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5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1頁
專題05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2頁
專題05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3頁
專題05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4頁
專題05 文言文閱讀-(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更多更新資料詳情加微:xiaojuzi9598或zhixing16881專題05文言文閱讀(解析版)【1-2024年福建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慎東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錢塘江沙上露坐設大酒樽及一杯對月獨飲,意象傲逸,吟嘯自若。顧子敦適遇之,亦懷一杯,就其樽對酌。伯筠不問,子敦亦不與之語。酒盡,各散去。(節選自陸游《老學庵筆記》)材料二: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節選自張岱《湖心亭看雪》)6.下列對材料一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最恰當的一項是()A.慎東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錢塘江沙上/露坐/設大酒樽及一杯/B.慎東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錢塘江/沙上露坐/設大酒樽及一杯/C.慎東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錢塘江沙上/露坐/設大酒樽及一杯/D.慎東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錢塘江沙上露坐/設大酒樽及一杯/7.根據“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字詞。加點字詞方法提示釋義吟嘯自若聯系成語解釋詞義。神色自若(1)自若:______顧子敦適遇之查閱詞典選擇義項。適:①適合;②滿足;③正好。(《漢語大詞典》)(2)適:______亦懷一杯根據形旁推斷字義。從心,褱聲。(《說文解字》)(3)懷:______8.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酒盡,各散去。(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9.兩則材料在內容上多有相同之處,請列舉。【答案】B7.①自然,不變常態②正好③懷藏8.(1)酒喝完了,各自散開。(2)湖中哪能還有這樣的人呢!9.示例:①奇遇之樂②閑情逸致③鐘情山水④崇尚和合【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給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慎東美字伯筠”是對慎東美的介紹,介紹到此結束了,因此要在其后面斷開。“于錢塘江”在此處做狀語,用來說明“待潮”的位置,是狀語后置,“沙上”是下一句的主語,因此應在“沙上”前斷開。“設大酒樽及一杯”省略了“主語”他,因此應在前面斷開。由此可知,這個句子正確的斷句為:慎東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錢塘江/沙上露坐/設大酒樽及一杯。【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的翻譯。解答時,要注意詞語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的意思,及詞語古今意義的聯系和變化。①根據提示,此處需聯系成語解釋詞義。“神色自若”的意思是:神色表情和平時一樣。形容人遇事鎮定,態度從容自然。據此可知,“自若”的意思為:自然,不變常態。②句意:顧子敦正好遇到他。適:正好。因此應選③。③句意:也懷藏一個酒杯。懷:懷藏。【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得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達到詞達意順。(1)重點詞語:盡,完。去:離開。(2)重點詞語:焉得,哪里。更:還。【9題詳解】本題考查比較閱讀。結合材料一“顧子敦適遇之,亦懷一杯,就其樽對酌。伯筠不問,子敦亦不與之語”可知,顧子敦正好遇到獨自喝酒的伯筠,于是兩人對酌,體現了奇遇之樂。結合材料二“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可知“我”在亭上遇到兩個金陵人,于是大家痛快喝酒,體現了奇遇之樂;結合材料一“慎東美字伯筠秋夜待潮于錢塘江沙上露坐設大酒樽及一杯對月獨飲”可知伯筠獨自一人在秋夜坐在錢塘江邊對月喝酒,體現了他的閑情逸致,鐘情山水;結合材料二“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可知,“我”在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鳥聲都消失的情況下在晚上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體現了“我”的閑情逸致和鐘情山水;結合材料一“顧子敦適遇之,亦懷一杯,就其樽對酌。伯筠不問,子敦亦不與之語。酒盡,各散去”可知筠和顧子敦十分有默契,一個不問,一個不說,只是對酌,喝完酒就各自散去,十分和睦融合,體現了他們崇尚和睦融合;結合材料二“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可知,亭上兩人和“我”素味平生,見到“我”就高興地拉著“我”喝酒,而“我”也痛快地喝了三大杯然后告別,十分和睦融合,體現了他們崇尚和睦融合。【點睛】參考譯文:材料一:慎東美,字伯筠,秋天的一個夜晚,在錢塘江等待錢塘江大潮。他坐在沙灘上,放置了一個大酒樽和一個酒杯,對著月亮獨自飲酒,神情態度閑逸,十分自然地高聲吟唱。顧子敦正好遇到他,也懷藏一個酒杯,于是靠近他的酒樽和他對飲。伯筠不問,顧子敦也不和他說話。酒喝完了,各自散開。材料二: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邊。大雪接連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飛鳥的聲音都消失了。這一天晚上八點左右,我撐著一葉小舟,穿著毛皮衣,帶著火爐,獨自前往湖心亭看雪。……到了湖心亭上,看見有兩個人鋪好氈子,相對而坐,一個小孩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他們)看見我,非常高興地說:“想不到在湖中還會有您這樣的人!”(他們)拉著我一同飲酒。我盡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們道別。(我)問他們的姓氏,(得知他們)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2-2023年福建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①者,年年八月有浮槎②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于槎上,多赍③糧,乘槎而去。十余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后茫茫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后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節選自西晉張華《博物志》)[注]①海渚:海島。②槎:木筏。③赍:攜帶。6.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B.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C.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D.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7.根據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加點詞方法提示詞義不失期聯系課文解釋詞義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陳涉世家》)(1)失期:_________人有奇志根據詞典推斷詞義奇:特異,罕見。(《古代漢語詞典》)(2)奇:___________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查閱詞典選擇義項次:①等次。②次數。③近旁。(《漢語大詞典》)(3)次:___________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舊說云天河與海通。(2)此人具說來意,并問:“此是何處?”9.本文的思想內涵與課文《桃花源記》有相通之處,請簡要概括。【答案】A7.(1)誤期(2)不平凡(3)近旁8.(1)往昔的傳聞說銀河與大海相連通。(2)這個人詳細說明了來意,并問:“這是什么地方?”9.