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24第28講能量流淌和物質循環、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整考試標準必考加試考試標準必考加試1.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淌cc4.生態系統的穩態aa2.生態系統中的碳循環cc5.穩態的調整bb3.能量流淌和物質循環的關系c考點一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淌1.能量流淌的含義及渠道(1)能量流淌的含義:在生態系統中,能量不斷沿著太陽→植物→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頂位肉食動物的方向流淌。(2)渠道:沿食物鏈的養分級依次傳遞。2.能量流淌過程(1)能量流淌的起點:太陽輻射能(或光能)。(2)能量流淌的渠道:食物鏈或食物網。(3)植食動物的能量去向:①被自身細胞呼吸消耗。②被分解者分解。③被肉食動物取食并同化。④未利用。3.能量流淌特點(1)單方向的,不行逆的。(2)逐級遞減,傳遞效率一般只有約10%。4.從能量流淌過程可以推知(1)植食動物比肉食動物多。(2)高養分級生物數量少、生物量小、能量少、價值高。(3)一個生態系統必需不斷地從外界輸入能量才能維持其正常功能。5.能量傳遞效率的公式能量傳遞效率=eq\f(下一養分級的同化量,該養分級的同化量)×100%。
思索探討1.如圖表示能量在兩個養分級之間的流淌過程,請據圖思索下列問題:(1)第一個養分級的同化量與其攝入量和糞便量有怎樣的關系?提示同化量=攝入量-糞便量。(2)上一個養分級同化的總能量是不是全部流向下一個養分級?為什么?提示不是。一部分能量被自身呼吸所消耗,還有一部分被分解者所利用,總有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養分級利用。2.如圖表示A、B兩個特定生態系統的能量金字塔。請思索:(1)一個吃玉米的人所獲得的能量肯定多于一個吃牛肉的人,對嗎?為什么?提示不對。就“玉米→人”與“玉米→牛→人”這兩種食物鏈而言,前者環節較少,能量損耗較少,人獲得的能量更多。但就“一個個體”而言,由于不知道兩人的食物量,一個吃玉米的人所獲得的能量和一個吃牛肉的人獲得的能量無法比較。(2)若土壤中含相同濃度的難降解污染物,則A中的人比B中的人體內污染物濃度更高,還是更低?提示若土壤中含相同濃度的難降解污染物,則生態系統A中的人比B中的人體內污染物濃度應更低(生物放大作用)。1.能量流淌的過程圖解(1)能量的來源:太陽能。(2)起點:從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起先[總初級生產量為111.0cal/(cm2·a)]。(3)總量:①自然生態系統: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②人工生態系統: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人工補償輸入量。(4)渠道:食物鏈和食物網。(5)能量轉化:太陽能→有機物中的化學能→熱能(最終散失)。(6)流淌形式:有機物中的化學能。(7)散失途徑:細胞呼吸,包括各個養分級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分解者的細胞呼吸。(8)能量散失的形式:以熱能形式散失。2.流入某一養分級的能量來源和去路(1)能量來源eq\b\lc\{\rc\(\a\vs4\al\co1(生產者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能,消費者的能量來自于上一養分級同化的能量))(2)能量去向:流入某一養分級(最高養分級除外)的能量去向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分析:①定量不定時(能量的最終去處)eq\b\lc\{\rc\(\a\vs4\al\co1(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養分級,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這肯定量的能量不管如何傳遞,最終都以熱能形式從生物群落中散失,生產者源源不斷地固定太陽能,才能保證生態系統能量流淌的正常進行。②定量定時eq\b\lc\{\rc\(\a\vs4\al\co1(a.自身呼吸消耗,b.流入下一養分級,c.被分解者分解利用,d.未被自身呼吸消耗,也未被下一養分級,和分解者利用,即“未利用”))假如是以年為單位探討,未被利用的能量將保留到下一年。3.能量流淌特點緣由的分析(1)單向流淌的緣由①食物鏈中各養分級的依次是不行逆轉的,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如肉食動物以植食動物為食,而植食動物不能以肉食動物為食,植物與植食動物的能量關系也是如此。②各養分級生物通過呼吸作用所產生的熱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復利用,因此能量無法循環。(2)逐級遞減的緣由①各養分級生物都會因呼吸作用消耗大部分能量。②各養分級的能量都會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包括未被下一養分級生物所利用的部分。題型一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淌過程、特點1.如圖是一個農業生態系統模式圖,關于該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A.能量流淌是從農作物固定太陽能起先的B.該生態系統比自然生態系統能使人更充分利用物質和能量C.沼氣池中大多數微生物是厭氧型的分解者D.多途徑利用農作物提高了能量從農作物到家畜的傳遞效率答案D解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淌是從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起先的,A項正確;該農業生態系統實現了物質的循環利用和能量的多級利用,B項正確;沼氣池是密閉的,因此沼氣池中大多數的分解者屬于厭氧型微生物,C項正確;多途徑利用農作物實現了能量的多級利用,但能量傳遞效率無法提高,D項錯誤。