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1 先秦的文明和社會轉型(解析版)_第1頁
專題01 先秦的文明和社會轉型(解析版)_第2頁
專題01 先秦的文明和社會轉型(解析版)_第3頁
專題01 先秦的文明和社會轉型(解析版)_第4頁
專題01 先秦的文明和社會轉型(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資料收集整理【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資料收集整理【淘寶店鋪:向陽百分百】五年(2019-2023)年高考真題分項匯編專題01先秦的文明和社會轉型命題點真題分布頻次題型分值考查內容石器時代的文明2023新課標卷·第1題2023湖南卷·第1題2023浙江卷·第1題2023山東卷·第1題2022天津卷·第1題2022北京卷·第1題2021遼寧卷·第1題5年8考選擇題3分1、石器時代文明發展的表現2、石器時代文明的分布3、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2023年新課標卷·第14題論述題12分1、中華文明的起源商和西周2022河北卷·第1題2022福建卷·第1題2022全國乙卷·第1題2022浙江卷·第1題2021重慶卷·第1題2021湖北卷·第1題2021廣東卷·第1題2021全國乙卷·第1題2021浙江卷·第1題2020海南卷·第1題2020北京卷·第1題2020天津卷·第1題2020新課標I卷·第1題2020浙江卷·第1題2019江蘇卷·第1題2019天津卷·第1題2019新課標III卷·第1題2019新課標I卷·第1題5年18考選擇題3分分封制的特點和影響宗法制的特點和影響禮樂制度的表現井田制的特征商周時期的青銅鑄造業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2022重慶卷·第2題5年1考選擇題3分1、民族關系的新發展:華夏認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2023全國乙卷·第1題2022江蘇卷·第1題2019北京卷·第1題5年3考選擇題3分1、小農經濟2、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3、春秋戰國時期的手工業發展儒家2023全國甲卷·第1題2023新課標卷·第2題2022重慶卷·第1題2021海南卷·第1題2021天津卷·第1題2019海南卷·第1題5年6考選擇題3分孔子的主張孟子的主張荀子的主張道家2022全國甲卷·第1題2021全國甲卷·第1題5年2考選擇題3分1、老子的主張法家2022山東卷·第1題5年1考選擇題3分1、田齊法家的主張墨家2021山東卷·第1題2020江蘇卷·第2題5年2考選擇題3分儒家、墨家主張的對比墨子的主張1.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這主要表現在(

)A.公共墓地出現 B.農業的產生 C.貧富分化加劇 D.文字的使用【來源】2023年高考新課標卷(五省)歷史真題【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據本題材料“南方的良渚文化與北方的龍山文化都呈現出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跡象。”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石器晚期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生產關系的變化,引發貧富分化和階級分化,促使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C項正確;進入新石器時代后,人們有了比較固定的農業聚落,開始出現氏族的公共墓地,氏族墓地的出現是氏族血緣觀念的集中體現之一,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A項;農業的產生意味著新石器時代的開始,排除B項;漢字的產生首先是為政治和宗教服務的,文字的使用不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向更高社會階段發展的主要表現,排除D項。故選C項。2.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000年,是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城址內外發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遺跡,多座陶窯,以及中國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壇和古稻田。這說明(

)A.城市是最早出現的人類文明要素 B.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C.古城先民已擺脫對漁獵采集的依賴 D.遺址所處時代已邁入階級社會門檻【來源】2023年高考湖南歷史真題【答案】B【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設問詞可知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約6000年新石器時代。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距今約6000年,考古發掘反映出現原始農業、手工業、定居生活和祭祀活動,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產生,因此長江流域的古城遺址說明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源頭,B項正確;早期城市的出現促進了人類文明的產生,而城市不是人類文明的要素,排除A項;“已擺脫”說法絕對,排除C項;該遺址出現階級分化,表明即將進入階級社會,排除D項。故選B項。3.2019年7月,中國“良渚古城遺址”被列人《世界遺產名錄》。良渚古城遺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國史前稻作文化的偉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實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下列關于良渚古城遺址的表述,正確的有(

)①屬于夏文化的遺存②已有私有制產生的實證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④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來源】浙江省2023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考試歷史試題【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良渚古城遺址”及所學可知,已有私有制的產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遺址,②③④符合良渚遺址,D項正確;良渚遺址不屬于夏文化的遺存,①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4.孟子說:“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歲)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歲)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這一觀點所依托的時代背景是(

