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統編版(2025版)七年級下冊語文期末復習:課內外古詩詞分析與鑒賞講義
說明:每首古詩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原文2.譯文3.典型詞注釋4.作者簡介5.創作背景
6.情感表達7.體裁8.表現手法9.分析與鑒賞
1.《登幽州臺歌》
古詩原文經典詩句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獨愴然而涕下!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譯文往前不見古代禮賢下士的圣君,向后不見后世求才的明主。想到天地的廣闊無
邊,我倍感凄涼,獨自落淚悲傷。
典型詞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
賢士而建。燕昭王在此以重金招賢納士,使得燕國得以振興,該臺因此成為明
注釋
君禮賢下士的象征。
作者陳子昂
簡介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市)人,是唐代文學家、詩人,初唐詩文革新
代表人物。歷任麟臺正字、右衛胄曹參軍、右拾遺,后世亦稱其為陳拾遺。他
大力提倡“漢魏風骨”和“風雅興寄”,為唐詩健康發展開辟了道路,后人贊
其為“唐之詩祖”。
創作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隨武攸宜出征契丹,武攸宜兵敗震恐,畏縮
不前,陳子昂多次進言不但無功,反被降職。他悲憤填膺,登臨燕昭王為招賢
背景
納士而建的黃金臺(又稱幽州臺),寫下了《登幽州臺歌》,抒發了懷才不遇、
報國無門的感慨。
情感陳子昂在政治上受挫,登上幽州臺,以時空的廣闊無垠與自身的孤獨渺小形成
第1頁共23頁
表達鮮明對比,抒發了他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以及對宇宙人生的深沉感慨。
體裁《登幽州臺歌》是一首五言古詩。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新詩體。
它沒有一定的格律,不限長短,不講平仄,用韻也相當自由,但每句五個字的
句式卻是固定不變的。這種詩歌體裁,既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傳統,又吸收了
《詩經》《楚辭》的營養,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有較大的靈活性,便于詩人充分
地表達情感。
表現直抒胸臆:詩歌直接表達詩人的情感,毫不隱晦。如“獨愴然而涕下”,詩人
將自己內心的悲傷、孤獨、無奈直接傾訴出來,讓讀者能夠真切地感受到他的
手法
痛苦。這種直抒胸臆的手法,使詩歌情感表達更加直接、強烈,具有強烈的感
染力,能夠迅速引起讀者的共鳴。
襯托對比:詩人通過“前”與“后”,“古人”與“來者”的對比,以
及“天地之悠悠”與“獨”的襯托,突出了自己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孤獨感。
時間上,古人與來者的遙不可及,顯示出詩人所處時代的無人賞識;空間上,
天地的廣闊無垠與詩人的孤獨渺小形成鮮明反差,進一步強化了他內心的孤獨
與失落。這種襯托對比的手法,使詩歌所表達的情感更加深刻。
情景交融:詩人登上幽州臺,眼前的景象引發了他內心的感慨,情與景相互交
融。幽州臺作為歷史的見證,承載著燕昭王的輝煌,而如今詩人站在此處,卻
無人賞識,這種歷史與現實的落差,使得詩人的情感與眼前的景色緊密相連。
天地的悠悠,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詩人內心孤獨、迷茫的外化,情
景交融,營造出一種深沉而凝重的氛圍。
分析與鑒《登幽州臺歌》短短四句,卻蘊含著深刻的情感與哲理,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
力。詩人陳子昂胸懷大志,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然而卻遭人排擠,壯志難
賞
酬。當他登上幽州臺,想到燕昭王在此招賢納士的輝煌歷史,對比自己當下的
處境,不禁悲從中來。
詩歌以極其簡潔的語言,營造出一種雄渾壯闊而又孤獨寂寞的意境。前兩句從
時間維度著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將詩人置于歷史的長河之中,
凸顯出其生不逢時的悲哀。后兩句則從空間角度展開,“念天地之悠悠,獨愴
然而涕下”,在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身的渺小與孤獨,這種時空
第2頁共23頁
交織的描寫,使詩歌的意境更加深遠。
整首詩情感真摯濃烈,毫不掩飾地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悲憤與感慨,讓讀者能夠
深切感受到他壯志難酬的痛苦和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望岳》
古詩原文經典詩句
《望岳》——杜甫會當凌絕頂,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一覽眾山小。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泰山到底怎么樣?在齊魯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沒有盡頭。大自然把神奇秀麗
譯文
的景象全都匯聚其中,山南山北陰陽分界,晨昏不同。望著那升騰的層層云氣,
心胸搖蕩;睜大眼睛遠望歸鳥回旋入山,眼角好像要裂開一樣。定要登上那最
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顯得渺小的群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東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