2.(2024·浙江聯考)下列有關生態系統中能量流淌的敘述,正確的是()A.兔子吃了1kg草,則這1kg草中的能量就流入了兔子體內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則這只兔子中約有10%的能量流入狼的體內C.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能量就從無機環境流入生物群落D.生態系統的能量是伴隨著物質循環而被循環利用的答案C解析兔子吃的草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兔子同化,一部分殘留在糞便中,A項錯誤;能量傳遞效率中的10%指的是養分級與養分級之間的傳遞效率,并非個體與個體之間的,B項錯誤;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來固定太陽能,而太陽能來自無機環境,C項正確;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是單向流淌的,最終都會以熱能的形式散失,D項錯誤。生態系統能量流淌的2個易錯點(1)能量傳遞效率≠能量利用率①能量傳遞效率:能量在相鄰兩個養分級之間的傳遞效率。②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慮的是流入人體的能量占生產者能量的比值,生態工程中常通過建“沼氣池”“蘑菇房”等實現廢物資源化,這就提高了能量利用率。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并未提高能量的“傳遞效率”。(2)糞便量≠同化量。糞便中的能量不屬于本養分級同化量而屬于“上一養分級的同化量中流入分解者的能量的一部分”。流入某一養分級的能量是指該養分級生物的同化量,而不是攝入量,“攝入量”“同化量”及“糞便”關系如下(以草→兔→狐→狼為例)。圖中A、B、C均屬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但A、B均屬“草的同化量”,只有C才屬兔的同化量。題型二生態系統中能量流淌的相關計算3.如圖為地震毀損的某自然愛護區人為干預下復原過程的能量流淌圖[單位為103kJ/(m2·a)]。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A.流經城市生態系統的總能量包括了城市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以及從外圍的農田生態系統等補償輸入的能量B.計算可知,肉食動物需補償輸入的能量值為5×103kJ/(m2·a)C.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1.29×105kJ/(m2·a)D.在人為干預下,能量在第一養分級到其次養分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14.6%答案D解析城市生態系統雖然是人為建立的,但還是要依靠自然系統,其能量輸入除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外還有外圍的其他系統補償輸入的能量,才能維持平衡,A項正確;肉食動物從植食動物獲得的能量為16-4-9-0.5=2.5×103kJ/cm2·a,所以補償輸入量為(2.1+5.1+0.05+0.25)-2.5=5×103kJ/cm2·a,B項正確;流經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為23+70+3+14+2+5+12=129×103kJ/cm2·a,C項正確;能量在第一養分級到其次養分級之間的傳遞效率為14/(23+70+3+14)≈12.7%,D項錯誤。4.某同學繪制了如圖所示的能量流淌圖解(其中W1為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下列敘述中不正確的是()A.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可表示為(A1+B1+C1+A2+B2+C2+D2)B.由第一養分級到其次養分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D1/W1C.流入一級消費者體內的能量可表示為(A2+B2+C2)D.圖解表明能量流淌的特點是單向流淌、逐級遞減的答案C解析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可表示為(A1+B1+C1+D1),A1表示呼吸作用消耗,B1表示未被利用,C1表示流向分解者,而D1=A2+B2+C2+D2,是流入下一養分級的能量,A項正確;由第一養分級到其次養分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D1/(A1+B1+C1+D1)=D1/W1,B項正確;流入一級消費者的能量為D1=(A2+B2+C2+D2),C項錯誤;圖解表明能量流淌的特點是單向流淌、逐級遞減,D項正確。用拼圖法進行能量流淌計算輸入第一養分級的能量(W1)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在生產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熱能的形式散失了(A1);另一部分則用于生產者的生長、發育和繁殖(B1+C1+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現存的植物體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養分級的D1,如下圖所示:(1)流經整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即W1。將圖中第三養分級同化的總能量D2“拼回”其次養分級,則A2+B2+C2+D2等于D1,即其次養分級同化的總能量;再將D1“拼回”第一養分級,則A1+B1+D1+C1等于生產者固定的總能量W1。可見,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全部生物的總能量都來自W1。(2)能量傳遞效率不會是100%。據上圖可知,由第一養分級到其次養分級的能量傳遞效率為eq\f(D1,W1)×100%,一般狀況下,能量在相鄰兩個養分級間的傳遞效率約為10%。
