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01 《詩經》-2023高考部編教材詩歌拓展通關訓練卷(解析版)_第1頁
高中語文:01 《詩經》-2023高考部編教材詩歌拓展通關訓練卷(解析版)_第2頁
高中語文:01 《詩經》-2023高考部編教材詩歌拓展通關訓練卷(解析版)_第3頁
高中語文:01 《詩經》-2023高考部編教材詩歌拓展通關訓練卷(解析版)_第4頁
高中語文:01 《詩經》-2023高考部編教材詩歌拓展通關訓練卷(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2023高考部編教材詩歌拓展通關訓練卷

01《詩經》

【教材詩歌】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米營

采采采莒,薄言采之。

采采茶營,薄言有之。

采采茶莒,薄言掇之。

采采采莒,薄言捋之。

采采茶莒,薄言祜之。

采采朱莒,簿言擷之。

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集體勞動的贊歌,反映了婦女們集體采摘芾營的過程,表達了勞動者喜悅的心情。

B.詩歌采用重章疊句的手法,在不斷重疊中,產生了簡單明快、往復回環的音樂感。

C.本詩綜合運用詩經賦、比、興手法,在極短的篇章里營造了極動人的境界和形象。

D.六個動詞——采、有、掇、捋、祐、裾——是不斷變化的,表現了越采越多直到滿載而歸的過程。

2.前人讀這首詩說:反復諷詠,“自然生其氣象你讀這首詩,眼前出現了什么樣的景象?請概括描述。

【答案】LC

2.婦女們在田野上邊采野菜邊唱歌,一派歡快的勞動景象。一群婦女在田野上采摘野菜,她們一邊采摘,

一邊唱歌。她們的動作是如此熟練敏捷,她們的歌聲那樣悠揚歡快。她們就在唱著自己的勞動,有個唱,

還有和聲;她們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勞動,歌唱自由。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C.“賦、比、興手法”錯,本詩只運用了賦的手法,沒有比興手法。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能力。

所謂“景象”,是指作品中人、事、物、景的合成。“婦女”“采摘”“紫苜”“山野”以及主人公通過歌聲表現歡快、

愉悅的心情。“概括描述”將前面這些信息性很好起來即可。

詩歌描繪的是春天的內容,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婦女,在那平原曠野之上,風和日麗之中,歡歡喜

喜的采摘它的嫩葉,一邊唱著那“采采茶莒''的歌兒。那真是令人心曠神怡的情景。生活雖是艱難的事情,卻

總有許多歡樂在這艱難之中。

吟詠時要展開聯想和想象,抓住詩中變化的動詞,如:采、有、掇、捋、祜、襁等,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勞

動場景,表現勞動的快樂。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蜘躡。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怪女美。

自牧歸葭,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注釋:⑴姝:美好。⑵愛:隱蔽,躲藏。⑶貽:贈。(4)洵:實在:誠然。

3.下列對《靜女》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詩以第一人稱“我”寫男青年與戀人約會的情景,給人以真實感。

B.詩歌第一章寫青年之真誠,第二章寫青年之歡喜,第三章寫青年之癡情。

C.詩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來,表現了男女青年熱烈的、純樸的戀情。

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英草白而柔嫩的特點,突出愛情的真誠和純美。

4.《靜女》一詩中男女青年的形象各是怎樣的?請結合具體詩句進行分析。

【答案】3.D

4.男青年:憨厚、癡情?!吧κ滋摹北憩F了男子的憨厚,真誠以及焦灼,憂慮,“說怪女美”“匪女之為美,

美人之貽”表現了男子的癡情。

女青年:美麗、調皮、可愛?!办o女其姝”“靜女其孌”寫出了女子的美麗,“愛而不見”寫其調皮,“貽我彤管”“自

牧歸黃”寫其可愛。

【解析】

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

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

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

題時注意仔細辨析。本題要求選出對《靜女》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

D項,“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不正確,“以初生美草白而柔嫩的特點,突出愛情的真誠和純美''不是借代,是

