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國思想文化與倫理道德_第1頁
第三章中國思想文化與倫理道德_第2頁
第三章中國思想文化與倫理道德_第3頁
第三章中國思想文化與倫理道德_第4頁
第三章中國思想文化與倫理道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

中國思想文化與倫理道德

李東成

本章主要內容

?第一節中國文化的類型與特點

?一、中國文化的類型

?二、中國文化的特點

?第二節儒學文化及其影響

?一、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

?二、儒學文化的傳播與現實意義

?第三節倫理道德與傳統美德

?一、倫理道德與中國文化

?二、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第一節中國文化的類型與特點

-、中國文化的類型

?產生基礎:相互影響制約,

?半封閉的大陸性地域形成了一個穩定

?農業經濟的格局的生存系統,從

而孕育了獨具特

?宗法與專制的社會組織結構色的倫理類型的

中國傳統文化。

西方的文化視“智性文化”,那么中國

文化則可以說是“理性文化”、“德性

文化”

德性文化

?德性文化,是指中國傳統文化重德,以德攝智

的文化。

-智性文化是相對于德性文化而言的,即重智的文

化,是建立在西方宗教和哲學基礎上的文化。

?孟子“四端”(道德四個善端):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四德”(四種道德品質):仁、義、禮、智。

?倫理道德系統是中華學術的首要重心。

倫理型文化

?治學目標:

-更重視求“善”,使自然科學、分析哲學難以獲得充分發

展,而倫理學卻在擴張膨脹,甚至成為眾多學科門類的出

發點和歸結點。

?政治學:

-成為道德評判,政事被歸結為別善惡、爭正邪、辨尊卑。

.文學:

-強調的是教化功能,成為載道的工具。

.史學:

-以“寓褒貶,別善惡”為宗旨。

?教育:

-以德育為首,“首孝悌,次見聞”,“有余力,則學文”。

?哲學:

-與彳侖理學混淆在一起,成為一種道德哲學。

倫理型文化的積極和消極作用

?積極作用:

-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人皆可為堯舜,鼓舞人們立

德立功,忠于國家民族,抗御外侮,保持高風亮

節。

?消極作用:

-它將倫理關系絕對化、凝固化,以至在某種程度

上變成人身壓迫、精神虐殺的理論之源。

?因此我們應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創造性地繼

承傳統文化,并發展新的文化。

“九族”

?族,表示親屬關系。“九族”之說最早見

于《尚書?堯典》:“以親九族。”九族所指,

歷來說法不一,較流行的說法有兩種:

?(1)從自己算起,上至高祖,下至玄孫,稱

之謂九族,具體的來說這指的是高祖、曾祖、

祖父、父、子、孫、曾孫、玄孫共九代。

?(2)指異姓親族,即父族四(自日本族四

代),母族三(母親同族三代),妻族二(妻子同

族二代),這樣合起來共九族。

“六親”

現在的“六親”泛指親屬,而歷史上的

“六親”則有特定的內容,其代表性的說法

有二種.

一(1)?《左傳》:父子、兄弟、姑姐(父親

的姐妹)、甥舅、婚媾(妻的家屬)及姻親。

(2)《老子》:父子、兄弟、夫婦。

(3)《漢書》:父、母、兄、弟、妻、子。

因為在以上三種說法中,血緣關系和婚

姻關系最為親近的是第三種,所以人們多贊

同這種說法。

“三族”

?⑴父、子、孫。

(2)父族、母族、妻族。

(3)父母、兄弟、夫妻。

總之,無論“九族”“三族”還是“六

親”,都是長期以來人們對血親關系中較為

密切的一些人的合稱,隨著情況、時代的變

化,具體所指也不盡相同,我們在學習中可

區別對待,靈活多變地根據語境理解它們。

“百善孝為首”

?“萬惡淫為先”

?二十四孝

?“孝”:老來有子

:、中國文化的特點

?(一)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二)重實際求穩定的農業文化心態

?(三)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五)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

