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學科培育類)項目申報要求_第1頁
(優勢學科培育類)項目申報要求_第2頁
(優勢學科培育類)項目申報要求_第3頁
(優勢學科培育類)項目申報要求_第4頁
(優勢學科培育類)項目申報要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省級科技研發計劃聯合基金(優勢學科培育類)項目申報要求一、項目設置和申報領域(一)申報類別重點項目:支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技術人員針對已有較好基礎的研究方向或學科生長點開展深入、系統的創新性研究,促進相關學科發展,推動若干重要領域或科學前沿取得突破。實施周期3年。培育項目:支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學技術人員著眼全省原始創新總體布局,在基金資助范圍內自主選題,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促進相關學科均衡、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實施周期2年。(二)申報領域材料學、化學、臨床醫學(聯合資助方:鄭州大學);中醫學、中藥學(聯合資助方:河南中醫藥大學);農作物遺傳育種學、植物保護學(聯合資助方:省農業科學院)。二、申報要求(一)項目申請人1.申請人必須是項目的實際負責人,且是在我省境內工作并正式受聘于依托單位的在職在崗科技人員,每年在依托單位工作時間應不少于6個月,有足夠時間和精力從事申請項目的研究;2.具有從事基礎研究工作的經歷,其中重點項目申請人在基礎研究工作中,已取得國內外同行公認的突出創新性成果,擬開展的研究工作創新性較強,且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較緊密;3.具有良好的教育和科研工作經歷;4.具有良好的學風和科學道德;5.材料學、化學、臨床醫學3個領域重點項目申請人不超過45周歲(1978年1月1日以后出生),培育項目申請人不超過35周歲(1988年1月1日以后出生);中醫學、中藥學2個領域重點項目申請人不超過60周歲(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培育項目申請人不超過50周歲(1973年1月1日以后出生);農作物遺傳育種學、植物保護學2個領域重點項目和培育項目申請人均不超過60周歲(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6.滿足上述基本條件的海外科技人員,若項目執行期在聘任期內,可通過依托單位申請,須提供依托單位的相關證明文件(加蓋單位公章),掃描后作為附件同時上傳系統;7.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的全日制研究生不得作為申請人申請項目,但在職攻讀研究生學位的人員可以通過其在職的單位申請項目,申請時需提供導師同意函,說明申請項目與其學位論文的關系、項目獲得資助后的工作時間和條件保證等,掃描后作為附件同時上傳系統;8.正在博士后工作站內從事研究的科技人員申請項目,須由依托單位提供書面承諾,保證在項目獲得資助后延長其在博士后工作站的期限至項目資助期滿或者出站后繼續留在依托單位從事相關研究。申請書的書面承諾須由依托單位蓋章,掃描后作為附件同時上傳系統。(二)項目依托單位依托單位科研管理部門應認真做好本單位申請項目的審核工作,對申請人、參與人的申請資格及申請資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審核。(三)項目合作單位和參與人項目合作單位一般不超過2個。