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備考指南-語文必修上冊》課件-1.3第一單元 青春激揚·文學閱讀與寫作-情境一 縱向研修學習-文本解讀-2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篇目三 峨日朵雪峰之側_第1頁
《高中備考指南-語文必修上冊》課件-1.3第一單元 青春激揚·文學閱讀與寫作-情境一 縱向研修學習-文本解讀-2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篇目三 峨日朵雪峰之側_第2頁
《高中備考指南-語文必修上冊》課件-1.3第一單元 青春激揚·文學閱讀與寫作-情境一 縱向研修學習-文本解讀-2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篇目三 峨日朵雪峰之側_第3頁
《高中備考指南-語文必修上冊》課件-1.3第一單元 青春激揚·文學閱讀與寫作-情境一 縱向研修學習-文本解讀-2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篇目三 峨日朵雪峰之側_第4頁
《高中備考指南-語文必修上冊》課件-1.3第一單元 青春激揚·文學閱讀與寫作-情境一 縱向研修學習-文本解讀-2 《立在地球邊上放號》《紅燭》《峨日朵雪峰之側》《致云雀》-篇目三 峨日朵雪峰之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單元

青春激揚·文學閱讀與寫作篇目三

峨日朵雪峰之側課前篇

自主學習課堂篇

研修學習課前篇

自主學習任務一

重積累——了解作者、背景等文學文化知識1.作者及背景

【作者簡介】昌耀(1936—2000年),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當代詩人。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3年,在朝鮮戰場上負傷后轉入河北省榮軍學校讀書。1954年開始發表詩作。1982年后參與“新邊塞詩”運動,是新邊塞詩派主要代表之一。其代表作有《劃呀,劃呀,父親們!》《慈航》《意緒》《哈拉木圖》等。他的詩以張揚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奮見長,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壯美的意象之中,將飽經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協調的整體。2000年3月患癌癥后在醫院跳樓自殺。

【背景介紹】1955年,昌耀積極投身大西北的開發建設,來到青海,時年19歲。1957年,他因《林中試笛》被劃為“右派”,開啟了長達二十多年的高原流放之路。《峨日朵雪峰之側》寫于1962年,是昌耀在祁連山時,生命處于困厄中的一首詩,也是他一生的命運的寫照。2.其他文學文化知識(1)現代詩的分類

按年代分:中國現代詩可以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階段。①中國現代詩歌:20世紀上半葉以前的詩歌;②中國當代詩歌:20世紀下半葉以后的詩歌。

按形式分:格律詩、自由詩。

按體裁分:童話詩、寓言詩、散文詩、韻腳詩等。

按表達方式分:敘事詩、抒情詩。

按長短分:微詩、小詩、短詩、長詩。(2)新邊塞詩派

新邊塞詩派詩歌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新邊塞詩派詩歌的形成是以《綠風》詩刊為刊載媒介發表詩歌的詩人群體不斷壯大的結果。新邊塞詩派的詩歌作品以描述新邊塞風情,歌頌西部精神為主,其代表人物是昌耀、楊牧、周濤、章德益等現代詩人。任務二

夯基礎——積累、梳理字詞1.音要讀準(1)

<zzd>薄</zzd>(

)荷油氣味不<zzd>薄</zzd>(

),很受歡迎,但要<zzd>薄</zzd>(

)利多銷。bòbáobó(2)

法醫只攝取了嫌疑人衣服上的一個<zzd>血</zzd>(

)塊子,通過DNA分析鑒定,就得出了同被害人存在<zzd>血</zzd>(

)緣關系的結論。xiěxuè2.詞要用好(1)

書籍不僅是我寂寞時的良伴、苦悶時的摯友,而且是我________無助時的燈塔,它讓我________在知識的大道上。(彷徨

徜徉)彷徨徜徉[解析]

“彷徨”和“徜徉”都有“走”的意思,不同的是走的心態不同。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哪個方向去。徜徉:閑游;安閑自在地步行。(2)

凡卡是個孤兒,他滿懷________地給爺爺寫信,他________能回到爺爺身邊去。在信中他絕望地哭泣:“我的生活沒有指望了。”信寄出去后,他一直________爺爺來把他接回去。(希望

期望

渴望)期望希望渴望[解析]

期望:期待、盼望,突出殷切地盼望或期待出現美好的未來或前途;對象只用于對別人。如“不辜負您的殷切期望”“你不要對他期望過高”。希望:一般的愿望;對象可以是別人或自己,也表示某種可能性。如“完成計劃的希望很大”。渴望:強調迫切地、如饑似渴地希望,“渴望”語氣比“希望”“期望”重,對象一般是事物。如“我渴望成功”“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課堂篇

研修學習任務一

誦讀——重感悟1.“這是我此刻僅能征服的高度了”中的“此刻”和“僅”兩個詞有何暗示?[答案]

“此刻”和“僅”兩個詞暗示了多重意思:這高度并非“一覽眾山小”的“絕頂”,卻是“我”盡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達到的;這并不意味著將來(或“下一刻”)“我”不能達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著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這畢竟是一次歷盡艱辛的征服。這個判斷句還暗示了“我”已經陸續征服了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標與“我”的努力之間的差距,暗示了某種“先喘口氣”的決定。2.在結構框架圖中的空缺處填入恰當的內容。[答案]

①堅守高度

②默享快慰

③生命張力任務二

精讀——重賞析1.這首詩主要運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答案]

在這首詩中,詩人塑造了眾多審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巖壁蜘蛛,它們共同營造出一個凝重壯美的氛圍,將飽含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一個協調的整體。通過意象之間的變化與相互作用,描繪出詩人內心深處向往的烏托邦,那是一個僅存于詩人心中的天堂。2.本詩描繪畫面時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答案]

