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癱病中醫診療方案_第1頁
面癱病中醫診療方案_第2頁
面癱病中醫診療方案_第3頁
面癱病中醫診療方案_第4頁
面癱病中醫診療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面癱病中醫診療方案?疾病診斷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及新世紀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規劃教材《針灸學》(第9版)中面癱的診斷標準。1.臨床表現急性起病,常在睡眠醒來時發現一側面部表情肌突然癱瘓,可于數小時或12天內達高峰。患側面部表情肌癱瘓,額紋消失,不能皺額蹙眉,眼裂不能閉合或閉合不全,試閉眼時,癱瘓側眼球向上外方轉動,露出白色鞏膜,稱貝爾征;病側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歪向健側;因口輪匝肌癱瘓而鼓氣或吹口哨時漏氣;因頰肌癱瘓而食物易滯留于病側齒頰之間。可伴有同側舌前2/3味覺減退或消失、聽覺過敏、耳后疼痛等癥狀。2.影像學檢查一般不需要影像學檢查,但對于鑒別診斷有需要時,可進行頭顱CT或MRI檢查,以排除腦部病變導致的面癱。證候診斷1.風寒證主癥:起病急驟,面部突然出現板滯、麻木、癱瘓,額紋消失,眼裂變大,露睛流淚,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歪向健側,患側面部肌肉松弛。兼癥:惡寒發熱,頭痛,鼻塞流清涕。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2.風熱證主癥:面部突然出現板滯、麻木、癱瘓,癥狀與風寒證相似。兼癥: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咽干口苦,舌紅苔黃。舌脈:舌紅,苔薄黃,脈浮數。3.氣血不足證主癥:面癱病程較長,面部肌肉松弛,閉眼露睛,口角下垂。兼癥:神疲乏力,面色無華,頭暈目眩,心悸失眠。舌脈:舌淡,苔薄白,脈細弱。二、治療方法針灸治療1.選穴原則以局部選穴與循經選穴相結合。局部選穴可疏通面部經絡氣血,改善面部肌肉運動功能;循經選穴可調整臟腑經絡功能,促進氣血運行,以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2.主穴陽白、顴髎、頰車、地倉、翳風、合谷。陽白:位于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可疏調眼部經氣,改善眼裂閉合不全。顴髎:在面部,當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能改善顴部肌肉運動,減輕面部不對稱。頰車: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1橫指(中指),當咀嚼時咬肌隆起最高點處。可促進頰部肌肉運動,糾正口角歪斜。地倉:在面部,口角外側,上直對瞳孔。有助于恢復口輪匝肌功能,改善流涎等癥狀。翳風:在耳垂后方,乳突與下頜角之間的凹陷處。可疏通耳部經絡氣血,緩解耳后疼痛等伴隨癥狀。合谷:在手背,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為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可調節全身氣血,增強治療效果。3.配穴風寒證:加風池、列缺。風池為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的交會穴,可疏風散寒;列缺為手太陰肺經絡穴,能祛風解表。風熱證:加曲池、大椎。曲池為手陽明大腸經合穴,可清瀉陽明經熱;大椎為督脈與諸陽經交會穴,能解表清熱。氣血不足證:加足三里、血海。足三里為足陽明胃經合穴、胃之下合穴,可健運脾胃,補氣養血;血海為足太陰脾經腧穴,能補血養血。4.操作方法面部穴位針刺時手法宜輕,采用平補平瀉法。陽白穴向下平刺0.50.8寸;顴髎穴斜刺0.50.8寸;頰車穴直刺0.50.8寸;地倉穴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頰車穴方向透刺;翳風穴直刺0.81.2寸。合谷穴直刺0.51寸,采用提插捻轉瀉法。風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列缺穴向上斜刺0.30.5寸;曲池穴直刺11.5寸;大椎穴向上斜刺0.51寸;足三里穴直刺12寸;血海穴直刺11.5寸。針刺得氣后留針30分鐘,期間行針23次。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3天。推拿治療1.治療原則以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調和氣血為原則,促進面部肌肉功能恢復。2.