項目主要參與人中若包括依托單位以外的人員(如外聘人員及研究生等),其所在單位即被視為合作單位,應在申請書中填寫合作單位信息并在簽字蓋章頁上加蓋合作單位公章。項目參與人中的國(境)外人員視為以個人身份參與項目申請,需在網上申報系統中上傳信件、傳真等本人簽字的電子掃描文檔,說明同意參與該項目申請和承擔的研究工作,并介紹本人詳細信息和承擔研究工作的具體內容。三、注意事項(一)申請書撰寫1.請申請人注意凝練研究內容,避免大而全、缺少深度的申請;2.項目的預期研究成果及可考核的指標應合理、明確。項目獲得資助后,研究目標、任務、預期成果和指標將作為項目驗收時的重要依據;3.學科名稱及代碼是遴選評審專家的重要依據。請參照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代碼的二級學科準確填寫,其中重點項目須根據指南中的一級代碼要求選擇下屬代碼。(二)依托單位及申請人填報申請項目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將不予受理:1.未在相應欄目中簽字或簽章;2.申請書缺頁、缺項或有關欄目未填寫;3.合作單位未加蓋獨立法人單位的公章;4.未按要求在“立項依據”后列參考文獻;5.未按要求提供導師同意申請函件、承諾函、國(境)外參與人員簽字文檔等相關證明文件;6.將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申請書在不同機構中以同一申請人或者不同申請人的名義多處申請。(三)特別提示重點項目擬進行現場或視頻匯報答辯。答辯人必須是申請者本人,不按時參與匯報答辯,視為棄權。四、申報程序項目申報采取網上申報的方式進行,無需報送紙質材料。(一)用戶注冊。個人(申請人)和法人用戶均須注冊。申請人和依托單位管理員須在政務服務網注冊并實名認證后,才能登錄系統。已完成注冊和認證的用戶仍使用原賬號。(二)單位信息填報。依托單位基本信息統一由單位管理員在提交本單位項目之前填寫或更新完善。單位管理員提交后,單位所有申請人均能及時共享顯示,不需單獨、重復填報。(三)項目信息填報。項目申請人按照指南要求,使用個人賬號登錄“河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管理系統()”填寫項目申請書,完成后提交至依托單位。(四)審核推薦。單位管理員使用法人賬號登錄系統,按照申請指南要求審核項目,將審核通過的項目統一提交至省科技廳。附件2-1:2023年度省級科技研發計劃聯合基金(優勢學科培育類)項目指南

附件2-12023年度省級科技研發計劃聯合基金(優勢學科培育類)項目指南一、材料學(一)重點項目1.神經形態材料與器件的結構表征與性能調控(申請代碼選擇E02的下屬代碼)篩選2-3種適合做神經形態器件的材料體系,生長高質量的薄膜并制作成電子器件,實現高效率和低能耗;在不同空間尺度(原子尺度、疇尺度、器件尺度)進行研究,建立宏觀性能和微觀結構之間的構效關系,研究其工作機制和失效機理。2.鋯基鉻涂層事故工況下結構演變及近共晶行為調控(申請代碼選擇E01的下屬代碼)研究事故狀態中Cr-Zr界面行為及Zr、O在Cr晶界的納米運輸機制,建立包殼氧化生長動力學模型,分析1200-1300℃的微觀結構演變規律。基于微合金化的晶界工程、界面阻擋層等手段,實現對界面層近共晶行為的調控。3.基于原位氧化可控構筑高載量單原子電解水催化劑及界面調控研究(申請代碼選擇E13的下屬代碼)針對電解水能量效率低的難題,發展一種原位氧化構筑高載量單原子催化劑的新方法,研究配位環境對本征活性的影響,探索異質結構促進電解水機制,實現高效單原子催化劑可控構筑,為“綠氫”快速發展提供理論基礎。4.固態照明用節能環保型單基質白光發光材料與器件(申請代碼選擇E02的下屬代碼)面向節能環保型固態照明光源的重大需求,發展高通量單基質白光發光材料可控制備技術,建立限域激子發光調控新理論,揭示材料組分、維度、特性與器件行為之間的關系,為新型電致單基質白光LED研制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5.