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立春的七絕詩_第1頁
關于立春的七絕詩_第2頁
關于立春的七絕詩_第3頁
關于立春的七絕詩_第4頁
關于立春的七絕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關于立春的七絕詩關于立春的七絕詩

1.立春

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2.立春

左河水

東風化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

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

3.詠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4.題望苑驛

溫庭筠

弱柳千條杏一枝,半含春雨半垂絲。

景陽寒井人難到,長樂晨鐘鳥自知。

花影至今通博望,樹名從此號相思。

分明十二樓前月,不向西陵照盛姬。

5.涼州詞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6.立春日感懷

明于謙

年去年來白發新,匆匆馬上又逢春。

關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

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

孤懷激烈難消遣,漫把金盤簇五辛。

7.立春

朱淑貞

停杯不飲待春來,和氣先春動六街。

生菜乍挑宜卷餅,羅播旋剪稱聯權。

休論殘臘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諧。

從此對花并對景,盡拘風月入詩懷。

8.立春詩

范成大

竹擁溪橋麥蓋坡,土牛行處亦笙歌。

曲塵欲暗垂垂柳,酷面初明淺淺波。

日滿縣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幡彩勝何。關于立春的諺語

1.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

2.一人心里沒有計,三人肚里唱本戲。

3.一年之計在于春,一生之計在于勤。

4.人勤地不懶,人懶地起堿。

5.人勤地不懶,秋后糧倉滿。

6.讀書不離案頭,種田不離田頭。

7.春爭日,夏爭時,一年大事不宜遲。

8.船到不等客,季節不饒人。

9.人誤地一天,地誤人一年。

10.增產措施千萬條,不誤農時最重要。

11.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

12.要想莊稼好,一年四季早。

13.一場春風對一場秋雨。

14.行下春風望夏雨。

15.春寒夏悶多雨,秋冷冬干多風。

16.春寒雨颼颼,夏寒雨斷流。

17.春寒有雨夏寒晴。

18.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

19.正月十五雪打燈,清明時節雨紛紛。立春的風俗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臨穎縣志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么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后,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里,喜歡外出游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準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后,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后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后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于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當牛被打爛時,五谷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另外還有采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龜子報春活動。現如今,在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里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將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發,有驅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著平安成長的美好祝愿。“燂春”儀式結束后,孩子們會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一年里,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祭拜太歲

官方在每年立春日會在迎春禮的時候祭祀春神、春牛、芒神和太歲。民間重視立春也會祭拜太歲,如浙江地區在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太歲為值歲之神,坐守當年,主管當年之休咎,因此民間也多祭之。八字風水等術數領域也認為要在立春日拜太歲,每年媒體多有報道。當然,民間也會在正月初一過年、初八、十五等時候祭拜太歲。

占氣

民間是以立春日和時辰為一年農事之始,俗以為立春宜晴不宜陰。如當日晴則代表未來的一年之內是大豐收之年,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如果是陰天或下雨,則代表未來的一年內不太順利,農作物不會有好的收成,因此民間有“晴則諸事吉,陰乃萬事愁”的說法。這本是來自于民間的一種俗語。

游春、報春

迎春報喜后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后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游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立春有游春、報春的習俗

游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后,繞場游兩圈,然后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臺,身著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群眾同聲呼應;第二報——“五谷豐登”,群眾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群眾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蠟,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后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并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并結綜會社,牲醪,為屋于樹下,先祭神,然后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后成為風俗流傳后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谷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愿之詞,表示迎春的志愿。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陜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制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愿“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后者稱為“散疹”。

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彩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征。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檐的墻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筑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谷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里,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