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專題02:古詩詞鑒賞之“煉字”-教師版_第1頁
【2025年中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專題02:古詩詞鑒賞之“煉字”-教師版_第2頁
【2025年中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專題02:古詩詞鑒賞之“煉字”-教師版_第3頁
【2025年中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專題02:古詩詞鑒賞之“煉字”-教師版_第4頁
【2025年中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專題02:古詩詞鑒賞之“煉字”-教師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年中考語文古代詩歌閱讀】專題02:古詩詞鑒賞之“煉字”-教師版專題02:古詩詞鑒賞之“煉字”【課標要求】古人寫詩,特別講求字詞的錘煉,即“煉字”。煉字是對字詞進行藝術化加工的一種方法。即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從而使所用的字詞獲得簡練精美、形象生動、含蓄深刻的表達效果。

【考查重點】對古詩詞語言評析的要求是“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會賞析其語言,如從遣詞、用句、修辭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作者煉字達意的技巧”、“從作家作品的語言風格的比較中,從用韻、節奏、音調等方面去品味其語言的音樂美、節奏美、韻律美”。【主要題型】評析詩詞煉字命題方式通常有:1、詩中的某個詞用得好不好?為什么?2、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3、詩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么?4、詩中的“詩眼”“關鍵字”是哪一個?為什么?5、賞析詩中某字的妙處或說明某字的表達效果。【命題趨勢】強調考點的全面性,思想內容的'考查和藝術形式的考查并重。考查切入點小,常從煉字角度切入。命題者往往善于找準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字眼(尤其是詩眼)來引發對整首詩的賞析。【備考策略】煉字題的分析,必須首先明白該詞語是哪一類詞語,是詩眼,分析當顧及全文,重在情感的表達;如果僅是用字之妙,則就要從四個角度進行分析:①該詞寫的對象是什么;②運用了什么手法;③寫出了對象什么特征;④表達了什么情感。考點1:從詞性入手古人煉字,主要是煉動詞、形容詞和虛詞(副詞、連詞等),此外,數詞、疊詞等也常有涉及。

【例題剖析】【例1】(2024·天津·中考真題)下面對《望岳》一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A.開篇兩句以問答形式,寫泰山橫跨齊魯,青色的峰巒連綿不斷,表現了泰山雄偉闊大的氣勢。B.第四句寫泰山割開了“昏”“曉”兩個天地,“割”字寫出了泰山參天矗立的雄姿。C.五、六句描寫靜景,勾勒出一幅層云生起、飛鳥歸林的畫面,此景觸發了詩人的歸隱之情。D.最后兩句寫詩人決心登上泰山絕頂俯視群山,表現出詩人的遠大志向和廣闊胸懷。【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與分析。C.五、六句“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描寫的是動態之景,而非靜景。這兩句寫的是山中云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蕩漾;因長時間目不轉睛地望著翩翩歸鳥,所以感到眼眶有似決裂。這兩句展現了詩人對泰山景色的熱愛,并非觸發了詩人的歸隱之情;且聯系“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知,作者由望岳而生登臨峰頂之意愿,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于攀登之雄心,顯示出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遠大的政治抱負;故選C。考點2:從描寫對象入手

特定的描寫對象,也就是詩人在詩歌中描寫的特定意象。我們在分析詩人煉字的時候,不要舍近求遠,有時答案就在寫作對象的詩句當中。

【例題剖析】【例1】(2024·湖北·中考真題)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兩則批注。章臺①夜思②唐末五代時期·韋莊清瑟怨遙夜,繞弦風雨哀。孤燈聞楚角③,殘月下章臺。芳草已云暮,故人殊④未來。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注釋:①〔章臺〕即章華臺,在今湖北境內。②該詩選自《唐詩三百首》。③〔楚角〕楚地的號角聲。④〔殊〕尚,還。這首詩先寫“夜”,后寫“思”。請結合提示,完成填空題。【問題】批注二:煉字傳情。尾聯“又”字寫出了