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②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解析】【6題詳解】考查文言文語句的句讀。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也可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語句“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的意思是:離開了十多天,忽然到達一個地方,有城市的樣子,房屋整齊。根據句意,正確的句讀是:去十余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故選A。【7題詳解】本題考查對重點文言詞語含義的理解。(1)“不失期”的句意是:從不錯過預定的時間。失期:誤期。這與“度已失期”中的“失期”意思相同。(2)“人有奇志”的句意是:有人有個不同尋常的想法。奇:本義是奇異;不同尋常,這里是不平凡。(3)“見一丈夫牽牛渚次飲之”的句意是:看到一男子牽著牛到小島旁邊飲水。次:近旁。【8題詳解】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現象,重點實詞必須翻譯到位。翻譯時要做到“信、達、雅”。(1)句中的“舊(過去)、天河(銀河)、通(相通)”幾個詞是重點詞語。(2)句中的“具(詳細,詳盡)、此(這)、何處(什么地方)”幾個詞是重點詞語。【9題詳解】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桃花源記》作者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本文則虛構了有人在乘坐木筏遨游星際的經歷,勾勒出一個房屋整齊、男耕女織的理想境地,也表現了對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從漁人和本文中的“有人”看,又都體現著對他們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據此概括作答。【點睛】參考譯文:舊時傳說天河與大海相連通,近代有個住在海島上的人,年年八月會看到海上有一只漂浮著的木筏,來來去去,從不錯過預定的時間。有人有個不同尋常的想法,他在木筏上建造了一座閣樓,又帶足了干糧,于是乘木筏而去。十多天時間里,他還能見到日月星辰,后來則茫茫一片,分不清白天黑夜。離開了十多天,忽然到達一個地方,有城市的樣子,房屋整齊。遠遠望去,只見宮里有許多織女,又看到一男子牽著牛到小島旁邊飲水。牽牛的人吃驚地問:“你怎么來到此處的?”這個人詳細的說明來意,并問這是什么地方。那人告訴說:“你回去后到蜀郡,尋訪嚴君平便知道了。”最終他沒有上岸,于是按時回來。后來此人到蜀郡,找到嚴君平問起這件事,嚴君平回答說:“某年某月,有位客人的星象遇到了牽牛星宿。”計算年月,正是他到銀河見到牽牛人的時間。【3-2022年福建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友人袁炳,字叔明,陳郡陽夏人。其人天下之士,幼有異才,學無不覽,文章俶儻①清淡出一時,任心觀書,不為章句之學。常念蔭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俯眉暫仕②,歷國常侍員外郎、府功曹、臨湘令。粟之入者,悉散以贍親。其為節也如此,數百年未有此人焉。撰《晉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與余有青云之交網,非直銜杯酒而已。(節選自江淹《袁友人傳》)【注】①俶儻:卓異不凡。②仕:為官。③青云之交:喻指同有高遠之志的友誼。6.根據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加點詞語方法提示解釋(填寫文字)數百年未有此人關聯教材漁歌互答,此樂何極!(《岳陽樓記》)(1)此:___________非直銜杯酒而已使用詞典選擇義項直:①一直;②只是;③當,對著。(2)直:___________俯眉暫仕參考詞典解釋,聯系語境形成新的解釋俯眉:低下頭。(3)俯眉:___________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常念蔭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B.常念蔭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C.常念蔭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D.常念蔭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粟之入者,悉散以贍親。(2)撰《晉史》,奇功未遂,不幸卒官,春秋二十有八。9.作者對袁炳的讀書和寫作贊賞有加,請簡要分析。【答案】6.①這樣②只是③委屈自己7.A8.(1)俸祿所得,都分散給別人贍養父母。(2)他編撰《晉史》,非凡的功業沒有完成,不幸死在任上,年紀二十八歲。9.①讀書:博覽群書,有所取舍;②寫作:文章卓異不凡,文風清新恬淡。【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詞語意思的理解。可根據方法提示中的方法進行理解分析(1)“此樂何極”的“此”是“這樣”的意思,因此“數百年未有此人”的“此”也是“這樣”的意思。(2)“非直銜杯酒而已”意思是并非僅僅是舉杯飲酒而已。“直”是“②只是”的意思。(3)“俯眉暫仕”,“俯眉”詞典中是“低下頭”的意思,這個句子字面義是“低下頭暫時做官”,因此“俯眉”應是“委屈自己”的意思。【7題詳解】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要根據句意及結構來分析劃分停頓。句意為:常常徘徊于松柏之下,詠誦詩書,志氣高昂而不受拘束,平生不與俗人交往。“常念蔭松柏”“詠詩書”是袁炳的兩種行為,“志氣跌宕”是他的志向氣節,“不與俗人交”是他的做法。故斷為:常念蔭松柏/詠詩書/志氣跌宕/不與俗人交。故選A。【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句子翻譯能力。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翻譯句子時要注意通假字、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情況,如遇倒裝句就要按現代語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譯時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完整。重點詞有:(1)粟:小米,代指俸祿;入:收入;悉:全、都;親:父母;(2)遂:完成;卒:死;春秋:年齡;有:同“又”。【9題詳解】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的概括。由“學無不覽”可知袁炳博覽群書;由“任心觀書,不為章句之學”,可知袁炳讀書不拘泥于字句,有所取舍。這是他讀書方面值得贊賞的地方。由“文章俶儻清淡出一時”,可知袁炳的文章卓異不凡,清新恬淡,超凡脫俗。這是他寫文章值得贊賞的地方。【點睛】參考譯文:我的朋友袁炳,字叔明,是陳郡的陽夏人。這人是有才德非凡的文人,小時候就有出眾的才華,學習上幾乎沒有不讀的書,寫的文章灑脫豪邁,清新脫俗超出當時的人。用心讀書,不拘泥于篇章字句。常常徘徊于松柏之下,詠誦詩書,志氣高昂而不受拘束,平生不與俗人交往。低頭屈服于時勢暫且為官,歷任國常侍員外郎、府功曹、臨湘令。得到的俸祿,全部散給他人用來贍養老人。他為人的節操如此,幾百年沒有這樣的人出現。著手撰寫《晉史》,這一大的功績尚未完成,不幸逝世在官位上,只活了二十八歲。與我有高遠之志的友誼,并非僅僅是舉杯飲酒而已。【4-2021年福建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王連,字文儀,南陽人也。劉璋時入蜀,為梓潼令,先主起事葭萌進軍來南連閉城不降先主義之,不強逼也。及成都既平,以連為什邡令,轉在廣都,所居有績。遷司鹽校尉,較鹽鐵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國用。于是簡取良才以為官屬,若呂乂、杜祺等,終皆至大官,自連所拔也。遷蜀郡太守、興業將軍,領①鹽府如故。時南方諸郡不賓②,諸葛亮將自征之,連諫以為“此不毛之地,疫瘍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亮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連言輒懇至,故停留者久之。會連卒。子山嗣,官至江陽太守。(節選自《三國志》)[注]①領:地位較高的官員兼理較低的職務。②賓:順服,歸順。2.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1)于是簡取良才以為官屬簡:________(2)不宜以一國之望宜:________(3)會連卒會:________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先主起事葭萌/進軍來/南連閉城不降/B.先主起事葭萌/進軍來南/連閉城不降/C.先主起事/葭萌進軍來南/連閉城不降/D.先主起事/葭萌進軍來/南連閉城不降/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及成都既平,以連為什邡令。(2)利入甚多,有裨國用。5.諸葛亮為什么要親自征討南方諸郡?之后,南征行動為什么“停留者久之”?請結合鏈接材料簡要分析。(鏈接材料)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出師表》)【答案】2.