)A.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 B.井田制度的繁榮C.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D.商業活動的衰退【來源】2023年高考全國乙卷歷史真題【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背景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內容是小農生生產生活的景象,這一觀點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戰國時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孟子能夠提出這一觀點是因為戰國時期出現鐵犁牛耕,農業生產技術得到極大發展,使小農生產取代了井田制下集體生產,C項正確;休養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觀點,排除A項;這一時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項;這一時期,工商食官不斷崩潰,私營工商業不斷發展,商業活動較之前而言是發展的,排除D項。故選C項。5.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來源】2023年高考新課標卷(五省)歷史真題【答案】A【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體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出自荀子的《性惡》,意為對人民施以教化,使其明禮,用禮儀規范對其起到教化的作用。在禮儀教化的同時制定法律,對于違反禮儀教化的人予以制裁。用重刑法來禁止人們犯罪。使天下人能夠符合治理要求,做守法良民。荀子主張禮法并用思想,治國理政要“隆禮”“重罰”,要求統治者要抓住這一根本問題,“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以此達到天下有序、社會穩定的目的,所以A項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A項正確;“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離婁上》,意為即使有堯舜的學說,如果不以仁政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與材料設問不符,排除B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出自孔子《論語·為政》,意為用政令來治理百姓,用刑法來整頓他們,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懲罰,卻沒有廉恥之心;用道德引導百姓,用禮制去同化他們,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與材料設問不符,排除C項;“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出自《老子·道經·第十九章》,意為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與材料設問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6.西周分封制下,諸侯國君爵位由高到低稱為公、侯、伯、子、男。楚國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時期,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孔子編撰《春秋》,仍堅持稱楚王為“楚子”。孔子此舉目的是(

)A.實錄歷史事實 B.提升周王權威C.維護等級秩序 D.強調文化差異【來源】2023年高考全國甲卷歷史真題【答案】C【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時期(中國)。據本題材料“楚國國君自稱為王,稱霸中原,爭當華夏盟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是禮治社會,禮儀是一個國家或者個人最高的行為準則,楚國國君自立為王并沒有得到周天子的冊封,當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視“禮儀”的儒家創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編撰《春秋》是為了明確等級制度上下尊卑關系,以穩定社會,達到社會和諧,如果孔子承認了楚國國君為王的實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違背了自己遵從的“禮”。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時一直稱楚國國王為楚子、楚人,綜上可知孔子此舉目的是維護等級秩序,C項正確;《春秋》是中國古代史類文學作品,孔子此舉目的并非實錄歷史事實,排除A項;孔子編撰《春秋》堅持稱楚王為“楚子”,無法達到提升周王權威的效果,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將各諸侯國的文化進行對比,無法得出強調文化差異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華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間斷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融匯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細流,內涵不斷豐富,影響逐漸擴大,形成“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氣象。選擇一個地域,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以具體史實闡述該地域對于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要求:選擇的地域與史實須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觀點正確)【來源】2023年高考新課標卷(五省)歷史真題【答案】【參考答案】地域:黃河流域。觀點: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論述:黃河流域氣候適宜、土壤肥沃、動植物資源豐富,中國先民很早在這里繁衍生息。舊石器時代有丁村人、藍田人,在新石器時代出現了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代代先民繁衍生息、辛勤勞動,刻畫出中華文明的成長軌跡。新石器時代,先民使用磨制石器工具,開創了原始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產生了各式各樣的農業工具,生活逐漸穩定,由此進入農耕文明。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孕育了中國的自然觀、時間觀、宇宙觀乃至倫理觀。農耕的發展促進了制陶等手工業的發展,產生精美的陶器代表:彩陶和黑陶,兼具實用性和藝術性,奠定了中華文明精于工藝、善于創造的基因。生產的發展催生文字的出現,陶器上的刻畫符號表達了先民的需求和意愿,之后文字逐漸擺脫圖形的束縛,接近我們熟悉的樣貌。由于農耕生產的發展,社會分化隨之出現。新石器晚期大汶口文化、山西陶寺遺址中有宮殿建筑、天文建筑、禮器,階級階層分化明顯,中國即將進入階級社會的門檻,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傳說中五帝之首的黃帝是黃河中上游一帶的部落首領,他聯合另一部落首領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他們被后世尊稱為華夏始祖,成為中華民族的紐帶和精神核心。