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翻譯與文化差異作業指導書_第1頁
語言翻譯與文化差異作業指導書_第2頁
語言翻譯與文化差異作業指導書_第3頁
語言翻譯與文化差異作業指導書_第4頁
語言翻譯與文化差異作業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語言翻譯與文化差異作業指導書Thetitle"TranslationandCulturalDifferencesAssignmentGuidelines"suggeststhatthisdocumentisdesignedtoprovideinstructionsandguidanceforstudentsengagedinassignmentsthatinvolvethetranslationoftextwhileconsideringthenuancesofculturaldifferences.Suchassignmentsarecommonlyfoundinlanguageandculturestudies,translationcourses,and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programs.Theyrequirestudentstonotonlyaccuratelytranslatewordsandphrasesbutalsotoadaptthecontenttobeculturallyappropriateandmeaningfulinthetargetlanguageandcontext.Inthecontextoflanguagestudies,thistitleimpliesthattheguidelineswilldetailhowtoapproachthetaskoftranslationwithanawarenessofculturalcontexts.Thisinvolvesunderstandingtheculturalreferences,idioms,andsocialnormsthatmayvarybetweenlanguagesandsocieties.Byfollowingtheseguidelines,studentswilllearntobridgethegapbetweenlinguisticandculturaldifferences,ensuringtheirtranslationsarebothaccurateandsensitivetotheculturalnuancesofthetargetaudience.Theguidelinesoutlinedinthisdocumentareexpectedtocovervariousaspectsoftranslation,includingtheidentificationofculturalelementsinthesourcetext,theselectionofappropriateculturalequivalentsinthetargetlanguage,andtheoverallevaluationofthetranslation'seffectiveness.Studentsarerequiredtoadheretotheseguidelinestoproducehigh-qualitytranslationsthateffectivelyconveytheintendedmessagewhilerespecting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thesourceandtargetlanguages.語言翻譯與文化差異作業指導書詳細內容如下:第一章語言翻譯概述1.1語言翻譯的定義語言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信息傳遞活動,指的是在保持原文意義不變的前提下,將一種語言的文本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文本。翻譯不僅僅是文字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傳遞和溝通。它涉及語言學、文化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領域,是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橋梁。1.2語言翻譯的歷史發展1.2.1古代翻譯翻譯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幾千年。古代的翻譯活動主要以宗教文獻、文學作品和科技資料為主。在中國,最早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漢代,當時佛教傳入中國,翻譯家們將大量佛教經典翻譯成中文,促進了中印文化的交流。1.2.2中世紀翻譯中世紀時期,阿拉伯文化的興起,翻譯活動逐漸拓展到哲學、數學、醫學等領域。在歐洲,翻譯家們將阿拉伯文獻翻譯成拉丁文,為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1.2.3近現代翻譯近現代翻譯活動在范圍、內容和形式上都取得了巨大的發展。翻譯家們不僅翻譯文學作品、科技資料,還涉及到政治、經濟、法律等多個領域。同時翻譯理論也逐漸成熟,形成了多種翻譯流派和方法。1.3語言翻譯的方法與技巧1.3.1直譯與意譯直譯是指盡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內容,使譯文與原文在語言形式上盡可能接近。意譯則注重傳達原文的意義,不過分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翻譯家需要根據文本類型、語境和目標讀者的需求靈活運用直譯與意譯。1.3.2詞匯翻譯技巧詞匯翻譯是翻譯的基礎。翻譯家需要掌握豐富的詞匯,了解詞義、詞性和詞的搭配。