選拔應當適逢3.B4.(1)等到成都平定后,(先主)任命王連做什邡縣令。(2)利稅收入很多,有助于彌補國家的財政需用。5.第一問:①南方諸郡不服。②認為其他將領的才能不如自己。③不辜負先帝托付。第二問:諸葛亮接受王連勸諫【解析】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1)句意:于是選拔一批優秀人才作為自己的部屬。“簡”意思是選拔。(2)句意:不應當讓您這位全國人所指望依賴的人去冒險行事。“宜”意思是應當。(3)句意:適逢王連去世。“會”意思是適逢。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劃線句子中,“葭萌”是起義的地點,應與前句“先主起事”是一整體,第一處應從“葭萌”后斷開,排除CD;再看AB,“南”是進軍來的方向,應和“進軍來南”是一整體,第二處應從“來南”后斷開,排除A。譯文:劉備起兵葭萌,進軍南來,王連閉緊城門不降。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賦分點:(1)“及”,等到;“既平”,平定以后;“以……為”,任命……做。(2)“利入”,利稅收入;“甚”,很;“裨”,益處。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題需要先疏通文意,根據具體內容作答。依據原文“時南方諸郡不賓”可知,諸葛亮親自征討南方諸郡的原因之一是南方諸郡不服;依據原文“亮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可知,諸葛亮親自征討南方諸郡的原因之二是認為其他將領的才能不如自己;依據鏈接材料“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可知,諸葛亮親自征討南方諸郡的原因之三是不辜負先帝托付。依據原文“而連言輒懇至,故停留者久之”可知,是因為王連的勸諫懇切,所以諸葛亮停留了很長時間。【點睛】譯文:王連,字文儀,南陽人。劉璋時期王連進入蜀地,任梓潼縣令。劉備起兵葭萌,進軍南來,王連閉緊城門不降,劉備認為他守義,故不強逼他。待成都平定后,任命王連為什邡縣縣令,又轉任廣都,所治理的地方都有政績。升為司鹽校尉,負責鹽、鐵的經營事務,為國獲利甚多,有利于國家財政開支,于是選拔一批優秀人才作為自己的部屬,如呂乂、杜祺、劉干等,這些人后來都做上了大官,都是始自王連的提拔。王連被升任蜀郡太守、興業將軍,兼管鹽府政務照舊。當時南方幾郡都不肯向蜀稱臣,諸葛亮打算自己親自征討,王連勸諫說:“那是不毛之地,瘟瘴之鄉,不應當讓您這位全國人所指望依賴的人去冒險行事。”諸葛亮考慮到所有將領的才干都比自己差,打算一定要去,而王連的勸諫更加懇切,所以停留了很長時間。適逢王連去世,他兒子王山繼承了他的爵位,官至江陽太守。【5-2020年福建省中考語文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楊氏者,苻承祖①姨也,家貧無產業。及承祖為太后所寵貴,親姻皆求利潤,唯楊獨不欲。常謂其姊曰:“姊雖有一時之榮,不若妹有無憂之樂。”姊每遺其衣服,多不受。強與之,則云:“我夫家世貧好衣美服則使人不安。”終不肯受。時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承祖每見其寒悴,深恨②其母,謂不供給之,乃啟其母曰:“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母具以語之。承祖乃遣人乘車往迎之,強舁③于車上,則大哭,言:“爾欲殺我也!”由是苻家內外皆號為癡姨。(節選自《魏書》)【注】①苻承祖:人名。②恨:埋怨。③舁(yú):抬。10.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與】①強與之()②未復有能與其奇者()(《答謝中書書》(2)【具】①母具以語之()②各具情態()(《核舟記》)1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我夫家世貧/好衣美服則使/人不安B.我夫家世貧/好衣美服/則使人不安C.我夫家/世貧好衣美服/則使人不安D.我夫家/世貧好衣美服則使/人不安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親姻皆求利潤,唯楊獨不欲。(2)今承祖一身何所乏少,而使姨如是?13.本文楊氏被苻家內外稱為“癡姨”,她的“癡”表現在哪里?請概括其中兩點。【答案】10.(1)①給②欣賞,領悟(2)①詳細②具有,有11.B12.(1)親戚都來謀求利益,唯獨楊氏不想(這樣)。(2)現在我自己什么都不缺,卻讓姨母如此(貧寒)?13.示例:①她認為榮華富貴比不上“無憂之樂”;②大多不接受送來的華麗衣服,有時接受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③拒絕承祖派車接她去享福。【解析】10.本題考查文言實詞。(1)【與】①強與之:姐姐非要(將衣物)給她。與,給。②未復有能與其奇者: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的景色了。與,參與,這里指欣賞。(《答謝中書書》(2)【具】①母具以語之:苻承祖的母親詳細的將事情的原委全告訴了苻承祖。具,詳細。②各具情態:各有各的情態。具,具有。(《核舟記》)1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技巧:把握文章翻譯,根據分句意思斷句。我夫家世貧(我丈夫家世代貧寒)/好衣美服(漂亮衣服)/則使人不安(就會讓人心中不安)。12.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要求:完整,流暢,準確。注意:(1)親姻,所有的親戚。皆,都。唯,只有。不欲,不想要。(2)今,現在。何所,什么。乏少,缺少。而,卻。使,讓。如是,像這樣。13.本題考查內容概括。這里的“癡”指的是和其他人、一般人不一樣的想法和行為。(1)結合“親姻皆求利潤,唯楊獨不欲。常謂其姊曰:‘姊雖有一時之榮,不若妹有無憂之樂。’”可概括:她認為榮華富貴比不上“無憂之樂”。(2)結合“終不肯受。時受其衣服,多不著,密埋之”可概括:大多不接受送來的華麗衣服,有時接受也大多不穿,而偷偷埋了。(3)結合“承祖乃遣人乘車往迎之,強舁于車上,則大哭,言:‘爾欲殺我也!’”可概括:拒絕承祖派車接她去享福。【點睛】譯文:楊氏,是宦官苻承祖的小姨。家境貧寒沒有產業。當苻承祖被太后寵幸發跡時,所有的親戚朋友都巴結苻承祖,想從中獲得好處,唯獨這個楊氏不肯(巴結苻承祖)。(楊氏)經常對她的姐姐說:“姐姐你雖然享有短暫一時的榮華富貴,但比不上妹妹我一輩子不擔驚受怕所帶來的愉悅。”每當楊氏的姐姐送給她好衣物時,她大多是不接受的。姐姐非要(將衣物)給她,她就說:“我丈夫家世代貧寒,(讓我們突然穿上這些)漂亮衣服就會讓人心中不安。”終于沒有接受姐姐的饋贈。有時從她姐姐那接受了衣服,她基本上是不穿的,暗中埋了它們。苻承祖每次見到楊氏一家貧寒的模樣,深深的埋怨他的母親,認為沒有提供給他們,于是就對他母親說:“現在我苻承祖讓家里什么都不缺了,(可母親為什么如此小氣)而讓小姨如此貧困呢?”苻承祖的母親詳細的將事情的原委全告訴了苻承祖。苻承祖于是命令人駕著馬車去楊氏家接她。命令人將楊氏強行抬上馬車。于是楊氏在馬車上哭得十分悲痛,說:“你們這是想讓我死啊!”由于這樣,苻家上上下下的人都將楊氏叫做“傻小姨(癡姨)”。1.(2024?思明區校級二模)閱讀下面的古詩文,完成問題。甲春題湖上注白居易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注]此詩作于長慶四年(824),作者杭州刺史任期屆滿之時。乙錢塘湖石記??錢塘湖事,刺史要知者四條,具列如下:??錢塘湖北有石函①,南有筧②。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余頃;每一復時③,可溉五十余頃。先須別選軍吏二人,與本所由④田戶,據頃畝,定日時,量尺寸,節限而放之。??若歲旱,百姓請水,須令經州陳狀,刺史自便押帖⑤,即日與水。若待狀入司,符⑥下縣,縣帖⑦鄉,鄉差所由,動經旬日,雖得水,而旱田苗無所及也。大抵此州春多雨,秋多旱,若堤防如法,蓄泄及時,即瀕湖千余頃田無兇年矣。??自錢塘至鹽官界,應溉夾官河田⑧,須放湖入河,從河入田。準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今年修筑湖堤,高加數尺,水亦隨加,即不啻⑨足矣。脫或水不足,即更決臨平湖,添注官河,又有余矣。??予在郡三年,仍⑩歲逢旱,湖之利害,盡究其由。恐來者要知,故書于石。長慶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記。(選自《白氏長慶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刪節)[注]①石函:石函橋、石函閘。②筧:筧決湖。③復時:一晝夜,即二十四小時。④所由:官名,唐代一般指胥吏及差役。⑤押帖:書面說明。⑥符:州府的公文。⑦帖:發到。⑧應溉夾官河田:應該依靠運河灌溉的農田。⑨不啻:差不多。⑩仍:連續。(1)請展開想象,用生動的語言描繪甲詩中畫線句所呈現的畫面。(2)后人評論甲詩“言外正有余情”,請結合詩句分析詩人表達的情感。(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準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B.準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C.準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D.準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4)根據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加點詞方法提示詞義具列如下關聯教材具答之(《桃花源記》)A具:仍歲逢旱成語推斷日長似歲B歲:盡究其由查閱詞典選擇義項究:①推究;探求。