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8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是期末考試的必考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虛詞、通假
字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文的詞類活用現象;理解文言特殊句式(判斷句、被
動句、省略句、倒裝句)??疾榈闹R點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通假字、古今異
義詞、特殊句式。
期末考試中對文言文的考查,往往采用選擇題的形式,選擇“正確”或“錯
誤”的一項。
例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居則曰:“不吾知也?!本樱洪e居,指平時在家的時候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比:等、等到
C.異乎三子者之撰撰:撰寫
D.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孰:誰
【答案】C
【解析】撰:為政的才能。
例2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活用現象與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三子者出,曾皙后
B.端章甫,愿為小相焉
C.小學而太遺,吾未見其明也
D.風乎舞霉,詠而歸
【答案】C
【詳解】C項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A、B、D三項為名詞作動詞。
A文言知識點
一、文言實詞
(一)古今異義
所謂“古今異義”,就是指文言詞語或短語的意義和與現代漢語中書寫相同
的詞語之間意思不同的現象。古今異義的種類有以下幾種。
1.詞義擴大:文言文中,某些詞的原有意義比較狹小,后來有了發展,應用
范圍更廣泛了,這種現象叫詞義的擴大。如“江”“河”,在古代是專有名詞,指長
江、黃河,而現在擴大為江河的通名。又如“好”,原來專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
及品德,而現在的“好”可泛指人、事、物的一切美好的性質。再如“親戚”,原是
父親兄弟等親屬,現在指有血緣關系或姻親關系的人。
2.詞義縮小,是指詞的古義隨著時代的變化逐漸變得狹小的現象。如“金”,
原來泛指一切金屬,而在現代漢語中專指黃金。又如“丈夫”,在古代,不管是成
年的還是未成年的、已婚的還是未婚的男人,均可稱“丈夫”,但在現代漢語中“丈
夫’一般僅指已婚女子的配偶。
3.詞義弱化
詞義弱化是指詞義程度的減弱。比如“餓”,古義是指嚴重的饑餓,已達到受
死亡威脅的程度,如“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而現代漢語中“餓”是指一般的肚子
餓;“怨恨"的"怨'’字,古義即“恨”,而今天的“怨”由古義“恨”減弱為‘不滿意、責備”
的意思,如“任勞任怨”;“疾病”一詞中的“病”,和“疾”一樣,都是指一般的生病,
而古義中的“病”是指大病。這些詞的詞義在今天看來,程度都減弱了。
4.詞義強化
詞義強化是指詞義程度的增強。如“誅”,從言從朱,表示用言語責備,后來
引申為討伐、誅殺,除了言語責備外,還有行動上的打、殺,詞義強化了。又如
“恨、古代表示遺憾、不滿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懷恨。
5.詞義轉移
古漢語中一些詞義,隨著歷史的發展,由原來表示的對象,轉移到表示另外
一種對象,古今之間的差別較大,沒有明顯的聯系,這就叫作詞義的轉移。如“走”,
古義是“跑,逃跑”,今天是“一步步地走”。如“中原”,古義指原野,而在現代則指
中原地區。如“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負的男子,現在則專指為革命事業獻身的
人。如“犧牲”,古義指祭祀用作祭品的豬、牛、羊等,是名詞,今義轉移為為了
某種目的而舍去自己的生命或權利,是動詞。如“湯”,古義指“沸水、熱水”,今
義指“帶汁水的菜肴,這些,都是典型的詞義轉移現象。
感情色彩變化古今詞義在演變歷史進程中,褒貶意義相互轉化的現象,叫作詞義
的感情色彩變化。如“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鄒忌諷齊王納
諫》)中的“謗”是“批評議論”之義,中性詞,而今天的“謗”卻是“惡意中傷”之意,
貶義詞。“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識
淺陋,并沒有貶義,現在的“卑鄙”則指品質惡劣,已變為貶義詞。“爪牙”古時指
武臣或得力助手,屬于褒義,如“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韓愈《與鳳翔邢
尚書書》)。而現代漢語中的“爪牙”則是“比喻壞人的黨羽和幫兇”,為貶義。
(二)一詞多義
在文言文中,同一個詞,在這個句子里是一個意義,在那個句子里又是另一
個意義,因此應根據具體語境辨別詞義。如“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中
的“道”是“學說,主張”的意思,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的“道”,則應解釋為“風尚,
例:如
(1)如果,假如。例句: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華侍坐》)
(2)或者。例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
坐》)口如會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至于。例句: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
坐》)
(4)至U,往。例句:口沛公起如廁(《鴻門宴》)口縱一葦之所如(《赤壁
賦》")
(5)像,如同。例句: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6)比得上。例句:□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保ā而欓T宴》)口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說》)
如:
(1)如果,假如。例句: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
西華侍坐》)
(2)或者。例句:□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
坐》)口如會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至于。例句: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
坐》)
(4)至I」,往。例句:口沛公起如廁(《鴻門宴》)口縱一葦之所如(《赤壁
賦》")
(5)像,如同。例句: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
(6)比得上。例句:□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保ā而欓T宴》)口是故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說》)
(三)通假字
“通僦是通用,“假”是借用(“假”就是借”的意思)。所謂通假,就是兩個字
通用,或這個字借用為那個字。
如:《張衡傳》
1.員徑八尺“員”通“圓”
2.傍行八道“傍”通"旁"
3.一時收禽“禽”通“擒”,捕捉
4.形似酒尊“尊”通“樽”,杯,酒杯
《廉頗藺相如列傳》
1.可予不“不”通“否”
2.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雙手捧著
