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_第1頁
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_第2頁
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_第3頁
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_第4頁
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篇一」一、回顧導入,激發興趣1、同學們早上好!今天由覃老師來給大家上課,希望大家能認真聽講,等下老師可要提問的哦!(你們把筆和筆記都準備好了嗎?)2、在上新課之前,老師給同學們看一幅畫,看看大家能從圖片中回憶起我們低年級曾學過的哪一首古詩嗎?請看屏幕:(有人知道與圖有關的詩句嗎?嗯,是《村居》)3、導入新課,激發興趣。這首詩主要講的是二月早春鄉間孩子們放學回來后興致勃勃放風箏的情景。這樣愜意的童年生活,真是讓現在還宅在家里的我們感到羨慕是不是?接下來老師將帶領大家穿越時空,去宋代感受一下當時人們的童年生活。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出示課題)1、今天我們學習第一課《古詩三首》,首先我們先來學習這一課的生字。2、(1)現在來認讀這一課的幾個生僻字,注意讀準字音。(2)接下來學習4個會寫的字,請大家注意聽(多媒體展示)。請同學們在紙上把這幾個字練寫一遍。3、學完了生字,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一首《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三、再讀課文,理解題目意思。題目中的“四時”是指一年四季;“田園”是鄉村;而“雜”是有感而發;注意這個“興”的讀音。“其三十一”就是第三十一首。題目的意思是: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的感想。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詩人的時代背景:(多媒體出示)《四時田園雜興》是宋代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這首詩是宋代詩人范成大的作品,首先了解一下詩人的時代背景:(多媒體出示)《四時田園雜興》是宋代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后寫的一組田園詩,共六十首),接下來老師給同學們幾分鐘時間自由朗讀古詩。四、再讀課文,整體感知。1、讀完這首古詩,(出示要求)請結合注釋大概了解一下詩句意思。(1)理解詞語:晝:白天。耘田:在田間鋤草。績麻:把麻搓成線。兒女:男女。你從詩中讀懂了什么呢?(有小孩子在種瓜)這是大部分同學一看就知道的,現在我們就一起來細細品味古詩的韻味:《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3、請同學根據老師劃分的節奏,再讀古詩,讀出韻律。邊讀邊想象,說一說這首詩展現出了怎樣的畫面?(有沒有哪位同學來展示一下讀出節奏),下面我們一起來理解詩句。思考下列問題:5、詩中先寫了哪些人物?(村莊兒女、童孫)他們在做什么?(耘田、績麻、學種瓜)。(1)詩歌的前兩句主要寫了什么內容?(出示)(2)后面兩句詩寫了誰?(童孫)他們在做什么?(學種瓜)這兩句詩中哪兩個字最為簡潔傳神?你們知道嗎?從哪里看出來?(小孩子雖然不懂耕織,但也會學著大人的樣子去種瓜。這兩句表現農村兒童的天真可愛,勤勞好學)五、課堂小結。這么可愛的孩子怎能不令人喜愛呢?天真可愛的孩子和和諧的勞動場面深深地吸引詩人,所以他寫下了這首名詩(課件出示)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是一首田園詩,同學們知道什么是田園詩?同學們課后可以繼續搜集、品讀更多的田園詩。(好了,什么是田園詩。同學們課后可以繼續搜集、品讀更多的田園詩。最后我們再來一起讀一遍古詩。(好了,下課!希望同學們明天還來給老師捧場,謝謝大家!)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篇二」教材分析《游園不值》、《飲湖上初晴后雨》和《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分別寫了春、夏不同季節、不同地點的美麗景物,表現了詩人對大自然美好風光的喜愛贊美之情。《游園不值》具有一定的敘事性,詩中描寫了春季的一天,詩人望著窗外春天的景象,不由得興致勃發,想到朋友家的園子里暢游一番。到了朋友的住處,園門外的空地上長滿了青苔,主人大概是愛惜這青苔,擔心被客人的木屐齒踩壞,所以客人小心地走過青苔,到了柴門前,輕輕地敲了很久,也沒有人出來開門。但從那一枝探出墻外的杏花來看,園中此時應是姹紫嫣紅、春色滿園了。詩中的第三句是作者的聯想與猜測,第四句則是畫龍點睛,是神來之筆,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飲湖上初晴后雨》前兩句寫了夏日西湖上乍晴乍雨的巧妙景象,后兩句則用美女西施的濃妝淡抹來比喻西湖的晴雨天氣,認為它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都各有各的妙處。《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也是寫夏日西湖的風光,卻是另一番景象。因為是在夏天的晴日,而且是在早晨太陽剛剛出來的時候,作者抓住了那滿湖的荷葉荷花作為描寫對象,那碧色連天的荷葉和在朝日映照下格外嬌潤紅艷的荷花,使作者覺得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更美麗動人。