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全國)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高三歷史社會熱點 6_第1頁
高考歷史(全國)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高三歷史社會熱點 6_第2頁
高考歷史(全國)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高三歷史社會熱點 6_第3頁
高考歷史(全國)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高三歷史社會熱點 6_第4頁
高考歷史(全國)二輪專項分層特訓卷•高三歷史社會熱點 6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487社會熱點6立德樹人——文化自信與核心價值觀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的連續性文明,幾千年的連續發展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特征。歷史學家認為,中華文明具有如此長久的連續性,證明中華民族的歷史發展必有一偉大的力量寓于其中。這個力量就是我們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它所滋養的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它賦予了中華民族偉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我們今天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大力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先秦時期,儒家在治國方略上經歷了孔子的“以德治國”、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君主的‘德’最重要”等主張。這反映了此時儒家()A.反對法家的法治主張B.追求理想的政治C.缺乏治國的明確標準D.渴望人倫秩序的規范答案:B解析:材料中三位儒家代表人物都主張德治,但沒有明確反對法治,故A項錯誤;他們都將德治作為理想的政治,故B項正確;德治就是他們治國的明確標準,故C項錯誤;材料論述的是儒家的治國方略,與人倫秩序的規范無關,故D項錯誤。2.[2019·安徽蚌埠一模]《淮南子》記載,“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術,通六藝(即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之論”。該記載認為儒、墨兩家()A.注重傳承傳統文化B.把“六藝”看作先圣之術的精華C.主張維護禮樂制度D.要求地主階級重視先圣修養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孔子、墨子皆修先圣之術,通六藝(即六經:《詩》、《書》、《易》、《禮》、《樂》、《春秋》)之論”可知儒家與墨家都非常注重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故選A項;修先圣之術并不等于將“六藝”看做先圣之術的精華,排除B項;根據所學我們不難得知,墨家思想并不主張維護禮樂制度,排除C項;根據所學我們不難得知,無論是孔子還是墨子,二者都并不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言人,排除D項。3.[2019·四川瀘州一模]漢代學者對先秦文化進行了整理和發揮,唐宋學者把傳統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融合。這體現了()A.中國文化的發展空前成熟B.中國文化的先進性C.中國傳統文化居主體地位D.中國文化的包容性答案:D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宋明理學)。傳統儒家文化的特點就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包容性,“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實現了“外儒內法”;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的融合,對宋明理學以深刻影響,是中國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故選D項。材料沒有體現中國文化的空前成熟、先進性、主體地位,排除A、B、C三項。4.[2019·河南天一大聯考]據唐釋道宣統計:“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百人,譯經八十二部。”這一局面()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寬容B.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容C.說明儒學正統地位動搖D.導致多元文化開始出現答案:B解析:“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百人,譯經八十二部”是佛教文化的繁榮,可以促進文化的繁榮,故選B項;“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說明對佛教的重視,但無法說明對其他文化的寬容,排除A項;“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百人,譯經八十二部”只能說明佛教的繁榮,無法得出對儒家文化的描述,排除C項;“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萬六千二百人,譯經八十二部”無法反映其他文化的發展情況,排除D項。5.