。【答案作者的無限秋思與哀愁,表達了作者無盡的懷人思鄉之情。【解析】本題考查煉字。尾聯“鄉書不可寄,秋雁又南回”承“故人殊未來”一句遞進一層,揭出思鄉之苦。“故人殊未來”,長期不知“故人”音訊,兇吉未卜,于是他想到了寫家書;可是山長水遠,“鄉書不可寄”,這就更添幾分悲苦。時值秋季,芳草凋零,故人不來,秋雁“又”回,家書難寄。結句以景收尾。“秋雁又南回”,點出時當冷落的清秋季節,每每看那結伴南飛的大雁,詩人內心就不禁情潮翻涌,秋思百結。著一“又”字,說明這樣郁郁寡歡的日子,他已過了多年,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他也無可奈何;“又”字將悲情推到了一個高潮,表達了詩人無限的秋思與哀愁,和無盡的思鄉懷人之情。

考點3:從表現手法入手

詩歌表現手法常見的有比喻、擬人、夸張、對比、起興、映襯、抑揚、雙關、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分析煉字時,先點明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然后分析使用這種手法的表達效果。【例題剖析】【例1】(2024·黑龍江綏化·中考真題)賞析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按要求回答問題。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問題】下列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詩的開頭,作者回顧身世,意在暗示無論什么艱難困苦都無所畏懼。B.頷聯運用比喻手法:大宋國勢危亡如風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將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抒寫了國破家亡的悲哀。C.頸聯“惶恐”“零丁”反復出現,渲染作戰環境的險惡。D.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詩,全詩格調沉郁悲壯,浩然正氣貫長虹。【答案】C【詳解】本題考查內容理解。C.賞析有誤。頸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意思是: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嘆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虜自此孤苦無依。皇恐灘是贛江十八灘之一,水流湍急,令人驚恐,也叫惶恐灘。文天祥起兵勤王時曾路過這里。零丁洋在今廣東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現名伶丁洋,文天祥兵敗被俘,押送過此。前者為追憶,后者乃當前實況,兩者均親身經歷。一身為戰將,一為階下囚。故作戰將,面對強大敵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復國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為階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此句對仗工整,出語自然,以對兩件令人痛心的具體情境的感慨,強化了詩人內心的隱痛敘寫,流露出詩人的一腔悲憤和盈握血淚。而非“渲染作戰環境的險惡”。

故選C。考點4:從表達效果入手

表達效果主要是作者通過某一特定意象的描寫而達到的效果,從語言方面來說可以概括為生動傳神、含蓄凝煉、形象鮮明、質樸自然、色彩豐富、辭藻優美、節奏感強、韻律和諧等;就風格方面來說主要可以概括為蒼涼悲壯、雄渾豪邁、清新、平淡、沉郁、纏綿、俊逸等。

【例題剖析】【例1】(2024·貴州·中考真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減字木蘭花①[宋]盧炳莎②衫筠笠。正是村村農務□。綠水千畦。慚愧③秧針出得齊。風斜雨細。麥欲黃時寒又至。馌④婦耕夫。畫作今年稔⑤歲圖。【注釋】①選自《全宋詞》。減字木蘭花,詞牌名。②莎:通“蓑”。③慚愧:難得,僥幸。④馌yè:給在田間勞動的人送飯,③稔rěn:谷物成熟。【問題】詞中“□”處,有人推測是“時”字,有人推測是“急”字,你贊同哪種觀點?請聯系全詞內容闡述理由。【答案】示例:贊同“急”字,能展現農民勞作的辛勤,也能凸顯農忙時節的緊張氣氛。【解析】2.本題考查詩詞內容理解與辨析。A.“草蓑竹笠濕”:意思是用草編制的蓑衣和竹子做的斗笠是潮濕的。但原詞中未提到蓑衣斗笠潮濕這一細節,不符合原詞內容;B.“田間稚子嬉”:指在田間有小孩子玩耍嬉戲。原詞主要描寫的是農忙場景,沒有關于小孩子在田間玩耍的表述,不符合原詞內容;C.“風雨麥已黃”:描繪了在風雨之中麥子已經變黃,即將成熟的景象。與原詞中“麥欲黃時寒又至”所表達的麥子將要變黃的情景相符;D.“寒風雪又至”:說的是寒冷的風和雪再次到來。原詞只是說寒冷的風和雪再次到來,并未提及下雪,不符合原詞內容;故選C。3.本題考查詩歌煉字。上闋描繪了農民們身披蓑衣頭戴斗笠忙于農事,秧苗出得整齊的場景,體現了農事的繁忙。下闋寫風斜雨細,麥將黃時又遇寒,送飯的農婦和耕地的農夫,共同構成了一幅為今年豐收努力的畫面。