3.肉袒伏斧質請罪“質”通“鎖”,殺人時作墊用的砧板
4.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奉”通“捧”,雙手捧著
5.拜送書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處理政務的地方
6.召有司案圖“案”通“按”,察看
7.設九賓于廷“賓”通唯”
8.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繆”通“穆”
9.唯大王與群臣孰計議之“孰”通“熟”,仔細
《赤壁賦》
1.舉酒屬客“屬”通“囑",勸人飲酒
2.舉匏樽以相屬“屬”通“囑”,勸人飲酒
3.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通“憑”,乘
4.山川相繆“繆”通"繚”,環繞
《鴻門宴》
1.距關,毋內諸侯“距''同"拒”,把守;"內‘通'納",接納
2.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早地
5.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6.因擊沛公于坐“坐”同"座”,座位
7.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8.具告以事“具"通“俱",完全,全部
9.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同"否”
10.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內''通"納”,接納
11.沛公不勝梧杓“枯”同“杯”
(四)詞類活用
1.名詞作狀語
在現代漢語中名詞一般是不直接用作狀語的,而在古漢語中有些名詞卻經常
用作狀語。如:
(1)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上
(2)表示動作行為的特征或狀態
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鳥張開翅膀一樣
(3)表動作行為的依據、手段或工具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用船,乘船
(4)表示對待的方式或態度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像對待兄長那樣
(5)表示時間或頻率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夜:在夜間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每天
(6)方位名詞作狀語,表動作行為的處所或趨向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向上,向下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南:向南
2.名詞作動詞
現代漢語中,名詞是不會直接帶賓語的,但文言文中卻經常出現名詞直接帶
賓語的現象,這就是名詞用作動詞。如:
(1)名詞+名詞,非并列、修飾關系
乃使其從者衣褐衣:穿
(2)副詞+名詞
相如每朝時朝:上朝
(3)能愿動詞+名詞
非能水也水:游水
(4)名詞+介詞短語
浴乎沂,風乎舞雪風:吹風
(5)名詞+而+動詞
其疾病而死疾?。荷?/p>
(6)動詞或動詞短語+而+名詞
扣舷而歌之歌:唱歌
3.使動用法
表示主語使賓語怎么樣或讓賓語怎么樣。
(1)名詞的使動用法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臣:使……稱臣
(2)動詞的使動用法
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鳴:使……鳴響
項伯殺人,臣活之活:使……活下來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內:使……進入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從:使……跟從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臣請完璧歸趙完:使...完整
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苦:使……痛苦勞:使……辛勞
既來之,則安之安:使……安心
4.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是主語主觀上認為賓語怎么樣或者把賓語當作什么看待。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大將軍鄧鷲奇其才奇:認為……奇特
且庸人尚羞之羞:認為……羞恥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認為……漂亮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恥:認為……恥辱
(2)名詞的意動用法
侶魚蝦而友麋鹿侶、友:把……當作伴侶、朋友
孔子師鄭子、在弘師:把……當作老師
二、文言虛詞
文言虛詞是在漢語中沒有實際意義,不能單獨充當句子成分的詞,有連接或
附著各類實詞的語法意義。根據能同哪些實詞或短語發生關系,發生什么樣的關
系,可以把虛詞分為副詞、代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兼詞和擬聲詞八類。
在文言文中,有些詞既可作實詞,也可以作虛詞,如“迤為大王為此計者”一
句中,前一個“為”是虛詞(介詞,替),后一個“為”是實詞(動詞,出、謀劃),
在復習時,一定要分清詞語的虛實,然后再辨析其意義和用法(詞性)。
例:而
1.作連詞
(1)表并列,“而”前后兩部分位置可以互換,可譯為“又”“和如:
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
勞苦而功高。(《鴻門宴》)
空中而多竅。(《石鐘山記》)
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且秦強而趙弱。(《廉頗藺相如列傳》)
(2)表承接,“而”前后兩部分內容的發生有時間上的先后關系,位置不可以
互換,可譯為“就”“才”,或不譯。如:
城入趙而璧留秦。(《廉頗藺相如列傳》)
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拔劍切而啖之。(《鴻門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
扣而聆之。(《石鐘山記》)
買五人之腹而函之。(《五人墓碑記》)
舍瑟而作。(《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3)表遞進,可譯為“并且”“而且,如:
吾從而師之。(《師說》)
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4)表修飾,連接狀語和中心語,表示方式或狀態。如:
詠而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徐而察之。(《石鐘山記》)
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鴻門宴》)
吾嘗踐而望矣。(《勸學》)
(5)表轉折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
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6)表假設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勸學》)
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廉頗藺相如列傳》)
(7)表因果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勸學》)