教法建議1、教師可采用配樂范讀,來感染學生,引入情境;可以啟發學生對詩中所描寫的景物進行想象;根據詩意,自己畫畫等方法,來引導學生進入詩的意境。2、憑借情境,品味詩句。教學不是教師一字一句的釋義,而是讓學生圖詩對照,先說出圖上的情景,再借助圖畫學習詩的詞句。在教學中應把重點放在指導朗讀,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和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上。3、開拓聯想,體會詩的思想感情。4、反復吟誦,升華詩情。反復朗讀,反復吟誦,把詩的語言轉化為有聲的圖畫,讓情境所展示的形象與詩的韻律、節奏、激蕩的情感結合在一起。5、課后拓展,可讓學生從三首詩中任選一首編一個小故事,要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及景物。詞語注釋不值:沒有遇到要訪的人。應:大概、可能的意思。憐:愛惜。屐齒:木底鞋下的橫梁。蒼苔:即青苔,地上長的一種綠色的苔蘚。小扣:輕輕地敲。柴扉:柴門,用樹枝編成的簡陋的門。湖:指杭州西湖。瀲滟:水波流動的樣子。空蒙:形容水霧迷茫。西子:西施,春秋時越國的美女。淡妝:淡雅的打扮。濃抹:濃艷的打扮。總相宜:都非常合適,意思是都很和諧。曉出:早晨走出去。凈慈寺:浙江省杭州西湖南岸的一個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曾經做過直閣秘書的官。畢竟:到底。四時:本是指春夏秋冬四季,詩句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時節。接天:與天相連接。無窮碧:無邊無際的碧綠色。映日:陽光照射。別樣紅:紅得不同于一般。別樣,特別,不一樣。近義詞與反義詞:近義詞:柴扉――柴門畢竟――到底相宜――適宜憐――惜宜――適窮――盡反義詞:小扣――重敲相宜――不適同――異淡――濃關――開文章導讀《游園不值》是一首贊美春天的詩。詩句寫的是作者游園,由于主人不在,久等而進不了門。本來是一件掃興的事,但他從露出墻頭的一枝紅杏想像出滿園的春色,仍感到十分快慰。《飲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著名詩篇。短短四句詩,包含了西湖的種種美景。在詩人筆下,西湖勝景千姿百態,任何情況下都是那么可愛,具有永久的魅力。《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寫的是作者早晨從凈慈寺出來,所看到的西湖兩岸的美麗景色。贊嘆六月西湖的另一番風光。《游園不值》賞析【原文】游園不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今譯】園主人該是怕木屐齒踩壞了蒼苔。為什么客人輕敲柴門久久地不開。那滿園的美麗春色怎能關閉得住。一枝紅色杏花已經早早探出墻來。【作者簡介】葉紹翁(生卒年不詳),南宋詩人。字嗣宗,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甌)。原姓李,后嗣龍泉(今浙江龍泉)葉氏。長期隱居錢塘西湖,《游園不值》廣為傳誦。【注釋】不值:沒有遇到主人。屐:一種木頭鞋,底下有齒,可以防滑。小扣:輕敲。柴扉:用樹條編扎的簡陋的門。【賞析】詩以“游園不值”為題,本是說自己游園的目的沒有達到。可是詩人卻由此生發感想。他想,這可能是因為主人怕踩壞園中的青苔,怕破壞了園中的美景,因此才不讓自己進來的緣故罷。短短兩句,寫出了詩人的善解人意,也寫出了他那一片憐春惜春的情懷!但這首詩更為膾炙人口的還是后兩句。柴門雖然不開,滿園春色卻難以關住,你看一枝紅杏探出墻頭,不正在向人們炫耀著春天的美麗嗎?“關不住”、“出墻來”,簡單的幾個字,寫出的并不僅僅是園中美麗的春色,還寫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機,寫出了一片春意盎然。盡管主人沒有訪到,但作者的心靈已經被這動人的早春景色完全占滿了!《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賞析【原文】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菏花別樣紅。【今譯】畢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風光與其它季節確實不同。蓮葉接天望不盡一片碧綠。陽光下荷花分外艷麗鮮紅。【注釋】凈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四時:春夏秋冬四季。別樣:宋代俗語,特別的。【賞析】這是一首描寫西湖六月美麗景色的詩,這首詩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范作品。詩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別友人林子方,詩人的中心立意不在暢敘友誼,或者糾纏于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詩人開篇即說畢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相同,這兩句質樸無華的詩句,說明六月西湖與其它季節不同的風光,是足可留戀的。然后,詩人用充滿強烈色彩對比的句子,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大紅大綠、驚采絕艷的畫面:翠綠的蓮葉,涌到天邊,使人感到置身于無窮的碧綠之中;而嬌美的荷花,在驕陽的映照下,更顯得格外艷麗。