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逍遙游》優秀教案設計《逍遙游》優秀教案設計「篇一」《逍遙游》優秀教案設計范文教學目標:1.簡單了解莊子的哲學思想。2.理解掌握“奚以……為”句式的特點,歸納“志、圖、名、置、窮”五個詞語的義項。3.理清思路,背誦第1段,并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教學重點:歸納五個多義詞“志、圖、名、置、窮”義項,理解本文想象奇特和善用比喻的特點。教學難點:莊子思想的理解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教學時數:三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教學要點:簡介莊子思想,熟讀課文,理清思路,并背誦課文。教學步驟:一、導語“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莊子的散文在先秦諸子中具有獨特的風格。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義色彩。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閡,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也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著后世,今天我們學習他的《逍遙游》,看看從中可得到什么啟示。二、莊子及莊子思想簡介結合注釋①教師補充投影:莊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家。屬于道家學派。他繼承老子順其自然的觀點,更進一步認為無可奈何的叫“命”,不可違離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憑它的擺布。他的思想相當復雜,攻擊儒、墨,主張回歸自然;憤事嫉俗,痛恨黑暗現實,楚威王重金聘他為相而遭拒絕;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時又想取消斗爭。他的人生觀很消極,帶有濃厚的悲觀和虛無主義的色彩。三、熟讀課文1.聽錄音,掃清文字障礙。2.投影生字難詞,通過做練習的形式,來強化掌握。投影:根據漢語拼音寫出相應的漢字,并給畫線字注音。(1)其yì()若垂天之云
(2)海運則將xǐ()于南冥(3)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5)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闕()()者(6)tiáo()與學鳩笑之曰(7)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8)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9)適百里者,宿chōng()糧(10)小知不及大知()(11)斥鴳()笑之曰
(12)而()征一國者(13)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14)彼且惡()乎待哉?學生看課本,查閱工具書,思考,回答。明確:⑴翼⑵徙⑶tuán⑷āo⑸yāoè⑹蜩⑺xuèqiāng⑻cān⑼舂⑽zhì⑾yàn⑿nài⒀shuó⒁wū3.叫3名同學朗讀課文,檢查掌握字詞的情況,如有問題,師生及時糾正。4.教師做朗讀提示。第一段:“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要把選擇問句的語氣讀出來。“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句中“且夫”是發語詞,讀“夫”時可稍拉長一些,“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也”后停頓一下,千萬注意,“也”作為語氣詞應放在上半句尾,即“則其負大舟也/無力”。下文如有類似情況,朗讀方法相同。第二段,應重讀“此小年也”“此大年也”“此小大之辯也”中“小”“大”“辯”。第三段,“故夫”“若夫”中“夫”作為發語詞,朗讀方法同第一段“且夫”的“夫”;最后,“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應讀得干脆而響亮。5.各自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課文。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標出不懂的地方,向小組其他成員提問,幫助自己解決。教師巡視中可參與小組的活動。6.學生齊讀課文。四、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背誦課文五、布置作業:1、背書。2、思考練習一、二。第二課時一、導語所謂想象,從心理學的角度說,是指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配組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從文學的角度說,則是對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體模樣,創造出它的形象來。——在這里,二者具有共同的閃光點,那就是創造!《逍遙游》充滿著想象,極富創造性。請同學們思考一番,第一,作者通過想象,怎樣描寫了鯤鵬之大?第二,為了闡明“世間萬物都需要依托外力才能有活性”的哲理,作者運用了哪些比喻?第三,如何把莊子的豐富想象力,汪洋恣肆的文學才華移植到自己身上?二、思考討論1、提問:題目《逍遙游》的含義是什么?明確: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的意思。(那我們看看作者用眾多的比喻所描寫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無所羈絆,無所依靠,無所憑借,悠游自得呢?)2、提問: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寫鯤鵬之大?(要求學生能合書回答。)