②到頭。③終究。(《古漢語常用字字典》)C究:(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雖得水,而旱田苗無所及也。②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6)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嘗求古仁人之心”。根據上面的詩文,聯系下列材料,探究白居易有著怎樣的“古仁人之心”。??材料一: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疏浚錢塘湖,筑堤修閘,灌溉良田千頃;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生活用水。??材料二: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答案】(1)示例:松樹在山上排開層層疊疊的一片翠色,一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2)示例:甲詩中說西湖的春天美得如一幅畫(“湖上春來似畫圖”),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喜愛之情;詩人說自己不能拋除杭州離開有一半的原因是因為這西湖(“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表達了詩人對西湖美景的眷戀之情/表達詩人流連美景的閑適以及對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3)B(4)①詳細;詳細地②年;每年③推究;探求(5)①雖得水,而旱田苗無所及也。②即使得到了水,旱田的稻苗卻等不到了。或即使得到了水,旱田的稻苗卻來不及了。②往往旱甚,即湖水不充。(3分)(“即”翻譯為“就”,“充”譯為充足。往往干旱嚴重的時候,湖水就不足。(6)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嘗求古仁人之心”。根據上面的詩文,聯系下列材料,探究白居易有著怎樣的“古仁人之心”。(材料一: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疏浚錢塘湖,筑堤修閘,灌溉良田千頃;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生活用水。材料二: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①結合文章和材料一,白居易為了組織當地的官民,修筑西湖堤防,解決百姓旱年缺水問題,還特別寫下此文,囑咐后人,可見他是一個切實為民著想的好官(以利民為宗旨/“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古仁人之心)。②結合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可見白居易關注現實、關注百姓疾苦。③結合《春題湖上》一詩表現了作者對杭州風景的欣賞、贊美以及任職于此的悠然自得,表達了白居易“后天下之樂而樂”(與民同樂)的古仁人之心。【解析】(1)本題考查詩句的賞析。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意思是用碧毯細短的線頭比喻幼小的綠色秧苗,用青羅裙飄拂的長帶比喻舒展著的綠色的蒲葉。“碧毯”二句出人意表地把筆舌轉到對農作物的體察上。在山水詩中嵌入農事,弄不好會雅俗相悖,很不協調,而白居易卻別出心裁地把農事詩化了:早稻猶碧毯上抽出的線頭、新蒲象青羅裙上的飄帶。如此精妙新奇的比喻本身不僅體現出作者對湖區人民的關懷,使讀者由此可以聯想到正是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體恤民瘼,浚井供飲,把杭州變成了人間天堂,從而銘戢其德惠。生動形象地描繪了當時西湖上綠波蕩漾,湖面寬闊的壯觀景象,表現了作者對這一美好景象的喜愛和贊美。(2)本題考查詩歌的情感。這是一首描寫杭州西湖春景詩。這首詩前六句寫景,突出一個“綠”字,后兩句寫情,突出一個“戀”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物我劃一。首句鳥瞰西湖春日景色,謂其“似畫圖”。作者以具有如此濃重感情色彩的字眼兒入詩,并非偶然在孩童時代,白居易曾立志要到杭州做官,心得酬,自然為之欣喜,其對杭州的深情于此可見一斑,因為“皇恩只許住三年”,因屆滿將歸,而滋生悵惘的依依惜別情。(3)本題考查句子斷句。句意:按照鹽鐵轉運使的老規矩,又必須先測量河水的深淺,等農田灌溉完畢,再使運河水位還原。故可斷為:準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卻還本水尺寸。故選:B。(4)本題考查詞語解釋。①句意:詳細陳述如下。具,詳細地。②句意:我在杭州三年,連年遇到旱災。歲,年。③句意:都弄清了其中的緣由。究,推究;探求。(5)本題考查翻譯句子。①重點詞:及,等到。句意:即使得到了水,但旱田的禾苗等不及(早枯死了)。②重點詞:甚,嚴重;充,充足。句意:往往干旱嚴重的時候,湖水就不足。(6)本題考查情感的分析。結合“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疏浚錢塘湖,筑堤修閘,灌溉良田千頃;疏浚六井,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句可知,白居易疏通河道,灌溉田地,保障居民用水,一切以老百姓為先,做到了“先天下之憂而憂”。結合“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句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反映時事,另一方面是為現實而作,反映的事情不一定是時事,但目的是為了現實。白居易繼承了漢樂府“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從中唐的社會現實出發,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主張,是對現實主義詩歌理論的一大貢獻。對于讀書人而言,它意味著自己對時代的一種關注,對現實社會的一種關切,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一種責任和使命。古往今來,做到“為時而著”的雖不乏其人,但可以肯定地說,更多的是雖有“為時而著”之心,卻未必有真正的“為時而著”之“文”。究其原因,就在于要想真正做到“為時而著”,就必須傾聽時代的足音,呼吸時代的空氣,把握時代的脈搏,讓自己的心合著時代的節奏一起跳動,真正用心去感悟時代、體驗時代,為時代而唱。譯文:甲: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風景畫,三面群山環抱中的湖面,汪汪一碧,水平如鏡。群峰上,松樹密密麻麻排滿山面,千山萬峰顯得一派蒼翠。一輪圓月映入水中,好像一顆明珠,晶瑩透亮,跳蕩懸浮。早稻初生,似一塊巨大的綠色地毯,上面鋪滿厚厚的絲絨線頭;蒲葉披風,像少女身上飄曳的羅帶群幅。一幅格調清新的山水畫圖展現眼前,詩人不由發出對西湖風光的贊美。春色如此秀麗,作者不愿離開杭州回京,有一半因素就是舍不得這風景如畫的西湖。乙:關于錢塘湖水利的事,(杭州)刺史需要知曉的四條,詳細陳述如下:錢塘湖北面有石函橋閘,南面有排水管。大凡放水灌溉田地時,(湖面水位)每降低一,可以灌溉十五多頃;每一次引湖水灌田后待水位恢復時,可以灌溉五十多頃。(灌田前)先要挑選兩個心公身勤的官吏,一個站在田旁,一個站在湖邊,會同本地界農戶,根據農田面積,約定放水時間,算好放水尺寸,限量放水。如果遭遇旱年,百姓請求放水,必須讓他直接前往州衙遞交狀紙,刺史立即批回地界,當天放水。如果等待狀紙遞進州府所屬各部門,(州府的)公文下達到各縣,縣里再下發文告到各鄉,鄉里再派遣所屬地界小吏,動輒要十天,即使得到了水,但旱田的禾苗等不及(早枯死了)。杭州這個地方,往往春天多雨,夏秋多干旱。如果堤防修筑得合乎規格,雨季及時蓄水,旱季及時放水(澆田),那么臨近錢塘湖的一千多頃農田,就不會有荒年了。從錢塘到海寧鹽官鎮地界,應該灌溉運河兩岸的農田,必須放湖水入運河,湖水由河道流入田地。按照鹽鐵轉運使的老規矩,又必須先測量河水的深淺,等農田灌溉完畢,再使運河水位還原。往往干旱嚴重的時候,湖水就不足。今年修筑湖堤,加高了幾尺,蓄水量也隨之增加,就差不多夠用了。倘或不夠用,就再開挖臨平湖,使湖水流入運河,就又(用之)有余了。我在杭州三年,連年遇到旱災,湖水(帶來)的益處和害處,我都弄清了其中的緣由。擔心后人想要知曉,所以刻在石碑上。想要讀者容易知曉,所以不修飾語言。長慶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記。2.(2024?泉港區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按照要求做題。蘇武牧羊①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①。武謂惠②等:“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引佩刀自刺。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鑿地為坎,置熅火③,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氣絕,半日復息。②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④武,置大客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⑤。