五帝中最后兩位堯、舜,堯禪讓于賢能的舜的做法成為后世國家治理中任人唯賢的思想源泉。因此,黃河流域在中華文明起源過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說明題,時空:中國古代史。首先,閱讀材料明確主要含義,即中華文明的產生與發展源自于各地域文化的交流。依據問題“選擇一個地域”“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闡述該地域對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來選擇一個地域和擬定觀點。例如:地域可以是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江南地區)、西域地區、東北地區、西北少數民族地區等。觀點表明所選地區對中華文明的貢獻,例如: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發祥地。然后,結合這一地區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中華民族形成發展等方面來闡述對中華文明的發展的影響。最后,歸納總結。1.“太子”在周代是對天子、諸侯權位繼承人的稱謂。該詞在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和其他文獻中絕少見到,而在春秋時期開始頻繁出現。這一現象(

)A.反映社會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漸瓦解C.體現權力過渡平穩 D.說明宗法制遭到破壞【來源】2022年新高考河北卷歷史真題【答案】D【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關鍵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與東周(中國)。根據材料“‘太子’在周代是對天子、諸侯權位繼承人的稱謂。該詞在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和其他文獻中絕少見到,而在春秋時期開始頻繁出現。”可知,“太子”這個詞在西周時期幾乎沒有出現過,但是在春秋時期卻頻繁出現,說明西周時期的嫡長子繼承制度遭到了破壞,D項正確;社會尊卑有序指的是禮樂制,而非宗法制,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繼承制度宗法制,而非分封制,排除B項;宗法制的破壞與瓦解,與權力平穩過度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間的海岱地區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質酒器,這種器型的酒器后來也出現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區文化遺址中。這可用于說明(

)A.良渚文化的傳承 B.紅山文化的傳承C.龍山文化的傳承 D.巴蜀文化的傳承【來源】2022年新高考天津卷歷史真題【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間的海岱地區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鬻、觚等陶質酒器,這種器型的酒器后來也出現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區文化遺址中。”并結合所學可知,鬻、觚等陶質酒器是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在中原地區的文化遺址中發現,體現出龍山文化的傳承,C項正確;良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區在錢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左右,該文化遺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鐲、柱形玉器等諸多器型,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紅山文化,發源于內蒙古中南部至東北西部一帶,起始于五六千年前,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巴蜀文化是指四川省、重慶市的文化,它具有很強的輻射能力,主要表現在對滇黔夜郎、昆明夷等文化的輻射,在金屬器、墓葬形式等方面對東南亞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國字山發現了戰國中期的大型墓葬。該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時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此考古發現(

)A.印證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C.證明中頻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 D.說明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已經建立【來源】2022年新高考北京卷歷史真題【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發現的戰國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與中原墓葬有相似之處等,反映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點,B項正確;戰國時期的墓葬不能印證“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項;材料不足以證明中頻率先成為中華文明核心,排除C項;戰國中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尚未建立,排除D項。故選B項。4.考古表明,戰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狹長形土坑墓為主,隨葬品也極具蜀地特征;至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隨葬品也有明顯的關中特色。這反映出西漢中期(

)A.蜀地墓葬出現平民化趨勢 B.蜀文化逐漸融入到漢文化中C.蜀地經濟實力與關中相當 D.蜀文化與關中文化交流有限【來源】2022年新高考重慶歷史高考真題【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戰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墓葬形式以船棺葬、狹長形土坑墓為主,隨葬品也極具蜀地特征;至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隨葬品也有明顯的關中特色。”可知,戰國至西漢初期,蜀地墓葬中蜀文化因素占主要地位,至西漢中期,具有漢文化特色的長方形豎穴木槨墓成為主要墓葬形式,說明蜀文化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并融入漢文化之中,B項正確;西漢中期,蜀文化融入漢文化之中,而非平民化趨勢,排除A項;根據蜀地墓葬的變化,無法判定其經濟實力狀況,排除C項;兩地文化的融合,說明文化交流密切,而非有限,排除D項。故選B項。5.有學者指出,“德”的觀念至少在西周已經產生,它既是一種個人的品德,又與天命有關。春秋時期,“德”的神秘意味開始減弱,更強調人的品德和理性,如文獻記載:“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推崇文獻中這一觀點的先秦思想流派是(

