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_第1頁
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_第2頁
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_第3頁
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_第4頁
2025屆浙江省臺州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臺州市2025屆高三第二次教學質量評估試題語文2025.04命題:張永飛(臨海市回浦中學)陳佳(三門中學)審題:江永夫(溫嶺中學)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古人認為,天地化育萬物、誕生人類,天地人互相聯系。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普遍聯系和整體思維,將自然之道和人間倫理有機聯系起來。宇宙萬物、人類社會既千差萬別又是一個統一整體,和合相生、生生不息。這一宇宙觀蘊含著順應自然、敬畏自然、敬畏秩序的文化基因。和諧、穩定、秩序是中華先民史前時期就形成的生活方式,并一直延續下來。比如,考古發現表明,八千年前西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的村落里房屋成排分布,六千多年前黃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姜寨等村落里房門朝向中央廣場,都顯示出社會內部崇尚集體利益,社會秩序井然。八千年前黃河流域裴李崗文化等的墓葬排列整齊,已有“族葬”習俗,將現實社會秩序延伸到身后世界。無論是聚落、墓葬的排列有序,還是都邑的中軸對稱,禮器的成組成套等,都體現出中國人對秩序和穩定的不懈追求。中國古代主張天下萬邦和諧相處、和合共生,不濫殺無辜、不絕人祭祀,形成了協和萬邦的國際觀。比如,西周建立后不但封商人后裔于宋,而且神農、黃帝、堯、舜、禹之后也都各有封地,這與侵略擴張的帝國觀有著重要區別。早期中西文化交流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中國在西傳彩陶、黍、粟等的同時,也接納了西來的綿羊、黃牛、小麥、冶金術等。漢代絲綢之路開通以后,絲綢、瓷器、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鑄鐵技術等生活用品和民用技術從中國傳到西方各地,傳播方式是和平交往和商業貿易而非侵略戰爭。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和平共生,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處世之道。中華文明的發展,正是不同文明通過相互對話、相互交融獲得共同進步的例證。當今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2500多個民族和多種宗教,不同文明各有特色、各有優長。彼此尊重、相互依存,包容互鑒、共同發展,人類文明才能不斷發展進步。和平也是中國倫理和思想的重要準則。中國人對和平的追求還體現在社會觀和道德觀上。“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羹之美,在于合異”。中國地理環境廣闊多樣,族群文化多姿多彩,但在距今六千年左右就形成了早期中國文化圈,各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強烈的共同體意識、共同價值追求和文化認同,這是和而不同觀念發展的必然結果。五音相和才有旋律,五味調和才成美味。和而不同是人類社會和諧穩定的秘訣。上善若水,仁者愛人。從善愛自身、家人推及仁愛他人、社會,這是中華民族美德的核心內容。和平與“仁”的價值相結合,通過對他人的關心關愛踐行和平性的理念。在過去兩千多年時間里,中國在多數時期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但中國沒有對外擴張和殖民,這是中華民族有友愛的證明。當然,戰爭有時是難以避免的,和平性并不意味著懦弱。中華民族一直以來秉承和平正義的戰爭觀。中國人深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文武之道,先文后武,先禮后兵,不挑起戰爭,也不畏懼戰爭,戰爭必出于正義、為了和平。