小題。

山中聞杜鵑'2

洪炎

山中二月聞杜鵑,百草爭芳已消歇。

綠陰初不待重風,啼鳥區區自流血。

北窗移燈欲三更,南山高林時一聲。

言歸汝亦無歸處,何用多言傷我情。

【注】建炎三年十一月,金兵入侵洪州(今南昌),洪炎南下避居金溪。

14.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照應標題,交待了“聞杜鵑”的地點和時間,而杜鵑的啼鳴聲為全詩奠定了情感基調。

B.前兩聯通過對杜鵑、百花、綠陰的描寫,展現南國春意將盡的景象,寄寓詩人深沉的情思。

C.頸聯屬對工整,與晚唐徐涂“故山望斷不知處,柄蜴隔花時一聲”兩句所營造的意境不同。

D.全詩緊扣“山中聞杜鵑”展開,筆力集中,語言樸素自然,形象鮮明生動,情感真摯動人。

★15.詩歌尾聯表達精妙,請作簡要賞析。

【答案】

14.C

15.①前一句運用擬人手法,將杜鵑人格化,寫出杜鵑流落異鄉而不得歸的悲傷,寄寓了作者的同情。②

后一句綜合運用擬人和反問的手法,借詩人對杜鵑的“埋怨”,寫出了詩人有家不能歸的悲痛。③兩句詩

由物及己,將杜鵑的悲啼與詩人的思鄉融為一體,物我兩傷,感情更為深沉。

【解析】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C.“意境不同”錯。都通過杜鵑的啼叫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可見頸聯與晚唐徐涂

“故山望斷不知處,鵬蜴隔花時一聲”的意境相同。

故選C。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尾聯”言歸汝亦無歸處,何用多言傷我情”,詩句大意是,如今金兵南侵楚,歸路阻塞,杜鵑聲聲催歸,

它自己又何處歸去呢(民間傳說杜鵑產自西蜀),又何必多言使我徒然傷感。上句“言歸汝亦無歸處”中

稱杜鵑為“汝”是擬人手法,此句仿佛作者正在與杜鵑對話,杜鵑鳥的啼叫仿佛在催人歸去,然而作者認

為,你催別人歸去,你自己的家又在哪里呢?表達了對杜鵑流落異鄉而不得歸的同情;

而下句”何用多言傷我情”,“多言”仍是把杜鵑擬人化,認為它的啼叫是多嘴多舌;同時此句語氣上又

是反問,因為杜鵑的啼叫觸動了作者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借對杜鵑的“埋怨”寫出了詩人有家不能歸的

悲痛;

一般詩人都是由物及己,而此句進一層寫出了由己及物,因為自己內心對故鄉的傷痛,讓他不忍聽杜鵑的

啼叫,進而設想杜鵑也和自己一樣流落異鄉不得歸家,這樣的物己兩傷,使得感情更為深沉。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臨江仙①

陳與義

高詠楚詞酬午日,天涯節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紅。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

萬事一身傷老矣,戎葵②凝笑墻東。

酒杯深淺去年同。試澆橋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①此詞是宋室南遷,作者在避金兵流寓湖湘逢端午感懷而作。②戎葵:即

蜀葵,夏日開花,有向陽特性。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的開頭體現了作者流落他鄉時的感傷,所以他只能用高聲吟詠楚辭來慶祝

端午節。

B.作者用鮮艷的榴花和鮮紅的舞裙對比,表現了對往日歌舞宴會生活的懷念與

向往。

C.作者借蜀葵向陽的特性,表達了他雖一身傷老但始終滿懷對祖國的熱愛與忠

貞之情。

D.最后三句寫了作者對時間流逝的感喟以及憑吊屈原所體現出的懷舊心情、愛

國情感。

★2.“萬事一身傷老矣”與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憑誰問:廉

頗老矣,尚能飯否”在情感的抒發上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

1.A

2.①“萬事一身傷老矣”一句,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發對自己年華老去

的悲嘆和報國無門的憤懣。

②辛棄疾的“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用典故抒情,表達了自己不服

老、愿為國效力的情感,以及對奸佞誤國的憂慮和痛恨。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詞內容,評價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A.“慶祝端午節”錯誤,“酬”指”對付、打發”,這里有度過之意。故選A。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體會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萬事一身傷老矣”意思是:萬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這一聲長嘆,