明確:“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3、提問:形體碩大無比的鯤鵬如何飛上九萬里高空的?《齊諧》書里如何說?(學生看書思考,合書回答。)明確:“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4、提問:這說明鯤鵬上九萬里,非逍遙,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明確:是海運時的六月巨風。5、提問:課文用了哪些比喻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借外力才能活動?也是非逍遙的?明確:“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6、提問:蜩與學鳩怎樣嘲笑大鵬南飛,作者是怎樣解釋的?明確:“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作者反駁:“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7、提問:蜩與學鳩“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說明什么?(學生討論)明確:照樣說明它們也非逍遙,都是不自由的。教師對第1段稍加點撥,帶領學生背第1段。學生齊背第1段。8、提問:作者為了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個道理,舉了哪些例子?明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作者以上寫的都是物,它們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遙的。第3段。9、提問:這一段作者提到的兩個人說明什么?明確:同樣說明兩人也還未逍遙。10、提問:那作者所認為的真正的逍遙到底適什么?這是怎樣的境界?哪種人能達到這種境界?明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也只有課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他們“無己、無功、無名”。11、要求學生讀后回答: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來說明哲理,這個哲理是什么?莊子散文有時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搬源泉,隨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遙游》中所表達的思想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是不滿現實的自我超腿的空虛。他企圖以此達到逃避現實、保存自己的目的。實際上這種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我們青年人應該拋棄一切私心雜念,勇于面對生活,敢于挑戰生活,要去拼搏,去創造更好的明天。三、總結1、通過對本節課內容回顧,歸納寫作方法,先破后立,從而明確莊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點。(由學生概括、歸納,最后再由教師明確。)2、體會莊子散文的特點。四、布置作業1、熟背課文。2、做練習三。3、寫一篇短文,說說你對莊子《逍遙游》中“無所待”思想的認識。第三課時教學要點:總結文言知識,通過比較,進一步理解莊子散文風格,并對本課小結。教學步驟:一、檢查學生熟背課文情況1.單獨背、齊背2.小組比賽二、分類歸納總結文言知識投影:1.通假字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寫出本字。(1)三飡而反
(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辯(4)而征一國者(5)旬有五日
(6)御六氣之辯2.特殊句式找出下面特殊句式譯成現代漢語,并掌握其用法。奚以……為答案:1.(1)“飡”同“餐”“反”通“返”(2)“知”通“智”(3)辯”通“辨”(4)“而”通“耐”(5)“有”通“又”(7)“辯”通“變”。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哪用得著高飛九萬里再往南去呢?3.一詞多義,結合完成練習三。資料顯示(投影或多媒體)(1)志例句出處釋義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志向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訓儉示康》立志齊諧》者,志怪者也《逍遙游》記述、記載博聞強志《屈原列傳》記住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桃花源記》標記、做標記(2)名例句出處釋義北冥有魚,其名曰鯤《逍遙游》名稱、名字名之者誰《醉翁亭記》命名、起名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逍遙游》聲名人雖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口技》說出、指出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赤壁之戰》名義(3)圖例句出處釋義而后乃今將圖南《逍遙游》圖謀圖窮匕首見《荊軻刺秦王》地圖如有離違,宜別圖之《赤壁之戰》謀劃、籌劃乃強起扶杖,執圖諧寺后《促織》圖畫無使滋蔓,蔓難圖也《鄭伯克段于鄢》謀取、設法對付(4)置例句出處釋義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逍遙游》放上、安放鄭人有且置履者《鄭人買履》購置、添置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鴻門宴》放棄、放下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王忠肅公翱事》擺、設(5)窮例句出處釋義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逍遙游》盡、止子孫習其家風,今多窮困《訓儉示康》生活困難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走到頭窮不失義,達不離道《孟子·盡心上》不得志,與“達”相對三、比較教師將《秋水》與課文比較,進一步體會莊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等特點。