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1頁
文化交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2頁
文化交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3頁
文化交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4頁
文化交流 -2025年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知識清單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19文化交流

(時空觀念+考點速查+考點梳理+易錯點撥+重難考點辨析)

0.

時空觀念W

古代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一《近代殖民擴張與大規模移民現代的經濟全球化與大規模移民」

發達

東歐

中東產引

亞歐游牧部落西

印歐人開海上民哥倫布黑人奴英國殖向

油國吸“

始大規模族進行開始新一輪大隸貿易民大洋歐

發現新日

引非洲美

遷徙移

遷徙大陸開始洲出

勞動力移

世紀

公元前公元前公元前東舞,

3-68中

2七0

18紀世紀世世紀世紀世紀

世年世紀1920202020

2千紀17世紀1200年與京冠世紀149216后期

紀中期紀初中期80年代90年代

赫梯

馬和

人阿拉伯人建立

車大月氏人建聯合國成立聯

建立

梯帝

行立貴霜帝國地跨三洲帝國合國難民署

[后代游牧文化與農耕文化的沖突與交融)—r近現代工業文明的擴展和多元文化的并存與交融I

[佛教傳入中國]西

征服大宛國,獲、

得“汗血馬”食

開辟通往印

度洋的海路

I張騫通西域)

隋唐宋元明清民國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兩極格局瓦解

養蠶和緘絲技術世界貿易局限各洲間的簽署《關稅與世界貿易

傳到東羅馬帝國于各洲內部、貿易擴展[貿易總協定》組織成立

亞歐大陸之間

苜蓿、胡桃等伊斯蘭教和基中國茶傳播到歐、美、中國服飾

物種引入中國督教傳入中國非、大洋洲等地傳入法國

法國承認阿爾

及利亞獨立

推行《拿破一:(英帝國解體)

[侖/或:贄.I

亞歷山大遠征、“希美國《獨立;I:兄人世界殖民體

臘化時代”開始宣言》發表(拿破侖戰爭)[起義,系的耳解,

.I

公元前公元前13世紀1776年1787年19世紀初1825年1830年數籍第二次世

334年323年界大戰后

I

亞歷山蒙古20世紀第一次民族新興民族國

.大去世西征民主運動的高潮〔家文化復興,

卬度多樣化的現代文化;以新加坡、韓國為代表的現代東方文化;現代埃及文化

:自由、民主、:中國共產黨誕生、越南民族解放、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埃及獨立等

:民族獨立與

;印度文化的多樣性特征.

:民族自決原

加傳播Ii1新加坡、韓國:I家+西方文化:

1.........1...................1.......................1............J.....................J.................................................................................J

191419181919193919451947195219601980(年)

反法西埃及的阿位伯文化,具有非洲特點,帶有

斯聯盟歐洲和西亞文化元素

支持獨

產1考點速查3

文化交流

教材目錄考點

選必3第6課——第13課

史綱(上)第4課(絲綢之路)、第8課(中華文化圈)、第10課(元朝建立)、第12課

(宋元海上絲綢之路)、第21課(巴黎和會、中共誕生)

史綱(下)第1課(古代文明的產生與早期發展)、第2課(希臘化)、第3課(中古時期的

歐洲)、第7課(人口遷移、大西洋貿易)、第9課(美國獨立戰爭)、第12

課(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第13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第15

課(十月革命的勝利與蘇聯的社會主義實踐)、第16課(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

高漲)、第19課(資本主義國家的新變化)、第21課(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

興國家的發展)、第23課(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

選必1第11課(中國古代的民族關系與對外交往)、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

際法的發展)

選必2第7課(古代商業與貿易)、第8課(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

考點梳理:白

□--ft

知識點i古代人類的遷徙和區域文化的形成

1、印歐人的遷徙及其對早期區域文化的影響

(1)背景條件:印歐人馴養馬匹,制造馬拉戰車;游牧生活習性;食物匱乏且

不穩定;喜好劫掠,不耐耕作之苦;臨近文明的富庶。

(2)活動區域:從公元前2千紀初起,陸續進入西起歐洲、東到印度的廣大地

印歐人區

(3)結果:或征服遷入地區的居民,或與被征服者融合,分別形成赫梯人、波

的早期

斯人、希臘人和雅利安人,對整個亞歐大陸區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遷徙

▲印歐人早期遷徙路線示意圖(公元前3000—前1000年)

