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由來教案_第1頁
端午的由來教案_第2頁
端午的由來教案_第3頁
端午的由來教案_第4頁
端午的由來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端午的由來教案?一、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學生能夠了解端午節的起源,包括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不同說法。熟悉端午節的相關傳說和故事內容,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內涵。掌握與端午節相關的詞匯、典故,能夠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簡單的口頭或書面表達。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閱讀、討論、分析等方式,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導學生對端午節由來的多種說法進行思考和比較,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借助多媒體資源,如圖片、視頻等,讓學生直觀感受端午節的文化氛圍,增強學習興趣。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尊重傳統、傳承文化的意識,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積極踐行傳統文化。二、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深入了解端午節起源的各種傳說及文化背景。理解端午節由來所承載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2.教學難點引導學生從不同傳說中體會端午節所蘊含的多元文化價值。如何讓學生在現代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傳承端午節的傳統文化意義。三、教學方法1.講授法:講解端午節的基本信息、起源傳說等知識,確保學生對基礎知識有清晰的了解。2.討論法:組織學生就端午節由來的不同觀點進行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3.情境教學法:創設與端午節相關的情境,如展示端午節的習俗圖片、播放傳統節日活動視頻等,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節日氛圍,加深對知識的理解。4.問題引導法: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思考端午節由來背后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四、教學準備1.收集與端午節由來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視頻等多媒體素材。2.準備相關的書籍,如《中國傳統節日》《節日的傳說》等,供學生課后拓展閱讀。3.制作教學課件,包括端午節的各種習俗圖片、不同起源傳說的動畫演示等,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趣味性。五、教學過程(一)導入(5分鐘)1.播放一段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等傳統習俗的視頻片段。提問學生:"同學們,你們從視頻中看到了什么?這是哪個節日的場景?"引導學生說出端午節。2.展示一些端午節的特色圖片,如五彩繩、香囊、雄黃酒等,進一步喚起學生對端午節的記憶。提問:"關于端午節,你們還知道些什么呢?"鼓勵學生分享自己所了解的端午節的信息,如習俗、美食等。(二)端午節的基本介紹(5分鐘)1.向學生介紹端午節的基本信息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日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2.簡單提及端午節在我國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意義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端午節由來的傳說(25分鐘)1.紀念屈原說故事講述:戰國時期,楚國大夫屈原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深入探討:提問學生:"從屈原的故事中,你們感受到了什么?"引導學生體會屈原的愛國精神以及他為了國家和理想不惜犧牲自己的高尚品質。討論:"為什么屈原投江的日子會演變成端午節?這反映了人們怎樣的情感和愿望?"讓學生思考端午節與紀念屈原之間的文化聯系,理解端午節所承載的愛國主義情感。文化拓展:介紹一些與屈原相關的詩詞,如杜甫的"不見屈原醒,空令淚滿襟",讓學生感受古人對屈原的敬仰之情。展示屈原的畫像或相關紀念地的圖片,如屈原祠等,加深學生對屈原及端午節由來傳說的印象。2.紀念伍子胥說故事講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對比思考:將伍子胥的傳說與屈原的傳說進行對比,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個傳說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紀念人物的傳說?"讓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端午節由來傳說的多樣性,體會不同傳說所反映的地域文化和歷史背景。討論:"伍子胥的故事體現了怎樣的精神?與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有何關聯?"幫助學生理解端午節傳說中所蘊含的忠誠、正義等價值觀。相關文化:介紹一些與伍子胥相關的歷史典故,如"伍子胥過昭關,一夜愁白頭",讓學生了解伍子胥的傳奇一生,豐富對端午節由來傳說的認識。3.紀念孝女曹娥說故事講述: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情感啟發:提問學生:"曹娥的故事給你們帶來了怎樣的感動?"引導學生感受曹娥的孝心和勇氣,體會孝道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討論:"為什么曹娥的故事也能與端午節聯系在一起?這對我們理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有什么補充?"讓學生認識到端午節不僅有愛國、忠誠等內涵,還包含著孝道等傳統美德。文化傳承:講述一些現代社會中弘揚孝道的故事,與曹娥的故事相呼應,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在當代傳承和踐行孝道文化。展示一些與曹娥相關的文化遺跡圖片,如曹娥廟等,讓學生了解端午節由來傳說在民間文化中的具體體現。(四)小組討論(15分鐘)1.將學生分成小組,圍繞"端午節由來的多種傳說對我們今天有什么意義"這一問題展開討論。2.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小組代表可能會提到:這些傳說體現了中華民族豐富的精神內涵,如愛國、忠誠、孝道等,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激勵著后人傳承和弘揚這些美德;不同的傳說反映了不同地區的文化特色和歷史背景,讓我們更加了解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端午節由來的傳說成為了一種文化紐帶,將人們聚集在一起,共同慶祝節日,增強了民族凝聚力等。3.教師對各小組的發言進行點評和總結,進一步強調端午節由來傳說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五)端午節由來的其他說法(10分鐘)1.龍的節日說介紹:端午節起源于古代吳越地區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之說。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講解:從龍的節日說角度分析端午節的起源,與當時人們的圖騰崇拜和原始信仰相關。展示一些古代龍圖騰的圖片,以及吳越地區與龍有關的文化遺跡圖片,幫助學生理解這一說法的文化背景。2.惡日禁忌說講述:古代人們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日是惡日,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中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荊楚歲時記》中也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的說法。探討:讓學生思考惡日禁忌說與端午節各種習俗之間的聯系,如掛菖蒲、喝雄黃酒等習俗是否與驅邪避災的觀念有關。引導學生理解端午節習俗背后的原始信仰和民間智慧。(六)課堂小結(5分鐘)1.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包括端午節的基本信息、由來的多種傳說(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孝女曹娥說、龍的節日說、惡日禁忌說等)以及這些傳說所蘊含的文化內涵。2.強調端午節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節日,其豐富的由來傳說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歷史記憶和民間智慧,鼓勵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繼續探索和傳承端午節文化。(七)課后作業(5分鐘)1.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端午節由來傳說,將其整理成一篇短文,字數在300500字左右,要求語言通順、內容完整,能夠清晰地講述傳說故事及自己的感受。2.查閱資料,了解自己家鄉過端午節的獨特習俗,并與課堂上所學的全國性習俗進行比較,思考家鄉習俗所蘊含的文化意義,下節課進行分享。六、教學資源1.教材:選取與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教材內容,作為知識講解的基礎。2.網絡資源:利用互聯網搜索與端午節由來相關的圖片、文字資料、視頻等,豐富教學素材。3.書籍:《中國傳統節日》《節日的傳說》《民俗學概論》等相關書籍,為教師教學和學生拓展閱讀提供參考。七、教學反思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對端午節的由來有了較為全面深入的了解,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如講授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通過對不同傳說的講述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端午節由來背后的文化內涵,增強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和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