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 講義(含練習題及答案)_第1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 講義(含練習題及答案)_第2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 講義(含練習題及答案)_第3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 講義(含練習題及答案)_第4頁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 講義(含練習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高考語文一輪復習:文言文閱讀講義

從人文主題(中華傳統文化及經典)、文體樣式(思辨性、實用性、文學性閱讀)、文言知識(詞匯、句式、

文言現象等)三個維度梳理、整合部編版五本教材:

文體樣式典型課文遷移應用類文類題

2023年新高考全

國I卷:《韓非

儒家:《勸學》《子路、曾皙、冉有、公西

子?難一》;

華侍坐》《齊桓晉文之事》《〈論語〉十二

1.積累一些詞語和語法2023年全國乙

章》《大學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秦諸子知識,形成文言語感。卷:《韓非子?十

道家:《庖丁解牛》《五石之瓠》《〈老子〉

2.梳理常見的文言虛過》

四章》

詞,了解其詞性、意義和2023年全國甲

墨家:《兼愛》

用法。卷:《隆平集?儒

3.梳理和積累一些特殊學行義》

句式,并準確翻譯成現代2024年新高考全

《燭之武退秦師》《鴻門宴》《屈原列傳》

史傳作品漢語。國II卷:《史記?魏

《蘇武傳》

4.能夠準確斷句,并翻世家》

譯成現代漢語。2024年新高考全

《阿房宮賦》《六國論》《過秦論》《五代

史論作品5.閱讀史傳或史論作品國II卷:《論衡?非

史伶官傳序》

時,具有批判性思維能韓》

說理散文:《師說》《種樹郭橐駝傳》《諫力,具體包括“深入思考”

太宗十思疏》《答司馬諫議書》和''質疑問難”等。

2022年全國乙

古代散文文學散文:《赤壁賦》《登泰山記》《陳情

卷:《說苑?貴德》

表》《項脊軒志》《蘭亭集序》《歸去來兮

辭并序》《石鐘山記》

一、教考銜接基礎回歸

指出下列句子的關鍵詞(加點),并翻譯句子。

必修(上、下)

(-)課文《勸學》重點詞語:就、省、知、疾、假、無以、舍,焉、而等。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關鍵詞】“君子”,這里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已”,停止。

[譯]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

2.金就礪則利。

【關鍵詞】“金”,指金屬制的刀斧等。“就”,接近、靠近。

第1頁共24頁

[譯]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關鍵詞】“省”,省察?!爸?,同“智”,見識。

[譯]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見識明達,行為不犯錯誤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關鍵詞】“假”,借助?!八?,名詞活用為動詞,游泳?!岸保磙D折,去隊“絕”,橫渡。

[譯]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卻能橫渡江河。

5.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關鍵詞】“興”,起?!把伞?,兼詞,相當于“于此”。

[譯]堆土成山,風雨就在這里興起。

6.鷲馬十駕,功在不舍。

【關鍵詞】“駕",一天的行程。“舍”,停止、止息。

[譯]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功效來源于走個不停。

(二)課文《師說》重點詞語:所以、聞、愛、師、道、身、齒,孰、乃、而、歟等。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關鍵詞】“所以",用來……的,憑它(他)來……的。"受”,同“授”,傳授。判斷句。

[譯]老師,是依靠他來傳授道、教授學業、解除疑惑的人。

2.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關鍵詞】“聞”,知道、懂得?!皫煛?,名詞作動詞,以……為老師。

[譯]生在我前面,他知道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跟隨他學習。

3.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關鍵詞】“愛”,疼愛?!吧怼?,自己?!皭u師”,以從師學習為恥?!盎蟆保?。

[譯]人們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們;對于他們自己,卻以從師學習為恥,真是糊涂。

4.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關鍵詞】“不齒”,不與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齒,并列、排列?!澳恕?,竟?!皻e”,語氣助詞,

表感嘆。

[譯]巫醫樂師和各種工匠,士大夫們瞧不起,現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感到奇

怪?。?/p>

5.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關鍵詞】“古文”,指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與駢文相對。“六藝經傳”,六經的經文和傳文。六

藝,指《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種經書,其中《樂》久已失傳。傳,古代解釋經書的

著作?!巴ā?,全面。“不拘于時”,被動句,不受時俗的限制。

[譯]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十七歲,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全面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限制,

向我學習。

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第2頁共24頁

【關鍵詞】"嘉”,贊許?!肮诺馈保腹湃藦膸熤?。“貽”,贈送。

[譯]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之道,寫了這篇《師說》贈送給他。

(三)課文《赤壁賦》重點詞語:舉、橫、舞、泣、縱、凌、倚、下、卒,蓋、將、于、方、固等。

1,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關鍵詞】“舉”,舉起?!皩佟?,勸請。后兩句采用互文的手法。