)A.墨家 B.兵家 C.儒家 D.法家【來源】2022年新高考重慶歷史高考真題【答案】C【詳解】材料中文獻觀點“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的意思是鬼神不是隨便親近某人的,而是依從有德行的人。結合所學,春秋戰國時期儒學產生并發展,儒學“崇德”,主張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主張“為政以德”“德治”等等,所以推崇文獻中這一觀點的先秦思想流派是儒學,C項正確;墨家主張兼愛、非攻等,其主張與文獻觀點不太一致,排除A項;兵家內容主要是戰爭和治兵經驗、戰略戰術等,與文獻觀點不太一致,排除B項;法家最大的特點是主張嚴刑峻法,與文獻觀點不太一致,排除D項。故選C項。6.據學者考證,春秋末年,陳國司徒轅頗向封疆內所有的田地征取賦納。轅頗遭到擁有一定數量田地的國人驅逐,逃亡到鄭國。這一考證可以說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貴族與農民階級矛盾尖銳C.土地制度的變動 D.諸侯權威遭到卿大夫挑戰【來源】2022年新高考江蘇歷史高考真題【答案】C【詳解】陳國司徒轅頗因征收田賦被擁有一定數量土地的國人驅逐,這說明當時陳國境內土地私有情況已經出現,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漸向土地私有轉變,C項正確;這一時期依然是貴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項;國人不屬于農民,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到諸侯和卿大夫之間的矛盾,排除D項。故選C項。7.戰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群臣不用禮義教訓則不祥。”這反映其思想特點是A.尚法存禮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內法【來源】2022年新高考山東歷史高考真題【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說明法家主張用法治來治理國家;“君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詳”,說明法家主張君臣需要用禮儀來教育百姓,不然則不詳。上述材料觀點體現法家用法制來治理國家,用禮節來教育百姓的思想特點,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敬天,排除B項;德是內在的道德情感,禮是外在的行為規范,材料強調的是法和禮,排除C項;外儒內法是一種中國從漢代到清代長時間內國家政權實行的一系列國家政策的內在指導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8.漢晉時期有多種文本記載,帝堯之時,“天下太和,百姓無事”。有老者“擊壤”而戲,圍觀者稱頌帝堯。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記載所體現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A.孔子 B.老子 C.韓非 D.墨子【來源】2022年高考全國甲卷歷史真題【答案】B【詳解】材料“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地而食”體現了當時人與自然的和諧,反映了老子“順應自然”的思想,“百姓無事”“帝何德于我哉”反映了百姓生活較少受到干預,反映了“無為”的思想,B項正確;孔子主張仁、禮、以德治國,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A項;韓非主張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主張法治,材料信息沒有體現,排除C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等思想,材料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點睛】本題以《壤父歌》及相關故事為素材,考查老子的思想,揭示先賢對幸福生活的定義,意在啟發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學習。(摘編自教育部教育考試院:2022年高考歷史全國卷試題評析)9.談及個人的政治抱負和所心儀的時代,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下列各項中,與孔子“從周”相關的是()A.“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B.“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來源】2022年6月浙江高考歷史高考真題【答案】A【詳解】“從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張周代的禮制,維護有序的等級秩序,“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維護了等級秩序,A項正確;“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是戰國以后的郡縣制,排除B項;“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西漢董仲舒的儒學獨尊主張,排除C項;“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涉及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項。故選A項。10.儒家起于魯,傳布于齊、晉、衛;墨家始于宋,傳布于魯、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齊、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晉,盛行于秦。這(

)A.促進了政治統一 B.維系了“學在官府”的局面C.沖擊了貴族政治 D.導致了各諸侯國之間的矛盾【來源】2022年新高考湖南歷史高考真題【答案】C【詳解】材料反映了思想的傳播,思想的傳播伴隨著人才的流動,依據所學可知,諸侯國君出于爭霸需要,大量吸收人才,“士”階層隨之崛起,從而沖擊了當地舊有貴族(依靠血緣獲得官位)對政治的壟斷,C項正確;百家的思想各異,并不能促進國家政治統一,排除A;春秋時期,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局面,排除B項;D項顛倒因果,諸侯國的矛盾導致各家的盛行。故選C項。11.孔子整理編訂的古代文化典籍《詩》《書》《禮》《樂》《易》《春秋》,除《樂》毀于秦火,其他五部經典傳承至今,奠定了中國封建社會傳統政治的理論基礎,也成為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下列關于五經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漢武帝推崇儒學,設五經博士B.《詩》奠定了中國文學浪漫主義傳統的基礎C.五經等儒學經典后來成為科舉考試的重要內容D.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派貴族子弟到內地學習《詩》《書》【來源】浙江省2022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歷史試題【答案】B【詳解】《詩》即《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奠定了中國文學現實主義傳統的基礎,B項符合題意;ACD項都是關于五經的正確表述,不符合題意。故選B項。【點睛】1.西周、春秋時期的“家”,多為一個政治單位,與國對稱,即孟子所謂“千乘之國”“百乘之家”;戰國至秦漢時期,“家”成為一個社會生產、生活單位,即史書中所謂“編戶”“齊民”。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 B.