(1)赫梯文明:公元前17世紀,赫梯人在小亞細亞建立赫梯帝國;公元前14世

對早期紀,赫梯帝國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13世紀末,因陷入內戰逐漸衰落。

區域文(2)波斯文明: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波斯人建立了歷史上

化發展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西亞和北非文明區首次被統一起來。

(3)希臘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印歐人與當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

的影響

臘人思考人類與自然、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等問題,在哲學、科學等多個領域取

得成就。

希臘文明成為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源頭。

(4)雅利安文明:雅利安人從印度河流域推進到恒河流域,把馬和鐵等帶到印

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歷史進入列國時代。種姓制度和佛教成為古代印

度社會的重要符號,對周邊地區特別是東南亞產生重大影響。

2、亞歐游牧民族大遷徙對區域文化發展的影響

公元前2世

①大月氏人西遷,建立貴霜帝國,勢力一度到達印度北部;

紀一公元2

②日耳曼人在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中不斷南遷

世紀

①匈奴人逐步內遷,轉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

概②鮮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漸遷徙到中原,形成中國北方的民族大交

況融。同時,部分北方人民因戰亂南遷,帶去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促進

3—6世紀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③日耳曼人各支陸續進入羅馬帝國并建立國家,滅亡西羅馬帝國;

④7世紀,阿拉伯人開始擴張,8世紀中期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大

洲的帝國。

①改變了亞歐大陸從東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國家先后崛起;

影響②各個區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

③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礎上促進了本民族文化的發展

知識點2近代殖民活動和人口的跨地域轉移

1、殖民擴張與美洲族群的變化

①在殖民擴張和掠奪過程中,歐洲殖民者屠殺、奴役及傳染病的流行,造成印

殖民第安人大量死亡;

原因②為彌補美洲勞動力不足,殖民者從非洲擄掠販賣黑人到美洲作奴隸;

③很多歐洲人遠涉重洋,使美洲白人數量大大增加。

①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混血后代,逐漸成為美洲大陸的

種群主要居民;

變化②不同族群共同生活在美洲,形成了新的文化認同,發展了歐洲文化主導、融

合多種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①在美國和加拿大,白人占據了人口的大多數。美國在19世紀中葉建立了所

人口謂的保留地,幸存的印第安人被趕進保留地生活。

結構②在海地等西印度群島國家,黑人人口占多數。

③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混血人種成為拉丁美洲的最大族群。

④在秘魯等少數國家印第安人相對較多,但也很少過半。

【黑奴貿易的影響】

⑴黑奴貿易近四百年,使非洲損失了大約1億人口,造成非洲傳統文明衰落、經濟社會倒退。

⑵給移入地區提供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有利于移入地區的開發和經濟的發展;

⑶便利了歐洲的掠奪,有利于歐洲資本原始積累;

⑷迅速改變了美洲的人口結構,出現了新的族群,促進了不同文化的交融,豐富了美洲文化。

2、英國的殖民活動與大洋洲人口結構的改變

①18世紀中后期,英國殖民者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

②19世紀時,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對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國殖

英國的殖民者開始在澳大利亞掠奪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場。

民活動③1851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金礦,采礦業迅速發展起來。

④英國在大洋洲的主要殖民活動的特點:持續時間長;規模不斷擴大;

原住民人口銳減;經濟掠奪;移植本國生產方式;文化移民。

大洋洲人①隨著殖民擴張的加劇,澳大利亞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驅趕和屠殺,人

口結構的口數量銳減。

改變②越來越多的英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來到澳大利亞和新西蘭,19

世紀中葉,白人已經成為當地的主要居民,歐洲文化成為當地文化的

主流。

3、華工與美洲、大洋洲的開發

①19世紀初,黑奴貿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尋找新的廉價勞動力;

