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4講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晚清時期1840-1912年練習_第1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4講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晚清時期1840-1912年練習_第2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4講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晚清時期1840-1912年練習_第3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4講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晚清時期1840-1912年練習_第4頁
課標通史版2025版高考歷史大二輪復習第4講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晚清時期1840-1912年練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第4講近代中國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晚清時期(1840—1912年)(建議用時:45分鐘)一、選擇題1.(2024·湖北部分重點中學考試)《南京條約》簽訂以后,當時負責與英國交涉的中國官員經計算,發覺協定后的關稅稅率平均達到了百分之五,比舊日的自主關稅要略高,他們洋洋得意,認為這是他們外交的勝利。這說明()A.不同等條約的危害性有限B.清政府愚昧不諳熟國際公法C.清政府主動爭取國家主權D.協定關稅提中學國關稅收入解析:選B。據材料“協定后的關稅稅率……比舊日的自主關稅要略高……這是他們外交的勝利”可知,清政府并未意識到關稅須要與英國商定不符合國際公法,故B項正確;協定關稅使中國丟失關稅自主權,《南京條約》使中國起先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因此該條約危害性很大,故A項錯誤;協定關稅使中國丟失關稅主權,而“他們洋洋得意,認為這是他們外交的勝利”,說明清政府主權意識淡薄,故C項錯誤;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清政府不諳熟國際公法,而不是提中學國關稅收入,故D項錯誤。2.(2024·昆明一中高三摸底)魏源在《海國圖志》中述及菲律賓、印尼亡國,越南、緬甸抵擋外敵時指出“夷煙夷教,毋能入界,嗟我屬藩,尚堪敵愾”;他還探討英國所以強大的緣由,比照中國的積弱,提出自守、攻夷、款夷之策。這反映出魏源()A.相識到社會發展的近代化B.放棄了天朝上國的觀念C.經世治國的儒生情懷D.“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解析:選C。材料“嗟我屬藩,尚堪敵愾”和“提出自守、攻夷、款夷”說明面對列強的侵略,魏源主見抗敵救國,反映了他經世治國的儒生情懷,故C項正確;材料中體現的是魏源對其他國家抗敵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敘述,不是社會發展的近代化,故A項錯誤;材料“攻夷、款夷之策”說明魏源并未放棄天朝上國的思想,故B項錯誤;材料中強調的是魏源對當時各國的分析及看法,并未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故D項錯誤。3.(2024·綿陽一模)下表為19世紀40-60年頭滿人和漢人出任巡撫人數的統計表。導致下表改變的干脆緣由是()時間滿人漢人1840年7人8人1864—1866年0人15人A.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B.清政府緩和民族沖突的須要C.專制主義中心集權減弱D.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的須要解析:選D。“1864—1866年”由于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許多漢人地主被重用,故D項正確;“19世紀40—60年頭滿人和漢人出任巡撫人數的統計表”與資本主義列強入侵沒有干脆關系,故A項錯誤;“19世紀40—60年頭”滿人和漢人的沖突始終比較激烈,故B項錯誤;“專制主義中心集權”與任用滿人還是漢人沒有干脆關系,故C項錯誤。4.(2024·皖南八校聯考)1871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約定“兩國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設理事官,約束己國商民。凡交涉財產詞訟案件,皆歸審理,各安己國律例核辦”。