題型三能量流淌的綜合分析5.(2024·紹興諸暨中學期中)下表是美國的生態學家H.T.Odum對佛羅里達州的銀泉生態系統養分級和能量流淌的調查結果[單位:102kJ/(m2·a)]。表中的①②③④分別表示不同的養分級,⑤為分解者。表中NP=GP-R。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生物同化作用所固定的能量(GP)生物體貯存著的能量(NP)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R)[102kJ/(m2·a)]①15.912.6813.23②871.27369.69501.58③0.880.340.54④141.2062.0779.13⑤211.8519.26192.59A.能量在第三、四養分級間的傳遞效率約為5.5%B.該生態系統中的食物網可表為C.調查結果顯示該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在增大D.⑤代表的生物體內貯藏的能量(NP)屬于次級生產量答案B解析能量在第三養分級和第四養分級間的傳遞效率為第四養分級的GP除以第三養分級的GP再乘以100%,即0.88÷15.91×100%≈5.5%,A項正確;⑤是分解者,不是食物鏈中的成分,B項錯誤;由于該生態系統總呼吸量(13.23+501.58+0.54+79.13+192.59)=787.07小于系統的能量輸入(光合作用固定的總能量871.27),即該生態系統的生物量在增大,C項正確;⑤為分解者,其GP來源于①②③④的殘枝敗葉、遺體殘骸、糞便等,所以其生物體內貯存的能量(NP)屬于次級生產量,D項正確。6.某生態系統中,除分解者外,僅有A、B、C、D、E五個種群,每個種群只處于一個養分級,相鄰養分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一年內輸入各種群的能量數值如表所示(表中能量的單位相同)。相關敘述正確的是()種群ABCDE能量3.5612.8010.300.48226.5A.表中五種生物構成1條食物鏈B.表中B和C的種間關系是捕食和競爭C.表中缺少的生態系統的成分是非生物環境D.其次養分級和第三養分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5.4%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可知,圖中E為第一養分級,B和C為其次養分級,A為第三養分級,D為第四養分級,因此圖中有E→B→A→D和E→C→A→D兩條食物鏈,A項錯誤;B和C均為其次養分級,屬于種間關系中的競爭關系,B項錯誤;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有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表中只有生產者和消費者,還缺少的生態系統的成分是分解者、非生物環境,C項錯誤;其次養分級和第三養分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3.56÷(12.80+10.30)×100%≈15.4%,D項正確。考點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1.碳循環的路途大氣圈→植物和動物→分解者→大氣圈。2.碳循環的過程(1)如圖所示(2)過程解讀①碳的存在形式eq\b\lc\{\rc\(\a\vs4\al\co1(無機環境:CO2和碳酸鹽,生物群落:含碳有機物))②碳循環形式項目進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內部返回無機環境形式CO2含碳有機物CO2方式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通過食物鏈或食物網a.生物的呼吸作用b.分解者的分解作用c.化石燃料的燃燒③實現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進行循環的關鍵環節是生產者和分解者。④目前由于大氣中CO2含量持續增加,碳循環平衡被打破,形成溫室效應。3.碳循環的特點(1)反復利用,往復循環。(2)具有全球性。4.大氣圈中的CO2變更特點有著明顯的晝夜變更和季節變更。5.能量流淌與物質循環的關系(加試)項目能量流淌物質循環(以碳循環為例)形式太陽能→化學能→熱能無機物→有機物特點單向流淌、逐級遞減全球性、往復循環范圍生態系統各養分級生物圈(全球性)聯系兩者是同時進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行分割;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淌;能量作為動力,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來回6.重金屬等物質的生物放大作用與能量流淌特點的比較重金屬和DDT等農藥的生物放大:生物放大問題與能量流淌相反,能量沿食物鏈流淌時逐級遞減,而農藥或重金屬在食物鏈中則存在“生物放大作用”,即養分級越高,該物質濃度越高。思索探討1.如圖為碳元素在生態系統中循環的模式圖,圖中甲、乙、丙表示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箭頭表示生理過程。請據圖思索下列問題:(1)甲、乙、丙、丁分別代表生態系統的什么成分?并簡述推斷的理由。提示甲和丁之間有雙向箭頭,且其他幾種成分都有箭頭指向丁,所以丁為大氣中的CO2庫,甲為生產者;甲和乙都有箭頭指向丙,所以丙為分解者,則乙為消費者。(2)碳在甲、乙、丙之間的流淌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與丁之間的流淌形式又是什么?