四、小結同學們,莊子散文有時像風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時像萬斛源泉,隨地涌出,汪洋恣肆,機趣橫生,確實有它獨特的地方,但是,莊子本人所表現出來的放蕩不羈、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是不可取的,《逍遙游》中的思想,是沒落階級不滿現實的一種自我超脫的空想,實際上這種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的幻想。他企圖以此達到逃避現實、保存自己的目的。我們當代中國的青年,應該拋棄一切私心雜念,勇于面對現實,勇于挑戰生活,要去拼、去搏,去創造更好的明天。五、布置作業寫一篇短文,說說你對莊子《逍遙游》中“無所待”思想的認識。《逍遙游》優秀教案設計「篇二」教學要點:1.理解本課常見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用法。2.分析課文中常見文言句式特點。3.了解莊子的哲學觀點,理解文中豐富的想象。教學難點:莊子的哲學觀點。教學課時:2課時。教學方法:解讀與分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教學導入:同學們,前面幾課我們學習了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張,孔子的仁愛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荀子的治學態度給我們以深刻的教育,在先秦時期,儒家和道家代表了那個時期主要的思想潮流,春秋時期的老子、戰國的莊子時道家學派的兩個重要的代表人物。今天,讓我們來看看《莊子》的思想主張吧。二前移作業:1.文學常識:《逍遙游》出自《莊子》,《莊子》時戰國時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以及后學所著。現存33篇,包括內篇7篇,外篇15篇,雜篇11篇。莊子的主要主張是絕對自由的人生觀,就是要達到五己、無功、無名的境界。與老子并稱老莊。2.生字識記:鯤鵬()北冥()摶扶搖()山坳()草芥()夭()蜩()榆枋()舂米()蟪蛄()椿樹()斥鵪()蓬蒿()沮喪()泠泠()數數然()惡于待()3.聽朗讀錄音,并糾正自己不正確的斷句。三分析第一段:1.鯤之大中大時什么用法?明確:形容詞作名詞,龐大的體形。2.怒而飛中怒時什么用法?這個詞通常的用法是什么?明確:怒是奮發的意思,通常的用法是氣憤之意。3.南冥者,天池也是什么句式?由何標志?明確:這是一個判斷句,采用……者,……也表示。與之相同的是《齊諧》者,志怪者也。4.志怪中的怪是什么用法?明確:怪是形容詞作名詞,怪異之事。5.去以六月息者也中以是什么用法?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中的以又是什么用法?明確:前一個以是憑、乘的意思,表方式;后一個以是用的意思。6.天之蒼蒼,其正色邪的邪是什么用法?其又是什么用法?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明確:邪通耶,語氣助詞,相當于呢;其是副詞,表示揣測,相當于是……還是……,它的其他用法還有:①代詞,代第一人稱(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②代詞,代第三人稱(北冥有魚,其名為鯤)③難道(其真無馬邪)④其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⑤還是(吾其還也)7.且夫水之積也不厚中且是什么用法?它還有哪些用法?明確:且是再說的意思,它的其他用法有:①尚且(吾死且不懼,彘酒安足辭)②況且(且爾言過矣)③而且(以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④暫且(縣官且順群臣言)⑤一邊……一邊……(且戰且退)8.而后乃今培風中的而后用法是否與現代漢語相同?乃是什么用法?明確:而后與現代漢語相同,表承接;乃的意思是才,它的其它用法有:①是,表判斷(臣非知君,知君者乃蘇君)②于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者,受上賞)③竟然(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④你,你的(家祭勿忘告乃翁)⑤與無連用,無乃表示推測(無乃爾是過與)⑥只,僅僅(乃自強步,日三四里)9.時則不至中時的意思是什么?它還有哪些用法?明確:時的意思是有時,它的其它用法是:①季節(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②隔一段時間,有時候(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③時候,時間(別君去兮何時還)④時運,時機(時不利兮騅不逝)⑤按時(學而時習之)⑥當時,那時(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⑦時常,經常(時與出游獵)10.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一句如何翻譯?明確:奚,哪里;以,用;之,到;南,南行;為,語氣助詞,呢。整句的意思是哪里用高飛九萬里往南飛呢。11.本段莊子是如何描寫鯤鵬展翅的情形的?明確:莊子采用了大膽的夸張、想象和比喻的手法進行描寫,內中還有引用、反襯與側面描寫,極言鯤鵬展翅的宏大氣勢,表明鯤鵬借自然之道最終達到自己的目的。12.與蜩與學鳩相比,鯤鵬具有什么樣的品質?明確:蜩與學鳩如井底之蛙,見識短淺,而鯤鵬卻有遠大的理想,并善于借助偉大的自然之力實現自己的理想。四作業布置:熟讀課文,準確翻譯第一段。五、個案設計:第二課時一朗讀課文第一段,學生自我翻譯第一段,同桌相互指正。二分析解讀第二段:1.小知不及大知中的知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明確:知同智,智慧;它的其他用法還有:①知道(朝菌不知晦朔)②知識,見解(孰為汝多知乎)③了解(知我者,鮑子也)④知己(悲歌辭舊愛,銜淚覓新知)⑤主持(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2.