?(六)經學優先并籠罩一切文化領域

?(七)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

(一)強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中國文化的強大的生命力,表現在它的同化力、

融合力、延續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同化力

-外域文化進入中國后,大都逐步中國化,融入中國文

化而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最典型的例子是佛教文化的中國化。

?融合力

-中國文化并非單純的漢民族文化或黃河文化,而是漢

民族吸收中國境內各兄弟民族及不同地域文化形成具

有豐富內涵的中華文化。沒有這種融合,就沒有中國

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這也正是中華文化生命力的表現。

?延續力

-在同化力、融合力的基礎上,形成了中國文化的

無與倫比的生命延續力。在世界七個古文化中,

唯有中國文化這一人類原生形成的“母文化”,

歷經數千年而未中斷,表現出無比的延續力。

?凝聚力

-具體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超國界、超

地域的文化群體歸屬感。

(二)重實際求穩定的農業文化心態

?中國文化是孕育于農業社會中的文化,因此帶

有農業文化的特色。

?重農、尚農的社會共識,重實際黜玄想的務實

精神,安土樂天,求穩重遷的生活情趣,以及

恒久意識和變易觀念。

?中國的地理環境與自然條件適于農耕,在農業

生產節奏的基礎上形成各種傳統節日。我國的

節氣和許多節日,都是根據農事制定的,這和

許多民族節日源于宗教有明顯的區別。

■在戰國時期,商鞅更把“尚農”作為富國

強兵的基礎,并形成重農抑商的政策。管

子也提出以農為本,以工商為輔。反復勸

戒統治者要“務本”以“安邦”,“重本”

而“抑末”。漢文帝頒布的詔書也說:

“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農耕生活,鑄

就了農民的務實精神。他們在實踐中領悟

到利無幸至,力不虛擲,努力勞動,必有

收獲。所以西方人稱贊中國人是“最善于

處理實際事務”的民族。

?農業勞動力與土地的結合,建立相對穩定的自然

經濟與農業社會,農民固守在土地上,耕作有時,

起居有定。形成了他們安土重遷,安土樂天的生

活情趣。

?包含著循環與恒久意識的變易觀念,也與農業文

明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系。

(三)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中,中華先民始終以宗法制

度為形成社會組織結構的基礎。

?在宗法觀念下,個人要考慮的,首先是個人的

義務和責任。宗法制度下的傳統文化,重家族

輕個人,重群體輕個體,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

責任和義務,而忽視個人在社會中的權利。從

而形成了以家族為本位的宗法集體主義文化,

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又一特點。

別子為祖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

一世嫡長子小示。有百世不遷之宗,有五世

繼別為宗則遷之宗。百世不遷者,別子之

后也。宗其繼別子之所自出者,

二世嫡長子庶子甲

繼別為宗百世不遷者也。宗其繼高祖者,

五世則遷者也。尊祖故敬宗。敬

三世嫡長子(庶子)嫡長子庶子乙

尊祖之義也。《禮記?大傳》

繼另?為宗繼禰小宗

四世嫡長子(庶子)嫡長子(庶子)靖長子庶子丙

繼別為宗繼祖小宗繼彌小宗

五世嫡長子(庶子)嫡長子(庶子)媾長子(庶子)嫡長子庶子丁

繼別為宗繼曾祖小宗繼祖小宗繼彌小宗

II

六世嫡長子(庶子)嫡長子(庶子)庶長子(庶子)嫡長子(庶子)嫡長子庶子戊

繼別為宗繼高祖小宗D繼曾祖小宗C繼祖小宗B繼禰小余A

IR

七世嫡長子(庶子)嫡長子(庶子)嫡長子(庶子)嫡長子(庶子)嫡長子(庶子)嫡長子庶子己

繼別為宗小宗E繼高祖小宗D,繼曾祖小宗C,繼祖小宗IV繼林小宗A,

嚴格意義上的宗法制僅行于卿大夫、士階層,

但廣義上天子、諸侯亦可包括在內。

是天子諸侯雖本世嫡,于事

實當統無數之大宗,然以尊

故,故無宗名。……天子諸

侯之子,身為別子而其后世

為大宗者,無不奉天子諸侯

以為最大之大宗。特以尊卑

既殊,不敢加以宗名,而其

實則仍在也。……是故天子

諸侯,雖無大宗之名,而有

大宗之實。……惟在天子諸

侯,則宗統與君統合,故不

必以宗名。

——《殷周制度論》

(四)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尊君”與“重民”,相反相成,構成了中國

傳統政治文化的一體兩翼。

?一方面將軍、政、經、文大權都集中到皇帝

手中,造成了“東方專制主義”;另一方面,

與集權主義相伴,又產生了“民本主義”,

民本主義產生于尚農、重農的社會中,與重

農主義相表里。

-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提出了“民

為國本”的思想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仁

政”、“王道”學說由此而生.