提示在甲、乙、丙之間的流淌形式是有機物,在甲(或乙或丙)與丁之間的流淌形式是CO2。(3)圖中的字母分別表示什么過程?提示b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和c代表細胞呼吸,f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代表捕食,e和g代表動植物的遺體、排遺物等供應應分解者。2.碳元素在無機環境與生物群落之間傳遞時,只有生產者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傳遞是雙向的,其他成分之間都是單向的(推斷生態系統成分的依據)。題型一碳循環的過程及特點1.(模擬題改編)如圖為生態系統碳循環模式圖。下列分析錯誤的是()A.f表示大氣中的CO2庫B.圖中的a肯定是自養生物,b、c、d、e肯定是異養生物C.a所示的養分級在食物鏈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D.碳只能通過光合作用從f進入a答案D解析由圖可知,f表示大氣中的CO2庫,a是生產者,b是分解者,c、d、e都是消費者,A項正確;消費者和分解者都是異養生物,生產者都是自養生物,B項正確;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通過生產者進入生物群落的,生產者所含有機物中的能量最多,占有的碳元素也最多,C項正確;碳從f到a可通過光合作用,也可通過化能合成作用,D項錯誤。2.(2024·紹興諸暨中學期中)下列有關生物圈中碳循環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碳在無機環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鹽的形式存在B.分解者不參加生物圈中碳循環過程C.碳元素主要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群落D.碳在生物群落中沿著食物鏈(網)進行流淌答案B解析碳在無機環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鹽的形式存在,A項正確;分解者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釋放CO2,可見其參加了碳循環,B項錯誤;光合作用將CO2固定為生物體內有機物中的碳,碳元素主要通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進入群落,C項正確;碳在生物群落中沿著食物鏈(網),以有機物的形式進行流淌,D項正確。
題型二生態學原理的應用實例3.如圖是某農業生態系統模式圖,下列關于該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A.微生物利用的是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B.多途徑利用農作物可提高該系統中能量的傳遞效率C.沼渣、沼液作為肥料還田可以促進物質循環再利用D.食用菌、產甲烷桿菌及蚯蚓是該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答案B解析流經該生態系統的能量是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因此微生物利用的是農作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A項正確;多途徑利用農作物,可提高能量利用率,不能提高能量的傳遞效率,B項錯誤;沼渣、沼液作為肥料還田可以促進物質循環再利用,C項正確;營腐生生活的食用菌、產甲烷桿菌及蚯蚓都是該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D項正確。4.(2024·紹興一中高二期末)下列4種現象中,不相宜用生態系統中能量流淌規律進行合理分析的是()A.虎等大型肉食動物簡潔成為瀕危物種B.藍細菌易在富養分化水體中爆發C.飼養牛、羊等動物,成本低、產量高D.巨大的藍鯨以微小的浮游動物為食答案B解析虎等大型肉食動物處在最高養分級,獲得的能量最少,因此簡潔成為瀕危物種,故A項錯誤;藍細菌爆發是因為水體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給藍細菌供應養分物質,利于藍細菌的生長,因此沒有能量流淌,故B項正確;牛、羊等屬于其次養分級,食物鏈較短,獲得的能量較多,因此成本低,產量高,故C項錯誤;藍鯨以浮游動物為食,則能量便沿著食物鏈,由浮游動物流向了藍鯨,故D項錯誤。題型三物質循環和能量流淌的關系(加試)5.下列關于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淌的敘述,正確的是()A.富養分化水體出現藍細菌水華的現象,可以說明能量流淌的特點B.生態系統中能量的初始來源只有太陽能C.食物鏈各養分級中約有10%的能量會被分解者利用D.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答案D解析富養分化水體出現藍細菌水華現象,是由于N、P等植物生長所需的礦質元素過多,引起植物大量繁殖,未涉及沿食物鏈進行的能量流淌,A項錯誤;生態系統中能量的初始來源也可能是化學能,如硝化細菌的化能合成作用,B項錯誤;能量是單向流淌、逐級遞減的,每個養分級約有10%的能量流向下一養分級,而不是被分解者利用,C項錯誤;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通過多種途徑如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根的汲取等進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D項正確。6.(2024·嘉興一中高三適應)細枯落物主要由凋落的葉片和草本植物組成,木質枯落物主要是死亡的木本植物的莖。全球陸生生態系統中的兩類枯落物產量隨緯度變更如下圖所示。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據圖可知,枯落物生產量隨著緯度的上升而降低B.