這一約定()A.為日本侵華創建了條件B.說明清政府已深諳近代外交C.表明中日逐步走向聯合D.表明雙方未意識到司法主權解析:選D。“兩國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設理事官,約束己國商民。凡交涉財產詞訟案件,皆歸審理,各安己國律例核辦”體現了雙方對各自主權未賜予足夠的重視,故選D項;“兩國指定各口,彼此均可設理事官,約束己國商民”體現了雙方的同等意愿,不是為了侵略,解除A項;“1871年”,清政府照舊處于被動外交中,解除B項;“中日逐步走向聯合”與史實不符,解除C項。5.(2024·湖南省長郡中學周考)1840—1894年間中國土布生產消用棉紗量狀況表1840年1860年1894年全國土布應有產量(萬匹)59732.760471.058915.8土布消用棉紗量(萬擔)620.9628.6612.4土布消用洋紗量(萬擔)2.53.5143.4——據許滌新、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讀上表,據此可推斷()A.民族工業的勃興推動農產品商品化B.小農經濟遭外國商品的強勁沖擊C.中國與世界市場的聯系日益親密D.歐美列強加強對中國的原料掠奪解析:選C。通過材料中表格數據可以看出,1840—1894年間,土布消用洋紗的產量飛速上升,由此可見中國與世界市場聯系日益加強,故C項正確。6.(2024·廣東百校聯考)1861年,清政府設立了處理各國事務的總理衙門;1864年,清政府翻譯出版了有關國際法的教科書;1873年,清帝接見外國外交官時準予免行叩拜禮;1876年以后向外國派駐了外交使團。這反映了()A.清政府已被西方國家限制B.中國外交漸漸步入近代化C.傳統外交造成觀念的落后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較嚴峻解析:選B。由材料可知,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外交趨向近代化,故B項正確;中國是半殖民地國家,A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近代外交思想的發展而非傳統外交觀念,故C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外交事務而非崇洋媚外,故D項錯誤。7.(2024·成都一模)有學者指出,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愛護民族經濟、與外資作斗爭和建立獨立自主工業技術體系的發展道路,而晚清政府走的則是自由貿易、在國內市場“稍分洋商之利”和依附于西方列強的發展道路。這最終確定了兩國在甲午斗爭中迥然不同的命運。該學者認為國家命運取決于()A.發展戰略觀的選擇B.所處社會形態的差異C.國際大環境的優劣D.對外經濟聯系的強弱解析:選A。中日兩國在發展民族經濟上實行了不同的發展策略和方式,造成兩國在甲午中日斗爭中的不同命運,故選A項;日本在明治維新前處于封建社會,遭遇外來列強侵略,與中國社會形態相同,解除B項;中日兩國所處的國際社會大環境是相同的,解除C項;通過題干可知,該學者的觀點中沒有涉及兩國對外經濟聯系的內容,解除D項。8.(2024·南寧高三摸底)近代中國實業教化是伴隨著洋務運動而興起的,從“洋務教化”到“戊戌教化”,清政府在大、中、小學堂均未建立前領先創辦各類實業學堂,但實業教化畢業生所學非所用的狀況在當時特別普遍,被時人戲為“失業教化”。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緣由是()A.民族工業發展緩慢B.政府支持力度不夠C.缺乏相應社會環境D.學習西方層次過淺解析:選C。缺乏相應社會環境導致實業發展緩慢,由此帶來材料中“實業教化畢業生所學非所用”的現象,故C項正確;A、B、D三項均不是主要緣由,解除。9.(2024·中原名校質評)“明明是海軍學校,卻要叫水師學堂。這不是一個稱謂的問題,背后體現的是一個特殊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新的東西每每要被舊的壓著,戴一頂舊帽子才能存活。”其體現的是()A.欣然接受器物層面的西化B.諷刺“中體西用”的局限C.反對洋務派的變革嘗試D.相識到了中國落后的根源解析:選B。依據材料“明明是海軍學校,卻要叫水師學堂……新的東西每每要被舊的壓著,戴一頂舊帽子才能存活”可知,作者在這里諷刺的明顯是洋務派的“中體西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處,故B項正確;材料“明明是海軍學校,卻要叫水師學堂”“戴一頂舊帽子才能存活”說明并沒有欣然接受器物層面的西化,故A項錯誤;材料中并沒有提及“反對洋務派的變革嘗試”,故C項錯誤;材料中作者并沒有詳細闡述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源問題,故D項錯誤。10.(2024·唐山摸底)嚴復的譯著《天演論》,把生物的進化引伸到社會的進化。