[譯]舉起酒杯,勸客人飲酒,吟詠著與明月有關的詩歌,歌誦著“窈窕”這一章。

2.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關鍵詞】“縱”,放任?!叭纭?,往?!傲琛保竭^。

[譯]任憑小船漂去,越過那曠遠的江面。

3.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整婦。

【關鍵詞】“舞”與“泣”,都是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起舞,使……落淚。

[譯]簫聲使深谷中的蛟龍聽了起舞,使獨坐孤舟的寡婦聽了落淚。

4.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

【關鍵詞】“方”,當?!跋隆?,攻占。

[譯]當他奪取荊州,攻占江陵,順著長江東下的時候。

5.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關鍵詞】“盈”,滿?!疤摗保??!白洹?,終究?!跋L”,消減和增長。

[譯]流去的(水)像這樣(不斷地流去永不復返),而并沒有流去;(月亮)像那樣時圓時缺,卻終究沒有增

減的變化。

6.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關鍵詞】“相與”,互相?!凹劝住?,天明。

[譯]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中,不知不覺已經天亮了。

(四)課文《登泰山記》重點詞語:陰、陽、幾、負、居、循、稍,以等。

1.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關鍵詞】“始”,起初?!把?,順著。“道”,路。

[譯]我起初順著(中谷)進山,路不到一半,翻過中嶺,再順著西邊的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山頂。

2.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關鍵詞】“負”,背。“燭”,照。

[譯]等到已經登上山頂,(只見)青黑色的山上覆蓋著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五)課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重點詞語:居、因、為、比及、如、俟等。

1.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關鍵詞】“居”,平日、平時。“不吾知”,賓語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

[譯](你們)平日說:“沒有人了解我??!"假如有人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打算怎么做呢?

2.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鍵。

【關鍵詞】“乘”,古時一車四馬為一乘?!皵z”,夾處?!耙颉?,接續。

第3頁共24頁

[譯]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中等)諸侯國,夾在(幾個)大國的中間,有(別國)軍隊來攻打它,接下來(國內)

又有饑荒。

3.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關鍵詞】“為",治?!氨燃啊保鹊健!胺健?,合乎禮義的行事準則。

[譯](如果)讓我治理這個國家,等到三年以后,就可以使人人都有勇氣,而且知道義理。

4.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關鍵詞】“如”,至于。“俟”,等待。

[譯]至于禮樂教化,(自己的能力是不夠的,)那就要等待君子(來推行了)。

5.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

【關鍵詞】“?!保跋 ?,稀疏?!吧帷?,放下?!白鳌?,起身、站起來。

[譯](曾皙)彈奏瑟的聲音(漸漸)稀疏,鏗的一聲,把瑟放下,站起來。

6.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關鍵詞】“讓”,謙讓?!斑印?,微笑。

[譯]治國要用禮,(可是)他(仲由)的話毫不謙遜,所以笑他。

(六)課文《齊桓晉文之事》重點詞語:固、就、愛、誠、惡、明、語、構怨等。

1.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關鍵詞】“愛”,吝惜,舍不得。“固”,確實。

[譯]百姓都認為大王吝惜(一頭牛),而我確實知道您是因為于心不忍。

2.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關鍵詞】“惡”,疑問代詞,怎么、哪里。

[譯]以小的動物換取大的動物,(您的用心)他們怎么知道呢?

3.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

【關鍵詞】“隱”,痛惜、哀憐?!熬汀?,走向?!皳瘛?,區別。

[譯]您如果哀憐它沒有罪過卻要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有什么區別呢?

4.“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眲t王許之乎?

【關鍵詞】“明”,視力?!扒锖林?,鳥獸秋天所生的細毛的尖端。“許”,相信。

[譯]“視力足以看清鳥獸秋天所生的纖細羽毛的尖端,卻看不到整車的柴火。”那么大王您相信這話

嗎?

5.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笔钦\不能也。

【關鍵詞】“語”,告訴?!罢\”,確實。

[譯]挾著泰山躍過北海這一類的事,告訴別人說:“我做不到?!边@確實做不到。

6.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關鍵詞】“權”,稱量?!岸取保闪?。

[譯]稱量,才能知道輕重;丈量,才能知道長短。

7.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于諸侯,然后快于心與?

第4頁共24頁

【關鍵詞】"抑”,表示反問,相當于“難道”?!皹嬙埂保Y怨?!翱煊谛摹?,心里痛快。

[譯]難道說(大王)您發動戰爭,使軍士臣下受到危害,與各諸侯國結怨,然后才心里痛快嗎?