枯落物將經過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參加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C.在單位時間內分解者從枯落物中同化的能量即為其次級生產量D.同一緯度條件下不同地點枯落物生產量存在差異與溫度和降雨量有關答案C考點三生態系統的穩態及其調整1.穩態的含義:生態系統內部的全部成分彼此相互協調,保持結構和功能的穩定,從而表現出物種多樣化、結構困難化和功能完善化。2.穩態的標記:生態系統達到最穩定的動態平衡狀態。3.穩態的緣由: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整功能。4.穩態的調整——反饋調整比較項目正反饋負反饋特點加速最初發生變更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更抑制和減弱最初發生變更的那種成分所發生的變更結果常使生態系統遠離穩態有利于生態系統保持相對穩定5.生態系統穩態的破壞(1)破壞緣由:外來干擾因素超過肯定的限度,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整功能本身就會受到損害。(2)破壞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3)對生產生活的啟示:人類活動除了要講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外,還要特殊留意生態效益和生態后果。思索探討1.圖A為草原生態系統中的反饋調整示意圖,圖B為某湖泊生態系統中發生的某種調整活動。請據圖思索下列問題:(1)反饋調整有正反饋調整和負反饋調整,圖A和圖B分別屬于哪一種?提示圖A屬于負反饋調整,圖B屬于正反饋調整。(2)請寫出圖A中的食物鏈。提示乙→甲→丙。(3)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后,會影響下丘腦和垂體的分泌活動,其中的反饋調整和圖中的哪種調整方式相同?提示甲狀腺激素分泌增加后,會抑制下丘腦和垂體的分泌活動,這種反饋調整是負反饋調整,和圖A中的調整方式相同。2.下圖表示氣候變更對甲、乙生態系統中種群類型數量的影響。請思索:(1)甲生態系統的反抗外力干擾的實力肯定較乙生態系統強嗎?提示據圖分析可知,氣候發生變更時,甲生態系統的種群類型數量變更幅度比乙生態系統小,所以其反抗外力干擾的實力比乙生態系統強。(2)乙生態系統在S點后是否肯定有新的物種產生?提示S點后乙生態系統中種群類型數量又漸漸增加,但并不肯定產生新的物種。(3)乙生態系統在S點后肯定經驗過次生演替過程嗎?提示乙生態系統在S點時種群類型數量降至極低,之后由于氣候條件漸漸相宜,群落經驗了次生演替。題型一穩態的特征1.(2024·溫州十校聯合體)下列敘述中不屬于穩定的生態系統特征的是()A.各種群都處于種群密度越來越大的增長型B.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C.動物和植物在數量上保持相對平衡D.生產者、消費者之間構成完整的養分結構答案A解析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各種群密度應處于相對穩定狀態而不是增長型狀態。2.實行下列哪種措施能提高一個生態系統的穩態()A.削減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數量B.使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數量保持平衡C.增加相宜的物種數目D.限制一個演替系列的演替過程答案C解析生態系統的成分越困難,養分結構越困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就越強。削減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數量不僅削減了生態系統中物種的數目,而且還有可能影響甚至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A項錯誤;使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數量保持平衡,只能保持原有狀態,不會使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進一步提高,B項錯誤;限制一個演替系列的演替過程,只能干擾生態系統的演替規律,反而會降低生態系統的穩定性,D項錯誤;只有適當增加物種的數目,使生態系統的食物鏈增多,食物網更加困難化,才能使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整功能增加,從而提高生態系統的穩態,C項正確。題型二穩態的調整3.某海疆隨著氣溫上升,藻類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動物大量繁殖,導致藻類削減,接著又引起浮游動物削減;由于石油泄漏導致該海疆大量海魚死亡,進而加重了污染,導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關于上述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A.溫度上升引起的變更不屬于負反饋調整,石油泄漏引起的變更屬于負反饋調整B.溫度上升引起的變更屬于負反饋調整,石油泄漏引起的變更不屬于負反饋調整C.溫度上升和石油泄漏引起的變更均屬于負反饋調整D.溫度上升和石油泄漏引起的變更均不屬于負反饋調整答案B解析溫度上升導致藻類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動物大量繁殖,導致藻類削減,接著又引起浮游動物削減,調整的結果是藻類和浮游動物都復原到最初的數量,維持相對穩定狀態,屬于負反饋調整;石油泄漏引起大量海魚死亡,進而加重了污染,導致更多水生生物死亡,水生生物的數量偏離了最初的狀態,沒有維持相對穩定,不屬于負反饋調整。4.(2024·浙江模擬)某湖泊中發生了如圖所示的變更,則以下選項中錯誤的是()A.如圖所示調整方式可加速最初所發生的變更,使生態系統遠離穩態B.