2.作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爾,如: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
3.用于固定短語
(1)而已:相當于“罷了,
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2)既而:不久。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五人墓碑記》)
三、特殊句式
(一)判斷句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事物之間的關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斷。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韓愈《師說》)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司馬遷《鴻門宴》)
(3)單獨用“者''或"也''表判斷。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韓愈《師說》)
(4)用動詞“為”或判斷詞"是''表判斷。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司馬遷《鴻門宴》)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北朝民歌《木蘭詩》)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5)用“即、乃、則、本、誠、亦、必”等副詞表示肯定判斷。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諸葛亮《出師表》)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出師表》)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即今之儒然在墓者也。(張溥《五人墓碑記》)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斷。
彼童子之師,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韓愈《師說》)
(7)無標志的判斷句。
(二)被動句
被動句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
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
型:一是有標志的被動句,即借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也
叫意念被動句。
1.有標志的被動句
(1)用“于”表示被動,它的形式是“動詞+于+主動者,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不拘于時,學于余。(韓愈《師說》)
(2)用“見”或者“見……于……”表示被動,它的形式是:“見+動詞”或者“見+
動詞+于+主動者”。如: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臣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用“為”或“為……所……”表示被動,它的形式是“為+主動者+動詞”或者
"為+主動者+所+動詞,如:
吾屬今為之虜矣。(司馬遷《鴻門宴》)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動關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動詞”或
者“被(受)+動詞+于+主動者”。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無標志的被動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動詞的被動句,也叫作意念
(三)省略句
古今漢語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漢語中,省略現象更為普遍,而且按照現代
漢語習慣,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語的省略
文言文中,主語常常承前或蒙后省略掉,如:
陽嘉元年,(張衡)復造候風地動儀。(地動儀)以精銅鑄成……(范曄《張
衡傳》)
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公)度我至軍中,公乃
入。”(司馬遷《鴻門宴》)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厲害)?(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3.賓語(包括介詞的賓語)的省略
欲呼張良與(之)俱去。(司馬遷《鴻門宴》)
秦王以十五城請易璧,可予(之)不?(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不如因厚遇之,使(之)歸趙。(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于)河北,臣戰(于)河南。(司馬遷《鴻門宴》)
賜之(以)彘肩。(司馬遷《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
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等。
1.主謂倒裝
古漢語中為了強調謂語,有些感嘆句或疑問句把謂語置于主語之前,一般常
用逗號將主謂隔開。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ā队薰粕健罚?/p>
渺渺兮予懷。(蘇軾《赤壁賦》)
2.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于謂語后面,作為謂語的施動對象。而在文言文
中,于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一般前置。如:
古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安排直播面試題及答案
- 紡織品色牢度檢測基礎考題及答案
- 如何高效利用時間準備紡織品設計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布氏病培訓試題及答案
- 2024紡織工程師考試的題型解析試題及答案
- 國際商業美術設計師創新思維考察試題及答案
- 服裝設計中的趨勢預判試題及答案
- 紡織品性能測試與市場需求關系試題及答案
- 國際商業美術設計師考試新的學習方法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紡織品檢驗員考試成功的試題及答案
- GB/T 23444-2024金屬及金屬復合材料吊頂板
- 2024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技術規范第2部分:集中器和采集器
- 代理招商合作合同樣本
- 2023年非車險核??荚囌骖}模擬匯編(共396題)
- 《阻燃材料與技術》課件 第1講 緒論
- 化工廠設備安裝施工方案
- 人作與天開-中國古典園林藝術 課件-2024-2025學年高中美術人美版(2019)美術鑒賞
- 2024年重慶市中考化學試題(A卷)含答案
- 你比我猜題庫課件
- 2021年河北普通高等學校對口招生考試語文試題
- 貴州省遵義市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10月第一次適應性考試 物理 含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