比喻,以初生黃草來比喻愛情。

故選D。

4.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及表達技巧的能力。表達技巧題的答題要點是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詩歌如何

運用了這種技巧,還要結合意境和情感分析技巧的表達效果。

解答時需要先找到詩中寫男女青年的詩句,然后分析這些詩句用了什么手法,表現了男女青年什么特點。

寫女青年的有“靜女其姝”“靜女其孌”,屬于外貌神態描寫,寫女青年嫻靜,容貌好;“愛而不見”“貽我彤管”“自

牧歸藁”屬于行為動作描寫,寫女青年故意躲藏,送給男青年彤管、美草。外貌描寫表現出女青年的美麗,

動作描寫則表現出女青年的調皮可愛。寫男青年的有“搔首跣胭”,屬于動作細節描寫,寫男青年急得抓耳又

撓腮,表現出他的憨厚性格,也表現出他真誠焦灼的心理;“說怪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則屬于心理

描寫,寫男青年由彤管的顏色聯想到女子的美貌,珍惜美草是因為它是美人送的,表現了男青年的癡情。

三、閱讀下面一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無衣

《詩經?秦風》

豈目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目無衣?與子同澤【注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目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注】澤:親膚的內衣。

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整首詩語言簡練,用整齊的四言,節奏鏗鏘,讀來給人激昂慷慨的振奮之感。

B.詩中“同”“偕”二字反復出現,表現了同仇敵性的決心和共赴疆場的團結。

C.臨戰才修理戈矛、甲兵,說明戰前的準備不足,這是一場王倉促發動的戰爭。

D.從“同仇”到“偕行”,詩從戰前統一思想寫到戰斗逐步展開,運用了賦的寫法。

6.這首詩每章都用“豈曰無衣”開頭,有什么作用?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5.C

6.這首詩三章,每章都用“豈曰無衣”形成重章疊唱,加強了反問的語氣,一唱三嘆,強化了與子同袍的同

甘共苦之情和同仇敵性、同赴國難的決心和勇氣。

【解析】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C.“臨戰才修理戈矛、甲兵,說明戰前的準備不足,這是一場王倉促發動的戰爭”錯誤,詩歌目的是想要展現

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將士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一致,一聽“王于興師”,便磨刀擦槍,舞戈揮

戟,奔赴前線共同殺敵的英雄主義氣概和愛國主義精神,并非真的是“臨戰才……”,也并非“倉促發動的戰

爭”,而是軍民團結互助、共御外侮。

故選C。

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品味詩歌情感的能力。

由題干“這首詩每章都用‘豈曰無衣‘開頭”可知,詩歌三章都以“豈曰無衣”開頭,這屬于《詩經》常用的手法

“重章疊句”。這種手法具有回環反復的表達效果與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表達效果,深化意境,渲染氣

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在詩歌表現力上,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

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結合詩句“豈曰無衣”來看,這句話是說“誰說我們沒有衣服穿”,這是反問句,

意思是是“有衣可穿”,“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明確了衣服的來源,強調同甘共苦之情,之后又以

“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與子偕行”明確共赴國難的決心。

四、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

秋以為期。

乘彼施垣,以望復關。不見復關,泣涕漣漣。既見復關,載笑載言。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

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甚!于嗟女兮,無與土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

不可說也!