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中乃的用法是什么?明確:乃是竟然的意思,這種用法與乃不知有魏晉相同。3.未有知其修者中修是何用法?它的其他用法還有哪些?明確:修的意思是長;它的其他用法還有:①整治,治理(修守戰之具)②修建(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③研究、學習(不期修古,不法常可)④高(鄒忌修八尺有余)4.彼且奚適也中且與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中的且的用法是否相同?明確:不同。前者是將要之意,后者是而且。5.不過數仞而下中不過與現代漢語用法相同嗎?明確:不同,這里是不超過的意思,而現代漢語是轉折連詞。6.本段論述的中心是什么?明確:中心是小知不及大知,意在強調小與大的區別是自然存在的。三分析第三段:1.行比一鄉中比的用法是什么?它還有別的用法嗎?明確:比的意思是聯合,它的用法還有:①等到(比至陳,車六七白乘)②挨著(天涯若比鄰)③處處(比比皆是也)④勾結(朋比為奸)⑤認為和……一樣(每自比于管仲、樂毅)⑥等同(與天地兮比壽)。2.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中數的用法是什么?它的其它用法還有哪些?明確:數是拼命追求的意思;它的別的用法是:①細密(數罟不入夸池)②多次,屢次(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③幾(有魚焉,其廣數千里)④數目(愿得補黑衣之數)⑤計算(數不勝數)。3.雖然,猶有未樹也中樹的用法是什么?我們學過的其它用法還有哪些?明確:樹的用法是樹立,動詞;其它用法是:①種植(五畝之宅,樹之以桑)②培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③樹木(中有雜樹,芳草鮮美)。4.泠然善也中善的意思是怎樣理解的?明確:善的意思是高遠,它的用法還有:①好,表答應(王曰:善。)②擅長(京中善口技者)③善良的(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4.這一段解釋了莊子的什么主張?明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四本文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的?(討論)五。作業布置:課后練習一、二、三。六。個案設計:《逍遙游》優秀教案設計「篇三」學習目標1、了解莊子其人及《逍遙游》的寫作思路、基本思想。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文言特殊句式。3、了解莊子的哲學觀點,理解文中豐富的想象。4、學習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5、理解莊子“逍遙之游”的境界。課前預習1、作者簡介莊子(約前369——前286),我國戰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國人。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一生大都從事于講學、著述,但從游者不多。在諸子百家中,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莊”之稱。《莊子》,也稱《南華經》或《南華真經》,計52篇,今存33篇,其中內篇7,外篇15,雜篇11。一般認定內篇為莊子自撰,其余則出自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于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莊子》散文大量采用并虛構寓言故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最富于浪漫主義色彩。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閡,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郭沫若也說:“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著后世。2、資料鏈接名句積累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胠篋》)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莊子逍遙游》)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莊子養生主》)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于天地之間。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合一。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重點梳理一、文言實詞1.通假字(1)北冥有魚(2)小知不及大知(3)此小大之辯也(4)旬有五日而后反(5)而徵一國(6)御六氣之辯2.古今異義(1)腹猶果然古義:今義:(2)眾人匹之古義:今義:(3)雖然,猶有未樹也。古義:今義:(4)窮發之北古義:今義:(5)小年不及大年古義:今義:3.一詞多義(1辯此小大之辯也而御六氣之辯(2)知之二蟲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3)名北冥有魚,其名為鯤圣人無名(4)息去以六月息者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4.詞類活用(1)而后乃今將圖南/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2)德合一君/彼于致福者/而征一國者二、文言虛詞1.