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中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高三第十四次質量檢測語文_第1頁
福州三中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高三第十四次質量檢測語文_第2頁
福州三中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高三第十四次質量檢測語文_第3頁
福州三中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高三第十四次質量檢測語文_第4頁
福州三中2024-2025 學年第二學期高三第十四次質量檢測語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頁福州三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三第十四次質量檢查語文試卷命題人:高三語文集備組審卷人:張璐信息類文本閱讀(本題共5小題,1-3每題3分,4題4分,5題6分,共19分)阿波羅登月行動是一場驚天的騙局?轉基因農作物是一個巨大陰謀?冠狀病毒是生物武器?古希臘的歷史是偽造的?雖然許多專業人士對類似的質疑嗤之以鼻,認為這只是外行人不值一駁的臆想,但一個不可否認的現實是,有這些想法的人并不在少數,類似的質疑在社會中廣為流傳,甚至形成了巨大的輿情。移動互聯網興盛以來,中國社會輿論的分裂與極化已是普遍現象。當前比較主流的一種觀點認為,這體現了全民上網時代的信息繭房困境。截至2023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數字媒體的便利和發達,為每個人都提供了更多元的信息渠道和更豐富的信息內容;但由于算法推送,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只接受自己偏好的信息,屏蔽自己厭惡的信息,并且不再接觸陌生和新鮮的信息。如此循環反復,最終形成了個人信息繭房。由于信息繭房的存在,個人的偏見和價值觀被不斷強化,對其他意見的寬容度也不斷降低,最終導致互聯網輿論的極化。信息繭房的說法對于互聯網上的輿論對立具有一定的解釋力,但移動互聯網時代輿論極化的深層原因并非信息繭房,而是中國社會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已經變得抽象化和復雜化了,由此導致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也導致了知識生產機制和知識形態的變化。我們不妨考察一下傳統中國鄉土社會的情況。鄉土社會的重要特點就是世代定居,流動性差,彼此孤立與隔膜。生活在鄉土社會的人往往對世世代代居住的這一小片地方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具有非常準確的知識。這些知識是祖祖輩輩反復試驗和確認過的,因此流傳至今,同時還不斷地被當下的生活所驗證。鄉土社會知識的一個特點就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礎之上,“從熟悉里得來的知識是個別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電視普及之前,一個生活在偏遠地區的農民,沒有電視,不看報紙,信息來源單一,信息內容簡單具體,用信息繭房來形容中國傳統鄉土社會,最合適不過了。但我們很難在中國傳統鄉土社會中看到當前互聯網上如此這般的輿情分裂與對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隨著中國社會變遷和經濟發展,大量的中國人都離開了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故鄉,來到了陌生的城市生活。在這些陌生的新環境中,原來的地方性知識已經遠遠不夠用了。應付現代生活,往往正規學校教育所提供的一整套知識,要比父母言傳身教的許多知識更有用。因為現代社會,每個人的生活都越來越依賴于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教育、法律等系統的抽象運作,而他的生活也越來越多地被這些抽象和復雜的事物所影響和牽制。哪怕生活在偏遠縣城中的普通小市民,他的營生也可能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某些人的決策關聯在一起?,F代知識的特點是“智性化”現出來的抽象知識,需要專門的訓練才可以習得。