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能源行業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建設TOC\o"1-2"\h\u16420第1章引言 312561.1研究背景 3241471.2研究目的與意義 3197421.3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 430985第2章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概述 441132.1智能電網基本概念 4121752.2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構成與功能 4175382.3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發展趨勢 52004第3章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需求分析 5251003.1功能需求 599273.1.1數據采集與管理 5242253.1.2電網狀態監測 6257033.1.3調度計劃管理 6196543.1.4設備運行管理 6249643.1.5安全防護與應急響應 6186683.1.6優化與決策支持 6133743.2功能需求 657213.2.1實時性 6106943.2.2可擴展性 642133.2.3兼容性 6202123.2.4高效性 6316183.3系統可靠性需求 6160383.3.1數據可靠性 7225293.3.2系統穩定性 7276573.3.3故障處理能力 7139093.3.4防護能力 74154第4章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架構設計 7134074.1系統總體架構 7240344.1.1數據采集層 7238554.1.2數據處理層 7293694.1.3業務應用層 789534.1.4用戶界面層 7322734.2系統模塊劃分 8117574.2.1數據采集模塊 832954.2.2數據處理模塊 8201374.2.3業務應用模塊 8119914.2.4用戶界面模塊 864914.3系統接口設計 914274.3.1數據采集接口 958384.3.2數據處理接口 956074.3.3業務應用接口 989434.3.4用戶界面接口 913512第5章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 932305.1數據采集技術 9298055.1.1傳感器技術 9268085.1.2遠程通信技術 9234575.1.3數據同步技術 10232305.2數據預處理技術 10164635.2.1數據清洗 10265135.2.2數據融合 10102005.2.3數據歸一化 10192165.3數據存儲與管理技術 10252675.3.1數據存儲技術 10203785.3.2數據管理技術 1016325.3.3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1024268第6章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算法研究 10163216.1電力系統狀態估計算法 11319776.1.1狀態估計算法概述 1123776.1.2基于加權最小二乘法的狀態估計算法 11114746.2負荷預測算法 11275626.2.1負荷預測算法概述 11267486.2.2基于時間序列分析的負荷預測算法 11258296.3優化調度算法 11312946.3.1優化調度算法概述 11125216.3.2基于混合整數規劃的優化調度算法 119586第7章系統功能模塊設計 11184737.1數據采集與監測模塊 11167017.1.1數據采集 12194017.1.2數據處理與存儲 12159957.1.3實時監測 1252057.2電力系統狀態估計模塊 1266887.2.1狀態估計算法 12325517.2.2在線實時狀態估計 1219347.2.3故障診斷與預警 12142967.3負荷預測與優化調度模塊 12150237.3.1負荷預測 12262337.3.2優化調度策略 12142987.3.3調度指令與執行 13123977.3.4調度結果評估與調整 1332704第8章系統集成與測試 13105118.1系統集成技術 13245748.1.1集成架構設計 13308598.1.2集成技術選型 13135768.1.3集成實施方案 13293378.2系統測試方法與策略 1342208.2.1測試方法 13255968.2.2測試策略 1438888.3系統功能評估 14217388.3.1功能指標體系 14175158.3.2功能評估方法 14122358.3.3功能評估結果 153115第9章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應用案例分析 15304599.1案例一:區域電網調度管理 15257099.1.1背景介紹 15187889.1.2系統架構 15117209.1.3應用效果 15136199.2案例二:分布式能源調度管理 15301779.2.1背景介紹 1543439.2.2系統架構 15170279.2.3應用效果 1658619.3案例三:微電網調度管理 16190349.3.1背景介紹 1669419.3.2系統架構 16124499.3.3應用效果 1615643第10章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發展展望 161723110.1技術發展趨勢 161375810.2政策與產業環境分析 173058810.3未來研究方向與挑戰 17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和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電力系統作為能源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行效率和安全性愈發受到關注。