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森林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息息相關,卻由于以往管理較為粗獷,難以有效保護林木資源,破壞生態多樣性,無法抵御病蟲害肆虐,結果是每年都需進行防治工作,而病蟲害卻頻繁復發,陷入惡性循環。為此,文章立足于生物技術開展病蟲害防治,簡要分析生物天敵防治、生物農藥防治、微生物防治、新型生物防治方法,以此為基礎,提出優化建議,從而為相關工作者提供參考。關鍵詞:森林病蟲害防治;生物技術;應用引言“十四五”規劃中,堅持山林水田湖草系統治理,提高生態系統修復及穩定能力,控制自然生態安全邊界,改善整體生態質量,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生態基礎。森林作為維護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為科學發展林業,不能忽視森林病蟲害。據統計,每年由于森林病蟲害造成林業損失超過1100億元,發生面積達1.78億畝。因此,森林發展中,必須加強病蟲害防治,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合理應用生物技術,改善生態環境,減少植被損害。1生物防治技術概述生物防治技術是利用一種生物控制另一種生物的方法,利用生物種間關系,以一類或一種生物抑制另一類或另一種生物,包括以鳥治蟲、以蟲治蟲、以菌治蟲等,降低害蟲、雜草等有害生物密度[1]。該技術作用如下:1.1持續治理病蟲害。林業產品質量作為林業發展重要環節,以往多采取化學防治病蟲害方法,不可避免出現農藥殘留的情況,不僅會增加病蟲害抗藥性,也會對周圍環境、林產品安全造成負面影響。通過減少化學藥劑用量,利用生物防治技術,如綠色防控、植保無人機等,有效減輕農藥污染,有助于林業健康發展。1.2促進林業現代化發展。生物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技術,需要完善設備、先進技術予以支撐,將其引入林業工程中,能夠落實“科技興林”戰略,推動林業現代化發展,實現林業“轉方式、調結構”。1.3保護生態環境。現階段,森林農藥用量居高不下,農藥利用率卻僅約35%,主要是小型施藥機器會造成農藥漏、滴、冒、跑等情況,滲漏至水體與土壤之中,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而森林病蟲害防治采取生物技術,可減少農藥用量,做好源頭控制工作,對保護林業生態安全意義重大。2生物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應用2.1應用原則2.1.1經濟性森林病蟲害防治中,要求人員了解病蟲害情況,全面分析危害程度,制定科學防治方案,選擇恰當防治方法。由于防治工作離不開材料、設備等支持,需要把控防治成本,控制經濟支出的同時,提高防治效果[2]。2.1.2環保性我國森林病蟲害防治方法較多,部分防治方法卻會污染森林環境,應遵循環保性原則,合理選用生物技術,減少環境影響基礎上,維持生態平衡,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2.1.3針對性病蟲害與樹木之間存在聯系,要求工作人員結合實際,深入了解病蟲害,作出科學判斷,采取針對性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保護林業環境,進而恢復和治理生態環境。2.2生物天敵防治生物天敵是利用生物鏈制約關系,將害蟲天敵引入森林之中,構建益蟲吃害蟲的生物鏈,轉變原有有害生物、有益生物數量失衡情況,促進森林健康發展。生物天敵防治技術應用,可維護林業生態多樣性,對有害生物族群數量加以控制[3]。常見生物天敵技術有以鳥治蟲、以蟲治蟲,需控制引進害蟲天敵的數量,注意選擇多種天敵種類,維系林區平衡。在以鳥治蟲中,鳥類多食用昆蟲,引進啄木鳥等有益鳥類,可控制害蟲數量,主要采取人工放飛、人工筑巢方式,選擇適應力、繁殖力、捕捉力強的鳥類,確保林區益鳥有效生存。例如,防治松材線蟲病害時,考慮松褐天牛作為病害主要傳播媒介,為減少中間寄主,采取以鳥治蟲的方式,遏制病害蔓延。