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詞義辨析、詞性轉換和詞的搭配。1.3.3句子翻譯技巧句子翻譯涉及到句子結構、語序、語氣等方面的轉換。翻譯家需要熟悉原文和譯文的語法規則,把握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使譯文在語法和語義上與原文保持一致。1.3.4文化背景與翻譯翻譯不僅僅是語言的轉換,更是文化的傳遞。翻譯家在翻譯過程中,要關注原文的文化背景,尊重目標讀者的文化習慣,使譯文在文化層面上與原文相匹配。1.3.5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科技的發展,機器翻譯逐漸成為翻譯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但是機器翻譯仍然存在許多局限性,無法完全替代人工翻譯。翻譯家需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機器翻譯與人工翻譯相結合,提高翻譯質量和效率。第二章文化差異與語言翻譯2.1文化差異的概念與分類文化差異是指不同民族、國家和地區在歷史、地理、宗教、風俗習慣等方面所表現出的差異。文化差異廣泛存在于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多個層面。根據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類:(1)物質文化差異: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在生產、生活、科技等方面的物質表現差異。(2)精神文化差異: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在思想觀念、道德觀念、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異。(3)制度文化差異: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在政治、經濟、教育、法律等制度方面的差異。(4)行為文化差異:指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在行為方式、交際方式、禮儀規范等方面的差異。2.2文化差異對語言翻譯的影響文化差異對語言翻譯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詞匯層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詞匯在內涵、外延、感情色彩等方面可能存在較大差異,翻譯時需要充分考慮這些差異,以保證譯文準確傳達原文意義。(2)語法層面:不同文化背景下語法的差異可能導致句子結構、語序、時態等方面的不同,翻譯時需要調整語法結構,使譯文符合目標語言的習慣。(3)語用層面: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在交際過程中的語言使用習慣、語境意義等方面存在差異,翻譯時需要關注這些差異,以保證譯文在語用層面上的等效性。(4)修辭層面:不同文化背景下修辭手法的運用可能存在差異,翻譯時需要根據目標語言的特點,選擇適當的修辭手法,使譯文具有感染力。2.3文化差異與翻譯策略針對文化差異對語言翻譯的影響,以下幾種翻譯策略:(1)直譯:在詞匯、語法、語用等方面與原文保持一致,直接將原文翻譯成目標語言。適用于原文文化背景與目標語言文化背景相似的情況。(2)意譯:在保證原文意義不變的前提下,根據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調整原文的表達方式,使譯文更符合目標語言的習慣。適用于原文文化背景與目標語言文化背景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3)歸化:在翻譯過程中,將原文中的文化元素進行本土化處理,使其符合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適用于原文文化元素在目標語言中難以找到對應表達的情況。(4)異化:在翻譯過程中,保留原文的文化特色,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原文的文化氛圍。適用于原文文化元素具有獨特性,且對目標語言文化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的情況。(5)注釋: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中的文化背景、專業術語等進行注釋,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適用于原文涉及大量文化背景知識,且對目標語言讀者可能造成理解障礙的情況。第三章漢英翻譯實踐3.1漢英翻譯的基本原則3.1.1忠實原則在漢英翻譯過程中,忠實原則是最基本的要求。譯者應完整、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不得隨意增刪或篡改原文內容。同時譯者還需關注原文的風格、語氣和語境,以保證翻譯的忠實性。3.1.2達意原則達意原則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不僅要忠實原文,還要使譯文通順、易懂。譯者應充分考慮目標語的語言特點和表達習慣,使譯文在形式和內容上都能為目標語讀者所接受。3.1.3美學原則美學原則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關注譯文的美感和藝術性。譯者應努力使譯文在語言風格、修辭手法等方面與原文保持一致,使譯文具有與原文相當的藝術價值。3.2漢英翻譯的詞匯處理3.2.1詞義對應在漢英翻譯中,譯者應盡量尋找詞義對應的詞匯,以實現原文和譯文的語義一致性。