②19世紀中葉后,清政府被迫允許列強在中國招募華工出國;

原因③殖民者通過運輸華工來獲取巨額利潤;

④中國東南沿海窮苦百姓,或是因為生活所迫,或是被誘騙、綁架成

為苦力。

①美國:華工是加利福尼亞金礦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工地等

開發美繁重勞動場所的主要勞動力。

洲②拉丁美洲:加勒比群島、秘魯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

概況上萬的華工。

19世紀中葉,華工來到澳大利亞開采金礦;在大洋洲的一

開發

些島嶼上,華工在種植園和礦山辛勤勞動,促進了這些地

大洋洲

方的開發。

①留下來的華工由于相同文化和生活習慣,往往愿意居住在一起,在

影響各地形成了一個個唐人街。

②他們保留和傳播著中華文化,促進了美洲和大洋洲經濟、文化發展。

【英美等國廢除奴隸貿易的原因有哪些】

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行,英美等國需要更廣闊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商品輸出成為對

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

(2)黑人奴隸不斷起義,打擊了黑人奴隸制度。

⑶在啟蒙思想影響下,廢奴運動興起。

(4)英美等國一些政治家的長期努力。

【16—19世紀世界人口遷徙的原因、特點與影響】

(1)原因

①地理大發現結束了“舊大陸”和“新大陸”長期隔絕的局面。

②新航路的開辟,便捷了新、舊大陸之間的聯系。

③資本主義發展和殖民主義擴張。

④為了彌補美洲勞動力不足,殖民者進行罪惡的黑奴貿易。

⑤工業革命的推動,工廠制需要吸納大量勞動力。

⑥近代交通運輸的發展。

(2)特點

①從宗主國向殖民地和附屬地遷移,如英國向美國、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等地遷移人口。

②從較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及新開發區移民,如歐洲國家向拉丁美洲各國移居人口。

③從舊大陸向新大陸遷移人口,即亞、非、歐三洲人口向美洲、大洋洲遷移。

④自由移民和強迫移民相結合,如黑奴貿易中非洲黑人的被迫移民。

(3)影響

①積極影響:改變人口地理分布(人種和民族結構);加快了殖民地的開拓進程(促進落后地區

經濟開發),促進世界動植物的交流;推進世界的物質和文化交流;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增

強民族認同感,促進了新的民族和文化的融合,導致民族國家的誕生,如美國。

②消極影響:歐洲對美洲殖民掠奪,導致美洲的貧窮與落后;印第安人銳減,最后退居山區;

各種疾病傳播蔓延;非洲喪失了大批的精壯勞動力,嚴重阻礙了非洲的發展,造成非洲傳統文

明衰落,經濟社會倒退。

知識點3現代社會的移民和多元文化

1、經濟全球化和勞動力的全球流動

原因二戰后,在經濟全球化加速發展的過程中,國際分工日益深化,生

產的國際化大大加強,全球勞動力市場逐漸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洲或地區第二次世界

大戰前大戰后

-U歐洲〉V

-?—---?

北美二),

“③丁美近)一

圖例遷出一面Q一遷入

①二戰后,西歐、北美和大洋洲等發達地區從南歐、北非、東南亞、

全球勞動拉丁美洲等地吸收大量勞動力,推動發達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力市場形②20世紀七八十年代,大量非洲勞動力涌向中東產油國。日本和亞

洲新興工業國家和地區也吸引了許多亞非移民。

③20世紀90年代,東歐國家成為西歐、北美勞動力的新的來源地。

①原有結構:20世紀50-70年代,大多數移民在制造業和公共服

全球勞動務業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

力市場的②經濟全球化的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發達國家產業升級;傳統行

形成業的勞動力需求量減少,貿易、金融等行業的就業機會增加,企業

對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和專業素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80年代

開始,發展中國家“知識精英”,在跨國公司的國際業務中發揮重

要作用。

【二戰后勞動力流動的特點】

(1)范圍:就近遷移和全球范圍內流動

(2)方向:勞動力從經濟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向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或地區)流