(五)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

?中國文化以人為核心,表現了鮮明的重人文、重人

倫的特色。自然科學,也重在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而對于自然界本身現象和規律的認識和研究,卻反

而被忽視。這是和國外顯著不同的。

-以《論語》為例,書中有關自然知識的材料計54條,涉及

天文、生物、物理、化學、農業、手工業等方面,但考其

內容,卻都是“利用自然知識以說明政治、道德方面的主

張,而不以自然本身的研究為目的。

?這種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十分深遠。表現在教育領域,往往是身份較低的人

才去學自然科學,因而影響到中國的自然科學,長

期得不到充分發展。

(六)經學優先并籠罩一切文化領域

?中國倫理型文化的一個突出表現,就是它的經學

傳統,具體說就是以儒家經學作為學術的主流。

人的一言一行,都幾乎離不開經書。

?這和西方文化是有很大不同的。古希臘的自然科

學,幾乎都能獨立發展。

?中國文化,卻一直籠罩在經學的氣氛之中。經學

本身雖不排斥自然科學,但經學卻凌駕于一切知

識之上,無形中排斥了科學的獨立發展。

(七)擺脫神學獨斷的生活信念

?在中國古代,對于神鬼的看法,與西方相比,

顯得成熟得多,理性得多。

?相比之下,在西方及印度文化中,宗教的神卻

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基督教文化認為:文明世

界起源于上帝的創造。

?中國古代的傳說,大體上反映了上古時代的中

國文明由漁獵到農耕的發展進程。對這個進程

的理解上,不是依賴于神,而是歸結于人,歸

結于人類的勞動和智慧。因而在中國歷史上,

從未出現過神學統治思想的“黑暗時代”。

第二節儒學文化及其影響

?一、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流派及儒學的建立

?(二)儒學的得名及其思想內容

?(三)儒學的演變

?二、儒學的傳播與現實意義

?(一)儒學在世界的傳播

?(二)儒學的現實價值

■、儒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流派及儒學的建立

?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豐富、流派眾多。

-西漢司馬談將這些流派概括為儒、墨、名、法、道

德、南由六家。

-西漢劉歆將諸子歸為儒、、墨、名、法、道、農、陰

陽、縱橫、雜、小說千家。

-《漢書?藝文志》將儒家列為九流之一。

?在這些哲學思想和學:工說中,儒學始終處于主體

與核心地位,而且歷數千年而不衰。

?儒學是由孔子創立的學派,孔子突破了貴

族文化統治的秩序,創辦私學,實行“有

教無類”,提出“學而優則仕”,沖擊了

“學在官府”和世卿世祿制度。使平民的

“士”可以受到教育。

?儒學的產生,是對舊制度的一次揚棄,保

留了中國上古以來文化積淀的精華。

?流傳至今的古代典籍,大多是經孔子及其

門人整理過的。

?人們稱孔子為“先師”和“集大成”者。

■孔子的學說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第一學說,

因而孔子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顆巨星。

他芻令aS#刻對

3G孔子十四世祖示康圖

(前551?前479)

孔丘……基本上擁護周禮而又自以為他有一個比周禮更高的“道”。

他一生的斗爭,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他對于夏、商、周這三個大時代的歷史、文化作了反思。……不是

一種對策,而是一種反思。由反思中得出一些理論。這些理論就成

為他的“道”的內容,也就是他的哲學的內容。

“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總的特點。……孔丘講“仁”是對人的反

思。這種反思是人類精神的自覺。可能只是初步的自覺,但有自覺

和沒有自覺,有很大的差別。

中國哲學史新

馮友蘭

乳各給理想人格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去?)之,

不去也。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

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

改其樂。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

至,然心向往之。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

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當時則榮,沒則已焉。

孔子布衣,傳十余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

——《史記?孔子世家》

,天不生仲尼,萬古長如夜。

——《朱子語類》卷九三

?蓋聞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

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

儀范百王,師表萬世者也。

元《加封孔子制》

(二)儒學的得名及其思想內容

?儒:

-掌握道德教化、音樂禮儀的官員,如巫、史、祝、卜等。

-為諸侯執掌禮儀的成為“君子儒”;