典型詞
為五岳之首,諸山所宗,故又稱“岱宗”。這里是對泰山的尊稱。
注釋
作者杜甫
簡介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
的詩歌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他本人也被尊稱為
“詩圣”,其詩風格沉郁頓挫,格律嚴謹。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期的作品,大約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年)以后。
創作736
當時杜甫曾游歷齊趙等地,這首詩就是他在游歷途中,眺望泰山時所作,通過
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景象,表達了詩人對這種宏大、壯美事物的贊嘆和向往,
背景
也體現了他青年時期的壯志豪情。
杜甫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通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表達了詩
情感
人對泰山的贊美,更體現出他青年時期勇于進取、積極向上的雄心壯志,以及
第3頁共23頁
對未來充滿信心的豪邁氣概。
表達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詩。五言古詩是漢、魏時期形成的一種新詩體,它格律
體裁
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每句固定為五個字。這種
詩體既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傳統,又吸收了《詩經》《楚辭》的營養,能較為
自由地表達詩人的情感與思想。
烘托手法:“齊魯青未了”一句,通過描寫在齊魯大地之外還能望見泰山的青
表現
色,以距離之遠來烘托泰山之高大,讓讀者從側面感受到泰山的雄偉氣勢。
手法
擬人手法:“造化鐘神秀”中“鐘”字賦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仿佛大自然
有意將神奇和秀麗集中于泰山,生動形象地表現出泰山的神奇秀麗。
夸張與細節描寫:“陰陽割昏曉”運用夸張手法,極言泰山之高,將山南山北
的陽光切斷,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象。“決眥入歸鳥”則是細節描寫,通過詩人
極力張大眼睛看歸鳥的細節,生動地表現出詩人對泰山景色的專注與沉醉。
借景抒情與直抒胸臆相結合:前六句著重描繪泰山的景色,借景抒情,表達對
泰山的贊美與熱愛;最后兩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則直抒胸臆,直
接抒發詩人的雄心壯志和豪邁氣概,使詩歌的情感得到升華。
《望岳》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期的浪漫與激情。通過描
分析與鑒
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贊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
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
賞
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
詩的開篇“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以設問起筆,借齊魯大地來烘托泰山
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霸旎娚裥悖庩柛罨钑浴保扮姟弊謱⒋?/p>
自然擬人化,仿佛大自然也對泰山情有獨鐘,把神奇和秀麗都集中于它;“割”
字則用得極其精妙,形象地描繪出泰山高聳陡峭,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切斷,形
成兩種不同的自然景觀,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笆幮厣?,決眥入
歸鳥”,詩人細望泰山,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蕩漾。為了看歸鳥,
詩人極力張大眼睛,幾乎眼眶都要裂開,從這細節描寫中,可見詩人對泰山美
景的陶醉與癡迷。最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則是全詩的主旨所在,
詩人由望岳而產生登岳的意愿,充分體現了詩人的雄心壯志和敢于攀登絕頂、
第4頁共23頁
俯視一切的豪邁氣概,讀來令人振奮。整首詩意境開闊,格調高昂,展示了杜
甫早期詩歌積極向上的風格。
3.《登飛來峰》
古詩原文經典詩句
《登飛來峰》——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自緣身在最高層。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登上飛來峰頂高高的塔,聽說每天雞鳴時分在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層層
譯文
浮云遮擋我遠望的視線,只因為如今我站在最高層。
飛來峰:有兩說:一說在浙江紹興城外的林山。唐宋時其中有座應天塔。傳說
典型詞
此峰是從瑯即郡東武縣飛來的,故名飛來峰。一說在今浙江杭州西湖靈隱寺前。
詩中具體所指說法不一,但都為一座山峰。
注釋
千尋塔:很高很高的塔。尋,古時長度單位,八尺為尋?!扒ぁ边\用夸張的
手法,極言塔之高。
作者王安石
簡介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思