在人體中也存在類似的調整方式,如甲狀腺激素水平的調整C.圖中過程對生態系統雖有極大的破壞作用,但照舊可能修復D.如圖調整方式不是生態系統主要的調整方式,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非常少見答案B解析據圖分析,湖泊污染后導致魚死亡,魚腐爛后使得污染加重,使生態系統遠離穩態,A項正確;圖示為正反饋調整,而甲狀腺激素的調整為負反饋調整,B項錯誤;圖中過程對生態系統雖有極大的破壞作用,但是并沒有造成生態系統的癱瘓,所以照舊可能修復,C項正確;生態系統主要的調整方式是負反饋調整,如圖調整方式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非常少見,D項正確。模擬演練1.我國諺語中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體現了食物鏈的原理。若鷹遷入了蟬、螳螂和黃雀所在的樹林中,捕食黃雀并棲息于林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鷹的遷入增加了該樹林中蟬及其天敵的數量B.該生態系統中細菌產生的能量可流向生產者C.鷹的遷入增加了該生態系統能量消耗的環節D.鷹的遷入變更了該生態系統能量流淌的方向答案C解析鷹遷入后,形成了食物鏈:植物→蟬→螳螂→黃雀→鷹,據此可知,鷹的遷入會使該樹林中黃雀的數量削減、螳螂增加、蟬削減等系列變更,故A項錯誤;細菌一般是生態系統的分解者,分解者從動植物遺體殘骸中獲得的能量大部分會通過分解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不會流向生產者,B項錯誤;能量流淌是沿著食物鏈進行的,鷹的遷入沒有變更該生態系統能量流淌的方向,D項錯誤。
2.(2024·湖州期末測試)現有草原上的一條食物鏈:草→兔→狼,已知下圖中的a代表狼攝入的能量,則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A.a中的能量代表兔子的初級生產量B.b代表狼糞便中的能量,c代表狼同化的能量C.e中的能量可用于狼的生長、發育和繁殖D.若狼被人為大量捕殺,則兔的數量先增加后削減最終趨于穩定答案A解析初級生產量是指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機物或所固定的能量,而兔子是動物,屬于消費者,A項錯誤。3.下列有關負反饋調整的敘述中,錯誤的是()A.負反饋調整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不存在B.當農田里蚜蟲的數量增多時,七星瓢蟲的數量也會增加,這樣蚜蟲種群數量的增長就會受到抑制,這屬于生物群落內的負反饋調整C.負反饋調整是生態系統自我調整實力的基礎D.甲狀腺激素分泌的調整屬于負反饋調整答案A解析負反饋調整不僅存在于一些動物激素的調整過程中,也存在于生態系統中。生態系統中,負反饋調整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都存在,A項錯誤;當農田里蚜蟲的數量增多會引起七星瓢蟲的數量增加,這樣蚜蟲數量的增長就會受到抑制,以保持該生態系統的穩定,屬于生物群落內的負反饋調整,B項正確;負反饋調整是生態系統自我調整實力的基礎,使生態系統維持相對穩定,C項正確。4.圖1是某生態系統碳循環示意圖,其中A、B、C、D是生態系統內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關的生理過程;圖2為該生態系統中某一食物鏈及部分能量流淌狀況。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在圖1中,B、C分別屬于一級消費者、生產者B.圖1中能表示呼吸作用過程的只有2、4、5C.假如A發生瘟疫,D的數量將先增加后削減最終趨于穩定D.在圖2的食物鏈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與狼(生物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答案C解析圖1中C是生產者,B是分解者,D是一級消費者,A是二級消費者,A錯誤;圖中的過程3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實質也是呼吸作用,B錯誤;假如二級消費者A因發生瘟疫而數量削減,則一級消費者的數量會增加,增加后會導致生產者數量削減,D又會因食物削減而數量削減,最終趨于相對穩定狀態,C正確;圖2中的①和②代表兔和狼的攝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②/①的比值不能代表兔與狼(生物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D錯誤。5.(2024·溫州選考模擬)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淌如下圖所示。圖中數字為能量數值,單位是J/(cm2·a)。請回答:(1)生態系統的兩大重要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生產者處于第_______養分級,圖中生產者到植食性動物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______%(保留一位小數)。(3)據圖分析,植食性動物所同化能量的去向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未利用和流向下一養分級。由此可見,生態系統中能量流淌的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物質循環和能量流淌(2)一13.5(3)呼吸作用分解者利用(與前一空位置可顛倒)單向流淌、逐級遞減解析(2)生產者處于第一養分級,圖中生產者到植食性動物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62.8÷464.6×100%≈13.5%。(3)植食性動物所同化能量的去向有:呼吸消耗;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養分級;未利用。