這種謀篇上的轉化,雖然跌宕起伏,卻沒有突兀之感,相反,更加顯示了作者駕馭文字能力的奇絕和構思的巧妙。《飲湖上初晴后雨》賞析【原文】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饔暌嗥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今譯】水波閃動晴天時景色迷人。山巒迷茫煙雨中也顯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無論淡妝濃妝她總是美麗。【注釋】湖:杭州西湖。瀲滟:水波流動的樣子。方好:才顯得美麗。空鰨貉逃昝C5難子。亦:也。奇:指景色奇妙。欲:想要。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國的絕代美女。淡妝濃抹:梳妝打份或者淡雅或者艷麗。相宜:合適。【賞析】蘇軾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寫了大量的山水詩。這是其中最為人所傳頌稱絕的一首。作者先寫實,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蕩漾,一片浩茫無邊、開闊艷麗的水鄉景象,令人心曠神怡。西湖雨天,煙雨繚繞,山色如蒙薄紗,風姿綽約,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這兩種不同的景觀中,作者分別突出寫水與山,把西湖山水的獨特之美展現在我們眼前。最后,詩人筆鋒一轉,把西湖與美女西施聯系在一起,將西湖在不同的天氣所呈現出的奇美與西施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神韻相提并論,出人意外,而又極其貼切生動。全詩語淺意明,給人以樸實平易之感。詩句直譯1、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愛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也沒有人來開。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開得正旺的紅杏有一枝伸出墻外來了。2、水光瀲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波光閃動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我要把西湖比作絕代佳人西施,無論淡妝或濃抹同樣都適宜。3、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到底還是六月的西湖最美,風光與其他時候大不相同。蓮葉接天一望無際的碧綠,荷花映日呈現出異樣嬌紅。難句解析1、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游園看花進不了門,這的確是件掃興的事,詩人只有望園興嘆。正在流連之時,他忽然看見“一枝紅杏出墻來”,心里一陣驚喜,園里的花開得正盛,一枝開得正旺的紅杏出了墻外。這兩句詩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濃濃春意。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句詩是作者看到西湖的美景而產生的奇想。把西湖和古代著名的美女西施相比;不論是薄施脂粉,還是濃妝艷抹,總是那么嫵媚動人,使人流連忘返。3、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意思是片片荷花,編織成一望無際的翠綠,直接與碧空相連。朵朵蓮花,沐浴著陽光,顯出特別的鮮麗艷紅。課后題解思考?練習2(1)憐:愛惜。小:輕輕。意思是:大概是主人愛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也沒有人來開。(2)方:很。亦:也。意思是:波光閃動晴日下的西湖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的景色也很新奇。文章結構《游園不值》:前兩句寫作者去游園,而主人不在,是敘事;后兩句寫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是寫景,蘊含著深刻哲理。《飲湖上初晴后雨》:前兩句寫西湖晴天、雨天的美麗景色;后兩句用“淡妝濃抹總相宜”的絕代佳人西施來比喻西湖在任何時候都美。《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前兩句總寫西湖六月的景色不同于其他季節;后兩句抓住西湖的蓮葉和荷花,具體描繪其夏日美景。寫作特點《游園不值》:取景角度小――墻角的一枝紅杏,但是含義豐富而深刻。“春色滿園”和“一枝紅杏”對應描寫,相互映襯,不僅表現出春光無限,而且深刻揭示出一切美好事物都富有強大生命力的哲理。《飲湖上初晴后雨》:用絕代佳人西施比喻西湖美景,生動形象。除此之外,這首詩并不著眼于一處一景,而是概其全景,筆力恢宏,極富藝術感染力。《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作者寫六月西湖的美景,只抓了蓮葉和荷花,突出了重點,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夸張修辭手法的運用,更加突出了蓮葉的多和綠。學習要點1、學會本課生字,能結合句子理解字義,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2、通過朗讀詩句,想像作者描寫的春天、夏天的美麗景象。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并默寫三首古詩。