7.下列對節選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章的敘事手法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寫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約期相

別。

B.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忠厚老實。女主人公接受了氓的愛情,但婉言拒絕了男主人公急于成婚的要

求。

C.在討論婚事的過程中,男主人公表現得急躁、任性,女主人公則溫柔、體貼、情深義重,并主動約定了

婚期。

D.在戀愛中,女主人公非常癡情,經常登上高處眺望,但男主人公故意不來相見,而且很隨便地應付婚事。

8.在《氓》中,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的稱呼在不斷變化,試分析稱呼變化與女主人公感情變化二者之間有

怎樣的聯系。

【答案】7.D

8.女主人公開始時用敘述語氣稱男方為“氓”,是因為雙方婚姻關系未定,感情還較疏遠。當面稱對方為“子”,

尊重、客氣、有禮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與對方建立婚姻關系的想法。“爾”是第二人稱代詞,直呼對方,

感情距離已拉近,這樣稱呼更加親切。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深思教訓,用“士”來稱呼,感情疏遠,

卻也含有嘲諷的意味。

【解析】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及分析概括詩人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D.“但男主人公故意不來相見,而且很隨便地應付婚事''理解錯誤,詩中也沒有表現出“很隨便地應付婚事”。

根據“爾卜爾筮”分析,男子應該不是應付婚事的。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在《氓》中女主人公對男主人公的稱謂發生了由“氓”“子”“爾”到“士”的變化,情感也經歷了由陌生、熟悉、

熱戀到疏遠的變化。兩者之間具有明顯的對應關系。

“氓”,本義為外來的百姓,這里指自彼來此之民,男子之代稱?!懊ブ框浚Р假Q絲”,那個人老實忠厚,

懷抱布匹來換絲。是因為雙方婚姻關系未定,關系還比較生疏。

“送子涉淇”,送郎君渡過淇水。結合后面的“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分析,這時候,稱

“子”,尊重、客氣、有禮貌,女主人公愿與對方建立婚姻關系的想法。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你去卜卦求神仙,卜筮的結果沒有不吉利。你用車來迎娶,

我帶上嫁妝嫁給你。“爾”是第二人稱代詞,直呼對方,此時已經準備結婚了,這樣稱呼更加親切。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哎年輕的姑娘們呀,不要沉溺在與男子的情愛中。男子沉溺

在愛情里,還可以脫身。她對一群年青貌美的天真少女,現身說法地規勸她們不要沉醉于愛情,并指出男

女不平等的現象。用“士”來稱呼,感情疏遠,卻也含有嘲諷的意味。

【拓展訓練】

一、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詩經?唐風?鴇①羽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②。王事靡蹙,不能藝稷黍。父母何怙③?悠悠蒼天!曷其有所?

肅肅鴇翼,集于苞棘。王事靡蜜,不能藝黍稷。父母何食?悠悠蒼天!曷其有極?

肅肅鴇行,集于苞桑。王事靡蹙,不能藝稻梁。父母何嘗?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注】①鴇(bWo):鳥名,似雁而大,群居水草地區,本性不喜棲木。②苞栩;叢密的柞樹。③怙:依靠,

憑恃。

1.下列對詩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從鴇飛翔棲于樹上寫起,以這種反常行為引發下文對百姓不能正常生活的敘述,是《詩經》“興”的

藝術手法的典型表現。

B.“肅肅”是鳥扇動翅膀的聲音,帶有蕭殺、凄厲之感,為全詩渲染了一種悲涼壓抑的氛圍。

C.“王事靡鞭”一句在《采薇》中也有出現,兩首詩批判了統治者窮兵藪武、連年發動戰爭對百姓日常生活

的破壞和傷害。

D.本詩以鴇鳥隱喻了貧苦百姓。鴇鳥迫飛,不得其所的生活狀態,正是當時百姓服役、無以歸耕社會現實

的寫照。

2.請歸納本詩中主人公抒發了哪幾個層面的具體情感。

【答案】1.C

2.①自己遠離家鄉、漂泊無依、居無定所的愁苦無奈(“曷其有所”);

②對家中無食無依的父母的牽掛和思念(父母何怙、何食、何常);

③對連年征戰、繁重征役不知何時能結束的批判和控訴(“曷其有極”);

