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鄉村醫生典型事跡材料_第1頁
最美鄉村醫生典型事跡材料_第2頁
最美鄉村醫生典型事跡材料_第3頁
最美鄉村醫生典型事跡材料_第4頁
最美鄉村醫生典型事跡材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最美鄉村醫生典型事跡材料最美鄉村醫生典型事跡材料「篇一」董末平:青春韶華獻鄉村董末平,1972年出生,涇縣云嶺鎮章渡村村醫。從1990年起,從事鄉村醫生30年來,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讓患者滿意,讓家屬放心,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刻苦鉆研,得到了患者的贊譽、同事的好評。有病人常問董末平過年過節上不上班,她總開玩笑地說:“從正月初一上到臘月三十晚,從臘月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一。”醫者,先做人,后行醫。在鄉村行醫生涯中,董末平始終把醫德作為鄉村醫生的靈魂。女兒還小時,董末平經常騎著自行車,肩膀上背著出診箱,車后帶著女兒,車頭上掛著出診包,到病人家里幫病人打針。逢到有河流時,先把女兒背過去,然后再把出診箱和出診包背過去,再把自行車搬過去。有一次帶著女兒出診時,被一條惡狗追著,兩個人都摔倒了。女兒哭著說:“媽媽,我們以后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孩子那時候小,她不懂,到農戶家哪有大路走。1996年夏日的一天中午,董末平去河對面出診,突然聽見有人喊“救命啊”。她急忙背上藥箱,不顧自己已懷孕8個月,一口氣跑到現場。原來是一個6歲小孩在河里溺水了,在村民的幫助下,她開始進行心臟按壓、人工呼吸,在高溫下搶救了1個多小時,仍沒能挽救孩子的生命。此后出診的路上,只要看見小孩子,她就習慣性地提醒家長要看管好孩子。30年來,董末平跑遍了村里的每一條山間小道,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狀況都了如指掌。她一直堅守在村醫這個崗位上,守護著村民的健康,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農村基層衛生事業。她說,我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我堅信鄉村醫生未來的路會越走越寬,明天會越來越好!最美鄉村醫生典型事跡材料「篇二」丁明玉:電話是村民“救命號碼”。丁明玉,1969年2月出生,現為泗縣丁湖鎮丁陳村一名鄉村醫生。自走上從醫道路后,丁明玉就在心里暗暗發誓,一定要做一名李月華那樣的好醫生!作為一位農村醫生,他服務的對象多是一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兒童,這更增加了工作的難度。但是丁明玉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還是夜深人靜、酷熱難當,總是隨叫隨到。他不僅是一名救死扶傷的鄉村醫生,還是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親人。他的電話號碼被當地群眾稱為“救命號碼”。1995年,村里連衛生室都沒有,百姓看病要到十幾里地外的鄉鎮衛生院,十分不便。看到這種現狀,在蚌醫進修后的丁明玉放棄了到外面發展的念頭,留在村里干起了村醫。曾有一家外地醫院要高薪聘請丁明玉,被他婉言謝絕。當時,許多朋友都不理解他,可他卻說:“鄉親們都信任我,干村醫給了我莫大的成就感和使命感”。2015年,草溝鎮官塘村一位80多歲老太太聽說丁明玉醫術高明、為人善良,特地到衛生室找他看病。老太太卻忘記帶錢,丁明玉就把老太太的醫藥費全部墊付,還親自把她安全送回家。丁陳村村民朱樂前的兒子因車禍成了植物人,家庭十分困難。丁明玉在得知情況后,便不定期上門為其孩子進行體檢,向朱樂前夫妻倆傳授長期臥床病人的護理知識,并墊付部分醫藥費用。從醫多年來,丁明玉以精湛醫術獲得了十里八鄉群眾的高度認可,就連本縣的其他鄉鎮,以及周邊的五河、靈璧、泗洪等地也經常有患者慕名前來就診。他所負責的丁陳村衛生室,無論是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還是貧困人口健康扶貧等各項工作,一直走在全縣前列。最美鄉村醫生典型事跡材料「篇三」龐建奎:哪里有病痛就去哪出診龐建奎,家住阜南縣龍王鄉槐寨村曹郢村民組,是槐寨村衛生室的一名鄉村醫生。自高中畢業后就跟著父親學醫,后來又隨多位德高望重的老中醫及專家學習醫術。