阿波羅登月、轉基因農作物、冠狀病毒、古希臘歷史四個例子中的知識,都涉及對整個世界的認識與理解的問題,幾乎所有的普通人都不能憑借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形成對這些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只有那些經過專門和長期科學訓練的人,才清楚這些事例背后隱含的那些專殊和抽象的知識及其原理。德國人類學家蓋倫早在二十世紀初就指出,“抽象概念化的趨勢和對數學的偏愛”,是現代科學發展的一種特別頑固的習性,而這在科學知識和普通人的常識之間,劃出了一道深深的鴻溝。對于多數普通人來說,令人不安之處在于,現代生活的整個制度,都以這些抽象的知識為基礎建構起來,它們也不斷地以技術的方式,滲透到現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個體的生活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甚至支配作用。人們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無不滲透著現代科技的因素,無形之中也受到了銀行利率、法律程序、權威、階層、指標考核等各種社會科學技術的引導和規制,但許多人對這些技術背后的那些抽象知識和原理,往往茫然無知。而且,現代知識不但是抽象的,同時也是專殊的。在這種情況下,現代人只能依靠現代社會的大眾媒介來獲取和學習這些知識,但普通人通常不可能像專家一樣,運用專業的技能對這些知識進行嚴格的界定和分析,只能借助各種新聞與深度報道、科普文章甚至是各種廣告和游戲等,來吸收和消化各種各樣的抽象和復雜的現代知識?,F代大眾媒介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深度報道、廣告和娛樂之間的相互借用與混雜。例如,深度報道往往以娛樂的筆法呈現出來,以增強報道的故事性和吸引力,從而避免被冷落的命運;而廣告則往往披上新聞和科普的外衣,借此推銷自己。各種各樣的娛樂形式,例如電影、電子游戲等,往往聘請大量的科學家、歷史學家等,從而給游戲的場景增添現實感。圍繞阿波羅登月、轉基因農作物、冠狀病毒與古希臘歷史所形成的輿情事件,與其說是數字媒介時代的信息繭房效應,不如說是現代抽象復雜社會中系統信任的坍塌。這是一件比信息繭房要嚴重得多的事件。也許針對阿波羅登月行動的質疑永遠不會消失,但如果一個社會的科學系統是被廣泛信任的,這些質疑就只能在一些小眾的言論市場中流轉。只有大量的現代人失去了對科學系統的信任時,科學常識才會變成各種各樣的陰謀詭計。當人們對現代功能子系統的諸專殊知識的信任消失,他們就會退回到自己僅有的零散經驗和常識的庇護之中。就此而言,在這個短視頻泛濫成災同時又無比抽象的現代社會中,如何直面普通個體對政治、經濟、法律、科學等各種社會功能系統的信任危機,才是任何有識之士都必須面對和思考的大問題。(摘編自泮偉江《社會輿論的極化:挑戰與回應》,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A.鄉土社會人們的知識都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并由祖祖輩輩反復試驗和確認過。B.往往正規學校教育才能提供應付現代社會的一整套知識,這些知識是間接經驗。C.抽象知識構成整個現代生活制度的基礎,并以技術的方式滲進現代生活各方面。D.大眾媒介運用深度報道和廣告娛樂的形式,幫助現代人吸收消化各種復雜知識。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相較于鄉土社會,全民上網的現代社會信息渠道更多元,信息內容更豐富,卻也更容易形成輿情分裂與極化現象。B.現代社會的系統運作如此抽象而復雜,以致于偏遠地區小市民的生活也被千里之外某些人的決策所影響和牽制。C.上世紀蓋倫曾指出“對數學的偏愛”是現代科學發展的顯著特點,這導致普通人的常識和現代科學知識有很大差距。D.只有一個社會的科學系統被廣泛信任的時候,科學常識才不會被小眾的質疑所顛覆,不會被普遍誤解為陰謀詭計。3.下列選項,不能體現“現代知識不但是抽象的,同時也是專殊的”的一項是(3分)A.人類早已實現漫步太空的愿望,但即便是航天宇航專業的畢業生,也很少有人能夠有機會跑到太空去眼見為實。B.你隨手點開一則手機短視頻,也許恰巧看到美國總統競選的辯論,但你對美國憲法體制運作的知識很可能一無所知。C.且不談人文學科學者看不懂自然科學的論文,刑法學者看不懂一篇民法教義學的論文,也不會被人看作一件丟臉的事情。D.