包涵了作者對家國離亂、個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歡娛都已成往事。

“老矣”包含著年華老去的悲嘆、報國無門的憤懣之情,運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意思是:還有誰會問,廉頗老了,飯量還好

嗎?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故用得很貼切,內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自己

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

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

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

赫赫戰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背井,雖愿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

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

壯志不能實現。由此可見,辛詞以廉頗之典故,表示自己不服老,有為國效力的愿

望和能力,以及對奸佞惑君誤國的憂慮和痛恨。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

鷺鷺

賈島

求魚未得食,沙岸往來行。

島月獨棲影,暮天寒過聲。

墮巢因木折,失侶遇弦驚。

頻向煙霄望,吾知爾去程。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鷺鷺捉不到魚而在沙岸上徘徊,暗指詩人自身因科舉考試屢遭失敗的

尷尬。

B.頸聯通過寫鷺鷺巢穴被毀,痛失伴侶,寫出鷺鷺無家無親、孤獨寂寞的悲慘

處境。

C.尾聯寫鷺鷺在云霄中頻頻向天凝望,借以抒發詩人受挫后絕不放棄希望的不

屈精神。

D.全詩托物言志,隱喻了詩人懷才不遇、窮困潦倒之境遇,揭示出無法實現理

想的悲劇。

★2.本詩頷聯歷來被人稱贊,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

1.C

2.①頷聯運用視聽結合的手法,②描寫鷺鷺在島上獨自棲息,只有自己孤獨的

影子相伴,傍晚時分,天氣寒冷,只聽得到冷風吹過的聲音,③營造出寂寞凄涼的

氛圍,從而借鷺鷺沒有同伴的孤獨,暗示自己孤立無援的生活現狀。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借以抒發詩人受挫后絕不放棄希望的不屈精神”錯誤。尾聯寫詩人無路可

走,進退維谷。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頷聯運用視聽結合的手法,“島月獨棲影”為視覺,描寫鷺鷺在島上獨自棲息,

只有自己孤獨的影子相伴;“暮天寒過聲”是聽覺,描寫傍晚時分,天氣寒冷,只

聽得到冷風吹過的聲音。

寫鷺鷺獨自棲息,傍晚寒氣逼人,營造出寂寞凄涼的氛圍;通過寫出鷺鷺的蒼

涼之感,暗示自己孤立無援的生活現狀,表示自己的孤寂煩悶之情。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各題

齊安郡中偶題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

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

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試題:

(1)這兩首詩描寫的都是時刻的景色,均以荷與為詩歌的

主要意象。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

【試題解析】:

兩首詩都是寫景詩,兩詩的后兩句的描寫對象都是荷,但表達的思想情感卻不

同,比較鑒賞要求一是求同,兩詩中寫荷花“相倚恨”、“暮猶怕熱”,都用了

擬人的表現手法。

【答案】

(1)傍晚西風

(2)擬人表現手法。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

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

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

趣。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

唐多令?惜別

(宋)吳文英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

縱芭蕉不雨也颼颼。

都道晚涼天氣好;有明月、怕登樓。

年事夢中休,花空煙水流。燕辭歸、客尚淹留①。

垂柳不縈②裙帶住,漫長是、系行舟。

【注】①淹留:停留。②縈:旋繞。

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或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縱使天氣涼爽,詩人卻會因“有明月”而“怕登樓”,正是明月勾起了他的離愁