手法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者先在患側面部用揉法、摩法、按法等手法進行放松,從印堂開始,沿眼眶周圍、顴部、頰部、下頜部依次操作,手法要輕柔,時間約5分鐘。然后重點按摩陽白、顴髎、頰車、地倉等穴位,以指腹按壓穴位,力度適中,有酸脹感為度,每個穴位按壓12分鐘。接著進行面部肌肉的被動運動,如輕輕提捏患側上瞼,使其閉合,然后輕輕按摩上瞼肌肉;用手指將患側口角向上牽拉,模仿微笑動作,按摩口角周圍肌肉;用手掌輕輕揉按患側咬肌等,每個動作重復510次。最后,在患側面部用擦法,以透熱為度,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推拿治療每周35次,與針灸治療交替進行。中藥內服1.風寒證治法:祛風散寒,通絡牽正。方劑:牽正散合荊防敗毒散加減。白附子6g,僵蠶10g,全蝎3g(研末沖服),荊芥10g,防風10g,羌活10g,獨活10g,柴胡10g,前胡10g,川芎10g,枳殼10g,桔梗10g,茯苓10g,甘草6g。方解:牽正散中白附子、僵蠶、全蝎祛風化痰,通絡止痙,為治療面癱的常用藥對;荊防敗毒散以荊芥、防風、羌活、獨活、柴胡、前胡疏風解表,川芎行氣活血,枳殼、桔梗、茯苓、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祛風散寒、通絡牽正之功。2.風熱證治法:疏風清熱,通絡牽正。方劑:銀翹散合牽正散加減。金銀花15g,連翹15g,桔梗10g,薄荷6g(后下),竹葉6g,荊芥穗10g,牛蒡子10g,淡豆豉10g,蘆根15g,白附子6g,僵蠶10g,全蝎3g(研末沖服)。方解:銀翹散具有辛涼透表、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疏散風熱;牽正散祛風化痰、通絡止痙。兩方合用,使風熱得清,經絡通暢,面癱自除。3.氣血不足證治法:益氣養血,通絡牽正。方劑:八珍湯合牽正散加減。人參10g(另煎兌服),白術10g,茯苓10g,甘草6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10g,熟地黃10g,白附子6g,僵蠶10g,全蝎3g(研末沖服)。方解:八珍湯為氣血雙補之劑,能補益氣血;牽正散祛風化痰、通絡止痙。兩方配伍,氣血充足,經絡得養,面癱可逐漸恢復。中藥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早晚各1次。康復訓練1.面部表情肌訓練讓患者進行皺眉、閉眼、聳鼻、示齒、鼓腮、吹口哨等動作訓練,每個動作重復1015次,每日34組。通過這些訓練,可增強面部肌肉的力量和協調性,促進功能恢復。2.面部按摩輔助訓練患者可在自我按摩面部肌肉的基礎上,結合康復訓練。用雙手食指和中指指腹從印堂開始,沿眉弓、眼眶、顴部、頰部、下頜部輕輕按摩,力度適中,每次按摩510分鐘,每日23次。同時,在按摩過程中,可輔助患者進行一些簡單的表情動作,如微笑、皺眉等,以增強訓練效果。三、療效評價評價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ZY/T001.194)中面癱的療效評定標準。1.痊愈:面部諸癥完全消失,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復正常。2.顯效:面部主要癥狀明顯改善,面部表情肌功能基本恢復正常,但仍有輕微的聯動或面肌痙攣。3.有效:面部癥狀有所減輕,面部表情肌功能有一定恢復,但仍存在明顯的功能障礙。4.無效:經過治療后,面部癥狀及表情肌功能無明顯改善。評價方法1.臨床癥狀評估通過觀察患者的額紋、眼裂、鼻唇溝、口角等面部表情肌的變化,詢問患者面部麻木、疼痛、味覺減退等癥狀的改善情況,進行主觀評價。2.面部表情肌功能評估采用面部動作評分法(FacialActionScale,FAS)。該方法通過讓患者進行皺眉、閉眼、聳鼻、示齒、鼓腮、吹口哨等一系列面部動作,對每個動作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分,總分100分。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評分,對比分析面部表情肌功能的恢復情況。四、注意事項1.針灸治療注意事項針刺前要做好患者的解釋工作,消除其緊張情緒,避免暈針。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防止感染。針刺時要注意掌握針刺深度和角度,避免損傷重要組織器官。留針期間要密切觀察患者的反應,如有不適及時處理。2.推拿治療注意事項推拿手法要輕柔,避免用力過度加重面部肌肉損傷。注意保暖,防止患者受寒。對于面部皮膚有破損、潰瘍等情況的患者,應避免在破損部位進行推拿。3.中藥內服注意事項中藥應按照醫囑按時服用,注意煎藥方法和服藥時間。觀察服藥后的反應,如有不適及時與醫生溝通。對于某些有特殊要求的藥物,如全蝎研末沖服,要嚴格按照要求服用。4.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