他認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種制度、一種道德、一種價值都不能一成不變,不變就會僵化,就會落后,就會在弱肉強食的人類生存競爭中被淘汰。這反映了嚴復()A.大力提倡君主立憲B.主動提倡科學救國C.以救亡圖存為己任D.推動了中國近代化解析:選C。由材料“不變就會僵化,就會落后,就會在弱肉強食的人類生存競爭中被淘汰”可知,嚴復以救亡圖存為己任,故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嚴復推動社會變革的思想而非其政治主見,故A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弱肉強食的競爭而非主動提倡科學救國,故B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嚴復的思想主見而非影響,故D項錯誤。11.(2024·中原名校質評)袁世凱幕僚張一鏖曾說“清之亡實亡于庚子而非亡于‘辛亥’”,孫中山則說庚子事變后,“憐憫革命的輿論大增。有志之士多起救國之思”。時人這一相識產生的主要緣由是()A.清政府自我革新實力的丟失B.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根本改變C.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D.民族和民辦法識的漸漸覺醒解析:選D。在《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徹底淪為“洋人的朝廷”,近代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眾的民族和民辦法識空前加強,故D項正確。在《辛丑條約》簽訂后,清王朝隨即進行了晚清政府規模最為宏大的清末新政,這就證明此時的清政府照舊具備進行自我革新的實力,故A項錯誤;依據所學學問可知,自鴉片斗爭至新中國成立之前,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始終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B項錯誤;依據所學學問可知,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出現于甲午斗爭后,故C項錯誤。12.(2024·湖南省長郡中學高三調研)下表為清末民初上海竹枝詞中不同類型學問分子涉及民族觀念的詞匯檢索及頻次表。身份詞語傳統保守學問分子傳統開明學問分子中西之間的學問分子新型學問分子夷221051洋0381286西061588其他中性詞05220由此可知,當時上海的學問分子()A.具備開放的近代視野B.擺脫了自身傳統觀念C.具有顯明的時代特征D.西化的水平領先全國解析:選C。“夷”“洋”“西”“其他中性詞”等詞匯運用狀況,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中西文明的碰撞,故C項正確;“西”“洋”運用較多體現了肯定的近代民族觀念,但“夷”“其他中性詞”的運用,也體現了肯定的保守性,故A項錯誤;依據表格信息可知,仍有許多學問分子運用“夷”一詞,體現了肯定的傳統夷夏觀念,故B項錯誤;僅憑材料不能反映全國不同類型學問分子涉及民族觀念的詞匯運用狀況,故D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3.(2024·張家界一中高三月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在中國的古代社會,教化從未從政治中分別出來。古代的教化家們都始終強調教化與政治的親密關系,忽視教化與生產力的親密關系。中國的學校教化始終把“明人倫”的道德教化放在核心地位。而其他教化都是為道德教化服務的,可有可無。古代的中國,到了西周時代就有一套完整、系統的官學制度,經過秦、漢的發展,到了唐、宋,一套嚴密的官、私學制度就發展成熟了。春秋時期,由于官學衰落,私學發展,教化作為一門科學也出現了與政治分別的趨勢;秦漢以后教化對政治的依靠關系愈益加強,到了明清時代,學校教化只為科舉服務,完全丟失了其獨立性。在西方的古代社會,由于國家對教化的限制和干涉不同,學校教化從教化目標、教化內容、教化手段和學校行政管理漸漸呈現多元化和自由化局面。教化依據自身的規律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從而很好地與社會生產力結合起來,為推動社會的前進服務。西方比較重視德、智、體、美和諧發展,因而學校的課程設置既有人文科學學問,又有自然科學學問;既有體育,又有美育。古代西方教化制度隨著國家和民族的更替,教化的發展多次中斷,多次另起爐灶。材料二19世紀60年頭,為了實行對內鎮壓人民革命、對外御侮圖強,清朝統治階級中一些實力派人士主動主見向西方學習,推行所謂“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在教化方面,他們主見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興辦“西學”,以培育科技人才。