動。

(3)數量:人口遷移數量不斷增多,占世界總人口數量低。

(4)勞動力市場結構:由勞工遷移向精英遷移轉變。總體上有利于發達國家,大部分發展中

國家則處于人才流失的被動局面。

(5)形式:遷移形式多樣化

2、難民的困境與救助

①種類:難民分為戰爭難民、經濟難民、自然災害難民等。

②原因:戰爭和地區沖突、宗教或部族矛盾、自然災害、經濟惡化等

各種原因被迫離開原籍國,且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國,在收留國處境

難民困境艱難。

③概況:二戰前的難民主要產生于歐洲,如遭到納粹德國迫害而流亡

的猶太難民;二戰后難民主要產生于中東、非洲和東南亞等地區,如

敘利亞戰爭難民。

①1950年,聯合國成立聯合國難民署、專門協調處理難民問題;

②1951年,聯合國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公約》,規定了救助難民

難民救助的行動準則;

③1966年,聯合國又通過《關于難民地位的議定書》,擴大了1951

年公約的適用范圍;

④2000年12月4日,聯合國大會決定,從2001年起,每年的6月

20日為“世界難民日”。

認識盡管國際社會在難民救助上作了很大努力,趨勢沒有改變難民逐年增

加的趨勢

3、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

原因移民社會的居民由不同文化傳統的民族組成,在不同文化的交匯、借

鑒與認同中,形成各種多元一體的移民文化。

(1)由來:白人驅逐、消滅北美印第安人,阻礙了印第安文化的正常

美國移民發展,同時吸收了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文化,形成了以歐洲

文化文化為主流的美國移民文化。

(2)顯著特征:形成了以歐洲文化為主流,民族和文化的多樣性。

(3)問題:多元文化傳統也使美國社會始終存在著不同民族間的文化

認同問題。

(1)由來:19世紀以來,蘇伊士運河的通航,極大地縮短東南亞與歐

洲航程。隨著東南亞地區經濟的發展,馬六甲海峽海運繁忙,新加坡

經濟發展并獲得了獨立。

(2)人口構成:來自中國南方各省華裔移民超過70%,其次為本地的

新加坡移馬來族,還有近10%的印度裔移民。

民文化(3)特征:多元文化和諧共處,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景觀:

①馬來語、華語、英語和泰米爾語均為官方語言。

②各民族尊重彼此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各類宗教建筑形式各異,各

民族的傳統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從歷史解釋角度歸納移民社會的多元文化的特點和認識】

(1)特點:多元文化并存、融合,創造新文化;多元文化間存在沖突和調適。

(2)認識:尊重多元化和個性,文化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世界上不

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人口遷移對文化的影響】

1.人口遷移對文化互化與文化融合的影響

⑴一個地區的人口遷移到另一個地區,擁有不同文化的兩個人口集團之間就必然會發生接觸,

這就會出現文化的涵化、互化與融合甚至沖突的過程。

⑵人口遷移,導致兩種或多種文化相互接觸,形成吸納、整合、兼容、創新的文化變遷過程,

這一過程會導致不同文化彼此都發生改變,在互化的基礎上混合形成一個新文化系統。如美國,

由于不同民族的文化長期充分的交流和融合,終于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一一美利堅民族,一個

新的多元的美利堅文化也因此產生。

2.人口遷移對文化沖突與文化整合的影響

(1)人口遷移對文化沖突的影響:人口遷移流動使兩種或多種不同文化系統發生接觸,文化沖

突就成為必然。一個人口集團遷移到另一個人口集團所在的地區,必須面對兩個擁有不同文化

系統人口的文化考驗,或是拒絕,或是接受,或是在雙方的沖突中消除隔閡,取長補短,達到

新的融合。

(2)人口遷移對文化整合的影響:人口遷移使擁有不同文化的人口群體相互接觸和交流,各種

文化之間,包括各種新文化之間,各種新文化與原有文化之間會出現一個相互適應、相互調和

而趨于一體化的過程,這就產生了文化的整合。

知識點4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1、絲綢之路

概念絲綢之路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歐亞大陸的商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