(摘編自韓建業《和平性植根于中華文明深處》)材料二:縱觀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雖然也經歷過戰火紛飛的年代,但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原因之一就是“以和為貴”的理念始終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正是由于有這樣的文化基因存在,所以即便在非常強大的漢王朝和唐王朝等時期,中華民族也并未通過軍事擴張手段來擴充自己的領土和勢力范圍,而是實行睦鄰友好的政策,通過冊封的方式來承認各地酋帥對自己勢力范圍的控制。在《后漢書》和《三國志》中可以看到,東漢和魏國的皇帝冊封日本列島九州北部的倭奴國王和倭國女王,并賞賜絲綢、銅鏡等大量物品的記載。這種方式被廣泛用于處理我國古代王朝與周鄰國家和地區的關系。對于那些實力比較強大的部族集團,往往秉持以和為貴的方略,采取加強交流的方式。著名的昭君出塞就是漢王朝采取這一政策的具體體現。這一政策成為歷朝歷代的重要外交手段,對于維持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北方游牧民族對漢地生產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制品的需求,通過開通茶馬互市的方式互通有無,以盡量避免其采取搶奪的方式獲取這些必要的生活物資。傳為佳話的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結親也是唐王朝和吐蕃睦鄰友好的實證。長城的興建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和平性。戰國時期,燕齊趙楚等國紛紛建造長城,以防御其他諸侯國的進攻。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是出于防御游牧民族入侵的考慮。明代隆慶和議之后,長城沿線出現“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無異于中原”的興旺景象。憑借長城的堅強護衛,遏制了游牧民族軍事上的侵擾,農、牧民族在長期和平交往中彼此增進感情,消除隔閡,在思想文化、生活習俗上也互相融合。絲綢之路更是中華文明和平性的生動寫照,處于當時領先地位的漢朝,張騫奉漢武帝之命兩次出使西域,開通了絲綢之路,打通了交通貿易的通道,推進了東西方的互利合作。明代鄭和下西洋,也是出于開通海上絲綢之路的目的,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國家的友好關系。在南海多次發現的沉船中可以看到,船內主要的貨物都是瓷器等生活用品,足見海上絲綢之路是友好之路、和平之路、貿易之路。中華文明具有的和平性使我們一直秉持與周鄰國家友好相處的睦鄰政策,世界大同的理想一直是中華先民的最高理想。(摘編自王巍《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以考古學為中心的考察》)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八千年前西遼河流域興隆洼文化的村落里房屋成排分布,體現出中國人對秩序和穩定的追求,蘊含著和合相生的宇宙觀。B.中國在西傳彩陶、黍等的同時,也接納了西來的綿羊、冶金術等,表明了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鑒、和平共生中不斷發展。C.中國人很早就懂得“和羹之美,在于合異”的道理,五味調和才成美味,因此,和而不同是人類社會和諧穩定的秘訣。D.文武之道,先文后武,先禮后兵,戰爭出于正義,中國人深知“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道理。2.根據材料二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從未通過軍事擴張手段大肆進行領土擴張,這也決定了中華民族始終遵循“以和為貴”的理念。B.昭君出塞就是漢王朝采取睦鄰友好政策的具體體現,這一政策成為歷朝歷代的重要外交手段,在維持和平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C.古代修筑長城主要是為了防御外敵的入侵,明代隆慶和議之后,長城開始成為中原文化與北方游牧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通道。D.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與中亞、西亞乃至歐洲的交通貿易通道,推進了東西方的互利合作,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3.根據兩則材料,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兩則材料都圍繞中華文明的顯著特征展開深入論述,以一種歷史縱深感的視角,呈現了中華文明在漫長歲月中的發展脈絡。B.兩則材料都運用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材料一提到漢代絲綢之路通過和平交往傳播技術,材料二提到東漢、魏國的冊封及唐與吐蕃的和親等。