另U緒o

B.“花落煙水流”既寫秋景,又喻年華,兼有二義之妙,也反映作者飄泊無歸的處

境。

C.“裙帶”代指離去的伊人,詩人埋怨垂柳不去挽留,看似無理,實則情真意切。

D.全詞緊扣“惜別”一題來展開,著筆精工巧致,節奏舒緩綿長,情感真摯動人。

★2.詞中劃線句歷來為人稱道,試從不同角度進行賞析。

【答案】

1.D

2.①內容上,點明了時節(秋),人物身份(離人),人物心境(愁),語句

簡短卻含義豐富。

②手法上,采用設問,在一問一答中表明詩人因秋而生愁;又化用字謎(或拆

字法),把愁拆成“心上秋”,新穎別致卻不顯突兀。

③情感上,詩句以“愁”奠定全文感情基調,抒發了飄泊羈旅的離思之苦。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賞析的能力。

D.“著筆精工巧致,節奏舒緩綿長”錯誤,這首詞不用典故,不事雕琢,著筆

簡潔;上闋寫羈旅秋思,下闋寫懷念遠人,發語恰到好處,節奏明快。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

詩句意思是,怎樣合成一個“愁”,是離別之人的心上加個秋。

內容上,“秋”字點明了時節是秋天,“離人”表明人物身份,“愁”點明人

物的心境,前二句先點“愁”字,語帶雙關。從詞情看,這是說造成這些愁情的,

是離人悲秋的緣故,秋思是平常的,說離人秋思方可稱愁,語句簡短卻含義豐富。

手法上,兩句一問一答,采用設問,開篇即出以唱嘆,表明詩人因秋而生愁;

從字面看,又化用字謎,“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

字謎游戲,新穎別致卻不顯突兀,命意有出奇制勝之處。

情感上,“心上秋”三字,表明心靈上的悲涼與秋深之時的冷落相感應,才令

人更為愁苦;而“離人”更是滿懷的羈旅漂泊思鄉之苦。詩句以“愁”奠定全文感

情基調,抒發了飄泊羈旅的離思之苦。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列兩小題。

桃天

《詩經》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黃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茶秦③。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①歸:出嫁。②黃(fen):果實碩大的樣子。③藁(zhen)藁:草木茂盛的

樣子。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第一章以鮮艷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輕嬌媚。其中“桃之夭夭”,以豐富繽紛的象征意蘊開篇,撲面而來的

嬌艷桃花,使詩歌產生一種強烈的色彩感。“灼灼其華”,簡直可以說桃花已經明艷到了極致,達到刺目的程

度了。

B..“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不僅巧妙地將“室家”變化為各種倒文和同義詞,而且反復用“宜”字。

一個“宜,,字,揭示了新嫁娘與家人和睦相處的美好品德,也寫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給新建的家庭注人新鮮的血

液,帶來和諧歡樂的氣氛。

C.第二章則是寫婚后的美好生活。桃花開后,自然結果。詩人說桃子結得又肥又大,象征著祝福新娘早生

貴子,兒孫滿堂。

D.D.第三章以桃葉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興旺發達。以桃樹枝頭的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來象征新娘嫁妝之

多之盛,堪稱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詞。

E.全詩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作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

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自然渾成,融為一體。

★(2)本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案】(1)CD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能力。C項,“第二章則是寫婚后的美好生活”錯誤,這一章是表示對婚后生活的

祝愿。D項,“桃樹枝頭的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象征的是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滿幸福。

(2)

比興。以桃設比,以嫩紅的桃花、碩大的桃子、茂盛的桃葉比喻新娘的美麗容貌、多子多福、家族興盛,

聯想巧妙,形象生動;以“桃之夭夭”起興,通過鋪墊和渲染引出下文,熱烈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娘的贊美和祝

福。不僅豐富了詩歌的內容,而且增強了詩歌的意蘊,產生了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由注釋可知,這是一首女子出嫁時人們為其祝福的詩歌。全詩

以桃設喻,以桃的花、實、葉來比喻新娘的容貌、后代、家族,這是比的手法。三章均以“桃之夭夭”起興,

引出對新娘的贊美和祝福,這是興的手法。答題時,要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其手法的運用及其藝術效果。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兩小題。

揚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茸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

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

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詞開頭就點出“名都”“佳處”,反襯了下文今日揚州城的破敗荒涼。