羝乳乃得歸⑥。(選自《漢書》,有刪減)【注釋】①受辭:聽取供詞。②惠:人名,指常惠。③熅火:微火。④幽:囚禁。⑤羝:公羊。⑥羝乳乃得歸: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歸漢朝。(1)下列對文中畫線語句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B.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C.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D.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2)根據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加點詞方法提示詞義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查閱詞典選擇義項徙:①遷移。②變化。③調動官職。(《漢語大詞典》)①徙:單于愈益欲降之根據成語推斷詞義:精益求精。②益:武氣絕聯系教材:湖中人鳥聲俱絕。(《湖心亭看雪》)③絕:(3)翻譯句子。①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②衛律驚,自抱持武,馳召醫。(4)結合所選文段,簡要分析蘇武的形象。【答案】(1)D(2)①遷移;②更加;③消失或停止。(3)①喪失氣節、有辱使命,即使活著,又有什么臉面回歸漢朝廷呢?②衛律大吃一驚,親自抱住并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生。(4)①意志堅定:從“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可以看出:②忠貞愛國或有民族氣節:從“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或“律知武終不可脅”可以看出;③寧死不屈:從“引佩刀自刺”或“律知武終不可脅”可以看出。【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解答此類試題,要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先對句子作簡單翻譯,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據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進行句讀;同時利用虛詞來輔助句讀。“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意思是: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旃毛一起吞下去,幾日不死。“天雨雪”主謂結構,應在“雪”后停頓;“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連動結構,應在“之”后停頓;因此斷句為: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故選:D。(2)本題考查重點文言詞語在文中的含義。解釋詞語要注意理解文言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等現象。①句意為: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根據“查閱詞典選擇義項”法,查看義項,“①遷移”切合本句語意,故選“遷移”。②句意為: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根據“根據成語推斷詞義”法,“精益求精”的“益”是更加的意思,推斷此處也是“更加”之意。③句意為:蘇武本來已經斷了氣。根據“聯系教材”法。“湖中人鳥聲俱絕”中的“絕”是消失或停止的意思,推斷此處也是“消失或停止”之意。(3)本題考查文言翻譯。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直譯為主,意譯為輔。①重點詞語:屈節,喪失氣節;辱命,辱沒使命。(一說:辱,使動用法,使……辱沒)雖,即使;何面目,什么臉面;以,來;歸漢,回歸漢朝廷。句意:喪失氣節、有辱使命,即使活著,又有什么臉面回歸漢朝廷呢?②重點詞語:自,親自;抱持,抱住并扶好;馳,(車馬等,使車馬等)跑得很快。句意:衛律大吃一驚,親自抱住并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生。(4)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理解。根據第②段“乃幽武,置大客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數日不死”(把蘇武囚禁起來,關在大地窖里面,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旃毛一起吞下去,幾日不死)可知,蘇武被關在大地窖里面,斷絕供應,蘇武嚼雪同旃毛一起吞下去來維持生命,可見其意志堅定;根據第①段“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喪失氣節、有辱使命,即使活著,又有什么臉面回歸漢朝廷呢?)、“引佩刀自刺”(拿出佩帶的刀自刎),第②段“律知武終不可脅”(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因脅迫投降)可知,蘇武認為自己喪失氣節、有辱使命,沒有臉面回歸漢朝廷,于是拔刀自刎;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因脅迫投降等,可見其忠貞愛國,有民族氣節,寧死不屈。參考譯文:單于派衛律召喚蘇武來受審訊。蘇武對常惠等人說:“喪失氣節、有辱使命,即使活著,又有什么臉面回歸漢朝廷呢?”拿出佩帶的刀自刎。衛律大吃一驚,親自抱住并扶好蘇武,(派人)騎快馬去找醫生。醫生在地上挖一個坑,在坑中點燃無焰的火,然后使蘇武背朝上臥在燃火的坑上,踩他的背部,讓瘀血流出來。蘇武本來已經斷了氣,這樣過了好半天才恢復氣息。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因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關在大地窖里面,斷絕供應,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旃毛一起吞下去,幾日不死。匈奴認為這是神在幫他,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來。3.(2024?福州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晏子相景公,其論人也見賢而進之不同君所欲;見不善則廢之,不辟君所愛;行已而無私,直言而無諱。有納書者①曰:“廢置②不周于君前,謂之專;出言不諱于君前,謂之易。專易之行存,則君臣之道廢矣,吾不知晏子之為忠臣也。”公以為然。晏子入朝,公色不說,故晏子歸,使人辭曰:“嬰故老悖無能,毋敢服壯者事。”辭而不為臣,退而窮處,東耕海濱。七年,燕、魯分爭,百姓惛亂③,而家無積。公恐,復召晏子。晏子至,公一歸七年之祿,晏子家無藏而賑百姓。(節選自《晏子春秋卷七》)[注]①納書者:向君王寫奏書的人。②置:建立,設置。此處指設立的法制。③惛(hūn)亂:紛亂。(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選項加點詞方法推斷結果A晏子相景公查閱詞典法:①省視,察看;②形貌,狀貌;③選擇;④輔助,扶助;⑤贊禮;⑥治,掌管。[摘自《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省視,察看B見不善則廢之詞語聯想法:善始善終好C公色不說課內遷移法:秦王不說(《唐雎不辱使命》)同“悅”,高興D使人辭曰字形分析法:甲骨文同“吏”,手持獵叉進行打獵之形。篆文加“人”,突出人做事之意。本義為命令人做事。可引申為“出使”“使者”“命令,派遣”等。命令,派遣(2)下面是同學們對文中畫波浪線語句斷句的推斷,請你根據四人所說選出最恰當的一項其論人A也B見賢而進C之D不同E君所欲小語:我覺得這句話應該在A、D處斷開。小文:不對,這句話應該在B、E處斷開。小福:我覺得在A、E處斷開才是正確的。小閩:這句話在B、D處斷開最合適。我覺得的推斷是正確的。(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行已而無私,直言而無諱。②出言不諱于君前,謂之易。(4)晏子秉承了中國古代士大夫“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請結合選文具體分析。【答案】(1)A(2)BD小閩(3)①他做事大公無私,說話坦率誠懇,毫無顧忌。②說話在君主面前也無顧忌,叫做傲慢。(4)示例:晏子“達則兼濟天下”體現為他做官時,用人唯賢;景公復召時,他把景公歸還的七年俸祿用于賑濟百姓。晏子“窮則獨善其身”體現為他辭官之后,選擇在東邊的海濱耕田種地,自給自足。【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先理解詞語所在句子的含義,然后結合句意來推斷詞語意思。A.有誤,句意為:晏嬰是齊景公時期的相國。相:輔助,扶助。BCD.正確。故選:A。(2)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根據文言文斷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層次,然后斷句,反復誦讀加以驗證。