哲學教授開玩笑告訴同座乘客他是研究核物理的,車廂內出現了有趣的沉默。大家雖然對該領域充滿了好奇,卻又無從談起。4.文章第二、四兩段都提到“信息繭房”,都強調了信息的封閉狀態,但又有區別。請簡要說明。(4分)5.摘要能讓讀者迅速了解文章的主要觀點,請為本文寫一段摘要,不超過100字。(6分)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4小題,6-7題每題3分,8題4分,9題6分,共16分)我的自然生活北村我對自然的記憶基本固定在童年,似乎以后就不再生長了。在我們那個年代,自然意味著農村,它的基本含義是貧窮,而貧窮是需要逃離的。在倉廩未實之前,成年世界的自然是邪惡的,因為人要殘酷地以體力和心力與其搏食。自然與城市相對立,城市高踞在它上面,不受風吹雨打和四時輪換的不測的威脅,旱澇保收地過著穩定的生活。我為什么會對自然有這樣的印象?原因是我從滿月就被我當鄉村醫生的母親抱到一個自然村,一直長到十歲,我與農村孩子無異。我的玩具只有水和泥巴。當然欲望未被釋放前,我是很滿足的,年幼的我無須像大人一樣擔心柴米油鹽,所以我是能體會到自然的原始之美的。我喜歡緊貼大地,或者流水。我常常百無聊賴地躺在汀江邊的沙灘上,我能聞到沙子散發的隱隱約約的腥味,你說它是香味也行,一個熱愛自然的人首先不是用視覺描述與記憶自然,而是用嗅覺。我最喜歡的就是選一塊淺至腳踝的溪水,在黃昏時躺下來,身體呈“大”字排開,這時你的周身都是溪水在嘩嘩嘩流淌,天空在你上方極遙遠處,像哲學一樣移動……直到太陽西斜,我從溪水中起身,渾身冷得顫抖。我回到了現實,想著怎么對付即將責問的父母。自然和父母,就在我的兩端,我一端連通著自然,一端連通著父母,前者是我的臍帶,后者是我的義務。成長是與自然的遠離相對應的,直到我成長為一個作家,入駐城市,自然就基本只留在筆端了。我不說城市看不到星星月亮等套話,真相是:就算能看到,你也不會去看了,你心里的尺度變了,你經常出差,即使又到了鄉村,再見草木,你也并未看見自然,這些草木在風景名勝中強烈地呈現美貌,但與我小時候感受的自然相去甚遠,完全不是同一個東西了。城市是一個欲望容器。所以,在城市不要說自然的事,城市人眼中看不到自然,只有標的、人群和速率。我的身體慢慢地從清涼的溪水中置換到單元房的套內面積之后,“體”在漸漸隱退,“魂”在隆隆升起,就是我的心思、情感和意志顯形了,成為我的顯在人格。我覺得到了改變生活方式的時候了,不是讓自然生活成為我的觀念或緬懷的內容,而是直接進入它,活成一個“自然的人”。我決定放下在北京的編劇工作,回到“貧窮”的自然生活中去。我一頭扎入我的故鄉長汀,開始了我的“自然生活田野實踐活動”,我稱之為“翻山越嶺,追雞趕豬”。我幾乎隔幾天就下鄉,不到兩年就跑遍了故鄉每一個鄉鎮的田野和山巒。我那昔日只與知識分子辯論的口舌,現在能自然對接到任何地方不同文化層次的農民,多數是山民。他們無法識別我那個作家“北村”的城市標記,只知道我姓“康”,是一個老鄉,我與他們的無縫轉換,讓我從逼仄的文化困境中解脫出來。我在田野實踐中發現,在南方的多山地區,最好的耕作方式就是“自然農法”。在我的一個小黃姜試驗區內,整個山坳形成了一個“自然生態環”:山上放養的家禽,啄食自然植被中退耕還林后果樹掉落的自然野果,它們釋放的糞便,經過自然發酵,形成多酶的堆漚自然肥料,以此施放給姜田和生態稻田,避免了使用化肥,產生的蟲子又被除草鴨啄食,這種稻米我們叫它“稻鴨米”。我在田間使用光媒除蟲,使這塊地區實現了有毒滅蟲劑和除草劑的零釋放,不使用化肥又讓土地凈化率增高,自然農法讓真正的自然得到擴張。這個自循環的生態圈,從土地到空氣到水,都得到了自然凈化。這是我在自然生活實踐中最震撼的看見!很自然地,我們的實踐成果顯赫,連一片小小的果干,都要實現一個目的:還原到其本味。何謂“本味”,就是大自然本身的味道,它是緩慢生長后才能蓄積和釋放的。所以,食物的本味是最豐富的。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食用自然食材的原因,不光是為著身體,更是為著真理。我對那些孩子說:當你畫一棵樹上的一萬片樹葉時,重復率絕對大于自然生長的一萬片樹葉,因為真正的樹由一個神秘的生命導出的多樣性,是最豐富廣闊和延展的,這就是自然生命中最奧秘的基因密碼,是創造之秘中最令人感動的部分!正如一個大字不識的孕婦,照樣能孕育出最精密復雜和充滿感情及智慧的生命體。我流連于自然之中,并非是流于表面的淺嘗輒止的情感體驗,我是深入到它的生命內部,窺見自然的至深奧秘。在自然生活的第一年,我會為我的河田雞們,每天日暮都振翅飛到樹上棲息而興奮不已!河田雞是一種保有較多野性的自然雞種,無論公雞母雞,一律上樹睡覺,我戲稱之為“滿樹開滿了河田雞”。隨著逐年深入,我發現這個“自循環生態圈”才是最寶貴的真相!在這里,天、地、人,以及一切活物,按照命定的法則在生活著,循環著,延續著。