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環境與安全管理作業指導書_第1頁
企業環境與安全管理作業指導書_第2頁
企業環境與安全管理作業指導書_第3頁
企業環境與安全管理作業指導書_第4頁
企業環境與安全管理作業指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企業環境與安全管理作業指導書TOC\o"1-2"\h\u10103第一章企業環境與安全管理概述 312931.1環境與安全管理定義 3279131.1.1環境管理定義 3243321.1.2安全管理定義 3180601.1.3管理體系要求 3258931.1.4法規要求 48448第二章環境管理 486231.1.5環境因素識別 4208131.1企業應建立環境因素識別程序,明確識別范圍,包括生產過程、產品生命周期、服務過程、辦公活動等環節。 45391.2識別環境因素時,應充分考慮以下內容: 4293541.2.1環境因素評價 446752.1企業應建立環境因素評價程序,對識別出的環境因素進行評價,確定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4125682.2環境因素評價應考慮以下因素: 5100912.2.1環境目標 5104753.1企業應制定環境目標,明確企業環境管理的總體方向,包括以下內容: 582413.1.1環境指標 529403.2企業應制定環境指標,對環境目標進行細化,保證環境目標的實現。環境指標包括以下內容: 5186763.2.1環境監測 5313454.1企業應建立環境監測制度,對生產過程、排放污染物等進行定期監測,保證排放污染物符合國家和地方環保標準。 5124134.2環境監測內容包括: 5220814.2.1環境改善 6222574.3企業應針對環境監測發覺的問題,制定環境改善措施,包括以下內容: 625053第三章安全管理 6126294.3.1目的 6278164.3.2范圍 636264.3.3安全風險識別 6320354.3.4安全風險評價 630504.3.5安全風險控制 625474.3.6目的 762524.3.7范圍 7317954.3.8安全生產責任 7267504.3.9安全生產責任考核 7197524.3.10目的 744064.3.11范圍 7253054.3.12安全教育與培訓內容 7309104.3.13安全教育與培訓方式 8107714.3.14安全教育與培訓要求 817077第四章職業健康 886734.3.15目的 8154434.3.16范圍 8275304.3.17內容 8120184.3.18目的 9193284.3.19范圍 9296204.3.20內容 9109974.3.21目的 9146674.3.22范圍 9263514.3.23內容 1013630第五章處理與應急預案 10248454.3.24分類 1010564.3.25報告 10100734.3.26調查 11226624.3.27處理 11296674.3.28應急預案制定 11222224.3.29應急預案演練 122551第六章環保設施與設備管理 12112464.3.30設計原則 12261484.3.31設計內容 1281614.3.32管理措施 1380584.3.33維護保養原則 13103584.3.34維護保養內容 1329724.3.35管理措施 13265014.3.36設備更新原則 1311934.3.37設備更新內容 1361014.3.38技術改造措施 1426362第七章安全生產標準化 14179824.3.39目的與意義 14200434.3.40建設內容 14247774.3.41建設步驟 1553314.3.42評審目的 15132734.3.43評審內容 15277194.3.44評審步驟 15280754.3.45改進原則 16266014.3.46改進內容 16170594.3.47改進措施 1618442第八章環境與安全文化建設 17249024.3.48安全文化理念的確立 1768284.3.49安全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 1768724.3.50培訓內容 1787454.3.51培訓方式 1735614.3.52安全文化活動 18148494.3.53安全宣傳 1819038第九章環境與安全監督管理 18295114.3.54監管體系概述 18252754.3.55組織架構 18115874.3.56制度措施 18155394.3.57管理流程 19215624.3.58監督檢查 19172314.3.59考核 19326474.3.60改進措施 19284534.3.61持續改進 1912649第十章法律法規與合規管理 19321204.3.62法律法規概述 19200054.3.63環境與安全法律法規的主要內容 20136334.3.64企業環境與安全法律法規的遵循 20198324.3.65合規性評價 20208314.3.66風險控制 201164.3.67合規管理措施 2185894.3.68合規管理實施 21第一章企業環境與安全管理概述1.1環境與安全管理定義1.1.1環境管理定義環境管理是指企業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對生產、經營活動中可能產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因素進行有效識別、評價、控制與監測的過程。環境管理旨在降低企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結合。