想家、改革家。他推行了一系列變法改革措施,對北宋的政治、經濟等產生了
重大影響。在文學上,他的散文簡潔峻切,詩歌也獨具特色,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鄲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時,
創作
途經杭州,寫下此詩。當時他正值壯年,抱負不凡,借登飛來峰一抒胸臆,表
達了自己不畏艱難、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精神和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
背景
王安石借登飛來峰所見之景,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表達
情感
了自己不畏艱難險阻,對前途充滿信心的精神,以及高瞻遠矚的政治眼光和改
革的決心。
表達
《登飛來峰》是一首七言絕句。七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于近體詩范疇。其
體裁
格律嚴密,每句詩由七個字組成,全詩共四句,每首僅二十八字。一般而言,
第一、二、四句押韻。它短小精悍,能以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與深刻的
第5頁共23頁
哲理。
表現
借景抒情:詩人通過描寫登飛來峰所見之景,如“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
手法鳴見日升”,描繪出一幅壯麗的景象,然后借這一景象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與
抱負,由景及情,情景交融。
象征手法:詩中的“浮云”象征著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挫折以及各種阻礙,
而“最高層”則象征著一種高遠的境界和廣闊的視野。通過這種象征手法,
使詩歌的內涵更加豐富,表達更加含蓄深刻。
虛實結合:“飛來山上千尋塔”是實寫,描繪了飛來峰上高聳的寶塔這一實
際景物;“聞說雞鳴見日升”則是虛寫,詩人聽聞在塔上雞鳴時分可看見日出,
虛虛實實,增添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拓展了詩歌的意境。
卒章顯志:詩歌前兩句寫景,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在
前面寫景的基礎上,直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對人生的感悟,點明主題,使詩歌
的主旨得以彰顯。
分析與鑒賞《登飛來峰》是王安石30歲時所作。此時他年少氣盛,抱負不凡。詩的第一
句“飛來山上千尋塔”,點明詩人的立足點,以“千尋”突出塔之高峻,為
下文的抒情議論做鋪墊。第二句“聞說雞鳴見日升”,巧妙地虛寫在高塔上看
到的旭日東升的輝煌景象,營造出一種朝氣蓬勃的氛圍,同時也暗示了詩人對
前途充滿希望。
后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是全詩的精華所在,蘊含著深
刻的哲理。詩人借景抒情,表面上是說站在高處,不怕浮云遮擋住視線,實際
上是表達自己在政治上高瞻遠矚,對前途充滿信心,不會被眼前的困難和非議
所阻礙。這兩句詩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深入淺出地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遠,
才能不怕阻撓,不被眼前的困境所迷惑的人生哲理,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與啟發
性,激勵著人們在面對困難時要堅定信念,勇往直前。整首詩意境開闊,筆鋒
犀利,表現出詩人敢于突破陳規、銳意進取的精神。
4.《游山西村》
第6頁共23頁
古詩原文經典詩句
《游山西村》——陸游山重水復疑無路,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不要笑農家臘月里釀的酒渾濁不醇厚,豐收的年景農家待客菜肴非常豐盛。山
譯文
巒重疊水流曲折正擔心無路可走,忽然柳綠花艷間又出現一個山村。吹著簫打
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經接近,布衣素冠,淳樸的古代風俗依舊保留。今后如果還
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閑游,我隨時會拄著拐杖來敲你的家門。
臘酒:臘月里釀造的酒。在古代,臘月時人們會釀酒,經過長時間發酵,酒味
典型詞
醇厚。
注釋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第五個戊日做為春社日,拜祭社公(土地神)和五谷神,
祈求豐收。
作者陸游
簡介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是宋代愛國詩人、詞人。他具
有多方面文學才能,尤以詩的成就為最,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稱,不僅成
為南宋一代詩壇領袖,而且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地位,存詩9300多首,
是文學史上存詩最多的詩人。
此詩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當時陸游正罷官閑居在家。此前他因
創作
積極支持抗金將帥張浚北伐,符離戰敗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擠打擊,
從隆興府通判任上罷官歸里?;氐郊亦l后,他在農村生活中感受到希望和光明,
背景
于是寫下此詩。