以胸徑約20cm的帶皮雜闊原木火杉木為鳥巢,將其鋸成長60cm木段,縱向剖開,內部空腔,孔深45cm,孔徑12cm,空腔內放入木屑密封,頂端訂薄木片與掛繩,將其懸掛在4m位置。“鳥巢”懸掛于松樹主樹干上,緊貼樹干捆綁,朝向以北、東南為主,背對風向,確保巢內溫度。懸掛密度3.3hm2/個,控制間距>160m,鐵絲固定鳥巢,紅油漆編號,記錄林班,GPS定位,吸引啄木鳥入住,防治害蟲[4]。在以蟲治蟲中,每種害蟲均有1種或多種昆蟲天敵,利用該“益蟲吃害蟲”的生態現象,能夠構建生物種群平衡關系,達到最佳控制害蟲效果。例如,天牛蛹期或天牛低齡期釋放花絨寄甲、管氏腫腿蜂等天敵,釋放密度分別是667m2/400-600頭;舟蛾類害蟲卵期釋放赤眼蜂約667m2/20000頭;美國白蛾、舟蛾的老熟幼蟲期釋放周氏嚙小蜂667m2/25000頭,黑基嚙小蜂13000頭。害蟲由于世代重疊,發育不整齊,采取錯時釋放,分批次分時段釋放,達到最佳防治效果。生物天敵防治技術環保性與經濟性較強,防治效果良好,廣泛用于森林病蟲害防治。2.3生物農藥防治生物農藥相比化學農藥,成分以生物活體及其代謝產物為主,安全性高,能夠長期使用,避免害蟲產生抗藥性。在生物農藥使用中,同樣會污染土壤、大氣等,危害卻較輕,具有安全性強、污染低的優點。根據提取物可將其分為真菌殺蟲劑、細菌殺蟲劑、病毒殺蟲劑這幾種,取材廣泛,應用前景良好。真菌殺蟲劑內分生孢子能夠附著在昆蟲皮膚上,孢子吸水后可萌發芽管,形成附生孢,入侵昆蟲體內,蟲體內菌絲不斷繁殖,對其造成物理損害與病理變化,昆蟲死亡[5]。此類殺蟲劑較多,包括被毛孢屬、綠僵菌屬、邦孢霉屬、輪枝擬青霉屬、白僵菌屬等。例如,綠僵菌能夠防治白粉虱、木虱、薊馬、天牛、黃條跳甲、蠐螬、螻蛄等,接觸蟲體后10個孢子害蟲即可致病,停止取食危害,殺蟲效果良好,不易被環境影響,對卵、成蟲、幼蟲均有效果。白僵菌包括布氏白僵菌、小球孢白僵菌、球孢白僵菌等,可防治蠐螬、蝗蟲、蚜蟲、葉蟬、飛虱等,接觸昆蟲皮膚感染,或是經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細菌殺蟲劑被昆蟲攝入后,利用胃毒作用,將其吸收至腸壁,進而融入血液與體腔,感染敗血癥,全身中毒死亡。常用細菌殺蟲劑有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劑、洋蔥球莖病假單胞菌、鱗翅目枯草桿菌、放射性土壤桿菌、灰綠鏈霉菌、丁香假單孢菌、熒光假單孢菌等。例如,蘇云金芽孢桿菌殺蟲劑能夠防治茶尺蠖、松毛蟲、天幕毛蟲、毒蛾、刺蛾等,生成外毒素與內毒素,迫使害蟲停止取食,由于饑餓死亡,抑制RNA聚合酶,約2天可達到效果,持效期1天,適用于害蟲低齡期。病毒殺蟲劑是以昆蟲為宿主,且在宿主種群內傳播流行的病毒,成分多是蛋白質和核酸,無細胞結構,侵入昆蟲后,宿主細胞內核酸將復制病毒顆粒,產生諸多病毒粒子,導致昆蟲細胞破裂死亡。現階段,常用病毒殺蟲劑有CPV、NPV、GV等。例如,NPV可防治落葉松尺蠖,病毒感染后復制增殖,充滿害蟲各個身體部分,吞噬營養細胞,使得害蟲化水死亡,且死后糞便、體液均包含病毒,通過害蟲林間活動擴散傳播,致使害蟲交叉感染,反復死亡、傳播擴散,長期遏制害蟲。2.3微生物防治微生物防治病蟲害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謝采取間接、直接等作用機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以植物病害而言,微生物防治原理是增強植物免疫力,提高植物抗病性;以害蟲而言,微生物防治是以間接、直接等方式讓害蟲死亡或喪失繁殖能力。該方法無殘留,不會危害人體健康與環境,能夠打造穩定生態平衡,且病菌與害蟲不會產生適應性與抗藥性,成本較低,推廣及應用價值較高[6]。例如,蒼蠅桿菌防治害蟲時,可感染害蟲幼蟲,釋放毒素將其殺死進行防治;三效菌為多功能微生物菌劑,可直接造成病原菌死亡,誘導植物增強抗病性,生成抗病物質,防治植物病害;枯草芽孢桿菌防治土壤病害,可形成土壤抑菌環境。現代林業愈發重視高效、安全、綠色技術,微生物防治環保性強,需加強微生物菌劑研發、物種控制、工藝優化等。2.4新型生物防治2.4.1生物酶防治該技術可避免大規模病蟲害在森林內蔓延,有效預防病蟲害,是利用科技手段將病蟲害生命體征功能破壞,降低其繁殖能力,控制害蟲數量。生物酶防治中,根據每個生物體內酶物質,利用蛋白質酶抑制劑破壞害蟲蛋白酶成分,抑制害蟲新陳代謝,使其生長發育受損、體征被干擾死亡。