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13篇)_第1頁
2024年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13篇)_第2頁
2024年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13篇)_第3頁
2024年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13篇)_第4頁
2024年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13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3

篇)

4浮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3篇)

作為一名老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

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擻學設計范文,

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

教學要求:

知識與能力:

1、正確認讀本課六個生字,掌握十個會寫的生字,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讀課文,

3、以品讀感悟、想象畫面為主要手段,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逐漸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

采用重點語句品悟法、圖畫法、課件演示法、朗讀法等方式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點:

使學生了解爬山虎葉子、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逐漸養成留心周圍事物的習

慣。

教學難點:

使學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認識了一種新的植物,它是爬墻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夠爬滿墻,

還記得這種植物是什么嗎?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二、回顧全文,理清16序。

引導學生快速瀏覽課文,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課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方面的內容?

三、品悟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悟結合品悟口一子的美。

那一墻綠綠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葉子真美,寫葉

子的語言更美。請同學們自由讀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認為寫得美的詞語或句子,體會葉子的美。

交流:

預設:

1、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

在學生感悟品讀的基砧上,出示圖片弓I讀:

這是新鮮得快要滴出水的葉子,看著那么舒服,你能讀出來嗎?

這是新鮮得發亮的葉子,耀人的眼,你能讀出來嗎?

2、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一順"、"均勻"體會葉子排列的整齊美。

出示圖片感情引讀:這是大自然的杰作,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

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就這樣鋪滿墻。你能讀出來嗎?

3、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在學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麗后,引導學生讀出這種美。

觀看視頻:你們真了不起,已經完全體會出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美,老師決定送給你們一個小

禮物(播放視頻,起風時爬山虎的葉子。)

談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讀:此時此刻,我們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鋪成的墻前,在那綠意盎然的葉影間感受

到了撲面而來的清爽氣息。帶著這種感覺,我們一起讀一讀這段話。

(二)讀畫結合了解腳的特點。

過渡:爬山虎之所以綠得這么鮮亮,是因為腳能牢牢地抓住墻壁,才能使它舒枝展葉,任意

吸吮陽光,顯出這般的勃勃生機。那么,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的?又長在什么地方呢,請同學們

默讀第三自然段,用橫線勾出腳的位置,用曲線勾出腳的樣子。

交流:

腳的位置:學生找出腳的位置的語句后,教師出示畫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導學生對照課文

找出圖中腳的位置。

腳的樣子:在學生找出腳的樣子的句子后,先讓學生說一說枝狀、蝸牛的觸角有什么特點,

再在小黑板上畫腳,其他學生拿彩筆在練習本上畫.

引導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判斷黑板上腳的‘對錯。

觀看腳的視頻: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實的腳嗎?認真觀看,看看它和葉圣陶先生寫得是不是一

樣?跟你畫得是不是一樣?

你覺得葉圣陶先生寫出腳的特點了嗎?他是怎樣做到的?這段中也有一個詞表明他進行了

認真的觀察,是那個詞?(注意)正是因為他注意了,才寫出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再讀一讀這

E殳話,注意讀出腳的特點。

(三)讀書與探索相結合發現爬的秘密。

作者不僅觀察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還觀察了它怎樣爬的。請同學們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找

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往上爬,這樣指的是怎樣呢?

誰能讀出相關的語句?

默讀這一殳E話,你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發生了變化細絲的頭上變成小圓片細絲由直變彎;

還要引導學生發現腳發生變化的用途:變成小圓片是為了巴住墻,細絲由直變彎是為了將爬山虎

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指導學生讀這段話,邊讀邊想象爬的情景。

課件演示爬墻的過程。一邊看課件一邊用書上的語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嗎?

總:爬山虎長一只腳巴住墻,然后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不斷長腳,不斷向上爬,向左爬、

向右爬,最后,爬滿整面墻。

四、總結全文,學習作者認真觀察的精神。

你想對作者說些什么?