1.1.2安全管理定義安全管理是指企業為實現生產安全,預防發生,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對生產、經營活動中可能產生安全風險的因素進行有效識別、評價、控制與監測的過程。安全管理旨在提高企業安全管理水平,降低發生率,保證企業安全穩定運行。第二節管理體系與法規要求1.1.3管理體系要求(1)企業應建立健全環境與安全管理體系,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職責與權限,保證體系有效運行。(2)企業應制定環境與安全管理規章制度,明確各項管理要求,保證制度得到有效執行。(3)企業應開展環境與安全教育和培訓,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環保意識,使其具備相應的知識和技能。(4)企業應定期對環境與安全管理體系進行評估和改進,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生產經營環境和法規要求。1.1.4法規要求(1)企業應遵守國家和地方有關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的法律法規,保證企業生產活動符合法規要求。(2)企業應關注國家和地方有關環境與安全的政策動態,及時調整企業環境與安全管理工作。(3)企業應按照法規要求,定期向有關部門報送環境與安全相關信息,接受部門的監管與檢查。(4)企業應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參與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公益活動,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第二章環境管理第一節環境因素識別與評價1.1.5環境因素識別1.1企業應建立環境因素識別程序,明確識別范圍,包括生產過程、產品生命周期、服務過程、辦公活動等環節。1.2識別環境因素時,應充分考慮以下內容:(1)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及廢棄物產生情況;(2)生產過程中的排放污染物;(3)產品使用過程中的環境影響;(4)產品廢棄后的處理、處置方式;(5)其他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因素。1.2.1環境因素評價2.1企業應建立環境因素評價程序,對識別出的環境因素進行評價,確定其對環境的影響程度。2.2環境因素評價應考慮以下因素:(1)環境因素的排放濃度、排放量、排放頻率;(2)環境因素對周邊環境、人體健康的影響;(3)環境因素的合規性;(4)環境因素的可控性。第二節環境目標與指標2.2.1環境目標3.1企業應制定環境目標,明確企業環境管理的總體方向,包括以下內容:(1)降低能源消耗;(2)減少污染物排放;(3)提高資源利用效率;(4)保護生態環境;(5)提高環保意識。3.1.1環境指標3.2企業應制定環境指標,對環境目標進行細化,保證環境目標的實現。環境指標包括以下內容:(1)能源消耗指標:包括用電、用水、用氣等;(2)污染物排放指標:包括廢氣、廢水、固廢等;(3)資源利用效率指標:包括原材料利用率、廢棄物回收率等;(4)環保投資指標:包括環保設施投資、環保技術研發投入等;(5)環保培訓指標:包括員工環保知識培訓覆蓋率、環保培訓效果評估等。第三節環境監測與改善3.2.1環境監測4.1企業應建立環境監測制度,對生產過程、排放污染物等進行定期監測,保證排放污染物符合國家和地方環保標準。4.2環境監測內容包括:(1)排放污染物的濃度、排放量;(2)環境質量指標:包括空氣質量、水質、土壤質量等;(3)環保設施運行狀況;(4)環保法律法規遵守情況。4.2.1環境改善4.3企業應針對環境監測發覺的問題,制定環境改善措施,包括以下內容:(1)優化生產工藝,降低污染物排放;(2)加強環保設施運行維護,保證設施正常運行;(3)開展環保技術研發,推廣綠色生產技術;(4)加強環保宣傳教育,提高員工環保意識;(5)加強與社區、供應商等合作,共同推進環境保護工作。第三章安全管理第一節安全風險識別與評價4.3.1目的本節旨在明確企業安全風險識別與評價的方法和流程,以保證企業能夠及時發覺和防范潛在的安全風險,降低發生的可能性。4.3.2范圍本節適用于企業內部所有可能導致安全風險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活動。4.3.3安全風險識別(1)依據企業生產流程、設備設施、作業環境等因素,采用現場巡查、安全檢查表、作業指導書等方式進行安全風險識別。(2)對識別出的安全風險進行分類,包括但不限于:機械傷害、火災、爆炸、中毒、觸電等。(3)建立安全風險清單,明確各風險點的性質、可能產生的危害及影響范圍。4.3.4安全風險評價(1)采用定性、定量或兩者相結合的方法,對安全風險進行評價。(2)評價安全風險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確定風險等級。(3)根據風險等級,制定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和管理措施。4.3.5安全風險控制(1)對識別和評價出的安全風險,采取工程技術、管理措施、教育培訓等手段進行控制。(2)定期對安全風險控制措施進行評估,保證其有效性。