天是為著地,地是為著人,人反過來要遵循天地,而且終歸于天地。我在世間行走諸年,得到一個啟示,就是我們一切的生活以及生活方式,都是天造地設的結果。天為著人,以地上一切的果蔬來養活人,按著正確的命定。對于自然,人類拿捏的度在于:認識上天的創造并合理運用,不混亂它的法則。人類得到授權的同時,也被賦予了責任,而這個責任的力量,來源于對生命認識的深度。這也許就是敬畏的方向和意義。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3分)A.在“我們”那個年代,和農村相關的自然,貧窮是它的基本含義,所以童年的“我”渴望逃離自然,向往城市的穩定生活。B.“我”躺在溪水中自在地感知溪水、遙望天空,起身后想著怎么應對父母的責問,通過前后對比寫出父母對孩子天性的壓抑。C.“我”以作家的身份入駐城市后,由于自己內心的某些變化,即使再次來到鄉村,也已經找不到小時候接觸自然的那種感覺。D.“滿樹開滿了河田雞”,用擬物手法描寫河田雞在樹上睡覺的狀態,突出河田雞的野性,展現以兒童視角觀照自然的新奇發現。7.關于文中我們的實踐成果顯赫這個段落,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還原一片小小果干的本味,是“我們”在追求還原大自然本身的味道,需要耐心地等待。B.通過人描摹樹葉與自然生長樹葉的對比,突出如今孩子與自然的隔閡,呼喚回歸大自然。C.一個文化不高的孕婦,也能孕育出讓人驚嘆的生命,表達了“我”對自然創造力的贊嘆。D.這段文字蘊含著關于生命的哲思,是“我”自然生活的實踐成果在精神層面的獨特感受。8.作者以哪些生活方式再次進入自然生活,活成一個“自然的人”?請概括分析。(4分)9.本文的標題為“我的自然生活”,但文中卻花了不少筆墨寫自己曾經在城市的生活,這樣處理有何用意?請簡要分析。(6分)課外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0-12每題3分,13題8分,14題5分,共22分)材料一:賈誼說上曰:“生之有時而用之亡度,則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趨末者甚眾,生之者少而靡之者多。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世之有饑、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今驅民而歸之農使天下各食其力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可以富安天下?!鄙细姓x言,春,正月,上親耕以率天下之民。夏,四月,除盜鑄錢令,使民得自鑄。賈誼諫曰:“今令細民人操造幣之勢,各隱屏而鑄作,因欲禁其厚利微奸,雖黥罪日報,其勢不止。今農事棄捐而采銅者日蕃,釋其耒耨,冶熔炊炭,奸錢日多,五谷不為多。”上不聽。時匈奴數為邊患,晁錯上言曰:“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要害之處,調立城邑,毋下千家。先為室屋,具田器,乃募民,予冬夏衣、稟食,能自給而止。其民如是,則邑里相救助,赴胡不避死。非以德上也,欲全親戚而利其財也。以陛下之時,徙民實邊,使遠方無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無系虜之患?!鄙蠌钠溲裕济襻闳?。錯復言:“下吏誠能稱厚惠,奉明法,存恤所徙之老弱,善遇其壯士,和輯其心,則民相募而勸往矣。古之徙民,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然后營邑、立城,先為筑室家,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輕去故鄉而勸之新邑也?!蔽牡鄢I鑄錢令,使民得自鑄。能鑄者非貧民。奸富者益富,樸貧者益貧。鑄錢之利,坐收逸獲,以長豪黠而奔走貧民,為國奸蠹者乎!晁錯徙民實邊之策偉矣!寓兵于農之法,可行于塞徼。滇、黔之民,自足以捍蠻、苗,而無逾嶺以窺內地之患。雖然,有未易者。沿邊之地,肥磽不齊,徙而授以瘠壤,不逃且死者寡。吏失其人,綏撫無術,必反而為北狄用。錯之言曰:“相其陰陽之和,嘗其水泉之味?!笔际轮豢刹幻芤病5卣\磽矣,雖有山溪之險,且置之為甌脫[注],而移塞于內,無憂也。法善以待人,則人之失者鮮矣。若移守令之最賢者以為吏,寬其法制,俾盡其材。以輕徭賦以安之,通商賈、教樹畜以富之,廣學宮之選以榮之,則其必不為北狄用以乘中國之釁者。(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注]甌脫,指土堡崗哨。