陸游在罷官閑居時寫下此詩,描繪鄉村風光與淳樸民風,“山重水復疑無路,
情感
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僅寫出鄉村景色的變化,更蘊含在困境中堅持,終會迎來
希望的哲理,表達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喜愛與對未來生活的期待。
表達
《游山西村》是一首七言律詩。七言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于近
體裁
體詩范疇。其格律嚴密,每首八句,每句七個字,每首詩要求頷聯(第三、四
句)和頸聯(第五、六句)必須對仗工整,同時還要求押韻嚴格,一般押平聲
韻。
第7頁共23頁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詩中多處將情感融入景色描寫之中。如“山重水復疑無
表現
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詩人在描繪山水縈繞、花柳明艷的景色時,也傳達出
在困境中突然看到希望的驚喜之情,讓讀者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體會
手法
到詩人內心的情感變化。
細節描寫:“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通過對鄉村春社日期間
簫鼓追隨的熱鬧場景以及村民簡樸衣冠的細節刻畫,生動地展現了鄉村古樸的
民俗風情,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獨特魅力。
對比襯托:以“山重水復”的困境與“柳暗花明”的轉機形成鮮明對比,
突出了詩人在游玩過程中心情的變化,同時也強化了詩歌所蘊含的哲理意味。
這種對比襯托,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會到在困境中堅持,往往會迎來新的希望這
一主題。
《游山西村》是陸游蟄居山陰老家農村時所作。詩人以明快、清新的筆調,為
分析與鑒
我們描繪了一幅色彩絢麗的農村風光圖和淳樸的鄉村生活畫卷,同時蘊含著深
刻的人生哲理。
賞
首聯“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以勸誡的口吻,突出農家待客的
熱情與真誠,從酒的渾濁和菜肴的豐盛,體現出鄉村生活的質樸。頷聯“山重
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它不僅生動地描繪了鄉
村曲折多變的自然景色,更蘊含著在困境中只要堅持不懈,就可能找到出路的
哲理,激勵著人們在面對困難時不氣餒、不放棄。頸聯“簫鼓追隨春社近,衣
冠簡樸古風存”,通過對鄉村祭祀活動和村民穿著的描寫,展現了鄉村濃郁的
傳統文化氛圍和古樸的民風。尾聯”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則
表達了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喜愛與留戀,希望以后能時常趁著月色,拄著拐杖來
這里閑游,進一步強化了詩人對鄉村的深厚情感。整首詩結構嚴謹,主線明晰,
從初入鄉村的見聞,到游玩過程中的感悟,再到對鄉村生活的留戀,層次分明,
情感真摯,既給人以美的享受,又能引發讀者對人生的思考。
5.《己亥雜詩(其五)》
古詩原文經典詩句
第8頁共23頁
《己亥雜詩(其五)》——龔自珍落紅不是無情物,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鞔耗喔o花。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離別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
譯文
人在天涯一般。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不是無情之物,即使化作春泥,也甘愿
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
己亥:這是道光十九年(1839年)。這一年龔自珍辭官南歸,后又北上接取家
典型詞
屬,在南北往返途中,他寫成了315首短詩,并總命名為《己亥雜詩》。
注釋
作者龔自珍
簡介
字瑁人,號定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是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和改
良主義的先驅者。他的詩文主張“更法”“改圖”,揭露清統治者的腐朽,洋
溢著愛國熱情。
這首詩是龔自珍于道光十九年(1839)己亥年辭官南歸時所作。他在官場不得
創作
志,對當時的社會現狀深感不滿,決定離開京城。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寫下了
這首詩,既有離別的愁緒,又有對未來的期許,以“落紅”自比,表達了自己
背景
雖然辭官,但仍會關心國家命運,為國家貢獻力量的情懷。
龔自珍辭官南歸,詩中既有離別的愁緒,又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
情感
護花”表明自己雖辭官,但仍心系國家命運,愿意為國家培養人才、貢獻力量
的奉獻精神與愛國情懷。
表達
《己亥雜詩(其五)》屬于七言絕句。七言絕句是近體詩的一種,每句詩由七
體裁
個字組成,全篇共四句。它格律嚴格,要求第二、四句押韻,一般押平聲韻。
其特點是短小精悍,能以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或深刻的思想。
表現借景抒情:“浩蕩離愁白日斜”一句,詩人借“白日斜”之景,烘托出自
己離京時愁緒的浩蕩無邊。傍晚西斜的落日,營造出一種蒼茫、黯淡的氛圍,
手法
與詩人內心的惆悵、失落之情相契合,情景交融,生動地展現出詩人辭官時的
復雜心境。
第9頁共23頁