總: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奧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發現的,需要進行認真地觀察、

甚至長期的觀察。你看,葉圣陶爺爺認真觀察了爬山虎很長時間,才發現了爬山虎特征。這長期、

認真觀察、反復觀察是多么重要啊。這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隹備水彩筆和國畫紙。

3、爬山虎實物。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

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在什么地方看到它呢?它有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

家介紹介紹。看來你真是個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

來學習他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

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圣陶爺爺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點?你有什么感受?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

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

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

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

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一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點?

2、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3、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4、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5、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

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6、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采取師生引讀和生生互讀法,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形

狀美、顏色美和動態美。

7、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

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

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

b、腳的形狀;

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

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

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

b、找出爬的動作詞;

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

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

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在什么地方見過它不同的爬的方式?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

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系上下

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1、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沒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什么密切關系?結合植物與陽光雨露的關系

談)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

五、發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牛花......)說說你它們的

特點,好嗎?(學生說)

4、閱讀延伸:本書26課:《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板書設計:

爬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特點樣子:像……像……(細絲)

虎顏色:嫩紅(灰色)的腳爬觸一巴―拉、貼(牢固)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3、給課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2、寫觀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

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3、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1、開火車拼讀、糾音,(字形重點:隙、漾)

2、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分段。

3、四人小組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讀、思考:

(1)這一段講了什么?

(2)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2、提問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

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2、現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1)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2)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3)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

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3、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4、指導學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5、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一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IK兒朝下均勻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會寫"虎、操"等13個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爬

山虎、操場”等16個詞語。

2.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

3.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體會作者連續的觀察。

教學重點

1.能找出課文中寫得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細致的觀察。

2.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體會作者連續的觀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會寫"虎、操"等8個生字,會寫"爬山虎、操場"等7

個詞語,理解"舒服""均勻""漾起"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作者細致的觀察。

3.抓住關鍵語句,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并積累相關句子。

教學過程

一、質疑導入,激發興趣

1.引導交流:哪些同學見過爬山虎?你們看見的爬山虎是什么樣的?

2.過渡: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你們知道爬山虎的腳在哪嗎?葉圣陶爺爺就是一位

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LI虎的腳》(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自讀要求:

(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

(2)思考課文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檢查生字讀音,指導生字書寫。

課件出示:爬山虎操場嫩葉舒服均勻重疊空隙

(1)指導讀準字音。"彎曲"放在句子中朗讀,注意讀準多音字"曲"的發音。

(2)指導書寫“虎、隙"。

("虎""隙"兩個生字較難,教師在課堂上指導并練寫,其他6個生字提示要點,學生

課后再寫。)

指導書寫"虎"字:第二畫短橫像老虎炯炯有神的眼睛,這一橫下面的橫鉤就像老虎尖尖的

牙齒,寫的時候千萬不能忘記)學生練寫。

指導書寫"隙"字:"隙"字右邊上面的"小",豎鉤變成了短豎。在上下兩個"小"字之

間,那條縫隙里,只有日光能透過來,這個"日"要寫得扁一些。學生練寫。

3.引導交流:每個自然段分別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1)引導學生再次快速瀏覽課文后,根據提取的信息匯報。

(2)引導學生梳理課文結構,了解課文內容)提問:想一想,哪些自然段可以合并在一起?

再次板書:

設計意圖:從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植物引入話題,幫助學生初步了解爬山虎這種植物的特點,

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通過對形難字在書寫過程中易錯筆回的指導,幫助學生準確記住字形。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生長的位置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提取信息。

出示自讀要求: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爬山虎生長在哪些地方。

2.交流:爬山虎的生長位置。

預設:墻上、屋頂。

3.討論:自讀第一自然段后,爬山虎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1:爬山虎長得很茂盛。

預設2:爬山虎是一種擅長攀爬的植物。

追問:課文中哪些詞語帶給你這樣的感受?