中心思想《游園不值》:寫的是作者去游園,而主人不在,從伸出墻外的一枝紅杏,作者想象了滿園春色,進而贊美了春天。《飲湖上初晴后雨》:通過寫西湖晴天、雨天的景色,并用西施作比,贊美了西湖美景。《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通過寫西湖六月的美麗景色,贊嘆了西湖美景。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篇三」教學目標:1.理解三首古詩,結合注釋或查字典、詞典,了解詩句意思。2.多誦讀,并能展開想象,體會詩人的感情。3.了解詩人怎樣在寫景、敘事中抒發情感。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課題引入今天我們來學習三首古詩。(板書課題)二、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第一首古詩《贈汪倫》(板書題目)。要求我們能借助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自己理解古詩的內容,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和大家共同交流。在理解詩句的同時要注意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三、學習《贈汪倫》1.以故事引入。《贈汪倫》這首詩的作者是同學們非常熟悉的唐代詩人李白。汪倫和李白是好朋友。汪倫是有名的歌手,且很有才學,但不愿做官,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他對李白所作的詩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知道李白喜歡喝酒,于是使用最好的糯米和高粱釀成酒,并長年窖在地下。有一回他聽說李白到了安徽,想邀請李白前來作客,但又怕李白不肯來,干是想出一個妙計。他修書一封,送給李白。李白拆信一看,上面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已早聽說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答應往訪。見面后,李白說:“我是來觀十里桃花,訪萬家酒店的。”汪倫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無桃花十里;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酒店萬家。”此時李白方知“受騙上當”,但卻哈哈大笑說:“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倫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兩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贈汪倫》這首別具一格的七言絕句。2.教師范讀,輕重緩急得體,抑揚頓挫分明。3.指名學生試讀,教師隨機指導。4.指導學生理解詩句,體會感情。(1)根據課文注釋、查字典自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記下來。(2)小組討論、交流,議一議是如何理解這首詩的。(3)學生匯報交流自學情況,教師相機點撥。①指名試講:你是怎樣理解詩的前兩句的?(先結合詩句理解詞語,然后再說說這兩句詩的意思。)②重點理解后兩句詩的意思并體會感情。師:誰來談談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生:“不及”是“比不上”的意思,“情”指“情誼”,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送我的情誼深。師:汪倫對李白的情誼僅僅表現在“送別”上嗎?前面聽了老師對這首詩寫作背景的介紹,你們知道汪倫對李白的情誼還表現在哪里?生:表現在汪倫寫信熱情地邀請李白來桃花潭作客。生:表現在汪倫天天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師: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假設,那么,跟下句連起來,可用上什么關聯詞來翻譯呢?生:哪怕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還可用“就算…也…”“縱使…也…”)師: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作客,接著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村民踏歌相送。所有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深受感動呢?大家請再想想,如果采用不同的語氣來翻譯這兩句,比如可用感嘆句或反問句的形式,能不能更好地表達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哪!生:即使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怎么能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呢?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比得上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嗎?