①視聽結合:視覺——“我”吃驚地看到一派壯麗的雪峰落日景象;聽覺——滑坡的石礫引動深淵的囂鳴,如軍旅的殺聲漸遠而去。②特寫鏡頭: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巖壁上與“我”同在。表現“我”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③強烈對比:兩組意象形成鮮明對比——強大與弱小,光明與幽暗,熱鬧與沉寂,高拔與低矮。在峨日朵雪峰之側堅守住高度的不是強大的雄鷹和雪豹,而是弱小得可憐的蜘蛛,融入了詩人對生命的思考。任務三

研讀——重探究1.“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許久的太陽……像軍旅遠去的喊殺聲。”試分析這兩句的藝術手法及表達效果。[答案]

“我”吃驚地看到一派壯麗的雪峰落日景象,一個宛轉重疊、綿密奇崛的長句,寫出那太陽彷徨許久終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躍入的情景,把落日的張力和動勢精煉地組織在一個句子之中。長句極易寫得或累贅或松散,而這里意象的密度卻顯示了詩人錘煉的功力。在輝煌的視覺形象之上,詩人又疊加上一個宏大的聽覺形象,滑坡的石礫引動深淵的囂鳴,如軍旅的殺聲漸遠而去。這一音響的疊加使落日更顯壯觀。滑坡的動勢與落日的動勢都是下墜的,與攀登者的動勢正好相反。于是視聽合一的效果就不僅產生審美意義上的“崇高”,而且在讀者的心理上引發一種緊張感。那一片“引力無窮的山海”事實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墜。當千軍萬馬般的廝殺聲響在“我”身旁向深淵“自上而下”地遠去時,“我”的堅持絕非易事。2.“我的指關節鉚釘一樣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從撕裂的千層掌鞋底滲出。”這兩句詩意在告訴讀者什么?[答案]

這兩句詩由上文“我”眼中的壯觀景象轉入自身狀態的描述:手指插入巖縫,血滴滲出鞋底,也就是說,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閑者贊嘆或觀賞的對象,而是此時此地置身絕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體驗。任務四

擴讀——重思維詩人昌耀:英雄、托缽僧、眾人的父親

今天,距離昌耀離世已有十九個年頭了,我們在這里莊嚴地紀念詩人,這位“英雄、托缽僧和眾人的父親”(胡亮《窺豹錄九則》)。

1957年,昌耀年方弱冠。彼時,整個中國,只有少數幾人敢于垂聆——并死守——那來自詩神的密札。他寫出《林中試笛》——后來為此遭受流放、勞役和監禁,長達二十余年。參差同時,又寫出自況性的《高車》,具有更為貴重而獨異的氣象。

二十出頭怎么啦?這個又干又瘦的青年,一個反手,就抖摟了那個貼肉的時代。那個時代不識英雄,以至于,可以免于被震爍。昌耀就如那架高車——“本是英雄”——他也已經從地平線上漸次隆起,在北斗星宮之側悄然軋過,在天地河漢之間鼓動如翼手。是的,他早已獨翔于高昊;下面,再下面,乃是其他詩人的灌木叢,乃是美學的無邊戈壁。

而歷史和真相卻是,詩人的金頭,被按進了屈辱的塵埃。在青海,在湟源,他遘遇了漫長而繁復的苦難。上天何其忍心,何其苦心,何其耐心,非要用此種苦難,“體內膏火炙烤”,來成全一個詩人,是的,即便來成全一個大詩人!我們已經看到,此種苦難,將詩人推向了多重砥礪:生命、土地、民族、歷史、文字,兩兩砥礪,彼此帶來創痛和創意。詩人的生命,經此砥礪,而獲得了大密實、大堅忍和大雄健。

后來,他反復寫到蝕洞斑駁的巖原、峨日朵雪峰、赤嶺、河西走廊、西疆、卡日曲或哈拉庫圖,反復寫到雄牛、羱羝、雪豹、鷹、鹿或馬駒。土伯特人、唐古特人,都在其間生殖和繁衍。此乃地質學寫作?博物學寫作?人類學寫作?夾雜一點兒歷史學寫作?不,青海不是異域,不是天涯,也不是背景,青海就是詩人的岳父、證人、難友和死黨,就是詩人內心的莽莽高原。

來讀《青藏高原的形體》:“我是排列成陣的帆檣。是廣場。是通都大邑。是展開的景觀。是不可測度的深淵。是結構力。是馳道。是不可克的球門。”此種物化的抒情,以及愈挫愈奮的腔調,負重而孔武的腔調,每見于詩人的作品。

此外,昌耀與漢語,也能夠互贈光輝。詩人常年生活在西部邊陲,既是地理學的邊陲,亦是普通話的邊陲,完全可以罔顧所謂白話和現代漢語。他大量啟用古字古詞,粗糲、嶙峋、滯澀、猙獰、驚悚、硬語盤空,而又能透出個人的呼吸和血肉。

如此講究到極致,精雕細刻,窮物盡相,甚至連每個小局部都會有生動的樂感和畫面感。比如“鬐甲”,望之可見鬃毛;又如“翙翙”,聽之可聞翼聲。詩人每每龍蟲并雕,密不透風,疏可走馬,信乎,非大手筆不能為也。字詞對詩意的跟進,亦如“一百頭雄牛噌噌的步武”,哪里還顧得,踩出的是詩還是散文?我們已經在詩人這里看到——正如在其他大詩人那里看到——文體對于寫作,從來沒有禁忌。此種語言和文體上的風格——包括《過客》,包括偏嗜寫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