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

【關鍵詞】“謹”,用作動詞,慎重辦理?!吧辍保暾]、告誡。

[譯了慎重辦理學校教育,告誡他們孝順父母、尊重兄長的道理。

(七)課文《庖丁解牛》重點詞語:道、進、導、更、族、委、善等。

1.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

【關鍵詞】“道”,天道,自然的規律?!斑M”,超過?!凹肌?,具體的操作技術。

[譯]我追求的是天道,超過技術了。

2.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

【關鍵詞】“目無全?!钡膬群?。

[譯]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沒有不是(完整的)牛的;三年以后,未曾看到完整的牛了。

3.批大郤,導大嶷,因其固然。

【關鍵詞】“批”,擊?!皩А保龑В@里指引刀進入?!耙颉?,順著。

[譯]擊入大的(筋骨連接處的)縫隙,引刀進入(骨節之間的)空處,順著牛體本來的結構。

4.族庖月更刀,折也。

【關鍵詞】:族”,眾?!案?,更換。“折”,斷,指用刀砍斷骨頭。

[譯]技術一般的廚師每月就要更換一把刀,是因為用刀砍斷骨頭。

5.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關鍵詞】“間”,空隙。“恢恢乎”,寬綽的樣子。成語“游刃有余”的出處。

[譯]那牛骨節間有空隙,而刀刃很??;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十分寬綽,那么刀刃的運轉

必然是有余地的啊!

6,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關鍵詞】“顧",看、張望?!败P躇滿志”,悠然自得,心滿意足?!吧啤?,揩拭。

[譯]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四處張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揩拭干凈,收藏起來。

(八)課文《燭之武退秦師》重點詞語:貳、陪、闕、鄙、封、肆、因、敝,猶、其、唯等。

1.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

【關鍵詞】“貳",兩屬,句中指鄭國依附于晉的同時又親附于楚。

[譯]晉文公和秦穆公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而且依附于晉的同時又親附于楚。

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

【關鍵詞】“鄙”,邊邑,這里用作動詞?!芭恪?,增加。

[譯]越過別國而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哪里用得著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

加土地呢?

3.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關鍵詞】“封”,疆界,這里用作動詞?!八痢?,延伸、擴張。“闕”,侵損、削減。

第5頁共24頁

[譯]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之后,又想要擴張它西邊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將從哪里

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關鍵詞】"因",依靠。“敝”,損害。

[譯]依靠別人的力量,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

5.失其所與,不知。

【關鍵詞】“與”,結交、同盟。“知”,同“智”。

[譯]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

6.吾其還也。

【關鍵詞】“其",表示祈使。

[譯]我們還是回去吧。

(九)課文《鴻門宴》重點詞語:游、幸、蚤、謝、數、讓、道、間等。

1,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關鍵詞】"游”,交往?!盎睢保埂蠲!靶摇?,幸虧、幸而。

[譯]在秦朝的時候項伯和我有交往,他殺了人,我使他活命?,F在事情危急,幸虧他來告訴我。

2.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關鍵詞】“蚤”,同“早”。“謝”,道歉。

[譯]明天早晨不能不早些親自來向項王道歉。

3.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關鍵詞】“舉”“勝”,都有“盡”的意思。

[譯]秦王有虎狼一樣的心腸,殺人像是怕不能殺盡,給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盡。

4.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關鍵詞】“讓",責備。

[譯]做大事不必理會細枝末節,行大禮不用回避小的責備。

5.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關鍵詞】“為",語氣助詞,用于句末,表示反問。

[譯]現在別人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們則好比是魚和肉,何必告辭呢?

6.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關鍵詞】“道”,取道?!伴g”,秘密地。

[譯]從驪山腳下,取道芷陽秘密地走。

(十)課文《諫逐客書》重點詞語:舉、拔、籍、擇、就、去h赍等。

1.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關鍵詞】“舉”,攻克、占領?!爸巍?,社會安定。

[譯]攻占了上千里的土地,至今安定強盛。

2.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

第6頁共24頁

【關鍵詞】“拔”,攻取?!安ⅰ?,兼并、吞并。

[譯]秦惠王采用張儀的計策,攻取了三川之地,向西兼并了巴、蜀兩國。

3.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內,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強大之名也。

【關鍵詞】“向使”,假使。“卻”,拒絕、推辭。

[譯]假使這四位君王拒絕賓客而不接納,疏遠這些賢士而不加任用,這就會使國家得不到富強豐利之

實,而秦國也不會有強大的威名了。

4.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關鍵詞】“擇”,同“釋”,舍棄?!熬汀保删?。

[譯]河海不舍棄細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廣。

5.藉寇兵而赍盜糧。

【關鍵詞】“藉”,同“借”。“赍”,送給、付與。

[譯]給敵人提供武器和糧食。

(十一)課文《與妻書》重點詞語:竟、抑等。

1.與使吾先死也,無寧汝先吾而死。

【關鍵詞】“與使”,與其?!盁o寧”,不如。

[譯]與其讓我先死,還不如你死在我前面。

2.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關鍵詞】"抑”,還是。

[譯]我能這樣嗎?還是你能這樣?