不,遠遠比不上。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運用了比喻和夸張的手法,誰來說一說,這里用什么來比喻什么?生:用“桃花潭水的深”來比喻“汪倫對我的情誼深”。師:這里運用比喻、夸張的手法,為的是表現什么?生:表現汪倫和李白之間的情誼深。生:表現朋友間的深情厚誼。師:誰能把這種感情談出來?生: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③把這首詩的意思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教師出示教學軟件或課文插圖,學生看圖練說,可以發揮想象。)(4)指導朗讀、背誦。①指導停頓,讀中表達情感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②配樂朗讀(伴以悠揚的笛聲或蕭聲。)(出示與古詩配套的音樂光盤或配樂錄音讓學生進入情境,在讀中想象朋友相送的情景,體會詩中表達的深情厚誼。)③背誦這首詩。四、布置作業默寫《贈汪倫》。第二課時-、復習引入1.指名背誦《贈汪倫》。2.指名描述詩意。二、揭示課題1.這節課,我們來學習李白寫的又一首表現朋友相送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板書課題)。2.解題:補充介紹黃鶴樓,黃鶴樓最早建于三國時期,有“天下絕景”之稱,歷代詩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詩篇。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詩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誦孟浩然的詩,如《春曉》。之:往,去。廣陵:地名,現在的江蘇省揚州市,漢朝時稱“廣陵”,隋唐時稱揚州,揚州是唐朝最繁華的都市之一。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話把題目的意思說出來。(提示:是誰送誰,從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三、自學古詩.自主探究1.自由練習朗讀古詩。2.借助課文注釋或查字典,自學古詩,記下不懂的問題。3.小組合作學習。4.匯報交流自學成果,教師相機引導、點撥。①故人西辭黃鶴樓重點解釋“西辭”。可結合地圖,讓學生先找到武昌,再找揚州,看兩個地方所處的位置,也可畫出長江流向圖,由圖可見黃鶴樓在西,揚州在東,孟浩然由西向東,依長江順流而下,告辭時自然要向西拱手。第一句點明送別地點。②煙花三月下揚州重點抓“煙花”。三月。過去人們稱之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節,在草長花開的季節,空氣濕度增大,遠望去好像有一層薄薄的煙霧籠罩著花草樹木,煙花指的就是這種景色。第二句點明送別的時間。在黃鶴樓這樣的千年勝地,又正值繁花似錦的春天,朋友們正應愉快地聚會,可“故人”卻要辭別遠去了。這兩句在敘事之中流露出惜別之情。③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學習時采取邊讀邊畫邊思考的方法,先讓學生準確生動地描述情景,在頭腦中或在紙上形成畫面,猶如親眼看見李白送別好友后呆立江邊,久久不肯離去,若有所失的神情,使學生在展開想象的基礎上,深刻理解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真摯情誼。④教師:這首詩前兩句敘事,后兩句寫景。詩人借景抒情,表達了對老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⑤用多媒體軟件或投影顯示畫面:在碧波蕩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漸向前移動,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見了,老朋友不見了,只有江水層層涌向天邊,李白仍呆立江邊。5.指導感情朗讀,體會老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6.練習背誦四、總結這首詩描寫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別好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達了朋友間依依惜別之情。五、拓展延伸(可任選一項完成)1.課外閱讀李白、孟浩然寫的其他詩。2.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完成一幅古詩配畫。第三課時一、復習引入指名背誦《贈汪倫》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二、學習《回鄉偶書》1.解題:理解“偶”和“書”的意思。2.簡介作者及背景。賀知章,證圣元年進土,時年三十六歲,直到天寶三年回到久別的家鄉,當時已是八十四歲的人了。久別歸來,對故鄉的深切眷戀之情,噴涌而出,隨手寫下了這不朽之作。3.教師范讀,學生聽后說―說這首詩講的是什么事?4.學生讀熟古詩,借助課文注釋和查字典自學詩句。5.小組內交流自學情況。6.當“小老師”,上臺講自己對詩句的理解。臺下同學可以對“小老師”發問,“小老師”答不上或答不對的,可由臺下同學回答或補充、更正。無人答對的由教師引導、幫助。7.教師小結:詩人少小時離開家鄉,年紀老大了才得以重返故里,雖鄉音未改,但兩鬢早已如霜,離開家鄉久了,一切都可以改變,惟有“鄉音無改”,這無改的鄉音里流露出詩人對家鄉的深厚情懷。8.