④因征役無法正常進行農事耕作的抗議,渴望回歸正常生活(“曷其有?!保?/p>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C.“兩首詩批判了統治者窮兵藪武、連年發動戰爭對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壞和傷害”錯誤?!恫赊薄窙]有體現“連

年發動戰爭對百姓日常生活的破壞和傷害”。

故選Co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本詩重章疊句。三章中的“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嘗”都抒發了對家中無食無依的父母的牽掛和思念。

每一章的結尾都運用反問句強烈抒情但側重不同:

第一章結尾的“曷其有所”,我何時才能返回我的家鄉?抒發了遠離家鄉、漂泊無依、居無定所的愁苦無奈。

第二章結尾的“曷其有極”,什么時候我才能不再奔忙?抒發了對連年征戰、繁重征役不知何時能結束的批判

和控訴。

第三章結尾的“曷其有常”,苦命的日子何時恢復正常?抒發了因征役無法正常進行農事耕作的抗議和回歸正

常生活的渴望。

二、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詩經?周頌?清廟①

於穆清廟②,肅雒顯相③。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對越在天,駿奔走在廟④。

不顯不承⑤,無射于人斯!

【注釋】①這首詩是“周頌”的第一篇,寫的是周人祭祀周文王的場景。②於穆,猶“穆穆”。③it,同“雍”。

④駿,通“逡”。⑤不,通“丕”;承,通“烝”。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頌,是宗廟的樂歌。這首詩表現了周人對周文王的敬畏之情。

B.只有秉承文王的功德,才能有充足的人才儲備從而鞏固統治。

C.第五句意指祭祀祖先要誠心誠意,才能報答文王的在天之靈。

D.祭祀宗廟和祖先不僅是形式,而是要通過這種方式告誡后人。

4.孔子曾說:“《清廟》,王德也,至矣!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秉文之德,以為其蕤。"(節選自《戰

國楚竹書?孔子詩論》)你對他的比喻有什么理解?請結合詩句分析。

【答案】3.B

4.①孔子指出:祭祀祖先的禮儀是根本;秉承文王的功德是枝葉。②“於穆清廟,肅雒顯相”“駿奔走在廟”

都是“敬宗廟之禮”:恭敬肅穆,感念先人的偉業。③“秉文之德”,就是要“濟濟多士”“無射于人”:培養人才,

毫不懈怠地繼承先人的功德。

【解析】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B.“只有秉承文王的功德,才能有……”條件和結論顛倒,“濟濟多士,秉文之德”應為有充足的人才儲備,才

能秉承文王的功德從而鞏固統治。

故選B。

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

首先找出孔子話中的比喻句,即“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秉文之德,以為其薨”,然后結合本詩分析含義。

“敬宗廟之禮,以為其本”是把“敬宗廟之禮”比喻為“本”,即祭祀祖先的禮儀是根本;“秉文之德,以為其廉”

是把“秉文之德”比喻為“薨”,即秉承文王的功德是枝葉。

本詩中“於穆清廟,肅雒顯相”是說宗廟莊嚴而清靜,助祭的公卿高貴又雍容,“駿奔走在廟”是說公卿們敏捷

地在廟中奔跑操勞,都體現了恭敬肅穆,感念先人的偉業,屬于“敬宗廟之禮”。

“秉文之德”體現在本詩的“濟濟多士”和“無射于人斯”,“濟濟多士”是說官吏眾多,“無射于人斯”是說他們永

遠不會忘記和背棄文王的美德,也就是說要培養更多的人才,毫不懈怠地繼承先人的功德。

三、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列小題。

陟帖①

《詩經?魏風》

陟彼貼兮,瞻望父兮。父日: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②慎旃③哉,猶來無止!