引導學生圍繞"滿是""一大片"兩個詞語體會爬山虎的茂盛。

小結:

①爬山虎生長在墻上。

②爬山虎生長得非常茂盛。

4.指導朗讀:"滿是""一大片"兩個詞語要讀得慢一些,"滿"和"大"兩個字要重讀,

突出爬山虎繁盛、茂密的樣子。

四、學習第二自然段關于爬山虎葉子的描述,體會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

1過渡:我們從文字中仿佛看到了那一片布滿外墻和屋頂的爬山虎,它是那樣茂盛。

2.出示:默讀課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學生交流,教師相機指導。

預設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交流:

(1)發現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嫩紅——嫩綠一一綠得那么新鮮。

圍繞“舒服"指導學生讀出安逸、愜意的感受。

(2)了解無風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

①出示爬山虎的圖片,理解“一順兒"的意思。

②聯系上下文"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理解"均勻”的意思。

(板書:準確)

(3)品味起風時爬山虎葉子的樣子。

①出示:微風拂過爬山虎葉子微微漾起波紋的視頻。

②說一說"拂"和"漾"的意思。

③指導朗讀:"拂"和"漾"要讀得輕一些,突出微風的輕柔和葉子微弱的震顫。

(板書:生動)

設計意圖:

細讀描寫葉子的段落,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品讀重點語句,了解爬山虎葉

子的特點,感受課文生動的表達。

五、總結收獲,體會細致的觀察

1.過渡:無論是葉子顏色的'變化,還是葉尖一順兒朝下鋪得均勻的形態,以及微風拂過時,

葉子輕微的震顫,都被葉圣陶爺爺敏銳的眼睛觀察到了。

2才是問:孩子們,你們覺得葉圣陶爺爺是怎樣觀察這些葉子的?

預設1:葉圣陶爺爺一定是拿著放大鏡觀察的。

預設2:葉圣陶爺爺一定是走得很近,反復看了很多遍。

3.總結:是呀,他之所以能表達得如此準確,是因為他進行了認真細致的觀察啊!

(板書:觀察:細致)

4.小結:通過這節課,我們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也通過那些準確形象的語句,感受到

了葉圣陶爺爺細致的觀察,下節課我們帶著這些收獲,再一起學習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

在學生充分感受作者梏確生動的表達后,通過質疑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這樣的表達與作者

細致的觀察是密不可分的。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課時目標

L會寫"萎、瞧"等5個生字,會寫"葉柄、反面”等9個詞語,理解"巴住”"逐鏟等

詞語的意思。

2.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內容,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抓住重點詞句了解作者連續觀察的方法。

4.品讀課文,進一步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過程

一、回顧所學,復習導入

1.回顧交流: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預設1:我了解到課文主要講了哪些內容。

預設2:體會到了作者在描寫爬山虎的葉子時,語言十分準確生動。

預設3:了解到作者對爬山虎的葉子進行了細致的觀察。

2.小結:作者將爬山虎的葉子寫得如此準確、生動,這離不開作者細致的觀察。

二、遷移運用,自主探究學習第三至五自然段作者細致的觀察

1.學生根據要求,進行自學。

(1)出示自學要求:

默讀課文第三至五自然段,用""勾畫出表現作者細致觀察的句子。

①圈畫關鍵詞語,旁邊寫一寫自己的感受。

②學生默讀、勾畫、寫感受。

2.交流學習收獲,體會細致觀察。

(1)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數量、形狀、顏色的相關語句。

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

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卜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討論:從這些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進行了細致的觀察?

點撥:細絲的位置隱蔽、數量精確、形態細小而卷曲都可以看出作者進行了細致的觀察。

(2)描寫“爬的過程’的相關語句。

出示: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

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引導:請抓住描寫爬止虎爬墻動作的詞語描述"爬"的過程!討論:"巴"字可以換成其他

詞嗎?你覺得哪一個更好呢?讀一讀:朗讀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的相關語句。

指導朗讀:"觸"要讀得輕一些,"巴"和"拉"要讀得有力些。

(3)交流爬山虎的腳變化的語句。

引導:請說一說“逐漸"的意思。

點撥:作者只有通過細致的觀察,才能發現腳細微變化的過程。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聚焦課文中關鍵的詞語反復品讀,通過讀、說等多種形式,體會作者細致入微的觀

察。

三、感受連續觀察

1.關注變化過程,感受連續觀察。

提問:通過爬山虎往上爬的過程和腳逐漸變化的過程,大家發現作者觀察得非常細致,你覺

得作者觀察了多長的時間?