“莎衫筠笠。正是村村農務”的意思是,農民們身披蓑衣,頭戴斗笠在田間緊張地忙碌著,這正是家家戶戶農忙的時節。“急”字更能凸顯農忙時節的緊張氣氛,與上下闋的整體氛圍相契合,生動地展現出農民們搶農時、忙生產的急切心情。而“時”字相對較為平淡,不能很好地突出農忙時的緊迫之感。故推測是“急”字。考點5::從聯想想象入手在鑒賞過程中,根據詩詞的內容進行聯想想象,就可以有效地還原詩歌的場景,把握作者的用字之妙。

【例題剖析】【例1】(2024·山東·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出塞王褒①飛蓬似征客,千里自長驅。塞禽唯有雁,關樹但生榆。背山看故壘,系馬識馀蒲②。還因麾下騎,來送月支圖③。[注]①王褒:瑯邪臨沂(今屬山東)人,北周文學家。②馀蒲:指西域蒲類國的遺跡。③來送月支圖:指西域月氏國遣使來貢、臣服漢朝。月支,即月氏。【問題】小元選擇本詩參加“詩意中國”古詩文朗誦會,老師建議“塞禽唯有雁,關樹但生榆”中“唯”“但”二字要重讀。請你簡要說明這樣朗讀的理由。【答案】“唯”“但”兩字都意為只有,兩句詩寫的是在邊塞,除了大雁,幾乎看不到其他的飛禽;而在這關口的樹木,也只是生長著榆樹。重讀“唯”“但”更能表現邊塞的荒涼和戰士們的孤獨與堅韌,寄托了詩人對戰士們的深切關懷和思念。【解析】本題考查煉字。先理解詞語意思,再結合具體詩句分析特點、感情。“唯”但”都是“只有”的意思,這兩句詩意為:在邊塞,除了大雁,幾乎看不到其他的飛禽;而在這關口的樹木,也只是生長著榆樹。從字面上看,“塞禽唯有雁”描述了在邊塞的天空中,飛翔的鳥類幾乎只有大雁。大雁是候鳥,每年都會在固定的時間進行遷徙,它們的存在為這荒涼之地增添了一絲生機,同時也勾起了人們對遠方的思念和向往。在這里,大雁不僅僅是鳥類,更是詩人情感的寄托,它們象征著遠方的家鄉和親人,讓戰士們在遙遠的邊塞也能感受到一絲溫暖。“關樹但生榆”則描繪了邊塞的植物景觀。在邊關,由于氣候和環境的原因,生長的樹木并不多,而榆樹則成為了主要的樹種。榆樹的生命力頑強,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中生長,這也象征著戰士們堅韌不拔的精神。同時,榆樹也給人一種荒涼、孤獨的感覺,這與邊塞的環境和戰士們的情感相呼應,進一步加深了詩歌的意境。