智能電網作為電力系統發展的必然趨勢,以現代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為基礎,實現電力系統的高效、安全、可靠運行。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作為智能電網的核心組成部分,對于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水平、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1.2研究目的與意義本研究旨在針對能源行業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建設展開深入研究,分析現有調度管理系統的不足,提出一種適應我國能源行業特點的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架構,并摸索相關關鍵技術。研究成果對于提高我國電力系統的調度管理水平,促進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具有以下意義:(1)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降低能源損耗;(2)提升電力系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保障能源安全;(3)促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接入,優化能源結構;(4)推動電力市場的發展,提高電力市場的競爭力。1.3國內外研究現狀分析在國內,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系統架構設計、調度策略優化、信息集成與處理、通信技術等方面。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等企業已開展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試點項目,并在實際運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國外,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研究和發展較早,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智能電網調度管理體系。研究內容涉及系統建模、優化算法、信息通信技術、分布式能源接入等方面。其中,美國智能電網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式能源管理、需求側響應等方面;歐洲關注于跨區域電網調度、電力市場與調度管理的結合;日本則側重于微網調度管理、災害應對等方面的研究。國內外在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領域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系統架構的適應性、調度策略的優化、通信技術的可靠性等問題,仍需進一步研究。第2章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概述2.1智能電網基本概念智能電網是融合現代信息技術、通信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及先進電力電子設備于一體的現代化電力系統。它以堅強、可靠、高效、清潔的電力供應為基礎,通過高度自動化、信息化的調度管理,實現電力系統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預測分析和優化控制,從而為用戶提供優質、高效的電力服務。2.2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構成與功能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1)數據采集與監測系統:負責實時采集電網運行數據,包括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等環節的運行參數,為調度管理提供基礎數據支持。(2)信息傳輸與通信系統:負責將采集到的數據傳輸至調度中心,并實現調度中心與電網設備間的信息交互。(3)調度中心:主要包括調度自動化系統、調度管理系統和調度決策支持系統,實現對電網運行狀態的實時監控、預測分析和優化控制。(4)智能終端設備:安裝在電網各個節點,具備數據采集、處理、通信等功能,實現對電網設備的遠程控制和監測。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功能如下:(1)實時監控:對電網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發覺異常情況及時報警,保證電網安全穩定運行。(2)預測分析:根據歷史數據和實時數據,對電網負荷、設備狀態等進行預測分析,為調度決策提供依據。(3)優化控制:通過智能算法,優化電網運行方式,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降低運行成本。(4)安全防護:采用安全防護技術,保證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2.3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發展趨勢(1)調度自動化: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電網調度將實現更高程度的自動化,降低人工干預,提高調度效率。(2)調度智能化:通過深度學習、模式識別等技術,實現調度管理系統的智能化,為調度人員提供更精準、高效的決策支持。(3)信息一體化:構建統一的信息平臺,實現電網調度管理與電力市場、電力系統運行等環節的信息共享與協同。(4)設備智能化:研發具備自診斷、自恢復功能的智能設備,提高電網設備的可靠性和運行效率。(5)網絡安全:加強網絡安全防護,保證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防止外部攻擊和內部泄露。