-替人們辦理喪葬祭禮的成為“小人儒”。

-對孔子弟子的專稱。

?孔子創立的學說被稱為儒學。后經孟子、荀子等人

的繼承發展,成為影響最大的思想流派。

?漢武帝時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學推

上獨尊的地位,以致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流

與主體,指導中國社會生活數千年。

?儒學的中心思想,主要是“祖述堯舜,憲

章(效法)文武”,以“仁”為學說的核心。

-“仁者愛人”

-“推己及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仁”的思想出發,孔子提出了一套修

身達仁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觀念。

-《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儒學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它以“仁”為核心,

以中庸辨證為思想方法,重血親人倫,重現

世事功,重實踐理性,重道德修養。

?在天道觀方面

?儒家以“天命”與“人德”相配合,宣揚

“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時又對神靈崇

拜加以淡化,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現實人

事的從屬地位。

?在歷史觀方面

?標榜“信而好古”,同時也不排斥對不符合

時代潮流的禮俗政令加以變通和修改。

?在社會倫理觀方面

?以“仁”釋禮,把社會外在規范化為內在道德倫

理意識的自覺要求。

?這種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的思想,也正

是它能隨時代而發展演變更新,并處于主導地位

的原因。

?儒學的與時俱進的思想品格,使它在中華文化的

發展傳承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和代表,

這也是和它能兼容并蓄,善于吸取諸子學說中的

合理因素,融匯百家中的精粹意蘊分不開的。

(三)儒學的演變

?孔子儒學

?先秦儒學

?兩漢儒學

?魏晉玄學

?宋明理學

,陸王心學

?清代儒學

?、先秦的儒、法、道

1.儒家:仁政與禮治

2.法家:霸道與法治

3.道家:無為而治

L儒家:仁政與禮治

<

文A

f從

G

tf人

字S

。R

u一

從*^

尸^

^

^

|▲郭沫若認為,古文字中從身從心之字就是為

^

01“仁,這為郭店楚筒中67個“仁”字所證明.,

從▲解明春認為,“仁”的本字從<從心,意為心中愛人,

“心中有人,也就是愛人.這是懦學永怛的£題."

1.儒家:仁政與禮治

樂一同一親一仁一天一陽

禮一異一敬一義一地一陰

《禮記?樂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一一禮

K(J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樂由天作,禮以地制。…

仁近于樂,義近于禮。

樂彳禮記?郊特牲》:樂由陽來者也.禮由陰作者也.陰陽和而萬物得。

《白虎通義彳L樂》:樂者陽也.動作倡始,故言作;禮者陰也.系制

于陽,故言制。樂象陽也,禮法陰也。

2?法家:霸道與法治

?歷史進化論

民弱國強,國弱民強。故有道之國,務在

?性寐論

?法治思想

弱民。(《商君書?弱民》)

?國家主義和

專制主義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

其力。……故不養恩愛之心,而增威嚴之勢。

德官

(《韓非子?六反》)

.帝

故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

師的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韓非子?五蠢》)

2?法家:霸道與法治

(韓非)不悟政之所行與俗之所貴,道故相乏,所賞者當在彼,

所貴者當在此。今無慈惠廉愛,則民為虎狼也;無文學,則士為

牛馬也。有虎狼之民、牛馬之士,國雖治、政雖理,其民不人。

世之有人也,固先于國。且建國以為人乎,將人者為國家之

虛名役也?韓非子有見于國,無見于人;有見于群,無見于孑!

——章太炎:《國故論衡?原道下》

讓我從一個政治信條講起,這信條是:國家是為人而建立的,而人不是為國家而生

存。…二凡是把人本身看作是人類的最高價值的人,都是這樣主張的。——愛因斯坦

h法、道3.道家:無為而治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是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清

而后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名

小國寡民,……有舟車無所乘之,有甲兵無(

)

吒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里,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建元元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是

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敗

丞相(衛)維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的

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

——《漢書?武帝紀》制

?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后百數,而仲舒以想

賢良對策焉。…對曰:“……《春秋》大一統者,功

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了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

祿

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人

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誘

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引

——

——《漢書?董仲舒傳》。

?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蚣為丞相,細黃老、刑名顧

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

秋》白衣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始

靡然向風矣。——《史記?儒林列傳》

王道雜之1.從黃老到儒術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