預設1:作者觀察的時間很長。

預設2:作者是觀察了一段時間后發現的。

點撥:我們通過"爬"的過程和腳變化的過程,都能發現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板書:

連續)

2.圍繞表示時間的詞語,感受連續觀察。

交流:課文中還有哪些語句,你也能發現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

學生交流的過程中相機出示: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

有腳的。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

小結:圍繞這些表示時間的詞語,體會作者進行了連續的觀察。

設計意圖:

在學生充分了解作者細致的觀察后,通過引導學生發現事物變化的過程,關注表示時間的詞

語,體會作者的觀察不僅細致,而且持續了一段時間。

四、總結觀察方法

總結: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作者不僅觀察得十分細致,而且進行了連續的觀察。其

實生活處處皆學問,如果我們也能這樣連續細致地觀察,一定會有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5

1、理解重點詞語,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和能力。

3、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做生活的有新人。

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課件、彩筆、畫紙

一、質疑,激發閱讀興趣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了解了爬山虎的葉子,對于它的腳,你最想知道什么?

2、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教師梳理問題

大致如下:

腳是什么樣子的?顏色怎樣?怎樣爬墻的?為什么不會掉下來?

二、研讀,體會自然的神奇

1、剛才大家圍繞"爬小虎的腳"提了很多想知道的問題,那就請同學們帶著自己的問題自

讀課文3至5自然段寫腳的部分,邊讀邊想,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的腳。

2、學習第三自然段。

⑴誰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讀給大家聽?其余的同學請提起筆,畫出寫爬山虎腳的句子。(屏幕

出示句子)

⑵指導讀勾畫的‘句子,用讀書記號在句子中標出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兒?腳是什么樣子的?

什么顏色?

⑶看圖認一認爬山虎的腳,說說根據。

⑷指導朗讀。

3、分小組討論學習第四自然段。

⑴請同學們用剛才抓關鍵句、關鍵詞的辦法,在4人小組里學習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

是怎么往上爬的

⑵交流匯報。

⑶重點指導句子:

長出小圓片,細絲變彎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隨著爬山虎不停地長出新莖、新葉、新腳,就這樣先巴住墻,然后"彎曲"、"拉一把"地

"越爬越高,從墻腳爬到墻頂。爬山虎就這樣一腳一腳爬上去的。

⑷議一議:能否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為什么?

⑸指導朗讀。

4、自學第五自然段。

⑴自讀課文。

⑵說一說: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有什么變化?

⑶指導朗讀。

三、朗讀,感受文字的韻味

1、因為有了爬山虎這樣神奇的腳,才有那滿墻的美麗的葉子。想不想欣賞一下呢?

2、課件欣賞。

3、孩子fl],讓我們捧起課本,帶著剛才看畫面的感受,美美地讀讀課文吧。

四、總結,拓展課外的世界。

1、學了課文,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呢?

2、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腳》一課,了解到大千世界,萬物百態,無奇不有。老師希望你

們做個有心人,多去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發現世界,用你的手中的筆去描繪美好

的世界。

3、下面,就給同學們一次展現自己的機會。(出示課件:詩、書、畫、文)

請你在"詩"、"書"、"畫"、"文"等形式中選用自己最喜歡的一種來表現爬山虎或者

是其它的植物。

板書設計

位置、形狀、顏色樣子

爬山虎的腳:觸、巴、拉、帖爬墻

觸著牢固沒觸萎了變化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6

1、培養學生細致觀察和口語表達能力。

2、認識爬山虎的腳的顏色、形狀和位置。

3、重點理解爬山虎的腳是怎么樣一腳一腳爬上墻的。

4、結合觀察發展學習的審美情操。

5、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認真細致的觀察習慣。

文字教材、多媒體課件。

讀課題,認識"虎"。

一、學習過程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腳?自由朗讀。

2、精讀重點段,抓訓練項目過關。

3、學習寫腳的樣子:

(第三自然段)

⑴自讀描寫"腳的樣子"部分。

⑵小組合作,分別找出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詞句并劃下來。

⑶抽生讀.