法家思想的發展 C.宗法制的建立 D.儒家思想的影響【來源】2021年新高考重慶高考真題歷史試題【答案】A【詳解】由材料“西周、春秋時期的家,多為一個政治單位”、“戰國至秦漢時期,家成為一個社會生產、生活單位”可知,西周分封制下與國對稱的士大夫之家擁有對領地的政治、軍事、司法等各種權力,是一個政治單位,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分封制遭到破壞,打破了士大夫的宗族組織,使小家庭變成了普遍的社會基本單位,家成為基本的生產、生活單位,A項正確;法家思想強調嚴刑發法,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西周已經實行宗法制,排除C項;戰國和秦朝儒家思想受到打擊,排除D項。故選A項。2.如圖為浙江杭州嚴家橋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距今約4000年的雙錢結藤編殘件圖。它體現了A.歷史傳承與民族認同的統一 B.社會組織的復雜C.勞動技能與藝術審美的結合 D.等級秩序的確立【來源】2021年新高考遼寧歷史高考真題【答案】C【詳解】雙錢結藤編殘件一方面體現了勞動過程中結繩技能,另一方面作為藝術品,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C項正確;歷史傳承在雙錢結藤編殘件中無法體現,排除A項;通過雙錢結藤編殘件無法證實當時社會組織情況,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提及雙錢結藤編的使用群體,無法得出社會等級秩序確立的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3.翻檢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領稱“王”,周王發表誥命時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稱“天子”,被視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是A.神權與王權的結合 B.嫡庶子孫為天下大宗C.“天下為公” D.“郡”“國”并行【來源】2021年浙江省高考真題歷史試題(6月)【答案】A【詳解】周王發表誥命時用“王曰”,周王又稱“天子”,受天之命以君臨人間。這反映出西周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的特點,故A正確;西周嫡長子孫為天下大宗,故B錯誤;“天下為公”指的是禪讓制,故C錯誤;“郡”“國”并行是在漢初,故D錯誤。4.今河南平頂山應國墓地、陜西長安張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處出土了一批具有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這說明西周時期A.中原文化向周邊傳播 B.各諸侯國維護周禮C.宗法制度分崩離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來源】2021年廣東省高考歷史試題【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河南、陜西出土長江中下游風格的西周青銅器,結合史實河南、陜西屬于黃河流域,屬于北方,北方發現南方風格的青銅器,可知南北文化相互交流,故D正確;材料的內容是中原受到南方的影響,故A錯誤;材料與各諸侯國維護周禮無關,故B錯誤;材料與宗法制度無關,故C錯誤。5.有學者對《詩經》風、雅、頌的時代與內容進行考察,其發現如表所示,據此可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多數詩篇的形成時代整體上對“天”的態度《周頌》西周初年頌天《大雅》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疑天《小雅》西周晚期至東周初年罵天《國風》西周末年至春秋中葉不理天A.天子權威不斷強化 B.天道觀持續衰落C.人文意識逐漸增強 D.人性論走向成熟【來源】湖南省2021年新高考歷史試題【答案】C【詳解】從材料可以看出,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人們對于天的觀念逐步淡化,即從歌頌天到不理天,反映出人的作用在不斷增強,即人文意識不斷增強,C項正確;天子權威呈現不斷衰落的趨勢,排除A;對天的觀念的變化并不意味著天道觀的衰落,排除B;成熟的說法不能體現,材料也沒有涉及到人性論,排除D。6.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與諸侯國君將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賜給卿、大夫作為世祿。西周中期以后,貴族所獲采邑越來越多,到春秋時期,有的諸侯國一個大夫的采邑就多達數十個。這說明A.土地國有制度廢除 B.分封體制不斷強化C.諸侯國君權力鞏固 D.社會生產持續發展【來源】2021年全國乙卷文綜歷史試題【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西周時期諸侯國接受天子分封并進行世襲統治,西周中期至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不斷發展,墾田數量增多,推動了諸侯國內部分封規模的擴大,D項正確;井田制在戰國改革變法中被廢除,排除A項;春秋時期,隨著諸侯國實力增強,傳統分封體制受到沖擊,天子權威日益削弱,排除B項;諸侯國大夫的采邑不斷增多,實力逐漸增強,將會危及諸侯國君權力,排除C項。故選D。7.周王將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貴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溝封之”,封國成為王朝的屏障。對此制度解讀正確的是A.周王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 B.諸侯在封國享有世襲統治權C.血緣關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據 D.維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統治【來源】浙江省2021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歷史試題【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分封制下,諸侯在封國享有世襲統治權,并擁有建立武裝、征派賦役等權力,B正確;西周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A排除;分封制的對象主要分為王族、功臣和先代貴族,因此C錯誤;周朝存在時間是前1046年—前256年,D排除。故選B。8.《隋書·地理志》載,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羅,士人追到洞庭不見,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爾鼓棹爭歸,競會亭上,習以相傳,為競渡之戲。描述此“戲”的是A.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 B.渡斜煙淡月籠沙,遠路微香趁馬C.簫鼓聲聲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難裁 D.兩兩輕舠飛畫楫,競奪錦標霞爛【來源】2021年新高考海南歷史高考真題【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紀念屈原的方式主要是吃粽子和賽龍舟,其中材料“兩兩輕舠飛畫楫,競奪錦標霞爛”兩句,生動地再現了龍舟雙槳飛舉,奮力奪標的情形,D項正確;A項是對錢塘江觀潮的描述,排除A項;B項出自蘇軾的《西江月·詠梅》,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C項明顯與賽龍舟不符,排除。