這個句子的大意是:在用人上,他發現賢能的就提拔,不以君王的好惡為標準。據此斷句為:其論人也/見賢而進之/不同君所欲。故選:BD。(3)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①中重點詞語有:諱,顧忌。句意為:他做事大公無私,說話坦率誠懇,毫無顧忌。②中重點詞語有:謂,是;易,傲慢。句意為:說話在君主面前也無顧忌,叫做傲慢。(4)本題考查文言文內容的理解。“晏子相景公,其論人也見賢而進之不同君所欲見不善則廢之,不辟君所愛”,這體現出晏子在為官時堅持自己的原則,以賢能為標準來舉薦和廢黜人才,而不是迎合君主的喜好,完全是出于公心,這正是“達則兼濟天下”的表現,他致力于為國家選拔優秀人才,推動國家的發展和治理。從“公恐,復召晏子。晏子至,公一歸七年之祿,晏子家無藏而賑百姓”能看出,當景公重新召回晏子時,晏子將歸還的七年俸祿都用來賑濟百姓,幫助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們,這種心懷天下、心系百姓的行為也是“兼濟天下”的體現。從“晏子入朝,公色不說,故晏子歸。使人辭日:‘嬰故老悖無能,毋敢服壯者事。’辭而不為臣,退而窮處,東耕海演”能看出,當晏子受到景公誤解而辭官后,他選擇去東邊海濱種地,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不依靠他人,保持自己的獨立和尊嚴,這可以看作是“窮則獨善其身”,在困境中也能堅守自己的品德和原則,安貧樂道。參考譯文:晏嬰是齊景公時期的相國,在用人上,他發現賢能的就提拔,不以君王的好惡為標準;發現不好的就免職,也不管他們是不是君王的親信;他做事大公無私,說話坦率誠懇,毫無顧忌。有人向齊景公提意見說:“任用人才不與君王的喜好相協調,叫做專權;說話在君主面前也無顧忌,叫做傲慢。晏嬰即專權又傲慢,不遵守君臣之間的規矩,怎么能算得上忠臣呢?”齊景公聽了,認為這些話有道理。晏嬰入朝,齊景公見了他,臉色很不好看。了解了情況以后,晏嬰派人向齊景公告辭說:“我年老糊涂沒有能力,不敢盡臣道。”辭去了相國的職務,帶著一家老小來到東海附近一個偏僻的地方開荒種地,過起了隱居生活。轉眼七年過去了,燕國和魯國各自爭奪,百姓生活困苦,家里沒有積蓄。齊景公害怕了,又將晏嬰召回了國都。晏嬰官復原職以后,齊景公將七年的俸祿如數發放給他,晏嬰沒有據為己有都分給了窮苦百姓。4.(2024?尤溪縣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劉懷慰,字彥泰,平原平原人也。父乘民,冀州刺史。乘民死于義嘉事難懷慰持喪不食醯①醬冬月不絮衣。養孤弟妹,事寡叔母,皆有恩義。齊國建,上②欲置齊郡于京邑,議者以江右土沃,流民所歸,乃治瓜步,以懷慰為輔國將軍、齊郡太守。上謂懷慰曰:“齊邦是王業所基,吾方以為顯任。經理③之事,一以委卿。”又手敕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備。今賜卿玉環刀一口。”懷慰至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墾廢田二百頃,決沈湖灌溉。不受禮謁,民有餉④其新米一斛者,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曰:“旦食有余,幸不煩此。”因著《康吏論》以達其意。太祖聞之,手敕褒賞。進督秦、沛二郡。妻子在都,賜米三百斛。(選自《二十五史?南齊書》,有刪改)【注釋】①醯(xī)醬:醬醋拌和的調料。②上:齊太祖。③經理:經營治理。④餉:贈送。(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乘民死/于義嘉事難/懷慰持喪不食醯醬/冬月不絮衣B.乘民死/于義嘉事難/懷慰持喪不食/醯醬冬月不絮衣C.乘民死于義嘉事難/懷慰持喪/不食醯醬/冬月不絮衣D.乘民死于義嘉事難/懷慰持喪/不食/醯醬冬月不絮衣(2)根據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加點詞方法提示詞義事寡叔母根據詞典推斷詞義事:從事,做。(《古代漢語詞典》)A事:必有武備查閱詞典選擇義項必:①一定;必然。②果真,如果。③堅決做到。(《漢語大詞典》)B必:妻子在都聯系課文解釋詞義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C妻子:(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②太祖聞之,手敕褒賞。(4)劉懷慰在平原縣的治理充分體現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民本思想,請結合選文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C(2)A侍奉。B必定。C妻子兒女。(3)①劉懷慰拿出他吃的麥飯給百姓看。②太祖聽說了,下詔書褒獎。(4)結合“懷慰至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墾廢田二百頃,決沈湖灌溉。不受禮謁,民有餉其新米一斛者,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曰:‘旦食有余,幸不煩此’”,劉懷慰不收取百姓的東西,得到百姓的擁戴,稱得上得道。【解析】(1)本題考查句子的斷句。解答此類問題,首先要明確句意,然后根據句意進行分析。句意為:劉乘民在義嘉事難中被殺,劉懷慰持喪不食醯醬,冬天不絮衣。故斷為:乘民死于義嘉事難/懷慰持喪/不食醯醬/冬月不絮衣。故選:C。(2)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理解。解答此類題目,一定要先翻譯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釋詞語,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特殊情況,平時要注意積累并識記一些常見的實詞。A句意:侍奉寡居的叔母。事:侍奉。B句意:必定有武備。必:必定。C句意:他的妻子兒女在京城。妻子:妻子兒女。(3)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翻譯文言文句子要盡量保持原文遣詞造句的特點,直譯和意譯相結合。①中重點詞語有:出,拿出;示,看。句意為:劉懷慰拿出他吃的麥飯給百姓看。②中重點詞語有:聞,聽說;之,這件事。句意為:太祖聽說了,下詔書褒獎。本題考查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結合“懷慰至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墾廢田二百頃,決沈湖灌溉。不受禮謁,民有餉其新米一斛者,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曰:‘旦食有余,幸不煩此’”的意思“劉懷慰到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開墾荒田二百頃,決沉湖灌溉。他不受禮謁,百姓有送他新米一斛的,劉懷慰拿出他吃的麥飯給百姓看,說:‘我每天除了吃的外還有剩余,不需要這個’”,劉懷慰不收取百姓的東西,得到百姓的擁戴,稱得上得道。參考譯文:劉懷慰,字彥泰,平原平原人。父親劉乘民,為冀州刺史。劉乘民在義嘉事難中被殺,劉懷慰持喪不食醯醬,冬天不絮衣。他撫養失去父母的弟妹,侍奉寡居的叔母,都很有恩義。齊國建立,皇上想在京邑建齊郡,議事的人認為江右土地肥沃,流民所歸,于是治理瓜步,以劉懷慰為輔國將軍、齊郡太守。皇上對劉懷慰說:“齊邦是王業所在的地方,我將把它作為顯要職位來安排。經營之事,一切都交給你了。”又親筆寫信說:“有文事的人,必定有武備。現在賜給你玉環刀一口。”劉懷慰到郡,修治城郭,安集居民,開墾荒田二百頃,決沉湖灌溉。他不受禮謁,百姓有送他新米一斛的,劉懷慰拿出他吃的麥飯給百姓看,說:“我每天除了吃的外還有剩余,不需要這個。”于是他寫了《廉吏論》來表達他的志向。太祖聽說了,下詔書褒獎。后來他帶職帶俸做了秦、沛二郡太守。他的妻子兒女在京城,朝廷賜給他三百斛米。5.(2024?鼓樓區校級三模)學校戲劇社同學在參與“天下國家”專題活動時,對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打算將他的故事搬上舞臺。請你閱讀下面的材料,一起走進岳飛。閱讀下面的詩文,完成問題。【材料一】紹興十年,兀術①合兵萬五千騎逼郾城。飛遣子云②領騎兵直貫其陣,戒之曰:“不勝,先斬汝!”鏖戰數十合,賊尸布野。飛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③,與諸君痛飲!”檜④知飛志銳不可回,先請張俊、楊沂中等歸,而后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忿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廢于一旦。”初,飛每對客嘆息,又以恢復為己任,不肯附和議。檜亦以飛不死,終梗和議,己必及禍,故力謀殺之。歲募獄不成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時年三十九。《宋史?岳飛傳》(有刪減)【材料二】《小重山》[南宋]岳飛昨夜寒蛩⑤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注釋】①兀術:金朝名將、開國功臣。②子云:即岳云,岳飛長子。③黃龍府:金人都城。④檜:秦檜。朝廷內的主和派,奉行割地、稱臣、納貢的議和政策。⑤寒蛩:蟋蟀。【編輯組】(1)編輯閱讀材料一時,遇到了一些困難。請你運用下面的方法,幫助編輯解決困難。加點詞語方法提示詞義(填寫文字)飛遣子云領騎兵直貫其陣成語聯想:調兵遣將①遣:戒之曰使用詞典選擇義項戒:A警戒,戒備;B.同“誡”,告誡;C.戒除;D.齋戒。