(4)出示實物練習說。

⑸演示并指導背誦。

(6)總結。

4、學第四五自然段:

齊讀后小組合作找出與"爬山虎”有關的動詞。

抽生讀,板書,觸、變、巴、拉、貼。

上臺演示,生評議,師引導,體會動詞表達的準確性。

演示。指導朗讀、背誦。

齊讀"腳的變化"部分.并說說有哪些變化

5、總結:

3~5自然段分別講什么?完整說說,圍繞腳先講什么?又講什么?最后講什么?

演示"葉子"部分,看后談感受,指導朗讀。

二、全文總結

三、拓展

選你自己喜歡的一種植物,介紹它的特點。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1.使學生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有順序、具體地寫好一段話。

教學過程:

一、抓"題眼”導入課文,展示重點。

1.揭題,讀題

2.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問?

3.提問:本課課題哪一個是在重點詞(板書:腳)

4.文章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爬山虎的腳?(3~5自然段)

二、精讀重點段,抓訓練項目過關。(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

1、學習第三自然段

(1)自讀,讀后在小組內說說你讀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匯報:

板書: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樣子:……像……(細絲)

顏色:嫩紅

(3)齊讀。用一句話概括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學習第四自然段

(1)小組學習,并用動作演練(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指名上臺前作演示)

(2)看課件演示:

板書:

爬觸一巴―拉、貼

(3)填空:體會動詞的‘用法。

(4)仿說句子:"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誰能學一學蛟龍爪子的樣子這句話還可

以怎么說?

(5)這段話中主要講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話來概括或寫小標題。("蛟龍的爪子")

3、學習第五自然段

(1)小組內自主學習,

(2)匯報:

板書:沒觸著墻萎

觸著墻變(灰色)用當牢固

(3)體會對比描寫的方法。(朗讀)

(4)你發現了什么?(爬山虎的腳和墻有密切的關系。)

4、小結:三、四、五自然段寫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三、調動自讀能力,通過朗讀、填空解決課文非重點部分。

1.提問:課文除了寫"腳",還寫了爬山虎的什么

2.通過多種形式感情朗讀,讓學生獲得美感,體會作者的描寫方法。

3.通過改變形式填空,進一步理解課文填空練習。

爬山虎的葉子好看得很,剛長出來顏色是(),長大變成(),綠得那么(),看著非

常(),葉尖一順兒(),在墻上鋪得那么(),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一

陣風(),一墻的葉子就

4.這段話主要講了什么?(爬山虎的葉子。)

四、回歸整體,深入理解全篇課文,進一步體會重點段與全文的關系。

1.分段、歸納大意.

2.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寫作方法)

爬山虎的葉

嫩葉

嫩紅一嫩綠

長大的葉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維,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磬

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描寫

爬山虎的腳

初生的腳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

樣,也是嫩紅的。

比喻

爬墻原理

腳觸墻一頭上就變成小圓片一巴墻一彎曲拉莖

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描寫

比喻

老腳

沒觸墻的萎了

對比

觸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巴得相當牢固.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特點樣子:……像......(細絲)

顏色:嫩紅(灰色)

爬觸一巴一拉、貼

沒觸著墻萎

觸著墻變相當牢固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8

1、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與墻的關系。

2、學習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具體地描寫事物。

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實物爬山虎、小黑板、學生用的彩筆。

一、激趣導入新課

二、明確學習任務,交代學習方法

三、導學第三自然段

1、學習自讀,找出爬山虎的腳的關鍵句子,讀一讀。

2、請在這3個關鍵句中找出寫位置、形狀、顏色的關鍵詞。

3、小結

四、討論完成第四自然段

1、點讀本段,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學生匯報。

3、學生自主探究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4、重點理解什么叫"一腳一腳"往上爬。

5、小結。

五、獨立學習第5自然段

1、對比學習,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六、總結

爬山虎的腳

腳形狀

顏色

爬山虎的腳

爬觸著墻一觸、巴、貼(牢固)