(十二)課文《諫太宗十思疏》重點詞語:當、休、蓋、下、惠、弘等。

1.人君當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關鍵詞】"當",主持、掌握。“居”,處于。

[譯]國君掌握帝王的重權,處在天地間重要的地位上。

2.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關鍵詞】“蓋”,表示推斷,譯為“大概”。

[譯]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3.雖董之以嚴刑,振之以威怒,終茍免而不懷仁,貌恭而不心服。

【關鍵詞】“董”,督察。“振”,同“震”,威嚇。

[譯]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察人民,用盛怒來威嚇人民,他們最終只是茍且免于刑罰,但是并不會懷

念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順,內心里卻不服氣。

4.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關鍵詞】“作”,建造、興建。“安”,使……安寧。

[譯]將要興建什么就想到要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寧。

5.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

【關鍵詞】"下”,居于……之下。

第7頁共24頁

[譯]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納百川)。

6.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關鍵詞】“惠”,仁愛、寬厚?!靶耪摺?,誠信的人。

[譯]仁德的人就能廣布他的仁愛,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

(十三)課文《答司馬諫議書》重點詞語:術、舉、度等。

1.竊以為與君實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關鍵詞】“竊”,私下?!坝翁帯保喂蔡?,交往?!懊俊?,常常?!靶g”,方法、主張。

[譯]我私下認為跟您往來交好的日子很久,但是議論起政事來常常意見不合,這是因為我們所持的政

治主張多有不同的緣故啊。

2.舉先王之政,以興利除弊,不為生事。

【關鍵詞】“舉”,施行。

[譯]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張,以此來興利除弊,這不是生事擾民。

3.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度義而后動,是而不見可悔故也。

【關鍵詞】第一個“度”(dii),計劃。第二個“度”(du6),考慮?!笆恰?,認為正確?!翱苫凇保?/p>

得反悔的地方。

[譯]盤庚不因為有人怨恨就改變自己的計劃,考慮到(事情)適宜就采取行動,是因為他認為自己做得正

確且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反悔的地方啊。

(十四)課文《阿房宮賦》重點詞語:畢、出、走、回、幸、族、遞等。

1.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關鍵詞】“畢”,完結,指為秦國所滅?!耙弧?,統一。“出”,出現,意思是建成。

[譯]六國覆滅,天下統一,蜀地的山禿了,阿房宮建成了。

2.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

【關鍵詞】"走”,通達。

[譯](阿房宮)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

3.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

【關鍵詞】“收藏”“經營”“精英”,都指金玉珍寶等物。

[譯]燕趙收藏的奇珍,韓魏聚斂的金玉,齊楚保存的瑰寶。

4,鼎鐺玉石,金塊珠礫。

【關鍵詞】“鐺”“石”“塊”“礫”,名詞作動詞。

[譯]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石子。

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關鍵詞】“族”,滅族。

[譯]滅亡秦國的是秦國自己,不是天下人。

6.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

【關鍵詞】“遞”,依次傳遞。

第8頁共24頁

[譯]假使秦國能夠愛惜六國的百姓,那么可以傳遞三世乃至萬世而做君王。

(十五)課文《六國論》重點詞語:率、舉、與、速、下、故事等。

1.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關鍵詞】“互喪”,相繼滅亡。“率”,全都、一概。

[譯]六國相繼滅亡,都是因為全部向秦國割地求和嗎?

2.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關鍵詞】“舉”,拿來。

[譯]拿來送給別人,好像丟棄小草一樣。

3.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關鍵詞】“與",親附、親近。

[譯]親附秦國而不幫助五國。

4.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關鍵詞】“速”,招致。

[譯]等到燕太子丹用荊卿(刺秦王)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禍患。

5.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關鍵詞】"下”,降低身份?!肮适隆保f事。

[譯]自降身份追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

選擇性必修(上、中、下)

(-)課文《〈論語〉十二章》重點詞語:敏、喻、文、野、史、歸、興、觀、舞、怨等。

1.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關鍵詞】“敏”,勤勉。“就”,至h靠近。

[譯]君子飲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安適,行事勤勉、言語謹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2.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關鍵詞】“喻”,知曉、明白。

[譯]君子知曉的是義,小人知曉的是利。

3.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關鍵詞】“質”,質樸、樸實?!拔摹?,華美、文采?!耙啊?,粗野、鄙俗?!笆贰?,虛飾、浮夸。

[譯]質樸超過文采就會粗野鄙俗,文采超過質樸就會虛飾浮夸。文質兼備、配合適當的樣子,才是君

子。

4.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關鍵詞】“一日",一旦。“歸”,稱贊、稱許。

[譯]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這就是仁。一旦做到這樣,天下人就會稱贊你是個仁人了。

5.《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關鍵詞】“興”,指激發人的感情。“觀”,指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叭骸?,指提高人

際交往能力。“怨”,指諷刺時政。

第9頁共24頁

[譯]讀《詩經》,可以激發人的感情,可以觀察政治的得失、風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可以諷刺時政。

(二)課文《大學之道》重點詞語:明、靜、安、慮、得等。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關鍵詞】第一個“明”,動詞,彰明?!懊鞯隆?,美好的德行。“止于至善”,達到道德修養的最