他們開辦了外語、船政、機器、軍事等學堂;并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各國學習。這稱之為“新教化”。……軍事學堂除開設一些近代軍事學科外,并設有體育課程,稱為體操課。由此看來,洋務派的軍隊和學堂教化是近代西方體育輸入我國的開端,在肯定意義上講,洋務運動對近代體育在中國的傳播起到了主動作用。……作為承載中國教化近代化任務的洋務教化,在發展中表現為實踐上的沉重滯緩和指導思想上的本土化取向,這既給在華教會學校留下插足發展的空間,同時也設置了障礙。——上述材料摘編自百度“中西方古代教化差異”(1)依據材料一,概括古代社會中國與西方教化的不同特點。(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的學問,概括指出洋務教化的新內容,并分析中國近代教化興起的緣由。解析:(1)留意從不同角度對材料進行高度的提煉:對教化的限制程度、對教化內容的限定、教化為誰服務、教化制度的完整程度、教化科學的發展趨勢、教化目標等。(2)第一小問新內容,抓住材料二“主見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開辦了外語、船政、機器、軍事等學堂”“派遣留學生到歐美各國學習”“設有體育課程,稱為體操課”信息并結合所學學問歸納即可。其次小問緣由,由材料二“為了……對外御侮圖強”“清朝統治階級中一些實力派人士主動主見向西方學習,推行所謂‘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歸納即可。答案:(1)不同點:①教化的限制:中國強化對教化的限制,教化為政治服務;西方教化呈現多元化和自由化。②教化內容:中國重道德教化;西方教化留意德智體美全面發展。③教化思想:中國強調為政治統治服務;西方留意為推動社會進步服務。④教化制度:中國有嚴密制度;西方多次中斷缺失。⑤教化科學:中國沒有獨立性;西方發展成獨立科學。⑥教化目標:中國主要為選官服務;西方與社會生產相結合,為社會服務。(2)新內容:學習西方科學技術;進行專業技術教化;開設外語教化;派遣留學生;開設體育教化。緣由:其次次鴉片斗爭,外國資本主義入侵的加劇;洋務運動的開展(或清朝統治者有識之士的提倡);向西方學習新思潮興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影響。14.(2024·廣州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傳統社會體制下,士人居于中國四民社會之首。科舉制度停廢,意味著其原有流淌渠道不再暢通,從而分流到新式政治、經濟、軍事、教化部門。除進入政府體制內部外,還有相當多數的士人選擇創辦實業,或者投身新軍擔當官佐,再或者轉向新學領域充當教職、襄辦學務。——摘編自張昭軍《科舉制度改廢與清末十年士人階層的分流》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圍繞“士人的分化流淌”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中國近代史的有關學問加以闡述。(要求:明確寫出論題,闡述須史論結合)解析:材料主要圍繞科舉制廢除后,近代士人的分化流淌這一主題進行闡述。作答時,首先,要細致審題:“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士人的分化流淌”“明確寫出論題”“史論結合”。其次,細致閱讀分析材料,抓住材料中士人在傳統社會中的地位及科舉停廢后士人分流到新式政治、經濟、軍事、教化部門,明確這是近代中國社會轉型中的社會結構改變的表現。由此可以從不同角度擬定論題,如士人的分流促進了中國近代社會的轉型;士人的分流促進了近代中國思想的解放;社會轉型對人才的須要等。最終,結合中國近代史的相關學問進行論述。答案:示例論題一:晚清士人分流促進中國社會向近代轉型。闡述一:19世紀60年頭至90年頭,新式學堂學生和留學生學習西方語言、近代科技、軍事學問,在外交、國防、洋務企業等領域做出巨大貢獻,推動了洋務運動的發展。甲午斗爭后,張謇等擁有科舉功名的士人放棄仕途,在“實業救國”思潮的感召下,創辦民族工業,促使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清末新政期間,一些接受了新式教化的士人加入同盟會和新軍,成為推翻清政府的重要力氣。綜上,晚清士人分流沖擊了封建統治秩序,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論題二:士人分流促進近代中國思想解放。闡述二:清末,梁啟超受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影響,主動宣揚民權思想,提出“新民學說”,主見培育具備現代國民意識的新國民,對民眾進行了思想啟蒙。魯迅留學日本,留意到中國人的麻木心態對國家產生的消極影響,于是立志救治中國人的靈魂。新文化運動中,魯迅創作新文學的第一批白話小說,攻擊了傳統的綱常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