(6)綠色低碳:以新能源發電、儲能技術等為基礎,推動智能電網向綠色、低碳、高效方向發展。第3章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需求分析3.1功能需求3.1.1數據采集與管理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需具備實時數據采集功能,包括發電、輸電、變電、配電等環節的運行數據,并實現數據的分類、存儲、查詢及統計分析。3.1.2電網狀態監測系統應實時監測電網運行狀態,包括電壓、電流、功率、負荷等參數,并能對異常情況進行預警及定位。3.1.3調度計劃管理系統需具備調度計劃編制、審批、發布、執行、調整等功能,實現調度計劃的自動化、智能化管理。3.1.4設備運行管理系統應對電網設備進行實時監控,包括設備運行狀態、故障診斷、維護保養等信息管理。3.1.5安全防護與應急響應系統應具備安全防護功能,預防網絡攻擊、病毒入侵等安全風險,并實現應急響應和處理。3.1.6優化與決策支持系統需根據電網運行數據、設備狀態等信息,為調度人員提供優化建議和決策支持,提高電網運行效率。3.2功能需求3.2.1實時性系統需滿足實時數據處理和響應需求,保證調度管理人員能及時掌握電網運行狀態。3.2.2可擴展性系統應具備良好的可擴展性,能夠適應未來電網規模擴大和業務發展的需求。3.2.3兼容性系統需支持多種通信協議和設備接口,實現與現有電網設備、系統的無縫對接。3.2.4高效性系統應優化算法,提高數據處理和分析能力,保證調度管理的高效性。3.3系統可靠性需求3.3.1數據可靠性系統應具備數據校驗、備份、恢復等功能,保證數據的準確性和完整性。3.3.2系統穩定性系統需采用高可靠性設計,保證長期穩定運行,降低故障率。3.3.3故障處理能力系統應具備故障自檢、自愈能力,當發生故障時,能快速定位并恢復。3.3.4防護能力系統應具備較強的網絡防護能力,防止外部攻擊和內部安全風險,保證系統安全運行。第4章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架構設計4.1系統總體架構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采用分層、模塊化的設計理念,以提高系統的可擴展性、可靠性和可維護性。系統總體架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層次:4.1.1數據采集層數據采集層負責從各類能源設備、傳感器、監測裝置等設備中實時采集數據,并通過通信網絡將數據傳輸至調度中心。數據采集層主要包括數據采集終端、通信設備以及相關數據預處理功能。4.1.2數據處理層數據處理層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存儲和共享,為調度管理提供數據支持。該層主要包括數據預處理、數據存儲、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等功能模塊。4.1.3業務應用層業務應用層根據智能電網調度的實際需求,設計相應的業務功能模塊,如負荷預測、發電計劃、故障診斷、設備監控等。業務應用層通過調用數據處理層提供的數據,實現調度管理的各項業務功能。4.1.4用戶界面層用戶界面層為系統用戶提供友好、直觀的操作界面,包括實時監控、歷史數據查詢、報表統計、告警通知等功能。用戶界面層采用Web技術,支持多終端訪問,提高用戶使用體驗。4.2系統模塊劃分根據智能電網調度管理業務需求,將系統劃分為以下主要模塊:4.2.1數據采集模塊數據采集模塊負責實時采集電網設備運行數據,包括電壓、電流、功率、溫度等參數,并通過通信網絡將數據發送至數據處理模塊。4.2.2數據處理模塊數據處理模塊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預處理、分析和存儲,為業務應用模塊提供數據支持。主要包括以下子模塊:(1)數據預處理模塊:對采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清洗、校驗和轉換,保證數據的正確性和完整性。(2)數據分析模塊:對預處理后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調度決策提供依據。(3)數據存儲模塊:將處理后的數據存儲在數據庫中,便于查詢、統計和分析。4.2.3業務應用模塊業務應用模塊根據智能電網調度管理需求,實現以下功能:(1)負荷預測模塊: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負荷需求,為發電計劃提供參考。(2)發電計劃模塊:根據負荷預測結果,制定合理的發電計劃,保證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和經濟性。(3)故障診斷模塊:對電網設備進行故障診斷,及時發覺問題,減少停電時間。(4)設備監控模塊:實時監控電網設備的運行狀態,發覺異常情況及時報警,保證設備安全運行。4.2.4用戶界面模塊用戶界面模塊包括以下功能:(1)實時監控界面:展示電網設備運行數據、告警信息等。(2)歷史數據查詢界面:提供歷史數據的查詢、統計和導出功能。(3)報表統計界面:各類報表,如日報、月報、年報等。(4)告警通知界面:實時推送電網設備告警信息,便于用戶及時處理。4.3系統接口設計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涉及多種外部系統和設備,為保證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設計以下接口:4.3.1數據采集接口數據采集接口負責與各類能源設備、傳感器等設備進行數據交互,采用標準化協議和通信接口,保證數據的實時性和準確性。4.3.2數據處理接口數據處理接口實現與外部系統(如其他電網調度系統、氣象系統等)的數據交換,采用Webservice、RESTful等接口技術,實現數據的共享和互操作。4.3.3業務應用接口業務應用接口為各類業務功能提供數據支持,通過調用數據處理接口獲取所需數據,實現業務流程的自動化。4.3.4用戶界面接口用戶界面接口提供與用戶交互的功能,支持多終端訪問,采用Web技術實現用戶界面的跨平臺和自適應。