能量流淌的特點是單向流淌、逐級遞減。課時訓練一、學考選擇題1.(2024·浙江11月選考)下列生態系統中,最穩定的是()A.沙漠 B.苔原C.草原 D.熱帶雨林答案D解析熱帶雨林生態系統中的降雨量多,陽光足夠,動植物種類繁多,是地球環境中最具有生物多樣性的地區,自我調整功能較強,故穩定性最高。2.(2024·浙江11月選考)下列關于能量流淌的敘述,正確的是()A.動物同化的能量中包括其糞便中的能量B.生產者能將約10%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C.相同條件下恒溫動物的體重凈增長低于變溫動物D.消費者養分級具有的能量與該級消費者的平均體重成正相關答案C解析動物糞便中的能量不屬于自身同化的能量,屬于上一養分級同化量中的一部分,A錯誤;生產者只能將1%~2%的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養分級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B錯誤;由于恒溫動物要維持體溫恒定,同化的能量中有更多的比例用于細胞呼吸產生熱量,所以其體重凈增長會低于變溫動物,C正確;消費者養分級具有的能量,由個體體重與個體數量共同確定,D錯誤。3.如圖是生物圈中碳循環示意圖,下列相關分析不正確的是()A.生物圈通過碳循環實現碳元素的自給自足B.甲是消費者,丙是生產者,各成分間以CO2的形式傳遞碳元素C.對戊過度開發利用會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環的平衡D.碳循環過程須要能量驅動,同時又是能量的載體答案B解析圖中甲為消費者,乙為分解者,丙為生產者,丁為大氣中的CO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以CO2的形式傳遞,在生物群落內部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傳遞,故B項錯誤。4.下面為生態系統中能量流淌圖解部分示意圖(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選項中正確的是()A.圖中b=h+c+d+e+f+iB.生產者與一級消費者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b/a×100%C.在“草→兔→狼”這一食物鏈中,狼糞便中的能量屬于dD.縮短食物鏈可以提高能量傳遞效率答案C解析首先,生產者固定的能量應當是流經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攝入量=同化量+糞便中的能量,因此c為同化量,h為糞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熱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一級消費者用于自身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熱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養分級攝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A項錯誤;能量傳遞效率是相鄰養分級同化量之間的比值,生產者與一級消費者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為c/a×100%,B項錯誤;縮短食物鏈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傳遞效率,D項錯誤;狼糞便中的能量應當屬于上一級消費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的能量,C項正確。二、加試選擇題5.(2024·濟寧期末)如圖,有關新型農業生態系統的正確敘述是()A.該生態系統實現了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B.該生態系統提高了各養分級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C.建立該系統的目的是提高生態系統的能量利用率D.該生態系統中,屬于其次養分級的生物有家畜和蚯蚓答案C解析生態系統能夠實現物質循環,而能量是不能被循環利用的,A項錯誤;生態系統各養分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約為10%,通過人類的活動,可以調整生態系統能量流淌關系,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態系統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態系統各養分級之間能量傳遞效率,B項錯誤;建立該系統的目的是實現能量的多級利用,從而大大提高生態系統的能量利用率,C項正確;蚯蚓屬于腐生動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分解者,D項錯誤。6.若甲代表生產者,乙代表消費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氣中的CO2庫,則圖中能正確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環中的關系的是()答案B解析生產者從大氣中汲取CO2進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合成的有機物一部分被消費者利用,一部分被分解者利用,一部分未被利用,還有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產生CO2釋放到大氣中;消費者只能從生產者獲得有機物,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產生CO2釋放到大氣中,一部分傳遞給分解者,一部分未被利用,還有一部分傳遞給下一級消費者(最高養分級除外);分解者可以從生產者、消費者中獲得有機物,最終通過呼吸作用產生CO2釋放到大氣中。