高境界。

[譯]大學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親近愛撫民眾,在于達到道德修養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關鍵詞】“靜”,心不妄動?!鞍病?,性情安和?!皯]”,思慮精詳?!暗谩保幨潞弦?。

[譯]知道要達到的境界則志向堅定不移,志向堅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才能性情安和,性情

安和才能思慮精詳,思慮精詳才能處事合宜。

3.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關鍵詞】“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爸痢?,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

[譯]獲得知識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對外物之理認識充分。

(三)課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重點詞語:運、要、賊等。

1.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關鍵詞】“運”,運轉、轉動。

[譯]治理天下可以像運轉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樣容易。

2,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

【關鍵詞】“要”,求取。

[譯]不是為著要在鄉里朋友中間博取名譽。

3.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

【關鍵詞】“賊”,傷害。

[譯]有這四種萌芽卻自己認為不行的人,這是傷害自己的人。

(四)課文《〈老子〉四章》重點詞語:見、長、處、強、累、幾、復等。

1.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關鍵詞】“見”,顯露。

[譯]自我顯露的人不能顯明,自以為是的人不能彰顯。

2.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關鍵詞】“自伐”“自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長”,長久。

[譯]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夸耀的人不能長久。

3.強行者有志。

【關鍵詞】“強”,勤勉。

[譯]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4.復眾人之所過。

第10頁共24頁

【關鍵詞】“復”,彌補、補救。

[譯]補救眾人所犯的過錯。

(五)課文《五石之瓠》重點詞語:龜、鬻、說、有難等。

1.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

【關鍵詞】“鬻”,賣。

[譯]現在一旦賣出這個藥方就可獲得百金,就賣了吧。

2.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

【關鍵詞】“說”,勸說別人聽從自己的意見,一說,同“悅”,取悅?!坝须y”,發兵侵犯。

[譯]這個客人得到藥方,便去取悅吳王。這時越人發兵侵犯吳,吳王就派他領兵。

3.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

【關鍵詞】“慮”,用繩結綴。一說,考慮。“樽”,盛酒器。

[譯]現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蘆,為什么不把它用繩系著當作盛酒器而浮游于江湖之上。

(六)課文《兼愛》重點詞語:攻、虧、交相等。

1.不知疾之所自起,則弗能攻。

【關鍵詞】“攻”,治療。

[譯]不知道疾病產生的原因,就不能治療。

2.子自愛,不愛父,故虧父而自利。

【關鍵詞】"虧”,使受損失。

[譯]兒子愛自己,不愛父親,因此使父親受損失而自己得利。

3.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

【關鍵詞】“交相”,互相。

[譯]所以天下之人互相親愛(天下)就會安定,互相仇恨就會發生禍亂。

(七)課文《屈原列傳》重點詞語:聞、治、嫻、見、害、類邇、詳、短、去就等。

1.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嫻于辭令。

【關鍵詞】“聞”,學識?!爸尽?,記?!爸巍?,指國家安定?!皨埂?,熟練、熟悉。

[譯](屈原)知識廣博,長于記憶,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擅長外交辭令。

2.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

【關鍵詞】“列”,朝列、班列。“害”,嫉妒。

[譯]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想爭得懷王的寵愛,心中嫉妒屈原的才能。

3.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

【關鍵詞】“疾”,痛心?!奥敗?,明察。“蔽”,蒙蔽。

[譯]屈原痛心于懷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說人壞話、奉承獻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懷王。

4.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關鍵詞】“見”,被。

[譯]誠實不欺卻被懷疑,忠貞不貳卻被毀謗,能沒有怨恨嗎?

第11頁共24頁

5.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關鍵詞】“約”,簡約?!拔ⅰ?,含蓄隱晦。

[譯]他的文筆簡約,文辭含蓄隱晦,志趣高潔,行為端正。

6.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關鍵詞】"指”,同“旨”?!邦悺?,事物?!斑儭?,近。

[譯]其文辭描寫的是尋常事物,但是它的旨意卻極為博大;列舉的事例淺近,而表達的意思很深遠。

7.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關鍵詞】“詳”,同“佯”,假裝?!拔保诗I。

[譯]就令張儀假裝離開秦國,拿著豐厚的禮物進獻給楚國,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8.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