指導感情朗讀并練習背誦。9.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著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演一演。(1)在小組內進行編演。(2)指定小組在班上展示演出。四、拓展延伸1.分小組互相交流課外閱讀的古詩提示:先讀讀古詩,說說作者是誰,還可以用自己的話簡單說說詩句的意思,最后帶著同學們讀一讀。2.請2-3名同學當小老師向全班推薦古詩。五、學習本課生字1.在小組內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記憶生字的。2.你認為哪個字容易寫錯,提示給大家。3.指導正確書寫。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篇四」第一課時一、教學目的1、學習本課5個生字。2、了解詩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3、重點學習《游園不值》,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二、教學重點1、了解詩的內容,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重點學習《游園不值》,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三、教學難點賞析《游園不值》中“一枝紅杏出墻來”的寫法,以小見大,給人留下了無限的遐想。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我們今天學習三首描寫春夏不同景色的詩。板書課題:《游園不值》《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二)檢查預習1、自讀詩歌,讀準字音。2、指名朗讀三首古詩。(讀出詩的節奏,讀準確)注意這些字的讀音:屐齒扣瀲滟亦抹3、簡要交流三首古詩的作者資料。(三)指導學習《游園不值》1、指名讀課文。(讀準、讀熟)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詩歌的內容:詩中描寫了怎樣的景象?劃出不理解的問題。3、在小組里討論,解決質疑。4、交流:按小組向全班匯報,學生自由更正自由補充,教師適時點撥:看圖(或出示相應的課件)展開想象,說一說“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描寫了怎樣的景象?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對春天美好風光的贊美和喜愛)5、反復吟誦。(要求體會感情,讀出語氣。)背誦古詩。提問:詩人向我們描述園子里的景象了嗎?為什么?讓學生品讀:“一枝紅杏出墻來”體會著畫龍點睛之筆,這比那一覽無余、面面俱到描寫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發揮讀者的形象,使詩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6、開拓聯想,激發創作。我們已經充分感悟古詩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學們愿意把它畫下來嗎?學生繪畫,自由創作。(四)作業你還能背一背有關描寫春天的詩嗎?附:板書《游園不值》屐齒扣瀲滟亦抹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第二課時一、教學目的1、學習《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2、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二、教學重點1、理解詩句,體會詩歌描寫的意境。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三、教學難點比較《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這兩首詩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寫。四、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背誦描寫春天的詩《游園不值》,今天我們學習描寫夏天景色的詩。板書課題:《飲湖上初晴后雨》《曉處凈慈寺送林子方》(二)回憶學法誰還記得我們是怎樣學習第一首詩的?小結板書:1、結合注釋自讀自悟(什么景象?)2、質疑、討論和交流3、反復吟誦。4、看圖想象,繪畫創作。(三)學習新課1、我們已有了學詩的經驗,下面請同學們自學后兩首詩。出示自學提示:(1)同是描寫夏天的景色,蘇軾筆下的夏天和楊萬里筆下的夏天一樣嗎?請你從內容和寫法上比較著來閱讀。(在詩中畫批)(2)觀察圖畫(或播放課件)想一想詩人描寫了怎樣的景象,表達了怎樣的情感?2、小組內討論,教師巡視。3、在全班交流,教師適時點撥:《飲湖上初晴后雨》是先敘后議,寫西湖晴雨天氣;《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議后敘,寫了滿湖荷花荷葉;但都抒發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嘆熱愛之情。4、朗讀詩句,展開想象。(教師可播放課件,學生吟誦)5、指名吟誦,背誦。(四)激情創作請同學們任選一首你喜歡的描寫夏天的詩,把詩中的景象畫下來。(五)作業1、默寫三首古詩。2、完成自己創作的畫。