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強化練四中華文明的轉型-明朝清朝前期_第1頁
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強化練四中華文明的轉型-明朝清朝前期_第2頁
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強化練四中華文明的轉型-明朝清朝前期_第3頁
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強化練四中華文明的轉型-明朝清朝前期_第4頁
2025版高考歷史二輪復習專題強化練四中華文明的轉型-明朝清朝前期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專題強化練(四)中華文明的轉型——明朝、清朝前期留意事項:本試卷共14題,全卷滿分85分,考試用時45分鐘。第Ⅰ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4江西上饒高三一模)翰林院始設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網羅各色藝能入士的機構。明清時翰林院地位快速上升,進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學士多為皇室子弟侍讀,內閣或軍機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職能的演化()A.是對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完善B.適應了中樞權力機構的調整C.促使明初丞相制度的廢除D.是皇權極端加強的重要緣由答案:B解析:材料敘述了關于翰林院職能的演化,唐朝時是“各色藝能人士的機構”,明初翰林院學士入值文淵閣稱內閣,成為皇帝的詢問顧問并辦理日常公務;清朝“軍機重臣也皆出翰林”,體現出翰林院地位的上升,這主要是適應了明清時期強化專制皇權的須要,故B項正確;翰林院職能的演化與科舉制度無關,解除A項;丞相制度的廢除主要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解除C項;皇權極端加強的標記是清軍機處的設立,解除D項。2.(2024四川宜賓高三二模)在司法制度上,明朝制定了程序較為完善的審判制度和訴訟制度,甚至通過“重典治吏”來整頓官僚隊伍。這些做法()A.客觀上有利于社會公允公正B.加快了明朝社會法治進程C.是古代司法高度成熟的表現D.推動了國家監督制度的發展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為明朝不斷完善司法制度,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司法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司法的公正公允,故A項正確;明朝是人治的社會,故B項錯誤;通過分析材料信息可知,這是古代司法制度發展的表現,故C項錯誤;司法制度作為整頓吏治的重要方式,與監察制度無干脆關聯,故D項錯誤。3.(2024考試報原創)康熙帝的皇二子胤礽因系孝成仁皇后所生被立為太子,雖屢次犯錯,但康熙仍不舍將其廢除;皇八子胤禩因其生母出身地位低,雖才能過人,但嚴峻影響了其成為太子之路。這說明()A.康熙帝深受傳統宗法制的影響B.清朝皇位繼承尚未形成制度C.康熙帝以此平衡皇子間的關系D.清朝君主專制統治顯著加強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康熙數次維護胤礽地位,主要是因為胤礽是嫡出,這說明康熙帝仍舊受到傳統宗法制影響,故選A項;清朝時皇位繼承有一套完整的制度,B項錯誤;材料與平衡皇子之間的關系無關,C項錯誤;材料與君主專制統治的強化無關,D項錯誤。4.(2024河北邯鄲高三聯考)《清史稿》載:“傅恒直軍機……日侍左右,以勤慎得上眷……乾隆初,惟訥親(指傅恒)承旨。迨傅恒自陳不能多識,乞諸大臣同入見。上晚膳后有所諮訪,又召傅恒獨對,時謂之‘晚面’。”材料可以說明()A.軍機大臣針對政事可以發表看法B.軍機大臣只能跪受筆錄C.軍機大臣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高D.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答案:A解析:由材料“傅恒自陳不能多識,乞諸大臣同入見。上晚膳后有所諮訪,又召傅恒獨對”可知,對于一些政事的處理,皇帝須要詢問軍機大臣的看法,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軍機大臣對一些政事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跪受筆錄,B項錯誤;材料沒有同以前的對比,得不出C項,故錯誤;D項不是材料表達的主旨,故錯誤。5.據記載,棉花到明代以后,“其種乃遍布于天下。地無南北皆宜之,其利視絲枲,蓋百倍焉”。南直隸的蘇、松地區,即是重要的棉花種植地區。蘇州府嘉定縣土地貧瘠,不宜種稻,“其民獨托命于木棉”。這表明當時()A.長途販運日益興盛 B.農業的商品化趨勢加快C.經濟中心南移完成 D.外來農作物大面積種植答案:B解析:由材料“其種乃遍布于天下”“其利視絲枲,蓋百倍焉”可知,經濟作物——棉花的種植利潤高,人們大多將此作為投資對象,也在客觀上證明白農產品投放市場的比率在增加,進一步促使其商品化,故選B項;A項與材料無關,故錯誤;經濟重心南移在南宋時期已完成,C項錯誤;D項不是材料信息反映的主旨,錯誤。6.