第二節安全生產責任制4.3.6目的本節旨在明確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安全職責,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保證企業安全生產目標的實現。4.3.7范圍本節適用于企業內部所有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4.3.8安全生產責任(1)企業法定代表人(或實際控制人)是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對企業安全生產全面負責。(2)企業安全生產管理部門負責組織制定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安全生產操作規程,并監督實施。(3)企業各級管理人員應按照職責分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保證本部門(車間、班組)安全生產目標的實現。(4)從業人員應嚴格遵守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積極參與安全生產活動,對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負責。4.3.9安全生產責任考核(1)企業應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考核制度,定期對各級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進行考核。(2)考核結果作為管理人員選拔任用、從業人員職稱評定、薪酬待遇等方面的重要依據。第三節安全教育與培訓4.3.10目的本節旨在明確企業安全教育與培訓的內容、方式和要求,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意識和技能,保障企業安全生產。4.3.11范圍本節適用于企業內部所有從業人員。4.3.12安全教育與培訓內容(1)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政策及標準。(2)企業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應急預案。(3)安全風險識別與控制知識。(4)案例分析及處理程序。(5)職業健康知識及個人防護措施。4.3.13安全教育與培訓方式(1)集中培訓:定期組織從業人員進行安全知識培訓。(2)在職培訓:結合實際工作,對從業人員進行安全技能培訓。(3)現場教學:以實際生產現場為例,進行安全風險識別與控制培訓。4.3.14安全教育與培訓要求(1)企業應制定年度安全教育與培訓計劃,保證從業人員接受相應的安全教育與培訓。(2)安全教育與培訓應結合企業實際,注重實用性和針對性。(3)從業人員應積極參加安全教育與培訓,提高自身安全意識和技能。(4)企業應定期對安全教育與培訓效果進行評估,持續改進培訓內容和方式。第四章職業健康第一節職業病危害防治4.3.15目的為了預防和控制職業病的發生,保障員工身心健康,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公司規章制度,制定本節職業病危害防治措施。4.3.16范圍本節適用于公司內部所有可能導致職業病危害的作業環節。4.3.17內容(1)加強職業病危害因素的識別和評估,對存在職業病危害的崗位進行定期監測,保證作業環境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2)對新入職員工進行職業健康檢查,了解其健康狀況,發覺患有職業禁忌癥的員工,應及時調整工作崗位。(3)對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員工進行定期健康檢查,發覺疑似職業病癥狀的員工,應立即暫停其從事有害作業,并及時送往醫療機構進行檢查。(4)對確診患有職業病的員工,公司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醫療救治、康復和賠償。(5)加強員工職業衛生培訓,提高員工自我防護意識,保證員工掌握職業病防護知識和技能。(6)建立健全職業病危害防治責任制,明確各部門、各崗位的職責,保證職業病危害防治工作落到實處。第二節職業健康監測4.3.18目的為了及時掌握員工健康狀況,預防和控制職業病的發生,根據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及公司規章制度,制定本節職業健康監測措施。4.3.19范圍本節適用于公司內部所有員工的職業健康監測。4.3.20內容(1)建立員工健康檔案,記錄員工入職、定期健康檢查及職業病檢查等健康狀況。(2)對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員工進行定期監測,發覺異常情況及時采取措施予以處理。(3)對新入職員工進行職業健康檢查,了解其健康狀況,對不符合健康要求的員工進行及時調整。(4)對患有職業病的員工進行重點監測,保證其得到及時治療,防止病情惡化。(5)對員工進行健康教育和宣傳,提高員工健康意識,積極參與職業健康監測。第三節職業健康促進4.3.21目的本節主要旨在促進員工職業健康,提高員工對職業病的認識,以便員工在職業病的及時預防和控制。4.3.22范圍本節適用于公司內部員工職業健康監測。4.3.23內容(1)對員工進行職業健康宣傳,使員工充分認識到職業病的危害,提高員工對職業病的重視。(2)鼓勵員工參與職業健康促進活動,通過活動了解員工職業病狀況,提高員工對職業病的認識。(3)對患有職業病的員工進行重點關注,制定針對性職業健康促進方案,保證員工得到及時治療和康復。