但是由于兩種語言在詞匯上的差異,有時很難找到完全對應的詞匯。此時,譯者應采用解釋、替換或增加修飾語等方法,使譯文更接近原文的意義。3.2.2詞義引申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有時需要對原文的詞義進行引申,以使譯文更加通順。詞義引申包括詞義的擴大、縮小和轉移等。譯者應根據上下文和目標語的特點,合理地進行詞義引申。3.2.3詞類轉換漢英翻譯中,詞類轉換是一種常見的翻譯技巧。譯者應根據目標語的語言習慣,將原文的詞類轉換為譯文中的相應詞類,以提高譯文的通順性和可讀性。3.3漢英翻譯的句式轉換3.3.1主被動轉換漢英兩種語言在句子結構上存在很大差異,其中之一就是主被動語態的使用。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根據目標語的特點,適時進行主被動轉換,以提高譯文的自然度和可讀性。3.3.2并列句與復合句的轉換漢英翻譯中,并列句和復合句的轉換也是一種常見的翻譯技巧。譯者應根據原文的語境和目標語的表達習慣,靈活運用并列句和復合句,使譯文更加符合目標語的語法規則。3.3.3順譯與倒譯在漢英翻譯過程中,順譯和倒譯是兩種常用的句式轉換方法。順譯是指按照原文的語序進行翻譯,而倒譯則是對原文的語序進行調整,使其更符合目標語的語法規則。譯者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運用順譯和倒譯,以提高譯文的自然度和流暢度。第四章英漢翻譯實踐4.1英漢翻譯的基本原則4.1.1忠實原則在英漢翻譯過程中,忠實原則是最基本的要求。翻譯者應保證譯文準確無誤地傳達原文的意思、情感和風格。這就要求翻譯者具備扎實的語言功底,對原文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同時還要考慮到文化差異,避免出現誤解。4.1.2達意原則達意原則要求翻譯者在傳達原文意思的基礎上,使譯文通順、易懂。翻譯者應盡量采用符合漢語表達習慣的語句,使讀者能夠輕松理解原文內容。4.1.3美學原則美學原則是指翻譯者在忠實和達意的基礎上,力求使譯文具有美學價值。這要求翻譯者在選詞、造句等方面,注重語言的美感,使譯文在形式和內容上達到和諧統一。4.2英漢翻譯的詞匯處理4.2.1詞義的選擇在英漢翻譯中,詞義的選擇是關鍵。翻譯者應根據上下文,準確把握原文詞匯的含義,選擇合適的漢語詞匯進行替換。同時要考慮到詞匯的感情色彩、程度、范疇等因素。4.2.2詞性的轉換英漢翻譯過程中,詞性的轉換是常見的現象。翻譯者應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將原文的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轉換為漢語中相應的詞性。4.2.3詞匯的增減在翻譯過程中,有時為了使譯文更加通順、完整,翻譯者需要對原文的詞匯進行增減。增詞是指在原文基礎上增加詞匯,使譯文更加豐富;減詞則是指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刪減部分詞匯,使譯文更加簡潔。4.3英漢翻譯的句式轉換4.3.1句子結構的調整英漢翻譯中,句子結構的調整是關鍵環節。翻譯者應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對原文的句子結構進行適當調整。如:將英語的被動句轉換為漢語的主動句,將英語的復合句分解為漢語的簡單句等。4.3.2句子順序的改變在英漢翻譯過程中,句子順序的改變也是常見的現象。翻譯者應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對原文的句子順序進行適當調整。如:將英語的從句前置,將漢語的后續句提前等。4.3.3語氣和語態的轉換英漢翻譯中,語氣和語態的轉換也是重要的處理方式。翻譯者應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將原文的語氣和語態轉換為漢語中相應的形式。如:將英語的疑問句轉換為漢語的陳述句,將英語的虛擬語氣轉換為漢語的推測語氣等。第五章詞匯翻譯與文化差異5.1詞匯的文化內涵詞匯是語言的基本組成元素,它不僅僅是聲音與意義的簡單組合,更是文化內涵的載體。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詞匯可能蘊含著截然不同的意義。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龍”是一種象征著權力、尊貴和吉祥的圖騰;而在歐洲文化中,“龍”則往往與邪惡、破壞聯系在一起。這種文化內涵的差異,對于詞匯的翻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2詞匯翻譯的策略面對詞匯的文化內涵差異,翻譯者需要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以盡可能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義。以下是幾種常見的詞匯翻譯策略:(1)直譯:在目標語言中找到與原文詞匯直接對應的詞匯,保留原文的意象和內涵。這種方法適用于那些在目標語言中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詞匯。(2)意譯:當原文詞匯在目標語言中沒有直接對應的詞匯時,翻譯者可以根據詞匯的文化內涵,用目標語言中具有相似意義的詞匯進行替代。(3)借用:對于一些具有特殊文化內涵的詞匯,翻譯者可以選擇借用原文詞匯,并在適當的位置加以注釋,以便讀者理解。(4)注釋:對于一些難以用目標語言準確表達的詞匯,翻譯者可以在譯文旁邊加上注釋,詳細解釋原文詞匯的文化內涵。