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思想史課件6墨家的社會思想學習資料學習資料_第1頁
中國社會思想史課件6墨家的社會思想學習資料學習資料_第2頁
中國社會思想史課件6墨家的社會思想學習資料學習資料_第3頁
中國社會思想史課件6墨家的社會思想學習資料學習資料_第4頁
中國社會思想史課件6墨家的社會思想學習資料學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節墨家的社會思想墨家思想的特點:1、墨翟是小生產者階層利益的代表者,據記載,他以裘褐衣,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

2、其門徒多出身游俠,共同組成一個嚴密的團體,有嚴格的紀律。其首領稱巨子,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刀,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訓》。墨家源自游俠階級,兼愛作為墨子學說的中心概念乃是游俠職業倫理的合乎邏輯的擴展。游俠的倫理就是后世所流行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以這種團體的概念為基礎,墨子試圖發展出一種適合所有人的學說,根據這種學說,每一個人都應當無差別地、同等地愛所有其他人。”3、墨子是從儒家中分化出來的學派。“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悅,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淮南子,要略訓)4、墨學終絕的原因:自秦、漢建立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政府后,游俠階級受到了毀滅性打擊,墨家學派由此失去了其原有的社會和政治條件,墨學也就此成為絕學。一、兼愛說墨子同樣把仁義作為人類道德學位的準則,不同的是,用兼愛解釋“仁”:“必去喜,去怒,去樂,去悲,去愛,而用仁義;手足口鼻耳,從事于義,必為圣人。”《貴義》第一,墨子認為,天下之所以混亂不堪,就是因為人與人之間“不相愛”,不相愛又根源于“自愛”和“自利”。“父自愛也不愛子”、“兄自愛也不愛弟”、“子自愛也不愛父”、臣自愛也不愛君”《墨子·兼愛上》。

第二,要想鏟除種種“不相愛”所造成的天下大亂的惡果,必須以“兼相愛”原則代替“自愛”,建立一個視人若己、愛無差等的社會。“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大治。”“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兼愛中)“若我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愛利吾親乎,……必吾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后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兼愛下》平等之愛與差等之愛之辨第三,墨子還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相愛”,同人與人之間的“相利”是分不開的,二者必須結合在一起,是否做到了“兼相愛”,必須看是否實行了“交相利”。

不是自私自利,而是人人互利:“有余力以相勞,有余財以相分”(尚同上)“古者明王圣人,所以王天下正諸侯者,彼其愛民謹忠,利民謹厚,忠信相連,又示之以利,是以終身不厭,歿世而不倦。”(節用)“殺己以存天下,是殺己以利天下。”《大取》“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墨子·兼愛中》可見,其所謂“利”,不是個人一己之私利,而是把百姓的實際利益放在第一位,意味著大家相互能得到利益。評價:二、社會控制思想(一)論社會組織體系的產生1、初民時代“未有刑政”時的社會混亂。古者民始生,未有刑政之時,蓋其語人異議;是以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其人茲眾,其所謂義者亦茲眾。是以人是其義,以非人之義,故交相非也。……天下之亂,若禽獸然。2、政治—社會統治體系的建立。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是以分國建諸侯。……是以選擇其次立為卿之宰。……是以選擇其次立而為鄉長家君。3、是天選還是民選?“天鬼賞之,立以為天子。”4、尚同:專制主義體系的建立“上之所是,必皆是之;上之所非,必皆非之。”《尚同上》(二)天志天志是最高的裁判者,可對人的行為有賞罰。“子墨子置天志以為儀法,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也。”(天志下)“天子有善,天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順天意而得賞”,“反天意而得罰”(三)明鬼論證鬼的存在,鬼神可“賞賢罰暴”,其明鬼思想具有明顯的神道設教色彩。“是以吏治官府,不敢不潔廉,見善不敢不賞,見暴不敢不罪。民之為淫暴寇亂盜賊,以兵刃毒藥水火,退無罪人乎道路,奪車馬衣裘以自利者,由此止。”(明鬼下)四、賑災備荒論第一,墨子分析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姓饑寒交迫、多災多難的原因。他認為,當時災荒產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自然界的變化造成的;二是統治者橫征暴斂、奢侈浪費,發動戰爭造成的。

“以其極賞,以賜無功;虛其府庫,以備車馬衣裘……苦其役徒,以治宮室觀樂;死又厚為棺槨,多為衣裘;生時治臺榭,死又修墳墓,故民苦于外,府庫單于內。上不厭其樂,下不堪其苦,故國離寇敵則傷,民見兇饑則亡。”第二,探討了災荒的程度鑒定問題及其社會影響。古代種谷,一般都雜種5種以備災害,就每種谷的豐歉程度可以斷定災荒的嚴重程度:“一谷不收謂之饉,二谷不收謂之旱(罕);三谷不收謂之兇;四谷不收謂之匱;五谷不收謂之饑。”《墨子·七患》。第三,歸納總結了賑荒抗災的主要方法。概括起來說,主要有:(1)積粟備荒。墨子認為,如果國家倉無備粟,隨時都可能面臨兇饑的危險。他引用《周書》的話說:“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2)節用抗災。他主張各級貴族的俸祿要根據災情降低,以便“節用”抗災:“歲饉則仕者大夫以下皆損祿五分之一,旱(罕)則損五分之二,兇則損五分之三,饋則損五分之四,饑則盡無祿,稟食而已矣。”《墨子·七患》。(3)足財抗災。所謂“足財”,就是通過發展生產,增加財富的方法度過災荒。“雖上世之圣王,豈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無凍饑之民者,何也?其力時急……其生財密也。”“農事緩則貧,貧且亂政之本。”《墨子·非儒下》。“民無仰則君無養,民無食則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務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節也。”《墨子·七患》。

發現差等之愛和平等之愛的關系,是墨子對人類思想史的貢獻。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為人之國,若為其國,……為人之都,若為其都,……為人之家,若為其家)……”“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大治。”“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孝慈;兄弟相愛,則和調;”《兼愛中》對等互報原則“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墨子·兼愛中》儒家的“義利相分”的非功利論“子罕言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仁人之事”,在于“天下之利”“虧奪民衣食之財,仁者弗為也。”“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尚賢下)2500年前,墨家倡導兼相愛、交相利的社會倫理價值,主張愛人利人,愛利合一,相愛相利,在人與人的對待關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