【關鍵詞】"因",趁機?!坝檬隆?,當權。

[譯](他)又趁機送厚禮給楚國當權的臣子靳尚。

9.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關鍵詞】“短”,詆毀。

[譯]最終指使上官大夫在頃襄王面前詆毀屈原。

10.同死生,輕去就。

【關鍵詞】“去就”,指離官去職或在朝任職。

[譯]將生死同等看待,把離官去職或在朝任職看得很輕。

(A)課文《蘇武傳》重點詞語:望、發、壯、收系、當、見、讓等。

1.單于益驕,非漢所望也。

【關鍵詞】“益”,漸漸。“望”,期望。

[譯]單于漸漸倨傲起來,并不是漢朝所期望的。

2.單于使衛律治其事,張勝聞之,恐前語發,以狀語武。

【關鍵詞】“治”,審理?!鞍l”,暴露、泄露。“狀”,情狀、情況。

[譯]單于讓衛律審理這個案件,張勝聽說后,擔心以前(與虞常)的談話泄露,把情況告訴了蘇武。

3.單于壯其節,朝夕遣人候問武,而收系張勝。

【關鍵詞】“壯”,意動用法,認為……豪壯。"收系”,逮捕監禁。

[譯]單于認為蘇武的氣節豪壯,早晚都派人問候蘇武,而將張勝逮捕監禁起來。

4.漢使張勝謀殺單于近臣,當死。

【關鍵詞】"當",判處。

[譯]漢朝使者張勝謀殺單于的親近之臣,判處死罪。

5.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兩主,觀禍敗。

【關鍵詞】"斗”,使……相斗。

[譯]況且單于信任你,讓你來判定人的生死,你不平心處理、持守公正,反而想借此挑撥漢天子和單

于的關系,(從旁)觀看禍敗。

第12頁共24頁

6.信義安所見乎?

【關鍵詞】“見”,同“現”。

[譯](您對漢朝的)信義又能在哪里顯示呢?

7.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

【關鍵詞】“讓",責備。

[譯]使者大喜,按?;莸脑捜ヘ焸鋯斡凇?/p>

(九)課文《過秦論》重點詞語:蒙、因、弱、弊、北、贏、度、絮等。

1.蒙故業,因遺策。

【關鍵詞】“蒙”,繼承?!耙颉保匾u。

[譯]繼承己有的基業,沿襲前代的政策。

2.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關鍵詞】“弱”,削弱。“愛”,吝惜?!爸隆保兄?、招引。

[譯]諸侯恐慌害怕,會聚結盟謀求削弱秦國,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引天

下的優秀人才。

3.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

【關鍵詞】“弊”,弱點?!氨薄?,敗逃,這里指敗逃的軍隊。

[譯]秦國有余力利用他們的弱點制服他們,追逐敗逃的軍隊,殺死百萬人,流血多得甚至能漂起大盾

牌。

4,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關鍵詞】“揭”,舉。“贏”,擔負?!熬啊保坝啊薄?/p>

[譯]砍下樹木做武器,舉起竹竿做旗幟,天下的人如同云一樣聚集起來,如同回聲似的應和他,(許多

人)擔著糧食如影隨形地跟著(陳涉)。

5.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蒙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關鍵詞】“山東”,靖山以東,代指東方諸國?!敖保饬俊?/p>

[譯]假使拿東方諸國跟陳涉量量長短,比比大小,比較權勢,衡量實力,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6.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關鍵詞】“攻”,指秦兼并六國時處于攻勢。“守”,指秦統一天下后處于守勢。

[譯]不施行仁義而攻和守的形勢不同了。

(十)課文《五代史伶官傳序》重點詞語:原、其、系、請、抑、本、所溺等。

1.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

【關鍵詞】“原”,推其根本。

[譯]推究后唐莊宗取得天下的原因。

2.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關鍵詞】“其",表示祈使語氣。

[譯]給你三支箭,你不要忘記你父親報仇的志愿!

第13頁共24頁

3.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

【關鍵詞】“系”,縛?!敖M”,絲帶、絲繩,這里泛指繩索。“函”,匣子,這里用作動詞,用匣

子裝。

[譯]當莊宗用繩索捆綁著劉仁恭、劉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裝著后梁皇帝、大臣的頭顱。

4.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

【關鍵詞】"抑”,或者、還是。“本”,考察、探究。

[譯]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嗎?

5.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關鍵詞】“忽微”,極小的事?!八纭?,所溺愛的人或物。

[譯]人生的禍患常常在極小的事上積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常常被自己所溺愛的人或物困住。