5.3詞匯翻譯的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些詞匯翻譯的案例分析,以展示不同翻譯策略的應用:(1)案例分析一:《紅樓夢》中“紅娘”的翻譯在《紅樓夢》中,“紅娘”是指媒婆,這一角色在中國文化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在英文翻譯中,譯者采用了“matchmaker”這一詞匯,既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又準確地傳達了其在故事中的角色功能。(2)案例分析二:《西游記》中“孫悟空”的翻譯《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經典形象,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英文翻譯中,譯者選擇了“MonkeyKing”這一詞匯,既保留了原文的意象,又準確地傳達了孫悟空的個性特點。(3)案例分析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翻譯《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其形象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在英文翻譯中,譯者采用了“ZhugeLiang”這一音譯加直譯的方式,保留了原文的音節和意義,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一角色。第六章語法翻譯與文化差異6.1語法差異的表現6.1.1詞序差異不同語言在詞序上存在顯著差異。例如,英語通常遵循主謂賓的詞序,而日語則為主賓謂。這種差異在翻譯過程中需引起重視,以保證句子結構的準確性。漢語中的主謂賓結構較為靈活,有時主語,這在英語中是較少出現的。6.1.2語法形態差異不同語言在語法形態上也有所不同。例如,英語有明顯的時態、語態和數的變化,而漢語則主要通過詞匯手段表達這些概念。在翻譯時,需關注這些語法形態的差異,以保證句意準確。6.1.3語法功能詞差異不同語言在語法功能詞的使用上也存在差異。如英語中的冠詞、介詞、連詞等,在漢語中往往有相應的表達方式,但使用頻率和功能有所不同。翻譯時,應充分考慮這些差異,使譯文符合目標語言的語法規范。6.2語法翻譯的策略6.2.1保持原文結構在翻譯過程中,盡量保持原文的結構,同時考慮目標語言的語法規范。例如,在英語翻譯成漢語時,可以保留主謂賓的結構,但需根據漢語的語法特點對詞匯進行調整。6.2.2適當調整語法形態在翻譯過程中,根據目標語言的語法形態差異,對原文進行適當調整。如將英語的時態、語態和數的變化轉換為漢語的詞匯表達。6.2.3關注語法功能詞的轉換在翻譯時,注意英語和漢語中語法功能詞的轉換,使譯文在語法上更加自然。例如,在英語中使用介詞表達的空間關系,在漢語中可能需要通過詞匯手段表達。6.3語法翻譯的案例分析6.3.1案例一:英語長句的翻譯原文:Inthecourseofthe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therehavebeensignificantchangesinthewaypeopleliveandwork,whichhaveledtoavarietyofsocialproblems.譯文: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引發了許多社會問題。分析:在翻譯過程中,保留了原文的主謂賓結構,同時根據漢語的語法特點,將定語從句轉換為前置定語,使譯文更加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6.3.2案例二:英語虛擬語氣的翻譯原文:IfIhadknownaboutthisearlier,Iwouldhavetakenadifferentapproach.譯文:如果早點知道這個情況,我會采取另一種方法。分析:在翻譯過程中,根據漢語的語法特點,將英語的虛擬語氣轉換為漢語的假設語氣,使譯文在語法上更加自然。第七章句子翻譯與文化差異7.1句子結構差異7.1.1漢英句子結構對比漢語句子結構以意合為主,強調語境和語義的連貫性,形式較為靈活。而英語句子結構以形合為主,強調語法形式的完整性和邏輯性。以下從幾個方面對漢英句子結構進行對比:(1)主謂結構:漢語主謂結構較為寬松,有時可以主語,而英語主謂結構必須完整。(2)動詞時態:漢語動詞無時態變化,通過上下文表達動作發生的時間,而英語動詞有時態變化,用以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3)修飾成分:漢語修飾成分位置靈活,可以前置或后置,而英語修飾成分位置相對固定。7.1.2文化差異對句子結構的影響文化差異對句子結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語言習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使用語言的習慣不同,導致句子結構差異。(2)思維方式: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的思維方式存在差異,影響句子結構的構建。(3)表達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表達的需求和側重點不同,使得句子結構產生差異。7.2句子翻譯的策略7.2.1保留原句結構在翻譯過程中,有時可以保留原句結構,以保持原文的韻味。但需要注意,保留原句結構并不意味著逐字逐句翻譯,而是要在保持原文意義的基礎上,適當調整句子結構。7.2.2調整句子結構在翻譯過程中,根據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和語法規則,對原句結構進行調整,以使譯文更加通順、地道。7.2.3添加語境信息在翻譯過程中,根據上下文語境,適當添加信息,以使譯文更具可讀性和邏輯性。7.3句子翻譯的案例分析以下為幾個句子翻譯的案例分析:案例一:原文:“春天來了,萬物復蘇。”譯文:Springishere,andeverythingrevives.分析:原文以意合為主,沒有明確的主語。譯文保留了原句結構,同時根據英語語法規則,添加了主語。