例如,多糖生物酶誘抗肽技術即可殺死林木病原體,修復林木內部組織,增強林木免疫病蟲害能力。2.4.2激素防治該技術是根據害蟲外激素的性外激素對害蟲生殖能力進行干擾,人為將性外激素大量釋放,對雌雄蟲定向能力加以破壞,阻礙交配活動。或配合抓捕器,引誘害蟲后集中捕殺。通過該技術能夠減緩害蟲繁殖速度,降低發生病蟲害幾率。例如,人工信息素誘殺,人為釋放動物信號,或制造特殊物質,害蟲接收信號后召集同伴聚集殺死,需要采集雌雄害蟲信息,利用技術手段傳輸信息至害蟲群。植物誘殺是在林區內種植可誘殺害蟲植物,達到保護林木、誘殺害蟲效果,如誘餌樹、捕蠅草等能夠捕食楊干象、毛毛蟲、蚜蟲、桑天牛等害蟲。3生物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優化建議3.1轉變防治觀念在社會發展下,人們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需要推動森林可持續發展,以了解整體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為前提,不對其造成破壞為基礎,利用多樣生態技術,調節森林系統,提高防治效果。該環節中,強調“森林植物-病蟲害-天敵關系”的條件關系,發揮森林生物資源,推動森林發展,要求保護整體森林系統,不僅局限于森林植物。為此,保護區人員一方面需履行崗位職責,樹立責任意識,轉變防治病蟲害觀念,根據國家及地方政府防治要求,保證工作態度嚴謹認真,如果防治手段作用不明顯,需立即上報、及時調整,采取針對性方法防控。同時,日常工作中,工作人員應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適應病蟲害防治趨勢。另一方面,林業主體與保護區主體需明確生物技術價值,逐漸減少藥劑使用,引進生物防治方法,減輕林業破壞,以免害蟲病菌形成抗藥性,增強防治效果。3.2注重林區規劃國家提倡植樹造林,但造林不當卻會引發病蟲害,必須優化林區設計,造林環節融入防治病蟲害技術,強化林區建設。在造林過程中,應結合實際情況,遵循適地適樹原則,保證多樣化林木品種,避免過于單一的林業生態,提高林區自我修復能力,確保林木品種互不干擾,做到優勢互補,豐富林區生物環境。林區通過合理規劃,精細化整地,配合有機肥料,可保障林木種植后吸收養分,提高林木成活率。還可采取恰當選種、灌溉、耕種方法,保證林木健康成長基礎上,減少發生病蟲害幾率。此過程中,苗木種源不僅由當地苗圃供應,也會從其他地區、國家調入,為保證苗木不攜帶有害生物,嚴格執行林木種苗檢疫工作,職能部門對于外來苗木嚴格抽樣檢驗,為苗木供應方發放申請檢疫文件,檢疫合格后進行苗木調運。為降低病蟲害的不利影響,對苗木檢疫嚴格管控,遏制有害生物傳播,提高栽種成活率。3.3推動生物技術發展3.3.1微生物藥劑生物防治技術中,生物體與微生物工序應用廣泛,防治病蟲害,利用微生物制劑,使得真菌、細菌進入害蟲體內,以病原微生物人工培養為例,制作成微生物農藥,將其噴灑至林間。微生物藥劑防治病蟲害的同時,也能利用微生物分解,促進苗木生長,通過以菌治菌、以菌治蟲方法,克服農藥危害。但是,微生物制劑盡管研發多年,卻仍有不足,存在見效慢的情況,導致部分林農產生誤解,認為藥劑缺乏作用,應用不足,需加強推廣。3.3.2高濃度菌劑林業病蟲害防治中,考慮生物制劑改善林業化學元素與微量元素,以高濃度菌劑為例,產品成分有效活菌數、有機質、微量元素、微生物代謝物等,能夠解決林業微生物活菌與化肥共生,及病蟲害造成樹木死亡問題。3.4建立監測體系在林業病蟲害防治中,應當構建監測預警體系,確定病蟲害分布、發生規律,選擇恰當的防治方法。3.4.1構建預警體系。林業發生重大病蟲害通常是預警體系不足造成,為防治病蟲害,林業部門應發揮自身作用,組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及相關部門,構建預警體系,對引進項目、林木苗木及防治病蟲害防治等做好審批工作,強化日常決策。還可研發病蟲情智能測報系統,為防治病蟲害提供數據支持。3.4.2加強監測職能,開展日常化管控與常態化監測,以監測為日常,基于監測結果,確定病蟲害成因,及其可能的危害等,為病蟲害大規模防控夯實基礎。特別是實際工作中,應遵循多層次原則,構建監測預警系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