第5章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5.1數據采集技術數據采集是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中的基礎環節,其準確性、實時性和完整性直接關系到系統整體功能。本節主要介紹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中涉及的數據采集技術。5.1.1傳感器技術在智能電網中,傳感器技術是數據采集的核心。利用電壓、電流、溫度、濕度等多種類型的傳感器,對電網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為調度管理系統提供基礎數據。5.1.2遠程通信技術遠程通信技術主要負責將傳感器采集的數據傳輸至調度中心。常用的遠程通信技術包括有線通信和無線通信兩大類,如光纖通信、電力線通信、無線傳感器網絡等。5.1.3數據同步技術為保證數據的一致性,需要采用數據同步技術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時間同步。數據同步技術主要包括網絡時間協議(NTP)和精確時間協議(PTP)等。5.2數據預處理技術采集到的原始數據往往存在一定的誤差和冗余,數據預處理技術旨在提高數據質量,為后續數據分析提供可靠基礎。5.2.1數據清洗數據清洗是對原始數據進行過濾、去噪、糾正等處理,消除數據中的錯誤和異常值,提高數據準確性。5.2.2數據融合數據融合是對多源數據進行整合,消除數據之間的冗余,提高數據利用率和系統功能。5.2.3數據歸一化數據歸一化是將不同量綱、不同范圍的數據轉換為統一格式,便于后續數據處理和分析。5.3數據存儲與管理技術數據存儲與管理是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關鍵環節,關系到數據的高效訪問和長期保存。5.3.1數據存儲技術針對智能電網海量數據的存儲需求,采用分布式存儲技術、云存儲技術等,提高數據存儲的可靠性和可擴展性。5.3.2數據管理技術采用大數據管理技術,如Hadoop、Spark等,對數據進行高效組織、索引和查詢,滿足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對數據實時訪問的需求。5.3.3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在數據存儲與管理過程中,要重視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采用加密技術、訪問控制、身份認證等措施,保證數據安全可靠。同時遵循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用戶隱私。第6章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算法研究6.1電力系統狀態估計算法6.1.1狀態估計算法概述電力系統狀態估計是智能電網調度管理中的關鍵技術,其目的在于通過量測系統提供的實時數據,準確估計電力系統的運行狀態。本節主要研究基于加權最小二乘法的狀態估計算法。6.1.2基于加權最小二乘法的狀態估計算法加權最小二乘法(WLS)是一種常用的狀態估計算法,通過對量測數據進行加權處理,減小不良數據對估計結果的影響。本節詳細闡述了WLS算法的原理、步驟以及在實際應用中需注意的問題。6.2負荷預測算法6.2.1負荷預測算法概述負荷預測是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準確的負荷預測有利于合理安排電力系統的運行方式,提高電力系統的經濟效益。本節主要研究短期負荷預測算法。6.2.2基于時間序列分析的負荷預測算法時間序列分析(TimeSeriesAnalysis,TSA)是短期負荷預測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本節介紹了時間序列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負荷預測中的應用,包括自回歸(AR)、移動平均(MA)和自回歸移動平均(ARMA)等模型。6.3優化調度算法6.3.1優化調度算法概述優化調度算法是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的核心,通過對電力系統的發電、輸電、變電等環節進行優化,實現電力系統的高效、安全運行。本節主要研究基于混合整數規劃的優化調度算法。6.3.2基于混合整數規劃的優化調度算法混合整數規劃(MixedIntegerProgramming,MIP)是一種適用于求解組合優化問題的數學方法。本節詳細介紹了MIP算法在電力系統優化調度中的應用,包括模型建立、求解策略以及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第7章系統功能模塊設計7.1數據采集與監測模塊7.1.1數據采集數據采集與監測模塊主要負責從各類智能終端、傳感器及通信設備中實時采集電網運行數據。包括電壓、電流、功率、頻率、相位等基本參數,以及設備狀態、環境信息等輔助參數。通過標準化數據接口,實現多源數據的統一接入。7.1.2數據處理與存儲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預處理,包括數據清洗、格式轉換、單位換算等,保證數據質量。將處理后的數據存儲至數據庫,實現數據的持久化保存,便于后續分析與調度。7.1.3實時監測實時監測電網運行狀態,通過可視化技術展示電網運行參數、設備狀態及異常信息。對異常情況進行實時報警,并提供故障診斷功能,輔助運行人員快速定位問題。7.2電力系統狀態估計模塊7.2.1狀態估計算法采用加權最小二乘法、卡爾曼濾波等算法,對電網進行狀態估計,提高數據精度,降低測量誤差。7.2.2在線實時狀態估計結合實時采集的數據,對電網運行狀態進行在線估計,為后續負荷預測、優化調度等模塊提供準確的基礎數據。7.2.3故障診斷與預警利用狀態估計結果,對電網進行故障診斷,分析故障類型、范圍及影響,實現故障預警,提前采取預防措施。7.3負荷預測與優化調度模塊7.3.1負荷預測基于歷史數據、天氣、節假日等因素,運用時間序列分析、機器學習等方法,對短期、中期和長期負荷進行預測。7.3.2優化調度策略根據負荷預測結果,制定發電計劃、電網運行方式等優化調度策略。