之(1)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2)鵬之徙于南冥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積也不厚(3)而莫之夭閼者(4)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指宋榮子)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指彭祖)(5)之二蟲又何知(6)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2.而(1)怒而飛/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決起而飛(2)而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4)而控于地而已矣3、然(1)奚以知其然也(2)雖然,猶有未樹也(3)未數數然也4.且(1)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2)彼且惡乎待哉(3)且適南冥也5.于(1)彼其于世/彼其于世(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6.其(1)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2)其名為鵬(3)其負大舟也無力(指水)三、文言句式1.判斷句(1)此小大之辯也(2)《齊諧》者,志怪者也(3)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2.省略句(1)翱翔蓬蒿之間(2)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3)眾人匹之(4)眾人匹之,不亦悲乎3.疑問句(1)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2)奚以知其然也(3)彼且奚適也4.倒裝句(1)而莫之天閼者(2)彼且奚適也(3)奚以知其然也(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5)翱翔蓬蒿之間《逍遙游》優秀教案設計「篇四」教學目標:【知識目標】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及文言句式。3、背誦第一自然段。【能力目標】1、能掌握并賞析借寓言說理的作用及比喻、夸張、擬人的表達效果。2、初步鑒賞莊子散文文辭華美,汪洋恣肆,意境開闊的藝術特點。【情感目標】學習莊子的追求個性*自一由和精神解放的精神,培養直面人生,面對逆境豁達大度的精神與辯證地處理“物與我”的關系。【教學時數】2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1、解題:①逍遙:沒有約束,自一由自在。②莊子的游是神游于理想王國。③莊子為什么向往近乎神話的理想王國?2、莊子及《莊子》簡介。①:莊子(約前36一9——前286),戰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約與孟子同期而稍后。他生不逢時,貴族沒落,立志“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繼承發展老子思想,世稱“老莊”。②背景:戰國中期周名存實亡,諸侯爭霸。戰爭慘烈,政治昏暗,莊子深為不滿,反對戰爭與獨一裁,但又無力改變亂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遙、齊物、無為”的思想與人生觀來影響與改造人們。③《莊子》一書也稱《南華經》或《南華真經》。標志古代哲學思想與文學語言在戰國已豐富發展并給后人產生深刻影響。其中“順應事物自然”與“社會無為而治”是兩大核心,有一氣的積極意義,他強調人的主觀作用,提出不為外物左右束縛的思想;強調生與死、小與大的相對觀點,對人們直面人生,正式困難與挫折有深刻啟發意義。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善用寓言與比喻說理,文筆汪洋恣肆,其浪漫主義創作風格對后世散文產生了巨大影響。二、速讀課文一遍,整體把握內容,提出問題,交流討論。1、莊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全文中心句在哪里?2、莊子在文章開頭并沒有直接說理,他問世們要從鯤鵬、蜩與學鳩講起?這個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確:1、莊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獲得真正的逍遙快樂,必須“以道為體,A物自然”,做到心中無己,放棄功名利祿,榮辱得失,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自一由。最后三句是全文中心。2、莊子說理的特點是運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說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鯤鵬與現實中的蜩與學鳩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小大之辯”的道理,為下文正面立論提一供了有力證據,同時對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視為逍遙的境界的社會風氣作了形的比喻描寫與辛辣的諷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話題,針對現實,奠定全文論證基調的作用。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說明萬物自有差別,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視他人與攀比他人的,凡事應順應自然。4、第三段在前兩段充分具體的形象說理后很自然地由對萬物的泛論引入對社會人生的具體論述,雄辯地闡述了作者的人生價值觀,有力地總結全文,提出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中心論點。三、默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與注解,弄懂詞句,掌握難讀字的讀音并找出疑難詞句,討論解決。