沒觸著墻一(萎了)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繼續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設計爬山虎的畫(隱去它的腳),制作演示課件。布置

學生課余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刃群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

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完《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冥了。(板書課題)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

3、看插圖,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葉子的美來。

5、試著把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

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觀察實物(或掛圖),默讀課文,進一步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用自己的

話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2、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腳的話,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

顏色。

3、讓全班學生選擇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出爬山虎的腳。

4、按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5、熟讀,指導背誦。

6、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

這么詳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師范讀,學生邊圻邊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板書:觸巴拉貼

3、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

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長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4、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5、教師小結:原來爬」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

爬就必須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

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看電腦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墻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緊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

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變成什

么樣呢?請同學們自學最后一個自然段。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

1、歸納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六、總結。

1、學生歸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講的圄十么內容。

2、復習第三、四、五這幾個自然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

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了細心

而有序的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業。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

2、細心觀察一種植物,將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0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人教版4浮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五課。本文主要描寫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

及它是如何一腳一腳向上爬的。作者通過對爬山虎的細心觀察表達了對爬山虎的喜愛。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2、使學生了解作者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培養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三、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四、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五、教學方哈

仔細觀察,合理想象,討論交流,適當點撥。

六、教學準備

學生提前預習,課件

七、教學實踐

兩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激趣,創設情境

同學們,大家都喜歡猜謎語吧!今天老師也帶來了一個謎語,大家一起猜一猜吧!什么虎沿

著墻壁跑?(打一植物)

同學們真聰明都猜出來是爬山虎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處爬,

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帶著疑問來學習《爬山虎的腳》吧!

(二)整體感知

1、大家一起來讀一讀課文,劃出課文中出現的生字。雕課文中的拼音自己試著讀讀生字。

2、請這一排的同學開火車來讀這些生字.(均、勻)

3、大家閱讀完課文,認識了這么多生字,也對整篇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那位同學能

說一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小組趕快討論一下。

同學們讀的可真仔細。這篇課文主要描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樣子,還寫了爬山虎是怎樣

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接下來我們就仔細的閱讀課文吧。

(三)理解感悟

1、研讀第二段

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的時候,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嗎?

那誰能說說你看到的卜子是怎樣的嗎?

同學們看到爬山虎的卜子特別綠、很茂密。現在我們用來看看課文中作者是這樣描寫爬山

虎的葉子的。

大家先自己閱讀一下第二自然段。

作者眼中的爬山虎的口-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作者直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指名回

答)

板書

知道了爬山虎葉子的變化,同學們能通過閱讀把這種變化讀出來嗎?(指名讀)

2、研讀第三段

默讀第三自然段,用‘——"劃出寫爬山虎腳的句子。

哪一位同學能用課文的語言來描述一下爬山虎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指名回答)板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的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們?課文中那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指

名回答)

大家以前可能也不知道爬山虎是怎么爬上去的,現在大家都知道爬山虎其實是有腳的.那么

大家一起來讀一下第三自然段,在腦海里想象一下它的樣子。下面大家開始讀吧。

3、研讀第四段

請填寫們閉上眼睛,聽錄音想象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指名回答)大家的想象力

特別豐富。誰能再讀一遍這一段嗎?

大家再看一下課文用"。"標出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指名回答)

板書:觸、巴、拉、貼

考驗大家閱讀能力的時候到了。請這一排的同學一人讀一句。

4、研讀第五段

看到第五自然段,同桌相互把這一E史賣給對方聽。

我們觀察爬山虎是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的這么具

體詳細,說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那樣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善于發現用于探索。好了,這節課就上到這

里吧

第二課時

(四)練習積累

1、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腳》,哪位同學能說說爬山虎的葉子和腳是什么樣的?它又是

怎樣爬上去的?

2、復習生字

開火車讀生字,并組詞。(均、勻、莖)

3、熟悉課文

指名讓學生閱讀課文.