(十一)課文《陳情表》重點詞語:夙、奪、矜、鮮、逮、拜、除、聞、薄、見等。

1.行年四歲,舅奪母志。

【關鍵詞】"奪",改變。

[譯]到了四歲時,舅父強行改變了母親想守節的志向。

2.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關鍵詞】“鮮”,少,句中是“沒有”的意思。

[譯]既沒有伯叔,也沒有兄弟。

3.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關鍵詞】“逮”,及、至?!扒寤?,清明的教化。

[譯]到了晉朝建立,(自己)受到晉朝清明教化的潤澤。

4.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關鍵詞】“拜”,授官?!俺保诠?。

[譯]任命臣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典,任命臣為太子洗馬。

5.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

【關鍵詞】“聞”,使上聞、報告。

[譯]臣(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報,辭謝而不去就職。

6.本圖宦達,不矜名節。

【關鍵詞】“矜”,看重、推崇。

[譯]本來就希圖官職顯達,并不想顧惜名譽與節操。

7.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關鍵詞】"薄”,迫近。

[譯]太陽快要落山,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樣。

(十二)課文《項脊軒志》重點詞語:比、闔、殆、歸寧等。

1.比去,以手闔門。

【關鍵詞】“比",等到。"闔",關閉。

第14頁共24頁

[譯]等到離開的時候,用手關上門。

2.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關鍵詞】“殆”,恐怕、可能。

[譯]項脊軒一共遭過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焚毀,可能是有神明護佑著它吧。

3.吾妻歸寧。

【關鍵詞】“歸寧”,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

[譯]我妻子回娘家省親。

(十三)課文《蘭亭集序》重點詞語:咸、相與、遷、興、致等。

1.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關鍵詞】“畢”,全、都?!跋獭?,全、都。

[譯]眾多賢士全來參加,少者老者都聚在一處。

2.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關鍵詞】“相與”,互相交往。

[譯】人與人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

3.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關鍵詞】“之”,求得?!斑w”,變化。“系”,連接。

[譯]等到(對于)所喜愛或得到的已經厭倦,感情隨著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著這種變化而有所不同。

4.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關鍵詞】“猶”,尚且?!芭d”,發生、引起。

[譯]從前感到歡欣的,很快就成為往事,(人)尚且不能不因這些而引起心中的感觸。

5.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

【關鍵詞】“致”,意態、情趣。

[譯]即使時代不同、世事各異,(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意態情趣是一致的。

(十四)課文《歸去來兮辭并序》重點詞語:資、策、矯、行、休、期等。

1.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關鍵詞】“資”,憑借。“術”,營生的本領。

[譯](家中)孩子甚多,糧缸里常常沒有余糧,沒有什么維持生計的本領。

2.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

【關鍵詞】“策”,拄著?!俺C”,舉?!板凇?,遠。

[譯]拄著拐杖出去,到處走走,隨時隨地休息,常常抬頭遙望遠方。

3.請息交以絕游。

【關鍵詞】“息”,停止?!敖^”,斷絕。

[譯]讓我同外界斷絕交游。

4.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關鍵詞】“善”,羨慕。“行”,將要。

第15頁共24頁

[譯]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好時節,感嘆我的一生將要結束。

5.富貴非吾愿,帝鄉不可期。

【關鍵詞】“期”,期求。

[譯]富貴不是我的心愿,仙境也不可期求。

(十五)課文《種樹郭橐駝傳》重點詞語:養、憐、卒、病等。

1.皆爭迎取養。

【關鍵詞】"養”,用、使。

[譯]都爭著迎接和雇用(郭橐駝)。

2.能順木之天,以致其性焉爾。

【關鍵詞】“天”,天性,指自然生長規律。“致”,使達到。

[譯]能夠順應樹木的天性,來使它依照本性生長罷了。

3.爪其膚以驗其生枯。

【關鍵詞】“爪”,指甲,這里用作動詞,用指甲摳、掐。

[譯]用指甲摳樹皮來察看它是活著還是枯死了。

4.吾居鄉,見長人者好煩其令,若甚憐焉,而卒以禍。

【關鍵詞】“長”,統治、治理?!盁?,繁多。“憐”,憐愛。“卒”,最終,到頭來。

[譯]我住在鄉里,看見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發政令,好像很憐愛百姓的樣子,但到頭來卻因此害了他

們。

5.故病且怠。

【關鍵詞】"病”,困苦。

[譯]所以困苦并且疲倦。

(十六)課文《石鐘山記》重點詞語:鼓、識、不余欺、傳等。

1.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關鍵詞】“鼓”,激蕩、掀動。

[譯]微風掀動波浪,水和石頭互相拍打,發出的聲音好像大鐘一般。

2.汝識之乎?

【關鍵詞】“識”,知道。

[譯]你知道嗎?

3.古之人不余欺也!

【關鍵詞】“不余欺”,即“不欺余”。

[譯]古代的人(稱這山為“石鐘山”)沒有欺騙我啊!

4.此世所以不傳也。

【關鍵詞】“傳”,流傳。

[譯]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石鐘山得名由來)的緣故。

第16頁共24頁

二、教考銜接仿真回歸

題組一:

題號123456統計

選項CEHBDBDFDB

(一)(2024?廈門四模憫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

材料一:冉有問于孔子曰:“古者三皇五帝不用五刑,信乎?”孔子曰:“圣人之設防,貴其不犯也。

制五刑而不用,所以為至治也。凡夫之為奸邪竊盜靡法妄行者,生于不足。不足生于無度。無度則小者偷

惰,大者侈靡,各不知節。是以上有制度,則民知所止;民知所止,則不犯。故雖有奸邪賊盜靡法妄行之

不,而無陷刑之民?!?/p>

(節選自《孔子家語?五刑解第三十》,有刪改)

材料二:仲弓問于孔子曰:“雍聞至刑無所用政,至政無所用刑。至刑無所用政,桀紂之世是也;至

政無所用刑,成康之世是也。信乎?”孔子曰:“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參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禮