陟彼此兮,瞻望母兮。母日: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目: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注】①陟帖:登上有草木的山。②上:通“尚”,希望。③旃:語助詞。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予季”意為“我的小兒子”,從詩中另外兩個稱謂看,它并沒有獨特的價值。

B.此詩寫登高念親,卻從對面設想,寫父母兄長對自己的掛念與叮囑,深切動人。

C.全詩一共三章,都使用了賦的手法,敘寫了抒情主人公登上高山的行為與心理。

D.本詩人物語言極具個性,寫出了父親的曠達、母親的牽掛和兄弟的手足深情等。

6.本詩的章法有怎樣的藝術效果?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

【答案】5.A

6.①結構方面:上下句和上下段的結構基本相同,具有整齊、和諧的形式美。

②內容情感:反復書寫登高望鄉的形象和勸慰之語,強化其思鄉念親之情。

③閱讀效果:三章反復詠唱,增強詩歌節奏和音樂感,產生了回環往復美。

【解析】

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A.“它并沒有獨特的價值”賞析不當。與另外兩個稱謂相比,“予季”突顯了母親的愛憐之意。

故選Ao

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藝術技巧的能力。

結構上,全詩三章,每章六句,重章疊唱,每章開首兩句"陟彼站兮,瞻望父兮”“陟彼配兮,瞻望母兮”"陟

彼岡兮,瞻望兄兮”直接抒發思親之情;然后“父曰”“母曰”“兄曰"從對面設想親人之念己之心。上下句和上

下段的結構基本相同,句式整齊,音韻和諧。

表達效果上,通過每章的重復出現,反復詠唱,從而起到強化音樂節拍,深化主題、強化抒情的作用,形

成回環往復的整齊和諧的音韻美。

內容上,全詩一共三章,都使用了賦的手法,敘寫了抒情主人公登上高山的行為與心理。“陟彼帖兮,瞻望

父兮”“陟彼配兮,瞻望母兮”“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反復書寫登高望鄉的形象,“父曰”“母曰”“兄曰"運用對寫

手法,從對方角度,設想親人的思念場景,反復書寫勸慰之語,強化其思鄉念親之情。

四、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王風?中谷有蕤①

《詩經》

中谷有雍,咦②其干矣。有女乖匕離,暇其嘆矣??诩绕鋰@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谷有雍,噗其脩③矣。有女他離,條④其獻⑤矣。條其歉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蕤,噗其濕⑥矣。有女乖匕離,啜其泣矣。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氓(節選)

《詩經》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甚!于嗟女兮,無與土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

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

二三其德。

【注】①蒲tu*益母草,古人認為其有益于婦女養生育子。②噗h而:干枯、枯萎的樣子。③脩:干枯、

敗壞。④條:深長。⑤歉:同“嘯”。⑥濕:將要曬干的樣子。

7.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谷有摧》是自哀自悼的怨歌,女主人公既遭丈夫拋棄,又遇兇年饑僮,悲嘆命運凄慘。

B.《中谷有摧》每節都以益母草開頭,以棄婦的慨嘆作結,回環往復,一唱三嘆,這是“賦”的寫法。

C.《氓》中的衛國女子被棄后既有對男主人公負德變心的憤慨和控訴,也有對愛情的深刻領悟。

D.和《氓》中的女子一樣,《中谷有箍》中的棄婦面對悲苦的命運,既怨天尤人,也深刻反省。

8.《詩經》善用“比興”表情達意,請結合具體內容分析“比興”手法在兩詩中的運用。

【答案】7.B

8.①《中谷有箍》以“益母草”起興,益母草益于婦女養生育子,自然地引起女主人公對婚姻的聯想,以益

母草的枯萎比喻女子容顏的衰老,表達遇人不淑、命運凄慘的痛苦與悲傷。

②《氓》以“桑樹”起興,采桑養蠶,是女主人公的日常勞動生活,以此起興,自然真切。以桑葉的變化比喻

女子容顏由光鮮美麗逐漸衰老憔悴,以斑鳩貪吃桑意喻女子沉溺愛情,含蓄地表達女主人公對愛情、婚姻

不幸的悲嘆和領悟。

【解析】

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及分析概括詩人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B.“這是,賦,的寫法”錯,全詩三章,每章的意思都差不多,反復吟詠,寫出女子遇人不淑,最終痛苦、悲