故選D項。【點睛】9.《論語·子罕》有曰:“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反映了孔子A.具有尊卑等級的觀念 B.擁有博愛節儉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態度 D.達到清靜無為的境界【來源】2021年新高考海南歷史高考真題【答案】C【詳解】材料“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是孔子杜絕了四種毛病:不憑空臆測,不武斷絕對,不固執拘泥,不自以為是,這體現了孔子不偏不倚的中庸態度,故C項正確;材料和尊卑等級觀念無關,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博愛節儉,排除B項;D項是道家思想主張,排除D項。故選C項。【點睛】10.唐代杜佑《通典》稱:“理(治)道之先,在乎行教化。”該書內容分為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九門,其中“禮門”占全書篇幅的一半。從內容上看,杜佑修撰《通典》特別強調A.道家的無為而治 B.史學的通古貫今C.儒家的倫理綱常 D.理學的格物致知【來源】2021年湖北省高考真題歷史試題【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內容可知,禮是儒家重要的思想范疇,“禮門”占了《通典》全書篇幅的一半,說明該書強調儒家的倫理綱常,C項正確;根據“禮門”所占篇幅可知是強調了儒家的倫理綱常,而非道家的無為而治和史學的通古貫今,排除AB項;理學出現在宋代,排除D項。故選C項。11.孔子認為“身正”是為政者的重要品質,“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韓非子主張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他們這是倡導統治者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國 C.規范行為 D.監督民眾【來源】2021年新高考天津歷史高考真題【答案】C【詳解】根據“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強調要身正。根據“不游意于法之外,不為惠于法之內”可得出韓非子強調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要求人們要遵守規則,規范行為,C項正確;A項是孟子的,B項是法家的,排除AB項;D項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12.儒家學派重視禮樂,宣揚“樂文同則上下和”;墨家學派認為禮樂“與君子聽之,廢君子聽治”“與賤人聽之,廢賤人之從事”。這反映了兩者A.文化取向的迥異 B.政治立場的不同C.學術觀點的分歧 D.生活態度的差異【來源】2021年新高考山東省高考真題歷史試題【答案】B【詳解】儒家學者認為禮樂能夠促成社會和諧,而墨家認為禮樂不利于國家治理,反映了兩者代表不同的階級立場,政治立場不同,B正確;兩者的差異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異,排除A;C是表象,排除;D與題無關,排除。13.老子認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孔子則說,“不學禮,無以立”,要“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反映出,當時他們A.反思西周的禮樂文化 B.迎合封建貴族政治訴求C.主張維護夏商周制度 D.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來源】2021年全國甲卷文綜歷史試題【答案】A【詳解】材料中的老子認為禮的出現是社會偏離了大道、仁義等道德觀念逐步失敗的產物,而孔子則認為禮是調和社會矛盾、維持社會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盡管對禮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觀點的出發點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對西周禮樂制度的反思,只是一個贊同,一個批評而已,故選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隸主舊貴族的利益,階級上的差異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貴族的訴求,排除B項。老子主張小國寡民,主張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會當中去,C項不是老子的訴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時期,他們都主張退回到以前的社會當中去,故他們的主張并未得到統治者的積極支持,排除D。14.春秋戰國時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內涵有: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社會關系方面,強調民的作用。下列觀點中,對應兩者的是A.“齊物”;“逍遙”B.“天行有常”;“仁政”C.“法古無過,循禮無邪”;“非攻”D.“制天命而用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來源】浙江省2021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歷史試題【答案】D【詳解】在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突出人的地位指的是荀子的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在社會關系方面,強調民的作用,指的是孟子的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故D項正確;A是道家的,排除A;天行有常沒有突出人的地位,排除B;C是法家與墨家的主張,不符合題意。1.如圖是從漢至明的服飾示意圖,所體現的階層特征表明了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 B.禮制對中國服飾的深遠影響C.男耕女織小農經濟的歷史變遷 D.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來源】海南省2020年高考歷史試題【答案】B【詳解】材料中所涉及的“上、中、下”所體現出的等級可以看出,不同等級的服飾是不一樣的,這與傳統禮制強調等級秩序有關,故B項正確;ACD項與主旨沒有關系,排除。2.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銅農具,有犁、耜、斧、鏟、鐮等,種類較為齊全。某些類型的農具還是首次發現,更無使用之痕。不少農具鑄有云紋、獸面紋、蟬紋等具有神秘意義的紋飾,絕非一般農具所能鑄刻。這反映出(