1、字音:徙xǐ摶tuán邪yé(耶)坳āo夭閼&egra一ve;蜩tiáo(蟬)決xu&egra一ve;起(決速的樣子)舂chōng朝菌zhāojūn椿chūn斥鴳y&agra一ve;n數數然sh&ugra一ve;o(汲汲,急忙)泠líng然(輕快)惡乎hū2、解釋詞義:怒而飛(奮翅)海運(動)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野馬(山野霧氣)膠(膠著,貼地)夭閼(阻塞)控地(落,掉)莽蒼(郊野景象)窮發(不長草木)以久特聞(獨,聞名)眾人匹之(比)扶搖羊角(旋風)知其修者(長)知效一言(顯才能,勝任)絕云氣(超越)四、作業。1、熟讀全文。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與特殊句式。第二課時一、頌讀課文,掌握相關文言詞語【第一自然段,復述內容,并掌握本段幾個通假字與特殊句式。】1、通假字:北冥有魚(溟,海)其正色*邪(耶)而后乃今培風(憑)一槍一榆枋而止(搶)2、賓語后置句:奚以三九萬里而南為(反問)之二蟲又何知?而A之夭閼者(否定句賓語前置)【第二段,復述內容,掌握通假字與特殊句式。】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2、賓語前置句:彼且奚運也。3、省略介詞(狀后)句:翱翔蓬蒿之間(在碰高之間飛翔)4、判斷句:略。【朗讀第三段,復述內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1、通假字:而征一國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卸文氣之辯(變)辯乎榮辱之境(辨)2、賓語前置句:其自視之,亦若此也。彼且惡乎A哉。(何)3、狀后句:以游(乎)無窮者(在無邊無際中遨游)二、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與藝術特點。1、借用寓言說理。把作者心目中為一般人難以理解和想像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理解和想像。2、運用想像,意境開闊。奇特的想像,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已經壯闊,氣勢宏偉。鵬由鯤幻化而成,不但形體無比碩一大,水擊三千里,摶扶搖羊角而上九萬里,從北冥徙于南冥,極其夸張地又令人信服地說明了天地之大,而萬物包括如鵬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3、運用比喻、夸張、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使文章語言多彩多姿,富于藝術感染力,也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對鵬的夸大與冥靈、大椿的夸張,更令人信服萬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遙游是何等艱難而偉大的理想。※寫積水負舟:以水比喻風、以大舟比喻鵬,說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難沖破的,道理說得深一入一淺一出。※寫學鳩、蜩與斥鴳賦予人性*情感,使人們更能明白它們生活的局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們自以為逍遙的情感突出了小知與大知的道理。從鵬與蜩、學鳩、斥鴳的對比,到冥靈與大椿與朝菌、蟪蛄的對比,進而寫到彭祖與眾人的對比,由物及人,道理講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說理具有引人入勝的藝術效果。三、開放思維討論。1、如何理解大鵬形象?①大鵬高飛是作者理想的逍遙嗎?——否。②三次寫大鵬的構思——感情傾向:A:反復強調:海運,大風,將圖南——有所待,不自一由。B:北冥怒而南,卻未有到達的描述——有理想,難實現。C:南冥反復強調是“天池”——理想的王國是自然,美好的。D:蜩,學鳩,斥鴳的異口同調——美好的理想很難被別人所理解。小結:作者通過塑造形象來表達力圖脫俗奮飛卻又生不逢時,孤掌難鳴,曲高和寡的沉痛苦悶的長嘆。莊子采用寓言的形式來闡明自己的主張,除了博學多才外,主要是生活的時代決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厭惡人世的戰亂紛爭,爭名奪利,爾虞我詐,卻又無力回天;他乞求超脫現實追求絕對自一由的逍遙境界,卻又明知實在難為。所以,他只能在充滿黑暗骯臟的環境中,幻想大鵬的奮飛,以消極避世的方式來表現永不妥協的精神與潔身自好的情操。2、蜩、學鳩、斥鴳與眾人的關系。(略)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遙游”的含義:①無限的外界空間的自一由:鵬之南冥。②絕無牽掛阻礙的心境自一由:無己、無功、無名。四、作業1、復習本課,掌握重點詞、句及背誦。2、以“讀《逍遙游》給我的啟發,寫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逍遙游》優秀教案設計「篇五」教學目標: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內容。2、感知莊子的哲學思想和運用寓言進行形象化說理的風格。3、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莊子的思想,培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教學重點:1、了解本文的結構特點。2、賞析本文形象化說理的特點。教學難點:1、了解莊子世間萬物若“有所待”則不自由的思想。2、理想莊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思想。教學方法:導讀、啟發、討論、總結。課時安排:二課時。教學步驟:第一課時。一、導入在中國文化中,儒道釋哲學幾千年來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文化。戰國時期,道家有一位大家寫了這樣一篇奇文,在文中他說有一條大魚叫鯤,可以變化為鳥叫鵬,鯤鵬之大,不知幾千里,展翅飛翔,兩翼蔽日,扶搖而上可達九萬里。