傷、憤怒。應是“重章疊句”的手法。重章疊句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結構形式反復詠唱的一種表情達

意的方法。

故選B。

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中谷有箍》,詩歌每節開頭,都用山谷中的益母草起興。詩歌用益母草起興,作用有二:一是這種植物與

婦女關系密切,提起益母草,可以使人聯想到婦女的婚戀、生育、家庭、夫妻,由草及人,充分發揮詩歌

聯想作用;二是益母草已經干枯了,益母草曬干,可入藥。婦女被拋棄,入藥的益母草的意義在于:促進

夫妻感情和有益于生兒育女的藥草,與被離棄的婦女放在一起,對比強烈,給人的感覺是這位婦女命運真

的太悲慘。

《氓》第三、四兩章記述了男子對女主人公由熱戀到生厭的轉變。其中以桑葉未落的“沃若”之狀,喻女子年

輕貌美,婚姻生活和美幸福;以桑葉已落的“黃隕”之態,喻女子年老色衰,婚姻生活出現裂縫,兩喻皆是興

中有比。從桑葉青青到桑葉黃落,不僅顯示了女子年齡、容貌的由盛到衰,而且暗示了時光的推移。

“于嗟鳩兮!無食桑甚”寫桑葉鮮嫩,告誡斑鳩不要貪吃桑甚。勸說女子不要與男子沉迷于愛情。將女主人公

的遭遇、命運,比較真實地反映出來。

五、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各題。

十畝之間

《詩經?魏風》

十畝之間兮,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

十畝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與子逝兮。

【注】①泄(yi)泄:和樂的樣子。

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前三句描繪姑娘們在一片桑園里悠閑自在地采桑,勾畫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園風光。

B.詩中每句后面都用了語氣詞“兮”字,這就自然地拖長語調,表現出舒緩而輕松的心情。

C.本詩與《米苜》都運用了《詩經》中重章疊唱,回環往復的表現手法,音韻優美令人神往。

D.本詩與《琴甘》都細膩生動地描繪了勞動的過程,充滿詩情畫意,體現快樂幸福的生活。

10.《十畝之間)《茶甘》都是《詩經》中寫勞動的詩篇,它們刻畫的勞動場景有所不同,但表達的情感卻

相似,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二者的不同與相似之處。

【答案】9.D

10.(1)①勞動場景不同:《米甘》主要表現姑娘們采摘時的勞動場景及她們嫻熟的采摘技藝;《十畝之間》

側重表現采摘后從桑園歸家的場景。②情感相似:情感都流露出歡樂、欣喜之情?!睹总臁吠ㄟ^一系列動詞

的變換,表現緊張、熱烈的勞動過程體現喜悅、歡快的心情;《十畝之間》描寫了婦女采摘將結束的畫面,

突顯的是收獲后的滿足、輕松、和樂的閑情。

【解析】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思想情感、表現手法等的能力。

D.“都細膩生動地描繪了勞動的過程”錯誤,本詩描寫了采桑人輕松愉快的勞動場景,但沒有細膩生動地描繪

勞動的過程。

故選D。

10.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

勞動場景不同:

《榮苜》寫“薄言采之……薄言有之?!⊙远拗??!⊙赞壑?。……薄言秸之?!⊙择咧保饕?/p>

表現的是姑娘們采摘時的勞動場景及她們嫻熟的采摘技能;