C.材料一采用遞進式結構形成哲學倫理框架,段落間逐層深入;材料二采用總分總結構聚焦具體治國方略,段落關系為總說、分說、再總說。D.材料一側重剖析“和而不同”“仁者愛人”等文化觀念,從理論層面闡釋;材料二則通過大量史料展現中華文明和平性在外交、貿易等領域的實踐。4.請根據材料一第一段內容,補寫出下面文字的空缺部分。中國秉持□□□□的自然觀,從根源上來說,中國的自然觀蘊含著敬畏自然的文化基因,這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考古發現,眾多古老村落里的房屋成排分布,墓葬排列整齊,這一布局不僅是建筑形式的體現,更有著深層的□□內涵:有序排列象征著中華先民對穩定的□□□□的崇尚,而這種秩序又與家族觀念緊密相連,意味著中國人的個體生活在和諧的家族體系之中。因此,中國人對待自然的方式飽含著古老而深邃的智慧。5.“以和為貴”的理念出自《論語》。結合兩則材料,請從不同的角度概述它對當今社會的意義。(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窯魏麗饒①麻糊村最深沉的秘密都藏在窯洞里。②窯洞曾經是黃土高原上居民最常見的古老居住形式,它兼具居住、做飯、儲物功能,冬暖夏涼,防風御寒。麻糊村坐落在黃土高原的東南緣,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前,村里的民居是清一色土窯洞,錯落有致地分散在一面向陽的山坡上。③早期的窯洞是直接在山崖上挖鑿出來的,借用天然崖勢,先將崖面削平,再打窯窟隆,這種窯洞通常稱作靠山窯。再后來改用磚箍窯,這是改革開放以后的事了。緊隨而來的是碹窯,富裕人家不再依山挖土窯,而是將土崖削掉,在平地上先用磚砌起一串窯洞,再把土覆蓋在窯頂形成窯腦。④對于一串窯,窯腦是最要人精心養護的部位。黃土高原雨水少,每每下過一場雨,各家就忙著趁這濕勁上窯頂碾場。套上牲口拉著碌碡轉圈碾壓,讓窯頂的地面平整結實不蓄水,不漏雨,這樣窯洞就越住越堅固。窯腦如能用作禾場,是再合適不過的,人們收秋打夏,碾谷曬糧,時常蹚踩著就起到了碾場的作用。農忙時節,人們把最歡騰的生活都搬到場上來過。紅通通的太陽底下,大人、孩子、牲口、農具統統上陣,各顯其能,密切配合,好一個熱火朝天!天空中,忽一團黑云不知從哪個方向移過來,眼看著太陽光從場上退去。婦女趕緊扔下簸箕去抖擻開彩條塑料布,其他人也跑過來搭手,三下兩下把麥粒先蓋嚴實,掃帚木锨橫七豎八扔上去,轉身又用蛇皮口袋去遮麥垛。不料到頭來只吧嗒吧嗒落了幾滴雨,就算了事了。人們手搭涼棚望著那塊黑云,哭笑不得。⑤窯是延續血脈的場所,孩子們小的時候,家人擠在一孔窯里,吃一鍋飯,睡一盤炕。待兒子們稍稍長出點后生家的雛形,家長就開始思謀碹新窯的事了。一個兒一孔窯,一孔窯娶一房媳婦。這是剛需,是為人父母的責任,也是對列祖列宗的交代。在麻糊村,大多數莊稼人窮極一生最要緊的事就是碹窯。即便少小離家在外闖蕩的人,發達了回村首要干的一件事就是碹一串新窯。家底殷實的家庭,建窯的時候常常要考慮建個密窖,就是在窯掌處巧妙地設一道暗門,里面有另一間小窯。密窖通常不大,也不設窗,只用來放一些不便為外人所知的貴重東西,諸如祖上傳下來的稀罕物件、將來給兒子娶媳婦用的積蓄。⑥十歲以前,我一直住在老家舊院的窯里。窯是靠山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濁漳河西源的后灣水庫修建時,征用了老輩留下來的老窯,祖父母拖老帶小急燎燎張羅打了這三孔窯。窯居習俗,哥東弟西,家長居中,廚灶設長者住處。祖父母只有父親一個兒子,說親成家時便省了碹新窯,只是用磚重新續了窯口,外墻抹成白石灰,換副新式門窗,刷上新油漆,兩扇對開門右邊寫“祖國山河萬年紅”,左邊寫“人民公社四季春”。門一開,新人的婚事就成了。⑦我生在流行蓋磚瓦房的年代,卻仍舊住靠山土窯。窯養人。住慣窯洞的人再住磚瓦房樓房,就像蓋慣了老棉花被突然換成太空棉被,總得失眠好一段時日。窯洞與黃土地渾然一體,地氣充足,仿佛自帶智能溫控系統,順應季節變化調節溫度和濕度。到我這一輩,祖父母住當中窯,我們跟父母住西窯,東窯空出來儲物放糧。天冷的時候,我們姐妹幾個都喜歡擠在當中窯,炕火在燒煮飯菜的同時不光把炕燒熱了,把整個窯都烘得暖暖的。我兒時最幸福的時光,應該就是躺在祖母的土炕上,透過高窗凝望夜空中的月亮。⑧在人面前,窯也是耐不住寂寞的。進入21世紀以來,麻糊村后建的新居就再沒了窯洞,人們通過建造各種式樣的房子來表達骨子里對城市文明的渴望和向往,被鐘情了數千年的窯洞霎時間落寞了。窯養人,也靠人養。窯里常年不住人,很快就荒了。村里有多少串平平安安穩穩當當住了幾十年的窯洞,一缺了人氣,反而禁不起幾場大雨的襲擊。一孔孔風燭殘年的老窯,豁牙裂口,使盡最后的力氣朝正在翻新改造的挖掘機攪拌機奮力呼救,可惜它們微弱的聲音轉瞬就被吞進了轟隆隆的機鳴聲。上了年歲的長者叮囑后人,記住咯,不管到甚時候這窯可不敢丟,里頭有傳世的寶哩。后人沒記住窯,只記住了寶。