閱讀下表,據此可得出的結論是,明朝()明太祖“凡無引文私渡關津者,杖八十”嘉靖帝“凡商賈欲赍貨于四方者,必先赴所司起關券”“非占商籍不許坐市廛”崇禎帝“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A.堅持推行抑商政策 B.商品經濟空前旺盛C.立法限制商業流通 D.農商取得同等地位答案:A解析:由表格中“杖八十”“必先赴所司”“不許坐市廛”“賤金玉”等信息可知,明朝嚴格限制商人、商業,實行的是抑商政策,故A項正確,并由此解除D項;由材料無法看出商品經濟的發展狀況,B項錯誤;材料與“立法”無關,C項錯誤。7.(2024河北衡水高三一模)清代中后期,北方出現了“闖關東”“走西口”的遷徙浪潮;南方出現了“湖廣填四川”的遷徙浪潮。這一現象()A.加速了南北人口平衡B.促進了區域間經濟文化溝通C.反映了地方政局動蕩D.加強了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答案:B解析:材料現象不是由南向北遷徙,湖廣填四川是由東向西,無法體現南北人口平衡,故A項錯誤;人口的遷徙浪潮促進了區域間經濟文化溝通,故B項正確;“地方政局動蕩”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C項錯誤;“四川”“西口”不是邊疆地區,故D項錯誤。8.(2024寧夏銀川高三模擬)王陽明主見“致知格物”,并將其說明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正之謂也”。這表明他旨在()A.強化名教倫理的社會功能B.提倡發奮讀書以明理匡世C.顛覆傳統儒學的價值追求D.維護程朱理學的正統地位答案:A解析:材料“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正之謂也”即要想明理致知,必先要革除物欲,修正其不正確的觀念,表明王陽明強化名教倫理的社會功能,故A項正確;材料是王陽明對“致知格物”的說明,無法體現王陽明“提倡發奮讀書以明理匡世”,解除B項;王陽明主見“致知格物”屬于相識論問題,無法體現“顛覆傳統儒學的價值追求”,解除C項;王陽明是心學的代表人物,故D項解除。9.(2024江蘇四市高三聯考)明末思想家顏元指責“宋元來儒者卻習成婦女態,甚可羞。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即為上品矣”。下列觀點與其一樣的是()A.“存天理,滅人欲”B.“心外無佛,即心是佛”C.“天下為主,君為客”D.“為學從切實處下手,自不落空”答案:D解析:從材料顏元對宋元以來儒者的輕視,認為他們做“婦女態”,只要能報達君王是最好的,可知體現的是宋元以來理學的空疏無用,“為學從切實處下手,自不落空”體現的是經世致用思想,D項正確;“存天理,滅人欲”是朱熹理學思想觀點,A項解除;“心外無佛,即心是佛”是主觀唯心主義,B項解除;“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思想帶有反封建的民主色調,它否定了君主專制,C項解除。10.(2024河北邯鄲高三聯考)清朝初年,漢官不斷上書要求皇帝重視為帝王講解經史的“經筵”制度。康熙時期的“理學名臣”、講官湯斌曾說:“講官所職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這體現出清朝初年漢族士大夫()A.變革君主專制體制的嘗試B.對儒家志向化政治的追求C.清除傳統夷狄觀念的努力D.復原儒學正統地位的決心答案:B解析:材料“講官所職者大,君心正而天下治”反映了通過“經筵”制度正君心而治天下的儒家志向,故B項正確;“君心正而天下治”并不是變革君主專制體制,故A項錯誤;材料與夷狄觀念無關,故C項錯誤;當時儒學正統地位沒有遭到破壞,D項“復原”的說法錯誤。11.(2024山東濟南一模)明代李時珍撰成的《本草綱目》由朝廷頒行;清代康熙年間組織人力對疆土進行全面測量,繪成《皇輿全覽圖》,至今仍有很大參考價值;清代修建的圓明園,是我國名園的集錦和縮影,還汲取了西歐園林建筑的風格。這些成就()A.是商品經濟旺盛的結果B.得益于國家力氣的支持C.受到了西方科技的影響D.促進了向近代社會轉型答案:B解析:材料中“朝廷頒行”說明不是商品經濟,故A項錯誤;材料中“由朝廷頒行”“康熙年間組織人力”說明國家力氣的支持,故B項正確;《本草綱目》是中醫藥著作不是西方科技,故C項錯誤;《本草綱目》是對中醫藥的總結,《皇輿全覽圖》是清朝疆土測量,二者都沒有促進社會轉型,故D項錯誤。12.(2024山師大附中高三四模)嫡長子繼承制度是封建社會一種成熟的皇位繼承制度。但有學者依據二十四史的本紀對中國古代的皇位繼承做了計量學分析,得出結論:在中國秦到清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只有也許2/5的皇帝是依靠嫡長子繼承制登上皇位的。對此現象的解讀正確的是()A.主觀動機和客觀效果的不一樣性B.歷史結論的發展性和歷史相識的多元性C.制度的原則性和實行的敏捷性D.史實的客觀性和歷史說明的主觀性答案:C解析: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王位繼承原則為嫡長子繼承制,體現了制度的原則性;但事實上近3/5的皇位繼承有悖于此制度,體現了在實際操作層面,皇位繼承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又具有很強的敏捷性,故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主觀動機,故A項錯誤;材料僅是客觀史實的探討結果,未體現歷史相識的多元性和歷史說明的主觀性,故B、D兩項錯誤。第Ⅱ卷(非選擇題,共37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13題25分,14題12分)13.