案例二:原文:“他每天都去圖書館。”譯文:Hegoestothelibraryeveryday.分析:原文使用了簡單句結構,譯文保留了原句結構,同時根據英語語法規則,調整了動詞時態。案例三:原文:“這位老師教學方法獨特,深受學生喜愛。”譯文:Thisteacherhasauniqueteachingmethod,andiswelllikedstudents.分析:原文修飾成分位置靈活,譯文調整了修飾成分的位置,使其符合英語語法規則。同時根據上下文語境,添加了“教學方法獨特”的描述。第八章文章翻譯與文化差異8.1文章翻譯的基本原則文章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其基本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忠實原文:翻譯過程中,譯者應保證譯文與原文在內容、風格和語境上保持一致,傳達出原文的真正意圖。(2)通順易懂:譯文應遵循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使讀者能夠輕松理解原文內容。(3)文化適應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充分考慮到源語言與目標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使譯文更加符合目標語言文化背景。(4)審美原則:譯文應具備一定的審美價值,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愉悅感。8.2文章翻譯的策略為了達到上述基本原則,譯者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詞匯替換: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將原文中的詞匯替換為目標語言中的對應詞匯,保證語義的準確性。(2)語法調整:根據目標語言的語法規則,對原文的語法結構進行調整,使其符合目標語言的表達習慣。(3)語序調整: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根據目標語言的語序特點,對原文的語序進行適當調整。(4)文化內涵轉換: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關注原文中的文化內涵,并在目標語言中找到恰當的表達方式。8.3文章翻譯的案例分析以下以一篇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文章為例,分析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文化差異及其處理方法。原文: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一天歡聚一堂,共度佳節。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掛燈籠,以此寓意新的一年紅紅火火。案例分析:(1)詞匯替換:將“春節”翻譯為“ChineseNewYear”,使英文讀者更容易理解。(2)語法調整:將“人們在這一天歡聚一堂,共度佳節”翻譯為“Peoplegathertogethertocelebratethefestivalonthisday”,使英文句子更加符合英語語法規則。(3)語序調整:將“家家戶戶都會貼春聯、掛燈籠”翻譯為“Familieshangcoupletsandlanternsduringthefestival”,使英文句子更符合英語語序。(4)文化內涵轉換:在翻譯“貼春聯、掛燈籠”時,譯者應注意到這兩個動作背后的文化內涵,將其翻譯為“hangcoupletsandlanterns”,并在注釋中簡要介紹春聯和燈籠的寓意。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文章翻譯過程中,譯者需要充分考慮到文化差異,采取恰當的翻譯策略,以保證譯文在內容、風格和語境上與原文保持一致。第九章語言翻譯中的文化適應9.1文化適應的概念與意義文化適應是指在語言翻譯過程中,翻譯者對源語言文化進行深入理解,并在目標語言中適度調整,使之符合目標語言文化背景的一種翻譯策略。文化適應的意義在于,它能夠使翻譯作品更加貼近目標語言文化,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接受度,從而達到有效傳遞源語言文化信息的目的。9.2文化適應的策略9.2.1深入了解源語言文化翻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要對源語言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包括歷史、地理、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源語言文化背景,為文化適應奠定基礎。9.2.2關注目標語言文化特點翻譯者要關注目標語言的文化特點,包括語言表達習慣、價值觀念、審美觀念等。在翻譯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使譯文更加符合目標語言文化。9.2.3適度調整翻譯策略在翻譯過程中,翻譯者要適度調整翻譯策略,包括直譯、意譯、歸化、異化等。根據源語言和目標語言的文化差異,靈活運用翻譯策略,實現文化適應。9.2.4借鑒跨文化交際理論翻譯者可以借鑒跨文化交際理論,了解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和沖突,提高文化適應能力。在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文化因素,使譯文更加自然、貼切。9.3文化適應的案例分析以下以一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