重要象征。

概況(1)產生條件: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和制造絲綢國家。②中國絲綢廣受歐

亞大陸其他地區歡迎。

(2)發展歷程:

①開通:張騫通西域,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被

稱為“鑿空”。

②路線:東以中國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穿越河西走廊,西出陽關或玉門關后,

分為南線、北線和中線三條支線。南線和中線大體上形成于漢朝,北線則是隋唐

時期新開辟的。

③衰落: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據、戰亂等因素影響,加上東西方的海路聯系日益

活躍,絲綢之路在東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漸趨下降。

陸上絲路之興衰

鼎盛

—牛—

?5多多

(1)“草原絲綢之路”:從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西行,經由咸海、里海以北通

往歐洲或小亞細亞的商路被稱為“草原絲綢之路”。

(2)“西南絲綢之路”:從關中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橫斷山南下,跨越云南,向

西進入緬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亞、西亞,溝通古代中國西南地區與東南亞、南亞

其他聯系。

商路(3)海上絲綢之路:①西漢中國就已經開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②宋元時期,

造船技術先進,指南針,官方使節和私人商賈出洋頻繁。廣州、泉州、明州成為

海上絲路重要交易樞紐。③明初鄭和下西洋達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交通巔峰。

漢朝開通的陸____隋唐時期開通的______海上絲加彩草原絲

上絲綢之路陸上絲綢之路綢之路綢之路

【古代中國絲綢之路】

1.絲綢之路的發展歷程

名稱路線開通興盛衰落內容

陸上絲

長安一新疆一中亞、西亞一地中海地區西漢隋唐唐中期后絲綢

草原絲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亞一咸海、里海以北民族遷

先秦元朝明清

路----歐洲或小亞細亞徙

西南絲關中平原一成都平原一瀾滄江、怒江一緬隋唐至宋清朝中葉

西漢茶、馬

路甸、印度一中亞、西亞明后

海上絲宋元、明清鴉片戰爭

中國沿海一東南亞一印度一非洲、紅海西漢瓷器

路(閉關前)后

2.絲綢之路的特點

主導國家中國占據主導地位

物品以絲綢和瓷器為主

時間開通時間早,持續時間長

方式大多為和平交往,各種文明和諧發展,文明傳播多為自然輻射

交通交通發達,陸上、海上絲綢之路發達,從以陸路為主到以海路為主

范圍范圍廣,遠及西亞、南亞、歐洲、非洲,連接歐、亞、非三大洲

3.中國古代絲綢之路在對外貿易發展過程中的重大變化及原因

(1)重大變化①路線:從路上為主轉變為海上為主。②商品:從絲綢出口為主轉變為瓷器、

茶葉出口為主。③貿易:從宋元時期的顯著增加到明清時期的萎縮。④政策:從政府扶植、支

持到政府限制。

(2)主要原因:①經濟重心南移;②北方戰亂;③政府對海外貿易的支持;④瓷器和茶葉質

量好,西方國家對瓷器、茶葉需求量擴大;⑥明清時期的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⑦新航路開辟,

海上貿易活動的發展。

4.絲綢之路的影響

(1)對世界文明的影響:①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②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③

為中國與西方之間的物質、技術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促進了西方社會生產水平的提高,有

利于西方經濟的發展;④擴大了人類的認識領域,加強了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友好往來,對

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對中國的影響:①經濟:農作物傳入中原,豐富了農作物的品種。推動中國手工業發展。

促進了中國的畜牧業發展和牲畜品種的改良。②文化:基督教、佛教傳入中國,印度天文學成

就傳入中國。③社會生活:不同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的飲食結構,擴大了食物來源。

5.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的差異

(1)目的:絲綢之路以商品互通有無為目的;“一帶一路”以建立經濟發展區域為目的。

(2)內容:絲綢之路以商品、宗教文化為主;“一帶一路”包含金融、投資、能源、科技等

多個領域。

(3)范圍:絲綢之路涉及歐亞沿線國家;“一帶一路”涉及歐亞大陸、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