(4)定期組織員工進行職業健康培訓,提高員工對職業病的防范意識和能力。(5)加強與醫療機構合作,對患有職業病的員工提供及時救治,保證員工職業健康。通過以上措施,公司致力于為員工提供一個安全、健康的職業環境,保障員工身心健康,共同打造美好企業。第五章處理與應急預案第一節分類與報告4.3.24分類分為以下幾類:(1)安全生產:指在生產、作業過程中,因操作不當、設備故障等原因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或者環境污染等事件。(2)職業病:指因職業危害因素導致的勞動者身體健康損害事件。(3)環境污染:指因生產、作業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排放或者突發事件造成的生態環境損害事件。(4)其他:指除上述三類之外的其他。4.3.25報告(1)發生后,現場有關人員應立即向企業安全管理部門報告,安全管理部門應在接到報告后1小時內向企業負責人報告。(2)企業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采取有效措施組織救援,并及時向當地有關部門報告。(3)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1)發生的時間、地點、單位;(2)的性質、類別、規模;(3)造成的傷亡、損失情況;(4)原因初步分析;(5)已采取的應急措施。第二節調查與處理4.3.26調查(1)企業安全管理部門應組織調查組,對進行調查。(2)調查組應按照以下程序開展工作:(1)現場勘查:調查組應在發生后24小時內完成現場勘查,收集相關證據;(2)詢問筆錄:調查組應對當事人、見證人等進行詢問,制作詢問筆錄;(3)技術鑒定:調查組應對原因進行技術鑒定,必要時委托專業機構進行鑒定;(4)分析原因:調查組應分析原因,提出防范措施;(5)撰寫調查報告:調查組應撰寫調查報告,提交企業負責人審批。4.3.27處理(1)企業負責人應根據調查報告,對責任人進行相應處理。(2)處理措施包括:(1)對責任人給予行政處分、經濟處罰;(2)對單位進行通報批評、考核扣分;(3)對單位及責任人進行約談、警示教育;(4)對單位進行安全整頓,保證安全生產。第三節應急預案制定與演練4.3.28應急預案制定(1)企業應制定prehensive應急預案,明確應急組織體系、應急資源、應急響應流程等內容。(2)應急預案應包括以下內容:(1)企業基本情況及風險評估;(2)應急組織體系及職責;(3)應急資源配備及調度;(4)應急響應流程及措施;(5)應急預案的啟動、終止條件。4.3.29應急預案演練(1)企業應定期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檢驗應急預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2)演練內容應包括:(1)應急響應流程;(2)應急資源調度;(3)應急處理措施;(4)應急協調與溝通。(3)演練結束后,企業安全管理部門應撰寫演練總結報告,對演練中發覺的問題進行整改,不斷完善應急預案。第六章環保設施與設備管理第一節環保設施設計與管理4.3.30設計原則(1)環保設施設計應遵循國家及地方環保法規、政策和標準,保證設施正常運行,滿足環保要求。(2)設計應充分考慮企業生產工藝、設備功能及環保要求,保證設施與生產過程相匹配。(3)設計應注重技術創新,采用先進、成熟、可靠的環保技術,提高設施運行效率。(4)設計應考慮設施的安全、穩定、經濟、實用,降低運行成本。4.3.31設計內容(1)根據企業生產工藝及環保要求,確定環保設施的種類、規模、布局和參數。(2)確定環保設施的工藝流程、設備選型、構筑物設計、電氣及自動化控制系統等。(3)編制環保設施的設計方案,包括設計圖紙、技術說明書、設備清單等。(4)對設計方案進行評審,保證設施設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4.3.32管理措施(1)建立環保設施管理制度,明確設施運行、維護、檢修、更新等環節的管理職責。(2)定期對環保設施進行功能評估,發覺問題及時整改。(3)加強環保設施運行監測,保證設施穩定運行,達標排放。(4)定期組織環保設施培訓,提高員工操作技能和環保意識。第二節環保設備維護與保養4.3.33維護保養原則(1)設備維護保養應遵循“預防為主、維修為輔”的原則,保證設備正常運行。(2)維護保養工作應定期進行,對設備進行全面檢查、清潔、潤滑、緊固等。(3)發覺設備故障應及時排除,防止發生。4.3.34維護保養內容(1)定期檢查設備運行狀況,發覺問題及時處理。(2)按照設備使用說明書,定期對設備進行清潔、潤滑、緊固等。(3)定期檢查設備的安全防護設施,保證安全可靠。(4)對設備進行定期維修,更換磨損、損壞的零部件。4.3.35管理措施(1)制定設備維護保養制度,明確維護保養職責、周期和標準。(2)建立設備維護保養檔案,記錄設備維護保養情況。(3)加強設備維護保養培訓,提高員工維護保養技能。(4)對設備維護保養工作進行考核,保證工作質量。第三節設備更新與技術改造4.3.36設備更新原則(1)設備更新應遵循“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則。(2)更新設備應結合企業生產需求、市場狀況、技術發展趨勢等因素進行。(3)更新設備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設備利用效率。4.3.37設備更新內容(1)根據企業生產需求,選擇合適的新型設備替代老舊設備。