老窯挖開,是黃土,再挖,還是黃土,他這才頓然領悟了長者的告誡。⑨土聚氣,土養人,土生萬物。窯洞是黃土地的一部分,住過窯洞的人心性敦實,腳步穩健,行事堅韌,不屈不撓。闖王李自成,從土窯洞橫空出世,揭竿而起,直攻京城,書寫了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傳奇。毛主席經歷了多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最后將根據地扎在陜北的窯洞里,以胸懷天下的氣魄,鑄就了延安精神,指明了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照亮了中華民族的前進道路。⑩美的事物終究是經得起歲月精挑細選的。近些年,一度被冷落的窯洞經過短暫的沉寂,又重新回歸了黃土高原上的日常生活。在新時代背景下,它不再扮演普通民居的角色,而是擔當起古民居建筑藝術傳承和展示的職責,在現代人的生活中,尤其是藝術界,它再次散發出深邃悠遠的迷人光澤。鄉村旅游開發中,開始返璞歸真,修建窯洞,作為體驗型特色民宿、茶吧、書屋、藝術創作采風基地等新式用途。?在悠悠歷史長河中沉淀下來的藝術種類不計其數,然而能從時光深遠處照得到風骨的,都堪稱極品。(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與《風景談》在選材上相似,均以黃土高原的地域特征為描寫對象,富有鄉土氣息,主要謳歌了人與自然的抗爭精神。B.在作者出生的年代里,家家戶戶流行蓋磚瓦房樓房,以表達對城市文明的向往,窯洞霎時間落寞了。C.本文與《鄉土中國》主旨具有相似性,安土重遷、差序格局、禮治社會等核心觀念在文中得以體現。D.本文通過李自成起義的傳奇和毛主席鑄就延安精神的事例,表明了住過窯洞的人往往具有堅韌的品性和不屈的精神。7.關于第四段對窯腦的描述,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段層次分明,首先描寫各家碾場和農忙情形,接著描寫黑云襲來后的景象,從歡騰的風景切換成為驟雨的快進模式。B.描寫農忙時節時,運用環境、動作、細節等描寫方法,寫出了人們忙碌的場景,描繪了麻糊村熱鬧歡樂的生活畫面。C.描述人們雨中搶收時,連續用了“扔”“跑”“蓋”“遮”等詞語,表明人們迅速采取各種措施,極具表現力D.“人們手搭涼棚望著那塊黑云,哭笑不得”一句寫出了人們既期盼下雨又擔心谷物被打濕的矛盾心理,寫得形象逼真。8.文章開頭為何說“麻糊村最深沉的秘密都藏在窯洞里”?請簡要概括。9.文章最后指出,窯洞新建成為鄉村旅游開發中的一個亮點。但也有人認為,這是對窯的破壞。你認同哪一種看法?請闡述理由。二、古代詩文閱讀(37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2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智伯帥趙、韓、魏而伐范中行氏,滅之。休數年,使人請地于韓。韓康子欲勿與。段規諫曰:“不可。夫智伯之為人也,好利而鷙愎,來請地不與,必加兵于韓矣。君其與之。與之,彼狃,又將請地于他國,他國不聽,必鄉之以兵;然則韓可以免于患難,而待事之變。”康子曰:“善。”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一于智伯。智伯說,又使人請地于魏……智伯說,又使人之趙,請藺、皋狼之地;趙襄子弗與。智伯因陰結韓、魏,將以伐趙。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君,曰:“臣聞唇亡則齒寒,今智伯帥二國之君伐趙,趙將亡矣,亡則二君為之次矣。”二君曰:“我知其然。我謀未遂而知,則其禍必至,為之奈何?”張孟談曰:“謀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莫之知也。”二君即與張孟談陰約三軍,與之期日,夜,遣入晉陽……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軍而禽智伯。(節選自劉向《戰國策·趙策一》)材料二: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勝德也。夫才與德異,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謂之賢,此其所以失人也。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云夢之竹,天下之勁也;然而不矯揉,不羽括,則不能以入堅。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礪,則不能以擊強。是故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則?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挾才以為善者,善無不至矣;挾才以為惡者,惡亦無不至矣。