[2019·河北唐山三模]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古代對主要祭祀和尊奉對象的概括。這種提法始于戰國時期的荀子。后來人們常把“天地君親師”連成一句話,掛在廳堂中央供奉。這反映了中華傳統文化()A.主張和而不同、美美與共B.推崇天下為公、崇德尚賢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為本D.強調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天、地、君、親、師是中國古代對主要祭祀和尊奉對象”的概括,說明祭祀天地,體現了崇尚自然,尊奉君、親、師,以人為本(不以鬼神為尊奉對象),故選C項;美美與共,指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優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學習,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天下為公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天地君親師”,體現了古代的崇奉對象,與和諧共生無關,排除D項。6.[2019·安徽合肥一模]王夫之認為,人性的豐富是一個發展著和運動著的過程,是一個長期努力奮進的過程,是一個“日新又新”的過程。他在自己的住處,以“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的詩句題壁。這突出表現了王夫之()A.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B.對政治變革的熱切呼喚C.對人性本善的深刻認同D.對社會現實的強烈批判答案:A解析:題干中“人性的豐富……是一個‘日新又新’的過程”和“六經責我開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表達了王夫之的志愿:要總結批判傳統儒家哲學,并在此基礎上開辟新的思路,明朝的滅亡使自己心灰意冷,乞活埋就是說不怕清政府的壓迫,整體兩句就是表現自己的民族氣節和人生追求,故選A項;題干反映的是王夫之儒家思想,不是政治變革,排除B項;人性善惡一直是爭議不斷而莫衷一是的,且無法反映王夫之善惡思想,排除C項;題干反映不出王夫之對“社會現實的強烈批判”,排除D項。7.[2019·鄂東南教改聯盟學校高三一模]西方媒體曾評論近代中國某一事件:“他們的計劃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實際和操之過急。然而,距今大約三十年以前,絕大多數局外人不也是這樣評論日本的明治維新,而明治維新不是掃除了日本的舊秩序嗎?不打破雞蛋就不可能做成煎雞蛋卷”。這一事件()A.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步伐B.借助傳統文化推動社會變革C.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答案:B解析:由材料“距今大約三十年以前,絕大多數局外人不也是這樣評論日本的明治維新”,可以推斷材料中事件發生在19世紀末,聯系“他們的計劃好倒是好,就是有些不切實際和操之過急”及史實可知該事件為中國近代的維新變法,維新變法中借助傳統儒家思想宣傳變法,故選B項;洋務運動開啟中國近代化的步伐,排除A項;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排除D項。8.[2019·安徽蚌埠三模]有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武器,主要來自西方的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等思想。論者多將該運動以“反傳統”一言以蔽之,其實,這場文化運動承襲著中華古典精神中的憂患意識、愛國主義等要義。該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A.對傳統文化存在著絕對否定的傾向B.糾結于傳統與現代文化的選擇問題C.體現了傳統與現代文化的碰撞融合D.借助傳統文化傳播西方的民主思想答案:C解析:材料中“這場文化運動承襲著中華古典精神中的憂患意識、愛國主義等要義”等信息反映該學者認為新文化運動沒有絕對地否定傳統文化,而是傳統和現代文化的碰撞融合,故選C項;材料觀點體現新文化運動承襲了中華傳統文化精神等要義,排除A項;材料對新文化運動認識的觀點明確,排除B項;借助傳統文化傳播西方思想的是以康有為為代表維新派的思想,排除D項。9.[2019·四川成都一模]清末、民國時期,星期制獲得普遍推行。同時,一些人以盲目西化為由主張取締星期制,一些人試圖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一些人通過訴諸歷史證明這一習俗在中國“古已有之”。這反映出()A.“西學東漸”促成思想自由多元B.大眾輿論制約社會治理成效C.新式生活排斥中國傳統文化D.國人具有文化民族主義心態答案:D解析:根據“盲目西化”、“試圖用十日一休的‘旬日’古制取代星期制”、“古已有之”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之后,國人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主義心態,故選D項;通過題干可知,星期制的爭論體現的是中西文化的碰撞,而不是“西學東漸”帶來的思想自由多元,排除A項;根據題干可知,星期制已經獲得普遍推行,這反映的是社會輿論,但沒有體現社會輿論對社會治理的制約,排除B項;實行星期制并不代表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排斥,排除C項。10.[2019·山東濟寧二模]近代前期,林則徐、魏源高舉“經世致用”旗幟以求紓解民困、匡時濟世的良策,洋務派提出“中體西用”仍受當時盛行的“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梁啟超在《古議院考》中強調中國古代早有“議院”,只是被后來的“民賊”湮沒。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國()A.