(2)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提高設備功能和運行效率。(3)引進先進技術,優化生產流程,降低生產成本。4.3.38技術改造措施(1)制定技術改造計劃,明確改造項目、內容、目標和進度。(2)對技術改造項目進行可行性研究,保證改造方案的科學性和可行性。(3)加強技術改造過程管理,保證改造質量。(4)對技術改造效果進行評估,總結經驗,為今后改造提供借鑒。第七章安全生產標準化第一節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4.3.39目的與意義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旨在規范企業安全管理行為,提高安全生產水平,預防和減少生產安全,保障員工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4.3.40建設內容(1)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企業各級領導和員工的安全生產職責,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2)制定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根據國家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和實際需要,制定完善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保證安全生產各項要求得到有效執行。(3)安全生產教育與培訓加強對員工的安全教育與培訓,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保證員工具備崗位所需的安全生產知識。(4)安全生產投入加大安全生產投入,保障安全生產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5)安全生產設施與設備保證企業生產設施和設備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和安全生產要求,定期進行檢測、維修和保養。(6)安全生產風險管理開展安全生產風險識別、評估和管控,制定針對性的安全生產措施。(7)應急管理建立健全應急預案,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保證發生時能夠迅速、有效地進行處置。4.3.41建設步驟(1)制定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方案明確建設目標、任務、責任、進度等。(2)組織實施按照方案要求,有序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3)監督檢查對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過程進行監督檢查,保證各項工作落實到位。第二節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4.3.42評審目的通過對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情況的評審,評估企業安全生產水平,促進企業不斷改進和提高安全生產管理水平。4.3.43評審內容(1)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情況(2)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制定與執行情況(3)安全生產教育與培訓情況(4)安全生產投入情況(5)安全生產設施與設備情況(6)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情況(7)應急管理情況4.3.44評審步驟(1)自評企業按照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要求,進行自評。(2)內部評審企業內部組織評審組,對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情況進行評審。(3)外部評審邀請第三方評審機構對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情況進行評審。(4)評審結果反饋將評審結果反饋給企業,幫助企業找出不足之處,指導企業進行整改。第三節安全生產標準化持續改進4.3.45改進原則(1)遵循PDCA循環原則,即計劃(Plan)、執行(Do)、檢查(Check)和處理(Act)。(2)以問題為導向,針對安全生產中的薄弱環節進行改進。(3)注重實效,保證改進措施能夠真正提高企業安全生產水平。4.3.46改進內容(1)完善安全生產責任制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調整和優化安全生產責任體系。(2)優化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根據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和實際需求,不斷修訂和完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3)提高安全生產教育與培訓質量加強安全生產培訓師資隊伍建設,創新培訓方式,提高培訓效果。