【點睛】參考譯文:飛蓬就像那些出征的戰士們,千里迢迢,他們奮力前行。在邊塞,除了大雁,幾乎看不到其他的飛禽;而在這關口的樹木,也只是生長著榆樹。他們背靠著山巒,望著那些曾經的堡壘,心中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當他們系好馬匹,會看到一些余下的蒲草,這些都成了他們辨認歸途的標記。手下的騎兵送來敵國的地圖,以便部署下一步的追擊行動。考點6:從詞語意義入手

詞語的意思可以分為基本義、比喻義和引申義。在分析煉字妙用的時候,首先必須理解詞語的基本義,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結合語言環境進行分析。

【例題剖析】【例1】(2024·江蘇揚州·中考真題)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下面小題。過廣陵驛薩都剌①秋風江上芙蓉老,階下數株黃菊鮮。落葉正飛揚子渡,行人又上廣陵船。寒砧②萬戶月如水,老雁一聲霜滿天。自笑棲遲淮海客③,十年心事一燈前。【注】①薩都剌,元朝詩人。②砧,搗衣石。③棲遲,長久居留。詩人長年客居南方,故稱淮海客。【問題】結合詩歌內容,簡析詩中“自笑”的內涵。【答案】詩人“自笑”自己是一個在江南滯留的客人,十多年的心事,只有一盞明燈知曉而已,帶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對自己的寬慰,同時又有著惆悵而又無可奈何之情。【解析】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根據詩句“自笑棲遲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燈前”和前文可知,作者飄泊他鄉、孤寂難捱,一點寒燈就勾起了他聯翩的思緒,看到這一幕幕讓人思鄉的畫面,作者卻忽然開始自嘲起來。結合作者身份背景,作者自稱“淮海客”,因為他這位北方人長期滯留于南方,雖然早已習慣了當地的風俗,但是始終覺得應該落葉歸根。所以埋藏在心中的“十年心事”,突然就被一盞燈全部點亮,更折射出其心中的無限愁情。作者的一份深情難以言表,只好自嘲和假裝豁達,體現出作者的惆悵而又無可奈何之情。

考點7:從情感入手

情感表達有的比較直接,有的比較含蓄,但不管如何表達,詩歌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在那些帶有情感的詩眼當中。

【例題剖析】【例1】(2024·四川遂寧·中考真題)一路風景一路歌。請參加班級品詩沙龍。田舍宋·范成大呼喚攜鋤至,安排筑圃忙。兒童眠落葉,鳥雀噪斜陽。煙火村聲遠,林菁野氣香。樂哉今歲事,天末稻云黃。【問題】請對頷聯“兒童眠落葉,鳥雀噪斜陽”中的“眠”和“噪”作簡要賞析。【答案】)“眠”字將兒童隨意地在落葉上入睡的悠閑姿態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凸顯出鄉村生活的寧靜與兒童的天真爛漫、自由自在,營造出一種安然閑適的氛圍。“噪”字生動描繪出鳥雀在斜陽下嘰嘰喳喳鳴叫的熱鬧場景,既增添了鄉村環境的生機與活力,又以動襯靜,更加突出了鄉村的靜謐祥和,使整個畫面動靜結合,富有意趣。【詳解】本題考查詞句理解賞析。“兒童眠落葉,鳥雀噪斜陽”意為:小孩子歡快地躺在落葉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葉堆里酣然入睡),夕陽西下,一群群鳥雀在稻田上空飛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歡。“眠”字生動地寫出了兒童在落葉上安然入睡的情態,體現出鄉村生活的安寧與兒童的天真無邪,給畫面增添了一份靜謐祥和之感。“噪”字形象地描繪了鳥雀在斜陽下喧鬧的場景,以動襯靜,使得鄉村環境更顯幽靜,同時也增添了鄉村生活的生機與活力。另外,鳥雀的喧鬧也象征了大自然的生機與活力,進一步增強了詩歌的田園氣息。考點8:從文化知識入手