)A.青銅農具最早出現于江西新干 B.成套青銅農具有利于精耕細作C.青銅農具基本不用于農業生產 D.全國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來源】2020年江蘇卷歷史高考試題【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首次發現,更無使用之痕跡”“鑄有云紋、獸面紋、蟬紋等具有神秘意義的紋飾,絕非一般農具所能鑄刻”等信息可知,這時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農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發揮禮器的作用,說明這時期青銅農具基本不用于農業生產,C項正確;材料只是體現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銅農具,沒有體現青銅農具最早出現的地區,無法得出青銅農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A項錯誤;B項錯在“精耕細作”,商代依然是粗放型的農業發展模式,精耕細作的農業出現在春秋戰國以后,B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全國經濟重心轉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時期,D項錯誤。3.井田制下,村社內的土地分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給村社成員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換,村社成員要隨份地變動而遷居,即“三年一換土易居”。這意味著私田A.可以進行交易買賣 B.收獲全部上繳國家C.屬于小農經濟范疇 D.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來源】2020年天津卷歷史高考試題【答案】D【詳解】井田制下,村社成員要隨著份地的定期交換而變動住所,“三年一換土易居”意味著村社成員只是份地(私田)的臨時使用者,沒有所有權,私田的所有權歸國家所有,D項正確;井田制下無論公田、私田(土地)都不能買賣,A項錯誤;村社成員隨著份田變動而更換居所,并不意味著要將全部收獲物上繳國家,B項錯誤;村社成員耕種的份地并不固定,不是份地的主人,私田與傳統的自耕農經濟不同,不屬于小農經濟范疇,C項錯誤。4.據史書記載,角抵(摔跤)“蓋雜技樂也,巴俞(渝)戲、魚龍蔓延(百戲節目)之屬也”。秦二世曾在宮中欣賞。漢武帝在長安舉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長安百姓“三百里內皆觀”,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據此可知,當時角抵A.促進了川劇藝術的發展 B.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C.推動了絲路文化的交流 D.源于民間的勞作技能【來源】2020年全國統一高考歷史試卷(新課標Ⅱ)【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秦二世曾在宮中欣賞,漢武帝在長安舉行了兩次大規模的角抵表演”“百姓‘三百里皆觀’”“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等信息可知,這時期的角抵表演雅俗共賞,受到不同階層的欣賞,說明角抵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B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這時期不同階層的人都欣賞角抵表演,沒有強調對川劇藝術發展的促進作用,A項錯誤;根據材料“用角抵表演歡迎來長安的西域人”可知,角抵表演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絲路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但不能完整體現材料內容,C項錯誤;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當時角抵表演擁有廣泛的社會影響,沒有體現其淵源,無法得出源于民間勞動技能的結論,D項錯誤。5.《詩經·大雅》祭祀樂歌有謂:“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詩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風格。下列選項中,對此解讀正確的是①神權與王權結合

②“傳賢”演化為“傳子”③以舊邦維護政治聯系

④按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來源】浙江省2020年1月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歷史試題【答案】A【詳解】由材料信息“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得出神權與王權結合,故①正確;由“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得出按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故④正確;夏朝“傳賢”就已經演化為“傳子”,故②錯誤;材料信息體現不出以舊邦維護政治聯系,故③錯誤。所以本題答案為A,BCD錯誤。6.墨子提出治理天下應當像大禹那樣“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認為察“圣王之事”得“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學派能夠興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恢復前代禮樂制度 B.代表下層平民利益C.強調社會等級和諧 D.適應兼并戰爭需要【來源】2020年江蘇卷歷史高考試題【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使勞者得息,亂者得治”“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墨子強調百姓利益,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即其興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層平民利益,B項正確;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墨子主要強調廣大人民百姓的利益,沒有體現要恢復前代禮樂制度的主張,A項錯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墨家學派興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不強調社會等級和諧,并且材料內容沒有體現社會等級和諧的信息,C項錯誤;墨家學派代表下層平民的利益,沒有適應兼并戰爭的需要,D項錯誤。7.戰國時期,孟子認為“無禮義,則上下亂”,韓非子認為“義者,君臣上下之事”。他們所說“義”的實質是A.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 B.衡量道德修養的標準C.統治階層的行為規范 D.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來源】2020年新高考全國卷Ⅰ歷史高考試題(山東卷)【答案】D【詳解】根據題意可知,孟子認為有了禮義能穩定社會的上下秩序,韓非子認為義能夠維護君臣之間秩序,由此可知他們都認為義能夠起到穩定秩序,維護等級的作用,故選D;戰國時期中央集權尚未形成,所以他們所說的義不是中央集權政治的準則,排除A;他們所說的義是維護等級秩序的工具,而不是側重于道德層面,排除B;義不僅僅用來規范統治階層行為,也涉及到被統治階層,排除C。故選D。8.瀏覽中國古代文學藝術寶庫,可以看到不勝枚舉異彩紛呈的珍品。下列各項中屬于先秦時代特色的文學成就是()。A.漢賦 B.楚辭 C.話本 D.散曲【來源】浙江省2020年7月普通高校招生選考科目歷史試題【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中時代限定詞“先秦”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楚辭是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創作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屬于先秦文學作品,B正確;漢賦是漢代文學形式,排除A;話本是宋代興起的白話小說,排除C;散曲主要流行于元代,排除D。