(4)增加安全生產投入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合理增加安全生產投入,提高安全生產水平。(5)加強安全生產設施與設備管理定期對生產設施和設備進行檢測、維修和保養,保證其安全可靠。(6)深化安全生產風險管理持續開展風險識別、評估和管控,降低安全生產風險。(7)優化應急管理不斷完善應急預案,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4.3.47改進措施(1)建立安全生產標準化改進機制設立專門的安全生產標準化改進機構,負責組織、協調和監督改進工作。(2)制定改進計劃根據安全生產標準化評審結果,制定針對性的改進計劃。(3)落實改進措施將改進計劃分解為具體任務,明確責任人和完成時間,保證改進措施得到有效落實。(4)持續跟蹤與評價對改進過程進行持續跟蹤,定期評價改進效果,及時調整改進策略。第八章環境與安全文化建設第一節企業安全文化建設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企業環境與安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營造全員參與的安全氛圍,提升員工的安全意識,形成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4.3.48安全文化理念的確立企業應確立以“安全第一”為核心的安全文化理念,將其貫穿于企業的各項工作中,使全體員工認識到安全的重要性。4.3.49安全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1)制定安全規章制度,規范員工行為。(2)開展安全培訓,提高員工安全技能。(3)設立安全獎勵機制,激發員工安全積極性。(4)加強安全宣傳,營造安全氛圍。(5)開展安全文化活動,提高員工安全意識。第二節環境與安全教育培訓環境與安全教育培訓是企業提高員工安全素質、預防安全的重要手段。4.3.50培訓內容(1)安全法律法規及標準。(2)企業安全規章制度。(3)安全技術知識。(4)安全操作技能。(5)應急處理能力。4.3.51培訓方式(1)理論培訓:通過授課、講座等形式,使員工掌握安全知識。(2)實踐培訓:通過模擬演練、實際操作等形式,提高員工安全技能。(3)網絡培訓:利用網絡平臺,開展在線學習,方便員工隨時學習。(4)交流互動:組織員工開展安全經驗交流,取長補短。第三節安全文化活動與宣傳安全文化活動與宣傳是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途徑,旨在提高員工安全意識,營造安全氛圍。4.3.52安全文化活動(1)安全知識競賽:激發員工學習安全知識的興趣,提高安全意識。(2)安全演講比賽:讓員工表達對安全的認識,傳遞安全理念。(3)安全文藝演出:通過文藝形式,宣傳安全知識。(4)安全志愿者活動:組織員工參與安全檢查,提高安全素質。4.3.53安全宣傳(1)制作安全宣傳海報、展板,展示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成果。(2)利用企業內部媒體,如報紙、雜志、網站等,宣傳安全知識。(3)開展安全知識講座,邀請專家為企業員工講解安全知識。(4)利用社交媒體,如微博、等,傳播安全信息。通過以上措施,企業可以不斷提升安全文化建設水平,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第九章環境與安全監督管理第一節環境與安全監管體系4.3.54監管體系概述企業環境與安全監管體系旨在通過建立健全的組織架構、完善的制度措施以及高效的管理流程,保證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遵循環境保護與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規,實現可持續發展。4.3.55組織架構(1)設立環境與安全監管領導小組,由企業高層領導擔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2)成立環境與安全監管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開展。4.3.56制度措施(1)制定企業環境與安全管理制度,明確各部門職責、工作流程和獎懲措施。(2)制定環境與安全應急預案,保證突發事件應對及時、有效。4.3.57管理流程(1)對企業內部環境與安全風險進行識別、評估,制定防范措施。(2)開展環境與安全培訓,提高員工安全意識與技能。(3)對企業環境與安全工作進行定期檢查、評估,發覺問題及時整改。第二節監督檢查與考核4.3.58監督檢查(1)環境與安全監管辦公室對企業環境與安全工作進行日常監督檢查。(2)定期組織專業機構對企業環境與安全狀況進行評估。(3)對發覺的問題,及時發出整改通知,跟蹤整改情況。4.3.59考核(1)設立環境與安全考核指標,對各部門環境與安全工作進行量化評估。(2)按季度、年度對環境與安全工作進行考核,對表現優秀的部門給予獎勵。(3)對考核不合格的部門,采取約談、通報批評等措施,督促其整改。第三節環境與安全監管改進4.3.60改進措施(1)分析環境與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制定針對性的改進方案。(2)建立環境與安全監管信息化平臺,提高監管效率。(3)加強與行業主管部門的溝通協作,共同推進環境與安全監管工作。4.3.61持續改進(1)定期對環境與安全監管體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