強國御侮的探索深受傳統文化影響B.傳統文化的內涵進一步豐富發展C.西學傳播徹底瓦解了傳統思想觀念D.“托古改制”是歷史的必然選擇答案:A解析:題干中林則徐、魏源、洋務派等或以傳統思想——“經世致用”為指導,或深受其影響,梁啟超強調西方民主形式——“議院”中國古代也有,故選A項;題干中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是向西方學習,與傳統文化有區別,排除B項;題干中顯示的是傳統文化深深影響西學傳播,排除C項;D項表述合乎康有為的維新思想,但不合乎歷史規律,排除D項。11.[2019·河南洛陽、許昌二模]五四運動之前,孫中山對新文化運動主要是進行觀察,極少表態。五四運動之后,他在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對新文化運動持懷疑的態度。這表明孫中山()A.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B.理性看待中西方文化C.深刻反省辛亥革命的不足D.反對單純的思想革命答案:B解析:據材料,五四前后,孫中山對新文化運動,從“主要是進行觀察,極少表態”到“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對新文化運動持懷疑的態度”的變化,體現了孫中山對東西方文化獨立理智的思考,故選B項;據所學,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主要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強調孫中山對新文化運動的態度,不是辛亥革命,排除C項;據材料“對新文化運動持懷疑的態度”不代表反對單純的思想革命,排除D項。12.1978年底,鄧小平做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這兩次講話都()A.推動了經濟特區的發展B.深化了體制改革C.加速了對外開放的進程D.沖破了思想樊籬答案:D解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使人們的思想從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使人們從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標志的思想束縛中解放出來,故D項正確。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從古至今,中國教育制度和內容不斷發生變化。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漢)由地方學即郡國學申送十八歲以上青年入太學,受業一年,經考試,以甲乙等分發。甲等得在宮廷充皇帝侍衛,乙等回歸本鄉作吏……凡屬政府成員,皆須太學出身,或是由太學生服務地方政府為吏之雙重資格為出身。此等人,皆經政府之教育與選擇。每一成員,既通經術,亦稱文學,又擅吏事,漢人謂之“通經致用”。——摘編自錢穆《中國教育制度與教育思想》材料二國民學校修身科初級教科書《公民須知》目次(注: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審定,商務印書館出版,1917年1月)(1)根據材料一,概括西漢太學教育的突出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10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近代教育的新發展,并分析其形成因素。(15分)答案:(1)特點:把教育和選拔管理人才結合起來,把讀書和做官結合起來。影響:有助于培養高素質的政府官員;進一步推動了儒學的傳播與發展;有助于加強思想統一,強化中央集權。(10分)(2)新發展:注重公民教育,培養公民的權利意識和法治意識。因素:中華民國的建立,政治體制的變革推動教科書對公民知識的介紹和傳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主權在民”意識增強;新文化運動促使民眾權利意識進一步覺醒,推動現代公民教育理念的發展;民族危機加深,“教育救國”思想興起并發展;歐美、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教育的影響。(15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一“經考試,以甲乙等分發……皆須太學出身”概括即可;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提高官員素質、促進儒學發展、推動大一統等角度歸納。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公民須知》目次的具體內容,從公民教育的目的和內容方面歸納;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變革的推動、西方民主思潮的影響、國內思想解放運動的推動、國外教育體制的影響等角度概括。14.[2019·百校聯盟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與所謂“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階段說不同,近代中國人實際上經歷的探索過程是“西化→反西化→現代化”。進一步看,近代以來中國的發展更像是“兩條線”:在一條線上人們努力地追求制度的變革;而在另一條線上人們在不斷地折騰“文化”,不斷地在“西化”與“反西化”之間反復。——摘自秦暉《“西化”“反西化”還是“現代化”——太平天國、義和團與辛亥革命的比較》結合材料與所學中國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三階段”或者“兩條線”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12分)答案:示例觀點:近代中國文化發展呈現“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