9.下圖為不同時期的部分貨幣,據圖可知,其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是A.鑄鐵技術的進步 B.商品交易的需要C.審美觀念的不同 D.國家統一的推動【來源】2020年全國統一高考歷史試卷(新課標Ⅲ)【答案】B【詳解】商周的貝幣、春秋戰國的布幣和漢代的五銖錢都是當時流通的貨幣,在形制方面都體現出便于攜帶的特征,這種形制有利于商品交易活動的順利進行,說明這些貨幣形制是商品交易活動過程中不斷選擇的結果,B正確;商周貨幣是貝殼,春秋戰國布幣是青銅貨幣,不屬于鑄鐵貨幣,排除A;題干設問中要求的是“形制變化的共同原因”,要求尋找同一性,C選項中的“審美觀念不同”強調的是差異性,排除;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國家并不統一,排除D。10.據《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級,遭到周桓王拒絕。熊通怒稱現在周邊地區都歸附了楚國,“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為(楚)武王”。這表明當時周朝A.禮樂制度不復存在 B.王位世襲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開始解體 D.分封制度受到挑戰【來源】2020年全國統一高考歷史試卷(新課標Ⅰ)【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內容可知,分封制下諸侯獲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認可,根據“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為王的做法是對分封制的破壞,說明當時分封制度受到挑戰,故選D;A項說法過于絕對,禮樂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襲制始終存在,并沒有消亡,排除B;材料沒有體現宗法血緣關系,不能說明宗法關系開始解體,排除C。故選D1.據青銅器銘文,西周中后期,裘衛因經營手工業獲得財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貴族用13塊耕地,從裘衛那里換取了在王室儀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飾。這一記載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動 B.世襲制度解體C.抑商政策弱化 D.禮樂制度崩壞【來源】2019年江蘇高考文綜歷史試卷【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用13塊耕地……換取了在王室儀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飾”可知土地成為可以交換的物品,說明土地國有的井田制度松動,故選A項;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衛之間的商業交易,沒有涉及到世襲制度的變化和對商業的抑制,抑商政策是戰國時期才出現的,故排除BC項;矩和裘衛之間的交易和禮樂制度無關,故排除D項。2.中國很多地區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它們包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圖片中的兩件青銅器出土于同一地點,該地點位于地圖中A.① B.② C.③ D.④【來源】2019年天津高考文綜歷史試卷【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兩件青銅器代表的是三星堆文化,位于四川省廣漢市,在地圖中表示序號為③,故選C。①為山東省,排除A;②為河南二里頭文化,排除B;④為湖南省,排除D。3.“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這一思想產生的制度淵源是A.宗法制 B.禪讓制 C.郡縣制 D.察舉制【來源】2019年全國統一高考文科綜合歷史試卷(新課標Ⅲ)【答案】A【詳解】宗法制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制度,材料“教民親愛,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緣關系,二者相符,A選項正確。禪讓制屬于原始社會推舉首領的制度,與材料無關,B選項排除。郡縣制屬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物,并不強調血緣關系,C選項排除。察舉制屬于漢代的選官制度,與材料無關,D選項排除。4.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 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來源】2019年全國統一高考文科綜合歷史試卷(新課標Ⅰ)【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從商朝到西周,王位繼承方式由“兄終弟及為主”轉變為“父死子繼為主”。這說明王位世襲方式發生了一定轉變。故答案為B項;禪讓制強調選賢舉能,材料信息沒有涉及,排除A項;材料沒有信息涉及君主壽命的長短,并且它與王位世襲方式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西周實行宗法制,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說明血緣紐帶關系是強化而非弱化,排除D項。5.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表明孔子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 B.重視社會道德構建C.認同社會貧富分化 D.反對百姓追求富裕【來源】海南省2019屆高三高考文綜歷史試題【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君子懂得并能做到堅持道義,而小人恰恰相反,他們總是不擇手段地撈取好處,將其作為從道德方面區分君子和小人的一個標準。同時孔子反對追求不義之財和不擇手段地謀取私利。這表明孔子重視社會道德重建,因此B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孔子對社會等級的觀點;C選項錯誤,材料并未體現孔子對社會貧富分化的態度;D選項錯誤,孔子只是反對追求不義之財,并不反對百姓追求富裕。故正確答案為B選項。6.戰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 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 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來源】2019年全國統一高考文科綜合歷史試卷(新課標Ⅱ)【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后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的雛形,國家對社會控制能力較強,能集中全國的人力、物力進行經濟建設,因此戰國后期秦國出現了一大批的水利工程,D選項符合題意。商鞅變法時期確立土地私有制,公田制度遭到破壞,A選項說法錯誤。鐵制生產工具的普及并非只在秦國一地,B選項排除。秦國的交通運輸與其他地區相比并沒有多大優勢,C選項排除。7.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