附:板書《飲湖上初晴后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蘇軾)(楊萬里)西湖晴雨天氣滿湖荷花荷葉學法:自讀自悟,質疑,討論交流。反復吟誦,想象,繪畫創作。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篇五」教學目標一、理解三首詩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感悟詩人或渴求人才,或立志建功立業,或追求平淡寧靜的田園生活的情感、抱負與襟懷。二、初步了解魏晉詩歌體裁發展變化、題材內容更加廣泛的特點,體會三首詩不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教學重點三首詩思想內容的理解和感情基調的把握。教學難點《歸園田居》藝術風格和審美價值的認識。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語魏晉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戰亂頻仍、動蕩不已的混亂時期但這個時期的文化思想與文學藝術,卻十分活躍,詩歌創作也進入了“黃金時期”,產生了曹操、曹植、陶淵明這樣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本課就來學習這三位詩人的代表詩作。二、初步感知1、教師范詩三首詩,也可放錄音。2、學生自讀,對照注釋讀準字音,疏通文意。3、學生放聲誦讀三首詩,體會詩中蘊涵的思想內容,把握詩的情感基調。教師對誦讀作適法的提示指導。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分別找三名同學朗讀,然后集體朗讀。在此過程中通過提問、討論(不要分小組詩論,時間宜短)和教師的點撥,明確三首詩的情感基調。曹操的《短歌行》:慷慨、深沉,朗讀時速度稍慢,但不能低沉,更不能悲戚,要讀出氣魄。曹植的《白馬篇》:昂揚,剛健,朗讀時速度宜稍快,但不能輕飄,要讀出少年英雄的氣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喜悅,平和,寧靜,速度較慢,語調宜平,要讀出詩人陶醉于田園生活的喜悅心情,決不能慷慨激昂。三、師生共同研討1、《短歌行》是否以抒發因“人生幾何”而及時行樂的消極情緒為主?為什么?研討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從詩中的具體語句中得出結論:詩人迫切希望得到更多的人才,以實現“天下歸心”的政治抱負(如“但為君故,沉吟至今”“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契闊談燕,心念舊恩”等詩句)。“山不厭高,水不厭深”,表現了作者的博大胸襟。2、《白馬篇》塑造了怎樣一個少年英雄形象?通過認真閱讀詩句,用準確簡練的語言加以概括。少年英雄形象:身手敏捷,武藝高強,奮勇殺敵,忠勇報國。要提示學生,作者塑造的少年英雄形象中,寄托著自已立志建功立業的宏偉抱負。3、《歸園田居》是如何展現田園風光的詩情畫意的?應引導學生自己分析,提高其鑒賞能力。作者幾乎完全采用白描手法,以村落、草屋、榆柳、炊煙、雞鳴、狗吠等農村中的最平常的景象,勾畫出一幅恬靜、平和、質樸的田園風光,其中融入了詩人的高雅情趣,表現了詩人對自由閑適的農村生活的熱愛,營造出寧靜淡遠的意境,令人神往。4、體會三首詩不同的表現手法和藝術風格,談談自己的看法,并說說你最喜歡哪首詩。要引導學生通過對詩句的具體分析,談出自己的某點看法,不要求全面,教師可適當點撥。《短歌行》是四言詩,另兩首是五言詩。四言詩秉承了《詩經》的創作形式和風格,兩字一頓的節奏,古樸凝重。五言詩是在兩漢民謠和樂府民歌中首先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樂美。因此,它更適應漢以后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灰飛煙滅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一。《短歌行》以抒情為主,運用比興、引用等手法,曲折細致地抒寫了詩人內心復雜的情感,塑造了一位求賢若渴的主人公形象,格調悲涼慷慨。《白馬篇》通過多角度描寫和比喻、夸張、對偶等多種修辭方法塑造了一位勇猛忠貞的少年英雄形象,剛健豪邁。曹氏父子的這兩首詩充分體現了建安風骨的特色。(196年,曹操奉漢獻帝移都許昌,改元“建安”,他不斷招納才士,在北方形成一個文學中心。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時代政治的中樞,又是文壇的領袖。他們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許多文人,開創了一代文學風氣。以曹操為首的建安文學家,多是注重實際的政治家,他們有著力挽狂瀾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業視為短暫生命的延續。這種感情也在他們的創作中充分表現出來。憂時傷亂、悲嘆人生短暫、渴望不朽的功業,都是非常強烈、十分濃重的感情,三者結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學具有異乎尋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壯的時代風格。人們在談到建安詩歌的時候,常常稱譽“建安風骨”。所謂風骨,乃是指作品內在的生氣和感染力以及語言表達上的簡練剛健的特點。)《歸園田居》的風格與前兩首截然不同。詩人以平常意象,樸素語言,在自然景物的描畫中滲透濃郁的感情,風格平淡淳厚。四、作業1、熟讀《短歌行》《白馬篇》,背誦〈歸園田居〉。2、課外完成練習五并閱讀“相關鏈接”。