寫事物之小,想象奇特,汪洋恣肆,讓人感覺新鮮,充滿著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這位大家就是莊子,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奇文《逍遙游》。二、了解作者與莊子思想1、莊子,名周,約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老莊”。“我寧可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一語可見其性格特點。2、莊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無為”,相對的認識論,無條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屬于唯心主義體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否定客觀事物的差異,否定客觀真理,在認識論上走向相對主義。從這種認識論出發,他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一切順應自然,安時而處順,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三、賞讀課文1、學生結合注釋自讀課文。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注意關鍵字句。3、學生齊讀課文。四、疏通文意,引導學生翻譯,學習課文第一段。1、學習課文第一段。注意重點字詞:“怒”、“志”、“摶”、“息”、“負”、“覆”、“培”、“角”、“槍”、“控”、“適”、“念”、“修”、“絕”、“已”、“海運”、“野馬”、“扶搖”、“坳堂”、“夭闕”、“莽蒼”、“果然”“等)。2、歸納小結:明確:第一段寫了三個要點。第一個從文章開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寫鵬鳥遨游于九萬里,有待“海運”;第二個從“《齊諧》者”至“而后乃今將圖南”引齊諧的話,證明大鵬徙于南冥是憑借風力,再進而說明鵬和“野馬”、“塵埃”,同樣是“有所待”;第三個從“蜩與學鳩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說明蟬和斑鳩這兩個小動物也是“有所待”。以大小對立說明萬物皆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道理。第二課時一、繼續學習課文第二段。1、引導學生翻譯學習第二段。2、思考課文怎樣從“有所待”和“小大之辯”推出三“無”的結論的。明確:說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作者運用對比列舉了大量例證。從時間上說,朝菌、蟪蛄是“小年”,冥靈、大椿是“大年”。與眾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與冥靈、大椿比,有時“小年”。鯤鵬是“大知”,蜩、學鳩、斥鴳等見識短淺,只能算是“小知”。3、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還要討論“小大之辯”的問題?明確:一方面強調了人在認識上的區別,說明“以小及大”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莊子認識世間事物時并不能完全的“無己”。二、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1、引導學生學習第三段。2、歸納總結:明確:第三段由對萬物的泛論進入對社會中人的具體論述,闡明逍遙游的境界,作者寫了三種不同層次的人: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宋榮子、列子。第一種自視甚高,但只不過是斥鴳之類;宋榮子能“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遠勝于第一種人,但“猶有未樹”;列子雖已能“御風而行”,勝過宋榮子,但仍然“猶有所待”。因此這三種人都不能說已入“逍遙游”之境。最后莊子說,只有“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才能“無所待”而“逍遙游”。莊子認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其中最主要的是“無己”,只有無自我、無功利、無聲名,才能得到絕對的精神自由。三、引導學生學習莊子散文的特點。明確:《逍遙游》作為《莊子》一書的代表篇目,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想象、寓言故事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獨特的風格。在這篇文章中莊子想象了一個“逍遙”的至高境界,這種境界其實不可能達到,但莊子卻通過種種具體形象的想象和創造來使“逍遙”至境人格化。1、在想象中夸張,造成浩大的氣勢和廣闊的意境。2、在想象中對比。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大膽的想象中蘊含了自己的熱烈追求和理想。四、集體讀課文,再體會。五、作業:1、背誦第一段。2、寫一段“與莊子對話””的文字,談談你對莊子“無為”思想的看法。《逍遙游》教學反思《逍遙游》是《莊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內篇》之首。逍遙游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復雜的時代,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里尋求解脫。學生學習此課的難點是理解什么是逍遙游,教學重點是分析此文的論證思路。當然作為文言文幫助學生解決文字上的閱讀障礙是必須完成的任務。對于此文我設計了三個課時,依照疏通文意,分析論證思路,理解主旨三點來教學。文句的理解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我只是對關鍵字句以及學生提出的疑惑作了解答,并且設置了文言題目。從練習的完成效果來看,大部份學生經過老師的幫助都能讀順課文。不足的是在設計此教學內容的時侯沒有把誦讀結合起來,第一課時課堂容量稍大,未充分顧及對知識點的消化,反而使個別學生產生了畏難情緒。