一晃40多年過去了,他為解除患者的痛苦,走村串戶,哪里有病痛去哪里,為病人排憂解難、醫治疾病,猶如雪中送炭,溫暖著人心。在行醫生涯中,有幾件事令龐建奎終身難忘。一次是20多年前一個臘月的夜里,有村民得了急性病,他毫不猶豫出診。由于大雪下了一天,路途非常艱難,他有好幾次差點掉到溝里。到了病人家中后,他診斷患者得了急性胃炎,經過對癥處理,病情得以緩解。回來時大雪紛飛,但他的心卻是暖暖的。還有一次,在出診回家的路上,他發現路旁躺著一位乞討的老人,上前查看發現老人是急性胃腸炎發作,情況十分危險。龐建奎想也沒想把老人攙扶到家中,將老人安置好,立即對癥下藥,一直照顧到康復,又給老人準備了回家的路費。老人回家后,寫來一封感謝信,他才知道老人叫張萬清,家住太和縣。以前人們對艾滋病不大了解,不愿意與患者接觸,不同桌用餐,甚至連醫生也不愿意救治。龐建奎發現有不少艾滋病患者由于得不到有效救治,病情加重奪走生命。于是,他下定決心,認真學習相關知識,通過對艾滋病知識的學習,掌握了艾滋病傳播三大途徑,懂得了預防措施,便主動給艾滋病患者打針、打點滴,還督導他們按時服用抗病毒藥物,并上門隨訪,讓當地艾滋病患者延長了生命,提高了生活質量。最美鄉村醫生典型事跡材料「篇四」余家軍:“水上120”出診20年余家軍,1999年擔任金寨縣麻埠鎮海島衛生站村醫。20年來,他堅持為島上200多位鄉親治病,并且隨叫隨到,總是駕船出診的他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水上120”。麻埠鎮位于響洪甸水庫的核心區,齊山村海島居民住在該鎮唯一四面環水的孤島上,交通極為不便。一次,村里有個年輕人被蛇咬了,因搶救不及時丟了命,這件事情讓余家軍感觸很深。初中畢業后,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上衛校,立志當一名醫生。1999年畢業后,余家軍毅然放棄外出行醫的機會,留在島上當了一名村醫。為了方便村民就醫,余家軍買了兩條水泥船倚岸而停,取名“海島衛生站”,簡陋的小船不僅是診所、病房,也是余家軍一家住了十幾年的“家”。余家軍平時看病加上自家山上的毛竹和茶葉收入,一年不過兩三萬元,而他的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妻子在鎮上租房照顧孩子,生活困難可想而知。2008年,在揚州做激光印花的舅兄說廠里缺人手,希望他去幫忙,每年工資不低于6萬元。就在他準備去揚州時,50多歲的患者老查從鎮上買了兩塊豬肉,回來時硬要塞一塊給他,還送了一些自己種的蔬菜。“也許老查并不知道,這塊豬肉在關鍵時刻絆住了我外出的腳步。”余家軍說,多年來,鄉親們沒少在生活上幫助他們一家,早些年拿藥沒錢,有給菜的,有給糧食的,從不計較多少,鄉親們待自己不薄,自己怎能說走就走呢?再說,島上除了自己再也沒有第二個醫生,余家軍咬咬牙還是決定不走了,并且重新做了一塊“海島衛生站”的牌子掛起來。仁術仁心,水上行醫20載;無怨無悔,救死扶傷一葉舟。20年小船上的堅守,余家軍詮釋了一名鄉村醫生的職業道德風范。最美鄉村醫生典型事跡材料「篇五」蔣國勝:40年無醫療事故和糾紛蔣國勝,1958年8月出生,現任黃山區湯口鎮岡村衛生室負責人。1979年6月,他邁入簡陋的村衛生室,同時暗下決心:“硬件不足軟件補”,一定要用精湛的醫術、貼心的服務贏得患者的信任。40年來,蔣國勝的足跡遍及岡村的每一個角落。他常說:“先做人,后行醫。”在他的鄉村行醫執業記錄中,診療群眾15萬余人次,出診及上門服務2.1萬余人次,從未出現醫療事故、醫療糾紛。他的一言一行見證了醫德乃是鄉村醫生的靈魂。1992年4月,蔣國勝開始擔任岡村衛生室負責人。為了促進衛生室的發展,他全力推進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建設,多方籌措資金,建成省級規范化建設達標村衛生室。同時,他積極倡導學習提升,衛生室工作人員相繼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執業護士證書、鄉鎮執業助理醫師證書等,是黃山區為數不多的具備國家執業資格的村衛生室之一。2009年7月,岡村衛生室率先響應藥品零差率改革試點號召,嚴格執行基層醫改政策,成為黃山區首個試點村衛生室。2010年鄉村一體化服務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2011年規范藥房建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試點,2015年簽約服務試點等等一系列的達標試點,岡村衛生室都在黃山區充當“領頭雁”角色。2018年6月初,蔣國勝感到身體明顯不適,但面對老年人體檢和家庭簽約貧困人口履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