7.科學家通過探討種間捕食關系,構建了捕食者—獵物模型,如圖甲所示(圖中箭頭所指方向代表曲線變更趨勢);圖乙為相應的種群數量變更曲線。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甲圖所示模型能說明捕食者和獵物的種群數量均能維持相對穩定B.甲圖曲線變更趨勢反映了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的負反饋調整C.甲圖中①②③④種群數量變更與乙圖中abcd依次對應D.乙圖中P為獵物的種群數量,H為捕食者的種群數量答案D解析由題意分析可知,P為捕食者,H為獵物,如①過程表示獵物由少到多時,捕食者也增多,同理分析其他三個過程,表明捕食者和獵物之間通過相互作用實現種群數量的相對穩定,A項正確;甲圖曲線變更趨勢,如②過程表示隨著捕食者增多,獵物漸漸削減,體現了負反饋調整作用,B項正確;甲圖中①②③④種群數量變更與乙圖中abcd依次對應,C項正確;乙圖中P為捕食者的種群數量,H為獵物的種群數量,D項錯誤。8.(2024·溫州中學)某棄耕地的主要食物鏈由植物→田鼠→鼬構成。生態學家對此食物鏈能量流淌進行了探討,結果如下表,單位是J/(hm2·a)。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植物田鼠鼬固定的太陽能攝入量同化量呼吸量攝入量同化量呼吸量2.45×10111.09×1097.5×1087.15×1082.44×1072.25×1072.18×107A.能量從田鼠傳遞到鼬的傳遞效率為3%B.在探討能量流淌時,可通過標記重捕法調查田鼠種群密度。若標記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則會導致種群密度估算結果偏大C.田鼠和鼬都是恒溫動物,同化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長繁殖的相對蛇等變溫動物少許多D.鼬的糞便中含有的能量來源于鼬的攝入量,實質來源于鼬同化量答案D三、非選擇題9.(2024·余姚期中)下圖方框內為某人工池塘生態系統的主食物鏈,括號內前一數值表示一年內該養分級生物的總能量,后一數值表示一年內該養分級生物同化的總能量,單位為J/(cm2·a),據圖回答問題:(2)能量從第一養分級傳遞到其次養分級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數)。(3)由圖可知,下一養分級不能得到上一養分級的全部能量,緣由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從下列供選答案中選擇,填序號)。①各養分級生物體內的大部分能量被呼吸作用消耗②上一養分級的部分能量未被下一養分級利用③少數能量被分解者利用(4)據資料顯示,該生態系統每年7~8月份突發“魚病、魚死”現象,且有進一步嚴峻化趨勢。從生態系統穩定性的角度分析,發生該現象的緣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要進一步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可實行的措施是__________。答案(1)3太陽魚、鱸魚(2)18.5%(3)①②③(4)動植物種類少,養分結構簡潔,生態系統的自動調整實力小(5)種植經濟類水生植物、增養不同食性的動物(混合放養)等(合理就可)10.(2024·浙江10月選考)某苔原生態系統的部分食物網如圖1所示,其能量流淌過程如圖2所示。請回答:(1)圖1中的生物構成了________條食物鏈,其中處于其次個養分級的生物有________種。(2)圖1中生物體內DDT濃度最高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圖2中,甲代表的生態系統成分是___________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職業技能測試近5年常考版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安徽衛生健康職業學院高職單招職業適應性測試歷年(2019-2024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中國乳品行業發展現狀
- 直銷行業的前景和未來
- 試乘試駕操作要點
- 精細管理探秘案例分享
- 微立體年終總結匯報模板1
- 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二章百分數(二)(同步練習)
-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麻醉拔牙及齒槽外科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低鈉血癥的觀察及護理
- 生物識別技術保障個人隱私
- 第四單元 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 -【背誦清單】2022-2023學年八年級歷史下冊期末復習必背核心知識梳理(部編版)
- 2025年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知識清單選擇性必修三 《邏輯與思維》知識點復習
- 基于物聯網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平臺建設方案
- 臨床腸氣囊腫病影像診斷與鑒別
- 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項目申報書模板-基于產業學院的實踐應用型人才培養
- DB34∕T 3790-2021 智慧藥房建設指南
- 被盜竊賠償協議書范文范本
- 物理因子治療技術-光療法
- 2024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地理+生物試卷(含答案)
-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 李景治 第八版 課件 第1、2章 當代世界政治、當代世界經濟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