高一語文《詩三首》教案「篇六」教學目標1、會認“魂、酒”3個生字,會寫“魂、欲”等6個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3、理解古詩大意;想象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復雜的情緒。教學過程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1、師: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關于春天的詩句,誰能說說有哪些詩句?學生背誦。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首關于春天的詩――《清明》。教師板書課題,學生齊讀課題。(板書:清明)3、簡介詩人杜牧: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二、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熟讀詩句,勾畫不理解的字、詞,借助工具書自學。要求把字讀準確。遇到不認識的字讀一讀下面的拼音。húnjiǔmù魂酒牧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共同正音:“魂”前鼻音。開火車讀,齊讀。三、細讀品味,感悟理解1、學習第一句(課件出示第一二行)。(1)指名讀。(2)點擊重點詞語:雨紛紛、欲斷魂。雨紛紛:細雨綿綿不絕。斷魂:形容凄迷哀傷的心情。(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試講,再講給同桌聽,最后全班交流)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里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濕漉漉的。詩人心里很是哀傷。(4)師歸納,生質疑:師:學了這兩行詩,你有什么要問的?路上行人為什么“欲斷魂”?(天氣不好;恰是清明節在外奔波)這時他的心情如何?(凄迷哀傷)(5)師生交流。(6)指導朗讀:想象詩句的意境,指導朗讀(指名讀、齊讀)。(7)總結學法:請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剛才學習的方法。(生試講,師概括:抓住重點字詞,聯系上下文或觀察插圖,理解詩意。)現在請同學們運用這種方法來自學第三四行詩句。2、學習第二句(課件出示第三四行):(1)出示句子,指名讀、齊讀。“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2)點擊重點詞語:雨紛紛、欲斷魂。借問:請問。遙指:遠遠地指著。(3)這兩行詩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試講,再講給同桌聽,最后全班交流)找個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便問牧童哪兒有酒店,牧童指著遠處的杏花村里有酒店。(4)學生自學,再集體交流。師:想象當時的情景,你認為兒童會說些什么呢?(遠處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遙指杏花村”的“遙”妙在何處?(還要很遠的路才能到達酒店,心里更加煩悶。)體會作者的心情,指導誦讀古詩。在這一過程,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當時那種“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無限惆悵的心情。3、描述全詩的畫面,背誦古詩。4、出示填空,反饋所學知識。“清明時節雨紛紛”這句詩出自()朝的()所寫的《》。全詩通過描寫的景色和的情景,表達了詩人的心情。5、學生小結學法:解題目――知作者――釋詞句――懂詩意――品詩味。(板書:解題目――知作者――釋詞句――懂詩意――品詩味)四、識記字形,書寫生字。1、同學們,下面我們現在就來寫一寫詩中的幾個生字。(寫字之前要注意寫字的姿勢,做到:頭正身直腳放平,五指執筆筆桿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個生字寫2次,爭取第2個比第1個寫得好。)(出示生字田字格課件:)欲魂酒借何牧2、你是怎樣記住這些生字的?熟字加偏旁:“云+鬼”是“魂”,“酉+氵”是“酒”,“谷+欠”是“欲”,“昔+亻”是“借”,“牛+攵”是“牧”。形近字比較:魂一魄灑一酒獵一借牧一牡3、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筆畫,教師示范,提示重點筆畫。(1)“酒”左窄右寬,與“灑”區別開來。(2)“欲”左寬右窄,右邊是“欠”。(3)“魂酒借何”都是左窄右寬,“牧”左右等寬,“欲”左寬右窄。4、學生練習書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設計意圖:復習舊知,出示作者簡介圖片,引入課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進入教學情景。設計意圖:學習古詩,抓住重點詞語,結合課文插圖,在理解的基礎上,再來想象畫面,體會詩情,讀出詩味。層層推進,很好地完成了古詩教學。設計意圖:總結學習古詩的方法,就是遵循“受人一魚,不如受之一漁”的教學理念。設計意圖:老師在教學生寫字時,嚴格落實新課標關于學生課堂要寫字10分鐘的要求,避免嗦無重點的“說”,給足時間讓學生去識字、寫字,提高了學生的書寫質量。板書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