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增韌與損傷修復雙重作用機制研究(申請代碼選擇E03的下屬代碼)針對航空航天、汽車等領域用復合材料斷裂韌性差、損傷后亟需修復的科學問題,研究新型碳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結構,探討修復劑橋聯和縮合反應驅動機理,揭示增韌與修復雙重作用機制,為材料韌性及修復性能提供理論支撐。6.亞十納米二維晶體管單片集成電子學(申請代碼選擇E02的下屬代碼)針對亞十納米晶體管對二維材料的重大需求,圍繞島狀生長、費米能級釘扎和短溝漏電難題,開展分子束外延少層薄膜晶圓可控制備、合金化相變歐姆接觸和全圍柵場效應控制技術研究,為后摩爾時代芯片制造提供科學支撐。7.高效穩定鈣鈦礦光伏材料、器件結構設計與制備關鍵技術(申請代碼選擇E13的下屬代碼)面向新能源和“雙碳”目標的國家需求,針對鈣鈦礦光伏材料穩定性和器件制備與應用中的關鍵科學問題,通過對鈣鈦礦層及界面電子/原子/分子及其耦合作用的深入研究和精確調控,突破高效穩定鈣鈦礦光伏器件的技術瓶頸。(二)培育項目1.靶向增氧多功能碳點的制備及其疾病診療研究2.二維非范德華金屬氮化物異質結的構筑及其電解水性能研究3.水溶性磷光碳點及其生物成像研究4.機器學習輔助的導電高分子非接觸屏幕傳感器5.柔性有機太陽能電池6.基于防污劑緩釋的海洋長效超滑防污涂層構筑及機理研究7.具有低紅外發射特性的紅外隱身高分子納米復合材料的構筑及其作用機制8.納米復合材料混合摩擦電-壓電能量俘獲性能研究9.納米尺度電催化析氫動力學及催化劑衰退過程的原位研究10.限域體系中光場耦合與光能捕獲機制研究11.超薄層狀無機固態電解質制備及鋰離子傳導機理12.基于氧化物半導體納米結構高效穩定光電極的精準構建與催化機制研究二、化學(一)重點項目1.高性能堿金屬電池用有機硫材料設計與機制研究(申請代碼選擇B09的下屬代碼)發展有機硫材料設計、制備及電化學性能優化的新方法,研究結構調整變和電化學性能的關聯,揭示其電化學轉化和氧化還原機理;探索其在堿金屬電池中反應機理,構筑穩定高效固體電解質界面膜,獲得有機硫電池材料及器件。2.催化加氫制備二元醇關鍵技術及其機理研究(申請代碼選擇B08的下屬代碼)圍繞不飽和酯催化加氫制備二元醇,解決C=C和C=O選擇性活化和活性位點作用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開發高分子領域關鍵單體-1,4-環己二甲醇國產化制備技術。3.新型碳點的可控制備與光電應用研究(申請代碼選擇E03的下屬代碼)發展熒光碳點綠色可控制備的新策略、新思想和新理論。闡明碳點的設計原則與構效關系,揭示碳核與聚合物殼層協同調控對介電性能的影響規律,實現高發光品質碳點規模化制備與其激光射出和電致發光器件的構筑。4.豐產金屬催化碳氫鍵的立體選擇性轉化研究(申請代碼選擇B01的下屬代碼)以廉價、低毒的豐產金屬,如鐵、鈷、鎳和銅等,替代貴金屬催化劑,通過發展新試劑、新方法、新策略,開展原創性的合成方法學研究,實現綠色、可持續的立體選擇性反應,解決惰性碳氫鍵精準斷裂及不對稱轉化難題。5.鈉金屬負極沉積機制及表/界面調控研究(申請代碼選擇B09的下屬代碼)針對下一代高性能低成本鈉離子電池技術需求,開展鈉金屬負極親鈉三維結構可控制備研究,探究鈉金屬沉積電化學行為及其影響機理,揭示鈉金屬形核和生長機制,發展有效抑制鈉枝晶策略,設計并制備高性能鈉金屬負極。6.預測化學反應的理論計算方法開發(申請代碼選擇B03的下屬代碼)開發原創性的基于夾層軌道預測底物活性的計算程序,解決現有方法預測化學反應選擇性準確性和普適性差的問題,從而實現惰性底物的活化和具有高選擇性的化學反應的精準設計。7.非均相可見光催化有機合成的基礎研究(申請代碼選擇B01的下屬代碼)針對有機光合成中催化劑易失活、不可回收的問題,探索無金屬、可重復使用的非均相可見光催化體系,發展多環有機分子的合成新策略,研究非均相光催化劑的作用機制和構效關系,為半導體材料的有機合成應用提供基礎。