多個國家。

2、商路上的中西方文化傳播

物質傳出(1)絲綢向西出口,養蠶和繚絲技術傳到東羅馬帝國。漆器及其制造技

和技術、鐵器及冶鐵技術經過中亞向西傳播。

術方(2)瓷器主要經過海路外銷,瓷器上的傳統紋飾傳入西亞和北非。

面|(3)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經由陸路和海路傳到西方。__________________

(1)大宛國的“汗血馬”,引進苜蓿、葡萄等作物;傳入胡桃、胡瓜、胡

蔥、胡椒、胡蘿卜等物種。

(2)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對隋唐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傳入

(3)宋元時期,棉花在中國成為重要的經濟作物。

(4)香料、珠寶、金銀器血等外來商品,早期多從陸路輸入,自宋朝起基

本來自海路。

(1)佛教在漢朝傳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

精神

(2)襖教、摩尼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陸續傳到中國。

文化

(3)中亞和西亞的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王朝廣受歡迎。

方面

(4)中醫藥知識隨著煉丹術傳到阿拉伯地區。

【古代商路上貿易與文化交流的啟示】

⑴對外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有助于促進社會進步,閉關鎖國只能造成國家、民族的落后。

⑵加強聯系、互相學習、互相促進是世界歷史發展的趨勢。

⑶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是對外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條件。

(4)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愛好和平。崇尚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國人民同外國交往的主流。

知識點5近代以來的世界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擴展

1、全球貿易網的形成

階段主要影響因素主要特征

①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②西歐

開始形成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各國爭奪激烈,世界經濟處于無序狀態③國際

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大大增加;④股份公

司的出現和發展。

①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使歐美①形成了西歐、北美國家生產和出口制成品,

初步形成國家需要尋求更多的原料產地其余國家生產和出口初級產品的國際分工和貿

和商品市場。易格局;②世界貿易額增長;③英國成為世界

②交通運輸業的進步。工廠;④國際經濟交流的基本準則確立

最終形成第二次工業革命、帝國主義瓜分①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世界②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勞動分工的基本格局

受到重創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20①世界經濟缺乏有效協調合作機制;

世紀30年代經濟大危機②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峙

重新確立①布雷頓森林體系②關貿總協①以美國為主導;②世界經濟呈現制度化、體

加速發展定的簽署;③各國圍繞貿易、關系化經濟全球化加速;③世界經濟呈現法制化、

稅的談判;④中國改革開放的發規范化;③全世界的貿易出口總值迅速增加。

④生產的國際分工進一步向廣度和深度發展。

展;⑤冷戰的結束;⑥世界貿易

組織的成立。

【推動全球貿易網絡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2)直接原因:世界各洲之間貿易的擴大。

(3)其他原因:①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及資本的擴張性;②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③科技

革命的影響;④交通和通訊工具的發展;⑤國際及區域經濟組織的成立;⑥跨國公司的推動;

⑦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2、商品流動與文化交流國際化

特點隨著商品的流動,各國文化也傳播到世界其他地區,同時在相互借鑒中向前

發展

茶文化①最初:茶在中國周邊國家傳播。

②16世紀以后,中國茶廣泛傳播到世界各地。

③各國在接受中國茶和茶文化的同時,根據自身的風俗習慣創造出新茶文化。

服飾文①中國服裝柔軟的面料、富有東方韻味款式,融入法國18世紀服裝設計之中。

化②民國早期設計的中山裝兼具中西服裝的特點,穿著方便,同時體現了一定

的時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鐘表文①鐘表誕生于歐洲,大約在16世紀中期由澳門傳入中國內地。

化②到18世紀,中國進口鐘表的數量已經很多。一些清朝高官將進口鐘表作為

珍稀物品收藏。鐘表在社會中下層中逐漸流行,一些公共場所也安裝有鐘表。

③中國人制作的鐘表,其外觀多體現了中國自身的文化特色。

文化的進入20世紀,除了傳統的與吃、穿、用等相關的商品,電影、音樂、電視節

交流目、動漫、書籍等各國文化產品廣銷世界各地。

【國際貿易背景下文化交流的特點】

(1)國際化:國際貿易的發展,伴隨國家、民族、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在世界范

圍內的傳播。

(2)民族化:文化交流是民族性特色文化的互通,把體現自身知識、信念、道德、藝術和習俗

的商品進行交流,具有明顯的區域化、民族化特點,如中國的茶文化,西方的咖啡文化、音樂、

舜正臼寺。

(3)漸進性:國際性的文化交流伴隨國際化的貿易發展,國際貿易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傳