詩人在寫作過程中往往會將大量的文化知識巧妙地融入在詩歌里,如果我們平時重視文化知識的積累,在考試時結合詩歌進行理解,就能應對自如。

【例題剖析】【例1】(2024·河南周口·模擬預測)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次北固山下王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問題】“歸雁洛陽邊”與“衡陽雁去無留意”都寫到了“雁”,二者寫“雁”的目的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歸雁洛陽邊”中的“雁”是詩人寄托思鄉之情的載體,詩人通過寫希望大雁傳遞家書表達了自己對家鄉的思念之情;而“衡陽雁去無留意”則通過“雁”的“無留意”表現了邊塞秋天的寒冷與荒涼,同時也反襯將士們因戰功未建而有家不能歸的悲傷心情。【解析】本題考查詩句內容理解和情感把握。“歸雁洛陽邊”中的“雁”是王灣在《次北固山下》中用來寄托思鄉之情的載體。在這句詩中,詩人望著北歸的大雁,心中涌起對家鄉深深的思念之情。他希望通過這些大雁將自己的家書帶回洛陽,也就是他的家鄉,表達了他對親人的思念和牽掛。這里的“雁”是詩人情感的寄托,也是他思鄉之情的具象化表達。“衡陽雁去無留意”則出自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在這句詞中,“雁”被用來描繪邊塞秋天的寒冷與荒涼。大雁飛往衡陽,對邊塞的寒冷荒涼之地并無留戀,這反襯出了將士們因長期駐守邊塞、戰功未建而有家不能歸的無奈和悲傷。這里的“雁”是邊塞環境的象征,也是將士們心情的反映。綜上所述,“歸雁洛陽邊”中的“雁”是思鄉之情的載體,而“衡陽雁去無留意”中的“雁”則是邊塞環境的描繪和將士心情的反映,二者寫“雁”的目的有著明顯的不同。一、從詞性入手賞析字詞古人煉字,主要是煉動詞、形容詞和虛詞(副詞、連詞等),此外,數詞、疊詞等也常有涉及。1.煉動詞動詞具有凝練、形象、生動傳神的特點,在寫景狀物、刻畫人物、表情達意方面有著獨特的功能。動詞主要充當謂語,因而根據所陳述主語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類:(1)當主語是人時,它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讓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意境更加耐人尋味。

(2)當主語是物時,它往往使用了比擬的手法,賦予描寫對象以人情、人性美或是活化物象,化靜為動。一些多義和“活用”的動詞,是考查的重點。如“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陽樓》)中的“坼”與“浮”這兩個動詞描寫就用得恰當而極有氣勢,生動地描寫出詩人在洞庭湖上的感覺:眼前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水,好像湖東南的吳楚之地都裂開了,甚至整個乾坤都浮在水上。2.煉形容詞形容詞是表現人或物的特點、性質、狀態等的詞語,起修飾作用。錘煉形容詞的效果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1)精妙的形容詞可以突出描寫對象形、聲、色等方面的特點,增強畫面的感染力。(2)有些形容詞不僅寫出了描寫對象的特點,還傳遞出人物的情感。(3)形容詞還可以活用做名詞或動詞,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形容詞作為“煉字”的對象時,要注意其語義雙關及活用狀況。如“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王維《歸嵩山作》)句中的“滿”這個形容詞用得精當,寫出了秋山落日余暉之廣闊而濃稠的感覺。再如“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謝朓北樓》)句中的“寒”“老”是屬于形容詞活用為使動詞,意思是說秋天桔柚變紅,給桔林中的人家增添了寒意;秋天的風霜使梧桐變老。3.煉數量詞有些詩句中的數量詞經過了詩人精心斟酌、提煉,往往具有豐富雋永的詩味。煉數量詞可以從以下2個方面:(1)錘煉數量詞可以讓描寫更加細膩、準確。(2)錘煉數量詞還可以有夸張的效果,增強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