《十畝之間》寫‘'桑者閑閑兮。行與子還兮?!U咝剐官?。行與子逝兮”,側重表現采摘后從桑園回家的

場景。

情感相似:情感都流露出歡樂、欣喜之情。

“琴營”全詩“采采”共出現六次,一再贊美茶莒種子(果實)外殼的光彩注目,逗人喜愛,因而婦女們一邊高興

地歌唱贊嘆,一邊動手采摘。通過一系列動詞的變換,表現緊張、熱烈的勞動過程,體現喜悅、歡快的心

情。

《十畝之間》描寫夕陽西下,暮色欲上,牛羊歸欄,炊煙漸起。夕陽斜暉,透過碧綠的桑葉照進一片寬大

的桑園。忙碌了一天的采桑女,準備回家了。頓時,桑園里響起一片呼伴喚友的聲音。人漸漸走遠了,她

們的說笑聲和歌聲卻仿佛仍裊裊不絕地在桑園里回旋。全詩描寫婦女采摘將結束的畫面,突顯的是收獲后

的滿足、輕松、和樂的閑情。

六、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下列小題。

詩經?桃天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之子于歸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普②其實。

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藁茶③。

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注】①歸:出嫁。②善(fen):草木果實繁盛碩大的樣子。③藁藁(zhen):草木茂盛的樣子。

11.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第一章以鮮艷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輕嬌媚。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歡樂熱烈的

氣氛。

B.本詩第二章則是表示對婚后的祝愿。桃花開后,自然結果。詩人說它的果子結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著

新娘早生貴子,養個白白胖胖的娃娃。

C.第二章以桃葉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興旺發達。以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滿幸

福,堪稱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

D.本詩語言極為優美,又極為精練。章法結構上采用反復手法,章與章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具有

一詠三嘆之妙。

12.請從比興手法運用的角度賞析全詩。

【答案】ILD

12.本詩以“桃之夭夭”起興,通過鋪墊和渲染,真摯地表達了對新娘的贊美和祝福。以桃設比,通過對桃花、

桃實、桃葉的描寫,在贊美新娘美麗賢淑的同時,從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興旺。聯想

巧妙,形象鮮明,意趣盎然。

【解析】

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D.“章法結構上采用反復手法”錯,章法結構上不是反復手法,而是重章疊句。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詩的三章都以桃樹起興,以嫩紅的桃花、碩大的桃實、密綠成蔭的桃葉比興新娘的美麗容貌、多子多福、

人丁興旺,表達對女子新婚之喜和對新娘的美好祝福。

第一章以鮮艷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嬌媚。這里所寫的是鮮嫩的桃花,紛紛綻蕊,而經過打扮的新嫁娘此

刻既興奮又羞澀,兩頰飛紅,真有人面桃花,兩相輝映的韻味。詩中既寫景又寫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

股歡樂熱烈的氣氛。

第二章則是表示對婚后的祝愿。作者用“有^其實”來表達,桃花開后,自然結果。詩人說它的果子結得又肥

又大,此乃象征著新娘早生貴子,養個白白胖胖的娃娃。

第三章以桃葉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興旺發達。以桃樹枝頭的累累碩果和桃樹枝葉的茂密成蔭,來象征新

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滿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頌辭。

全詩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興,繼以花、果、葉兼作比喻,極有層次:由花開到結果,再由果落到葉盛;

所喻詩意也漸次變化,與桃花的生長相適應,自然渾成,融為一體。

七、閱讀下面這詩,完成下面小題。

子衿

《詩經?鄭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①?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

挑兮達兮②,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注①嗣音:寄信。②挑兮達兮:獨自徘徊的樣子。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的前兩章以“我”的口氣自述懷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戀人的衣飾比喻戀人。

B.“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刻畫出女主人公急盼之中的矜持之態,表現了女主人公的嬌嗔之情。

C.詩中表現女主人公的動作行為僅用“挑”和“達”二字,主要筆墨都用在刻畫她的心理活動上。

D."挑兮達兮,在城闕兮”,點明地點,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地走個不停。

14.“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答案】13.A

14.運用夸張的修辭手法,造成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女主人公強烈的情緒形象地表現了出

來。

【解析】

1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能力.