比喻象征: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運用了比喻象征的
手法。詩人以“落紅”自比,將自己辭官歸鄉比作花朵從枝頭落下;“化作
春泥更護花”則象征著自己雖然離開官場,但仍會像落花化作春泥滋養花朵一
樣,繼續關心國家命運,為國家培養人才,表達自己對國家的忠誠和無私奉獻
的精神。
《己亥雜詩(其五)》寫于龔自珍仕途失意,決定辭官南歸之時。這首詩既抒
分析與鑒
發了詩人離京時的愁緒,又展現了他雖遭挫折卻依然心系國家的情懷。
首句“浩蕩離愁白日斜”,開篇便點明詩人離開京城時滿懷的愁緒,如江水般
賞
浩蕩,而“白日斜”的景色又進一步渲染了這種愁緒的沉重與凄涼。第二句
“吟鞭東指即天涯”,則表現出詩人在無奈中踏上歸途,感覺自己從此遠離政
治中心,前途未卜,有一種天涯漂泊的孤寂感。
然而,后兩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筆鋒一轉,境界大開。
詩人以獨特的視角,將自己的身世與落花的命運相聯系,賦予了落花全新的意
義。雖然自己如落花般離開官場,但并非就此消極,而是要像落花化作春泥滋
養花朵一樣,為國家的未來貢獻力量。這種對個人命運的豁達態度和對國家的
深切責任感,使整首詩的格調從憂愁轉為昂揚,展現出詩人高尚的情操和偉大
的抱負。
整首詩情感跌宕起伏,前兩句的離愁與后兩句的壯志形成鮮明對比,既體現了
詩人面對人生挫折的真實感受,又彰顯了他始終不變的愛國情懷,具有強烈的
藝術感染力。
6?《竹里館》
古詩原文經典詩句
第10頁共23頁
《竹里館》——王維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
譯文
只有一輪明月靜靜將我映照。
作者王維
簡介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河東蒲州(今山西省運城市)人,祖籍山西祁縣,是唐
朝詩人、畫家。王維參禪悟理,學莊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其詩多
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
《竹里館》為《柳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十七首,作于王維晚年隱居藍田柳川時
創作
期。王維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脫,加之仕途坎坷,四十歲以后就過著半官半
隱的生活,常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彈著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懷。
背景
詩人王維通過描繪獨自在竹林中彈琴、長嘯,與明月相伴的清幽畫面,表達了
情感
他寧靜、淡泊的心境,以及對隱居生活的自得其樂,展現出他遠離塵世喧囂,
沉浸于自然與自我精神世界的滿足。
表達
《竹里館》是一首五言絕句。五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于近體詩范疇。其格
體裁
律特點為全篇共四句,每句五個字。它短小精悍,節奏明快,可通過簡潔的語
言傳達豐富的情感與意境。
表現動靜結合:詩中既有靜態描寫,如“幽篁”“深林”“明月”,描繪出一幅
靜謐的竹林夜景圖;又有動態描寫,如“彈琴”“長嘯”,以動襯靜,更加突
手法
出了環境的清幽寂靜,也展現出詩人在這幽靜環境中的悠然自得。
擬人:“明月來相照”一句將明月擬人化,賦予明月人的情感與行為,仿佛
明月特意來陪伴獨自坐在竹林中的詩人,生動地營造出一種物我相伴、悠然閑
適的氛圍。
白描:全詩運用白描手法,以簡潔質樸的語言,勾勒出“獨坐幽篁”“彈琴
長嘯”“明月相照”等畫面,不加過多修飾,卻生動地展現出詩人隱居生活的
閑適和高雅情趣。
分析與鑒《竹里館》是王維晚年隱居柳川時所作,描繪了詩人在竹林中獨自彈琴、長嘯、
第11頁共23頁
與明月相伴的情景,展現了一種悠然自得、寧靜淡泊的心境。
賞
詩的前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詩人開篇即點明自己獨自一人坐在
幽深的竹林中,一邊彈琴,一邊發出長嘯聲?!蔼氉斌w現出詩人的獨處狀態,
但并不顯孤獨,反而有一種享受自我世界的意味;“彈琴”與“長嘯”則展
現出詩人高雅的情趣和率真的性情,在這清幽的竹林中,詩人盡情地抒發內心
的情感。
后兩句“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進一步強調了環境的幽靜和詩人內心的
寧靜。在這幽深的竹林里,無人知曉詩人的存在,唯有明月灑下清輝,與詩人
相伴。明月的“相照”,仿佛是詩人的知音,在寂靜的夜晚給予他慰藉。
整首詩營造出一種清幽絕俗的意境,詩人通過對自然環境和自身活動的描寫,
傳達出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以及超脫塵世、淡泊名利的人生態度。王維以簡潔
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將情與景高度融合,使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那份
寧靜與閑適,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7,《春夜洛城聞笛》
古詩原文經典詩句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此夜曲中聞折柳,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何人不起故園情。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不知從誰家悄悄地傳出悠揚的玉笛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整個洛陽城。在這
譯文
客居的夜晚,聽到這《折楊柳》的曲子,誰能不勾起思念故鄉的深情?