齊之,其次以政言導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プ儯瑢е?,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顓五

刑必即不僮,行刑罰則輕無赦。壹成而不可更,故君子盡心焉?!?/p>

仲弓曰:“古之聽訟,尤罰麗于事,不以其心,可得聞乎?”孔子曰:“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

情,立君臣之義以權之。意論輕重之序,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悉其聰明,正其忠愛以盡之。大司寇正刑

明辟以察獄獄必三訊焉疑獄則泛與眾共之疑則赦之?!砸孕〈笾瘸梢病!?/p>

仲弓曰:“聽獄,獄之成,成何官?”孔子曰:“成獄成于吏,吏以獄成告于正。正既聽之,乃告大

司寇。大司寇聽之,乃奉于王。王命三公卿士參聽林木之下,然后乃以獄之成告于王。王三宥之以聽命,

而制刑焉。所以重之也。”

(節選自《孔子家語?刑政第三十一》,有刪改)

材料三:刑罰之所從生有源,不務塞其源而務刑殺之,是為民設陷以賊之也。刑罰之源,生于嗜欲好

惡不節。禮度,德法也,所以御民之嗜欲好惡。刑法者,所以威不行德法者也。

善御民者正其德法,飭其官而均民力,和民心。刑不用而民治,是以民德美之。

(節選自《大戴禮記?盛德第六十六》,有刪改)

1.材料二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選擇恰當的三項是(3分)(CEH)

大司寇正刑囚明辟聞以察獄回獄必三訊回焉回疑獄國則泛與眾回共之回疑則赦之。

【解析】“以察獄”表示“大司寇正刑明辟”的目的,句意完整,在C處斷開;“焉”句末語氣詞,

在E處斷開;“與眾共之”與“疑則赦之”結構相同,在H處斷開。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B)

A.信,指真實,與成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中的“信”詞義相同。

B.獄,指刑罰,與《曹劌論戰》“小大之獄”中的“獄”詞義相同。

第17頁共24頁

C.天倫,指天理,與現在所說的“父子、兄弟、夫妻等親屬關系”不同。

D.棘木之下,古時審案的地方,棘木外刺而里直,所以審案在棘木之下。

【解析】“小大之獄”中的“獄”意思是“案件”,與此處的“獄”詞義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D)

A.在孔子看來,三皇五帝制定五刑,可以讓百姓明確自己行為的限度,進而節制貪婪的欲望,不肆

意妄為。

B.孔子認為審案者應該努力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并應懷有忠愛之心,細究人情道義,這樣才能審

清案件。

C.古代判決后待審核的案件需層層上報,公卿公審后,君主再根據情況量刑,凸顯了古人對刑罰的

慎重態度。

D.冉有向往上古五刑不用的理想社會,仲弓則看到了刑罰和政令之間的不調和,孔子對兩個弟子表

示贊同。

【解析】孔子并不贊同兩個弟子。

參考譯文:

材料一:冉有向孔子問道:“古代的三皇五帝不用五刑,這是真的嗎?”孔子說:“圣人設置刑罰,

貴在讓人不觸犯。制定五刑而不用,是為了實現最好的治理。人們之所以奸詐、邪惡、盜竊、搶劫、違法、

肆意妄為,是因為心中不滿足。不滿足又產生于沒有限度。沒有限度,普通民眾就會盜竊懶惰,在上位者

就會奢侈浪費,都是不知節制。因此君王制定了制度,民眾就知道了什么不能做;民眾知道了什么不能做,

就不會犯法。所以雖然制定了懲處奸詐、邪惡、盜竊、搶劫、違法、肆意妄為者的刑罰,卻沒有陷入刑罰

的民眾?!?/p>

材料二:仲弓向孔子問道:“我聽說有嚴酷的刑罰就不需要用政令了,有完善的政令就不需要用刑罰

To有嚴酷的刑罰不用政令,夏桀、商紂的時代就是這樣;有完善的政令不用刑罰,周朝成王、康王的時

代就是這樣。這是真的嗎?”孔子說:“圣人治理教化民眾,一定要刑罰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辦

法是用道德來教化民眾,并用禮來統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來教導民眾,用刑罰來禁止他們,制定刑罰是

為了不用刑罰。教化他卻不改變,教導他又不聽從,損害義理又敗壞風俗,在這種情況下就只好動用刑罰

了。制定五刑必須符合天理,執行刑罰對罪行輕的也不能赦免。一旦定刑就不可改變,所以官員要盡心地

審理案件?!?/p>

仲弓說:“古代審理案件,對過錯的處罰根據事實,不依據內心動機,對這點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孔子說:“凡是審理五種罪行的案子,必須推究其父子之情,按照君臣之義來衡量。目的是判斷犯罪情節

的輕重,謹慎地衡量罪過深淺的程度,以便細加分辨。盡量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盡自己的忠愛之心來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