②戒:賊尸布野組詞法③布:飛忿惋泣下課內遷移:康肅忿然曰④忿:【演員組】(2)文中的畫波浪線句,小語不知道如何停頓,請你幫助他選出正確答案A.歲暮獄不成/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B.歲暮/獄不成/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C.歲暮/獄不成/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D.歲暮獄不成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飛語其下曰:“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②初,飛每對客嘆息,又以恢復為己任,不肯附和議。【編劇組】(4)編劇組的同學決定在戲劇的結尾加上《小重山》的朗誦并配上表演,請加上相應的舞臺說明。小貼士:舞臺說明是劇作者根據演出需要,提供給導演和演員的說明性的文字。它會交代劇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的服裝,所需的道具、布景,提示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配樂組】(5)配樂組的同學將從下列四首曲子中選一首給最后的詩歌朗誦《小重山》配樂,你覺得哪一首最合適A.《精忠報國》:豪邁、慷慨激昂B.《十面埋伏》:緊張、激烈C.《殘夢》:舒緩、哀怨D.《高山流水》:靈動多變,平穩流暢【導演組】(6)導演在給演員講戲時怎么幫他們理解岳飛的“十年之力,廢于一旦”的心境?【答案】(1)①派遣;②同“誡”,告誡;③遍布;④憤怒(2)B(3)①岳飛對部下說:“一直打到黃龍府,我和諸位一起痛快暢飲!②最初,岳飛常常對著朋友慨嘆,又把恢復中原作為自己的責任,不肯依附和議的主張。(4)舞臺說明:三更時分,遠處傳來止不住的蟋蟀聲將岳飛吵醒,岳飛起床繞著臺階踽踽獨行。四周靜悄悄沒有人聲,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5)C(6)岳飛作為抗金將領,多年來治軍有方、嚴明軍紀,并通過自己的軍事謀略在抗金戰爭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勝利。但是遭到主和派秦檜的阻撓,讓他班師回朝,恢復中原的勝利毀于一旦。岳飛“憤惋泣下”體現出他壯志難酬的失意和功敗垂成的悲憤。【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字詞。①“飛遣子云領騎兵直貫其陣”的意思是:岳飛派遣兒子岳云率領騎兵直接沖擊敵陣。遣:派遣。“調兵遣將”的“遣”也是“派遣”的意思。②“戒之日”的意思是:告誡他說。戒:同“誡”,告誡。根據查詞典,可知應選“B.同‘誡’,告誡”。③“賊尸布野”的意思是:敵人尸橫遍野。布:遍布。“布”是動詞,可組詞為“遍布”。④“飛忿惋泣下”的意思是:岳飛憤怒惋惜地流下眼淚。忿:憤怒。“康肅忿然曰”的“忿”也是“憤怒”的意思。(2)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給語句斷句,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再弄清楚句子的成分。一般來說,主謂之間,謂語賓語、補語之間應有停頓。“歲暮獄不成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句意為:年底,案子也定不了,秦檜親手寫了一張字條交給審判官,審判官立刻回報岳飛被處死。“歲暮”為時間狀語,此處應有停頓;“獄不成”“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都是完整的句子,句子之間應有停頓。故斷句:歲暮/獄不成檜手書小紙付獄/即報飛死。故選:B。(3)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翻譯。①重點詞:語,告訴,對……說;下,部下;抵,打到。句意:岳飛對部下說:“一直打到黃龍府,我和諸位一起痛快暢飲!”②重點詞:初,最初;每,常常;附,依附。句意:最初,岳飛常常對著朋友慨嘆,又把恢復中原作為自己的責任,不肯依附和議的主張。(4)本題考查擬寫舞臺說明。要求在戲劇的結尾加上《小重山》的朗誦并配上表演,請加上相應的舞臺說明。即對朗誦《小重山》時的情景加以說明,主要從時間、環境、人物動作等方面進行說明。《小重山》前半部分“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的大意是: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鳴,岳飛夢回故鄉,千里燃戰火,被驚醒,已是三更時分。站起身,獨繞臺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后半部分是岳飛的心理活動。可根據前半部分的情景擬寫舞臺說明。如:夜半三更,后飛被遠處傳來的蟋蟀聲驚醒,起床繞著臺階踽踽獨行。四周一片靛,悄無人聲,簾外一輪朦朧的淡月。岳飛不由地,吟起《小重山》的詞來。(5)本題考查朗誦配樂。《小重山》這首詞展現了岳飛反對投降主義的堅定立場,表達了其熱愛國家、熱愛民族的深厚感情。此詞.上闋寫深夜夢回的壓抑心情,詞人三更不寐,繞階獨行,隔簾仰望空中朦朧月色,表現出壯志難伸的孤憤之情;下闋寫壯志受阻的郁悶心情,詞人急欲收復失地,但壯志難酬,知音難覓的憂憤之意。全詞沉郁低徊,曲折含婉,與《殘夢》“舒緩、哀怨”的曲風是契合的。故選:C。(6)本題考查分析人物感情。岳飛的在被逼班師回朝時,痛心地說“十年之力,廢于一旦”,此時他的心情是悲憤難抑的。結合材料一“鏖戰數十合,賊尸布野”可知,岳飛作為抗金將領,多年來治軍有方、嚴明軍紀,并通過自己的軍事謀略在抗金戰爭中取得了突破性的勝利。結合“飛語其下日:‘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可知岳飛欲乘勝追擊,收復中原,恢復故土,此時時機是恰當的。結果“檜知飛志銳不可回,先請張俊、楊沂中等歸,而后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岳飛的行動遭到主和派秦檜的阻撓,讓他班師回朝。“十年之力,廢于一旦”,岳飛多年來恢復中原的戰果毀于一旦,因此“憤惋泣下”,體現出他壯志難酬的失意和功敗垂成的悲憤,表達了對投降派既痛恨又無奈的心情。參考譯文:材料一:紹興十年,金兀術集合一萬五千騎兵逼近郾城。岳飛派遣兒子岳云率領騎兵直接沖擊敵陣,并且告誡他說:“如果你不能取得勝利,就先斬了你。”雙方激戰了幾十個回合,敵人尸橫遍野。岳飛對部下說:“一直打到黃龍府,我和諸位一起開懷暢飲!”秦檜知道岳飛北伐的心志堅定,不可改變,于是首先請求張俊、楊沂中等將官帶著自己的部隊回來,然后說岳飛孤軍一支,不可以長久駐守北方,要求岳飛撤兵。岳飛一天之內就接到十二道附有金字牌的命令,他憤怒惋惜地流下眼淚,向東方拜了兩拜,說:“北伐十年的成果,一天就毀廢了。”最初,岳飛常常對著朋友慨嘆,又把恢復中原作為自己的責任,不肯依附和議的主張。秦檜也認為如果岳飛不死,始終會阻礙議和,自己一定會招致災禍,所以極力謀劃殺死他。年底,案子也定不了,秦檜親手寫了一張字條交給審判官,審判官立刻回報岳飛被處死。岳飛死時年僅三十九歲。材料二:昨夜,寒秋蟋蟀不住哀鳴,夢回故鄉,千里燃戰火,被驚醒,已是三更時分。站起身,獨繞臺階踽踽行。四周靜悄悄,簾外,一輪淡月正朦朧。為國建功留青史,未老滿頭霜星星。家山松竹蒼然老,無奈議和聲起、阻斷了歸程。想把滿腹心事,付與瑤琴彈一曲。知音稀少,縱然弦彈斷,又有誰來聽?6.(2024?寧德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王伯顏①,字伯敬,濱州沾化人。至正②九年,以朝列大夫尹③福寧。十二年春,除④福建轉運鹽使司副使。時盜賊充斥,且逼州境,侯因留不行,曰:“福寧民猶吾子耳,吾忍舍之去乎?”乃募民兵,訓練為備。又諭鄉民各團結自相保。十一月庚辰,賊入境,侯及中子相引兵與戰,敗之。已而賊大集,侯還守州治。壬午賊攻西門侯奮身率先力戰賊稍卻俄而,馬中流矢,遂墜地被執。賊首謂侯曰:“公廉能名素著,欲屈公仍尹此州,何如?”侯罵曰:“吾受天子命守茲土,義當殺賊。今乃敗,唯有死爾,寧能從賊反耶?”賊怒,強之跪,侯曰:“此膝可斷,不能跪賊。”賊愈怒,令左右毆之。侯乃嚙舌出血噴賊面而罵,遂遇害。臨刑,神色不變,立而受刃,時年六十矣。(節選自《福寧州志》,略有刪減)注釋:①王伯顏:南宋末任福寧州尹,死后追封為太原郡侯。②至正:明朝元順帝年號。③尹:古代長官,這里指擔任長官。④除:任命,授職。(1)根據語境,參照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加點詞方法提示詞義且逼州境關聯教材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①且:又諭鄉民各團結自相保查閱詞典選擇義項諭:a告訴,使人知道。b知道,了解,明白。c比喻。(《古漢語常用字詞典》)②諭:侯乃嚙舌出血聯系上下文推斷③嚙:(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壬午賊攻/西門侯奮身/率先力戰/賊稍卻/B.壬午賊攻/西門侯奮身率先/力戰賊/稍卻/C.壬午/賊攻西門/侯奮身率先力戰/賊稍卻/D.壬午/賊攻西門/侯奮身率先力戰賊/稍卻/(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福寧民猶吾子耳,吾忍舍之去乎?②公廉能名素著,欲屈公仍尹此州,何如?(4)王伯顏曾說“世治為良臣,世亂為忠臣,庶無愧此生耳”,他做到了“世亂為忠臣”。請簡要分析。【答案】(1)①將近,將要;②告訴,使人知道;③咬(2)C(3)①福寧百姓就像我的孩子,我忍心舍棄他們離開嗎?(或:我怎么忍心舍棄他們離開呢?)②您清廉賢能的名聲向來顯著,(我)想委屈您仍然擔任這個州郡長官,怎么樣?(4)示例1:賊兵逼近州境時,王伯顏與百姓不離不棄,共同備戰。