愚者雖欲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勝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決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為害豈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嚴,而才者人之所愛;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自古昔以來,國之亂臣,家之敗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顛覆者多矣,豈特智伯哉!故為國為家者茍能審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節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智A不能周B力不C能勝D譬如乳狗E搏F人G人得而制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莫之知也”與《燭之武退秦師》“何厭之有”的“之”用法相同。B.翼,從兩側,與《鴻門宴》“常以身翼蔽沛公”的“翼”用法相同。C.挾,持有、擁有,與《赤壁賦》“挾飛仙以遨游”的“挾”意思不同。D.家,古代大夫封地,與《兼愛》“雖至大夫之相亂家”的“家”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智伯向韓康子索要土地,謀士段規從智伯的為人處事與本國的形勢分析,建議韓康子給予土地,最后智伯得到了一座萬戶的城邑。B.趙襄子拒絕了智伯的索要土地,遭到了包圍,在張孟談的勸說下,韓、魏、趙暗中結盟共同對付智伯,殺守堤官吏,最終大敗智伯。C.司馬光認為,一個人的才干與德行是不同的兩回事,才干是德行的核心,德行是才干的統帥,而智伯的滅亡就是因為才勝過德。D.司馬光以“云夢之竹”“棠溪之金”為喻,形象地論述了一個人德與才的關系,德與才不是天生的優秀,需要后天的修煉和鍛造。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與之,彼狃,又將請地于他國,他國不聽,必鄉之以兵。(2)愛者易親,嚴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遺于德。14.“智伯之亡”給后世以深刻的啟示,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智伯之亡”的原因。(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落花(其一)①宋祁墜素翻紅各自傷,青樓煙雨忍相忘。將飛更作回風舞,已落猶成半面妝。滄海客歸珠有淚,章臺人去骨遺香。可能無意傳雙蝶,盡付芳心與蜜房。[注]①1021年,宋祁24歲,布衣游學安州,投獻文于知州夏竦,以求引薦。席間賦“落花”詩,夏竦以為宋祁很有才,必中甲科。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運用借喻、擬人手法,以“素”“紅”寫落花,以“傷”寫愁緒情狀。B.頸聯“滄海客歸珠有淚”與李商隱的“滄海月明珠有淚”有異曲同工之妙。C.尾聯寫落花“無意傳雙蝶”,卻把“芳心”付“蜜房”,體現了價值追求。D.整首詩構思精巧,運用典故,以花寫人,寓情于景,賦予了落花多重意蘊。16.沈德潛說:“詩貴寄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這句話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寫出了詩人異鄉漂泊、年老體衰的悲涼處境。(2)在《石鐘山記》中,蘇軾反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強調了直接觀察和親身體驗的重要性。(3)“云”在詩歌中既具有自然屬性,又常被詩人賦予豐富的情感意蘊,唐詩宋詞中含有“云”的意象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5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人類在對月球的探索過程中,發現了月球背面的碳質球粒殞石。科學家長期對月球的探索,讓我們獲得了更多有價值的發現。尤其是嫦娥四號的發射,帶領我們了解了更多月球①的秘密。月球背面首次公開亮相,是在1959年10月。當時,蘇聯的月球3號飛船飛過月球表面,用雙鏡頭相機拍攝了大量照片。經過暴光、沖洗、定影、干燥,照片終于通過系統掃瞄傳回地球。月球背面的樣子是表面②、遍布坑坑洼洼的撞擊坑。月球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