B.“猶厭言兵”的“厭”字,很恰當地寫出了人們痛恨戰爭和傷亂之情。

C.“杜郎俊賞……難賦深情”幾句直抒胸臆,抒發了自己撫今追昔的深沉感情。

D.本詞下片善于化用杜牧的詩境入詞,用虛擬的手法,使其波瀾起伏,余味不盡。

(2)★請從藝術手法上賞析“過春風十里,盡若麥青青

【答案】?⑴C

【解析】

“直抒胸臆”錯,詞人是借助杜牧的典故,表達了自己撫今追昔的深沉感情。屬于間接委婉達意。

(2)

①用典:“過春風十里”化用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表現昔日的繁華。②虛實結合:“過春

風十里”象征昔日的繁華,此處為虛寫。“養麥青青”為實寫今日的蕭條冷落。③對比:上下兩句今昔對照鮮

明,突出了今日揚州荒涼不堪的景象。

【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藝術手法分析。“過春風十里,盡養麥青青”意思是當年垂柳夾道、春風彌漫的十里街衢,如今

卻是一片自生的養菜和野麥,青色無限。這又襯托出,這里的居民大都在戰亂中死亡或逃散,幾乎看不到

人們活動的跡象。“過春風十里”是化用杜牧的詩句“春風十里揚州路”,上下句今昔對比,以前的揚州繁華熱

鬧,而如今只有一些野生的養菜和野麥,一片荒涼。回憶以前的揚州是虛寫,“菩麥青青''是詞人眼前之景,

是實寫。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

晚泊牛渚①

劉禹錫

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

殘霞忽變色,游雁有馀聲。

成鼓音響絕,漁家燈火明。

無人能詠史②,獨自月中行。

[注釋]①牛渚,古渡口,即現在的采石磯。詩人調官途中經過此地。②詠史指的是東

晉時代出身貧寒的袁宏,因善詠史詩而被鎮守牛渚的鎮西將軍謝尚提攜發跡的故事。

★(1).簡析第二聯中景物描寫的手法。

★(2).請從借典故抒情的角度,簡析尾聯的思想感情。

【答案】⑴

頷聯采用了視聽結合、動靜結合的手法,描寫了殘霞變色、遠雁哀鳴的景色,渲染了一種寂寥、凄清的傷

感情調。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殘霞色是視覺,游雁聲是聽覺,視聽結合;殘霞是靜景,游雁是動靜,動

靜結合。另外要回答出本聯描繪了一幅什么景象,渲染了什么樣的情感。

(2)

該聯表面上是說當世沒有人能詠史,因而不必希望遇到謝尚,實則借袁宏因詠史而得謝尚提攜的故事,抒

發自身雖有才華卻無人賞識的傷感,含蓄批判了排斥賢才的社會現實。

【解析】

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情感。詩人的思緒,由眼前的牛渚秋夜景色聯想到往古,又由往古回到現實,情不自禁

地發出“無人能詠史,獨自月中行”的感慨。盡管自己也象當年的袁宏那樣,富于文學才華,而象謝尚那樣的

人物卻不可復遇了。“獨自”回應“無人”,寓含著世無知音的深沉感喟。

閱讀下面兩首詩,按要求作答。

歸田園四時樂二首(其二)

歐陽修(宋)

南風原頭吹百草,草木叢深茅舍小。

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

老翁但喜歲年熟,餉婦安知時節好。

野棠梨?密啼晚鶯,海石榴②紅嘴山鳥

田家此樂知者誰?我獨知之歸不早。

乞身當及強健時,顧我蹉院已衰老。

田園樂七首(其六)

王維(唐)

桃紅復含宿雨,

柳綠更帶春煙。

花落家童未掃,

鶯啼山客猶眠。

【注】①棠梨:是一種野梨,落葉喬木。②海石榴:又名赤丹,茶花的一個品種。

(1).下列對歐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這首詩描寫了夏天小滿節氣的田園之美,充滿閑適、悠然的鄉村野趣。

B.起筆工麗絢爛,描繪出一幅夏風吹拂青草,婆娑綠影掩映茅舍的景象。

C.近處麥田嫩綠的麥穗己經抽齊,在微風中擺動,像小孩那樣嬌憨可愛。

D.“乞身”也叫作“乞骸骨”,就是請求退隱,使骸骨歸葬故鄉的意思。

★(2).鑒賞“野棠梨密啼晚鶯,海石榴紅嚷山鳥”。

★(3).同樣是描寫田園生活,兩首詩表達的感情有何異同?