賊兵入境時,王伯顏身先士卒,奮力迎戰。兵敗被俘后,王伯顏拒不投降,怒斥賊兵。臨刑就義時,王伯顏從容面對,視死如歸。示例2:賊兵迫近州境時,王伯顏與百姓不離不棄,共同備戰。賊兵入境時,王伯顏身先士卒,奮力迎戰。兵敗被俘后,王伯顏拒不投降,怒斥賊兵,從容就義。【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①句意:將要逼近福寧州境內。且:將要。“年且九十”句意:年紀將近九十歲。且:將要。②句意:又通知鄉民們互相團結來保全自己。根據上下文可以判定,這里是發布命令讓別人知道,可以翻譯為:①告訴,使人知道。③句意:伯顏于是咬破自己的舌頭流出血。“嚙”是口字旁,應該和嘴有關系,后面是“舌”,這個“嚙”應該是一個動詞,根據“出血”判斷,伯顏此時被抓住了,無法反抗,只能咬破了舌頭來吐到敵人的臉上。所以“嚙”意思是“咬”。(2)本題考查斷句。句意:壬午的時候,敵人攻破西門,伯顏奮不顧身帶頭和敵人作戰,敵人稍稍退卻。“壬午”是表示時間,所以要停頓;“賊攻西門”是一個主謂賓完備的句子,停頓;“侯奮身率先力戰”是一個主謂句,主語是“侯”;“賊稍卻”也是一個主謂句,主語是“賊”;兩個句子主語不同,所以要在“賊”之前停頓。故選:C。(3)本題考查句子翻譯。①重點詞語:猶,像;舍,舍棄;去,離開。句意:福寧百姓就像我的孩子,我忍心舍棄他們離開嗎?(或:我怎么忍心舍棄他們離開呢?)②重點詞語:廉能,清廉賢能;素,向來;著,顯著;屈,委屈;尹,擔任州郡長官;何如,怎么樣?句意:您清廉賢能的名聲向來顯著,(我)想委屈您仍然擔任這個州郡長官,怎么樣?(4)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的分析。結合文章內容,分析人物的表現,列舉在時局動蕩的亂世,他有哪些為國盡忠的事跡即可。如結合“十二年春,除福建轉運鹽使司副使。時盜賊充斥,且逼州境,侯因留不行”“吾受天子命守茲土,義當殺賊。今乃敗,唯有死爾,寧能從賊反耶”可知,王伯顏本來已經升任福建轉運鹽使司副使,當他知道賊人即將臨境的時候,沒有選擇逃避,而是主動留下來與敵人戰斗。危難之際,勇擔重任,奮力殺敵,兵敗被俘之后,拒絕敵人的誘惑,寧死不降,這些都表現了他為國盡忠的高尚品質,真可謂亂世之中的忠臣。參考譯文:王伯顏,字伯敬,濱州沾化人。至正九年,憑借朝列大夫的身份擔任福寧知州。至正十二年,又升福建轉運鹽使司副使。當時盜賊很多,將要逼近福寧州境內。于是,伯顏就留下來,仍擔任福寧州的知州。他說:福寧的老百姓如同我的子女,我怎么忍心舍棄他們離開呢?于是招募農民當兵,訓練他們作防敵的準備。又下命令通知鄉民們大家互相團結來保全自己。十一月庚辰這一天,盜賊進入福寧境內,伯顏和他的第二個兒子相繼引兵出戰,打敗了他們。過了不久,敵人聚集的人數更多,伯顏退回到府衙內。壬午的時候,敵人攻破西門,伯顏奮不顧身帶頭和敵人作戰,敵人稍稍退卻。不久,伯顏的馬被敵人的流箭射中,于是他從馬上掉下來被敵人捉住。賊人的首領對侯伯顏說:“您清廉賢能的名聲向來顯著,(我)想委屈您仍然擔任這個州郡長官,怎么樣?”伯顏罵他說:“我接受天子的命令,鎮守這塊土地,按道理應該殺賊,現在失敗了,只有一死罷了,怎么能跟隨賊人造反呢?伯顏的話激怒了賊人,強迫他跪下。伯顏說:“我的膝蓋可以折斷,不能向賊人跪拜。”賊人更加惱怒,讓身邊的人毆打他。伯顏于是咬破自己的舌頭,用嘴里血噴到敵人臉上,再罵敵人,于是就被殺害。臨刑的時候,臉色神情毫不改變,站著被殺,當時年紀六十歲。7.(2024?荔城區校級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予少時讀書,一見輒能誦。然負此自放,喜從滑稽①飲酒者游。旬朔②之間,把卷無幾日。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比③數年來,頗發憤自懲艾④;而聰明衰耗,殆不如曩⑤時十一二。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⑥故雖有勤苦之勞,而常廢于善忘。比讀《齊史》,見孫摹⑦云:“我精騎三千,足敵軍羸卒數萬。”心善其說,因取“經”“傳”“子”“史”之可為文用者,勒⑧為若干卷,題曰《精騎集》云。噫!少而不勤,無如之何矣。長而善忘,庶幾⑨以此補之。(秦觀《<精騎集>序》有刪改)【注】①滑稽:比喻能言善辯。②旬朔:十天或一個月。③比:近來。④懲艾:懲治,懲戒。⑤曩:從前。⑥省:記。⑦孫摹(qiān):人名。⑧勒:此處意為編輯。⑨庶幾:或許,差不多。(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B.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C.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D.每閱/一事必尋繹/數終掩卷茫然/輒復不省(2)根據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加點詞方法提示詞義負此自放查閱詞典選擇義項負:①背,用背馱東西。②背靠著。③憑借,依仗。④違背,背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A負:比讀《齊史》選擇詞義相同的一項(填序號)比:①其兩膝相比者。(《核舟記》)②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陳涉世家》)③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B比:見孫寨云參考成語解釋詞義:人云亦云C云:(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①故雖有強記之力,而常廢于不勤。②我精騎三千,足敵軍羸卒數萬。(4)《送東陽馬生序》中宋濂說“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秦觀感嘆“少而不勤、無如之何矣”,請結合兩文內容,談談你從中獲得的啟示。【答案】(1)C(2)A依仗。B近來。C說。(3)①所以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常荒廢在不勤奮上。②“我的精銳騎兵有三千,足以對抗敵軍瘦弱的士兵數萬。(4)示例:從宋濂和秦觀的身上,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共同的啟示:那就是讀書必須勤奮,不能依仗自己的天分,要不然天賦再高,也會逐漸荒廢。【解析】(1)本題考查斷句。句子翻譯為:每閱讀一件事,一定要反復尋繹,讀完后合上書卻感到茫然,常常又記不起書中的內容。“尋繹”:反復尋思。“數終”:讀到結束。“掩卷”:合上書。“茫然”:迷茫的樣子。句中“尋繹”的賓語是“事”,“尋繹”的動作是反復的,所以“事”后斷句。“掩卷”的賓語是“卷”,動賓之間不能斷開。故選:C。(2)本題考查詞語解釋。A“負此自放”的意思是:依仗自己記憶力好而放松自己。負:依仗。B“比讀《齊史》”的意思是:近來讀《齊史》。比:近來。C“見孫寨云”的意思是:看到孫臺階說。云:說。(3)本題考查翻譯。①重點詞:廢,荒廢。于,在。意思是:所以即使有很強的記憶力,也常常荒廢在不勤奮上。②重點詞:精,精銳。敵,對抗。羸卒,瘦弱的士兵。意思是:我的精銳騎兵有三千,足以對抗敵軍瘦弱的士兵數萬。(4)本題考查呢日的理解。從秦觀的《<精騎集>序》和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勤奮學習的重要性:無論是秦觀還是宋濂,他們都認識到了勤奮學習的重要性。秦觀在文中提到自己年輕時雖然記憶力好,但缺乏勤奮,導致學無所成。宋濂則通過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盡管他自稱愚笨,但通過勤奮學習,最終獲得了知識。不要依仗天賦:秦觀感嘆自己年輕時的懶惰,以及隨著年齡的增長,記憶力衰退,這些都是天賦無法彌補的。宋濂也提到,他的學習成果并非依賴于天賦,而是勤奮努力的結果。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秦觀在文中提到,他近年來雖然發憤學習,但智力衰退,記憶不如從前。這說明學習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不斷努力和自我提升。善用方法和資源:秦觀在閱讀《齊史》后,受到孫摹言論的啟發,編輯了《精騎集》,這表明他善于從書中汲取營養,運用方法和資源來豐富自己的知識。綜上所述,我們應該認識到學習需要勤奮,不能僅憑天賦,要善于持續學習和自我提升,同時也要善于運用方法和資源,這樣才能在學術和個人成長的道路上取得成功。譯文:當我年輕時候讀書,只要看過一遍就能背誦。然而我依仗著這種能力而放松自己,喜歡和那些能言善辯、喜歡飲酒的人交往。每個月中,很少有幾天手里拿著書。所以盡管我有很強的記憶力,但常常因為不勤奮而荒廢。近些年來,我發憤努力自我懲戒,但我的聰明才智衰退,大概連從前的十分之一二都不如了。每次閱讀一本書,一定要反復尋思到結束,合上書卻感到迷茫,常常記不起書中的內容。所以盡管有勤奮刻苦的努力,但常常因為善忘而荒廢。近來讀《齊史》,看到孫臺階說:“我的精銳騎兵有三千,足以對抗敵軍瘦弱的士兵數萬。”我認同他的說法,因此選取了“經”“傳”“子”“史”中可以為寫作所用的事例,編輯成若干卷,題目叫做《精騎集》。唉!年輕時不勤奮,無可奈何。成年后善忘,也許可以用這個來彌補。8.(2024?福建模擬)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蜀相毋公①,蒲津人。先為布衣,嘗從人借《文選》《初學記》,多有難色。公嘆曰:“恨余貧不能力致,他日稍達,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學者。”后公果顯于蜀,乃曰:“今可以酬宿愿矣。”因命工日夜雕板印成二書復雕九經諸史兩蜀文字由此大興。洎②蜀歸宋,豪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