播的程度、廣度和深度也體現在文化的交流中,如中國服飾對西方的影響過程。

(4)包容性:國家性的文化交流的狀況與各國的政策、文化態度關系密切,從古代中國唐朝的

西域樂舞到近現代西方女裝設計采用東方樣式,各自不同文化的包容或者說交融是國際文化交

流的重要內容和結果。

(5)創新性、本土化:不同文化交流的同時,也發生了本土化的傾向,如漢朝佛教傳入后,中

國禪宗形成,日本茶道的形成,英國的下午茶,中國人制作的鐘表等。

(6)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互動配合:一般來說,外部商品和文化的傳入之初是在上層社會流行,

后來逐漸大眾化、平民化,體現文化交流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互動配合。如中國古代絲綢傳入

羅馬貴比黃金;清代高官把進口鐘表作為珍稀物品收藏;有的時候甚至需要政府法令的推動,

比如中國服飾的變化等。

知識點6古代戰爭與地域文化的演變

1、亞歷山大遠征與“希臘化時代”

(1)經過: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入侵波斯,歷經10

年征戰,滅亡了波斯帝國,征服了從小亞細亞到印度河流域的廣大地區。

東征⑵影響:

①消極:戰爭給被征服地區造成了嚴重破壞,一定程度上打斷了被征服

地區固有的文化發展進程。

②積極:建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對西亞、北非等地文化演變產

生重要影響。客觀上使古希臘文明得到了廣泛傳播,促進了東西方文化

交流,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公元前323年,亞歷

山大去世,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三個

主要國家。這些區域被統稱為“希臘化世界”。

(1)概念:從亞歷山大遠征到羅馬最終征服托勒密埃及之間大約300

年被稱為“希臘化時代”。亞歷山大去世后,帝國逐漸分裂為托勒密

埃及、塞琉古王國和馬其頓王國,這些區域被稱為“希臘化世界”。

(2)表現:希臘人與馬其頓人逐漸融合;作為殖民者,他們保持著希

希臘化臘人的生活方式。被征服地區原有的上層人士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希臘

時代文化。

(3)影響:希臘文化中心逐漸東移,亞歷山大城、安條克和帕加馬等

成為新的希臘文化中心;促進了文學、科學等許多領域的發展,如《荷

馬史詩》、歐幾里得《幾何原本》、阿基米德物理學定理;埃拉托斯提

尼精確計算地球周長等等。

【易錯點撥01】亞歷山大“希臘化”的實質

亞歷山大在埃及和波斯的統治措施,目的在于樹立自己的正統地位,增強文化認

同,進而鞏固亞歷山大帝國的統治。

(5)特點:西亞、北非的文化仍在希臘化世界保持長期影響。但在廣

大的農村地區,農民仍保持原有的語言、宗教和習俗。

【公元前275年左右的希臘化世界】

⑴國家:①馬其頓王國;②塞琉古王國;③托勒密埃及。

⑵特點:從總體上看“希臘化時代”的文化具有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具體表現為:

①文化交往從以往的單向性發展為雙向性。

②文化融合是軍事征服的結果。

③文化中心逐漸東移。

④文化交往的趨勢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純粹的東方文化和希臘文化。

2、蒙古西征

背景13世紀初,中國北方草原出現了一個強大的蒙古汗國

第一次滅掉花剌子模國,蒙古軍隊直抵黑海北岸

滅亡金朝之后,征服今俄羅斯、烏克蘭地區的諸多公國和部族,一

概況第二次

直打到今德國、匈牙利和巴爾干半島

第三次13世紀中葉,蒙古以西亞地區為目標,攻占巴格達

忽必烈建立元朝前后,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了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