采用遺傳算法、粒子群算法等智能優化算法,求解調度問題,實現電網經濟、安全、穩定運行。7.3.3調度指令與執行根據優化調度策略,調度指令,并通過系統與調度自動化系統進行交互,實現調度指令的執行與反饋。7.3.4調度結果評估與調整對調度結果進行評估,分析調度過程中的不足,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不斷優化調度策略,提高調度效果。第8章系統集成與測試8.1系統集成技術8.1.1集成架構設計本章節主要介紹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集成架構設計。在系統架構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能源行業的特點以及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的需求。集成架構采用分層、模塊化設計,保證系統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可靠性和可維護性。8.1.2集成技術選型針對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的特點,本節闡述了集成技術選型的原則及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采用標準化協議和數據接口,保證系統間數據交互的順暢;(2)選擇成熟、穩定的中間件技術,提高系統間的協同工作效率;(3)運用大數據處理技術,實現對電網調度數據的實時分析與處理;(4)利用云計算技術,提高系統資源利用率,降低運維成本。8.1.3集成實施方案本節詳細介紹了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集成的實施方案,包括:(1)確定集成范圍和目標;(2)制定集成策略和流程;(3)部署集成環境,搭建測試平臺;(4)實施集成工作,保證各系統模塊協同運行;(5)驗證集成效果,優化集成方案。8.2系統測試方法與策略8.2.1測試方法本節介紹了系統測試的主要方法,包括:(1)單元測試:對系統中的各個功能模塊進行獨立測試,保證模塊功能正確;(2)集成測試:驗證各模塊之間的協同工作能力,保證系統整體功能;(3)系統測試:對整個系統進行全面測試,包括功能、功能、安全性等方面;(4)功能測試:評估系統在高負載、高并發等極端情況下的穩定性;(5)壓力測試:檢驗系統在極限負載下的功能和穩定性。8.2.2測試策略本節闡述了系統測試的策略,主要包括:(1)制定詳細的測試計劃,明確測試目標、內容、方法和要求;(2)設計合理的測試用例,覆蓋系統功能的各個方面;(3)采用自動化測試工具,提高測試效率;(4)對測試結果進行詳細分析,發覺并跟蹤問題;(5)不斷優化測試方案,保證系統功能達到預期目標。8.3系統功能評估8.3.1功能指標體系本節構建了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功能評估的指標體系,包括:(1)系統響應時間:評估系統處理用戶請求的實時性;(2)系統吞吐量:衡量系統處理大量請求的能力;(3)系統并發用戶數:反映系統同時支持的用戶數量;(4)系統資源利用率:評估系統資源(如CPU、內存等)的使用效率;(5)系統可靠性:衡量系統在規定時間內正常運行的能力。8.3.2功能評估方法本節介紹了功能評估的方法,包括:(1)實驗室測試:在受控環境下進行功能測試,評估系統功能;(2)現場測試:在實際運行環境中進行功能測試,驗證系統功能;(3)模擬測試:通過模擬實際業務場景,評估系統功能;(4)功能優化:根據測試結果,對系統進行優化,提高功能。8.3.3功能評估結果通過對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進行功能評估,本節給出了評估結果,包括:(1)各項功能指標滿足設計要求;(2)系統在極端負載情況下仍具有較好的功能表現;(3)系統具備較高的可靠性,能夠滿足能源行業的需求。第9章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應用案例分析9.1案例一:區域電網調度管理9.1.1背景介紹區域電網調度管理是我國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案例以某地區電網為對象,通過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實現對該區域電網的實時監控、調度與優化管理。9.1.2系統架構區域電網調度管理系統主要包括數據采集與傳輸、數據處理與分析、調度決策與執行三個模塊。系統采用分層分布式架構,具有良好的可擴展性和可靠性。9.1.3應用效果通過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實現了以下應用效果:(1)實時監測電網運行狀態,保證電網安全穩定運行;(2)優化調度策略,提高電網運行效率;(3)預測電網負荷,為電網規劃提供數據支持;(4)提高電網設備利用率,降低運營成本。9.2案例二:分布式能源調度管理9.2.1背景介紹可再生能源的快速發展,分布式能源在我國能源結構中的比重逐年上升。本案例以某分布式能源項目為對象,探討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在分布式能源調度管理中的應用。9.2.2系統架構分布式能源調度管理系統主要包括分布式能源監測、能量管理、調度優化、設備管理四個模塊。系統采用模塊化設計,便于針對不同類型的分布式能源進行定制化開發。9.2.3應用效果通過智能電網調度管理系統,實現了以下應用效果:(1)實現對分布式能源的實時監測與遠程控制;(2)優化能源調度策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降低分布式能源對電網的影響,保證電網穩定運行;(4)促進分布式能源與電網的友好互動,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納能力。9.3案例三:微電網調度管理9.3.1背景介紹微電網作為一種新型能源供應模式,具有能源利用率高、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