【答案】⑴B

【解析】

詩歌起筆平淡,語言樸素。

(2)

作者運用了視聽結合的手法,描繪了一幅初夏小滿時節農家生活的閑趣畫面:野梨花開顏色如雪,耳畔黃

鶯啼叫婉轉;石榴花開艷麗如霞,山中小鳥喟啾鳴叫。色彩對比強烈,對仗工整,音韻和諧。

(3)

王維的詩則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質樸的山野生活和閑適田園生活濃濃的依戀、珍視和喜愛;歐陽修描繪了

一幅愜意、淳樸的農家生活畫,流露出詩人對農家生活的喜愛、羨慕與向往之情的同時,還表達了歷盡滄

桑的感慨和自己沒有及早歸隱的遺憾和懊悔。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二月十九日攜白酒統魚過詹使君食槐葉冷淘①

蘇軾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嘗潘玉蛆②。

暫借垂蓮十分盞,一澆空腹五車書。

青浮卵碗槐芽餅③,紅點冰盤磨葉魚。

醉飽高眠真事業,此生有味在三余④。

【注】①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十月,蘇軾被貶惠州。詹使君,指惠州知州詹范。②玉蛆,浮在酒

面上的白色泡沫。亦以代酒。③槐芽餅,即槐葉冷淘,我國古代一種傳統涼食。④三余,典出三國董遇言;

“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意在強調這些被人們忽略的閑暇時間可以用來讀書。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既點明時節,又描述美食美酒,引出了下文蘇軾與詹使君宴飲情景的描寫。

B.頷聯寫詩人用荷葉杯盞,斟滿美酒,痛飲一番,來澆空有滿腹經綸的胸中塊壘。

C.末句用“三余”之典,不寫讀書,而敘閑暇享樂,說明詩人意志消沉,不思進取。

D彳聿詩中間兩聯講究對仗,本詩前三聯皆對仗,體現格律嚴謹、語言整飭的特點。

★2.蘇軾是著名的美食家,在本詩前三聯中,他用了哪些手法來寫美食美味?請簡要賞析。

【答案】LC

2.(1)對比。首聯中金黃色的枇杷與白玉色的美酒,頸聯中青綠色的槐芽餅與緋紅的蕾葉魚,色彩對

比鮮明,讓人垂涎欲滴。

(2)襯托。用垂蓮盞、圓卵碗、大冰盤等器具盛放美酒佳肴,美器襯美食,更顯美食色味俱佳,令人

口齒生津。

(3)比喻。首句把枇杷比作金珠,寫出了枇杷的色澤誘人。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

C.“意志消沉,不思進取”分析錯誤,此句表現了詩人被貶之后的復雜心情,既有曠達灑脫,又有落寞失

后、O

故選Co

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表現手法的分析能力。

在本詩中,作者運用了多種手法來描寫美食。

第一,本詩的首聯“枇杷己熟粲金珠,桑落初嘗潮玉蛆”,寫枇杷已熟,金燦燦圓潤如珠;啟封一壇桑

落酒,酒沫潔白盈盈。此聯中將金黃色的枇杷與白玉色的美酒進行對比,在對比中體現出顏色的反差;而

頸聯“青浮卵碗槐芽餅,紅點冰盤蕾葉魚”中青綠色的槐芽餅與緋紅的蕾葉魚同樣運用顏色的對比,通過鮮明

的色彩對比,突出食物的美好,,讓人垂涎欲滴。

其次,作者運用襯托的手法,通過描寫盛放食物器具的精美來襯托食物的美好,頸聯“青浮卵碗槐芽餅,

紅點冰盤蕾葉魚”中,卵碗,圓卵形的碗。冰盤,大瓷盤,光潔如冰。槐芽餅盛在圓碗里,一抹青色浮現;