(2024江蘇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商業思想呈百家爭鳴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業、限制商業、確定商業三種商業思想……孔子不反對人們從事商業活動,也不反對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很多場合都賜予確定。孟子從社會分工的角度說明白商品交換存在的必定性和重要性。他認為個人不能僅靠自己的勞動來生產本人所須要的一切產品,假如否定商品交換,相互依靠的各種生產者的生產和生活都會陷入逆境,使社會退回原始時代去。——摘編自魏向遠《我國古代商業思想和政策的歷史演化》材料二北宋東京城簡易圖材料三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詔“仍禁瀕海居民不得私出海”,“凡將馬牛、軍需鐵貨、銅錢、緞匹、綢絹、絲綿,私出外境貨賣及下海者,杖一百。挑擔駝載之人,減一等。貨物船車并入官”……清朝時為了推行抑商政策,實行大量對商業、手工業、運輸業的禁止或者限制措施,如用行會制度限制工商業自由發展。清政府就是利用這種制度對從事國內貿易的商業資本進行有效的壟斷與限制,從而達到既能使商業資本為封建政治、經濟服務,又能對商業資本瓦解封建經濟的作用進行限制的目的。——摘編自史慕華《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思想與政策探究》(1)依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確定商業的緣由,結合所學學問推斷否定商業、限制商業的分別是什么學派,并簡述理由。(10分)(2)依據材料二所示地圖并結合所學學問,指出宋朝城市商業活動的特點,分析其對居民文化生活的影響。(9分)(3)依據材料三,概括明清時期政府抑制商業的表現和根本目的。綜合上述材料與所學學問,談談你對古代商業政策改變的相識。(6分)參考答案:(1)緣由:商業活動有利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派別:否定商業的是道家。理由:道家主見“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限制商業的是法家。理由:法家主見“重農抑商”。(2)特點:商業經濟空前旺盛;打破了時間、空間上的限制;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吏干脆監督。影響:以詞、話本為代表的市民文學興起,居民消遣場所(瓦肆)增加。(3)表現:海禁政策,行會制度。根本目的:維護封建統治。相識:中國古代總體實行抑商政策,商業發展影響人民生活。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假如否定商品交換,相互依靠的各種生產者的生產和生活都會陷入逆境”可知商業活動有利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其次小問,結合所學可知,道家主見“老死不相往來”(小國寡民),因此否定商業的是道家。法家主見“重農抑商”,因此限制商業的是法家。第(2)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夜市”“魚市”“瓦肆”“繁華的商業區”等關鍵信息可知宋朝商業發展的特點是商業活動突破時空限制和交易活動不再受官吏的干脆監督。其次小問,結合所學學問可知,宋朝商業發展對居民文化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市民文學的發展和消遣場所的出現。第(3)問第一小問,依據材料三“洪武四年十一月丙戌,詔‘仍禁瀕海居民不得私出海’”“用行會制度限制工商業自由發展”可知,統治者實行海禁政策和行會制度。其次小問結合所學可知,以上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統治。第三小問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古代總體實行抑商政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影響人民生活、限制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和社會轉型方面。14.(2024貴州凱里高三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明清時期,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日益旺盛,市民文學在表現形式與內容上,出現了世俗化、平民化的趨勢。明清兩代,小說取代了詩詞、散文而成為文學的主流。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詳盡地描繪了魏、蜀、吳三國之間錯綜困難的政治斗爭和軍事斗爭,展示了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雖影響深遠,卻也有宣揚正統觀念和忠義思想的不足之處。施耐庵的《水滸傳》著眼于“官逼民反”的歷史故事,確定了農夫起義的正義性,卻也反映出了只反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吳承恩在《西游記》中塑造敢于抗拒、無所畏懼的孫悟空形象,卻也大肆宣揚著深厚的佛法無邊和因果輪回的思想。就連堪稱中國武俠小說鼻祖的《三俠五義》(原名《忠烈俠義傳》,成書于嘉慶年間),小說雖著力刻畫了俠客(展昭、歐陽春等人)和清官(包拯)相輔相成的關系,卻也承受著文化專制和商業媚俗傾向的雙重負荷。——摘編自李泉、趙世瑜《中國通史教程》結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