A.“比喻”是錯誤的?!扒嗲嘧玉啤薄扒嗲嘧优濉?,是以戀人的衣飾借代戀人。

故選A?

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這首詩描寫一個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的情景,第三章寫她在城樓上因久候戀人不至而心煩意亂,來來回回

地走個不停,覺得雖然只有一天不見面,卻好像分別了三個月那么漫長,運用了夸張的手法造成主觀時間

與客觀時間的反差,從而將主人公強烈的思念之情表達了出來。

八、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下列小題。

詩經?王風?黍離①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②。行邁靡靡③,中心搖搖④。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

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⑤。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⑥。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

此何人哉?

【注釋】①黍離:《毛詩序》認為“《黍離》,閔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盡為禾黍。

閔周室之顛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詩也”。②黍:黍子,果實為小米。離離:繁茂。稷:高粱。③行邁:

行走。靡靡:行走遲緩的樣子。④中心:心中。搖搖:心神不安。⑤穗:穗子。⑥噎:郁結而氣逆不能呼

吸。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行邁靡靡,中心搖搖”寫詩人看到眼前景,行走遲緩,心神不定。“靡靡”和“搖搖”兩個疊音詞把詩人步

履遲緩、心神不定的情形表現得淋漓盡致。

B.“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譯為“不了解我的人,問我尋找什么”;“此何人哉”譯為“這(指故國淪亡的凄涼

景象)是誰造成的呢?”

C.由《黍離》表達的對故國衰亡的悲情被稱為“黍離之悲”,用來表達亡國之痛,興亡之感。《離騷》、《書

憤》就表達了“黍離之悲”。

D.《毛詩序》“《黍離》,閔宗周也”中的“宗周”指西周王朝;“至于宗周,過故宗廟宮室”中的“宗周”指西周

都城鎬京。

16.從全詩看,作者為何要從寫“彼稷之苗”開始,接著寫“彼稷之穗”,最終寫“彼稷之實”?

【答案】15.C

16.表面上是寫稷生長成熟的過程,實際是寫京城宗廟宮室故址滄桑之變;寫稷生長成熟,也說明作者屢

過此地而興嘆,更突出其慨嘆之深。從稷苗到稷穗再到稷實,詩人從“中心搖搖”到“如醉”再到“如噎”,作

者情感呈遞進式發展,一步步深化。

【解析】

1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C.《書憤》表達了“黍離之悲”錯誤?!稌鴳崱吩娭幸庠谫H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

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

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于這無奈了。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

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故選C。

1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的構思技巧的能力。

《國風?王風?黍離》是《詩經》中的一篇。這是東周都城洛邑周邊地區的民歌。此詩三章結構相同,“苗”“穗”“實”

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寫稷生長成熟的過程,“搖搖”“如醉""如噎''這些表明感情的詞語呈遞進式深化,取同一物

象不同時間的表現形式完成時間流逝、情景轉換、心緒壓抑三個方面的發展,在迂回往復之間表現出主人

公不勝憂郁之狀。全詩由物及情,寓情于景,情景相諧,在空靈抽象的情境中傳遞出閔意情懷,蘊含著深

沉的憂國思國之情。

九、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后面的題目。

碩鼠①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②女@,莫我肯顧。

逝④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士樂土,爰?得我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三歲貫女,莫我肯德⑥。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樂國樂國,爰得我直⑦。

碩鼠碩鼠,無食我苗!三歲貫女,莫我肯勞⑧。

逝將去女,適彼樂郊。樂郊樂郊,誰之永號?

【注】①選自《詩經?國風?魏風》。②貫:“宦”的假借字,侍奉、養活。③女:通“汝”,你。④逝:通“誓”,

發誓。⑤爰:乃,就。⑥德:感激。⑦直:通“值”,報酬。⑧勞:慰勞。

1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中的黍、麥、苗分別指黍子、麥子和未成熟的苗,“無食我黍”“無食我麥”“無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