落葉魚片排在白瓷盤中,點點緋紅。盛放食物的器具襯托了食物,更顯美食色味俱佳,令人口齒生津。

最后,作者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如首句中“枇杷已熟粲金珠”,此處將枇杷比喻為金珠,生動地描

寫出了枇杷色澤誘人,從中可以聯想到枇杷已經熟透,吃起來一定甘甜異常。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甲)渡荊門送別

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①盡,江人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乙)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②

李白

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

秋波落海水,海色明徂徐③。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注】①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②杜二甫:即詩人杜甫。③徂徐:山名。

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頷聯寫景,其中一“隨”一“入”以游動的視角寫出了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象。

B.甲詩頸聯描繪了“水中映月”和“天邊云霞”兩幅圖畫,巧妙地融入了詩人初次見到長江時新鮮、欣喜的

感受和體驗。

C.乙詩頷聯中,這一“重”字,熱烈地表達了李白希望重逢歡敘的迫切心情,又說明他們生活中有共同的

樂趣,富有濃烈的生活氣息。

D.乙詩尾聯以“且盡手中杯”結束全詩,干脆有力。首尾呼應,一氣呵成,充滿豪放不羈和樂觀開朗的情

調。

★2.兩首詩同是表達送別的詩,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該手法運用卻有差別,試比較其不同之處。

【答案】1.B

2.①甲詩“送”的主體是故鄉的山水,“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或者不寫自

己對故鄉的依戀,反而從對面落筆,寫故鄉之水戀戀不舍一路送我遠行),生動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故鄉

的依戀之情。②乙詩頸聯“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彳來”,前一句近景,寫出眼前泗水秋波搖蕩,后一句遠景,

“明”,"照亮''的意思,賦予靜態的山水動態感,顯得富有生機,作者借明媚之景,表達了詩人與朋友即將分

別時的豁達情感。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語言、技巧的能力。

B.“巧妙地融入了詩人初次見到長江時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錯誤,應該是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的感

受和體驗。“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說長江流過荊門以下,河道迂曲,流速減緩,晚上,江面平靜時,

俯視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一面明鏡似的;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

市蜃樓般的奇景。這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如果在崇山峻

嶺的三峽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洶涌,那就很難有機會看到“月下飛天鏡”

的水中影像;在隱天蔽日的三峽空間,也無從望見“云生結海樓”的奇景,所以這兩句是寫初到平原的感受和

體驗。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先看甲詩。

由尾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來看,詩人本是依戀不舍故鄉,卻說故鄉的山水不舍自己,“送”的對

象是山水,是山水“送”“我”,賦予山水以人的情感動作,這是使用擬人的手法。詩人順著長江遠渡荊門,江

水流過的蜀地也就是曾經養育過他的故鄉,初次離別,他無限留戀,依依難舍,但詩人不說自己思念故鄉,

而說故鄉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從對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深

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由此可知,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而不是送別

朋友,表達的是對故鄉的不舍之情。

再看乙詩。

由詩歌標題可知,這是寫李白送別杜甫。“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徐”說明他們是在秋高氣爽、風景迷人

的情景中分別,這里形容詞“明”用如動詞,賦予靜態的自然色彩以運動感。不說徂徐山色本身如何青綠,而

說蒼綠色彩主動有意地映照徂徒山,這就把山色寫活,顯得生氣勃勃而富有氣勢。且前一句說漾漾的秋波

搖蕩在眼前泗水,這是近景,后一句說熠熠的海色映亮了遠山徂彳來,這是遠景,遠近結合展現了風景之明

媚,用明媚之景體現了二人分別時的豁達之情,所以就有了尾聯“且盡手中杯”的豪放舉止,感情豪邁而爽朗。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雜詩

(魏)曹丕

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

輾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視清水波,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