(五)考核總結

1、指名讓同學上黑板默寫生字,其他同學在下面寫。

2、根據實際情況,講解生字。

(六)作業延伸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大家也試著描寫一種植物的樣貌特征。

九、板書

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來的葉子:嫩紅一嫩綠

長大了的葉子:綠得新鮮,一順朝下。鋪的均勻

爬的動作:觸、巴、拉、貼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準備: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課件出示謎語)

(1)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搭架子。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

往高處生長。)

師: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

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這個謎。(板書課題:6、

爬山虎的腳,生齊讀課題)

既然課文是寫爬山虎的腳,那么到底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呢?請同學們快速的瀏覽

課文,告訴老師。(3、4、5)

二、默讀批注,了解爬山虎的腳

閱讀提示:默讀課文3、4、5段

1、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他是什么樣子的?請用不同的符號勾畫出來。

2、爬山虎是怎樣爬墻的。請用橫線畫出來,并用標出相應的動詞。

做完后組內交流,準備匯報

三、匯報交流,感受作者具體生動的描寫

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

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板書:位置,形狀,顏色(朗讀、背誦)

句子訓練:那一句更好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師導入:爬山虎的腳有什么作用?它是怎

樣爬墻的?

課件:第四段內容,體會用詞的準確。

(1)動詞:觸變巴拉貼爬

師:這么短幾組鏡頭,作者就連用了幾個動詞,這幾個動詞顛倒順序或去掉一個行嗎?為什

么?討論

生:不行,假如沒有觸,它就不可能爬墻。

生:假如不變成小圓片,它就不能巴住墻。

師:這些動詞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爬山虎長出一只新腳就巴住墻,再長出一只新腳,再

巴住墻,它要想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2)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所以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地往上爬!作者用詞多么準確!我們寫作文也要注意這一點。背

誦。(加動作)

四、學習觀察方法,掌握觀察順序

作者為什么能把爬山虎的腳寫的那么好?他的長期的細心地觀察也體現在對葉子的'描寫中

(齊讀第二段)

師:這段文字是寫葉子的,看看文章的題目,你有什么疑問?

學生說

師:我們欣賞爬山虎往往先看到茂密的葉子,然后再細致觀察才能看清不顯眼的地方,這符

合人們的雙察順序,但是這不是本文重點要寫的所以,只是寫了一段.

五、總結寫法:

1、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

2、按照一定的順序。

六、總結學法

1、默讀批注,掌握文章內容

2、抓典型句子,感受具體生動的描寫

3、關注文章段落,了解觀察順序

七、拓展閱讀

《一粒種子》、《父親長長的一生》了解文章的觀察順序,感受具體生動的描寫。

板書設計

生長的地方

6、爬山虎的腳葉子:顏色好看排列整齊

腳的形狀

特點:爬墻過程:觸一巴一拉一貼

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2

1、學會本課生字,正確讀寫"爬山虎、空隙、拂過、漾起、葉柄、彎曲、逐漸、瞧不起”

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4、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U

檢查預習情況,整體感知課文。

R教學步驟H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見過爬山虎嗎?知道為什么把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嗎?(會爬墻)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

一篇新課:《爬山虎的腳》。

二、檢查預習,初步感知課文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思考: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

了什么?

2、檢查預習:

⑴字詞正音:

投影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漾"(y咨ng)"柄"(bing)是后鼻音,要注意讀準確,"隙"

(xi)不要讀成(xi);拂(fU)不要讀成(砧)。

⑵識別字型。

(3)聯系上文理解"舒服"、"均勻"的意思并造句。

3、默讀課文,并用鉛筆圈劃出描寫爬山虎腳的特點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1、學生自由讀課文,分小組討論分段:

提示:

生長的地方

爬山虎葉子

2、檢查討論結果并說出各段段意。

四、講讀第一段

1、指名讀第一段,思考:

這段主要講什么?

2、小組討論:

⑴這一段可以看出爬山虎在生長中具有哪些特點?

明確:會爬墻、占一大片地方

⑵你是通過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五、講讀第二段

1、出示繪有爬山虎葉子的掛圖,指名讀第二段。

2、思考:

爬山虎的葉子是什么樣兒的?長大了的葉子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知道的?

3、齊讀第二段,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