(二)培育項目1.基于碳點功能化調控定向制備超高氮摻雜碳材料及其性能研究2.濕法煉鋅浸出液中低濃度鈷離子選擇性富集與回收研究3.富鋰正極材料構筑高比能鋰電池及其調控機制研究4.經由硅基中間體的有機硅合成5.功能化硼籠化合物構筑及應用基礎研究6.催化脫羧不對稱環加成反應構筑生物活性吲哚衍生物7.糠醛選擇性加氫制1,4-戊二醇高效催化體系的構建及其調控機制研究8.金屬-酸雙功能協同催化芳烴加氫烷基化研究9.堿金屬界面及光譜電化學研究10.機器學習加速電催化劑設計和優化11.高熵金屬氧化物在有機鋰硫電池中的機理研究12.高比能高安全固態鋰空氣電池三、臨床醫學(一)重點項目1.單細胞多組學解析造血微環境調控血液系統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機制及潛在治療對策探索(申請代碼選擇H08的下屬代碼)通過單細胞多組學技術對血液系統疾病的造血微環境細胞進行精準解析,提出新的血液系統疾病發生和發展的機制,探索靶向造血微環境治療的潛在價值,為血液系統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機制以及治療策略的開發提供理論依據。2.腫瘤免疫類多肽藥物研發及其納米遞送系統優化(申請代碼選擇H18的下屬代碼)設計、合成和篩選靶向腫瘤免疫檢查點的多肽藥物,通過多肽長效化修飾提高其穩定性、抗腫瘤活性和生物利用度。優化基于多肽的納米遞送體系,增強其腫瘤靶向及腫瘤特異性應答能力,為腫瘤精準治療提供新策略。3.泛翻譯后修飾在消化道腫瘤中的功能研究(申請代碼選擇H18的下屬代碼)建立多維分離組合鑒定的泛修飾分析技術,解析消化道腫瘤的泛修飾組特征,揭示泛修飾串擾對蛋白穩定性及活性的調控機制,系統評價蛋白各型修飾殘基的藥物靶向性,提出泛修飾視角下消化道腫瘤發生發展的新理論。4.精準干預胃癌免疫微環境表觀遺傳修飾的納米靶向制劑研究(申請代碼選擇H18的下屬代碼)為解決胃癌異質性導致的化療響應率低等問題,針對微環境中T細胞活性篩選表觀遺傳新靶點,設計原位組裝、生理調控-響應型生物材料,構建T細胞靶向納米制劑,高效負載并保護藥物精準激活T細胞,抑制胃癌發生發展。5.呼吸道RNA病毒感染復制機制及廣譜性干預靶點研究(申請代碼選擇H21的下屬代碼)針對SARS-CoV-2等人畜共患RNA病毒藥物缺乏等問題,解析病毒感染復制過程的共性機制,挖掘廣譜性抗病毒靶點;設計新型抗病毒藥物,為防治病毒變異和跨物種傳播提供理論支撐。6.外泌體重塑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影響結直腸癌免疫療效的功能機制(申請代碼選擇H18的下屬代碼)為攻克結直腸癌免疫療效低難題,探索外泌體對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的重塑功能機制,揭示外泌體介導的TAMs對腫瘤免疫療效的影響,以篩選出結直腸癌免疫治療新型敏感標志物,并為新型免疫治療靶向藥物研發提供理論依據。7.帕金森相關運動障礙疾病的精準診療及微生態重建生物高分子材料的研發(申請代碼選擇H09的下屬代碼)開發帕金森相關運動障礙疾病微生態多組學精準診斷技術,圍繞該疾病微生態調控治療,研發促進菌群組織定植的生物高分子材料,促進外周器官正常菌群定植、開拓外周器官微生態重建靶向中樞的生物治療新方向。8.豫產中草藥活性天然產物的合成生物學研究(申請代碼選擇C21的下屬代碼)以冬凌草、薄荷等豫產中草藥中萜類活性產物為研究對象,開展萜類活性產物合成高效催化酶篩選及機制解析、高產酵母菌株構建等研究,打造中草藥活性成分的關鍵綠色生物制造體系,實現多種萜類活性產物的酵母全合成。9.卵巢衰老分子機制及臨床治療策略研究(申請代碼選擇H04的下屬代碼)聚焦卵巢衰老分子機制及臨床轉化研究,利用多組學技術構建卵巢衰老分子調控網絡,鑒定卵巢衰老發生關鍵分子靶點,利用基因敲除動物模型解析衰老卵巢微環境改變對卵母細胞質量控制機制,研發延緩卵巢衰老臨床治療新策略。