分析本課的論證思路,我采取的方法是段段分析,以題帶動。如第一段我設置了兩個問題,一是根據課文相關語句,分析鯤鵬的形象。二是作者寫鯤鵬、蜩鳩其用意是什么?其余各段分別設置了下面幾個題目:第二段作者運用了哪些事物,闡述了什么道理,試分析本段的論證思路。第三段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游呢?什么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從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難以把握文段的論證思路,不能對層層遞進的內在邏輯作出明晰的分析。原因可能是作者運用了反問句式來表明自己的觀點,學生不太能理解此種論證之法。學生對關鍵語句的把握不能做到準確。細思之,主要是我設置的問題過于寬泛,學生難以通過篩選信息組織答案。同時也與預留時間不夠有關系。于是造成了大多問題是“自問自答”。雖然經過我的講解學生了解了文章論證結構,但與預設通過此環調動學生思維的教學目的有較大差距。對于此環節我應降低難度,通過小組交流的方式來實現教學目標,如何通過精當的提示引導學生是我應該改進的地方。逍遙游的意思,是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學生雖能記住此意,但并不能理解怎樣才能“無所待”地去作逍遙游呢?莊子在本段的最后說:必須能夠“乘天地之正”(順著天地的法則,亦即自然規律),“御六氣之辯(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各種變化)以游無窮(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才是無所待,才是逍遙游。什么人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唯有“無己”的“至人”。“無己”就是忘記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順乎物理,把自己的形體連同思想都看作是虛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無所限,無所待了,也就絕對自由地作逍遙游了。第三段學生因沒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理解這種哲學思辯的問題自然是難的。如何深入淺出的讓學生理解,這是日后教學必須重視的問題。莊子的逍遙自由觀是逃避現實的、消極的、虛幻的。但是莊子對于人類精神自由的追求也是執著的。這無疑是對人類自由本性的體認。他想像的所游之處,透露出莊子對殘酷的、是非淆亂的現實的厭倦,也表現了莊子對自由的憧憬和眷戀。在封建桎梏下的人們從現實與逍遙境界的對比中,可以感受到社會的黑暗,激發對自由的向往;也可因之消極、悲觀走向沉淪。后世許多失意人士如阮籍、李白等,在無待逍遙的啟示下,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給以揭露和抨擊,曲折地表達了人民的心聲。莊子的逍遙觀鮮明地提出了在客觀必然性面前如何實現自由的問題,這是值得肯定的。這是對莊子“逍遙游”實質的理解。學生理解起來是最為艱難的。總結此文教學的經驗,我遵循思路,步步引導是正確而易行。然如何通過問題設置來提高教學的時效性是我要多加思考的。《逍遙游》優秀教案設計「篇六」學習目標:1、了解本課的文學常識2、學習本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3、體會《莊子》散文中寓言特色,了解莊子的人生哲學,并能對之作簡單辨析。學習重難點:1、文章的思路。2、莊子的人生哲學及莊子寓言的特色。3、積累文言詞句。一、知識鏈接1、解題“逍遙”也寫作“消搖”,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樣子;“逍遙游”就是沒有任何束縛地、自由自在地活動,指無所依賴、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諸子中能自成一家,別樹一幟,具有獨特內格的就是莊子。魯迅稱其文章“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作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莊子,以其思想、哲學等影響著后世,今天我們學習他的《逍遙游》,看看從中可得到什么啟示。2、莊子和《莊子》簡介莊子,名周,約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戰國時宋國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與老子并稱為“老莊”。“我寧可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一語可見其性格特點。《莊子》一書現存33篇。有內篇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藝人形象代言與商業價值評估考核試卷
- 自行車騎行與城市交通安全宣傳考核試卷
- 玻璃包裝容器質量控制與管理考核試卷
- 蔬菜種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培育考核試卷
- 煤炭加工中的先進工藝與裝備研發考核試卷
- 社會工作職業操守與道德規范考核試卷
- 動物用藥店的市場調研與數據分析能力提升計劃考核試卷
- 設備租賃企業品牌形象塑造考核試卷
- 超市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考核試卷
- 醫學人文教育課程
- 同伴關系與心理健康教育
- 醫院搬遷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標)
- 華為常用網絡拓撲模板
- 教育的情調讀書分享會PPT
- 托福詞匯10000電子講義
- 連用文件云通用方案
- 電力安裝EC總承包工程技術投標文件
- 施工單位與勞務分包工程量結算單
- 廣告設計制作、施工安裝及售后服務方案
- 國際金融(南開大學)智慧樹知到答案章節測試2023年
- 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第1課時) 教學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