作者李白
簡介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
譽為“詩仙”。他的詩歌風格豪放飄逸、意境奇妙,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感情
抒發一氣呵成,具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
道難》等。
這首詩是李白在洛陽時所作。當時洛陽是唐朝的東都,經濟文化繁榮。在一個
創作
春天的夜晚,李白客居洛陽,聽到笛聲在春風中飄散,笛聲吹奏的是《折楊柳》
曲,觸動了他的思鄉之情,于是寫下此詩。
背景
李白在客居洛陽的春夜,聽到《折柳》笛曲,觸發了強烈的思鄉之情。詩中借
情感
笛聲傳達出他對故鄉深深的眷戀和客居他鄉的孤寂之感。
第12頁共23頁
表達
《春夜洛城聞笛》是一首七言絕句。七言絕句屬于近體詩,格律嚴格,每句詩
體裁
由七個字組成,全篇共四句。其押韻規則通常為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
押,一般押平聲韻。這種詩體短小精悍,節奏明快,能夠在有限的篇幅內表達
出豐富的情感。
表現烘托:詩的前兩句“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通過描寫不知從
誰家傳來的悠揚笛聲,在春風中傳遍整個洛城,以笛聲的悠揚、傳播之廣,烘
手法
托出春夜的靜謐,同時也為下文抒發思鄉之情營造出一種深遠的氛圍。
借物抒情:“折柳”這一意象在詩中起到了借物抒情的關鍵作用。詩人聽到
《折楊柳》笛曲,因“柳”與“留”諧音,古人又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
以“折柳”曲觸動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借笛曲傳達出自己對故鄉的深深思念。
以景襯情:“春風”這一意象不僅點明了季節,描繪出春日的和暖,同時也
作為情感的載體。春風本是令人愉悅的,但在此時,伴隨著笛聲,卻勾起了詩
人的思鄉之情,以樂景襯哀情,更加強化了詩人內心的孤寂和對故鄉的眷戀。
《春夜洛城聞笛》是李白在客居洛陽的一個春夜,因聽到笛聲而引發思鄉之情
分析與鑒
所作。整首詩語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摯動人。
開篇“誰家玉笛暗飛聲”,一個“暗”字,既寫出了笛聲的隱隱約約、不知
賞
從何而來,又為全詩蒙上了一層淡淡的惆悵?!吧⑷氪猴L滿洛城”,則將無形
的笛聲具象化,仿佛笛聲隨著春風飄散在洛城的每一個角落,讓讀者仿佛身臨
其境,感受到那悠揚的笛音在空氣中彌漫。
“此夜曲中聞折柳”一句,巧妙地揭示了笛聲的內容為《折楊柳》,這一笛曲
的出現,瞬間觸動了詩人敏感的內心。因為“折柳”在古代文化中與離別緊
密相連,所以詩人在聽到此曲時,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最后“何人不起故園情”,以反問的形式,將個人的思鄉之情推而廣之,引發
了讀者的強烈共鳴。仿佛在這春夜的洛城,只要聽到這《折楊柳》的笛曲,任
何人都會不由自主地涌起對故鄉的思念之情。整首詩先寫笛聲,再點明曲名,
最后抒發思鄉之情,層層遞進,結構嚴謹,將詩人客居他鄉的孤寂和對故鄉的
深深眷戀表現得淋漓盡致。
8,《逢入京使》
古詩原文1323經典詩句
《逢入京使》岑參馬上相逢無紙筆,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憑君傳語報平安。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向東遙望故鄉,路途漫長遙遠,淚水沾濕了雙袖,怎么也擦不干。在馬上匆匆
譯文
相逢,沒有紙和筆寫信,就請你給我的家人捎個口信,說我一切平安。
典型詞
注釋
作者岑參
簡介唐代詩人,與高適并稱“高岑”。他出身于官僚家庭,曾兩次出塞任職,對邊
塞生活有深刻體驗。其邊塞詩氣勢磅礴、想象豐富、色彩瑰麗、熱情奔放,具
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等。
此詩約作于天寶八載(749年),岑參第一次前往安西任職途中。他離開長安,
創作
西行途中與返京的使者相遇,想到自己遠離家鄉,又沒有紙筆寫信,只能托使
者給家人帶個平安口信,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背景
岑參在遠赴邊塞途中與入京使者相遇,以質樸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和親
情感
人的深切思念,同時也體現出邊塞生活的匆匆與行旅的艱辛,以及在這種情境
下無法詳細寫信報平安的無奈。
表達
《逢入京使》是一首七言絕句。七言絕句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要求嚴格。每
體裁
首詩共四句,每句七個字,其押韻規則一般是第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
押,通常押平聲韻。這種詩體短小精悍,能夠用簡潔的語言傳達出豐富的情感。
表現夸張:“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奥仿?/p>
極言詩人與故鄉長安距離之遙遠,突出了旅途的艱辛和對故鄉的思念之切;“雙
手法
袖龍鐘淚不干”則夸張地描繪出詩人因思念家鄉而淚如雨下,淚水濕透了雙
袖,形象地表現出他的思鄉之情的濃烈。
白描:整首詩采用白描手法,如“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不
加雕琢,簡潔而生動地描繪出詩人與入京使者在馬上匆匆相逢,因沒有紙筆,
只能托使者給家人捎個平安口信的場景,真實地反映出邊塞生活的匆忙與詩人
對家人的牽掛。
第14頁共23頁
以小見大:詩人截取了與入京使者相逢這一小事,通過托使者傳語報平安這