10.靶向腫瘤表觀調控的小分子降解劑設計(申請代碼選擇H34的下屬代碼)以河南省高發腫瘤為研究對象,聚焦其表觀調控新機制,重點開展新型小分子降解劑的設計、合成及構效關系研究,闡明蛋白降解與先導化合物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相關性,為靶向表觀調控蛋白的腫瘤精準防治提供候選藥物。11.河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寄生蟲病的傳播及發病機制研究(申請代碼選擇H22的下屬代碼)對河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寄生蟲病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明確重要寄生蟲病的疫源地與病原學特征,構建暴發溯源技術體系,探明病原分子進化規律、感染與寄生機制和傳播模式,為科學防控提供依據。12.食管癌中組蛋白去甲基化酶對T細胞免疫的抑制作用及小分子干預研究(申請代碼選擇H35的下屬代碼)針對河南省高發的食管癌,探索T細胞介導的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對其調控作用和機制,設計、合成KDM選擇性抑制劑,研究調控T細胞活性抑制食管癌發展并延長患者生存期效果,為開發食管癌免疫治療靶向藥物奠定基礎。(二)培育項目1.線粒體免疫應答在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固有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機制2.維生素D介導自噬調控骨性關節炎的機制研究3.RNAm5C修飾在肝細胞癌進展中的分子機制研究4.機器學習輔助高效心臟靶向非病毒基因載體構建5.基于生物3D打印制備負載新型干細胞的椎間盤仿生支架研究6.聯合肝臟分隔和門靜脈結扎二步肝切法(ALPPS)治療傳統不可切除肝癌的機制及診療策略研究7.靶向腦轉移瘤特征基因的納米藥物研究8.農村人群環境新污染物暴露特征及長期健康危害9.環境鉻暴露在細胞惡性轉化、炎癥反應和腫瘤新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和機制研究10.T細胞在過敏性哮喘中的作用、機制及治療靶點研究11.生物節律負反饋調節機制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脂質沉積的抑制作用及機制研究12.生物可降解微針藥物遞送系統與血管損傷修復13.胃X/A樣細胞調節白色脂肪褐色化的作用和機制14.間接肝損傷誘發機制及干預策略15.基于細胞外囊泡的液體活檢肺癌發生發展新監測方法研究16.周圍神經軸突再生的有序調控策略四、中醫學、中藥學(一)重點項目1.基于中藥功效-體內代謝組學的道地藥材藥效物質基礎研究及評價體系的建立(申請代碼選擇H32的下屬代碼)以藥效物質基礎不清、質量評價指標不完善的豫產道地藥材為研究對象(如四大懷藥、禹白附、禹南星、唐半夏、南召辛夷、夏枯草等),運用病癥結合的動物模型研究其不同化學部位或成分的有效性及生物標志物,建立質量評價方法,闡明其道地性的科學內涵。2.豫產中藥的鮮用功效及作用機制研究(申請代碼選擇H32的下屬代碼)針對臨床應用廣泛但缺少功能記載的豫產特色鮮藥(如鮮艾葉、鮮百合、鮮益母草等),研究其鮮、干品功能主治的差異特點,確證其鮮用功能;研究鮮藥功效的活性組分、特色成分,揭示鮮藥功效的作用機制,發展中藥鮮藥理論。3.