結果

元朝尊為宗主國

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

蒙古西征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

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

影響

【易錯點撥02】蒙古西征的雙重影響

蒙古西征猶如一把雙刃劍,帶給被征服地區血和淚的同時,也把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變得

更加廣闊,推動了東西方貿易和文化的交流,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

說加快了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步伐。

【亞歷山大遠征和成吉思汗西征的相同點】

(1)都促進了文化傳播。亞歷山大遠征所開創的希臘化時代使希臘文化、科學等在城邦外發揚

光大,開創了一個東西互補的時代。成吉思汗及其后繼者的西征使中國的火藥、造紙術、印刷

術、羅盤進一步傳入西方,打開了歐洲的大門,使歐洲發生了重大改變。

(2)都具備有利的國內、國際環境。馬其頓王國是一個經過改革后的強大帝國,并且周邊希臘

各城邦面臨巨大的危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社會穩定,勢力正旺,并且接受了先進的中

原文化,周圍各王朝、各國家都很混亂。

(3)兩者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這也是遠征勝利的重要因素。

(4)兩軍出師有名,打著報仇的口號,都在全軍、全民中得到擁護和支持。

(5)征服與統治的雙重性:過程中都顯示了他們極其兇殘的一面,但是為了維持他們龐大的帝

國體系,又都采取穩重的兼容并蓄的政策。

(6)都傳播了先進生產力:亞歷山大遠征時帶著大批希臘手工匠師、商人、冒險家、哲學家等

涌入東方,客觀上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播。成吉思汗每攻占一城一池總是搜索當地的工匠、科

學家、天文學家等帶回蒙古帝國,與中原文化相互融合,取長補短。更重要的是中國的先進文

化和技術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進程產生了很大影響。

(7)都促進了東西方交流:亞歷山大遠征打開了西方人的眼界,開始直接、間接地接觸東方文

明古國印度和中國;成吉思汗西征則打開了中國人的眼界,揭開了東西方國家之間的官方外交

活動。他們都對亞歐大陸的東西交流作出重大的影響和貢獻。

知識點7近代戰爭與西方文化的擴張

1、獨立戰爭后的美國文化與拉丁美洲文化

(1)獨立戰爭前:

①背景:北美居民的人口構成(英國及其他歐洲國家的移民和被販賣為奴的非洲

黑人,與當地的印第安人共同生活在北美的土地上)。

美國②特征:各種文化相互融合與混合,形成了美國文化的多元特征。

文化A種族、血統和宗教:具有多源性和多樣性;

B語言:英語發展為美式英語,與英國本土英語不盡相同;

C生活:飲食文化、藝術生活融入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因素;

D思想:地方自治、勤儉務實、重視教育和創造精神等成為北美殖民地文化的一

部分;

E族群:“美利堅人”已經成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稱,同時白人對黑人、

印第安人的種族歧視和文化優越感根深蒂固。

(2)獨立戰爭后:

①背景:獨立戰爭直接推動了美利堅民族與美利堅文化的形成;1787年的聯邦憲

法,使北美大陸建立了聯邦制共和國。

①特點表現:

A政治文化:1787年的聯邦憲法,使北美大陸出現了第一個以啟蒙思想家的理

論為指導建立的聯邦制共和國,權力制衡原則成為美國政治文化的組成部分;

B精神文化:自由女神像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符號之一。

C存在問題:發展種植園經濟和繼續實行奴隸制,是與美利堅主流文化相違背的,

是美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

(1)獨立前的拉丁美洲文化(形成):19世紀,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成為主要語

言;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形成;文化多元性非常明顯。

(2)表現:

拉美①族群:白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種族融合現象非常普遍,形成等級分明的“混

文化血社會”;

②政治:西、葡的封建性殖民統治;

③經濟:封建大種植園經濟;

④文化:

a.傳統的印第安文化逐漸消失,西班牙、葡萄牙文化成為主體;

b.天主教成為拉丁美洲的主要宗教;

C.拉丁舞成為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d.偏遠的內陸地區,印第安人保留了他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如多神信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