一細節,以小見大,展現出他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以及邊塞生活的艱辛與無
奈。
《逢入京使》是岑參在遠赴邊塞途中所作,整首詩語言質樸自然,情感真摯動
分析與鑒
人。
前兩句“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詩人回望東方的故鄉,只見路
賞
途遙遠,思念之情涌上心頭,不禁淚濕雙袖。“路漫漫”不僅寫實際的路程遙
遠,更烘托出詩人對故鄉的眷戀和歸鄉的渴望;“淚不干”則直白地表現出他
的思鄉之苦。
后兩句“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詩人與入京使者在馬上匆匆相
遇,想要寫封家書卻沒有紙筆,只能懇請使者給家人捎個平安的口信。這兩句
詩雖沒有華麗的辭藻,但卻生動地描繪出邊塞生活的匆忙與條件的簡陋,同時
也體現出詩人對家人的關懷與牽掛,怕家人擔心自己的安危。
整首詩通過描寫詩人在遠赴邊塞途中與入京使者相遇的情景,將他的思鄉之情、
報國之志以及邊塞生活的艱辛融合在一起,情感真摯而復雜。這種對親情的眷
戀和對國事的擔當,在質樸的語言中得以體現,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讓讀者深
切感受到詩人在特定環境下的復雜情感。
9.《晚春》
古詩原文經典詩句
《晚春》——韓愈楊花榆莢無才思,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惟解漫天作雪飛。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歸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腳步,紛紛爭奇斗艷。就連那沒
譯文
有美麗顏色的楊花和榆錢也不甘寂寞,隨風起舞,化作漫天飛雪。
作者韓愈
簡介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
黎先生”,是唐代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他是唐代古
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
此詩是韓愈在元和4^一年至十四年(816—819)間任國子博士時所作。此時他
創作
已進入中年,仕途雖有起伏,但仍懷有積極用世的心態。詩中通過描寫晚春時
第15頁共23頁
節花草樹木爭奇斗艷的情景,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留戀和珍惜,也蘊含著他對
背景
時光易逝、要珍惜光陰的感慨。
韓愈描繪晚春時節草木爭艷、楊花榆莢漫天飛舞的景象,表面是對春天的留戀,
情感
實則蘊含著珍惜時光、抓住時機展示自我的勸勉之意,也體現出詩人積極樂觀
的人生態度。
表達
《晚春》是一首七言絕句。七言絕句屬于近體詩,格律嚴密,每首詩共四句,
體裁
每句七個字。其押韻規則通常為第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
聲韻。這種詩體短小精悍,能夠在有限的篇幅內,以簡潔凝練的語言傳達出豐
富的情感與深刻的意趣。
表現擬人:詩中賦予了花草樹木以人的情感和行為,“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
斗芳菲”,“知”“斗”二字將草樹擬人化,仿佛它們知曉春天即將離去,于
手法
是爭奇斗艷,盡情展示自己的美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晚春時節百花盛開、爭
妍斗艷的熱鬧景象?!皸罨ㄓ芮v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同樣把楊花榆莢
當作人來寫,說它們沒有華麗的色彩和出眾的才華,只能像雪花一樣漫天飛舞,
賦予了楊花榆莢一種憨態可掬的形象。
對比:將“百般紅紫”的草樹與“無才思”的楊花榆莢進行對比。草樹憑
借自身的艷麗色彩盡情綻放,而楊花榆莢雖沒有絢麗的外表,卻也努力地“漫
天作雪飛”,通過對比,更突出了楊花榆莢不甘示弱、積極向上的精神,同時
也豐富了詩的內涵,使詩歌所描繪的晚春景象更加多元。
分析與鑒賞《晚春》是韓愈的一首別具一格的詩,詩人以獨特的視角描繪了晚春的景象,
展現出對春天的獨特感悟。
詩的前兩句“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描繪出一幅晚春時節,花
草樹木似乎知曉春天即將離去,于是紛紛爭奇斗艷,以最絢爛的姿態留住春天
的畫面。這里的“知”和“斗”,把草樹寫活了,充滿了生機與活力,讓人
感受到春天的繁華與熱烈,也體現出詩人對春天的贊美之情。
后兩句“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看似是在調侃楊花榆莢沒有其
他花草的艷麗色彩和才華,只能如雪花般漫天飛舞。但細細品味,卻能發現這
是詩人對楊花榆莢的另一種贊賞。它們雖沒有出眾的外表,卻不自卑、不氣餒,
依然努力地展示自己,為晚春增添一份別樣的景致。
從更深層次理解,這首詩不僅是對晚春景色的描繪,更蘊含著人生哲理。詩人
借花草樹木在春天即將逝去時的種種表現,告訴人們,無論自身條件如何,都
應珍惜時光,積極展現自己,不要錯過大好時機。整首詩意境鮮明,手法獨特,
既充滿了對自然的熱愛,又富有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給人以深刻的啟示。
10.《泊秦淮》
第16頁共23頁
古詩原文經典詩句
《泊秦淮》——杜牧商女不知亡國恨,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隔江猶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著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河邊靠近岸上的酒家。
譯文