河南省名中醫治療認知障礙、失眠等腦系疾病經驗方的藥效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研究(申請代碼選擇H31的下屬代碼)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病證結合動物模型,研究河南省名中醫治療認知障礙、失眠等腦系疾病有效方藥的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揭示其科學內涵,為創新藥物研發奠定基礎。4.基于確證臨床療效的中醫方藥治療肺纖維化藥效物質基礎與作用機制研究(申請代碼選擇H31的下屬代碼)基于中醫藥治療肺纖維化的理論基礎和臨床經驗總結,開展有效方藥的藥效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研究,明確其有效組分,闡釋其關鍵分子機制,為創新藥物研發奠定基礎。5.基于確證臨床療效的中醫方藥對心血管疾病關鍵病理環節作用機制研究(申請代碼選擇H33的下屬代碼)基于我省名老中醫藥專家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有效方藥,采用多組學檢測技術結合化合物-靶標、化合物-通路和疾病-靶標的關聯分析,聚焦作用靶點、通路,闡釋其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二)培育項目1.豫產中藥特定功效的效應物質功能基因組學研究2.豫產中藥中結構新穎先導化合物的發現與成藥性研究3.藥食同源安神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研究4.中藥減低多重耐藥菌耐藥性的機制研究5.中藥注射劑上市后臨床安全性再評價方法研究6.基于微納技術的中藥炮制增效機理研究7.《傷寒論》中降脂方藥的物質基礎研究8.豫產中藥中多糖類成分抗肺纖維化藥效學及作用機制研究9.中藥致心臟毒性的機制研究10.豫產溫補腎陽中藥的新功效及機制研究11.豫產中藥防治高尿酸血癥的功效及機制研究12.河南省名中醫經驗方治療慢性疾病的臨床療效評價作用機制13.腫瘤的中醫證候動物模型建立與評價方法研究14.河南省名中醫經驗方治療婦科疾病的作用機制研究15.基于電子信息學技術研究針刺手法治療胃腸功能性疾病的作用機制16.中醫藥防治失眠癥的療效機制研究17.中醫藥治療多重耐藥菌感染肺炎的療效機制研究18.中醫抗感染性疾病臨床經驗方的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研究19.中醫藥治療過敏性紫癜的機制研究20.針刺、艾灸、拔罐等特色技術免疫調節作用的機制研究21.中醫治療風濕免疫性疾病臨床經驗方的藥效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研究22.中醫證候療效客觀化評價方法研究23.中醫藥治療擴張型心肌病的作用機制研究24.脂肪性肝病的中醫病因病機科學內涵研究25.基于中醫辨證理論的中醫臨床療效評價方法學研究五、農作物遺傳育種學(一)重點項目1.轉OsPHR2基因小麥磷高效利用性狀的調控網絡研究(申請代碼選擇C13的下屬代碼)重點研究水稻磷高效基因OsPHR2對小麥磷信號途徑中相關基因和蛋白的表達、磷代謝相關酶活性等方面的影響,以及小麥磷信號途徑相關基因對OsPHR2作用的影響,解析OsPHR2在小麥中的調控網絡,為拓展磷高效小麥新品種選育途徑提供依據。2.小麥優異淀粉品質關鍵基因克隆與作用機制解析(申請代碼選擇C13的下屬代碼)克隆調控小麥抗性淀粉含量的關鍵基因,驗證基因功能,解析主效基因對小麥營養品質的影響機制,構建抗性淀粉合成的分子調控網絡。挖掘優異等位基因位點,揭示優異淀粉和蛋白品質協同改良的分子機制。3.花生屬基因組演化與種間雜交不親和障礙機理研究(申請代碼選擇C13的下屬代碼)針對種間雜交不親和等制約野生花生利用的關鍵問題,研究花生屬基因組起源與演化歷程,揭示不同物種間親緣關系,解析種間雜交不親和障礙的分子機制,為建立高效野生種質利用技術體系、引入優異外源基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