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今驅民而歸A之農B使天下D各食其力E則畜積F足而人樂F其所G可以富安天下。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狼,像狼一樣,名詞作狀語,與《鴻門宴》“吾得兄事之”的“兄”用法不同。B.被,遭遇,多指不好的情況,與《屈原列傳》“被發行吟澤畔”的“被”意思不同。C.“能自給而止”與《湖心亭看雪》“余強飲三大白而別”的“而”用法相同。D.“地誠磽矣”與《蘇武傳》“陵見其至誠”的“誠”用法不相同,意思也不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朝廷廢除禁令,允許民間自行鑄錢,賈誼認為很難禁止百姓鑄錢時為獲厚利而舞弊的現象,原因是如王夫之所言的“坐收逸獲”。B.參與鑄錢的百姓越來越多,增加的是質量低劣的錢幣,而五谷糧食卻沒有增加,王夫之認為這樣會加大官府與百姓間的貧富差距。C.為應對匈奴擾邊之患,遷徙一定數量的百姓到邊境,這是晁錯根據當時邊境的實情提出的策略,王夫之認為此策略“可行于塞徼”。D.“徙民實邊”不僅僅是一項復雜的軍事策略,也包含著民生工程,牽涉到外在的因素和主觀的人心,王夫之認為“有未易者”。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今農事棄捐而采銅者日蕃,釋其耒耨,冶熔炊炭。(2)若移守令之最賢者以為吏,寬其法制,俾盡其材。14.材料一中晁錯“徙民實邊”的哪些舉措,使王夫之發出了“徙民實邊之策偉矣”的贊嘆?請簡要概括。(5分)四.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15題3分,16題6分,共9分)奉和襲美吳中言懷寄南海二同年①陸龜蒙曾見凌風上赤霄,盡將華藻赴嘉招。城連虎踞山圖麗,路入龍編②海舶遙。江客漁歌沖白荇,野禽人語映紅蕉。庭中必有君遷樹,莫向空臺望漢朝?!咀ⅰ竣僖u美:即詩人好友皮日休。南海:泛指嶺南地區。②龍編:古代地名,位于今越南河內東邊。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詩題表明皮日休曾寫詩寄給遠在南海的二位同年,詩人應邀唱和,寫下此詩。B.首聯以“曾”領起,追憶當年友人及第時的滿腔豪情與文采風流,呼應標題。C.末句中的“漢”借指唐代,與“征蓬出漢塞”一樣都使用了以漢代唐的寫法。D.本詩運用虛實結合手法,巧妙地表達了對遠方朋友的思念,言有盡而意無窮。16.據史料,陸龜蒙并沒有到過嶺南,卻以想象描繪了“南?!钡木跋螅湓娙纭爱嫳尽鳖H有畫面感,請結合頷聯和頸聯簡要賞析。(6分)五、名句名篇默寫(本題共6小題,每題1分,共6分)17.(1)《詩經·衛風·氓》中的“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表面上描寫桑葉,實則寫人的愛情,由物及人是古代詩歌常用的手法,屈原《離騷》(節選)中的“,”也運用了該手法,表達對時光易逝的憂慮。(2)盤庚遷都時遭到了臣民的反對,在課堂上講解這一知識點時,于老師引用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的“,”兩句點明了反對盤庚遷都的群體。(3)詩歌意象具有鮮明的暗示性和聯想性,“落木”和“江”兩個意象以其獨特的內涵而倍受喜愛,小張想引用包含這兩個意象的詩句“,”,用于渲染作文的環境描寫。(4)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的小序中,談及自己有“歸歟”之情,是因為“質性自然”。這與他在《歸園田居》(其一)中回憶自己“,”是一致的。(5)班會課上,老師引用《種樹郭橐駝傳》中“,”,教導學生要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避免拔苗助長。(6)古詩詞中活躍著蟲魚鳥獸的身影,比如“,”上下兩句均有動物的意象,詩人借此來表情達意,言志抒懷。六、語言文字應用(18題4分,19題2分,20-22每題4分,共18分)在《說文解字》中,“木”是作為木本植物的專用字。在小篆中,“木”可以直接生成不同的漢字(見圖表):“木”加上一筆,可以變成“本”“末”“朱”。加在下面是“本”,“本”的本義是樹根,用一橫標示出樹根的位置。(甲)。在中間加一橫是“朱”,標示出樹木的主干,如果“朱”再加上木字旁,就成了“株”,它的本義為露出地面的樹根部,即樹樁、樹干。如“①”中的“株”指的就是樹樁。我們再來看“片”字,它實際上是(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