賣唱的歌女不知道什么是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后庭花》。
典型詞秦淮:即秦淮河,發源于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漂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
江。秦淮河兩岸歷來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在六朝時更是達官貴人游樂之所。
注釋
作者杜牧
簡介
字牧之,晚唐詩人,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他出身世家,祖父杜佑為《通
典》作者,26歲中進士,曾任黃州、池州刺史。
此詩作于大中二年(848年),時杜牧由睦州赴京任司勛員外郎,途經金陵夜
創作
泊秦淮,目睹晚唐奢靡之風,借南朝舊事諷喻時政。
背景
杜牧夜泊秦淮,借商女唱《后庭花》之事,諷刺了晚唐統治者的醉生夢死、荒
情感
淫無道,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以及對晚唐社會現實的批判。
表達
《泊秦淮》是一首七言絕句。七言絕句屬于近體詩范疇,格律較為嚴格。每首
體裁
四句,每句七個字,押韻規則一般為第二、四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
押平聲韻。這種詩體短小精悍,節奏明快,能以簡潔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情感與
深刻的思想。
借景抒情: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通過描寫輕煙、寒水、淡月、細沙,營
表現
造出一種朦朧、冷寂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傷感的基調,借景巧妙地抒發了詩
人內心的憂慮與哀愁。這種環境描寫,不僅展現了秦淮河畔的夜景,更烘托出
手法
晚唐時期那種衰落、迷茫的社會氛圍。
第17頁共23頁
用典:詩中“隔江猶唱后庭花”運用了典故,《玉樹后庭花》這一亡國之音,
象征著南朝陳后主的荒淫亡國。詩人借商女唱《后庭花》,實則諷刺晚唐統治
者不吸取歷史教訓,依舊沉迷于聲色享樂,不顧國家安危,含蓄地表達了對國
家命運的深切憂慮
以小見大:詩人從夜泊秦淮所見所聞的一個小場景一一商女唱曲,聯想到
整個晚唐社會的現狀。通過這一具體的、看似平常的生活場景,揭示出晚唐統
治者的腐朽和國家面臨的危機,以小見大,使詩歌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批判
力量。
《泊秦淮》是杜牧夜泊秦淮河時觸景感懷之作。
分析與鑒
首句“煙籠寒水月籠沙”,連用兩個“籠”字,將煙、水、月、沙四種景物
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朦朧、清冷的秦淮夜景圖,營造出一種迷離、
賞
哀愁的氛圍,為下文的抒情埋下伏筆。
次句”夜泊秦淮近酒家”,點明泊船的地點靠近酒家,自然引出下文聽到的歌
聲。“近酒家”三字看似平常,卻為商女唱歌這一情節提供了合理的場景,同
時也暗示了晚唐社會飲酒作樂之風盛行。
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國恨”,表面上是指責商女不懂亡國之恨,還在唱著《后
庭花》。但實際上,商女以賣唱為生,她們唱什么取決于聽眾的喜好。真正不
知亡國恨的,是那些點唱的達官貴人。
末句“隔江猶唱后庭花”,“隔江”二字,將時間從南朝拉回到晚唐,將空
間從秦淮河這一地點拓展到整個社會?!蔼q唱”則強調了這種亡國之音仍在回
蕩,表明晚唐統治者正重蹈南朝陳后主的覆轍,依舊醉生夢死、貪圖享樂。
整首詩通過對秦淮河畔夜景的描寫,以及對商女唱《后庭花》這一現象的敘述,
借古諷今,深刻地批判了晚唐統治者的荒淫無道,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
切憂慮。杜牧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批判精神,將對歷史的反思與對現實
的擔憂融入這短短二十八字之中,使這首詩具有了超越時代的藝術價值和思想
深度。
11.《賈生》
古詩原文經典詩句
《賈生》——李商隱可憐夜半虛前席,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不問蒼生問鬼神。
第18頁共23頁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漢文帝在宣室求問被貶謫的賢臣,賈誼的才華和格調更是無可比倫。可惜文帝
譯文
半夜移膝靠近賈誼聽講,不問百姓生機只問起鬼神之事。
典型詞賈生:指賈誼,西漢初期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力主改革弊政,卻遭權貴排
擠,郁郁不得志。
注釋
宣室:漢代未央宮前殿的正室,漢文帝曾在此召見賈誼。
作者李商隱
簡介
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晚唐著名詩人。他的詩歌構思新奇,風格秣
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怫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
詩歌(以《錦瑟》為代表)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
這首詩是李商隱借古諷今之作,可能作于唐宣宗大中年間。當時晚唐皇帝大多
創作
崇佛媚道,不重視人才,不關心民生。李商隱借漢文帝召見賈誼,卻不問蒼生
問鬼神的故事,諷刺了當時統治者的昏庸無能,不重視人才,不能真正為國家
背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